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

青岛里院建筑调研与思考

de elpmen ft ~ B ti e n ̄v v o to heci u n rce Ly on o c f ct e i r iu f hf e ur s apil s peai dydiap r ng J h sp口per h 0u t n t 『 .t gh he 』 es l r nv tgof i 0n an es or fJqiglan he pr e f d r e ch o i n i dt cto Pch y an r ov  ̄n t【 ho d h h i aiu er ot i s l o pe faff e pr obl em n t e enov o i h r Gr n can e een i b s an h s d t e asumpt Qn be h p u f rf e i on c elf I o h co e ̄at nd r ov i ff e Ly an ns i on a en at on o h iu arhi c ue I c t t r n0 ig o e n do K eywo d Qigda iu cht t eJqi rs n o Ly anar i ecur i
当 ,建造 过程体 现 7劳动 人 民的生 存智 慧和 食 . 分布在 北部 与西部 城 区的里 院 建筑所 剩
r epr s e ent tr of『 o ie ocaIar hiec ur I c t e n 0i gdQo T n her O e i cls r I onS p s o e e a hi bet een t w h nd ofar chlect f u nd
研 劈粜 &遣 研 . 女 岛 提 青
∞ % 设 想
i 十 新 &琏i*
*t* 青岛!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优秀论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方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优秀论

同分歧。

如我国官方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将保护范围由近代(以鸦片战争为界)以前的“古建筑”逐步扩展到近代建筑遗产。

此外,官方与民间对历史建筑价值的判断也有很大的不同。

民间的认同范围一般来说要比官方宽泛。

如一幢解放前的老住宅如今很容易被民间认同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建筑遗产的民问称谓),但却很难被官方的保护法律认同。

“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非常的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古典、古代和中世纪的文物建筑,而且包括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以及近来的工业和技术建筑。

”4也就是说,“对‘历史性’一词可建议的定义来源应是极为宽泛的。

一个建筑不应像故宫那样才能得到保护,历史建筑的候选资格应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5由于历史建筑价值认同的这种不断发展,笔者并没有对历史建筑应有的价值作过分的限定。

(2)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限定本文所研究的历史建筑是具有内部功能空间还可以被我们使用的建筑,而那些没有内部空间的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只能称之为古迹、遗址或建筑遗产。

如故宫、卢浮宫等具有内部功能空间的老建筑是历史建筑:而澳门的大三巴(图2-1)图2-一1澳门的大三巴就不是本文定义的历史建筑。

因此,在广义建筑中包括的塔、桥梁、古井、牌坊等构筑物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对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限定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要与那些没有内部空间的古迹、遗址或建筑遗产相区别,因为这两者的保护观念截然不同,不作这样的区分就无法深入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保持了它的可利用状态,一旦它的内部功能空间被特定社会功能使用着,这种使用就必然要随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应的建筑肌体也就必然需要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必然的新陈代谢同我们通常的保护观念存在着强烈的内在冲突,不限定这个问题,历史建筑的保护就很难走出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

2)历史建筑的外延(1)法规上的外延本文中所研究的历史建筑并不受法规的限定,也包括了未受法律认同,但明显含有一定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性、一般化建筑遗产。

青岛里院建筑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研究——以海泊路5号建筑为例

青岛里院建筑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研究——以海泊路5号建筑为例

692023.18 / Historic Blocks and Protec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历史街区与建筑遗产保护受到污染,外廊木构件缺损破坏,建筑整体风貌受到影响。

如何寻求合适的立面保护策略与修复技术,是里院建筑历史风貌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

1海泊路5号建筑历史背景及保护价值海泊路5号建筑坐落于聊城路与济宁路间海泊路中段,属于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该区域是青岛里院的发源地和现存最为集中的区域。

海泊路5号建筑呈“回”字形,合院形制典型。

由历史档案图可以推断出,现有建筑分两次建成,1913年建设地块内背街倒U 形二层楼房,随后1914年加建沿街部分二层楼房,形成围合院落,建筑整体风格统一,营造技法前后延续。

建筑沿街立面采用人造石分格拟仿石材效果,推测应为20世纪30年代进行过西式立面改造;内院立面完整地保持了德占末期初建时的面貌,仅外廊封闭,整体呈现出外西内中的风格特征。

2海泊路5号建筑修复前立面保存状况2.1外立面沿街立面下部为花岗岩方石砌筑的墙基,上部采用人造石(即水刷石)分格饰面,此做法为20世纪30年代流行立面[2]。

虽未见档案资料,但由现场勘察可以推断,建设初期外墙面为石灰砂浆抹面,于20世纪30年代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整体为灰白色的带分格水刷石墙面。

外墙面由于后期被黄色涂料粉刷,呈现微黄色。

由于20世纪30年代立面改造时原有灰层未清除干净,便在其上部做水刷石面层,使得外墙现已存在空鼓和少量开裂。

建筑外立面采用叠涩出挑檐口,窗楣、窗台利用灰墁拟仿石条,墙面外做出灰塑装饰造型,如檐口处齿形饰、窗台下悬锥饰和窗间饰板等。

二层的历史木窗保留基本完好,但亦有风化和脱漆的现象,部分窗扇已经改换为类似样式木窗;一层已无历史窗扇保留,皆被替换为现代塑钢窗,多处门窗摘要 里院是青岛独有的合院式商住建筑,海泊路5号是德占末期纯粹居住里院的典型代表,其内外立面采用的人造石墙面与木制廊架具有保护和研究价值。

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以青岛1903客栈为例

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更新——以青岛1903客栈为例
青岛里院建筑,作为殖民统治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成为青岛开埠后百年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普通大众的生活历程,展现了中国居民学习借鉴、兼容并蓄的智慧与才华。里院建筑的历史价值是西方建筑思潮的体现,是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折射,是西方建筑文化、居住文化在中国大陆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展示,也是殖民时期西方文明与生活水平在中国居住建筑上的体现。同样,里院建筑的风格样式、建筑材料、建筑色彩。结构构造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体现了当时建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当时社会文化价值的发展程度。此外,这些里院建筑还承载了房屋设计者、建造者与里院内居民对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它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因而,对留存下来的里院建筑进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有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记忆的传承。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更新
1里院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住宅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大鲍岛“中国城”内,是一种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居住建筑集落形式,是西方文化中竖向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后出现的产物,1922年《青岛概要》称其为“华洋折中式”建筑。
不同于其他中国传统城市,青岛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技术条件的影响,因而显示出特殊的城市建设形象和城市风貌。里院的形成完全依附于青岛的历史,在青岛建置之初,就被德国强占达16年之久,它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来源于商业发展和青岛市人口最广大的底层市民的生存需求。形成了融合国外“里”和国内“院”两种特点的独特的居住形式。“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院”是后来诞生的。“里”的身份高,教师、公司职员、政府上班的、邮电局的住在“里”;“院”的身份低,住的大都是产业工人。
2.3里院建筑特点
里院建筑在建筑设计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也运用了西方建筑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2020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0年2月1日。

中山路街区是青岛最早的商业区,也是德国占领青岛后所建设的华人街。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城市进行发展与扩建,青岛中山路也从繁忙走向衰败。

较为明显的改变就是街区内大量的里院建筑遭到破坏,基于这些建筑是历史特殊时期建筑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所以,在对中山路街区保护是,对于里院文化特点的里院室内外设计,应从长计议,为城市发展与街区保护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中山路里院建筑的历史中上路位于青岛西侧,是青岛市内位移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更是位居中国十商业名街之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的地标。

它兴建于1898年,是德国占领青岛为方便运输货物而建的,后因建筑需求,决定从栈桥北向山腰开拓的一条纵向道路,被称为“斐迭里大街”也被称为青岛商业文明的发祥地。

纵观中山路,长为1400米,呈s 状,是青岛开埠以来的商业名街[1]。

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这里曾一度繁冗,其区域功能已从一条街扩展至周边的数十条街,由直线发展成纵横交错的商业区域网。

随着商业的功能的扩大化,这里的商业当时多大100余家。

更成为红极一时的金融中心,周边共有13家银行,40家钱庄,其商业能力可见一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路更是青岛的商业的唯一供给地。

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商业中心。

其商业内容十分丰富,有旅店、商店、餐饮、和零售店等。

而里院多为居住使用,还有一些办公场所[2]。

里院多临街而建,以二层或三层的楼房为主,形成围合的院落结构,一层是店铺、二层以上是居住,属于典型的商住一体模式。

在院落中,设置不同的出口,方便入内。

院落中设有集中地厕所与水龙头,厨房在过道或内院,楼梯在入口或建筑内部,充分发挥内院的作用。

里院建筑结构为典型的砖木结构,院内设置回廊,其建筑形式受中国传统四合院及西方联排住宅影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楼顶多为红色的平瓦,墙面黄色,并在屋顶外延处设置排水槽,方便雨水的排出。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足记
JIAN SHE JI YUAN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遗产保护 ——以核心保护区为例
董安琪
本文将以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区为范围,从“4P”的角度:政策制度与规划(policy and planning),具体项目 (project) 和公众参与 (public),结合实例对当前青岛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青岛建筑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具体项目状况 根据保护力度可将青岛现存的建筑遗产分为四 种 :被 高 度 保 护 的(highly conserved), 被 保 护 的 (conserved), 被 保 存 下 来 的(preserved), 和 未 被 保护的(unprotected)。这些历史建筑中不乏国家级, 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但保护状 态却参差不齐。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建筑遗产的功能 是影响其保护与再利用成效的最大因素,除了本身功 能的滞后性作为改造更新的一大限制之外,用于居住 用途的建筑遗产往往较难实施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
218
足记
两方面 : 建筑功能的限制性。 比如,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里院作为青岛
特色的居住建筑,历史上,将华人生活区隔离,为容 纳更多居民而建造里院。当时为容纳更多居民,这种 房屋本身就存在严重设计缺陷 :如空间分隔过于细碎, 通风不佳,部分建筑没有洗手间等,这对再利用已经 是极大的挑战 ;里院作为居住用房若进行商业改造在 荷载等技术性指标方面的调整需要大量投入 ;且作为 居住用房使用率极高,长年累月缺乏维护,建筑老化 和损坏严重,许多里院目前已经成为危房。在当前西 部城区里院区域大面积协议搬迁的情况下,如何为里 院植入新功能以带动整个老城区复兴的决策至关重 要。因此尽管当前里院区域完成了征收工作,但多数 更新工程仍在讨论中,尚未开展。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青岛,一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的城市,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青岛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些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青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二、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历史遗址、民俗文化等。

其中,古建筑如八大关、栈桥等,历史遗址如德国风情区、青岛海滨浴场等,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如青岛啤酒文化等,都是青岛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青岛人民的精神风貌。

三、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青岛市文物保护条例》等。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此外,青岛市还积极开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四、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尽管青岛市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手段。

其次,部分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不足,存在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一些传统建筑和历史遗址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威胁。

五、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针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提出以下策略: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强化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以及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次,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览等方式,让市民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2024年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范文

《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青岛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对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青岛文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历史遗迹等。

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青岛的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历程。

例如,八大关的历史建筑群、青岛老城区等都是青岛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 保护措施:为保护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等。

同时,还加强了文物考古和研究工作,为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保护成效: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许多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得到了修缮和维护,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利用。

四、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1. 文化旅游: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开发历史文化景区、举办文化活动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2. 城市发展: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和街区,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

五、青岛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1. 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青岛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城市改造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不足、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等。

2. 对策: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文物保护制度;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四是推动科技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方案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方案

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青岛理工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改、扩建设计方案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指导教师:***20060601同分歧。

如我国官方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将保护范围由近代(以鸦片战争为界)以前的“古建筑”逐步扩展到近代建筑遗产。

此外,官方与民间对历史建筑价值的判断也有很大的不同。

民间的认同范围一般来说要比官方宽泛。

如一幢解放前的老住宅如今很容易被民间认同为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建筑遗产的民问称谓),但却很难被官方的保护法律认同。

“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后,文化遗产的概念已经非常的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古典、古代和中世纪的文物建筑,而且包括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以及近来的工业和技术建筑。

”4也就是说,“对‘历史性’一词可建议的定义来源应是极为宽泛的。

一个建筑不应像故宫那样才能得到保护,历史建筑的候选资格应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5由于历史建筑价值认同的这种不断发展,笔者并没有对历史建筑应有的价值作过分的限定。

(2)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限定本文所研究的历史建筑是具有内部功能空间还可以被我们使用的建筑,而那些没有内部空间的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只能称之为古迹、遗址或建筑遗产。

如故宫、卢浮宫等具有内部功能空间的老建筑是历史建筑:而澳门的大三巴(图2-1)图2-一1澳门的大三巴就不是本文定义的历史建筑。

因此,在广义建筑中包括的塔、桥梁、古井、牌坊等构筑物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对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限定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要与那些没有内部空间的古迹、遗址或建筑遗产相区别,因为这两者的保护观念截然不同,不作这样的区分就无法深入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是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保持了它的可利用状态,一旦它的内部功能空间被特定社会功能使用着,这种使用就必然要随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对应的建筑肌体也就必然需要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必然的新陈代谢同我们通常的保护观念存在着强烈的内在冲突,不限定这个问题,历史建筑的保护就很难走出目前面临的种种困境。

青岛里院文化研究——消失的里院

青岛里院文化研究——消失的里院

国人帕默和克里格书写 的青 岛行走印象被 编辑到 一 本名为 《 青 岛》 的旅 行 手 册 里 , 其 中 特 别 提 到 说 ,
中 国的 商 店 很 有 意 思 ,德 国 人 即 使 不 买 东 西 , 也 可
程项 目的实施,青岛市政府于 2 0 0 4年 、2 0 0 7年 、
2 0 0 9年 分 别集 中拆 除 过 市 内 当时 成 片 存 在 的不 同 区 域 的 里 院 建 筑 群 。其 中 ,以 2 0 0 7年 拆 除青 岛云 南 路 里 院 引起 的反 响 最为 强 烈 , 因 为 该 区 域 保 留 的青 岛 里 院 最 成 规 模 , 最 具 典 型 性 , 形 态 最 完 整 ,而 且 跨 及 不 同年 代 形 成 的 里 院 及 楼 院 ,称 之 为 青 岛 里 院文
【 关键 词】 青岛 里院 文化 衰落

【 摘 要】青岛里院是青 岛平 民文化 的根 ,具有 鲜明的特点
与珍 贵 的 历 史价 值 。 一 直 以 来 ,人 们 并 未给 予 其 应 有 的 关 注 。 本 文 从 H前 青 岛 里 院 的 研 究 现 状 入 手 , 指 出 了这 一 近
败的原因。 现行复兴Βιβλιοθήκη 划的发展方 向,存在着 一个 较为严
重 的 问 题 ,即 重 南 段 而 轻 北 段 。这 一 点从 复 兴 规 划 所 划 定 的界 限 中 即能 反 映 出来 。 目前 所执 行 的 中 山 路 地 区 的复 兴 保 护 ,其 四至 范 围 分 别 是 : 向 东 以济 宁 路 、安 徽 路 为 界 , 向 西 以河 南 路 为 界 , 南 部 由海 岸 线 形 成 自然 界 域 ,至 于 复 兴 保 护 的 北 端 则 以北 京 路与胶州路为界 。这一保护界域的划定,如果仅从 图面 关 系 来看 , 形 态 上 似 乎 较 为 完 整 。但 是 , 一旦

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摘要:里院建筑是近代青岛融合东西方特点的特殊建筑形式,也是典型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本文试图从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形成、建筑状况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里院保护的方法策略,从而让里院建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关键词: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中山路区域是青岛最早形成和繁荣的商业街区,是德国占领青岛以后建立的华人街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山路街区逐步走向衰败,街区内大量不同类型的里院建筑也日益破败。

这些里院建筑是在当时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东西方建筑文化特点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中山路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里院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里院建筑的形成1897年青岛开埠,因“胶澳租借条约”[1]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初期,曾将城市南部的沿海地带划定为欧洲人区,将划定的欧洲人区内原有的中国人外迁,迁至新市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尤其是中山路北侧的大鲍岛区,集中了大量的下层市民。

出于对中国人进行管理的要求,在这些地方规划了道路网非常密集的街坊,建筑限定在街坊内,受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影响以及街坊过于狭小,建成了一种以二层为主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

由于贸易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居住的需求,建筑一般一层临界设店铺,二层供居住,里院建筑由此形成。

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建筑状况分析2.1建筑特征分析里院建筑是中山路街区的主要建筑类型,共计122处,占所有建筑的87.8%。

里院通常可以居住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大小不一,中山路街区的里院小商业活动从德占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里院的商业内容也很丰富,有旅店,商店,餐饮店和零售店等。

里院主要作为居住使用,但也有少部分的办公场所。

里院都是临街而建,多以两层和三层的楼房为主,形成围合的院落。

(图1)一层一般为店铺或出租为商业网点,二层以上为居住,具有典型的商住一体的特点。

基于历史叠加的青岛里院保护利用探究——以聊城路东升里为例

基于历史叠加的青岛里院保护利用探究——以聊城路东升里为例

1项目概况青岛里院建筑在德占时期形成于大鲍岛中国城,它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影响下,并不断发展更迭的青岛独特的商住建筑。

聊城路是条百年老街,德占时期被称为威廉王妃街,日占时期被称为中野町,1923年改名为聊城路。

聊城路在日占时期开办了大量商铺,最为繁华。

聊城路10号东升里位于大鲍岛区域最东边,聊城路与海泊路交口的西北角,现属于青岛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始建于1913年,总建筑面积643 m 2,砖(石)木结构建筑。

2历史叠加东升里是不断发展中的里院建筑,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形态,给予实体层面上的历史叠加。

2.1历史脉络从1908年的青岛地图来看,当时该地块尚未划定,无开发建设。

依据1914年地籍计价图标示,该地块业主为梁作铭(又名梁勉斋,裕昌银号的东家,德商世昌洋行的买办,还经营裕昌木厂等[1]),直到1946年该地块都属于其所有。

大约在1912年,西侧地块属于梁作铭,已设计建造,1913年梁作铭将西侧地块卖与王步清,同年买入东升里地块,设计建造。

1915年2月,日商野村洋行在此开业,店长为野村新次郎[2]。

2.2空间格局与建筑结构演变现仅存1913年3月13日的建筑设计平面图(见图1)。

此地块建筑沿街两层,内院一层,分为两个院落,海泊路摘要 里院建筑是青岛大鲍岛一种特有的商住建筑,其发展顺应时代变化。

本研究选取聊城路10号东升里里院建筑为对象,以历史叠加为切入点,将功能重塑作为设计重点,从其历史演变、保护修缮和再利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针对其历史叠加后的结果采取适当的保护修缮措施,提出功能转换和联络院落的再利用具体方案,优化空间格局,赋予新兴业态,使其保护和利用相统一,探究里院建筑在保护利用方面应采取的适宜性的修缮和再利用策略。

关键词 历史叠加;功能重塑;保护利用;青岛里院中图分类号 TU984.11+4文献标识码 A基金项目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20ME214)DOI 10.19892/ki.csjz.2023.17.09Abstract Liyuan building is a unique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 originated from Tapautau in Qingdao, and its development conforms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elects Dongshengli building on No. 10 Liaocheng Road as the object, take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as starting point and functional remodeling as the design focus, and then analyz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nd reuse. Then it takes appropriat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it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and proposes concrete measures for functional conversion and reuse of the connecting courtyard so as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 to endow emerging business formats, and to unify it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iyuan buildi ng.Key words historical superposition; functional remodeling;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Qingdao Liyu an作者简介:成帅(1980-),男,副教授。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

青岛里院演变中的建筑

The end
青岛的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 的一种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基 本都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 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里院分为“口、 日、凸、目、回”五种类型,依次为独院、两进 院、不规则院、三进院、套院等。
里院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代,属于内天井式居住单元,是西方商住一体的 楼房格局与中国传统四合院式住宅相结合的产物。单体多为两层,也有少数是 三层或四层。平面继承四合院布局,大多对称规整,中间形成庭院,单面走廊,楼 梯设于拐角处或天井当中。房间多数是两窗一门,其中一个窗朝走廊,每间面积 约10-15平方米。一层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砖檐口。通 常里院设一个门洞,门洞较宽,有木门,规模较大的设两到三个入口。多个里院 之间往往有门洞互相连通。里院的造型融合了东西方建筑手法:单体外观及细 部装饰以欧式建筑符号为主,外立面用山花、线脚作装饰。门洞旁有塔斯干柱 式、爱奥尼柱式及混合柱式等造型。在院内有中国古典装饰符号,如廊檐两侧 的雀替,两柱间的挂落等。 青岛市区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里院顺地势而建,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形 成丰富多彩的组合群:“居安里”俯瞰像“日”字。泰山路129号是典型的山地 院子,分为上、中、下三个院,顺山势而下,上院和中院都是平房,下院是楼房,楼 房的屋脊,几乎跟上院的地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里院的住户少则十几户,多则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根据1933年青岛市社会 局统计,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
里院独特的建筑格局为“里”文化提供了载体,和睦 的邻里关系形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造就了“里”文 化。从外部空间进入里院的庭院,再经走廊进入居室,这种渐 进的空间序列,为居者提供了归属感、安全感。在这里庭院、 长廊成为邻里间良好的交往场所。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内 向性空间布局,使邻里间形成了家庭式的友好关系,这是今天 许多兵营式住区规划所难以实现的。建筑格局促成使用功 能的多样化:以居住为主,房屋也对外租赁;建筑底层沿街部 分多作为商业店面或作坊;以办公为主,类似今天的写字楼。 庭院空间还为娱乐活动提供了场地,很多天井内设有书 场及简易戏台。很多艺人靠“串里”谋生,表演以茂腔、柳 腔等地方戏曲居多。楼梯、走廊自然成为最佳看台。许多 里院还自发组成票社等文艺团体,如:积厚里的高跷“跑 耍”,“广兴里”玉顺茶社的评书等。 人气的兴旺使里院成为饮食、商业的集聚地。旧时的 劈柴院是老青岛市民经常光顾的最典型的“大众游乐场”, 说书的、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各种酒肆饭馆、 货栈旅馆、杂货店琳琅满目。“劈柴院”,是“里”文化的 缩影,曾盛极一时。

青岛里院民居历史发展和保护——以周宝山院落为例

青岛里院民居历史发展和保护——以周宝山院落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7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80青岛里院民居历史发展和保护——以周宝山院落为例路鹏灏,夏明怡(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摘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202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城市更注重“量”的发展,大量近代民居用地被用于建设高楼大厦。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利用,使得古民居逐渐成为城市的“污点”,房屋内在状况堪忧。

本文旨在阐述青岛里院民居建筑从德占时期到现代的变化历程和对古民居保护现状的思考,为民居建筑历史溯源与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岛里院;古民居保护;城市更新;周宝山院落[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0.23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Qingdao Liyuan—— A Case of Zhou Baoshan Residential CourtyardLu Penghao, Xia Mingyi(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Long-Range Objectives Through the Year 2035, the implementation of urban renewal will transform urban development from “have or not” to “good or not”. In 2021,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cluded urban renewal in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city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y”, and a large number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s have been u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Due to the lack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ancient residential hous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stain” of the city, and the internal condition of the house is worry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the changing course of the Qingdao Liyuan from the German occupation period to the modern times and to reflect on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ancient residential hous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storical source and restoration of the ancient residential houses.Key words: Qingdao Liyua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residential house; urban renewal; Zhou Baoshan residential courtyard正如北京的代表性建筑四合院一样,青岛里院同样也是这座滨海城市的特色符号,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城市记忆的延续与更新_简论青岛里院的保护与整饬
近年来,随着青岛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与更新,许多青岛里院都遭 到了拆除。辽宁路科技街的建设,使得日占时期的大片商住里院建筑 街区被大规模拆除 ;李嘉诚参与投资的所谓“青岛小港湾改造项目” 启动后,海关后一带的里院已于 2007 年被夷为平地 ;青岛开发西部 战略的实施,使得位于青岛西镇云南路一带的老里院也于 2007 年遭
(三)里院拆除物利用及特殊技术措施 1. 里院拆除物的利用 青岛里院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许多里院建筑进行拆除,这必定
产生大量的拆除物,合理利用青岛里院的拆除物,既是环保、节能的 需要,也是青岛里院保护、整饬与再生的目标。
(1)青岛里院拆除物 : 里院的拆除物除了腐朽的木材、粉灰、垃圾 等不可再生部分外,大部分都可以重新应用于建筑、装饰与修缮,常 见的拆除构件如 :瓦、砖(雕)、石(雕、柱基)、木(梁架、户牖)、 五金(铺首门环)等。这些物件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还有 些是较名贵材料,比如黄杨木、红木等。
(三)居住人口老龄化、复杂化 近年来,由于新城区的迅速发展与崛起,导致城市经济、政治及
青岛市东平路 51 号院 . 自摄
生活重心东移,原住民尤其是年轻人陆续在其它区域买房,从里院中 迁出。目前居住在里院里的居民,总体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来青岛 务工人员 ;另外一类原住民中的中老年人。因为来青岛务工人口流动性 大,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管理不便,使得里院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此外,居住人口的老龄化,致使里院缺乏及时有效的维护,亟待修缮。
青岛里院的独特建筑形式,是对中西建筑元素融合的完美诠释 ; 斑驳的墙垣、苍秀的山花— —仿佛在诉说 着近一个世 纪来的沧海桑田、 历史巨变,然而这一切正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湮灭。为了 更好的延续和传承青岛的历史记忆和城市肌理,为了更好的可持续性 保护和利用青岛里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宏观调控,均衡政府、 开发商、居民等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积极调动、利用多方经济力量 ;不搞大规模拆迁和面子工程,严格管 理控制改造成本 ;确保里院居民的切身利益,做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研报告摘要: 青岛里院传统民居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建筑风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是青岛老城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元素,但是现在它却面临着种种生存危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乱不堪,或者在旧城改造中被大批拆除,这个体现着青岛特色历史文化的身影正在我们眼前慢慢消逝。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里院居住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心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里院形成原因,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及里院文化。

通过对里院的调研,发现期中的问题,以劈柴院的改造为实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指出不足。

提出青岛里院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方法厨房空间改造一、绪论1.1 研究论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青岛被德国在不同时期侵占,并为其制订了相应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城市统一而有序,青岛也因保留大量的历史建筑而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而期中住房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里院。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老的生活设施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大部分老街区也被取代,青岛里院这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近代居住建筑,在慢慢消失,里院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里院加以改造和保护,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计划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岛特色历史性建筑——里院,里院的建筑形式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居民形式,但里院是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本文以街区的角度来剖析里院的由来、分析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特征及里院文化来阐述里院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计划:(1)了解里院历史、文化背景及保护价值(2)调查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并提出问题(3)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例研究并提出解决里院问题的改进方法(4)总结该课程的收获与感悟1.3研究方法(1)资料调查法(2)实地考察(3)发放问卷(4)统计问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4相关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第一篇: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

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

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

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

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

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

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

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

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

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

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

老青岛的记忆——里院文化的现状与保护

老青岛的记忆——里院文化的现状与保护

f 1 1 周 燕珉 , 林 婧怡 基 于人 性 化理 念 的 养老 建 筑 设 计— — 中、 日养老 设 施 设 计
实例 分 析 『 l 1 l 装饰, 2 0 1 2 , 0 9 : 3 2 — 3 7
【 2 ] 陈世 英. 休l 祠 l 养 老 建筑 设计 的初 探 [ / l 中华 民居 ( 下 旬- T I , ) , 2 0 1 2 , 1 2 : 2 5 — 2 6
间中也要设置紧急呼叫设备 , 便于应对 突发状况 , 其次卫生问应该设置可调 节 照 度 的照 明工 具 , 门 口的灯 具 要 在夜 晚长 明 , 卧 室 至卫 生 间 的通 道 要 设 置
地灯 , 卫 生 间要 设 计为 明卫 , 保证 通 风效 果 , 机 械 通风 装 置 的开 关 应该 与 卫生 间 照 明灯 的开 关合 用 , 卫 生 问中 容 易伤 人 的 阳 角要 避 免 暴 露 , 要使 用 防 滑地
建 筑理 论与 设计
后 浇带 处 理 可 以认 为是 一种 特殊 的施工 缝 。 因此 其后 浇 带 的处 理 和施工 普 遍 的关 注 。 而地 下 室 的防水 是 地下 室 使 用 的 一 大 障碍 。 只有 解 决 了 地 下室
缝 的处 理 方法 相 同 。后 浇带 通常 存在 于 结构 变 化 较大 的 部位 , 或 者建 筑 平 面 防 水 的 问题 , 地 下 室才 能 更 好 的 发挥 其 应 有 的 作 用 。总 体 来 看 地下 室 的防 尺 寸较 大 的情 况 下设 置 的 。 一 般 存在 于施 工期 间 。可以 采用 止水 条 或者 外贴 水 主 要 分 为 主 体 防 水 和 节 点 防 水 。 结 构 自防水 和 附加 防 水是 主 体 防 水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研报告摘要: 青岛里院传统民居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建筑风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是青岛老城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元素,但是现在它却面临着种种生存危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乱不堪,或者在旧城改造中被大批拆除,这个体现着青岛特色历史文化的身影正在我们眼前慢慢消逝。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里院居住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心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里院形成原因,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及里院文化。

通过对里院的调研,发现期中的问题,以劈柴院的改造为实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指出不足。

提出青岛里院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方法厨房空间改造一、绪论1.1 研究论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青岛被德国在不同时期侵占,并为其制订了相应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城市统一而有序,青岛也因保留大量的历史建筑而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而期中住房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里院。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老的生活设施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大部分老街区也被取代,青岛里院这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近代居住建筑,在慢慢消失,里院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里院加以改造和保护,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计划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岛特色历史性建筑——里院,里院的建筑形式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居民形式,但里院是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本文以街区的角度来剖析里院的由来、分析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特征及里院文化来阐述里院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计划:(1)了解里院历史、文化背景及保护价值(2)调查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并提出问题(3)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例研究并提出解决里院问题的改进方法(4)总结该课程的收获与感悟1.3研究方法(1)资料调查法(2)实地考察(3)发放问卷(4)统计问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4相关概念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历史性建筑:历史性建筑就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性,有内部功能空间,历史建筑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保护建筑,也包含有一定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性、一般化建筑遗产。

阐述了历史性建筑的3个重要价值:一是,和历史相联系的教育价值;二是,和艺术史相联系的艺术价值;三是,和本地区域特色。

里院:里院是青岛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青岛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城的一种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基本都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

目前里院保存最多、较完整的区域集中在四方路、平度路、芝罘路、黄岛路周边。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原则及更新措施:原则:原真性、可读性、可持续性。

更新措施:(1)保存——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进程;(2)保护——保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并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完整性基础上改善生活条件;(3)整伤——强制性改正的部分;(4)暂留——暂时维持现状,待条件成熟后拆除,改建;(5)更新——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用拆除、更新的措施。

二、青岛里院建筑形成与发展2.1 青岛近代城市形成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期间,1900年和1910年在青岛制订了两次城市规划到1914年,青岛已经形成了“红色的瓦屋顶,黄色的拉毛墙,老虎窗以及粗犷的石材基”的近代城市风貌,完成了“城市道路,城市分区,给排水系统,公共建筑等”的近代城市规划的实施,从上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中山路两侧的里院已经初具规模。

日本第一次在1914年-1922年占领青岛,在城市建设中只是延续了德国人的城市规划。

在恢复青岛经济的同时,又在德国人的规划框架上完成了一些城市建设。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1922年12月19日,接管青岛,成立交澳督办公署,从建筑内容到市政设施都处于战后恢复期。

日本在1937年再次占领青岛,并编制了《母市规划》,但没有实施。

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城市处于停滞状态,亦没有制定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仅限于恢复因战事毁坏的部分。

1.2影响里院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青岛地理位置因素,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德占时期的城区规划和市区建筑充分利用了青岛市的丘陵地形,灵活处理,尤其是老城区,很容易能看到这些特点,在里院建筑中也有体现,如,广兴里利用地形特点采用错层的方式,很好的处理了道路和建筑的关系。

(2)青岛气候因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里院建筑其布局也受到青岛气候环境的影响,如:里院主方向一般朝南,北侧一般只开设小窗,这样里院内部院子就可以在冬季避免西北风的寒冷气流,夏季可以接受南向从海上吹来的凉风。

(3)青岛作为丘陵城市其山体主要是由花岗岩构成,且石料丰富,质感优美,里院建筑中大量运用花岗岩作为建筑的材料,墙体基础和墙面装饰都可见到。

(4)人口增长因素:德国占领青岛后,采取了土地实行买断和村庄迁移政策。

1900年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实行欧华分区,华人不得在欧人区居住。

由于城市的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青岛市人口迅速增加,到1902年,市区华人已经多达1.4万人,里院最初的建设是为了安置搬迁村庄居民所建,但由于华人数量的增多,贸易的发展,里院初具形式。

在日本和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人口都大幅度的增加,1948年突破100万大关,这段时间人口数量激增,但里院的建设却很少,居住环境变得恶劣,紧凑的里院居住模式成为必然。

1.3里院形成的建筑文化背景青岛在近代时期相继被德国和日本侵占,德国统治者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而日本在这一时期正处于“西化”的过程中,因此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里院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梨园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中都有所体现。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建筑思潮主要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花园城市,里院建筑街区的布局和外立面的西方风格都是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1.4里院的历史文化意义里院是青岛近代殖民时期的深深的烙印,是青岛最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青岛人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

里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经济、旅游等方面也蕴含着潜在的价值。

青岛旧城中,里院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区域。

不同家庭的人,在里院结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

里院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同时,广泛分布的里院住宅构成了青岛旧城区的城市肌理,它的每个细节都展示了青岛历史悠久的城市特色和市民的生活状态其外部建筑形态和内在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从美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都是青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里院特有的方格网状肌理构成了老城区特有的风格面貌,体现了青岛传统建筑的鲜明个性,不仅是城市特色的体现,还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因此里院建筑的保护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三、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3.1里院的建筑特征(1)里院的街区特征德占时期城市道路采用棋盘式布局和自由组团相结合的体系。

期间里院街区与柏林街区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2)里院的外部建筑风格里院建筑临街多为封闭的檐口平行街道的坡屋顶,局部有山墙,多为三段式处理,里面和装饰常采用欧式风格,每个院落一般设几个出入口,出入口的形式多种多样。

(3)里院内部空间特征一个里院有一个公用的天井,一户到十几户人家共用一套的公共设施,有水龙头、公共厕所、消防水井等。

楼房的内侧设外廊,多设置三道四架楼梯,青岛里院住宅是融入东西方建筑特点的简化形式,里院的院落空间交流、交往性比较强,有较多的邻里交往机会;房间朝向各不相同,不分尊卑和主次。

由于里院住宅的租赁,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干扰。

户型上多为底层商业网点,直接对外开门,楼上为居住房间,多为里外屋的套间或单间。

(4)里院文化由于居住空间过小,很多里院居民都把厨房设在了走廊,邻里关系甚是融洽,一家做菜多家品尝,由于里院沿街是封闭的,所以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邻里们时常在院内交流,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形成了里院特有的文化氛围。

里院的秩序,是一种城市文明和传统理性的混合产物,它本身就是多元的,它既表现出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可抑制的向往,也保留了农业文明的纯粹、简约、实用和单一性。

在围合起来的小环境中间,人际关系的融洽和互助,是里院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3.2青岛里院现状现代青岛的里院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旧城区被改造过程中被大量的拆除,目前里院保存最多、较完整的区域集中在四方路、平度路、芝罘路、黄岛路周边。

3.3青岛里院存在的问题(1)建筑年久失修,破坏严重;(2)人口密度大,套间改单间,生活不便,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里院的居民以外来人口为主,由于外来人口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里院的环境日益恶化;(3)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配套不齐全,由于使用的均是公共的水龙头,没有天然气和暖气管道;(4)卫生条件恶劣,院内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卫生条件令人堪忧,园内杂物到处盾防;(5)走廊拥挤,厨房东西堆放杂乱,生活环境脏乱差;(6)里院内违章搭建,高层建筑插件严重,房间面积小,以致居民根据自己的使用要求随意的开门、开窗、改建和加建,内院公共交流空间被不断的侵占。

四、里院保护更新政策和实例研究4.1相关更新政策研究(1)青岛四方路里院历史街区景观的物质形态保护策略(2)里院街区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视觉系统控制设计在对历史街区远眺景观与街区整体景观视觉控制设计时,首先需要符合人类的视觉审美规律。

根据人类的视觉生理特性,当观赏点、观赏距离和观赏景物高度与宽度不同时,远眺景观所带来的视觉审美效果也是有差异的。

4.2劈柴院改造调查劈柴院由中心的十字街江宁路发展而来,占地面积约1.7公顷,是老青岛商业、餐饮、娱乐高度集中区。

以江宁路10#院为例,原有大光明电影院,四周几家茶楼,园中放置长凳,观众露天看演出,院子可以容纳100多人,。

改造工程拆除结构破损严重的四类建筑和违章建筑后,恢复原来的的庭院空间,在院子中间搭建了一个很大的戏台,用玻璃顶棚覆盖院子,形成半室内空间,做露天曲艺茶花馆使用,可以供居民和游客参观休息。

入口北侧将旧建筑空间合并和内部整修后,改造为公共厕所。

在戏台的北侧,翻建一个供劈柴院员工用餐的食堂。

这样改造,不仅维持了里院的特色,还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以下是该改造的成果图:4.3分析总结改造经验以上改造实例,保存的基础上加以更新,使其既保留了原有的里院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