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里院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调研报告
摘要: 青岛里院传统民居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建筑风格,见证了青岛的百年历史,是青岛老城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元素,但是现在它却面临着种种生存危机,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乱不堪,或者在旧城改造中被大批拆除,这个体现着青岛特色历史文化的身影正在我们眼前慢慢消逝。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里院居住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心里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里院形成原因,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及里院文化。通过对里院的调研,发现期中的问题,以劈柴院的改造为实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指出不足。提出青岛里院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青岛里院保护方法厨房空间改造
一、绪论
1.1 研究论题的由来及研究的意义
青岛被德国在不同时期侵占,并为其制订了相应的城市规划,使得整个城市统一而有序,青岛也因保留大量的历史建筑而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而期中住房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里院。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改造,老的生活设施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大部分老街区也被取代,青岛里院这种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背景的近代居住建筑,在慢慢消失,里院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对里院加以改造和保护,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计划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青岛特色历史性建筑——里院,里院的建筑形式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州的骑楼等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居民形式,但里院是以街区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
本文以街区的角度来剖析里院的由来、分析其形态特征,重点研究其空间特征、建筑的细部特征及里院文化来阐述里院保护的必要性。
研究计划:
(1)了解里院历史、文化背景及保护价值
(2)调查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并提出问题
(3)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实例研究并提出解决里院问题的改进方法
(4)总结该课程的收获与感悟
1.3研究方法
(1)资料调查法(2)实地考察
(3)发放问卷(4)统计问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4相关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历史性建筑:
历史性建筑就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性,有内部功能空间,历史建筑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保护建筑,也包含有一定历史文化遗产的大量性、一般化建筑遗产。阐述了历史性建筑的3个重要价值:一是,和历史相联系的教育价值;二是,和艺术史相联系的艺术价值;三是,和本地区域特色。
里院:
里院是青岛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青岛里院大多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城的一种院落,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基本都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目前里院保存最多、较完整的区域集中在四方路、平度路、芝罘路、黄岛路周边。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原则及更新措施:
原则:原真性、可读性、可持续性。
更新措施:
(1)保存——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进程;
(2)保护——保护建筑的原有风貌,并在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完整性基础上改善生活条件;
(3)整伤——强制性改正的部分;
(4)暂留——暂时维持现状,待条件成熟后拆除,改建;
(5)更新——对影响传统风貌较大的建筑采用拆除、更新的措施。
二、青岛里院建筑形成与发展
2.1 青岛近代城市形成的历史
德国占领青岛期间,1900年和1910年在青岛制订了两次城市规划
到1914年,青岛已经形成了“红色的瓦屋顶,黄色的拉毛墙,老虎窗以及粗犷的石材基”的近代城市风貌,完成了“城市道路,城市分区,给排水系统,公共建筑等”的近代城市规划的实施,从上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中山路两侧的里院已经初具规模。
日本第一次在1914年-1922年占领青岛,在城市建设中只是延续了德国人的城市规划。在恢复青岛经济的同时,又在德国人的规划框架上完成了一些城市建设。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在1922年12月19日,接管青岛,成立交澳督办公署,从建筑内容到市政设施都处于战后恢复期。
日本在1937年再次占领青岛,并编制了《母市规划》,但没有实施。
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城市处于停滞状态,亦没有制定新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仅限于恢复因战事毁坏的部分。
1.2影响里院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青岛地理位置因素,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德占时期的城区规划和市区建筑充分利用了青岛市的丘陵地形,灵活处理,尤其是老城区,很容易能看到这些特点,在里院建筑中也有体现,如,广兴里利用地形特点采用错层的方式,很好的处理了道路和建筑的关系。
(2)青岛气候因素,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里院建筑其布局也受到青岛气候环境的影响,如:里院主方向一般朝南,北侧一般只开设小窗,这样里院内部院子就可以在冬季避免西北风的寒冷气流,夏季可以接受南向从海上吹来的凉风。
(3)青岛作为丘陵城市其山体主要是由花岗岩构成,且石料丰富,质感优
美,里院建筑中大量运用花岗岩作为建筑的材料,墙体基础和墙面装饰都可见到。
(4)人口增长因素:德国占领青岛后,采取了土地实行买断和村庄迁移政策。1900年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实行欧华分区,华人不得在欧人区居住。由于城市的建设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青岛市人口迅速增加,到1902年,市区华人已经多达1.4万人,里院最初的建设是为了安置搬迁村庄居民所建,但由于华人数量的增多,贸易的发展,里院初具形式。
在日本和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人口都大幅度的增加,1948年突破100万大关,这段时间人口数量激增,但里院的建设却很少,居住环境变得恶劣,紧凑的里院居住模式成为必然。
1.3里院形成的建筑文化背景
青岛在近代时期相继被德国和日本侵占,德国统治者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而日本在这一时期正处于“西化”的过程中,因此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里院建筑的影响非常大,在梨园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中都有所体现。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建筑思潮主要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花园城市,里院建筑街区的布局和外立面的西方风格都是在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1.4里院的历史文化意义
里院是青岛近代殖民时期的深深的烙印,是青岛最普通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产生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青岛人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里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经济、旅游等方面也蕴含着潜在的价值。青岛旧城中,里院仍然占据了大部分区域。不同家庭的人,在里院结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团体。里院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时,广泛分布的里院住宅构成了青岛旧城区的城市肌理,它的每个细节都展示了青岛历史悠久的城市特色和市民的生活状态其外部建筑形态和内在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从美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都是青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里院特有的方格网状肌理构成了老城区特有的风格面貌,体现了青岛传统建筑的鲜明个性,不仅是城市特色的体现,还极大的丰富了城市景观,因此里院建筑的保护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三、里院的建筑特征及现状
3.1里院的建筑特征
(1)里院的街区特征
德占时期城市道路采用棋盘式布局和自由组团相结合的体系。期间里院街区与柏林街区有着非常大的相似之处。
(2)里院的外部建筑风格
里院建筑临街多为封闭的檐口平行街道的坡屋顶,局部有山墙,多为三段式处理,里面和装饰常采用欧式风格,每个院落一般设几个出入口,出入口的形式多种多样。
(3)里院内部空间特征
一个里院有一个公用的天井,一户到十几户人家共用一套的公共设施,有水龙头、公共厕所、消防水井等。楼房的内侧设外廊,多设置三道四架楼梯,青岛里院住宅是融入东西方建筑特点的简化形式,里院的院落空间交流、交往性比较强,有较多的邻里交往机会;房间朝向各不相同,不分尊卑和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