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职能——控制的相关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职能——控制的相关理解
一、控制的含义:
1、控制是监督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确保活动得以按计划完成,并能够纠正明显的偏差。
——《管理学原理》(美)斯蒂芬•P.罗宾斯2、控制就是管理层为确定绩效标准、衡量和评价绩效,并且在必要时采取纠偏措施而采取的系列活动。控制绝对为有效地履行计划只能所必需。
——《管理学》(美)帕特里克•J•蒙塔纳、布鲁斯•H•査诺夫著3、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有效地控制不仅要求选择关键的经营环节,确定恰当的控制频数,收集及时的信息,而且要求合理运用预算或非预算的控制手段。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著4、控制是建立和实施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机制的过程。
——《管理学基础:概念、应用于技能提高》(美)罗伯特•N,卢西尔著5、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衡量标准,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测量,及时发现现实或潜在的偏差及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使组织活动符合既定要求的过程。
——《现代管理学》张军、陈昌龙著
二、控制的原则:
1、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失控现象,失控现象的存在对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实现有效控制要遵循一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控制要有明确的目的。
2)及时性原则。控制的核心在于及时纠偏。
3)适度性原则。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4)客观性原则。控制室通过对现状的检查和纠偏来保证目标实现的,因此,所获取的控制信息应做到准确、客观。
5)经济性原则。指在一项工作或活动的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之间进行比较,效益要大于成本。
6)灵活性原则。要求管理者在执行任务之前准备多套方案以备不时之需,遇到某些突变情况时,能够拿出替代方案,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情况采取弹性的控制方式和手段来应对外界的变化。
虽然,要实施各种有效的控制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远不止以上6个原则。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控制水平和能力,实现有效的控制,把组织印象更高的目标。
——摘自《现代管理学》(主编:张军、陈昌龙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内部控制的原则: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2)合理的授权制度
3)适当的信息记录
4)可靠的资产安全
5)健全的内部审计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编者: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复旦大学出版社)
三、控制职能的运行机制
1、控制系统的三种方法及特点
1)控制过程
1、衡量实际业绩:亲自观察、统计报告、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
2、将实际业绩与标准进行比较
3、采取管理措施,纠正偏差或不适当的标准
4、立即纠偏行为:指立即纠正出现的问题,使业绩回到设定的轨道上来。
5、根本性纠偏行为:找出偏差是如何出现、为何出现等问题的答案,然后采取行动纠正偏差产生的根源。
2)控制类型
1、前馈式控制:发生在实际活动开始之前,由未来导向的。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管
理措施。
2、同步式控制:发生在活动进行过程中。管理者在员工工作执行过程中实施控制,能
在错误导致高昂成本前纠正他们。
3、反馈式控制:控制发生在行动之后。
图1:控制过程图
——《管理学原理》斯蒂芬·P·罗2、常见控制系统及特征
1)控制对象
1、对环境变化的控制
2、对战略的控制
3、对经济资源的投入的控制
4、对组织的活动控制
5、对员工的控制
6、对财务的控制
7、对作业的控制
8、对信息的控制
9、对管理者的控制
2)控制的基本过程
1、确定标准
1.1、要求
(1)要使标准便于对各部门甚至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衡量,当出现偏差时,能找到相应的
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2)建立的具体标准都应该有利于组织整体目标的实际;
(3)标准应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应有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
(4)标准要根据工作而定,不能根据完成工作的人来制定;
(5)标准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6)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一定的适应性,特殊情况能够做到例
外处理。
1.2、标准的类型
(1)时间标准,是指完成一定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度。
(2)生产率标准,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完成既定工作量所需花费的时间。
(3)消耗标准,指为达到一定的工作所需要的有关消费量。
(4)质量标准,指工作应达到的要求,或者产品或劳务应达到的品质标准。
(5)行为标准,是在工作中组织对员工行为准则的要求。
1.3、常用的标准制定法
(1)统计方法。即根据本企业或同行业其他相关企业的历史数据记录,利用统计学方法
所确定的标准。这种方法常用于拟定与企业经营相关项目与经济效益的标准。
2)工程方法,即以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实测的数据为依据所制定的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
于生产过程标准的确定上。
(3)经验估值法。即由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制定标准,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标准,
主要为上两种形式提供必要的补充。
2、对照标准衡量绩效
(1)书面报告
(2)统计报告
(3)口头汇报
(4)个人观察
(5)抽样检查
3、采用管理行为纠正偏差和不足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概述》 -盛毅主编
3、管理控制系统的结构
1)系统的5个基本要素
(1)检测机构——用以检测控制对象的相关状态和运行结果,并传送到评价机构。
(2)评价机构——对执行机构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结果进行评价。
(3)比较器——将评价结果和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并确定控制系统是否发生偏差,以及
偏差的大小。
(4)控制器(决策机构、控制主体)——根据比较器送来的偏差信息,制定控制方案,并
发出控制指令。
(5)执行机构(控制对象、管理对象)——执行控制器发来的控制指令以实现控制目标。
以上5要素相互关联就构成了反馈控制系统,图7.1所示。反馈控制就是通过对控制结果的监督和检查,收集反馈信息,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偏差,确定控制方案,从而进行调整、校正的过程。具体来说,控制机理是这样的:系统的检测机构对控制对象的内部状态和运行结果进行实时检测,然后评价机构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比较器将评价结果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