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焕发活力
传统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教师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兼有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展现课堂的动态美,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性。下面我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心预设,酝酿“生成”
“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好的预设有助于课堂的生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指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学下去,而是为学生预设自主学习的时间,预设平等交流的机会,通过预设促进生成。提问作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应该宽泛,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认识到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为对话搭建平台。如《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片略读课文,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完全开放的问题:“假设我觉得这篇课文一点意思也没有,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完后告诉我。”开放性的问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有学生说:“人最
大的快乐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这句话道出了文章的价值观。又有学生说:“保罗人品很好,帮助哥哥完成许给弟弟的承诺。”这突然给了我启发,于是提问:“假如你是保罗,你会怎样做?”有学生说:“带他们出去兜兜风。”有学生说:“每天下班抽时间来看看这两个小兄弟。”我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离开,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保罗对爱的给予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样的预设,既富于开放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巧妙调控,激发“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流失。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时,教师就应考虑这些变化的学情,将教学环节适时调整,灵活展开,促使教学的动态生成。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第四段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总领全段,这时,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有一个学生笑嘻嘻地举手说:“这里的龙虾、海参、海鱼真是应有尽有,我想抓一些带回家炒了吃。”听这位学生这么一说,全班学生群情沸腾,叽叽喳喳,讨论纷纷,有的要捉海参,有的要抓龙虾,还有的要抓海鱼,最后竟然有位学生脱离了文章的主旨,提出了如何饲养这些龙虾、海参等等。这时,教师马上来个“紧急刹车”,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课件等,问:“同学
们,你们觉得这儿景色怎么样?”“是啊,这里很美,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龙虾、海龟、海参应有尽有,连每一个浪头都是美的,这里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如果我们随便地捉,随意地拿,随意地破坏,这儿又会变成什么样?你们再读课文体会一下。”这样,既让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让西沙变得更美,为我们祖国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文本对话,捕捉“生成”
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对教材的个性化的解读,或在深层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生,充分相信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引导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教学才会有不断的生成,学生才会有不断的收获。
我在教完《我不能失信》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宋庆龄等候朋友的办法你喜欢吗?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从生活中能看出来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你有什么启发?”之后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学生潜心读课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学生的回答之所以多元,是因为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结合了自己的
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学生通过多角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真理来自实践,深奥的道理要靠自己在生活中感悟,社会是神秘的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之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丰富的知识。
四、文本补白,延伸“生成”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独特感受的表达,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中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有着许多意犹未尽之处,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是编者专为学生表白内心感受、体验,抒发情感、进行创新、放飞自我而营造的空间。有些课文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
如在执教《儿童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利用课文最后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精彩的补白。教学时,我在学生弄清内容后着重抓住后面的省略号展开课堂教学环节,首先问学生:看见作者的愿望是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眼睛装在风筝上”“自己种在泥土里”。“那同学们,你们能否也来这样尝试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组成句子。”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生顿时沉思了起来,我趁势点拨起来:自然界中有月亮、星星、树林、鲜花等。片刻,学生纷纷举手。
生1:我想把眼睛
镶在月亮上,
让月亮眨着眼睛,
闪啊,闪——
洒向大地一片银光。
生2:我想把双腿
安在太阳上
让太阳学会走路
走啊,走——
让大地都充满光亮!
…………
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因此,课堂上“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这样补白,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谴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绝伦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印象,增强了语言积累的效果,使情感充沛起来。
总之,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资源,灵活地使用教材,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创新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活跃,飞扬个性,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语文课堂才会生机勃勃,焕发生命的活力。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