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4篇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对照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及相关时代背景。

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以“世外桃源”成语导入。

明确:世外桃源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之地,它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2、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

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学生先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3、诵读课文:①、听读,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②、跟读;③、朗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④、选部分学生在全班读,大家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点拨二、自主学习,收集、归纳、整理问题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2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3剩余时间自读课文。

自由朗读。

三、布置作业:1、尝试背诵课文。

2、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现象。

3、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板书:1、古今词义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桃花源,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宁静生活向往的情感。

本教材适合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运用阅读策略解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介绍桃花源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1. 学生展示: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全班同学对桃花源进行简要描述。

2. 教师讲解: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桃花源记》,并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桃花源的特点有哪些?(3) 为什么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得幸福快乐?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并讨论以下问题:(1) 你是否有过类似桃花源的幻想?请谈谈你的想法。

(2) 你认为桃花源生活对人们有什么启示?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鉴赏,例如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境描绘等。

6. 拓展阅读:提供其他与桃花源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的续篇或其他具有类似主题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或写一篇类似主题的作文,反映他们对桃花源的理解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并对文章进行基本的阅读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环节,学生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增强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主题思考。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 帮助学生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文章阅读:通过教学讲解方法、互动式阅读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

2. 文化教育:通过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理解人民领袖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背景、人物、情节等。

2. 互动式阅读:通过学生合作阅读、互相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难点内容。

3. 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前(1)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准备好教材、PPT等资料。

(2)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独立思考《桃花源记》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中(1)导入:通过“桃花源是什么?桃花源存在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

(2)阅读与讲解:通过学生阅读和老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教师可以配合PPT等工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

(3)情境教学:通过让学生在文化地图上探索桃花源的位置、线路等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讨论与分析:通过分组、课堂上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文章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爱民如子的情感特征。

3. 教学后(1)导出:通过“桃花源代表了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将其应用于真实生活。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品读语言,欣赏桃源之美;4、探究主旨,领悟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欣赏桃源之美。

教学难点:探究主旨,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以语言品析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

同时,设计精巧的主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章的主旨,领悟陶渊明美好的理想和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说说“他”是谁。

他从乱世红尘走来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他向桃花深处山的那边走去将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化作一首诗千年已过桃花依旧留给后人一个温暖而神秘的梦2.学生发言,交流陶渊明有关资料,老师适当补充。

二、课前热身。

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屋舍俨然()便舍船()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诣太守()刘子骥()2、古今异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子)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三、感知课文1、概述故事内容【出示课件】。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2、学生回答,明确: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四、品读课文(一)惊艳桃花林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

【出示课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作者描写桃花林的句子整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请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诵读,读出韵律美。

3、这是一片怎样的桃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林美景。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顺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理解桃花源的美好以及它所代表的理想社会的内涵。

2. 难点。

体会作者创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对文章主题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生: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1. 教师范读全文。

师:老师先来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老师的读音、断句哦。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轮到你们啦,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不认识的字可以看课下注释或者查字典。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纠正读音错误,如“豁(huò)然开朗”“屋舍俨(y ǎn)然”等)3. 请学生个别朗读。

师: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给大家读一段呀?(找两到三名学生朗读不同段落,读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读音、断句是否正确)(三)研读课文,分析内容(20分钟)1. 字词讲解。

师:咱们读得差不多了,现在得好好看看文章里的这些字词句了。

大家看这个“鲜美”,在咱们现在是说食物味道好,可在这儿呢,是“鲜艳美丽”的意思,这就是古今异义词。

还有“志”这个字,在这里有“做标记”和“标记”的不同用法,这就是一词多义。

大家要把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都记下来哦。

(边讲解边举例,让学生做笔记)2. 分析桃花源的环境。

师:咱们来找找桃花源的环境描写。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大片的桑树竹林。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

这是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远离尘世喧嚣。

你们要是生活在这儿,会有什么感觉呀?生:很舒服,很宁静。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点〗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一、情景分析《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陶渊明散文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教法探究在这节课的朗读环节,教师用“朗读工具”辅助教学。

在“朗读工具”里,将课文以文字加音频两种形式呈现,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文字内容,跟着音频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发挥想象,感受画意,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辅助教学,让学生从多媒体课件中直观、形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例呈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原指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陶渊明一起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作者多媒体显示: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隐居田园。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积累生字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有关桃花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 自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小结5. 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桃花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6.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本文面向的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桃花源记》;(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向往美好、追求理想的生活态度;(2)理解桃花源中所体现的和谐社会理念;(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2)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解读;(3)陶渊明思想感情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的理解;(3)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简介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层次结构;(2)探讨文中寓意和象征手法,理解桃花源的意义;(3)总结陶渊明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2)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知识点掌握:(1)测试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2)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和主旨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关于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等辅助教学。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详细讲解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层次,阐述寓意和象征手法;(3)解读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桃花源记》全文;(2)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文学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2)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桃花源记》的字词解释和句式结构;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词汇、句式和文章主题思想;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桃花源记》;2.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生平介绍、相关学术论文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案内容请等待片刻,我将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讲解:针对学生不懂的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人物形象等。

5. 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观点。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检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2. 填空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作练习:以“我的理想家园”为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扩大阅读面。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强调:源: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缘旷豁髫诣骥集体订正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疏导: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总结明确: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板书: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回顾旧课2、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5、迁移探究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

《桃花源记》教案精选7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展开想象,品味桃源胜境。

3、联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记》,走进陶渊明笔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

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

三、读文感知1、初读课文(1)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可以结合注释跟同桌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出示字词检测)(2)随机抽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2、配乐范读: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魅力3、再读课文: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工具书自行翻译,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教师注意点拨。

四、品读赏析:屏显“桃源访谈”: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

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

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

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

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

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

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

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

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的冲突和抉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断句和理解。

对陶渊明思想和情感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画像和简介,引发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桃花源的故事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原文,注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通过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4.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桃花源记》中的场景和对话。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添加细节和情感。

五、总结与拓展5.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强调陶渊明通过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2 课后拓展: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或情节,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可以尝试将故事改编成现代文,或者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

评估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相关阅读理解题目和创意写作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黄石市河口中学李忆【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2、品析课文美点3、解读课文主题◎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1、“理读”——桃源故事——感知课文内容2、“赏读”——桃源之美——品析课文美点3、“评读”——桃源情结——解读课文主题【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并简介陶渊明其人其事。

一、理读:桃源故事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mò)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重点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二、赏读:“桃源”之美1.远观桃源(1)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2)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

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1)教师示范:桃源漫步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

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

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2)教师提供其它角度,如“桃源送饭”“桃源耕田”“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等,学生也可自选角度。

(3)学生活动,并交流,内容可能有:桃源作客:在桃花源,我深深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

刚进村口,就有一位青年男子前来问候,并热情相邀到他家吃午饭。

说是没有什么好招待,但桌上摆满了大碗小碟,鸡、鸭、鱼、肉样样俱全,香味扑鼻而来;还有他家自酿的高粱酒,醇厚香浓。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客人,全都聚到他家,围着我问这问那,那股子热情能把人融化!桃源送饭:哦,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怪不得爸爸妈妈都不肯回家吃饭呢,原来人们都在可着劲儿比赛哪!柳枝轻拂、百花吐艳,这样的大好春光中,谁会不努力劳作呢!嗯,看来,今晚的晚饭我还得再加两个菜,好好地犒劳犒劳他们!……三、评读:桃源情结1.评情节的虚与实。

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从哪些地方要以看出来?(1)示范:这的确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处疑问:比如,故事模糊,文章从不交代确切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姓名。

(2)学生自己读课文,自由发现。

(3)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可能形成下列结论:第一、神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但立即原路去找就再也找不着了,犹如海市蜃楼一般;第二、矛盾,“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却又不知历史时事;第三、完美,这里风景秀丽、宁静和谐、民风淳朴,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和平安定,这样一个温暖自足的完美胜地只应天上才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以上种种,给桃花源蒙上了一层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神秘面纱,作者似乎是有意给读者留下这些破绽,来告诉人们,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世界罢了。

2.认识主题。

(1)陶渊明用诗样的笔触倾情描给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为什么又处处留疑?他想告诉人们什么?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作答。

(2)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理读——桃源故事赏读——桃源之美评读——桃源情结【精彩部分回放】关于‘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的讨论师:陶渊明用美妙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呢?这是我们同学最疑惑的问题?生1: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渔人再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2: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地方社会还是存在的。

生3:我觉得一定存在,既然说不存在,那渔人是如何进去的?师:这就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正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结尾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得快,还是读得慢些呢?生4:慢。

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生5: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去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6: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

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生7:“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轻的时候,他三次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已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

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了世世代代乱世之中的人们一块“恬静的心田”。

【教后说教】创意说明:这是一个反复式教学设计,期待通过不同的学习重点反复多遍学习课文,让学生知晓神秘的“桃源故事”,欣赏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领会亦真亦幻的“桃源情结”,进而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解读文本,感悟作家的理想追求。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依次设计了以下的教学内容。

第一步:“理读”——感知课文内容。

理读《桃花源记》,我们惊讶于桃源故事的神秘,“忽逢桃花林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不渲染着桃源故事的奇幻色彩。

第二步:“赏读”——品析课文美点。

赏读《桃花源记》,我们赞叹于桃花源中如诗如画的风景之美,淳朴善良的人情之美,成片盛开的桃林,交错相通的田间小路,热情相邀的村民,俨然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

第三步:“评读”——解读课文主题。

评读《桃花源记》,我们憧憬于桃源式的生活,又不禁叹息这种理想生活的追寻之不易。

古往今来,我们每人都一直在追寻着自己心中的桃花源,追求诗意的人生、美好的精神家园,但理想之为“理想”的距离感又让我们不得不饱尝“上下求索”而不得的痛苦和迷茫。

【教后点评】《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依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教学设计有许多可取之处:1、积极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提升语文素养。

2、运用名师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结构,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师余映潮。

在课堂实施的许多重要环节如话题的设计、活动的编排、导语的铺垫、朗读的穿插等,有许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师的影响。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很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到语文实践中去。

3、课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文言文教学特点。

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朗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辩论、访谈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

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评点人:河口中学雷青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