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因素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浅淡中药甘草的炮制工艺研究摘要: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约6万吨左右,位列诸药前列。

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

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

甘草数量巨大,行情人为性不强,随着家种品的市场占有量增加,关注力明显在增加。

关键词:甘草,炮炙,炼蜜,蜜炙1.引言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其中中药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对于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有明显的疗效等优点,使中药成为现在药疗主流。

而在临床应用中,药品的疗效是否显著,能否充分发挥它的临床效应,达到治疗目的,炮制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

因为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是保证临床医疗根本,只有炮制到位才能使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得以在临床上很好的发挥。

甘草做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品种,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它的炮制工艺了;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炙甘草是其常用的炮制品。

甘草蜜炙后功能主治的侧重点由清热转为补脾,但目前对甘草蜜炙补脾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相关的成分、功效研究比较薄弱,部分理论问题存在异议,工艺仍未规范化。

因此需要确定其工艺,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炮制原理。

本论文以甘草不同炮制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炮制工艺、药理等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各种甘草提取物大多对小鼠脾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炙甘草作用最显著,说明甘草蜜炙后确能提高其补脾功效;生甘草单纯加热、加入炼蜜或两个因素单纯加合并不能等同于炙甘草,只有将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炙甘草的补脾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蜜炙法炮制甘草是有道理的。

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功效重点转为补脾,与其饮片成分发生的质变和量变有关。

2. 甘草概况2.1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l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

甘草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

甘草不同部位药用成分及营养成分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0T09:25:35.56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9期作者:王新民 *1,陈玉娇1,康谨1,2,魏志华1[导读]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索氏抽提法、凯氏定氮法及原子吸收法(AAS)对甘草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

王新民 *1,陈玉娇1,康谨1,2,魏志华1(1.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6;2.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46)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索氏抽提法、凯氏定氮法及原子吸收法(AAS)对甘草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甘草主根中甘草酸含量和多糖含量最高,甘草苷含量略低于不定根中甘草苷含量,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均高于药典规定的标准,地上部茎叶部位的三种成分含量均最低;甘草各部位中总黄酮类成分含量顺序为:地上部茎叶>主根>支根>不定根>芦头,地上部茎叶含量最高为42.53mg/g;各部位中粗脂肪及粗蛋白含量无明显差异,粗脂肪含量在2.48-4.13%之间,而粗蛋白含量在14.28-16.67%之间;甘草各部位中矿质元素表现各异,其中地上部茎叶部位含Fe元素最高,Ca、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部位均在不定根。

本研究可为合理开发利用甘草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草;HPLC;UV-Vis;甘草苷;总黄酮;多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和根茎,为大宗常用中药,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应用广泛[1]。

甘草的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2],在采收加工甘草药材时往往产生大量的非药用部位,处理不得当会造成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按照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着变废为宝的原则,通过探究甘草植株其他非药用部位的药用成分及营养成分,为提高甘草植物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炮制条 件下甘草 中甘草苷 和甘 草酸的含量。结果 : 不 同炮制条件 下, 甘草 中甘草苷 、 甘草 酸的回收 率较高 , 均> 9 5 % 。其 中, 甘草
2 5 % 蜜灸、 6 0℃烘制 6 0 m i n时 , 甘 草苷、 甘草酸 的含 量均最高 , 分别 为 1 . 7 2 %、 2 . 0 2 %。结论 : 本研 究方法简单、 可靠、 重现性好 , 可
4 3 4 0 0 0 ,C h i n a )
ABS TRACT OB J E C T I VE:T o p r o b e i n t o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l i q u o r i c e p r o c e s s i n g o n c o n t e n t s o f l i q u i r i t i n a n d g l y c y r r h i z i c
甘草为临床 常用 的 中药 之一 , 具 有祛 痰 止咳 、 清热 解 毒 、 调合 诸药等效果 , 其 化学成分为三萜 皂苷类及 黄酮类 , 典 型代
2 0 1 6 1 2 2 5 ) 经甘肃 中医药 大学 生 药学教 研室 专家 鉴定 为 豆科
植 物 甘 草 的 干 燥 根 。甘 草 次 酸 对 照 品 、 甘 草 苷 对 照 品 均 由 中
D O I 1 0 . 1 4 0 0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1 2 4 . 2 0 1 7 . 0 6 . 0 3 0

要 目的 : 探 讨甘草炮制方 法对甘草苷和甘 草酸含 量的影响 。方 法: 采用不 同方法炮制甘 草 , 建立 高效液 相 色谱 法测定不 同
WA N G S h i h u a ( D e p t . o f P h a r m a c y , J i n g z h o u H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u b e i J i n g z h o u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诸葛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 浙江 杭州 310003【摘要】目的:分析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以及甘草酸的含量影响。

方法:对甘草采取不同的方法炮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的炮制条件下的甘草当中甘草苷以及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甘草在不同的炮制条件之下,甘草酸与甘草苷回收率均>96%,回收率相对较高。

当中,甘草应用25%蜜灸并于60℃下进行60min烘焙时,甘草酸与甘草苷含量均相对最高,分别为2.02%与1.72%。

结论:甘草应用25%蜜灸并于60℃下进行60min烘焙方法相对简单且可靠,同时重现性更好,可对甘草质量进行控制控制。

【关键词】甘草炮制方法;甘草酸;甘草苷;影响[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6-124-02甘草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味中药,其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且具有调合诸药等良好效果,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与三萜皂苷类,其中典型的成分代表为甘草酸与甘草苷[1]。

在对甘草进行使用前,需要对甘草进行炮制[2]。

当前,甘草主要的炮制方法为盐灸、醋灸、炒制、酒灸以及蜜炙等。

本研究分析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以及甘草酸的含量影响。

1 基本材料1.1 主要仪器 美国Waters生产的Waters 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PDA检测器;大连依利特公司生产的C18保护柱;Kromasil C18色谱柱;必能信超声公司生产B3200 ST型超声震荡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制备AE240型的电子分析天平;1.2 试剂与药品 高效液相色谱级乙腈与甲醇(美国,迪马试剂公司);优级纯的磷酸(实验室自制);水(实验室自制);生甘草片(内蒙古亿利公司,国药准字H20044312);甘草干燥根。

甘草次酸以及甘草苷的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 方法和结果2.1 设置色谱条件 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控制0.8ml/min,检测波长为252mm与276nm,柱温控制28℃。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批量生产炙甘草对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影响探讨

批量生产炙甘草对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影响探讨

批量生产炙甘草对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影响探讨[摘要]目的:采用同一批甘草药材,连续批量生产成3批炙甘草,对蜜炙前后,其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7nm。

结果:批量生产得的炙甘草,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损失。

结论:《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炙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限度与甘草药材的限度一样,均为≥0.5%,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批量生产;炙甘草;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

甘草在中医方剂中使用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蜜炙后有增强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

《中国药典》2010、2015 和2020年版这3版均规定,甘草酸的含量限度从甘草药材的2.0%下降至炙甘草的1.0%,相对合理;甘草苷的含量限度与甘草药材的一样,均为≥0.5%。

但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甘草药材经过蜜炙,批量生产得的炙甘草中甘草苷的含量有明显损失,《中国药典》的规定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1]收载的炙甘草的炮制方法和检验方法,采用同一批甘草药材,连续批量生产3批炙甘草,分析比较蜜炙前后,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的变化情况。

1仪器与材料1.1仪器Agilent LC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BT125D型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KQ-3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QY-300型往复式切药机、CY-700型滚筒式炒药机(富阳康华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甘草苷对照品(批号:111610-201908)和甘草酸铵(批号:110731-202021)均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为优级纯。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引言甘草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

然而,关于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仍有许多未知之处。

本文旨在探讨甘草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为深入开发甘草资源提供理论支持。

背景甘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甘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制药工业。

然而,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且其含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

因此,对甘草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现状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作用。

此外,甘草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甘草酸、甘草苷等,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甘草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甘草样品进行了提取和纯化,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依次洗脱,分离出不同的化学成分。

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同时,本研究还采用了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我们发现甘草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甘草酸。

而其他成分如芒柄花素、甘草西定等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甘草化学成分的含量受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在采收时间方面,夏季甘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冬季最低;而炮制方法则对甘草酸等成分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结论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甘草的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结果表明,甘草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受到生长环境、采收时间、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粉碎粒度对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不同粉碎粒度对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ge . Co cu i n: f r n o re n l so Di e e t c mmi u i n d g e a o sg i c n n u n e o is l t n o fe t e c n t u n s i f n t e r e h s n in f a ti f e c n d s ou i f e f ci o s t e t n o i l o v i
 ̄r nel udc rma ga h ( L ) to . eutT ecnet o bv — e t n de et e cntu nsi i mac i i ho t p y HP C me d R s l:h o tns faoe m ni e f ci os tet nw l q o r h o f v i d
cnet o b v— ninde et ecntuns mogclvt (r i ) cr ep w e f ie n emm n t nd— otns f oe— t e f ci o ste t a n ut a d o l l o c o dr f r t o iui e— a me o f v i i e wdii o d fe o
L eh n ,i Qnyn C e i ,huB o n ,hoJ ̄u i c egLu iga ,h nT n Z o at g Z a ujn D a e (h n i i oi l p l a o oa oa Tc n a C lg ,a unS ax 00 3 ) S ax Bo gc pi t nV c in eh i o ee Ti a h ni 3 0 1 l aA ci t l c l l y
詹 隧髻嚣 蝴
— — — —— — — —一 … …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实验研究设计炮制因素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院系药学院班级2012级中药学(专升本)一班姓名周雪学号2012129048河南中医学院二零一三年六月炮制因素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46)摘要目的:探讨炮制因素对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筛选适当提取方法,采用HPLC-DAD技术,ZorbaxSB-C18 ODS反向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0 nm和276 nm。

测定了同一产地、同一批次的甘草和炙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结果:甘草经蜜炙后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增加(P<0.01)。

结论:炮制因素可显著增加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关键词甘草甘草苷甘草酸炮制高效液相色谱甘草系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ienxisFisch)的根及根状茎,俗称灵草、蜜甘、蜜草、国老、甜草等,性味甘平,能调和诸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甘草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甘草和炙甘草之分,其中甘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炙甘草又名炙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1]。

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2]。

在古代方剂中甘草与炙甘草应用区别明显:甘草性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而甘草经蜜炙后味转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炙甘草能抗多种心律失常;甘草和炙甘草的调节免疫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蜜炙甘草的调节免疫作用显著强于甘草。

炙甘草应为临床补气用甘草的最佳炮制品,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3]。

由此可见,甘草经炮制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其性味功能也有所改变。

我们以甘草中最主要的2种有效成分甘草苷(liquiritin)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为检测指标,采用HPLC-DAD法比较甘草炮制前后这2种成分含量的变化,从化学成分角度来探讨中药炮制的合理性、科学性。

1 仪器与试药1.1仪器Shimadzu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包括SCL-10Avp System Controller、SPD-M20A DAD二极管阵列检测器、LC-10 ADvp泵、FCV-10ALvp四元低压梯度洗脱系统、LC-Solution色谱数据工作站;梅特勒托利多AE240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Millipore超纯水机;超声波清洗器(型号SK250LH,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甲醇(色谱纯,美国J.T.Baker 公司);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皆为分析纯。

1.2 试药对照品甘草苷(批号:06121824)及甘草酸(批号:06110101)由上海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甘草(批号:20071229;产地:甘肃)及炙甘草(批号:20071229;产地:甘肃)药材购自徐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厂,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杜长俊副主任中药师鉴定为真品。

甘草和炙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的炮制加工品。

2实验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色谱柱:Zorbax SB-C18反向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分别为250 nm和276 nm。

进样量:20 μl,流动相:A为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B为甲醇,用前超声脱气30 min,洗脱程序见表1。

记录65 min色谱图。

理论塔板数按甘草苷和甘草酸峰计应不低于4000。

表1 梯度洗脱程序时间(min) 流速(m·lmin-1) A(%) B(%)0 1.030 1.050 1.065 1.0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苷对照品3.68 mg、甘草酸对照品2.46 mg,用70%甲醇水溶液溶解并定容于5 ml棕色容量瓶中,得甘草苷0.736 g·L-1及甘草酸0.492 g·L-1的0号混合对照品标准贮备溶液。

从中精密量取适量,用流动相配成甘草苷浓度为0.368、0.184、0.092、0.046、0.0184、0.0092 g·L-1及甘草酸浓度为0.246、0.123、0.0615、0.03075、0.0123、0.00615 g·L-1的1~6号混合对照品贮备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甘草粉末及炙甘草粉末(过60目筛,烘干至恒重)各0.2 g,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20 ml 70%甲醇,称定重量,室温放置1 h后超声处理(功率250 W,频率40 kHz)40 min,取出锥形瓶擦干后放冷到室温,再称重,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上清液经0.45 μm 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供HPLC分析。

2.4 方法学考察2.4.1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吸取“2.2”项下已制备的各不同浓度的混合标准贮备液(0~6号)20 μl注入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甘草苷或甘草酸浓度(g·L-1)为横坐标(X) ,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得直线回归方程。

2.4.2 检测限和定量限取0号混合对照品标准贮备液,用0.1%甲酸水溶液-甲醇(70:30)依次稀释制成一系列由高到低的梯度浓度溶液并进样分析,测定峰面积约为噪声10倍(S/N=10)时的进样浓度为定量限(QOD),测定峰面积约为噪声3倍(S/N=3)时的进样浓度为检测限(LOD)。

结果甘草苷和甘草酸的QOD分别为0.0069 mg·L-1和0.0077 mg·L-1,LOD分别为0.0023 mg·L-1和0.0031 mg·L-1。

2.4.3 精密度试验精密移取1号混合标准贮备液20μl,重复进样6次(2次进样之间间隔约30min),测定峰面积,结果甘草苷平均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0.498%,甘草酸平均峰面积RSD=0.742%;精密移取1号混合标准贮备液20 μl,连续分析6天,每天进样1次,测定峰面积,结果甘草苷平均峰面积RSD=1.67%,甘草酸平均峰面积RSD=2.71%。

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4.4 重现性试验取炙甘草样品6份,按“2.3”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处理,制成6份供试品溶液,按“2.1”项下方法测定,结果甘草苷平均含量为0.09683 g·L-1,RSD=1.83%;甘草酸平均含量为0.1358 g·L-1,RSD=2.36%。

结果表明此方法重现性良好。

2.4.5 稳定性试验取同一份炙甘草样品溶液。

在配制后0、2、4、6、8、12、24 h进样,测定峰面积,结果甘草苷平均峰面积RSD=0.827%,甘草酸平均峰面积RSD=0.964%。

结果表明24 h内样品溶液稳定。

2.4.6 回收率试验精密移取0.2 ml已知甘草苷及甘草酸含量的炙甘草样品溶液9份,每3份分别精密加入甘草苷浓度为0.1 g·L-1及甘草酸浓度为0.14 g·L-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0.16、0.20、0.24 ml,按“2.1”项下方法同时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2.5 不同样品中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测定取甘草和炙甘草样品各6份,按照“2.3”项下方法制备,按“2.1”项下方法测定。

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表明,甘草经蜜炙后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均增加(P<0.01)。

3 讨论3.1 提取溶剂的选择我们比较了80%氨性甲醇提取后酸化定容、80%甲醇、70%乙醇(中国药典2005版测定甘草苷的提取溶剂)、70%甲醇对甘草苷和甘草酸的提取效率及色谱峰峰型的影响,其中70%甲醇效果相对略好,又考虑到流动相采用甲醇-0.1%甲酸水溶液,因此,采用70%甲醇冷浸超声提取。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采用DAD检测器,在完成色谱数据采集后,可在不同的提取波长下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中国药典2005版规定的甘草苷和甘草酸的检测波长,再结合甘草苷和甘草酸的DAD全波长扫描图谱,最终选择276 nm为甘草苷的检测波长,250 nm为甘草酸的检测波长。

3.3 流动相系统的选择甘草的成分复杂,为尽可能地使甘草成分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我们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流动相方面,试验了乙腈-水[4]、甲醇-水、乙腈-甲醇-水等,发现当流动相中有乙腈时,出峰较晚的组分分离效果不佳,且乙腈试剂昂贵,毒性大,选用甲醇-水二元系统进行分离测定,可使待测组分和干扰组分较有效分离。

由于甘草酸为有机弱酸,且易解离,峰形拖尾,因此,考虑在流动相中加入一定量的酸作为抑制剂,之所以用甲酸而不用冰醋酸[1]、磷酸[4-5]、磷酸缓冲盐等,是考虑到后续可直接采用已建立的流动相条件进行液质联用分析及对色谱柱的保护。

总之,选择0.1%甲酸水溶液-甲醇作为流动相,简单、经济、有效。

3.4 固定相的选择预实验考察了大连依利特Hypersil ODS2、大连依利特Kromasil C18(250 mm)、大连依利特Kromasil C18(150 mm)、大连依利特Hypersil BDS C18、岛津Shim-Pack CLC-ODS、安捷伦Zorbax SB-C18 ODS等色谱柱,结果发现,Zorbax SB-C18 ODS色谱柱给出的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峰形及分离度均较好。

3.5 柱温的选择在确定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了25、30、35℃柱温,预实验结果表明30℃柱温下峰形及分离度较好。

3.6 炮制因素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影响的分析为使测定结果更准确地反映炮制因素引起的化学成分变化,我们选用了正在上市销售的同一产地、同一批次的甘草和炙甘草药材。

检测结果表明,炮制因素可显著增加甘草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

其原因可能是甘草苷和甘草酸热稳定性好,甘草经蜜炙后蜂蜜充分渗入甘草组织内部置换出部分水分,且蜂蜜覆盖于甘草表面能防止空气中氧及二氧化碳与甘草中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有效延长了甘草的贮藏时间。

由此可推断中医用药讲究炮制,目的是利用多种辅料的助溶作用或成分结构发生变化,提高有效成分的检出率,从而提高疗效,改变适应证。

参考文献[1] 崔淑芬,张信青,Frank SCL等. HPLC指纹图谱应用于炙甘草的炮制研究[J]. 中成药,2007, 29(11):1636~1639.[2] 王国喜, 门闯.浅谈中药炮制[J]. 河南中医, 2008, 28(12):89~89.[3] 王明喜, 石志强. 生甘草炙甘草临证应用考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5, 19(4):383.[4] 闫永红, 段天璇, 王文全, 等. 野生及栽培甘草HPLC指纹图谱[J]. 中国天然药物, 2006, 4(2): 116~120.[5] Xie J, Wang W, Zhang Y, et al.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glycyrrhizin, paeoniflorin, quercetin, ferulic acid, liquiritin, formononetin, benzoic acid and isoliquiritigenin in the Chinese proprietary medicine Xiao Yao Wan by HPLC [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7, 45(3): 450~4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