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鼓胀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鼓胀诊疗方案(包含难点)

鼓胀诊疗方案(包含难点)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病名】一、中医病名鼓胀病二、西医病名肝硬化腹水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种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临床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主症: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

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

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2.病人有胁下癥积、黄疸、胁痛、情志内伤等病史,酗酒及到过血吸虫疫区等,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帮助。

3.理化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少量腹水与判断腹水量,对鼓胀诊断有重要作用。

其他如X线钡餐、胃镜检查、CT、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等对病情判断也有一定作用。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腹水(1-2级)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鼓胀中医辨证 鼓胀饮食要注意什么

鼓胀中医辨证 鼓胀饮食要注意什么

鼓胀中医辨证鼓胀饮食要注意什么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崩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的病证。

鼓者外形坚满如鼓,胀者自觉胀急之感,此二字即概括了本病的主要特征。

一、鼓胀中医辨证1.寒湿困脾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怯寒肢肿,脘腹痞胀,头身困重,尿少便溏,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

2.湿热内蕴腹大坚满,脘腹绷急,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发黄,小便短赤涩,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3.脾肾阳虚腹大胀满,入暮尤甚,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懒言,脘闷纳呆,怯寒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4.肝肾阴虚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失眠,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5.气滞湿阻腹大胀满,按之即起,胁下痞胀或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嗳气不适,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6.肝脾血瘀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刺痛,面色黯黑,或面颈胸臂有红丝赤缕,口燥便黑,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二、鼓胀饮食要注意什么1.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于消化,宜高蛋白、低脂肪、低盐或无盐、无碱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粗糙食物。

2.每天控制摄水量,一般每天进水量应保持在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左右。

3.忌生冷、油腻、煎炸、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以防损伤食道血管而致出血。

4.饮食品种要可口并多样化,注意色香味美,宜细嚼慢咽。

5.指导病人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安排合理进餐环境,室内清洁、舒适,以愉快心情促进食欲,对长期嗜烟酒的病人应劝其戒烟酒。

6.但应注意鼓胀晚期病人应忌食高蛋白饮食,以免血氨过高,出现肝昏迷等中毒反应,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三、如何预防鼓胀1.居室洁雅,行住坐卧,生活规律,起居有节,调适寒温。

2.饮食宜低盐或无盐,以防助邪。

合理营养,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

忌酒,对已患过黄疸的病人更应忌饮。

忌辛辣、坚硬之物而防助热伤络。

忌暴食。

3.避免情志所伤和劳欲过度,怡性适怀,安心静养。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

鼓胀(中医内科学)-青笋笔记肝胆疾病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

概述1.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点击看大图)2.鉴别诊断鼓胀与水肿、肠蕈鉴别诊断(点击看大图)3.预后转归:①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互相联系与转化;②鼓胀后期,正虚邪盛,若药食不当,或复感外邪,病情可迅速恶化,导致鼻衄、齿衄、大量呕血、便血、昏迷、虚脱多种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鼓胀为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引起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而为病。

1.病因:①酒食不节(酿湿生热,蕴阻中焦,气血郁滞,湿邪与气血交阻);②虫毒感染(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形成癥积,后气滞络瘀,水液停聚);③他病继发(黄疸、积聚损伤肝脾,致肝脾失调,水湿积聚);④情志刺激(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水湿与血瘀蕴结,痞塞中焦)。

2.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3.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4.病理因素:气滞、血瘀、水湿。

辨证论治1.常证常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2.变证变证辨证论治(点击看大图)3.辨证要点初期以实为主(点击看大图)晚期以虚为主(点击看大图)必备经典1.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素问·腹中论》2.胀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凝。

——喻嘉言《医门法律》3.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鼓胀

鼓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气滞湿阻证 参考虚实辨证
寒湿证
参考虚实辨证 湿热证
参考虚实辨证 瘀血证
舌脉
治法
选方
舌苔白腻、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
脉弦
行气化湿
舌苔白腻、 温中健脾 实脾饮
脉沉缓
行气利水
舌边红苔黄 清热利湿 中满分消丸 腻、脉弦数 攻下逐水
舌质紫红或 活血化瘀 调营饮 紫斑、脉细 行气利水 涩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一、概 述
3.现代医学范围:凡肝硬化、肝癌、结核 性腹膜炎等疾病过程中出现腹部膨胀如鼓, 可参本节辨证治疗。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二、病因病机
感邪失治 酒食失节 血吸虫感染

气结
肾 血瘀
腹 部

胀胀


水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三、辨证论治
实证
切诊 腹大胀满,按之不坚
可伴证候 胀痛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肢体浮肿
腹大胀满,按之坚满
烦热口苦
腹大胀满,按之疼痛
脉络怒张
分属证型 气滞湿阻 寒湿困脾 湿热蕴结 肝脾血瘀
虚证
腹大胀满,按之不盛 腹大胀满,按之软
神倦怯寒
脾肾阳虚
舌红掌红衄血 肝肾阴虚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鼓胀
返回目录
下篇:内科病证第 第十四节 鼓胀
一、概 述
1.病证特征:以腹部 胀大、皮色苍黄,甚 至腹皮脉络暴露为其 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学高频考点:鼓胀的鉴别

中医学高频考点:鼓胀的鉴别

中医学高频考点:鼓胀的鉴别
近年来,在事业单位中医学专业知识的考查中,关于鼓胀的鉴别这一考点的考查是越来越多,可谓是近几年来众多考官的新宠。

中公医考专家们就真题中出现的关于鼓胀的鉴别的相关考点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期望能给广大考生一些帮助。

1.鼓胀与水肿
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

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鼓胀鉴别。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

病机主要是肺失宜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腹壁无青筋暴露。

鼓胀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疸、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

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气臌、水臌与血臌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臌,多属肝郁气滞。

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缕,是为血臌,多属肝脾血瘀水停。

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相兼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渐成鼓胀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5、感染血吸虫
感染血吸虫
内伤肝脾,脉络瘀阻—升降失常, 未能及时治疗 清浊相混—渐成鼓胀
6、黄疸、积聚失治
黄疸失治—肝脾肾三脏俱病—气血凝滞,水饮内停 —渐成鼓胀 肝脾血瘀 水湿停聚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舌红苔黄燥
七、转归预后
转归
攻乏太过 实证 复感外邪 虚证
湿重
湿热 热重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八、预后:
出血 鼓胀 神昏 预后差
痉厥 黄疸
临床缓解 带病延年
九、结语
病机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互结腹。 病位 – 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临床特征 – 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辩证-分虚实两大类 治则 – 攻补兼施、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鼓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福生
鼓 胀
一、概述
· 定义:鼓胀系因肝脾受伤,疏泄运化失常,气
血交阻致水气内停,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概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方药:实脾饮。
舌苔白腻水滑
3、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皮紧拒按,烦 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塘垢, 小便赤涩,或有黄疸,舌红,苔黄腻 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鼓胀特点+湿热内蕴症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舟车丸。
舌红苔黄腻
黄疸
4、肝脾血瘀 症状:腹大坚硬,脉络暴露, 胁腹刺痛,面色晦暗,头颈胸臂 等处可见赤丝血缕,唇紫褐,便 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 咽,舌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鼓胀特点+瘀血内阻症 治法: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积聚、鼓胀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积聚、鼓胀

积聚、鼓胀积聚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

分别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一并论述。

要点一概述《内经》首先提出积聚的病名,并对其形成和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进一步说明:“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仲景所制鳖甲煎丸、大黄(庶虫)虫丸至今仍为治疗积聚的常用方剂。

历代医籍中,积聚亦称为“癥瘕”。

现代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切。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积聚的病因1.情志失调2.饮食所伤3.感受寒邪4.病后所致(二)积聚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病因有寒邪、湿热、痰浊、食滞、虫积等,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然而,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故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又有一定区别。

病位主要在于肝脾。

肝主疏泄,司藏血;脾主运化,司统血。

如肝气不畅,脾运失职,肝脾失调,气血涩滞,壅塞不通,形成腹内结块,导致积聚。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积聚的诊断要点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脘腹部痞塞胀满,系自觉症状,而无块状物可扪及。

积聚则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有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可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就是积,癥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的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即是聚,瘕聚是指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史较短,病情一般较轻。

《难经·五十五难》说:“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陈皮、甘草:
顺气和中。
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舌苔腻,质淡体肿,脉弦滑, 脾虚湿阻为主者,用胃苓汤。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湿;
桂枝:
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之力;
苍术、陈皮、厚朴:行湿散满。
可加郁金、青皮、香附以疏肝理气。
2.寒湿因脾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 面微肿,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周 身困重,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短少,大 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缓。
筋暴露等为临床特征。大部分鼓胀与积证都可有腹 内积块,但鼓胀除腹内积块以外,更以水液不能排 出体外,停聚于腹内,使腹部胀大为主症;
积证一般腹内尚无停水,若积证日久损伤肝脾 肾,水湿内聚,亦可转化为鼓胀。
3.痞满与鼓胀
痞满是指患者自觉有腹中胀满感觉,但 按之腹内无积块,外观腹部无胀急如鼓之象。
鼓胀患者除自觉腹内胀满不舒之外,外 观可见腹大如鼓,或有腹筋显露,有时可扪 及腹内癥积有形之物。

与西医联系

本病多类似于西
医学所指肝硬化腹水,
其中包括血吸虫病,病
毒性肝炎,胆汁性、营
养不良及酒精中毒性肝
硬化腹水等。
病因病机
• 病因: 1、酒食不节 2、情志所伤 3、它病续发 4、虫毒感染
血吸虫
病因病机
• 病机: 肝、脾、肾三脏受损,气滞、血瘀、
水饮互结于腹中。 • 病位:
肝、脾、肾三脏,且由肝脾累及于肾。
于腹内而成。
历史沿革


胀 为 气 、 血 、 水 停 的 病 理 观 。

《 医 门 法 律 胀 病 论 》 确 立 了 鼓
病 于 感 受 “ 水 毒 ” 有 关 。

鼓胀

鼓胀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
鼓胀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当辨气滞、血 瘀、水饮的偏盛,本虚:当辨阴虚与阳虚的不同。
2.辨虚实 3.辨气、血、水
气滞: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叩之如鼓; 水饮:腹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 瘀血:腹胀大,内有瘕积疼痛,外有赤丝血缕。
五、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 中焦,脾胃升降失职,湿浊内聚,浊气不降, 遂成鼓胀。
2.情志失调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 日久---由气及血,致脉络瘀阻 。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3.虫毒感染
多因接触疫水、“水毒”导致血吸虫感染,虫 毒阻遏经隧,脉络不通,久延失治,内伤肝脾,脉 络瘀阻,渐成瘕积 。
七、结语
鼓胀病因: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
以及黄疸、积聚失治。
鼓胀的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
血瘀、水饮互结于腹中。
鼓胀病位:肝脾,久则及肾。 鼓胀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鼓胀治则虚证: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法。 头痛治则实证:行气、消瘀、利水或暂用攻逐等法;
八、思考题
(二)病机

3.病机转化:初期:肝郁气滞,气不行
水---气滞湿阻;中期:水湿内阻,肝脾不和 为主要病机;病至晚期,肝脾及肾---脾肾阳 虚,或肝肾阴虚。

4.预后:鼓胀属中医风、痨、鼓、膈四
大难治症之一,其病情易于反复,预后一般 较差。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
甚,继则腹胀大,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 日久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脉络暴露, 脐突。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名词解释1.鼓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淤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肋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症。

本证反复迁延,久治难愈,晚期可见吐血,便血,昏迷等症2.关格: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脾伤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症状。

多见于水肿,癃闭,淋证等病的晚期。

3.肺痨:是指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型疾病4.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5.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6.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7.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涨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8.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 斜;或不经昏扑,仅以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9.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10.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11.癃闭:主要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12.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13.紫斑: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 或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 微肿,苔白腻,脉弦细。
鼓胀特点+肝郁湿阻症 治法:疏肝解郁,除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中肝医内科散学—合—鼓胀胃——苓鼓胀 汤。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朱丹溪认为本病病机是湿热相生, 隧道壅塞之故。 《格致余论·鼓胀论》 中指出:“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 不节…脾胃不能运化,…清浊相混,隧 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 生,遂成胀满。”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6、明清基本确立了鼓胀的病机为气血水互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 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源流
小结
1、内经对鼓胀病名、症状、理法方药的认识
2、历代医家对鼓胀病机和治法的观点 虚寒论 湿热论 水裹气结血凝说 治法观点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范畴 西医学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
、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时可参 照本篇进行辨证施治。
而成鼓胀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血行受阻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伤及脾肾-气化不行
4、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湿聚水生—而成鼓胀 渐成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腹胀大如鼓
中医内科学——鼓胀——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04
与痞满鉴别:痞满以脘腹胀满为主,但不伴有腹部胀大如鼓。鼓胀则 以腹部胀大如鼓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02
中医对鼓胀的认识
病因病机
肝脾肾损伤
痰饮内停
中医认为鼓胀的病因与肝脾肾损伤密 切相关。肝气郁结、脾虚湿困、肾阳 不足等因素均可导致鼓胀的发生。
痰饮内停也是鼓胀的常见病因之一, 痰湿困脾,影响水谷运化,进而导致 鼓胀。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鼓胀症状明显缓解,肝功能恢 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病例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成功案例
01
患者情况
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慢性胃炎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鼓胀症状。
02
治疗过程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为原则,采用中
药汤剂口服。西医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 于病情恢复。
定期复查
鼓胀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 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03
现代医学对鼓胀的研究
发病机制研究
肝性腹胀
肝功能障碍导致腹水形成,进而 引发腹胀。
热鼓:腹胀满,按之疼痛,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寒鼓:腹胀满,按之柔软不痛,大便 溏薄,小便清长。
水鼓: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血鼓:腹胀满,按之疼痛或腹壁有青 筋暴露。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鉴别诊断
03
与水肿鉴别:水肿以头面、眼睑、四肢为主,伴见小便短少。鼓胀以 腹部胀大为主,伴见胁痛、嗳气等。

【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鼓胀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详情如下:
1.辨证要点
鼓胀临证首辨虚实,其次辨明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鼓胀虚证病程往往较长,鼓胀反复形成,伴见面色枯槁、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肢体消瘦、畏寒、便溏、舌淡、脉或虚或细等虚证表现;实正病程较短,腹膨急起,纳佳,身体尚壮实,可伴见大便艰、舌红或紫暗、苔腻、脉弦滑等实证表现。

虽鼓胀为气血水互结,但临证仍有气血水三者之孰轻孰重之别。

气滞为主者,腹胀叩之如鼓,亦可水气参半,叩之鼓浊兼见;水湿偏重者,腹膨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甚则脐突皮光;血瘀甚者,腹胀坚满,日久不消,两胁刺痛,脉络怒张,或面、颈、胸、臂红丝缕缕,赤掌,舌质紫暗,脉细涩。

鼓胀初期,实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

寒证者腹胀尿少,面色?白或萎黄,畏寒,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缓。

热证者腹胀坚满,且黄如橘,口干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数。

2.治疗原则
标实为主者,当根据气、血、水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湿利水或暂用攻逐之法,同时配以疏肝健脾;本虚为主者,当根据
阴阳的不同,分别采取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同时配合行气活血利水。

由于本病总属本虚标实错杂,故治当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泻实不忘虚。

2020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黄疸的诊断要点和辨证要点——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
“绝经前后诸证的定义和病因病机”2020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鼓胀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鼓胀【定义】鼓胀是指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又名“单腹胀”“臌”“蜘蛛蛊”。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与西医学所指的各种疾病导致的腹水密切相关,常见的有肝硬化腹水,此外还有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恶性肿瘤、肾病综合征、丝虫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疾病导致的腹水。

【病因病机】鼓胀病因复杂,主要是由酒食不节、虫毒感染、他病继发转化、情志刺激等因素引发,致肝脾肾俱损或功能失调,气血搏结,水湿内停。

【病位】病变脏腑先于肝脾,久及肾。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初期脘腹作胀,食后尤甚,叩之如鼓。

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有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征象,可见面色萎黄、皮肤或巩膜黄染、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情志内伤、酒食不节、虫毒感染或黄疸、积聚久病不愈等病史。

常用检查有B超、CT,发现腹水有助于本病诊断。

(二)鉴别诊断1.水肿鼓胀主要因肝、脾、肾受损,气、血、水瘀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可伴肢体浮肿。

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因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

初期浮肿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肠蕈肠蕈主要因湿热瘀毒留连肠道,阻滞气机,常见下腹部有肿块,早期肿块局限于下腹部,大如鸡卵,以后逐渐增大,可如怀胎之状,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无水液波动感。

早期以实证居多,肠蕈为慢性耗损性疾病,若不积极治疗,预后不佳。

鼓胀虽同见腹部胀大,但触之常未见有形肿块,但常伴水液停聚。

4.积聚积聚主要因情志不畅或湿邪食滞致肝脾失调,气滞血瘀,常见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腹部可扪及包块。

初期,常在气分,多为腑病,病情较轻,常见痛无定处,攻窜走动,得矢气则舒。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24鼓胀
中医内科学课件:鼓胀
• 鼓胀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医治疗方法 • 西医治疗方法 • 预防与调护
01
鼓胀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 致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引 发的疾病。
分类
鼓胀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阳 水多因湿热内蕴所致,阴水多因 脾肾阳虚引发。
病因与病机
病因
运动康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 强免疫力,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主要是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 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过 度饮酒等。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 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 和配合度。
05
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降低鼓胀的发病风险。
水肿
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积聚
腹部可触及肿块,或痛或 胀。
并发症的识别
出血
可出现呕血、便血等。
黄疸
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昏迷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01
02
03
04
肝脾不和证
治以疏肝健脾,选用柴胡疏肝 散加减。
脾肾阳虚证
治以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选 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加减。
对于严重的鼓胀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缓解腹水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腹腔穿刺放液术、肝移 植等。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康 复、心理辅导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 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症状,但并 不能治愈鼓胀。

鼓胀

鼓胀

【中医内科】今日总结:鼓胀一、定义鼓胀是以腹部鼓胀如鼓而命名。

系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图解三、分证论治归纳四、辩证要点1、辩标实(1)偏于气滞:兼次症常有两胁胀满,善太息,喛气,或得矢气后腹胀稍缓,口苦脉弦等;(2)偏于血瘀:兼次症常有四肢消瘦。

腹壁脉络显露,胁下或腹部痞块,面色黧黑,面颊、胸臂血痣或血缕,肌肤甲错不润,手掌赤痕,唇及爪甲色黯,舌边尖瘀点、瘀班等;(3)偏于水停:兼次症常有腹胀之形如囊裹水,或腹中有振水音,周身困乏无力,溲少便溏.或有下肢浮肿等。

(4)气鼓: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喛气或矢气则舒,腹部叩之如鼓,为“气鼓”;(5)水鼓: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为“水鼓”;(6)血鼓:病久,腹部胀满,青筋暴露,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而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为“血鼓”。

2、辩本虚(1)偏于脾气虚,兼次症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舌淡,脉缓等;(2)偏于气阴两虚,除兼脾气虚症外,还可见口干不欲饮,饥不欲食,体瘦,五心烦热,舌红瘦小而少津等;(3)偏于脾阳虚,兼次症常有面色苍黄、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胖,脉沉细无力等;(4)偏于脾肾阳虚,兼次症除有脾阳虚症外,还见腰膝冷痛,男子阴囊湿冷,阳痿早泄,女子月经短期,量少色淡等;(5)偏于肝肾阴虚,兼次症常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颧红烘热,齿鼻衄血,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等。

五、治疗原则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和晚期,均宜攻补兼施中期以利水消胀为目的晚期应重视严重并发症的防治六、方剂歌诀早期1、木香顺气散木香顺气青陈朴,芎苍枳壳与香附,砂仁桂心乌药草,肝郁气滞此方好中期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3、调营饮调营莪芎归元胡,赤芍瞿黄槟陈腹,葶苈赤苓辛桑皮,桂草白芷姜枣煮。

晚期正虚邪恋4、附子理中丸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脾胃虚寒吐利痛,便血崩漏功效强,呕哕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中医内科学 鼓胀

中医内科学 鼓胀

【病因病机】
鼓胀病因比较复杂,概言之,有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毒感 染、病后续发四个方面。形成本病的机理主要在于肝脾肾受损, 气滞血结,水停腹中。 一、病因 1.酒食不节 如嗜酒过度,或恣食甘肥厚味,酿湿生热,蕴聚中焦,清浊相混 ,壅阻气机,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湿浊内聚,遂成鼓胀。 2.情志刺激 忧思郁怒,伤及肝脾。肝失疏泄,气机滞涩,日久由气及血,络脉瘀 阻。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气、血、水壅结 而成鼓胀。
二苓参术姜黄草,枳实为丸效力彰。 茵陈蒿汤大黄栀,湿热阳黄此方施。
4.瘀结水留证
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刺,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 血缕,面、颈 胸、臂出现血痣或蟹爪纹,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 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气停留。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2.气鼓、水鼓与血鼓
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 鼓,是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 蛙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鼓”,多属 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块痛 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縷,是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 停。
【相关检查】
3.虫毒感染
多因血吸虫感染,虫毒阻塞经隧,脉道不通,久延失治 ,肝脾两伤,形成癥积;气滞络瘀,清浊相混,水液停聚,乃 成鼓胀。
4.病后续发
凡因它病损伤肝牌,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者,均有 续发鼓胀的可能。如黄疽日久,湿邪那(湿热或寒湿)蕴阻 ,肝脾受损,气滞血瘀;或癥积不愈,气滞血结,脉络壅塞, 正气耗伤,痰瘀留着,水湿不化;或久泻久痢,气阴耗伤,肝 脾受损,生化乏源,气血滞涩,水湿停留等,均可形成鼓胀
三、证治分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鼓胀的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鼓胀的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鼓胀的诊断1.具鼓胀的证候特征: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

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时则腹部胀满两侧尤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

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出现赤丝血缕,手部出现肝掌。

四肢消瘦,面色青黄。

2.常伴胁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

4.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r检查、腹水检查,以及血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

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为此整理了“2020年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书:鼓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详情如下:(一)鼓胀的诊断依据1.初起脘腹作胀,食后尤甚,继而腹部胀大如鼓,重者腹壁青筋显露,脐孔突起。

2.常伴乏力、纳差、尿少及齿衄、鼻衄、皮肤紫斑等出血现象,可见面色萎黄、黄疸、手掌殷红、面颈胸部红丝赤缕、血痣及蟹爪纹。

3.本病常有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或黄疸、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1.鼓胀与水肿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瘕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白光)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鼓胀与痞满两者均有腹部胀满的症状,但胃痞胀满见于上腹部,外观无胀形可见,按之柔软;鼓胀胀及全腹,皮色苍黄,脉络显露,按之腹皮绷紧。

(三)辨证要点鼓胀临证首辨虚实,其次辨明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鼓胀虚证病程往往较长,鼓胀反复形成,伴见面色枯槁,精神萎靡,少气懒言,肢体消瘦,畏寒,便溏,舌淡,脉或虚或细等虚证表现;实证病程较短,腹膨急起,纳佳,身体尚壮实,可伴见大便艰,舌红或紫暗,7苔腻,脉弦滑等实证表现。

虽鼓胀为气、血、水互结,但临证仍有气、血、水三者之孰轻孰重之别。

气滞为主者,腹胀叩之如鼓,亦可水气参半,叩之鼓浊兼见;水湿偏重者,腹膨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甚则脐突皮光;血瘀甚者,腹胀坚满,日久不消,两胁刺痛,脉络怒张或面颈胸臂红丝缕缕,赤掌,舌质紫暗,脉细涩。

鼓胀初期,实证有寒湿与湿热之分。

寒证者腹胀尿少,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畏寒,便溏,舌淡胖,苔白,脉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肿病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

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鼓胀鉴别。

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

病机主要是肺失宜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腹壁无青筋暴露。

鼓胀病因主要是酒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黄疸、积证,血吸虫侵袭,劳倦过度,脾虚等。

主要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

临床上鼓胀先出现腹部胀大,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肠覃
肠覃是一种小腹内生长肿物,而月经又能按时来潮的病证,类似卵巢囊肿。

肠覃重症也可表现为腹部胀大膨隆,故需鉴别。

肠覃病人仰卧时,前腹叩诊呈浊音,腹两侧呈鼓音,腹部前后膨胀度大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大于脐部或脐上腹围,脐孔有上移现象,腹壁无青筋暴露,妇科检查有助诊断。

鼓胀则腹部前后膨胀度多小于两侧膨胀度,脐下腹围小于脐上腹围,脐孔无上移现象,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T检查、腹水检查等有助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