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阁与四库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宗阁与四库全书

一、文宗阁总体简介

我们知道《四库全书》总共收藏在七处藏书楼,即廷四阁(又称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廷四阁包括:文渊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位于北京紫禁城内。第一部《四库全书》写成后就藏在这里。文源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在北京西郊圆明园内。文津阁乾隆四十年(1775)建,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溯阁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在今辽宁省沈阳市故宫之西。江南三阁包括:原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文澜阁乾隆四十九年(1784)就杭州孤山圣因寺藏书堂改建。文汇阁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原在江苏扬州市大观堂。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藏书楼之一的文宗阁,创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曾收藏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和手写本《四库全书》等经典古籍书。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存世不到75年,

文宗阁的格局仿照了宁波天一阁的建筑模式,继承了宁波天一阁“天一生水”的设计理念。古代藏书是非常困难的,既怕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又担心发生火灾,如果是偷盗,那还只是局部的损失,而发生火灾,则是藏书楼的灭顶之灾。古书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天一阁的涉及取“以水克火”之义。天一阁的结构为两层六间,楼下六间,

楼上无分间壁,是一个完整的大统间,以合“天一地六”的意思。乾隆听说天一阁的涉及后,命杭州织造曹寅详细考察,看过考察报告后规定从那以后,管家藏书楼都要按这个模式修建。

这里有一张《两淮盐法志》中找到了文宗阁实景写真图。

复建:2009年11月启动,2010年3月动工,2011年11月建成。总建筑面积1286㎡,其中,主体藏书楼673㎡,御座房76.2㎡,门厅68.25㎡,廊、亭总面积468.55㎡,仿照天一阁,建筑坐北朝南,为古典四合院形式,藏书楼平面面宽六间、进深五间,楼的式样是硬山顶重楼式,二层中有一夹层,实际上有三层楼。

二、文宗阁名字由来

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

共同特征:1、字数一样三个字;2、首字均为“文”;3、除了文宗阁,其余阁名中间一个字均有“水”旁。

根据乾隆的表述,取水旁有两个原因:以水克火;比喻四库典籍如江河之水,源远流长,文之长存。

那么为什么文宗阁阁名不带水呢?P23

三、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御敕、官修的特大丛书,也是中国古代图书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

可以称得上是海纳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

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

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于1950年由中国政府下令调拨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1966年10月,当时正处于中苏关系紧张时,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林彪下令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从沈阳运至兰州,藏於戈壁沙漠中。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

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处争议中。

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而古书亡矣!”连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也因为有碍于愚民而禁毁,文字狱如此。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一招,就是循循善诱,广而告之。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诏谕天下,要求搜访群书,以备修纂《四库全书》之需。但由于当时对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内容、体例等都没有考虑得十分成熟,这个诏书下得非常笼统,只是说了一些原则性的话,致使各地对搜求什么样的书并不十分明了。同时,由于当时因文获罪的事情时有所闻,如雍正朝的查嗣庭、吕留良陷身文字狱,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亦因文下狱,民间风声鹤唳,只怕因献书而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搜书的效果很不理想。到了同年十月十七日,献书者还是不见踪影。乾隆自然十分不快。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乾隆又多次下旨,要求各地多多献书,并且特别强调,即使所献之书中有“忌讳”或“妄诞”的字句,与藏书之人也没有半点干系,不得加罪。至于经手搜书的地方官,更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