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合集下载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近年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加速培养人才,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目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有各种做法,究竟哪种比较好,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先了解幼儿数学初步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否则盲目地进行教育,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妨碍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根据一些调查研究材料就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作一概述,并对如何发展幼儿的数概念提几点看法.数这里指自然数,下同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幼儿开始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首先遇到的问题之一.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会数数,还要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掌握数的读写法.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所以要经历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下面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研究.一计数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在所数的物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起各数之间建立一一对应,而把最后一个元素所对应的那个数作为计数的结果.有些幼儿虽然很早就能按顺序说出数词一、二、三……,但不能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或者不能确定数得的结果,这样不能认为具有计数的能力.幼儿的计数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一般遵循以下的发展顺序:先口头数,然后点物数,再到说出计数的结果.最初,幼儿没有数量的观念,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模糊不清.以后逐渐能区别数量的多少.例如,给一岁多的幼儿每只手里放一块饼干,如果拿走一块,他会不满意.两岁左右,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逐步学会个别的数词,如“一”、“二”,但往往不能正确地用以表示物体的数量.例如,当问到物体“有多少”时,有些幼儿往往都用“两个”来回答.两岁至三岁的城市幼儿,有一些开始能数几个数,有少数能数到10以上,但也有些约1/3完全不会数.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20以内的数,其中少数能数到100.五岁多的幼儿,多数能数30以上的数,其中约半数能数到100.六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数到100.农村的幼儿,由于环境和教育条件差一些,口头数数的能力发展迟缓一些,但是到六岁以后大多数也能数20以内的数,即使是没有入过学前班的,也有25%的幼儿能数到100.幼儿在口头数数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四岁以下的幼儿掌握一些数词,但是往往分不清它们的先后顺序,因而常出现跳数、乱数的现象,返回重数的情况也较多.2.四、五岁的幼儿,数到几十九再接下去数困难较多,出现停顿、跳数、返回重数等现象.3.年龄较小的幼儿只会从1数起,五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些能从中间任意一个数起接着数.这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在数词之间建立起较牢固的联系,并且对计数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幼儿虽然很早能口头数一些数,但是大部分属于“顺口溜”的性质,很多幼儿不能把数词同所数的物体一一对应起来.幼儿从口头数一些数发展到初步能够点物数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点物数需要多种分析器参加,并且协同动作.不仅语言运动分析器参加活动,运动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也参加活动,正确地说出数词的同时,手依次指点着一个个物体,眼同时注视着一个个物体,并且监视手指的运动.幼儿特别是五岁以下的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还比较差,口手眼协调动作还不灵活,再加上口头数数还不熟悉,在点物数时常常顾此失彼,因而出现漏数、重复数等不对应的情况.据调查,五岁以下的幼儿,点物数的能力大都落后于口头数的能力.两岁多的幼儿,有少一半能点物数三五个数,有25%只能点数到2,其余的完全不会点数.三岁多的幼儿,大都能点物数5以内的数,其中有些能点数到10.四岁多的幼儿点数时不对应的情况明显减少,大都能点数10以内的数,有些幼儿点数的数目已接近口头数的数目.五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点物数,点数的数目与口头数的数目范围基本趋于一致.六岁多的幼儿包括农村的,基本上都具有点物数20以内数的能力.幼儿说出计数的结果比点物数的能力的发展更迟缓一些.因为这需要在掌握点物数的基础上理解数到最后一个物体,它所对应的数词就表示这一组物体的总数,也就是说在数词与物体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由于幼儿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较差,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实践才能逐步掌握.据调查,两岁多的幼儿,有些虽能点物数几个数,但其中有40%左右不能说出计数的结果,能说出计数结果的幼儿也大都小于点物数的数目范围,最多不超过3.但是也有25%的幼儿,完全不会点物数,却能说出两个或三个物体的总数,这是他们长期直接感知的结果.三岁多的幼儿,仍有20%左右会点物数几个数但不会说出计数的结果;1/3的幼儿只能说出两个或三个物体的总数;有些幼儿能说出五、六个物体的总数,但是也明显落后于他们的点物数的能力.三岁多的幼儿,大多还不能按指定的数5以内取物,有些幼儿所取物体的数量是对的,但是当问到所取的总数是多少时,又说错了.四岁多的幼儿,大多数能说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总数,而且能按指定的数10以内取物;约半数的幼儿说出计数结果的数目范围与点物数的数目范围大体趋于一致.这表明幼儿初步理解了数的基数含义.五六岁的幼儿,不仅计数的范围逐步扩大,计数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基本上都能按指定的数正确地取出物体.计数的技巧也在发展着,表现在从逐一计数发展到按群计数.五岁多的幼儿有极少数已能两个两个地数,六岁多的幼儿能两个两个地数的达40%左右,极少数还能五个五个地数.计数时也逐步摆脱了手触摸物体.六岁多的幼儿中,有1/3能直接用眼看着数,以眼的活动代替了手的活动.二数的序列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知道自然数的顺序,每个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数与数间的顺序关系和大小比较,以及序数的含义.幼儿在学习计数的过程中,已经接触到数的序列,也逐渐认识一些自然数的顺序.但是从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来说,还是很初步的.特别是在开始学习计数时,往往是把一个数词与另一个数词机械地建立起联系,并不明白数的顺序关系.随着比较实物的数量的多少、给实物或数目排序等活动,逐渐掌握数的顺序关系.幼儿比较数的大小能力比计数能力发展要晚一些.三岁多的幼儿,多数能从1数到10,但是若问7和9哪个多,大都不知道;四岁多的幼儿能答对的也不到一半,五岁至五岁半的幼儿也只有50% 能答对.有的幼儿提出要求说,“你得拿出东西来让我数”.由此可见,较小的幼儿,只能看着实物依靠数数来比较数的大小,还没有建立起抽象数的顺序与数的大小的明确关系.五岁半以后,一般幼儿都能较顺利地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给三个以上的实物或数字卡片排序的能力,也反映幼儿掌握自然数的顺序和大小的水平.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发展得更晚一些.因为在排序时不仅要熟悉数的顺序,还要能比较每两个数的大小,而且能协调几个数目间的关系,每次选择的一个数要比前面的一个数大而比后面的一个数小,这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的.调查表明,四岁以下的幼儿大都没有排序的能力.四五岁的幼儿,排序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也有少一半不会做.例如,能给画着l—5只小猫的画片排序的达% ,能给三张10以内的点子图排序的约75% .给数字卡片排序的成绩稍好一些.这阶段的幼儿在排序时大多采取尝试错误的方法.到六岁以后,一般都能按照数的顺序比较顺利地排出20以内的数的顺序,显示大多数幼儿掌握了20以内数的顺序关系.掌握数的序列的另一重要方面是理解数的序数含义.前面所讲的计数还都是从数的基数含义方面来理解的,就是懂得用数可以表示物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而理解数的序数含义,却是要懂得用数可以表示集合中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幼儿理解和掌握数的序数含义,一般比较晚.因为这需要幼儿先掌握开头几个数的顺序,能够一一对应地点数物体,还要有给物体或数目排序的经验.据研究,幼儿最初分不清基数与序数,两者常发生混淆.例如,当问到“这是第几个”时,两三岁的幼儿常不会回答,或者用基数回答“三个”“五个”.要求他们按指定的序数取物更困难些,大多数拿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有的还随便拿一个或两个.四岁多的幼儿,序数观念有了较快的发展,多数能指出5个以内的物体的排列顺序;五六岁的幼儿,大都能理解10个以内的物体的排列顺序,但仍有少数对基数与序数发生混淆.三数的组成掌握数的组成,从本质上说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掌握数的结构.前面讲到计数,只是把物体集合看作一个整体,并不涉及它能划分成几个部分,以及几个部分间的关系.数的组成揭示了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个数,反过来几个数可以组成一个数.这样使幼儿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不仅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幼儿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比较晚,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研究,最初给幼儿几个物体,幼儿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物体,还不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幼儿逐渐能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数出它们的个数.在点数物体的过程中,由开始知道一个数是由若干个一组成的,逐渐发展到知道一个数可以由几个相同的或不相同的数组成.五岁以下的幼儿对数的组成理解的很少.如给幼儿3个木块,让他摆成两堆,看几个和几个合起来是3个,能答对的不到10% ;五岁多的幼儿能答对的也不过25% ,另有1/3的幼儿能答对一部分.他们往往看不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答“3和3合起来”,“2合起来3”,“3个合在一起是3个”等.六岁多的幼儿,由于成人和教学的影响,答对的可达75%,其余的幼儿能答对一部分.但若给幼儿10以内的一个抽象数,要求说出它的组成,六岁以下的幼儿大都要依靠扳手指才能答对一部分,六岁多的幼儿能答对也只有1/3,另有一些能答对一部分,其中有些仍需要扳手指.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幼儿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分析、综合的能力也较差,要完全理解和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还有一些困难.四数的守恒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数量的守恒本身并不是数的概念,而是一个逻辑的概念,但是儿童必须掌握了数量的守恒原理,才能发展数的概念.因此理解和掌握数的守恒是发展儿童数概念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幼儿开始理解数的守恒也比较晚.据皮亚杰研究,若把一行木片排得密一些或稀一些,幼儿一般要到六岁半到七岁才知道总数不变.对我国幼儿的测试,结果相似.六岁以下的幼儿绝大多数不理解数的守恒.例如,把数目相同的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成两行,然后把第二行物体的间隔拉大,六岁以下绝大多数幼儿根据物体排列的长短来判定第二行的数目多,六岁多的幼儿能理解的有明显的增长,可达75%.把数目不同的两组物体一一对应地排成两行,然后把第二行物体数目较少的间隔拉大,使两行的两端分别对齐,测试结果与前面基本相同.虽然六岁多的幼儿能正确回答的增多了,但还有不少幼儿说不清理由.七岁以后,大多数儿童才既能正确回答又能说明理由,达到完全理解数的守恒.五对发展幼儿数概念的几点看法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大多是靠直接感知的.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初步掌握一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有些还能按群计数,开始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个别差异很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同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关,但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更大.国内外有很多试验和调查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前我国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同解放初比较,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也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物质、文化和教育条件的改善,城乡的差别逐步缩小,城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的差别也正在逐渐缩小.如果把上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同一些外国的材料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并不比外国的幼儿低.例如,日本的幼儿,三岁左右能正确地从1数到5;五岁时能口头数到30和40左右,而作为数概念能理解到10左右;六岁时能口头数到100左右,点实物能数到20左右.美国幼儿的认数能力比日本幼儿低一些.苏联的五岁多幼儿一般会10以内计数,有些能数到12—15.这可能与各国语言中数词的难易有关.下面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幼儿的数概念,简单地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一发展幼儿数概念,必须在保证完成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前提下来进行.有的家长或幼儿园教师希望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适当地提早或提高要求幼儿能数较多的数,成套地说数的组成,甚至计算一些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结果使幼儿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妨碍了身心的发展.为此,确定幼儿的认数范围和要求,应注意是幼儿一般不需要费力就能达到的.如日本,在幼儿园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应当让幼儿记过多的数词和数过多的数.二教学的重点,不是教会幼儿数很多的数,而是通过不大的数目使幼儿初步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正确的数概念.例如,要能够一一对应地点数10以内最多不超过20的物体,知道数到最后一个数既可以表示所数物体的总数,也可以表示最后一个物体的排列次序,知道数的顺序和大小,结合直观初步知道数与数间的关系,认数字等.另外,要着重把教幼儿认数同发展幼儿的智力结合起来,通过认数活动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小学数学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又避免同小学的过多重复.三教学的顺序应注意与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先后顺序大体相适应.例如,幼儿对数的守恒的理解比较晚,就不宜过早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对数的组成的教学也不宜过早,应重在理解.安排教学还要适当考虑如何便于幼儿掌握数概念.例如,家长教两三岁幼儿往往从口头数数开始,但是目前国外的早期数学教育趋向于从物体集合的分类、一一对应和给物体排序等实际操作开始,而不是先教幼儿顺口溜地数数,这是掌握数概念的重要基础.四教学方法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游戏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认数,使幼儿对认数发生兴趣,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数学教育.教学时要按照实物操作→表象→抽象概念的顺序逐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数概念.还要根据各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恰当地提出要求.。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

第五节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1.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2.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一般特点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二、学前儿童判断的发展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向间接判断发展2、判断的依据逐渐客观化3、判断的论据逐渐明确化、学前儿童推理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理解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概念?【新授】一、学前儿童概念的掌握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概念是用词来表示的,词是概念的物质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称。

(一)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两三岁的幼儿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概括的内容极其贫乏。

每一个词,基本上只代表一个或某一些具体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代表某一类的大量的事物的共同特征。

例如,“猫”只代表自己家里的小花猫或少数他所看过的猫,“树”只代表自己家门前的树或少数他所看过的树。

到了学前晚期,概念所概括的内容才逐渐比较丰富。

(二)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学前儿童虽能概括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常常把外部的和内部的、非本质的和本质的特征混在一起,还不能很好地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进行概括。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 前儿童大多以功用性的定义来说明关于事物的概念。

例如“杯 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三)概括的内涵不精确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本质的概括,因而概括的内涵往往不 精确。

有时失之过宽,例如,把桌椅、柜子概括为“用的东西”, 把萝卜也归为“果实”这个概念里。

有时又失之过狭,例如,4 岁的学前儿童以为“儿子”一词就代表小孩,因此,有一天看结合幼儿实 际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后 举例见一个高大而嘴上有短胡须的男人,说是幼儿园里保姆的儿子,就感到非常惊奇。

(四)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的特点概念中,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加抽象,对于幼儿来说更加难以掌握。

一般认为,学前儿童处在数概念的萌芽时期。

1.学前儿童数概念的萌芽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辩数阶段是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

5-6岁:已较好掌握顺数和倒数,故能将其运用到加 减运算中。
(三)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2.学习加(减)小数得问题容易,学习加(减)大 数的问题难 3.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术题容易 四、幼儿数概念教育的要求
小班
中班
大班
1.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 学习顺着数和倒着数。 2.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的3个 数之间的等差关系。 3.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 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 关系和互换关系。 4.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 号、减号,初步理解加法、减法 的含义。学习用加减法解答生活 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5.学习按物体数量的不同进行10 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 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关 系。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 序数是用自然数表示事物排列的次序。认 识序数要以认识基数为基础。幼儿认识序 数的教学,一般安排在学习10以内基数之 后。它是中班数学教学的内容。
一、教学要求
• 1、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 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至右、从右至左、 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 序。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要求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特点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 计数能力的发展 对数序的认识 数的守恒 对数的组成的掌握
一、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计数(数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 • 计数目的:确定物体的数量。 • 计数手段:逐一点数。
三、序数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 1、教师应首先明确从哪儿数起。 • 如:两只动物都说自己排在第一位,动物妈妈说 他们都没有错,这是为什么? • 2、先教不同类的,后教同类物体的排列,最后教 幼儿用数字编号。 • 3、注意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别,使幼儿正确解答 “多少”和“第几”两类问题。

第五章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

第五章 幼儿量的认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件

4-5岁
四五岁幼儿感知大小和长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开 始能区别大小、长短、厚薄不太明显的物体,并 用相应的词汇表示;能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比较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等。能从一组物体中找 出大小相同的物体。
但是他们还没有长度、面积、体积等守恒的观念, 对物体大小、长度等的比较,常常受位置和形状 变化的影响。
(二)触摸比较
在判别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薄厚等物 体量时,幼儿还可用手触摸得方法通过触 觉和运动觉进行物体的比较。
(三)运动觉感知比较
比起识别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薄厚, 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的量难度要大一些, 主要是通过手的掂量和提起物体来获得重 量的直接体验。
(四)运用重叠、并放等方法比较
行比较的过程。一般常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 法和间接计量法。 自然测量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 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 测量活动是一种逻辑活动,它需要把量的整体划分 为若干个小单元,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 测量的过程是一个逻辑相加,进行移位和替换的 过程。因而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自然测量的意义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 的认识;
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
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
趣。
(三)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1.教幼儿懂得对不同的量进行测量,应使用不同 的测量工具。
2.教师可运用讲解演示法,首先明确测量对象及 测量工具,然后向儿童说明测量的起始点、终点、 移动及其记号,算出量的结果,量后重复测量加 以验证。
2.4-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
中班幼儿能更好地了解排序的潜在规则和规 律。
3.5-6岁能自觉使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

第七章--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课件
11
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用多种感官感知量是指让幼儿充分地看、摸、摆弄,通 过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感官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 量等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视觉观察比较 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 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 并放法主要用来比长短、高矮、厚薄等。
12
(2)运动觉感知比较 幼儿认识物体重量时,不能用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提起 或掂量,通过肌肉运动(运动觉)感知并判断物体的重量。
17或一定的规律 排成序列。
1.排序的形式 排序的形式主要包括按次序规则排序和按特定规则排序 两种。
(1)按次序规则排序 按次序规则排序包括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和按物体数量 多少排序。
18
①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 粗细、厚薄、宽窄等排序。如下图所示,把长颈鹿按从高到 低的顺序排列。
19
② 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如图7-2所示,把动物按脚从多 到少的顺序排列。
20
(2)按特定规则排序 按特定规则排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 重复式,如AB―AB ,ABC―ABC ,ABB―ABB; ② 滋长式,如AB―ABB―ABBB; ③ 变异式,如ABC―ABD―ABE等。
21
2.排序的教育方法 (1)按次序规则排序的教育方法
等。
2
(二)量的测量
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是把要测定的量与一个作为标准 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具体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两种。 直接测量指把要测定的量直接与测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 出结果的方法,如用磅秤称人体的重量。 间接测量是指已知要 测定的量与某一个或若干个其他量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通过 直接测量这些量,然后用函数式计算出要测定的量的数值。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第一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数学的起源和特点一、数学的起源(一)人类历史上数的起源从数学的起源来看,数学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产物。

在人类的童年,对事物数量多少的比较仅限于直接的感知(数觉);数觉:在一个小的数的集合里,增加或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还未直接知道增减,但能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我们把人类在数觉的基础上,靠知识、经验和技能而发展起来的对于数和数的变化的感知能力,称为“数感”。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二)儿童个体数概念的发生1、对儿童个体来说,他们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同样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

2、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二、数学知识的特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一)抽象性(二)逻辑性(三)精确性(四)应用性第二节学前数学教育与儿童发展一、学前儿童数学的含义学前儿童所学习的、最初步的数学知识,包括最简单的数的知识,初步的时间、空间观念等,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在操作活动中的数学体验。

即学前儿童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多是表面的、粗浅的知识。

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意义(一)使学前儿童学会“数学地思维”,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训练学前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三)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一)学前儿童逻辑观念的发展1.一一对应观念2.序列观念3.类包含观念(二)学前儿童思维的抽象性及其发展二、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一)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幼儿表现出的这些外部动作,实际上是其协调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二)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三)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如果幼儿缺乏多样化的经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会出现问题(四)学前儿童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键作用(五)学前儿童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是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尝试新策略、练习和检验新获得的策略以及在应用中巩固新策略的过程第四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一、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二、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发展幼儿思维结构”的原则,是指数学教育不应只是着眼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应指向幼儿的思维结构的发展。

学前儿童量概念

学前儿童量概念
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一般过程是: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从绝对到相对 。 3.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
第2页/共62页
(二)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小班
1.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 物体,会正确运用“大小”“长短”等词汇。 2.能从4个大小或长短不相等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 哪个最大(最长)或最小(最短)。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或量(大小、 长短)的差异进行4以内的物体排序。
取出图形并说出名称。
第35页/共62页
(三)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要求
●中班 1.知道什么是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能正确说出名
称,能从周围环境中取出和图形相似的物体。 2.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
命名图形。 3.初步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如1个正方形可以分
成2个长方形和4个小正方形等,并能运用图形按要求或自由 拼搭。
(1)变换图式 ③容积守恒,如:
第22页/共62页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 与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
(1)变换图式 ④体积守恒,如:
积木体积变式
第23页/共62页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 与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
(2)添加干扰因素,如:
第24页/共62页
返回
(三)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学习自然测量
第11页/共62页
按物体量的差异的次序排序,如:
第12页/共62页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 与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
按物体数量多少的次序排序,如:
第13页/共62页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 与几何形体概念的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量概念的教育要求
1.小班 ① 教幼儿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长短、高矮差别 明显的两个物体。 ② 使幼儿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 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或最长的、最高的)和最小的(或 最短的、最矮的)。 ③ 教幼儿按物体的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 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3.用语言描述量的比较结果 幼儿比较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词汇(如大、 小、粗、细、厚、薄、宽、窄等)描述比较结果。在描述结 果时,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也不同。 此外,对于中、小班的幼儿,还可要求他们想出两样物 体,然后用相应的词汇描述出来。
2.用多种感官感知量 用多种感官感知量是指让幼儿充分地看、摸、摆弄,通 过视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感官体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 量等方面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视觉观察比较 视觉观察比较的具体方法包括重叠和并放两种。 重叠法主要用来比宽窄。 并放法主要用来比长短、高矮、厚薄等。
(2)运动觉感知比较 幼儿认识物体重量时,不能用眼睛观察,而要用手提起 或掂量,通过肌肉运动(运动觉)感知并判断物体的重量。 (3)各种感官的联合感知比较 幼儿对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是由多种感官的联合活动完成 的。通过在各种感觉之间建立联系,可以使幼儿对量的认识 更为明确和清晰。
1.寻找物体的量 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长、哪些物体短、 哪些物体粗、哪些物体细等,并且用正确的词汇去描述。具 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 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可以在桌子上或玩具架上事 先放好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用目测或手摸的办 法寻找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即找出并描述出“什么东西是大 的”、“什么东西是小的”、“什么东西是长的”、“什么 东西是短的”等。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第五单元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4-5岁:开始尝试真正的排序活动;
例子:洋洋四岁时在排列5根小棍时,只顾着小棍上 端一根比一根长,嘴里还不住地说:“一根比一根长” 事实上她没有按长短排序,也没有考虑小棍的下部基线。
6岁:目测能力显著提高,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 的排序方法。
三、学前儿童量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3. 幼儿重量感知的发展 3岁:能感知和判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4岁: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达物体的轻重; 5岁: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的提高,能理解和 运用“轻”、“重”等词汇; 6岁: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一)比较两组不同量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1.感知和比较量的特征
例子:老师和佳佳等几位小朋友一起比高矮,老师 问“我是高还是矮?”小朋友说:“不知道是高还是矮, 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老师请佳佳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 立。说:“佳佳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俩谁高谁 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老师高出一 部分,老师的个子就是高。”小朋友们纷纷说。老师说: “你们小朋友也想比高矮吗?”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多引用生活中的事例; 尝试关于规律排序的各种体验
P.141 中班数学活动《漂亮的花环》
五、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3.排序活动的意义 通过排序,帮助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及逆向思维能力通
过排序活动得到发展。
五、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五、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用重叠、并置法比较物体的量 3.用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例子:准备大小不等的若干瓶子,让幼儿玩盖瓶 盖的游戏,看谁盖得快,使幼儿感受瓶盖、瓶口有大 有小,逐步摸索规律。盖瓶盖时,可先将瓶口从大到 小排列,把盖子也从大排到小,然后一对一地盖上, 速度就快了。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2 量的计量
量的计量是把要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 较的过程。用来作为计量的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如米是 长度的计量单位。用一个计量单位去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 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 量数。
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两种。直接计量指把要计 量的量直接同计量单位进行比较而得出量数的方法。如用磅 秤称人体的重量等。在幼儿园只涉及直接计量,儿童接触到 的正式量具有温度计、尺子、天平等。学前期主要是让儿童 学习自然测量,即利用各种自然物(小棍、绳子、纸条等) 作计量单位对物体量进行直接计量。
二、 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年龄特点
1 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发展过程
(1) 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 从绝对到相对。 (3) 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2 学前儿童感知量的年龄特点
3~4岁儿童一般已能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长短差异,也能用 相应的词汇来表示。但对于其他量的差异还不能认识,也不 会用相应的词语来表示。
3 排序的教育方法
(1) 教儿童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 等量的差异排序。
(2)教儿童按一定规律排序。按一定规律排序是排序的 另外一种形式,也可称为模式排序。
(三) 感知体验量的守恒活动
体验量的守恒是大班量概念的一项教育内容。感知、体验 量的守恒包括感知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几方面的 内容。通过感知量的守恒,培养幼儿的量的守恒的观念,以 促进幼儿判断推理能力及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图8-5
2 排序活动的意义
(1) 排序有助于儿童理解抽象的数概念。排序是儿童理 解数序的基础。排序活动能促进儿童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 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些思维能力正是儿童形成抽象数概念 必须具备的。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详细描述
儿童开始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例如能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数 字。
数的运算阶段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数的运算阶段是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高 级阶段,儿童开始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加 减运算,例如能够计算2加3等于5。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运用更复杂的运算规 则,例如乘法和除法。
感谢您的观看
家庭教育实践
亲子互动
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数学 游戏,如搭积木、拼图等, 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 数学能力。
生活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运 用数学,如购物时计算找 零、比较物品大小等。
阅读数学绘本
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数学 绘本,通过故事情节引导 孩子理解数学概念。
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幼儿园利用教具进行数数教学,通 过实物操作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
评估标准
根据学前儿童在数概念方面的表现, 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如准确度、 速度和灵活性等。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学前儿童在数 概念方面的发展水平,找出存在的 问题和不足之处。
教育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反思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之处,如教学方法不当、教材
难度过高或过低等。
改进措施
根据反思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 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 展与教育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阶段 • 教育方法与策略 • 教育实践与案例分析 • 教育效果评估与反思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儿童认知发 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数 量、数词和计数的理解和运用上。

第三章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 与组织
一、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所谓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 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 一对应关系,即通过口说数字、手点实物 等手段,使数词和要数的实物之间一一对 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计数是幼儿数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5-6岁 大班幼儿的数守恒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 不受物体大小、颜色、排列顺序等的影响, 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即数量的多少作出正 确判断且速度较快。
4.有关数的组成年龄发展特点 数的组成是指一个数(除1以外)(总数)可以分成几 个部分数,几个部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数(总数), 所以数的组成包含着组合和分解两个方面,从本 质上说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掌握数的结构。 数的组成实质是总数与部分数及部分数与部分数之 间的等量、互补及互换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三个 数群之间的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
案例
在妈妈的眼里,三岁的童童可聪明啦!“1, 2,3,4,5……”,他可以像唱歌一样,数 到20多呢。有一天,童童正在桌面上摆弄 积木,妈妈指着他摆好的积木问:“童童 你摆了几块积木呀?”童童嘴里数道:“1, 2,3”,但他的手指已经点了6下了。然后, 随便说了个数,告诉妈妈:“我摆了5块积 木。”妈妈对童童的回答有些失望。
三、10以内序数的教学 序数是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数。 幼儿对序数的理解是比基数晚一些。认识序 数以认识基数为基础,因此,序数的教学 一般安排在中班阶段 。
序数教学的要点: (一)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并用,帮助幼儿 理解序数的含义。 (二)帮助幼儿明确方向,进一步理解序数 含义。 (三) 教幼儿区分基数和序数。
二、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当一个数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时,就 叫做基数。 教幼儿认识10以内的基数是幼儿园数学的一 个重点。幼儿对10以内的数初步形成正确 的概念,就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法打 好基础。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国内有研究表明,儿童2岁就能准确目测1~3个物体,3岁半开始目测三四个物体。这一发展与幼儿对基数概念的理解几乎同时出现。开始,幼儿目测的发展先于数数能力的发展,而幼儿一旦掌握了点数,他们的目测和数数能力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从中班开始,可以教幼儿学习目测数数,以提高幼儿的计数水平,促进幼儿思维抽象性的发展。
按物点数,即把数词与可数的物体联系起来。学习按物点数,重要的是能够运用一一对应的技巧。在点数实物时,幼儿一方面要靠记忆按次序说出数字,另一方面要运用一一对应的技巧,每念出一个数字,就用手指着或拿起一件实物。
但在此阶段幼儿往往还说不出总数。(总共有多少:不知道/2/重复数物对应)
3.说出总数
说出总数是指在计数过程中按物点数后能用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物体的总数。幼儿能说出总数,意味着幼儿理解了数的实际含义。
影响幼儿计数活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在物体空间分布相同的情况下,点数物体的大小对幼儿计数活动会产生影响。
(2)计数物体的空间分布度对计数活动也有影响。
(3)幼儿计数活动的方式也会影响其计数活动的成绩。
四、学前儿童计数技能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1)小班。学前儿童通过视、听、触摸等感官能认识、区别“1”和“许多”及其关系;认识5以内的计数、形成手口一致点数,且能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对于4岁左右的幼儿来说,可以尽可能多地提供给他们实践和操作的机会来提高其手口一致的点数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教师可以出示一定数量的实物或实物卡片,要求幼儿拿出与其相等数量的物体。
2.目测数数
所谓目测数数,即不用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用眼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数数时外部动作逐步内化。
(2)中班。要求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的计数、数物对应,练习顺着数、倒着数和顺着往下数,学习目测数数。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集合的分类
根据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可将集合分为数集、点集 、图形集等。
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

描述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集合,记作 {x|P(x)},其中x代表元素,P(x)表 示元素x具有的性质。
图示法
用平面上的一些点来表示集合中的 元素,这些点组成的图形称为点集 。
集合的运算
01
02
03
04
交集
由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集合的 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些
集合的交集。
并集
由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集合的 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些
集合的并集。
补集
对于一个集合A,由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的补集。
差集
对于两个集合A和B,由属于 A但不属于B的所有元素组成 的集合称为A和B的差集。
05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游戏化教学法
游戏设计
设计有趣的游戏,如“找 朋友”、“分果果”等, 让儿童在游戏中感知和理 解集合概念。
游戏规则
制定简单易懂的游戏规则 ,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分 类、比较和归纳等集合思 维方法。
游戏互动
通过游戏互动,鼓励儿童 与同伴合作、交流和分享 ,促进集合概念的掌握和 应用。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前儿童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 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04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教育内容
集合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集合的定义
集合是具有某种特定属性 的事物的总体,是数学中 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1) 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数概念来表 示物体的量。
(2) 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 (3) 能理解逻辑相加,进行位移和替换 的过程,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 连接起来,建立测量单位体系。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3.自然测量活动的指导
(1) 激发儿童测量兴趣。 (2) 引导儿童正确理解测量的要领, 掌握测量的方法。 (3) 让儿童学习记录并交流测量的结 果。 (4) 引导儿童初步理解测量单位与测 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3.运用发现法认知物体的量
(1)
运用寻找法描述物 体的量。
(2) 运用游戏法巩固对
量的认识。
学第前5儿单童元概念学的前发儿展童及文教学育作品活动
(二)排序活动的方法及指导
1.按次序规则排序及其教育方法
(1) 按次序规则 排序的种类
(2)按次序 规则排序的
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1.
创设丰富的、可以进 行比较的环境
2.
注重在各种活动中渗 透量概念的教育
六、 量概念教育的注意事项
2 4.排序教学
的注意事项
先学习按次序排序后学习按特定规则排序
3 先学习参照排序后进行独立排序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1.
通过量的变式让儿童 获得量守恒的体验
2.
通过比较和数数感知 量的守恒

(三) 感知体验量的守恒活动的教育与指导
学前儿童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四)自然测量活动意义及指导
1.自然测量活动的意义 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自己的手、脚、绳、
小棒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测量是认识量的手 段。通过测量,幼儿可以加深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以及对 10以内数的理解。通过测量,幼儿运用数概念,体验把整体 分解成部分及部分与部分置换的运算结构,建立测量单位体 系的观念,为日后学习计量做好心理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数学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量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 一、关于量的相关概念 • 1.量
•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大小、长短高矮、厚薄、粗细、轻 重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量。
• 2。连续量 • 连续量是指需要通过测量来明确的量。要想知道连续量的多少,必须借用测量工具测量才能得出结果,如
3. 运用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 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幼儿在特定情境的活动中发现物体量的不同,达到认识量的目的。例 如,在让幼儿认识大小时,让幼儿玩盖瓶盖的游戏,看谁盖得快,使幼儿感受瓶盖、瓶口有大有小,逐步摸索 规律。盖瓶盖时,可以把瓶子从大到小排列,把盖子也从大到小排,然后一对一地盖上,速度就快了。又如, 认识粗细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很多有孔的木珠和粗细不同的绳子,让幼儿玩穿木珠,看看谁穿得又快又多。结 果有的幼儿穿得很快,有的幼儿穿得很慢,有的甚至一粒也没穿上。教师再引导幼儿找找原因,让幼儿发现绳 子有粗有细,从而认识粗与细。再如,教师为幼儿准备天平和若干个小物品,让幼儿两个两个放在天平上 进行比较,观察谁重、谁轻、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 与从序列的数量上可以按 照年龄班分成几个阶段一 样,在每个年龄阶段,也 可以相应安排幼儿学习按 次序规则和按特定规则排 序,但从数学的一般经验 来看,次序规则在先,特 定规则在后。这是因为在 量的比较教学中,幼儿已 经积累了一定的对物体大 小、长短、粗细、高矮等 量的特征区分的相关经验, 按量的次序规则排序实际 上就是幼儿理解量的差异 的一种操作表现。
3.学前儿童感知重量的发展
• (1)3岁左右,幼儿已能感知和判断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 (2)4岁左右,幼儿已基本上能用正确的词汇表示自己对物体的轻重感知和判断。 • (3)5岁左右幼儿判断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等词汇。 • (4)6岁左右:幼儿已具备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 三、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
• 1.学前儿童大小和长度认知能力的发展
• 幼儿感知物体大小的能力发展较早,大部分幼 儿2岁左右就能对大小不同的物体做出不样的 反应。一般幼儿喜欢选择较大的物体,并且能 按照成人的要求和指示选择大小不同的物体。
• 3~4岁的幼儿已经能正确区分大小、长度不同的物体,并且感知物体大小、长短的准确性提高,,能正确 判断远处物体的大小和不同位置物体的大小,也能对物体的大小,长度概念给予积极反应,并用简单词汇进 行表达。例如,我要吃那个大蛋糕,这支铅笔是短的.
• 5~6岁的儿童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对物体大小、长度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大小, 长短的相对性,具有了初步的守恒能力。
2.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
• (1)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年龄特 点。
• @3岁左右,幼儿在完成排序任务时, 带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 性。
• @4岁左右,幼儿能用分组比较方法进 行5个物体的排序。
• @5岁左右,幼儿在排序时,具备一定 目测能力,开始进行10个物体的排序。
• @6岁左右,幼儿在进行10个物体的 排序时,目测能力提高并能自觉利用 简便的排序方法。能认识物体的样大 或长短是否相同,例如,给幼儿10根 小棒,他们能从最长或最短的开始排 起。
(2)四种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 ①正排序。3~4岁的幼儿能进行3个以内 物体的正排序,4~5岁的幼儿能进行5个 以内物体的正排序,5-6岁的幼儿能进行 10个以内物体的的正排序。
• ②在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时,教具的 选用很重要。例如,比较长短时,应 选用粗细相同而只是长短不同的物体; 比较粗细时,应选用长短相同而只是 粗细不同的物体;比较厚薄时,应选用 长和宽相同而只是厚薄不同的物体, 同时,还要注意教具的摆放。
3、从参照排序到独立排序
• 幼儿通过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可以获得对不同 形式排序的理解和掌握。在排序的相关操作活 动中,开始时,教师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 幼儿找出并理解排序的规律”上,因此,教师 可以先出示已经排好的序列,让幼儿去发现其 中的规律,并让幼儿尝试着模仿教师的排序继 续接着往下排。当幼儿积累了较多的排序经验 以后,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去寻找排序材料 中的不同,按照自己的理解独立思考,并尽量 用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来排序。
• ①对量的比较是通过2个(或 2个以上)不同量的物体的比 较来认识的。因此,比较时 一定要准备2 个(或2个以上) 物体,先让幼儿确定哪两个 物体比、比什么,不能只出 示物体就问幼儿是大是小或 是长是短。
• 同时,再引导幼儿通过3个(或3个以上) 不同量的物体的连续比较帮助幼儿认 识量的相对性。例如,皮球与兵乓球 比,皮球大而兵乓球小:皮球与篮球比。 篮球大而皮球小,兵乓球与玻璃弹珠 比,玻璃弹珠小而兵乓球大。
• (3)运动觉感知比较。运动觉感知比较主要用于认识物体的轻重,它是由肌肉的运动来感受的,可让幼儿用 手掂一掂或提一提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来获得重量的直接经验。例如,一小块石头和一大堆棉花谁重谁轻 呢?眼睛看不准时,就可用手掂一掂或提一提来判断物体的轻重,,使幼儿知道不一样的物体,大的不一定重, 小的不一定轻。
五、学前儿童量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 (一)比较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轻重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 1.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的感知,如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感觉通道体验物体的大小、长 度、重量等方面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幼儿在看、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
• 2)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 的量。在幼儿初步认识 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 围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 是大的(长的、粗的等), 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 细的等),并用正确的词 汇去描述。教师可以在 以下几种环境中运用寻 找法:
• ①在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可以在桌子上 或玩具架上事先放好一些大小长短等不同 时物品,让幼儿用目测或手摸的办法寻找 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即找出并描述“什么 东西是大的什么东西是小的?什么东西是 长的?什么东西是短的?”等。
物体的长度、重量、容积等。 • 3.不连续量 • 不连续量是指物体的多少,是用计数来明确的量,如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把椅子、多少个苹果等。
4. 量的守恒
• 物体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量不因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如长度守恒、面积守恒、重量守恒 、容积守 恒等。
5.量的排序
• 排序是指学前儿童按照一定的要求或规定 ,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的过程。例如,按照长短排列 木棒,按照大小排列苹果等。
• (2)运用游戏法巩固对量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来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 粗细、高矮等的认识。
• 例如,“反动作”游戏。教师做一个动作,并按动作说出一个词,要求幼儿做与教师相反的动作并说出相反的词。教 师用手做大的动作并说“大大”,幼儿做小动作并说“小小“。
在量的比较中需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
6.测量
• 测量就是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又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而作 为标准的量就是测量单位,如长度的测量单位是米。
• 7.自然测量
•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如用杯子测量有多少杯水,用小棍测量桌子有多长, 用脚测量房间有多宽等。
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一般过程
2.运用重叠、并置法比较物体的量
• 教幼儿学会用重叠或并置的方法比较量。例如, 在让幼儿认识两个圆形纸片的大小时,可以把这 两个圆形纸片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别它们的 大小;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时,可以把它们重 叠在一起,即把短的一支重叠在长的一支的上面, 并把它们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区别哪支长、 哪支短。另外,比较物体的量还可以用并置法, 如并排横放两支长短不同的铅笔,桌上并排放两 本不同厚度的书等,让幼儿来区别这些物体的长短、 厚薄等。
3.大班
• 大班阶段学前儿童量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多少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能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物体,初步感知序列之
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关系。 • (2)感知量的比较具有相对性,能独立创造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 • (3)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时,它的量不变。 • (4)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物体量的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和轻重,能正确表达测量的结果。
• (1)目测比较。幼儿认识物体大小、长度等量的特征,可以主要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重叠和并放是运用 视觉进行比较常用的方法。
• (2)触觉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幼儿用双手抱球,仔细地抚摸。感知球外形大小的区别,感觉球所占据的空间不 同,让幼儿摸一摸不同粗细的圆柱积木、小棒、纸筒等,或让幼儿用拇指、食指等触摸自己的衬衣、毛衣 或棉袄等,感知其厚薄的不同。还可以让幼儿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摸,在布袋里摸出不同粗细的圆柱积木、 小棒、纸筒等,同时用正确的词语表达。
• 1.从小数量的排序到最简单的比较就是两两比较(排序最小的数量是3)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可以从数量 为3或4或5的物品的排序开始,让幼儿首先找出最大(长)的和最小短的,然后再分别找出其他的,与最大 (长)的或最小(短)的比,最后确定它们的序列顺序。
2.从按次序规则排序到按特定规则排序
2.中班
• 中班阶段学前儿童量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宽窄等,初步感知量的相对性。 • (2)能从五六个大小(长短 、高矮、粗细、厚薄)等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其中两个是相同量)。 • ( 3 ) 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会按一定规律对物体排序。
• ④排序的双重性。双重性是指物 体根据所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具 有不同的比较结果,例如,一个 物体跟甲物体比较是大的或长的, 跟乙物体比较是小的或短的,关 键是做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学前儿童不 能进行双重性的判断;4岁左右的 学前儿童进行双重性判断的正确 率为20%;5岁后这种能力迅速 发展,进行双重性判断的正确率 可达到70%;6岁左右的学前儿 童基本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是 能正确回答理由的学前儿童较少, 直到6岁也只有40%左右的学前 儿童能正确解释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