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合集下载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1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1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3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是 整个活动的行动者、承担者、探索者和 体现者。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理应享有选择
2
与决定的自主权、探索与行动的自主权、
表达与展示的自主权。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与教师 都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二者不可 或缺但作用不同。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0
2. 教育活 动的规范性
计与指导
设计与指导
设计与指导
与指导
PART 01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 概念与特点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6
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
广 义 VS 狭 义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7
(一)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
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开展的一切活动。
生活活动
经验取向
课程是为儿童提供有益于其 身心发展的经验。
25
课程价 值取向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26
二、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在园的各种活动,既包括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也包
括幼儿在园的游戏活动,还包括幼儿在园的学习活动和运动。 (一) 幼儿园生活活动与幼儿园课程
(1) 幼儿在园的生活活动既是幼儿的自然生活活动,也是幼儿园的一种教育活动(广义),通过幼 儿园的生活活动,实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进入幼儿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独立生活,因此,生活技能的习得将决定 着他们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速度和发展。
学前 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 设计与指导
目录
CATALOG
理论篇
第一章
第二章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教案:测量物体的轻重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教案:测量物体的轻重教学案例分享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教案:测量物体的轻重教学案例分享引言:测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念,在幼儿园阶段就需要培养幼儿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本篇说课教案针对幼儿园大班,以“测量物体的轻重”为主题,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了解轻重的概念,并掌握轻重物体的测量方法。

一、课程目标1.身体感官体验轻重的洛伦兹定律,了解轻重的概念。

2.通过多种具体体验和实践活动,掌握轻重物体的测量方法。

3.培养幼儿细致、认真、自主探究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次说课将围绕“测量物体的轻重”这一主旨进行讲解,并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帮助幼儿达成课程目标。

1.导入环节通过朗读整本《大象的重量》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重和轻的概念,并可用幼儿园常用的游戏角色(如手指家族)进行身体感官体验轻重的洛伦兹定律。

引导幼儿了解轻重的概念和量化方法。

2.查看物体轻重环节将多种不同材质、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物品放在同一桌子上,请幼儿将它们按照大小、颜色分别排列,逐一观察探索每个物体的轻重程度,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判断。

然后请幼儿拿对比的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并判断哪个轻,哪个重,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大量实践操作能力。

3.称重实践环节准备一大堆可测量的物品,让幼儿们体验用带刻度式的称量器将物品逐一测量出重量,并找到物品等于或最接近标准重量的物品,培养幼儿的客观测量和数学计算能力。

4.小组合作环节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组员根据自己志愿选择一个物品,在老师的帮助下测量物品的重量,并用带刻度的砝码称重来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整个物品分组的测重工作。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比较中形成了初步的综合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概念引入和实验探究◆导入与引出:呈现新课题,通过视频、故事等多种方式,引出幼儿园大班的重点主题——测量物体的轻重。

◆创设情境: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幼儿体验轻重感。

◆概念定义:简单而清晰地定义“轻”和“重”,并展示轻和重的不同表现方式。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笼统感知集合阶段 2.逐步感知集合界限阶段 3.集合的数量感知阶段 4.初步的集合运算阶段
第一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
三、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
1.感知集合是幼儿学会计数、理解数的实际 意义的必要条件
2.感知集合有助于幼儿理解类的概念,促进幼 儿发现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概念
3.感知集合有助于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有 助于幼儿加深对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的理解
二、日常生活和活动区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与组织
1.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活动区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集合基础知识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的表示法 3.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
第一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
二、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幼儿感知时间概念教育活动 参考案例
一、幼儿了解时间概念教育活动参考案例 二、幼儿增进时间概念教育活动参考案例 三、幼儿认识日历教育活动案例 四、幼儿认识时间教育活动参考案例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 3.活动准备 4.活动过程 5.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第二节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中的 幼儿 数学教育活动
一、日常生活和活动区中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1.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2.活动区中数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日常生活和活动区中的 幼儿 数学教育活动
3.节 幼儿空间方位概念的教育
一、幼儿空间方位的教育目标 1.小班教育目标 2.中班教育目标 3.大班教育目标
第二节 幼儿空间方位概念的教育
二、幼儿方位概念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观察、让幼儿用描述的方法,说出自 己对物体方位的感知体验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与量》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与量》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与量》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1-5,并能正确书写;2.能够理解大(多)、小(少)、相等的概念;3.能够掌握量词“个”、“只”、“条”的使用;4.能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数字1-5的认识与书写;2.大(多)、小(少)、相等的概念;3.量词“个”、“只”、“条”的使用;4.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数字1-5的卡片;2.不同数量的纸张、笔、水杯等物品。

四、教学过程1. 热身1.老师播放数学儿歌,引导学生唱、跳、动作配合;2.老师出示数字1-5的卡片,鼓励学生认出并大声数出。

2. 认识数字1-51.老师出示数字1-5的卡片,询问学生认不认识,鼓励学生大声说出;2.老师示范如何正确地书写数字1-5,并让学生跟读、模仿;3.老师准备5张空白的纸张,让学生分别画出数字1-5,并询问有没有书写正确的。

3. 掌握大(多)、小(少)、相等的概念1.老师准备一些物品(如水杯、纸张等),分别放出不同数量;2.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询问哪个多,哪个少,哪个相等;3.老师继续出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判断大小关系。

4. 学习量词“个”、“只”、“条”1.老师出示一些物品(如小熊玩具、鸭子玩具、鱼等),介绍不同的量词;2.老师示范如何使用量词,“一只小熊”、“两条鱼”等,并让学生跟读、模仿;3.老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的量词。

5. 实际问题解决1.老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拿了一只苹果和两个梨子,他拿了几个水果?”;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老师让学生自己出实际问题,供其他同学解决。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数字1-5的认识和书写,理解了大(多)、小(少)、相等的概念,学会了使用量词“个”、“只”、“条”等,同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解决数学问题。

六、反思1.教案编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采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2.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鼓励,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3.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幼教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学会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

幼教中班数学教案设计:学会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

班级:中班科目: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测量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量化和计算运算。

幼教中班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前期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用于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的物品,如尺子、秤、钟表等。

这些物品应该选用颜色鲜艳、造型美观、易于操作的。

并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教学环境安全。

2.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如测量长宽高、测量重量、测量时间等。

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切入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掌握基本测量单位: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测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等;重量单位:克、千克等;时间单位:秒、分、时等。

让学生通过操作尺子、秤、钟表等测量物品,尝试掌握基本的测量单位。

2.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教师以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秤、钟表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让学生借助测量工具,掌握如何准确地测量长度、重量和时间。

3.学生进行测量练习: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如测量物品的长宽高、测量物品的重量、测量物品所需的时间等。

让学生逐渐掌握使用测量工具操作的基本技能。

4.数学运算测量结果:通过让学生测量一些更复杂的物品,如水桶、椅子、木条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将测量结果进行数学运算,如长宽高相乘计算物品的体积等。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与测量的关系。

5.游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方法来教授学生测量知识,如盲目测量、测量比赛等。

通过这些富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测量知识。

三、教学总结: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回答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四、教学流程图:教学前期准备→ 基本测量单位→ 测量方法→ 测量练习→ 数学运算→ 游戏化教学→ 教学总结。

五、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测验或统计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

根据考核结果,对下一步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量的教学大班教案

量的教学大班教案
量的教学大班教案
课程主题
教案内容
课时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了解量的概念和意义。
单元1
第1-2周
2.掌握基本量词的使用方法。
3.能够通过实际活动和游戏认识和应用量。
教学重点
量的概念、基本量词的使用。
教学难点
理解量的概念及量词的运用。
教学准备
1.数量、长度、重量、容量等实物。
2.量的图片和实物教具。
3.游戏和活动设计。
3.设计更复杂的量的比较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1.观察学生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通过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量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长度、重量等引出量的概念。
第1课时
10分钟
2.讲解:简要介绍量的概念,并逐个介绍数量、长度、重量、容量等基本量词。
10分钟
3.游戏活动:进行量的比较游戏,让学生通过比较实物的大小、长度、重量等来认识不同的量。
20分钟
4.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量的实践活动,如用不同容器装水、用秤称物品的重量等。
20分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总结: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量的概念和基本量词的使用方法。
10分钟
差异化支持
1.针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采用更具体的实物进行教学。
2.针对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增加趣味性活动和游戏。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探究其他量的概念,如时间、温度等。
2.组织学生参与量的测量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要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幼儿园开展各大领域(语言、健康、体育、社会、科学)活动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进一步明确各领域教育的特殊意义,熟悉幼儿园健康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本课程主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践部分将通过组织学生校内实验实训:模拟练、评课、说课、创编设计。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68学时,研究时间为一学期。

其中,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实践教学时数(主要是模拟幼儿园日常教学)为32学时。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放置及学时分派:教学单元教学内容课内理论教实践教总学时学时数学时数第一章幼儿园教1.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6学时4学时2学时育活动的基本理2.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论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第二章幼儿园教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概10学时6学时4学时育活动设计的基述;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本要素的设计;3.幼儿园教育活动打算的设计;4.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的设计;5.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第三章幼儿园教1.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10学时6学时4学时育活动的内容与计;2.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设计;3.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4.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5.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1 -第四章组织幼儿1.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6学时园教育活动的技本技能;2.教育技能的综合能运用;3.师适应幼儿园工作的策略42复考试三、考核请求研究本课程,要求掌握学前儿童各大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六章幼儿量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第六章幼儿量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27
(3)5~6岁的幼儿目测能力显著提高,有的幼儿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对于6岁的幼儿,能完成5个物体排序的已达100%,而且90%的幼儿能完成10个 物体的排序。 大多数6岁的幼儿在进行10以内数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显著提高,失误次数显著 减少,有些幼儿还能自觉运用简便的排序方法。例如,幼儿在给小棍排序时,先将 10根小棍拿在手中将一端对齐,再每次拿取一根最短的,依次排列成一个序列。幼 儿能够按序排列物体,关键在于理解传递性、双重性这两种关系。实验表明,5~6 岁是幼儿认识传递性的较好时期。
30
2.幼儿排序能力的种类 (1)按规则排序 按规则排序是指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有规律地交替排序,按形状或颜色排序,如下 图所示。
按规则排序
31
(2)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例如,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排序,如下图所示。
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32
(3)按数排序 例如,圆点卡片排序、数字卡片排序,如下图所示。
19
把长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合起来与原来的长方形一样大吗?
20
仔细看一看杯子里的水是怎么变的,想一想水的多少有无变化。
21
一块橡皮泥可以搓成球,还可以搓成黄瓜、梨、圆环等形状,说一说橡皮泥的大 小变了吗。
22
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认识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随着质量感觉的发 展,5~6岁的幼儿能够认识到小的物体可以比大的物体重,如大气球比小玻璃球轻; 而大小一样的物体,由于制作材料的不同,质量也可以不同,如乒乓球、皮球都能 浮在水面上,而玻璃球和铁球却都沉到了水底。
24
四、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
1.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规律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规律进行排列。排序是一种相对 复杂的比较,是建立在对物体的比较上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因此, 排序要比分类难(因为分类只需要辨别确定一个物体是否具有某一属性,以便将其 划入某一类别中)。幼儿排序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物体量的排序方面,它是 幼儿对量的比较能力的一种表现。幼儿的排序能力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问题:序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问题:序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数概念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问题:序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序数指用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位置,体现物体排列次序的数。

10以内序数的学习是幼儿初步数概念学习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序数的关键有两点:是从哪里开始数,二是朝什么方向数(即起点与方向)。

一、10以内序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认识序数需要具有按物点数的经验与对基数有初步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中班进行。

首先学习认识5以内的序数,其次再学习认识10以内的序数。

(一)5以内序数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认识5以内序数的活动重点是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序数的意义,掌握判定物体的排列次序的基本方法;难点是理解序数的方向性。

1.感知物体序列与序数词,理解序数的含义此阶段常常采用演示讲解法,一般选择5个不同的对象按一个维度且从左到右的方向进行排序,在讲解时突出序数词“第X”案例1三角形排在第几位?(学习5以内的序数)(中班)第一步,复习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不同形状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先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并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第二步,感知物体序列与序数词。

图形宝宝要排队做操。

教师边挪动图形边说,“长方形排在最前面,它排在第一;三角形跟在长方形后面,它排在第二;正方形跟在三角形后面,它排在第三”……排完之后,强调“这5个图形宝宝是这样排队的”。

第三步,进一步提问“三角形排在第几”,引导幼儿发现判定物体的排列次序的基本方法,“从第一开始数,第一、第二、第三……数到第几,这个物体就排在第几。

”第四步,变式训练,理解序数的含义。

教师变换图形的位置,使用“XX排在第几”“排在第X的是谁”“谁排在第X”等不同的变式问题,弓I导幼儿从大声数到小声数,最后直接进行判定“XX排在第几位”,知道第几是表示XX在排列中的位置,同时要求幼儿的回答速度由慢到快,以达到理解序数的含义的目的。

在此案例中,强调排序的方向性与顺序性,数到几个物体就排第几,使幼儿掌握序数的这两个基本点,在各种变式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全套教案

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全套教案
4、目标的统一性
(案例提示:我和影子捉迷藏)
5、目标的适宜性
(知识小窗: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概述
(一)数概念和运算
(二)集合与模式
(三)分类与统计
(四)几何形体
(五)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六)空间与时间
二、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活动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基本思路
一、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
二、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
渗透的数学教育活动,指除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的,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一)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渗透
(案例提示:《我长大了》的观察与记录)
案例导入
教师讲解
案例分析
教师讲解
案例分析
第1页
教案附页
授课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附注(教学方法、活动形式、辅助手段等)
(一)基本概念
1、模式的基本特性
2、模式的主要类型(知识小窗)
3、模式能力的结构
4、模式与排序的关系(知识小窗)
(二)教学内容
案例导入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第1页
教案附页
授课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
附注(教学方法、活动形式、辅助手段等)
第二节幼儿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
(知识小窗:列乌申娜《学前儿童初步数概念的形成》)
(二)严密的逻辑性
(三)广泛的应用性
第二节幼儿数学及其价值
一、儿童与数学
(一)数学是儿童感知和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
(二)数学启蒙是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教案:测量物体的轻重概念掌握

幼儿园大班数学说课教案:测量物体的轻重概念掌握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物体的轻重概念。

2.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3.能够将测量的结果转化为数字。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方法1.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观察、测量、比较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2.采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总结知识,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

3.采用问答式教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点。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鸡蛋、果汁、笔、橙子等。

2.准备轻量秤、吊秤、比重器等测量工具。

3.准备黑板、彩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不同物体的轻重不同,有的物体轻,有的物体重。

(2)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程度?他们如何测量物体的轻重?2.活动1:测量轻度(1)由教师首先拿出一个鸡蛋,让学生用手感受一下它的轻重程度,根据感受先分类:轻、重、中等等。

(2)随后,教师出示一只细小的轻量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鸡蛋放到秤上,观察指针的位置,并判断鸡蛋的轻重。

(3)询问学生,他们发现什么东西越重指针就会变动越大,他们如何判断这比较大或比较小?3.活动2:测量重度(1)教师从口袋中取出一只吊秤,悬挂一个橙子,让学生观察橙子的轻重程度,并从不同方向观察。

(2)询问学生,他们发现吊秤的原理是什么?如何根据吊秤的读数对物体的轻重程度进行判断?4.活动3:测量物体的密度(1)教师出示一只比重器,比重器中央有一个塞子,塞子与比重器的下端相连。

请学生介绍这种测量工具的用途和原理。

(2)教师用比重器测试葡萄汁的比重,学生观察比重器的指针变化。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手上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物质比重的大小,给物体排序。

五、教学总结1.教师综合以上做法,让学生明确了测量物体轻重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对物体轻重程度的感知,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掌握能力的基础,为今后的知识的积累打下基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主题7幼儿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幼儿园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主题7幼儿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3. 简述幼儿量概念的关键经验。
4. 简述并举例说明幼儿认识常见量概念的发展及其特点。 5. 简述并举例说明幼儿感知时间的发展及其特点。 6. 设计一个关于两个物体之间感知和比较的学具,将其投放在 幼儿园的活动区,观察幼儿的操作,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教
师的支持策略。
7. 设计一个关于认识时间的学具,将其投放在幼儿园的活动区, 观察幼儿的操作,分析幼儿的发展状况及教师的支持策略。 8. 教案设计:自然测量。
三、认识时间的教育
1.认识时间的指导要点
(1)联系幼儿的生活时间,引导小班幼儿认识“早、中、晚 ”,“白天和黑夜”。 (2)通过回忆和整理生活时间,引导中班幼儿区别“昨天、 今天、明天”。
(3)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大班幼儿认识“年、四季、月、
星期”,学习认识时钟。
认识时钟:

出示时钟讲解用途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钟面的结构 演示讲解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和规律 演示、讲解整点或半点,总结整点、半点的规律
般都是指连续的量,如长度、体积等。
2.量的计量

所谓测量,就是把要一个测定的量用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
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用一个计量单位去测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的这个量含
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叫做这个量的量数。 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
阶段四:向正式的测量过渡
幼儿萌发出使用标准的单位进行测量的实际需要。
案例分析与讨论:
测量:《刚刚好》
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教师是如何用过手势和语言来界定长度属性的?
2.有什么证据表明幼儿在不断深化对“刚刚好(均
等比较)”这一概念的理解的?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研记录(3篇)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学作为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感知能力以及数学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班阶段,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量一量”这一主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量的概念,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

二、教研目标1. 让幼儿理解量的概念,学会使用量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

4. 教师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教研内容1. 量的概念:长度、面积、体积。

2. 量具的使用:直尺、软尺、量杯、量筒等。

3.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比较测量等。

4. 教学活动设计:观察、操作、比较、讨论等。

四、教研过程1. 观察阶段教师组织幼儿观察教室里的各种物品,引导幼儿发现物品之间的长度、面积、体积等量的差异。

例如,比较桌子、椅子、黑板等物品的长度,发现它们的长度不同。

2. 操作阶段教师提供各种量具,如直尺、软尺、量杯、量筒等,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让幼儿用直尺测量桌子的长度,用软尺测量桌子的周长,用量杯测量水的体积等。

3. 比较阶段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面积、体积,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例如,比较两根绳子、两个盒子的大小,找出它们的长度、面积、体积哪个更大。

4. 讨论阶段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当幼儿在测量时发现直尺不够长,无法测量较长的物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5. 总结阶段教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幼儿在量的概念、量具使用、测量方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研反思1.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操作、比较、讨论,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量的概念。

2.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学习指南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

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

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

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

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

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案例导入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

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备知识一、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1、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

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

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

如3- 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

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不仅仅使儿童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停留在第一信号的水平上。

2、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儿童在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却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

3 4岁的儿童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长的)或最小的(最短的).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等)进行数量在10以内的正、逆排序。

其认识、区别量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

3、从绝对到相对儿童在感知、区分量的特征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的理解缺乏相对性。

长和短、大和小、宽和窄及其他变量,都只有在比较中,在对比两个物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区分。

但对这些变量的认识,儿童最初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常常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如大小、长短等)看成是完全绝对的,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曾引用了两个3岁儿童的争论:“就是我们家的狗大”、“不,我的汤米(狗名)大”……由此可见,在儿童感知、区分量的进程中,对量的相对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

只有当儿童在从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更多物体的选择和比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一般来讲,各年龄阶段幼儿认识物体的量有以下的特点:3-4岁的幼儿只能对大小、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加以辨别。

随年龄增加才能对差异不明显的量进行区分。

幼儿在感知和区分量的特性时,对量的概念的理解常常绝对化。

4-5岁幼儿感知物体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区别差别明显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

他们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比较出一样大的物体,但他们在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时会受到物体的位子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形成量的守恒观念。

5-6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准确熟练地感知物体的量并且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物体的量,他们认识到物体的量足相对的,可以测量的并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

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量的守恒观念,逐步理解物体序列间的各种关系。

三、认识量的教育目标(一)小班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性从差异明显的4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长、高)的和最小(短、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正排序。

体验物体序列的传递性和相对性。

(二)中班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对7个以内物体按照递增和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序(正、逆排序)。

(三)大班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能按规律排列和自由排序以及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关系。

3.理解量的守恒。

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4.学会自然测量。

四、认识量的教育内容认识量的教育一般包括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量的比较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量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因此,教幼儿认识物体的量可以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比较物体量的特性。

教师应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感知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

其方法是:第一,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

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幼儿相应的量词。

第二,通过3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认识量的相对性。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并放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并排放着进行比较。

选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进行比较时,要根据物体材料和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

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时.要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时应该对齐,例如,比较长短、高矮,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3.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嗣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

可以先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可以让幼儿通过记忆表象寻找,并用正确的词汇描述出来,以巩固幼儿对物体的量的特征的认识。

4.运用游戏法,区别物体的量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

例如,“相反游戏”、“反义词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等。

这些游戏可以先在口头上进行。

幼儿熟练后,可以同时配合手势,训练幼儿运用量词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

量的排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幼儿排序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等);按照物体数量的多少排序(如按数量逐一增加或减少,按数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按照特定规律排序(如男女间隔排列)。

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学习。

1.示范讲解幼儿开始学习排序时,教师先说明要求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排序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采用先找两端再逐一排中间的步骤为幼儿做出示范,也可以采用先排中间再排两边的方法。

对于排序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排序的方向、起始线和规则,例如,高矮排序只能竖排;按长短排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按形状排序,说明什么形状排第一,什么形状排第二、排第三。

2.动手操作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按成人的口头指示自己完成排序任务。

幼儿有一定的排序经验后,教师再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排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

3.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在进三个物体的排序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物体.反过来也形成一定的顺序排列。

例如,从大到小排列的物体,逆排列就是从小到大排列。

排序中的双重性,是指按顺序排列的物体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又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A>B、B>C.那么A>C,在比较过程中.A和C没有直接比较,而是通过B这个中介将关系传递(推理)过去。

在排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先小数量排序,再大数量排序;先按量的差异排序,再按数量排序,然后再到按特定规律排序;先参照排序,再独立排序。

量的守恒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量的守恒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等。

量的守恒的教学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1.运用单个物体量的变式量的变式,即通过变换图示,添加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件。

例如,长度守恒,可用同一根绳子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作出记录,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

2.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比较时,先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确认是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份进行变式,再引导幼儿将变量和原来的量进行比较,以判断它们还是一样的。

例如,体积守恒,可用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橡皮泥,其中一块捏出不同的形状(变式).让幼儿比较观察,学习体积的守恒。

3.运用数表示量的守恒有些量的守恒,可以用单位的数量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例如,面积守恒,四个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也可以组成两个长方形或一个大长方形,只是排列不一样·其面积是守恒的。

4.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量的守恒教学中,许多量的变式都涉及整体量和部分量的守恒。

例如,容积守恒,一大杯水可以倒在两个或多个小杯子中,所有小杯子中的水的总和与大杯子中的水是等量的。

自然测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1.讲解演示,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首先引导幼儿通过目测判断物体的量谁大谁小、谁长谁短等等。

然后引导幼儿学习用自然物对物体的某一量进行测量。

示范测量时要注意演示清楚以下四点。

(1)如何开始测量:测量工具的一端与被测量的量的一端对齐。

(2)如何做测量标记:每次测量时在测量工具的一端作个记号。

(3)如何移动测量工具:测量工具要做水平方向移动。

(4)如何统计测量的结果:测量完后记数测量的标记有多少。

这是测量的四个要素。

2.操作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学习测量幼儿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学习测量物体。

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上四点的检查。

幼儿学习自然测量也可以幼儿自己先动手操作,针对幼儿测量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再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幼儿的理解更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