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成考高频考点梳理(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专升本的考生来说,政治是必考科目也是一个主要拿分的科目,所以同学们要尽可能拿更高的分。以下是政治高频考点梳理,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啦!!

1.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运用世界观来分析具体事物,就是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区分哲学主要派别唯一的科学的标准。

①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③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水、火、气、土、风);

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

态;

⑥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即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4.物质。①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可感知的实物;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③辩正唯物主义,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意识。①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②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7.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8.矛盾: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矛盾的根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0.加强党的建设: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重点);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③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及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法宝。

1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的认识过程先是从实践到认识(感性-理性),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①感性认识特点:表面性和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②理性认识(高

级阶段)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全面性。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14.真理及其检验标准。①真理的客观性最本质之点: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广度和深度)。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16.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②在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产生;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存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生产方式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质、方式和大小。

17.生产力构成。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非实体性要素:教育、管理、科学技术。

18.上层建筑: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突出表现为一种国家制度和

国家权力)、法律制度及其组织与设施;

②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

1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0.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2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2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主义的、阶级分析的和全面辩证的方法。

2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①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②主要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