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生长曲线代表了单细胞微生物在新环境中从开始生 长、分裂直至死亡整个动态改变过程。
☆每种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各自经典生长曲线, 但它们 生长过程却有着共同规律性。普通能够将生长曲线划 分为四个时期。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1页
延对 滞数 期期
稳定时
衰亡期
经典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时期划分: 按照生长速率常数R(growth race constant)不一样
E.aerogenes
组合
37 29~44
B.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肉汤
30 18
B.thermophilus(嗜热芽孢杆菌)
肉汤
55 18.3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杆菌) 牛奶
37 66~87

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链球菌)
牛奶
37 26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25页
2.指数期中三个主要参数
❖ 繁殖代数(n)
❖ 指数生长方式: 1、 2、4.8… …2n
❖ 设接种时细胞数为x1, 时间为t1, 到时间t2后, 繁殖n代,细胞数为x2,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为:

x2 = x1·2n
❖ 以对数表示:㏒ x2 = ㏒ x1 + n㏒2
❖ ∴ n =㏒ x2 - ㏒ x1 = 3.322(㏒ x2 - ㏒ x1 )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标增加。能够用重量、 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因为微生物个体极 小, 所以惯用群体生长来反应个体生长情况)
个体生长 个体繁殖 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 个体生长 + 个体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

(二)指数期(exponentialphase) 又称对数期(logarithmicphase),是指在生长曲
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个细胞以几何级数速度 分裂的一段时期。
指数期的特点


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 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



菌种 营养成分 营养物的浓度 培养温度
(二)消毒(disinfection) 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 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 本无害的措施。

产生原因:
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不合适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
生长产量常数 Y(或称生长得率,growth yield)
Y =
x - x0 C0 - C
=
x - x0 C0
x为稳定期时的细胞干重(g/ml培养液),x0为刚接种时的细胞干 重,C0为限制性营养物的最初浓度(g/ml),C为稳定期时限制 性营养物的浓度(由于计算Y时必须用一限制性营养物,所以C应 等于0)

生长速度常数(R)
n R= t2 – t1 = t2 – t1 3.322 ( lg x2 - lg x1 )
代时(G)
1
t2 – t1
G=
R
=
3.322(lg x2 - lg x1)
一些细菌的代时
菌名 E. coli(大肠杆菌) E. coli 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细菌) E. aerogenes B.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B. thermophilus(嗜热芽孢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嗜酸乳杆菌) Streptococcus lactis(乳酸链球菌) S. lactis 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Azotobacter chroococcum(褐球固氮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 Nitrobacter agilis(活跃硝化杆菌) 培养基 培养温度 肉汤 37℃ 牛奶 37 肉汤或牛奶 37 组合 37 肉汤 30 肉汤 55 牛奶 37 牛奶 37 乳糖肉汤 37 肉汤 37 葡萄糖 25 组合 37 组合 27 代时 17min 12.5 16~18 29~44 18 18.3 66~87 26 48 23.5 344~46 792~93 1200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每ml活菌数=同一稀释度平均数×稀释倍数×5
注意:要三个以上重复平板平均计数;不适合丝状菌
C,比浊法 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 (optical density, 即O.D.)表示菌量。 注意: 测量应在菌浓度与O.D.成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
2.重量法 测定多细胞及丝状真菌生长情况的有效方法。 以干重(105℃)、湿重直接衡量微生物群体
P146
1.个体计数法 A.直接法
利用血球 计数板, 在显微镜 下计算一 定容积里 样品中微 生物的数 量。
缺点:
不适于1对m运m动2 细菌2的5(计1数6);中格 需要相对高1的6(细2菌5浓)度小;格, 个体小的细共菌4在00显小微格镜下难以观察;
B.简接法
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 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
• 高密度培养常用于重组蛋白质药物的生产; • 主要的优势:节约成本.
六、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 实验室培养法; • 生产实践中微生物培养法;
实验室培养法
固体培养法
好氧菌:斜面、琼脂平板等
厌氧菌:高层琼脂柱、、厌氧 培养皿、厌氧罐等
液体培养法
试管液体培养 三角瓶液体培养 摇瓶培养 台式发酵罐
生产实践中微生物培养法
μ :比生长速率,每单位数量细菌
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量 t:培养时间
重要参数:
(1)繁殖代数(n)
x2=x1·2n 以对数表示: lgx2=lgx1+nlg2
n= 3.322 (lgx2-lgx1)
(2)比生长速率常数(μ)
lgNt - lgN0) μ=
t - t0
(3)代时(G):在群体生长里,细菌数量增加一

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

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方法及原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方法有多种,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及其原理。

物理方法:1.温度控制:微生物对温度非常敏感,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温度范围。

控制温度可以通过调节环境的温度来限制微生物的生长。

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高温则可以杀灭微生物。

常见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冷藏、煮沸和灭菌等。

2.辐射控制:辐射是一种能够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

常见的辐射包括紫外线辐射和电离辐射。

紫外线辐射可以杀死微生物的DNA,从而阻碍其繁殖。

电离辐射则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导致其死亡。

3.过滤控制:通过过滤物质可以去除微生物,从而控制其繁殖。

过滤方法通常使用微孔过滤器或高效过滤器。

这些过滤器可以筛除微生物和微小颗粒,从而阻止其传播和生长。

化学方法: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或阻断其代谢途径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等。

2.消毒剂:消毒剂是一种可以杀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酒精、漂白粉和过氧化氢等。

消毒剂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蛋白质和DNA,从而导致其死亡。

生物方法:1.优势菌抑制:通过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来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从而达到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

常见的方法包括接种好气菌、厌氧菌和益生菌等。

2.使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指通过培养和提取微生物、代谢产物或酶制备的一种特定的微生物产品。

这些制剂可以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等特性,可以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总之,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是目前常用的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决于对微生物种类的了解以及具体的应用环境。

通过综合使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从而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

微生物课后习题题目及答案

微⽣物课后习题题⽬及答案微⽣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绪论1.什么是微⽣物和微⽣物学答:微⽣物是指⾁眼难以看清的微⼩⽣物,包括病毒,亚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动物。

微⽣物学指研究微⽣物在⼀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理⽣化,遗传变异,基因和基因组以及微⽣物的进化,分类,⽣态等⽣命活动规律以及其应⽤的⼀门学科。

2.微⽣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个体⼩,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3.为什么说微⽣物与⼈类的关系⾮常重要并不能被其他⽣物所代替答:微⽣物给⼈类带来了巨⼤的利益,也涉及到⼈类的⽣存。

许多重要产品如⾯包,奶酪,抗⽣素,疫苗,维⽣素和酶的⽣产离不开微⽣物,同时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是⼈类⽣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

但它也给⼈类带来许多灾难,许多疾病及⾷品腐败等也是由微⽣物引起的。

4.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物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答:虎克:利⽤⾃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物世界巴斯德:a.彻底否定了“⾃然发⽣”学说b.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次制成狂⽝病疫苗,进⾏预防接种c.证实发酵是由微⽣物引起的d.创⽴巴斯德消毒法柯赫:a.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证实肺结核的病原菌c.提出柯赫原则d.创⽴了分离纯化微⽣物的技术等5.简述微⽣物学在⽣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根据你的观点描述发展前景答:a.20世纪40年代,随着⽣物学的发展,许多⽣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是微⽣物这样⼀种简单⽽⼜具有完整⽣命活动的⼩⽣物成了⽣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物学被推到⽣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迅速发展,为声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b.未来微⽣物学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和扩展将使微⽣物的基础研究及其应⽤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局⾯第⼆章微⽣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1、为什么要进⾏微⽣物的分离纯化?什么叫⽆菌技术?因为在天然条件下,所采集的⽤于培养的材料中,多种微⽣物呈共⽣关系,⽽⼀般情况下只有纯培养物才能提供可重复的结果,故需进⾏微⽣物的分离纯化。

食品微生物学绪论ppt

食品微生物学绪论ppt

生产的蛋白质/ 24h(kg)
食用公牛
草料
5 ×10 -1
大豆 酵母菌
N2、CO2 和 H2O 质量较次的糖液和氨水
5 ×10 1 5 ×10 4
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比大豆强100倍 比食用公牛强10万倍
(三)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
大肠杆菌一个细胞重约10 –12 克, 平均20分钟繁殖一代
陶文沂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姚汝华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 王福源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
教 学 参 考 杂 志
学习方法
勤阅读,学会检索,开拓视野(网络、期刊); 多思考,丰富思维方式;培养专业兴趣; 多动手,培养实验能力。
(1) (2) (3)
个体小、结构简单、且多是单细胞,繁殖快、数量多, 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特点,使微生物易发生变异。


突变率:10-5 – 10-10

青霉素:
50000单位/ ml
青霉素的生产: 20单位/ ml(1943)
数百万-千万单位/次
(一)体积小,面积大
测量单位:微米Biblioteka 纳米病毒细菌 细胞核 动物细胞
杆菌的平均长度和宽度:2μm和0.5μm
0.5×2.0 m
3000个杆菌首尾相连= 一粒大米的长度
10-100亿个细菌加起来重量 = 1毫克
病毒——﹤0.2 m 杆状细菌——0.5×2.0 m
}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0.2~0.5 m
第十章 食物中毒与食品源病原微生物
教材
第二版
第三版
主要参考书
食食品品微微生生物物学学何国杨庆洁彬主主编编 中国农中业国农大业学大出学版出社版 微新生编物食学品教微程生周物德庆学主编张高文等治编教著育出中版国社轻工业出版社 现微代生食物品学微生(武物汉大学学、复刘旦慧大主学编)著合编中高国教轻出工版业社出版社 食工品业微微生生物物学生贺理稚与菲主遗编传中国育标种准出学版社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

第四章微⽣物的⽣长章名:03|微⽣物的⽣长01|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难度:1|易1.下列物质可⽤作⽣长因⼦的是()A.葡萄糖B.纤维素C.NaClD.叶酸答:D2.要对⼟壤中放线菌孢⼦进⾏计数最好使⽤()A.浇注平板法B.划线平板法C.涂布平板法D.弹平板法答:C3.在典型⽣长曲线中,细胞形态最⼤的⽣长期是()A.延滞期B.指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A4.在典型⽣长曲线中,代时最短的时期是()A.延滞期B.指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B5.在曲型⽣长曲线中,细胞产量最⾼的时期是()A.延滞期B.指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C6.在曲型⽣长曲线中,细胞形态最不规则的时期是()A.延滞期B.指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D7.作接种⽤的“种⼦”,最好取⾃典型⽣长曲线上()的培养液。

A.延滞期B.指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答:B8.凡是厌氧菌,其细胞中都缺乏()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过氧化氢酶C.过氧化物酶D.葡萄糖氧化酶答:A9.利⽤酒精作表⾯消毒剂时,其最适浓度是()A.70%-75%B.75%-80%C.80%-85%D.85%-95%答:A10.链霉素的作⽤机制是()A.抑制细胞壁合成B.⼲扰细胞膜功能C.抑制蛋⽩质合成D.抑制DNA复制答:C11.四环素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胞壁合成B.抑制蛋⽩质合成C.抑制DNA合成D.抑制RNA合成答:B12.最适⽣长温度低于20℃的微⽣物被称为()A.耐冷菌B.嗜温菌C.耐热菌D.嗜冷菌答:D13.常⽤的⾼压灭菌的温度是()A.121℃B.200℃C.63℃D.100℃答:A14.巴斯德消毒法可⽤于()的消毒。

A.啤酒B.葡萄酒C.⽜奶D.以上所有答:D15. ()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抑制细菌⽣长。

A.青菌素B.磺胺类药物C.四环素D.以上所有答:B16.对活的微⽣物进⾏计数的最准确的⽅法是()A.⽐浊法B.显微镜直接计数法C.⼲细胞重量测定D.平板菌落计数答:D17.某细菌2h中繁殖了5 代,该菌的代时是()A.15minB.24minC.30minD.45min答:B18.代时是指()A.培养物从接种到开始⽣长所需要的时间B.从对数期结束到稳定期开始的间隔时间C.培养物⽣长的时间D.细胞分裂繁殖⼀代所需要的时间答:D19. 发酵⼯业上为了提⾼设备利⽤率,经常在()放罐以提取菌体或代谢产物。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习题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习题 (1)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一.是非题1.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为倍增时间。

()2.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倍所需时间为代时。

()3.凡是影响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营养成分均称为生长限制因子。

()4.分子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的抑制和制死作用是因为这些微生物内缺乏过氧化氢酶。

()5.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6.在最适生长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最快,因此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温度应选择最适生长温度。

()7.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此期间细胞处于代谢活动的低潮,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

()8.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就是微生物代谢的最适温度。

()9.最低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下限。

最高温度是指微生物能生长的温度上限。

()10.通常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浓度下是杀菌剂,而在更低的浓度下是抑菌剂。

()二.填空1.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_ _、_ _、_ _和_ _。

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_ _、_ _、_ _和_ _;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_ _、_ _、_ _和__ _等。

2.影响微生物代时的主要因素有_ _、__ _、__ _和_ __。

3.要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_ _和(2)_ _,其中(1)中常用的有__ _、__ _和__ _。

4.连续培养与单批培养相比,其优点有_ _、_ _、_ _和_ _;而缺点主要是_ _,其次是_ _。

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___ __和_ _。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_ _、_ _、__ _、___和__ __等。

6.实验室常见的干热灭菌手段有 _和_ _;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 _ _灭菌,其温度为__1 _,时间为__ _。

7.通常,放线菌最适pH值的范围为__ _,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__ _,霉菌的最适pH范围是__ __。

8.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有__ __、__ __、_ __、____和__ ___。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微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学?2 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它与微生物学有何异同?3 你认为微生物学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发现?为什么?4 你认为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方面?阐明你的理由。

5 请举例说出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6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填空:1 细菌的形态十分简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

2 细菌是以----------方式繁殖,并是一种---------性较强的------核微生物。

3 鞭毛是微生物的--------器官。

4 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5 真菌一般包括-----------,-----------------,-------------三种。

6 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7 原生质体和球状体有几个共同特点,主要是-------,细胞呈-----状,对-------十分敏感。

8 异染粒功能是---------和----------,并可---------。

9 放线菌是一类呈----------,以----------繁殖的革兰氏-----性细胞。

10 微生物胞内酶作用的最适PH多接近_,而细胞质膜上的酶及胞外膜作用的最适PH则接近--------。

二名词解释:1、细胞壁2、周质空间3、菌落4、荚膜5、芽孢6、糖被7、气生菌丝体8、原生质体9、营养菌丝体 10、细胞膜 11、间体 12、羧化体 13、核质体 14、鞭毛 15、菌毛 16、隐生态 17、球状体 18、L型细菌 19、肽聚糖 20、溶菌酶 21、磷壁酸 22、伴孢晶体 23、基内菌丝 24、孢子丝 25、支原体 26、衣原体 27、立克次氏体 28、螺旋体 29、螺菌 30、PHB 31、原核微生物三简答题:1 细菌有哪些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2 试述革兰氏染色的要点及作用机理。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及控制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及控制

发酵工业上一般采用1/10的接种量
(4)培养基成分: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 养基中的微生物延滞期短。
5)缩短延滞期的意义和方法

在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
接种对数生长期的菌种,采用最适菌龄 加大接种量 用与培养菌种相同组分的培养基 选用繁殖快的菌种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力、超声波

化学因素:酸、碱、氧化还原电位、化学
药物等

生物因素:寄生、互生、共生、拮抗等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防腐、消毒、灭菌
1、防腐: 利用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物品发生 霉腐的措施,称为防腐。 2、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 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 称为消毒。
2、指数期(对数期)
1)现象: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其对 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2)生理特性: R最大,G(代时)最短 细胞代谢活动比较稳定,菌体内各种成分最 均匀,生理特性较一致。 酶活力最高,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活菌数几乎接近于总菌数
指数期的细胞是进行生理、代谢、遗传等研究的最好材料。
3)指数期细胞高速生长的原因:
同步培养的方法

1. 选择法 ⑴离心沉降分离法: ⑵过滤分离法: ⑶硝酸纤维素薄膜法:

2.诱导法
⑴温度调整法
⑵营养条件调整法
⑶用最稳定期的培养物接种
由于细胞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同步生长只能维持 1至2代,不能长久维持。
18
4.4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 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环境,同一种微生
病原菌,而对被处理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3、灭菌(sterilization) 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共98张PPT)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共98张PPT)
就总体而言,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 已知的微生物在-10~95℃范围内生长。 而对某一具体微生物而言,只能在一定的 温度范围内生长,且此温度范围有宽、有 窄。
生长温度三基点:任何微生物的生长温度 总有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高 生长温度。
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
即某微生物分裂代 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 时的培养温度。不同微 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是 不一样的。 应该着重 指出:最适生长温度不 一定是一切代谢活动的 最适温度。
膜洗脱(常用)等。
诱导法
诱导因子:不影响微生物生长,可特异性抑制细胞分裂, 消除该抑制后,细胞同时出现分裂。
此法会扰乱细胞的正常代谢
举例: 1、温度调整法; 2、营养条件调整法;
3、抑制DNA合成法(代谢抑制剂:)
(抑制DNA合成法是利用代谢抑制剂阻碍DNA合成相当一
段时间,然后解除其抑制,可达到同步目的。常用的代
(一)微生物细胞数目的测定
--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或丝状微生物的孢子
直接计数法--总菌计数 1、计数板计数法(常用)
2、比例计数法
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
1、平板菌落计数法
2、液体稀释法
3、厌氧菌菌落计数
其他计数法
1、比浊法
2、膜过滤法
血球计数板
各 种 型 号 的 全 自 动 血 球 计 数 仪
活菌计数的一般步骤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四、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 营养物质,并按照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代 谢活动,如果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则 细胞质的量不断增加,体积得以加大,于 是表现为生长。简单地说,生长就是有机 体的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单个微生物细胞 合适的外界条件,吸收营养物质,进行代谢。
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 个体的生长 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
如果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 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
群体内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 群体的生长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单位时间里微生物重量上的变化 (一)直接法(精确的称干重法;粗放的测体积法)

菌种:代时随菌种而异 营养成分
营养物浓度:营养物在低浓度时影响菌体的生长速率, 在高浓度时影响菌体的生长量。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 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称生长限制因 子。 培养温度
(2)厌氧菌的菌落计数法 亨盖特滚管培养法和半固体深层 琼脂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1、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即设法使群体中的
所有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同期中,然后分 析此群体的各种生物化学特征,从而了解单个细胞所发生的 变化。 2、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通过同步培养而使 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称同步生长。 方法:①环境条件诱导法:氯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芽胞诱导发芽 ②机械筛选法:过滤法;离心法;膜洗脱法
(二)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
(一)直接法

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来,然 后烘干(干燥温度可采用105℃、100℃或80℃)、称重。 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而一个细菌细胞一般重约 10-12~10-13g。
该法适合菌液浓度较高的样品。

(二)间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胞 诱导酶
分解
细胞物质
NH4+ 入胞 细胞物质
1.2.3无机盐(inorganic salt)
定义: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 (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共给。 大量元素:P、S、K、Mg、Ca、Na、Fe (微生物生长所需 浓度在10-3~10-4mol/L) 微量元素:Cu、Zn、Mn、Mo、Co (微生物生长所需浓度在 10-6~10-8mol/L)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1、微生物营养
1.1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1.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水:70%-90%
微生物细胞
干物质
无机物(盐) 有机物
蛋白质、糖、脂、核酸、维生素等 及其降解产物
细胞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等; 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等。
◆嘌呤和嘧啶:用于合成核酸
(DNA and RNA)
◆氨基酸:蛋白质合成
◆维生素:构成酶的辅基或辅酶
缺乏合成生生长因子的需要存在差异, 可分为:

野生型(wild type)
原养型
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 上生长的菌株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生理酸式盐和生理碱式盐
(NH4)2SO4 2NH4+ + SO42入胞 KNO3 NaNO3 NH4NO3 pH
K+(Na+)+ NO3入胞 pH
NH4+(先入胞)+ NO3-(后入胞)
1.2.4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定义: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 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 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不同微生物 需求的生长因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1.2.1 碳源(Carbon source)
◆定义: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 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功能:提供合成细胞物质及代谢物的原料;并为整个 生理活动提供所需要能源(异养微生物)。
◆种类: 无机含碳化合物:如CO2和碳酸盐等。 有机含碳化合物:糖与糖的衍生物(多糖:如淀粉、 麸皮、米糠等;饴糖;单糖),脂类、 醇类。有机酸、烃类、芳香族化合物 以及各种含氮的化合物。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LB (Luria-Bertani) 放线菌: 高氏一号培养基 真菌: 查氏合成培养基 PDA (Potato-Dextrose-Agar) 酵母菌; 麦芽汁 当对试验菌营养需求特点不清楚的时候,可以采用‘生长谱’法进行测 细菌:
3.1.2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应恰当 ●浓度过高——微生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浓度过小——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碳氮比(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及代谢物 的形成与积累,故常作为考察培养基组成时的一个重 要指标; 碳源中的碳原子的mol数 C/N比值= 氮源中所含的氮原子的mol数 例:谷氨酸生产中 C/N =4/1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 C/N=3/1 时,菌体生长受抑制,而谷氨酸大量增加。 ●速效性氮(或碳)源与迟效性氮(或碳)源的比例
2.3 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 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 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 Fe2+、NH3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化能无机自养型只存在于微生物中,可在完全无机及无光的 环境中生长。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及水环境中,参与地球物质环; 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氢细菌与铁细菌。 它们在自然界物质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游离水:干重法可测得; 结合水:不易蒸发、不冻结、也不能渗透, 占水总量的17%—28% 。
1.1.3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含量的变化 此组成可因菌种的种类、菌龄、培养基组成、培 养条件、分析方法等而有所不同。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主要成分 细菌 酵母菌 霉菌
水分 (占细胞鲜重的%) 蛋白质 占 细 碳水化合物 胞 干 脂肪 重 的 核酸 % 无机盐
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 型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 质才能生长的菌株
1.2.5 水 水是微生物最基本的组成分(70%—90%) 水是微生物体内和体外的溶剂(吸收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 水是细胞质组分,直接参与各种代谢活动 调节细胞温度和保持环境温度的稳定(比热高,传热快)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生物 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异养型生物 生物生长过程中能量的来源
1.05kg/cm2,121.3℃15-30分钟;0.56kg/cm2,112.6℃15-30 分钟某些成分进行分别灭菌; ◆过滤除菌;
3.1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3.1.1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即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不同营养类型的微生物,其对营养物的需求差异很大。 如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完全可以(或应该)由简单的无机 物质组成。异养做生物的培养基至少需要含有一种有机物质, 但有机物的种类需适应所培养菌的特点。 按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来说,它们所需要的培养基成分也 不同:
用途:促使微生物生长;积累代谢产物;分离微生 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细胞计数;菌种 保藏;制备微生物制品
培养基几乎是一切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基础
任何培养基都应该具备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能源、生长因子、水 任何培养基一旦配成,必须立即进行灭菌处理;
◆常规高压蒸汽灭菌:
无 C(?) 机 O 碳 C·
C· O· X

CO2 NaHCO3

CO2 NaHCO3、CaCO3、等
微生物工业发酵中用做碳源的原料
传统种类:糖类(单糖,饴糖) 淀粉(玉米粉、山芋粉、野生植物 淀粉等) 麸皮 各种米糠等 代粮发酵:纤维素、石油、CO2、H2
1.2.2氮源(Nitrogen source ): 凡用来构成菌体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源。 种类:无机氮: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 尿素、 氨、N2等; 有机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如胨、肽、
氨基酸等)、牛肉膏、鱼粉、花生饼粉、
黄豆饼粉、玉米浆等 功能: 1)提供合成细胞中含氮物,如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代谢 物等的原料; 2)少数细菌可以铵盐、硝酸盐等氮源为能源。
微生物的氮源谱
类 型 有 机 氮 元素水平 化合物水平 培养基原料水平
N· C· H· O· X
复杂蛋白质、核酸等
牛肉膏、酵母膏、饼 粕粉、蚕蛹粉等
微生物的碳源谱
类 元素水平 型 C· H· O· N· X 有 机 C· H· O· N 碳 C· H· O C· H 化合物水平 复杂蛋白质、核酸等 培养基原料水平 牛肉膏、蛋白胨、花生饼 粉等
多数氨基酸、简单蛋 白质等
糖、有机酸、醇、脂 类等 烃类
一般氨基酸、明胶等
葡萄糖、蔗糖、各种淀粉、 糖蜜等 天然气、石油及其不同馏 份、石蜡油等
尿素、蛋白胨、明胶 等 (NH4)2SO4等 KNO3等 空气
N· C· H· O N· H
尿素、一般氨基酸、简单蛋白 质等 NH3、铵盐等 硝酸盐等 N2
无 机 氮
N· O N
实验室常用的无机氮源 : 有碳酸铵、硝酸盐、硫酸铵、尿素、蛋白胨、牛肉 膏、、酵母膏等。生产上常用的氮源 有硝酸盐、铵盐、尿素、氨以及蛋白含量较高
◆铁细菌:氧化Fe2+为Fe3+获取能量并同化CO2
2Fe2++1/2O2+2H+ →2Fe3++H2O+21.2 Kcal ◆氢细菌:具有氢化酶,从氢的氧化获取能量,同化CO2 H2+ 1/2 O2 →H2O + 56.7 Kcal
2.4 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量和 碳源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 根据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特性,又 可以将其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通过氧化无机物取得能量,并以 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 2NH4+ +3O2→2NO2- +2H2O + 4H++132Kcal 硝化细菌: NO2- +1/2O2 →NO3- +18.1 Kcal
◆硫化细菌:
通过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硫化物(H2S、S、 S2O32- 、SO32-)获得能量(硫杆菌属,硫微螺菌属) H2S + 1/2 O2 →S +H2O + 50.1 Kcal S + 1 1/2 O2+H2O → H2SO4+149.8 Kcal
一般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 氯化物以及含有钠、钾、镁、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细胞内一般分子成分(如P,S, Ca,Mg,Fe等) 一般功能 维持渗透压 大量 生理调节物质 酶的激活剂 pH的稳定 元素
无 机 盐
化能自养菌的能源 (S 、 Fe2+ 、 NH4+、NO2-) 特殊功能 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 SO42-) 微量 酶的激活剂(Cu2+、Mn2+、Zn2+等) 元素 特殊分子结构成分(Co、Mo等)
微生物
异养 糖、醇、有机酸等 蛋白质及其降解 物、有机氮化物、 无机氮化物、氮 与碳源同 有些需要维生素等 生长因子 无机盐 水 自养 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无机氮化物、氮 氧化无机物或利用日 光能 不需要 无机盐 水
绿色植物 (自养)
二氧化碳
无机氮化物
利用日光能 不需要 无机盐 水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六大营养要素: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能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