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doc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3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必修 3 的文言文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文言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常识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1、爱“爱”在文言文中常有“喜爱”“爱护”“吝啬”等意思。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就是“喜爱”的意思;“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则是“吝啬”的意思。
2、安“安”可表示“安稳”“安全”“怎么”“哪里”等。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里的“安”是“安稳”;“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安”是“怎么”。
3、被“被”有“覆盖”“遭受”“表被动”等含义。
“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是“披散”;“忠而被谤”中的“被”就是“遭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里的“被”则表被动。
4、倍“倍”常见的意思有“加倍”“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是“背叛”。
5、本“本”可指“草木的根”“根本”“本来”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的“本”就是“根本”。
二、文言虚词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中表并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承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
2、何“何”常作疑问代词,有“什么”“为什么”“怎么”等意思。
“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中的“何”是“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何”是“怎么”。
3、乎“乎”可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感叹、揣测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疑问;“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表感叹;“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揣测。
4、乃“乃”有“于是”“才”“竟然”“是”等意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中的“乃”是“于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是“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是“竟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的“乃”是“是”。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语文文言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古雅、庄重、准确、简练的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严谨,重视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注重运用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
同时,文言文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和用法,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语文的字义、词义、句义和文义,理解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还需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使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文言文的输入技巧:阅读文言文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词的意义,通过字词的联想、应用背景知识和查字典等方式理解生疏的字词。
同时,可以注意句式结构,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并列句等,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4.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状结构、动宾结构、主系表结构等,需要熟悉这些语法结构的基本形式和用法。
此外,还需要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和语法特点,如助词、后缀、兼词等的用法。
5. 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使用文言文的特点,如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修饰手法等。
可以借鉴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达力和艺术性。
6. 文言文的文化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的典故、典型语句和成语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下面是我整理的必修三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提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学问点提纲文言常识一、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仅仅。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以为轮。
(?:通“?”,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
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纵,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慑。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 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赢粮而景从。
(景:古“影”,像影子一样。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1、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不是。
)二、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徒,空。
今义:作动词。
)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往日,过去。
今义: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树叶。
今义:树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此写了。
今义:表缘由。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长子,长兄等。
)朝来暮去颜色故。
(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一般指虫鸣。
)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刚刚。
今义:朝着前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涵盖了多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蜀道难》1、文学常识《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重点字词(1)噫吁嚱:惊叹声,蜀地方言。
(2)蚕丛及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国王。
(3)开国何茫然:多么渺茫不清。
(4)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以来。
尔,那,指开国之初。
(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对着,向着。
(6)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飞越。
(7)地崩山摧壮士死:传说中蜀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
(8)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天梯,高险的山路。
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建成的通道。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回转。
高标,指可以作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10)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倒流。
(1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12)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
(13)青泥何盘盘:盘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
(1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
参、井,星宿名。
胁息,屏住呼吸。
(15)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6)问君西游何时还:君,指入蜀的友人。
(17)畏途巉岩不可攀: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18)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号,哀号。
(19)雄飞雌从绕林间:从,跟随。
(20)又闻子规啼夜月:子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21)愁空山:愁,使……愁。
(2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句,“于”字表比较,意为“比……还……”。
(23)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4)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盈,满。
(25)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26)飞湍瀑流争喧豗:湍,急流。
喧豗,喧闹声。
(27)砯崖转石万壑雷:砯,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滚动。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二、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2、直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⑤理直.气壮直: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⑤百发.百中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兵: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④穷兵.黩武兵:5、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②驴不胜.怒,蹄之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6、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②臂非加.长也加: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7、食①鱼鳖不可胜食.食: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③谨食.之食:8、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②寡人之于.国也于: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9、之①王道之.始也之:②寡人之.于国也之:③填然鼓之.之: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10、以①请以.战喻以:②以.时入山林以: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三、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精品文档]
必修三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一、通假字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6.虽有槁暴(“”通“”)7.君子生非异也(“”通“”,)二、古今异义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不王者古义:今义:转折连词。
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三、一词多义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金就砺则利(《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蚓无爪牙之利(《劝学》)()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嫉恶如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②然而不王.者()③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⑤王无罪.岁()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2.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四)数词的活用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上屋骑危..屋脊..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六、重要虚词..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开国何茫然..何:多么..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什么..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语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独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鳏寡孤独..独身..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失向来之烟霞..刚才..琵琶行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今义:朝向前方面..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是: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命:命曰琵琶行..命名..死生有命..命运..遂命酒..叫;吩咐;命令..自命不凡..认为..言:感斯人言..言:话语..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为:因为长句..写、作..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暂: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幽: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暗: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偏听则暗糊涂;愚昧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感斯人言..被动句..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王: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食: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狗彘食人..食物;名词..时:不违农时..季节;名词..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以: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胜: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二败而三胜..Shèng;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èng;战胜、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优美的..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扶苏以数谏故..多次..数罟不入洿池..细;密..发:百发百中..发射..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野芳发而幽香..开花..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战争..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于: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以:请以战喻 ..用;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树之以桑 ..音节助词;衬字;不译..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胜:谷不可胜食 ..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兵:非我也;兵也..兵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战争..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是亦走也..判断句..非我也;兵也..判断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直……耳 ;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固定句式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固定句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固定句式七、重点词语..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劝学知识点功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用煣的方法..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向..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 ……的原因..而: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 ;并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 ;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 ;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 ;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为:水为之..变成..由也为之..做..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何辞为语气助词;呢..疾:声非加疾..快;大..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疾言厉色..严厉..利:非利足也 ..走得快..金就砺则利..锋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 ..生: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用:用心一也..因为..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赵太后新用事..执掌..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极点..佛印绝类弥勒..非常..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闻: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见识..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望:吾尝跂而望矣..远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声望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学不可以已..省略句..青;取之于蓝..判断句..冰;水为之..判断句..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輮以为轮..省略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无以至千里..省略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六、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过秦论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约从离衡..“衡”通“横”..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有”通“又”..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削弱..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削弱..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北: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因: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因遗策..动词;沿袭..因河为池..介词;凭借..后因伐木.. 介词;因为..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策: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制: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向: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延: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弱: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举: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爱: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乘: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éng..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通: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利: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之: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而: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师说知识点归纳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提纲
一、文言文的特点与起源
1.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2. 文言文的起源与发展
3. 文言文的地位与作用
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1. 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步骤
2. 注重对文字的理解与分析
3. 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表达方式
4. 善于运用工具书与辅助材料
三、文言文的语法与修辞技巧
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与短语
2. 文言文的名词、动词、句末表语等的用法
3.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与常见句式
4. 文言文的衔接手法与语态变化
四、文言文的作品鉴赏与赏析
1. 文言文的经典作品欣赏
2. 文言文的作者与作品背景
3. 文言文的主题与意境分析
五、文言文的语言文字
1. 文言文的词汇与用法
2. 文言文的古文篇章的结构与布局
3. 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与要求
六、文言文的关联应用
1.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与应用
2. 文言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3. 文言文的实践运用与创新思维
七、文言文的批判与评价
1. 文言文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文言文的局限与现代人的接受度
3. 文言文的未来发展与创新思路。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文言文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文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通假字在文言文阅读中,通假字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
《师说》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之意。
通假字的识别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文意,从而准确判断出其本字。
二、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变化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像《寡人之于国也》中“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今泛指河流。
《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多指黄金。
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要注意积累,通过对比古今意义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丰富多样。
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劝学》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此外,还有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等多种活用形式。
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分析句子成分,判断词语的语法功能,从而确定其是否活用以及活用的类型。
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师说》里“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3、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4、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形式。
五、实词的积累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必修三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实词。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数”,“数罟不入洿池”中读“cù”,细密的意思;“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读“shù”,几、若干。
《劝学》中“劝”意为鼓励;“假”有借助、利用的意思。
实词的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归纳》教学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古义: 广泛地学习
《劝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
(3)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给
假装
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
临时的、代理的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假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假如
《劝学》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1、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通“只” 只是、不过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 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 通“途” 道路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寡人之于国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9)合从缔交 通“纵”,“合纵”
(10)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崛”,兴起
(11)赢粮而景从
通“影”,影子
(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授”,传授,教授
(13)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不,没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 梳理归 纳》课 件
《过秦论》《师说》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文言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必修三主要讲授文言文,文言文是汉语言文学中最为基础的一种文本,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因此学好文言文也是锻炼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必修。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供学生参考。
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即古代汉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形式。
它的特点是:语法繁复,语词异于现代汉语,文风古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基本语法1.五音、六书和同音字的写法。
五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去声。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同音字写法:通假字、反切字、音律字。
2.六十四个字音的发音要求。
60个单字音和4个复合字音。
3.笔画的构成及写法。
笔画的构成:横、竖、撇、捺、折。
笔画的写法:耐心书写、结合实际。
4.句子的基本结构。
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三、诗、词1.古诗文中的经典篇目及作者。
古诗文中的经典篇目:《诗经》、《楚辞》、《论语》、《大学》、《中庸》等,其中,《诗经》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的作者:主要有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2.古诗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古诗文的特点:以意境为主要表现手法、重视对自然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写实的意识较浓、以韵律为基础。
古诗文的鉴赏方法:把握诗歌的意境、从诗歌的形式方面入手、注重深度解读、进一步了解诗人及诗歌的时代背景。
3.古词的鉴赏要点及名家及作品分析。
古词的鉴赏要点:掌握古词的结构、把握古词的词汇、对古词的音乐和意境进行鉴赏。
古词名家及作品分析:主要有李清照、张籍、秦观等。
四、古文阅读1.小说、纪传体与杂文。
小说:主要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其中《红楼梦》是最为经典的一部分。
纪传体:主要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其中《史记》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杂文:主要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名家撰写的文献。
2.古文鉴赏及文言文的特点。
古文鉴赏:以重视人的精神层面为主要表现手法、注重深度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把握、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
高级中学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篇一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
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
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
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
⑤理直.气壮直: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
⑤百发.百中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兵:
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
④穷兵.黩武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②驴不胜.怒,蹄之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
6、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②臂非加.长也加: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
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
7、食
①鱼鳖不可胜食.食: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
③谨食.之食:
8、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
9、之
①王道之.始也之:
②寡人之.于国也之:
③填然鼓之.之: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
10、以
①请以.战喻以:
②以.时入山林以: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三、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古义:;今义: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3.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今义:行走。
4.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可以:古义:;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
5.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填然鼓.之鼓: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
4.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也生:、丧:、
死:
5.谨.庠序之教谨:
6.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非我也,岁也。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8.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劝学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通“”,释义:2.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释义:
通“”,释义: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利
①金就砺则利.利:
②非利.足也利:
2、明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明: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明:
③火尚足以明.也明:
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望:
4、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而:
③而.见者远而:
④锲而.舍之而:
⑤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
5、者
①假舟楫者.者:
②不复挺者.者:
6、焉
①风雨兴焉.焉:
②圣心备焉.焉:
7、于
①而寒于.水于:
③取之于.蓝于:
8、之
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之:
三、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古义:;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爪牙:古义:;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黄泉:古义:;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用心:古义:;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寄托:古义:;今义:指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或某物身上。
6.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今义:金子,黄金。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曲: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
9.用心一.也一:
五、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过秦论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外连衡而斗诸侯通“”,释义: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释义:4.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仟佰之中通“”,释义: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释义: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通“”,释义:7.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及:
②及.至秦始皇及:
2、北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
②追亡逐北.北:
3、制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制: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制:
4、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兵:
②收天下之兵.兵:
③行军用兵.之道兵:
5、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
②追亡.逐北亡: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