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文整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摘要】本文将介绍关于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引言部分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影响等内容。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和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四个环节。
教学手段包括PPT、教材、图片等。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论部分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关键词】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课堂互动、学生表现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改进建议、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1. 引言1.1 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背景主要是介绍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沟通,重点讲解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渠道和方式还不太了解,这节课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世界文明交流的影响。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背景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理解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意义的思考和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中外文明在交流中的互动关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背后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增进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一、理论层面1.1 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欧洲、亚洲其他地区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
它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网络。
丝绸之路不仅传播了丝绸等商品,还传播了宗教、科技、艺术等各种文化,对于促进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丝绸之路的教学目标通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3)让学生学习到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成果,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播;(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
二、实践层面2.1 课程内容的设计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吐鲁番交河故城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介绍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学术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外国学生进行友谊赛、共同制作手工艺品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作用;2.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3. 理解“丝绸之路”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教师讲解、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形式来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3.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难点:1.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地理路线和文明交流历史的理解;2. 学生对丝绸之路作用和影响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关于丝绸之路的视频介绍,引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对中外文明交流的思考。
2. 学习历史(20分钟)(1)通过教师讲解与课外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和地理路线,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以及各个路段的文明交流情况。
(1)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丝绸之路的起点、途径国家、商品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该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贡献,并进行小组展示。
请学生结合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分享,对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整体梳理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综合把握能力。
布置或者进行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练习,检测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6.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丝绸之路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及其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对于丝绸之路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地理、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如起点、终点、经过地区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文化交流。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历史背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终点及其经过地区,让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认识到张骞通西域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自主阅读课本P67~69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发展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互通有无,促进交流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材还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丝绸之路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历史意义和影响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和重要节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路线。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和重要节点。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的第14课,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张骞通西域;第二个:丝绸之路;第三个:对西域的管理。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设置了西域都护,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来促进作用。
也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沟通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文明间相互渗透。
本科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作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我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目标: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14课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贸易商品等方面存在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贸易往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贸易往来;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贸易路线的理解;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3.讲述法:教师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作用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
2. 能力目标•能认真观察和聆听,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并展示出自己尊重他人的素质;•能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思考和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具备全球化的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形成健康积极的跨文化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熟悉“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认识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四、教学内容1. 了解“丝绸之路”通过课件介绍,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以及它作为“沟通中外文明”桥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两端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
2. 跨文化交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沟通方式差异,如礼仪、庆祝和宗教文化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也要重点强调尊重他人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2.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对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同伴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过程中,对同伴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鼓励,共同进步。
六、教学资源PPT、相关视频、图片、文献资料。
七、教学反思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概念和传统文化的介绍,引发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探讨了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课例《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
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主要采用表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
联系对比法、归纳法等。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对外关系)采用情境体验教
教学策略选 学模式,在以学定教、以学促教、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帮
择与设计 助学生理解和梳理知识。采用质疑法、体验式等教学方
时间 公元前年 公元前年
目的
联络,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及西域各国想和,往来的愿 望。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为,的开辟奠定 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1)背景:西域各国纷纷归附。 (2)时间: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3)职责:总管。 (4)意义: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 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 当中与阳关、玉门关有关的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 [提出问题]张骞出使西域后,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 联系。中原和西域的一些物品也互相传播,请指出有哪 些?并完成课本 86 页活动与探究。(展示活动与探究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培养与发 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更好 实现育人目标。第一,设计教学目标。第二,创设问题 情境。第三,倡导合作探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回答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 的物品。汉族的丝绸、铸铁、开渠等技术传到西域。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等简单的问题就 由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就好了,不用事无巨细的一律在课 堂中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看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来 体会张骞出使过程中的路途遥远、艰险并想象可能会遇 课例研究综 到的危险。 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讲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展示了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题,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影响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文化交流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4.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路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应能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丝绸之路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和视频资料。
3.课前让学生预习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料,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史背景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意义;b. 掌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c. 掌握“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d. 能够描述“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
3. 情感态度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b.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复杂影响;b. 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背景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丝绸之路”的概念、历史意义以及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了解。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影响,然后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丝绸之路”上的具体交易商品及其文化交流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具体影响。
5. 图片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贸易市场、文化遗迹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交通运输和商品贸易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进行系统总结,强调“丝绸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布置相关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地图,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全球视野。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丝绸之路的初步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2.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素材。
3.学生分组名单和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过程。
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史料、观看视频,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认识x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
理。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反映了汉朝时期民族关系和
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秦汉时期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
秦汉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外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涉及中国的边疆问题。
历史证明,x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事物易于接受和理解。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素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但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本课内容一知半解。
因此,本节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历史情境,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辖。
难点
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资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6月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XX年6月版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XX年5月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版
教育部组织十院校编写: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XX年7月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出示两幅考古发现的图片,并在地图上标出相应的地理位置,提出问题:汉朝的丝绸和钱币是怎么到达古罗马和马来半岛的呢?
观察图片,形成宏观的时空观念,并思考问题。
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具体情况出示张岂之的一段话,提出问题: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的是哪一事件呢?
指导学生对“骞”进行注音。
简要介绍张骞,出示《史记》中的相关记载。
提出问题:张骞出使的西域具体指哪一地区呢?那你能在这幅地图上找到西域的范围吗?
结合地图,介绍西域狭义和广义上的概念。
出示《汉书》的材料,提出问题:当时生活在西域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对匈奴的政策。
简单介绍汉初对匈奴的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阅读材料
阅读课本,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找到西域的地理位置。
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回忆所学,回答问题。
张骞两次通西域出示《史记》的材料,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人出使大月氏?
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活动。
设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答案卡片,随机发放卡片让学生填写表
结合表格内容,提出问题: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哪一次更加艰险呢?
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出示《汉书》的材料,提出问题:张骞凿空西域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出示《史记》《后汉书》
的材料,过渡到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讲述《史记》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张骞和汉武帝临别前的对话。
自主学习课本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概况表》,上黑板
把答案卡片贴在黑板上。
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二、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提出问题:丝绸从汉朝到达古罗马沿途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出示地图,介绍丝绸之路对于连接世界文明的意义。
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问题: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并跟随老师在课本线路图上进行勾
学生分组,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
思考并回答问题。
海上丝绸之路
追问问题:汉朝钱币是如何到达马来半岛的呢?
出示地图,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拓展》的内容,并出示马王堆汉墓的西汉古地图和《诸蕃志》《后汉书》中的记载,提出问题:这些历史都印证了知识拓展中的哪句话?
阅读课本,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在课本进行圈划。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
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了解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对本子目进行小结概括,提出问题:这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在课本进行勾画。
三、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出示驿站、烽燧遗址以及《史记》《汉书》的材料,指出天山南北的西域全部归属汉朝。
出示《西汉形势》图,提出问题:西汉政府会如何管理这一地区呢?
提出问题:西域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谁呢?
设计自主学习和关于“西域都护”的知识抢答游戏。
进行总结,并突出强调x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观察地图,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并进行抢答游戏,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介绍丝绸之路从西汉到东汉的兴衰过程,提出问题:是谁重新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呢?
播放视频《班超经营西域》,指导学生找到视频中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对视频和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提出问题:班超在西域期间,还希望与西方的大秦直接沟通,所以他派了谁出使大秦?
简单介绍甘英和班超在西域的历史。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并找到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小结提升
介绍此后各朝各代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著名人物,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
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指出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有物质成果,还有精神财富。
追问问题:你认为这些丝路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出示“一带一路”图片,联系古今。
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
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