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讲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doc

《孙子兵法》.doc

《孙子兵法》(石江涛)《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比较系统地总结战争规律的兵学巨著,在世界军事著作中也属罕见,历来被中外兵家誉为“兵经”、“武经之首”。

它不但是对前人战争经验的总结概括,也是后世军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对现代战争、国家战略的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春秋末期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渐过渡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以武力逞强、称霸争雄,战争极为频繁,如齐鲁长勺之战、宋楚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等著名战役。

司马迁曾在《史记·自序》中描述其为“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七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盛数。

”频繁的战争迫切需要发展军事理论,而这时的战争实践又为军事理论的总结概括提供了条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奔齐避难,后来改名为田完。

田完的第五代世孙,即孙武的祖父陈书因伐莒有功“封邑并赐姓孙氏”。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孙武避乱奔吴,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附近。

此时正值春秋后期,各国叠相争霸,大国以武力恃强小国遭灭国亡祀之灾已不在少数。

孙武出生于齐国兵学渊源的陈姓家族,其中曾出过名将,如陈成子、司马穰苴等,其祖父陈书也颇有军功。

孙武奔吴后,结交了吴国重臣伍子胥,并通过伍子胥了解天下大事。

另外孙武潜心研究兵法,从理论上总结了春秋以来诸侯争战的经验及前人的成果,写成了传世之作《兵法》十三篇。

后来,孙武利用吴王阖闾想与楚争霸而缺少良将之际,向吴王进呈《兵法》十三篇,并以其惊世骇俗的议论、新颖独特的见解、横溢的军事才华受到吴王的信赖和重用,被任命为将军。

孙武为将后与伍子胥一起通过与楚国的一系列的战争实践检验了《兵法》十三篇,尤其是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一役,以少胜多,五战五捷,大破楚军,并一度攻占了楚国都城郢都,实现了吴王阖闾多年追求与楚争霸的夙愿。

此后关于孙武的身世经历史书记载不详。

只是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述后来吴国“北威齐晋,明显诸侯”,孙子亦“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简介,名人故事

孙子兵法简介,名人故事

孙子兵法简介,名人故事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着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它在我国2500年历史,《史孙子兵法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孙子兵法以下两篇是军事地理《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孙子兵法以下二篇是特殊战法《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优选孙子兵法课件全集ppt(共124张PPT)

优选孙子兵法课件全集ppt(共124张PPT)
主要有三大系统:竹简本,武经本(宋刻《 武经七书•孙子》),十一家注本(宋刻《十 一家注孙子》,清孙星衍重新校订,让此版 本的《孙子兵法》流行)。
三 、区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 《三十六计》
孙膑,战国中期人,孙武的后世子孙,晚 百余岁,著《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 传》,“三十六策,走为上计”。《三十六 计》的作者与成书时间无从考证。是一部 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的兵法谋略 奇书,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但军事领域可 以运用,而且非军事领域也可借鉴。它是 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独特珍宝。
二、孙子与《孙子兵法》简介
(一) 孙子简介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考,春秋 末期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稍晚。本齐人 ,后迁于吴国。
司马迁说:“西破强楚,入郢城,北威齐晋 ,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 子吴起列传》)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经”和“兵学圣典”。 又叫《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 法》、《吴孙子》等,字数6000,取其整数 。《孙子兵法》问世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 时期,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 ,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兵 书”,比希腊的第一部军事理论专著《长征 记》约早100多年,比罗马弗龙廷的《谋略 例说》早五六百年。
4.形人而我无形——使敌人暴露而我军 不露痕迹。
5.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处处都防 备,则处处都兵力不足。
6.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伪装佯动做 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一点形迹。
7.战胜不复——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 次都不一样。
8.兵形象水——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 。
9.避实而击虚—— 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打 敌人的薄弱环节。

孙子兵法-介绍-PPT课件 共43页

孙子兵法-介绍-PPT课件 共43页
--《游击队之歌》
【中心思想】不战而胜的全胜思想
【主要内容】

全胜战略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
以智谋为首的制胜思想:

上兵伐谋
著名的战争指导规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诸葛亮《隆中对》 上兵伐谋
烛之武巧言退敌
其次伐交
围魏救赵
其次伐兵
平津战役
其下攻城
【中心思想】积蓄力量,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介绍
天津大学 朱丙锋
主要 内 容
一、孙子兵法概况 二、孙子兵法经典化 三、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四、怎样读孙子兵法
一、孙子兵法概况
(一)作者概况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 (今山东惠民)人。后人尊称其为 孙子。
“西破强楚,入郢城,北威齐 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中心思想】先计而后战的战争观
【主要内容】
对待战争的态度:

重战、计战、谋战

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客观依据:
“五事七计”
研究和指导战争的主观依据:
庙算、诡道
•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中心思想】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
《孙子兵法》、《太公》、《司马法》,外加《吴子》和 《尉缭子》
曹公五书:《孙子略解》、《太公阴谋解》(已佚)、《司 马法注》、《续孙子兵法》、《兵书接要》
新典《黄石公三略》
二、《孙子兵法》经典化(中国兵法演变)
(五)六大经典和《孙子》六家注(南北朝隋唐)
《孙子兵法》、《太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黄 石公三略》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PPT课件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PPT课件
核心问题:达成什么样的战争目的?
三、谋攻篇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 ,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 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 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 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 天下服矣。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 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 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 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 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之剑,蓬头 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 斩颈领,下决肝肺。
一、计篇
在这一篇中,孙子对战争筹划的问题做了 全面深刻的回答。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战争, 应该把握哪些要素分析战争,筹划战争应该着 重考虑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筹划战争应该把 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最后用“庙算”形象地 提出战争筹划的总体要求。
核心问题:如何认识和分析战争?
一、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天、地、将、法。 ❖智、信、仁、勇、严。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
六、虚实篇
本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核心篇。虚实,反 映了力量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说来,“实”是指强大、 主要和有备的力量,“虚”是指薄弱、次要和无备的力 量。在具体的作战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把“虚”简 单地看作“弱”,它有时是指要害、关键的部位。“虚” 和“实”,是在双方力量对抗中显现的,是反映双方力 量对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立统一范畴。这个范畴揭示 了力量对抗的基本规律,形成了“避实击虚”的重要战 略战术原则。在这一篇中,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孙子的战 略主动权、集中兵力、示形和“因敌而变”等思想。

孙子兵法 第十讲

孙子兵法 第十讲

1931年4月下旬,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 章叛变,党中央面临敌人一网打尽的危 险。钱壮飞及时将这一情报送到上海的 李克农处,使中央机关及时转移。周恩 来等中央负责人后来多次说过,如果没 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 钱壮飞自知身份暴露,转移上海后奉命 进入中央苏区。徐恩曾害怕被追究向蒋 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 码已经泄露之事。这样,国民党当局长 期未更改密码。直至红军长征时,对敌 侦察仍主要依靠无线电侦听,使得红军 长征万里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 敌人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一个小小的 密码本,让山沟中的毛泽东用兵如神, 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在我国,最早使用间谍的是夏代 国王少康,他曾派自己的子女去 作间谍。 •《史记》卷77《魏公子列传》 曾记载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使用“ 客”来刺探军情。而这个客就是 “间谍”。 •《汉书》卷76《赵广汉传》记 载赵广汉搜集情报,治理京兆尹 的事情。也是使用“间谍”的例 证。
•辅佐朱元璋打下天下的 刘基(字伯温)在其所 著《百战奇略· 间战》中 详细论述道:“先用间 谍觇视敌之众寡、虚实 、动静、然后兴师。” 即先行用间了解敌人的 详细情报是兴师的先导 。《李卫公问对》、《 武备集要》等均有继承 与发展。
所以军队事务方面,在人事上,没有比间谍 更为亲近的;在奖赏上,没有比间谍更为优 厚的;在事情上,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 不是睿智聪明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 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 不能分辨证实间谍提供的情报。微妙呀,微 妙呀!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 作还未开展,而秘密却已泄露出去的,那么 间谍和听到秘密的都要处死。
1.景泰蓝技术被窃
•景泰蓝,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世界人 民极为喜爱的商品之一,一直是中国独有的 出口商品。日本人为了窃取生产技术,派遣 了一个华侨来中国,说要投资,并以为中国 的景泰蓝作宣传为名,在参观中国景泰蓝厂 时,在中国允许的情况下,肩扛摄象机拍下 了全部工艺流程,由此获得了全部工艺流程 的情报。

孙子兵法全译文及介绍发展

孙子兵法全译文及介绍发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作者简介《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兵圣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

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

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

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

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

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孙子和《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典籍在全世界影响最大的有3部:《论语》、《老子》、《孙子兵法》。

孙子是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一书被历代的军事家们推崇为“武经”,也就是武学中的经典。

《孙子兵法》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日本人推其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德国威廉二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战后当他看到《孙子兵法》时,感叹道,“如果早一点看到《孙子兵法》,说不定能打赢!”他认为《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学专著。

孙子,叫孙武子,生卒年不详,约与孔子同时代,春秋时期的兵家。

孙子祖先是齐国的将领,因为他家有战功,齐景公赐姓孙。

《孙子兵法》共有13篇,七千多字。

第一篇叫“计篇”,是介绍大政方针的,如何制订战略规划;第二篇叫“作战篇”,提出速战速胜的方法,如何打仗;第三篇叫“谋攻篇”,讲战争谋略,如何用脑子打仗;第四篇叫“形篇”,讨论攻守关系;第五篇叫“势篇”,讲在战争中“奇”和“正”两种主要的手段如何交互使用,“正”指的是阵地战,“奇”指的是出奇制胜;第六篇是“虚实篇”,讲究如何在战争中处理敌我双方虚实关系,如何用我之实去击敌之虚;第七篇叫“军争篇”,讲的是在战争当中如何掌握主动权的问题;第八篇叫“九变篇”,讲的是把握灵活性的问题;第九篇叫“行军篇”,说在行军过程中如何选择进军路线;第十篇叫“地形篇”,讲战争中如何有效利用地形这个条件来获胜;第11篇叫“九地篇”,讲在不同地形、不同场合如何作战,应当贯彻什么样的原则;第12篇叫“火攻篇”,讲如何用火,因为古代是冷兵器时代,火攻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第13篇叫“用间篇”,讲怎么使用间谍,刺探敌情,掌握战争当中的主动权。

《孙子兵法》总结了孙家几代人的作战经验。

孙子拿这13篇兵法找到吴王夫差,吴王说:“怎么证明你的战争谋略是有效的呢?”孙子说:“可以做一个演习吗?派出一些宫女,我演练一下怎么组织军队。

孙子兵法系列 始计篇 兵者 国之大事 存亡之道

孙子兵法系列 始计篇 兵者 国之大事 存亡之道

孙子兵法系列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孙子兵法系列]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司马迁曾欲以一支史家之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史记】,让我们一起领略上古风骚,秦汉故事!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

说到“始计”,并不是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而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第一篇,篇名“始计”。

从古至今,研究《孙子兵法》必从始计篇入手,“始计”也被列为《孙子兵法》十三篇里最重要的一篇。

甚至可以说,读不懂《孙子兵法》不要紧,如果真能把“始计”篇读懂、搞明白,也至少是个战略家。

如果再有幸切中要害,就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之所以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只怪“始计”篇的这滩水太深了。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儿童版讲解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儿童版讲解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儿童版讲解中国古代战争著名著作《孙子兵法》历史悠久,它曾在中国军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当时的战争策略有很大的影响,而这部古典名著也成为今天众多儿童读物之一。

《孙子兵法》以其明确的规则和军事策略,是军事学和战略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古代战争学的珍宝。

小朋友们在阅读《孙子兵法》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及古代战争的艺术。

那么,《孙子兵法》分为哪些部分,儿童版本中哪些内容是必须讲解的?《孙子兵法》包含六大章因:正、会、训、用、制、法。

其中,儿童版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和“会”两部分,其中“正”是孙子兵法中最核心的章节,主要讲解兵法在军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原则。

“会”则是孙子兵法中讲解兵法的战争原理,是孙子兵法中重要的篇章。

此外,儿童版本还应该介绍“训”、“用”、“制”和“法”四部分。

“训”是孙子兵法中讨论军事策略的最基本章节,从中可以了解敌我军事行动的规律;“用”则是孙子兵法最实用的章节,涉及到兵法的军械和战术;“制”则是孙子兵法中讨论与战争相关的军队建设和编制的章节;“法”则是孙子兵法中讨论将军的治国之道的章节。

从上述章节来看,《孙子兵法》其实是一部涵盖军事作战、政治管理和哲学思想的宝典,它结合了两个方面,即政治和军事的统一。

在儿童版本的讲解中,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要从宏观的原则出发,重视以人为本,在每一种兵法技巧之上,都应该应用这种思想。

此外,儿童版本中还应该讲述孙子兵法中的著名典故。

孙子兵法著名的典故有很多,譬如说:“攻心为上”,指的是发动战争时要先破坏敌人内部精神,然后再进行外界攻击;另外一个典故“守在关口,灭之不可”,意思就是要守住关口,以防敌人进攻。

最后,在《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儿童版讲解》的末尾,可以让孩子总结一下学习孙子兵法时所体会到的要点,以及孙子兵法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以利其能够更好地消化理解孙子的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战争学的精妙之作,通过儿童版本的学习和讲解,能够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文明对军事策略和战略学的深刻影响,以及孙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智慧和至理,真正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

百家讲坛《孙子兵法》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
,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掌握问题的深刻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做识别的话,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情况。

第十一章《孙子兵法》地形篇

第十一章《孙子兵法》地形篇





5,原文及译文5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 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 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 迷(21),举而不穷(22)。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不穷。 译文 只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敌军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性只有 一半;只了解敌军可以打,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取胜的可能 性也只有一半;了解敌军可以打,也了解我军能打,而不了解 地形条件不可以打,取胜的把握仍然只有一半。所以,真正懂 得用兵的将帅,他行动起来,目的明确而不迷误,他所采取的 措施变化无穷而不呆板。所以说:了解敌方,了解我方,就能 必胜不败;了解天时,了解地利,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注释 (21)动而不迷:行动起来不迷惑,含有不盲动的意思。 (22)举而不穷:举,措施。所采取的措施变化无穷,使敌人难以 捉摸


今译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 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 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 可以前进,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敌军如无 防备,就要突然出击战胜它;如果敌有防备,我出击不能取 胜,就难以返回,于我不利。 凡是我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 区,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 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 在隘形地,我若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 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 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 地区,如我先敌占领,要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侍击敌人; 如果敌人已先占领,那就主动撤退,不要进攻它。在远形地 区,双方势均力敌,不宜挑战,勉强求战,于我不利。以上 六点,是关于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要责任,是不 可不认真考虑研究的。

《孙子兵法》十三篇思维导图

《孙子兵法》十三篇思维导图

《孙子兵法》十三篇主要思想1. 计是计算,而不是计谋的意思2. 孙子兵法讲的是实力取胜而不是计谋取胜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和法治等3.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先战后胜之法,是胜而后战之法。

4. 要能等待,能忍耐。

等待时机,先为己之不可胜,再为敌之可胜,上卷一、计篇五事道:恩信使民,人民听不听从你。

民与上同欲。

天:阴阳、寒暑、时制(天有阴阳,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即为时制)地: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熟悉地形,利用不同地形作战)将:智、信、仁、勇、严法:曲制、官道、主用(组织架构、编制,人事制度,物资和财务)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十二条诡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假动作,迷惑敌人可知而不可为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二、作战篇久战则国穷民困,打仗需仔细计算思考,一战而胜。

—— 拙速>巧久;兵贵胜,不贵久打仗是耗费金钱和资源的,而这些来源于国家和民众。

—— 一定要知道打仗的害处粮草辎重从本国远输,不如取之于敌。

三、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费一兵一卒,最小伤亡保全大家的用兵之法才是好的。

谋而后定,不要轻易打,要先破坏敌人的计谋、外交等,为自己争取最大优势。

攻城是最下策,不攻而抜人之城为上策。

孙子兵法不是奇兵诡道,不是以少胜多之法。

讲究兵力原则,以绝对优势作战,无优势则避。

要懂得认输,无兵力优势,无天时地利,不要想靠侥幸获胜,打仗是损耗很大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

知胜五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战与不战的判断力)识众寡之用者胜(兵多兵少怎么用)上下同欲者胜(奖惩机制,上下同利)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时刻准备)将能而不御者胜(将领有才能,君王不干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四、形篇善之善者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人之可胜。

善守者藏于九地,善攻者动于九天。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善于打仗用兵的人,是没有什么百战百胜的名声和功劳的,他们一般不轻易出战,只打确定胜利之战,一战而定,而不是多战多胜不定。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

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

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孙子兵法》,孙武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

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

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吴列传》)《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

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

“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

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

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

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

孙子兵法文字版

孙子兵法文字版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内容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1]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孙子兵法》,它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首、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历史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

下面整理了《孙子兵法》的全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经典:《孙子兵法》完整版在线阅读:孙武始计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译文主旨

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译文主旨

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译文|主旨《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凡用兵之法”。

通过军队对“利”的看重,进行一步步的分析,提出了“风林火山”等概念。

从军队的立命之本谈起,一点点引出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孙子兵法介绍PPT课件PPT课件

孙子兵法介绍PPT课件PPT课件
主要 内 容
一、孙子兵法概况 二、孙子兵法经典化 三、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四、怎样读孙子兵法
一、孙子兵法概况
(一)作者概况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 (今山东惠民)人。后人尊称其为 孙子。
“西破强楚,入郢城,北威齐 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田完)
陈完
孙弛
田桓
田无宇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操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李世民
“古今兵法尽之于七书,七书兵法尽之于孙子”。——宋朝
以前买回的书,大 多不合用,我要的是战 略和战役的书,特别要 买一本《孙子兵法》。
B·H·利德尔·哈特:
《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
而是具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
• 【中心思想】使用间谍了解敌情
• 【主要内容】

– 用间的思想:

知敌情,必取于人
– 用间的种类和方法:

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 用间的要求:
圣智、仁义、微妙
主要军事思想
(一)战争观 (二)战略思想 (三)作战思想 (四)治军思想
四、怎样读孙子兵法
1、传统军人的读法 2、传统文人的读法 3、《孙子兵法》和应用研究 4、用世界眼光看《孙子兵法》
【中心思想】争取先机之利
【主要内容】

–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 军争中应掌握的原则: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
“四治战法”: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用兵八戒”: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
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 九者必变而通之,临 法,将受命于君,合 时制宜,乃可取胜。 故君命有所不受。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所不受。
☆九变篇解读☆
• 2.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 • 知用兵矣;将不通九 变之利,虽知地形, • 不能得地之利矣;治 兵不知九变之术,虽 知五利,不能得人之 用矣。 通其变而后可以使民 不倦。
动则有功,是以人乐 为用。
☆九变篇解读☆
• 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 业,趋诸侯者以利 • 事有利必有害,有害 必有利。 • 谋者远害就利。 • 曹操:在利思害;在 害思利。 • 张良:知汉中之可王。
☆九变篇解读☆
• 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 业,趋诸侯者以利。 • 利害是错综复杂的, 没有绝对的利,也没 有绝对的害,好象形 之有影,影之随形。 • 相对论,辩证法。
☆九变篇解读☆
•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 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 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 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 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
☆九变篇解读☆
• 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 业,趋诸侯者以利 • 老子: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此两 者或利或害,天之所 恶,孰知其故?是以 圣人犹难之。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 衢地介于敌我之间的 法,将受命于君,合 中立国。彼之向背, 影响战争甚巨。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 秦人袭郑,晋人败之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于殽。不知合交之地。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 近代更为重要,军费、 不击,城有所不攻, 粮食、燃料、武器补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给,领空,领海,军 所不受。 港的租借。
☆九变篇解读☆
•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 业,趋诸侯者以利 • “有时讨之,有时诱之, 有时利之,德川家康 是其标本;今日的友, 明日的敌,昨日的敌, 今日的友;好恶由已, 生杀随意——这是家 康的狡猾,弄得诸侯 一日不安,互相猜忌, 天下汹汹。”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 军有所不击者,夫裹 法,将受命于君,合 粮坐甲,惟敌是求。 见敌不进,不足为勇。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 今有军而不击者,是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击之不利,不如不击。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 陆逊不攻吴般军。 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所不受。
•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九变篇解读☆
• 3.是故智者之虑,必杂 于利害,杂于利而务 可信也,杂于害而患 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 业,趋诸侯者以利。 • 我之制敌不止不一术。
• 汉宣帝时,郅至单于 寇北边,汉宣帝立呼 韩邪单于而止之。 • 成周之时,九伐之法。 所以屈之也。分职献 功,所以役之也。加 地进律,所以趋之也。
☆九变篇解读☆
• 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 杀,必生可虏,忿速 可侮,廉洁可辱,爱 民可烦。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也。覆军杀将,必以 五危,不可不察也。 • 老子:坚强者死之徒。 • 勇则敢则杀。 • 司马法:上死不胜。 • 岳飞:勇不足恃,用 兵在先定谋。
☆九变篇解读☆
• 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 杀,必生可虏,忿速 可侮,廉洁可辱,爱 民可烦。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也。覆军杀将,必以 五危,不可不察也。 • 富有智勇,欲以小兵 当敌的大军,以最少 的损失收最大战果, 固是良将之器;毕竟 是兵力寡弱,变为以 卵击石,则不难为优 势兵力所俘获。
• 曹操,险难之地,吾 不当从。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 德国破除国际法,第 法,将受命于君,合 二次世界大战中取道 军聚合。圮地无舍, 中立国的比利时去进 攻英法联军。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如果敌军在整个作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上没有什么影响,也 不击,城有所不攻, 可以仅予以监视和牵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制。 所不受。
• 和亲不足凭,必谨其 备而后可。
☆九变篇解读☆
• 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 杀,必生可虏,忿速 可侮,廉洁可辱,爱 民可烦。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也。覆军杀将,必以 五危,不可不察也。 • 就将帅的性格来说, 约有五种危险性应戒 除;其一,是必死, 本来决死而战的果敢, 是军人的本分,也是 最高尚的行为;但由 于缺乏智谋,暴虎冯 河,必致为敌所诱杀。
☆九变篇解读☆
•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 • 不可侥幸敌人不来, 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要恃我常有足以抵抗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的国防力;也不可侥 所不可攻也。 幸敌人不来攻,而恃 我常有攻而不破的防 御力。
• 厚于求已,“先为不 可胜,已待敌之可 胜。”
☆九变篇解读☆
•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 • 战争是达到政治目的 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的一种手段,是一种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动的东西;看似爆发 所不可攻也。 却不爆发,看之似不 爆发,却又爆发,这 爆发的时间,超乎一 切理论之外,任何人 不易断定的,为了应 付不时的战争,最好 预先充实国防力。
☆九变篇解读☆
• 创新永远是战法保持长青的秘诀。无独有偶,伊 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支援下, 采取“蛙跳”战法绕过伊军重兵防守的地区,长 途奔袭巴格达,闪电式地赢得了战争。这令许多 专家学者大跌眼镜,连呼“想不到”。其实, “想不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还是由于 思维方式尚停留在“突破边境、攻城略地、歼灭 敌有生力量”的传统渐进式战法上。当今,方兴 未艾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有力地推动着战争形 态和作战方式的革新。以“非接触”、“非线 性”、“非对称”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初露 端倪。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所不受。 • 死地,盖人惟迫不得 已而后为自生之计。 • 韩信,背水阵。 • 途有所不由,所由必 于途,今与人所共由 之地,而吾不由之, 是吾能知变也。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所不受。 • 绝地,其地进不可进, 退不可退。易为人所 乘。 • 粮食困难,交通不便。 • 邓禹不取长安。
• 前无可仰可积,后无 转输之至。
☆九变篇解读☆
• 再以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思维方式考虑信息化战争 时代的战法,显然已不合时宜。而适应信息化战 争要求的超越突破、节点打击、结构瘫痪和“点 穴”、“斩首”等战法无疑便是跳跃式思维的结 晶。毋庸讳言,今天的战争还只是信息化战争的 初级阶段。今后二三十年将是战争形态演进的关 键阶段。未来作战方式的变化将日新月异。这就 要求在创新我军战法时,少一些线性思维,多一 些跳跃式思维,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加以 思谋,使其更缜密、更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 正创造出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制胜之道。 • 来源:《中国国防报》(责任编辑:李海元)
☆九变篇解读☆
•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 杀,必生可虏,忿速 可侮,廉洁可辱,爱 民可烦。凡此五者, 将之过也,用兵之灾 也。覆军杀将,必以 五危,不可不察也。 • 忿速则不能忍,故可 侮而激之。 • 项羽使曹咎守城 • 刘邦使人辱之。
☆九变篇解读☆
• 所谓“蛙跳式”越岛进攻,即部队像青蛙跳跃 前进一样,而不是按A、B、C、 D这样的常规次 序进攻。美军在攻占A岛之后,不攻B岛,而去攻 B岛以外的其他岛。如此一来,美军就避开了严 阵以待的日本B岛守军,转而出乎意料地进攻猝 不及防、尚未处于紧急备战状态的C岛。美军这 一战法果然奏效。美军不仅能轻而易举攻下C岛, 而且打断了B岛与C岛之间的军需补给线,使B岛 变为美军包围中的一块死地。
☆九变篇解读☆
•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 • 多诈难信者,敌人之 情。 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 用备无患者,用兵之 所不可攻也。 术。
• 彼虽不攻,吾不以其 为不攻而不为之防。
• 惟吾有备可恃,则无 患也。
☆九变篇解读☆
•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 • 文帝之世,和亲非不 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讲,然今年入朝邢,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明年入云中。甘泉燧 所不可攻也。 举,细柳兵屯。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法,将受命于君,合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所不受。 • 攻则欲必取,有城而 不攻,防止劳师费财。 • 攻城为下策。 • 太宗不攻河东之城。 • 有地必争,故为争地。 以战杀人盈野者,是 地在所必争。 • 有地不必争之,盖争 之而不能得,不如不 争。
☆九变篇解读☆
• 1.孙子曰: 凡用兵之 • 围地,可以围人之地。 法,将受命于君,合 地虽可围,然必有谋 才可以胜之。 军聚合。圮地无舍,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 张昭,我为敌所围,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 无谋则败,亦出奇计 不击,城有所不攻, 可取胜。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 • 李广 所不受。
孙子兵法
☆九变篇综论☆
• 九是数之极,九变不限于 九种变化,而是多种多样 变化的意义,与“千变万 化”的意义相同.
• 利害为战争的指针, 最后指出为将者五种有害 的性格,而促其省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