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描述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描述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被命名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然而,这一切都有起点,鲁迅先生的诞生也毫不意外的是他的家庭环境。
他的父母分别是刘勋玉公、刘和珍君,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刘勋玉公生于清朝,是湖南芦溪一个家族的一代代的勋玉,也就是社会的支柱。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分崩离析、洋人入侵,幸运的是他还坚持了整个家庭。
刘勋玉公就是鲁迅老爷爷,他一生把他自己的价值观,教育他的儿子和孙子,就是“一切为国为民”的家庭教育。
刘和珍君是鲁迅的祖母,她是家庭的尊贵的妇女,也是家族的一份子。
刘和珍君的性格非常坚强,家庭的重担就由她来承担,在狂风暴雨中把家族撑稳,把家里熬过了清朝的走向灭亡。
而且,她给了鲁迅最善良、最温暖的目光和温暖的关怀,鲁迅有些温柔的心意,他也是从她身上学会的。
刘和珍君百折不挠、从不放弃,就是那么一点点坚强的毅力,让鲁迅有了成就今天的勇气。
虽然鲁迅先生去世已经有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但是他的祖父母,刘勋玉公、刘和珍君的影响依然举足轻重。
鲁迅先生总是将刘勋玉公、刘和珍君的精神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他们的影子,比如他的文章《陈二狗的妻子》,里面讲的就是他的祖父母,他用温柔的文字记录了他们的精神和故事,并用以纪念他们。
让他们永垂不朽!鲁迅是孔子家学重新传播的一个典范,他把祖父母们的教育和价值观传承了下去。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在不平凡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为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鲁迅先生去世后,他的雄心壮志也牢牢的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积极运用鲁迅的精神,为保护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努力把鲁迅精神传承下去,表达我们对祖先、父母、长辈们深厚的孝心,让他们永垂不朽。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1924年4月1日1.在此文中应解为“浅红”“淡红”方合作者原意。
2.“绯红”的正确释义应为“大红色”(辞海)或“鲜红”(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均释“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红”义。
二、《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①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②作者这样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然而又写“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对此,你怎么理解?必须结合课文回答。
③“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说明什么?④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⑤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①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
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①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选自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①①两处的“此”,分别指的什么?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1)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2)文章《记念刘和珍君》2.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
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
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句话是战斗的号召。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
“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 必须睁了眼看, 必须睁了眼看 敢说、敢作、敢当。 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 鲁迅《论睁了眼看》 鲁迅
体会, 体会,用自己的话转述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 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 “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 直面” 直接面对。 动词,面对。 直面 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 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 为哀痛”的人; 幸福者” 为幸福” 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 为幸福 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 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 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 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 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何等的崇高。 何等的崇高。
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 1 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 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 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 浓黑” “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 觉器官的现象, 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 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 悲凉” 通过感觉的互通, 感觉 悲凉 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 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运用了移就手法。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运用了移就手法。
记念刘和珍君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 蔷薇之二》 他怀着满腔的悲愤, 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 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 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 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 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 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话,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 物偿还。拖欠得愈久, 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 息!” 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 死地》 可惨与可笑》 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 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 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梁启超等著名知 识分子纷纷谴责段政府;刘半农作词、 识分子纷纷谴责段政府;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哀 诸多媒体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 歌唱遍京城 。诸多媒体加入谴责屠杀暴行的行列,如 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现代评论》 》《国民新报》《世界日报》《现代评论 《语丝》《国民新报》《世界日报》《现代评论》等, 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 特别是邵飘萍主持的《京报》,大篇幅地连续地发表消 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道“三一八”惨案真相,在 息和评论,广泛而深入地报道“三一八”惨案真相, 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三·一 惨案发生后的12天内,就连续发表了113篇有关“ ·一 天内 篇有关 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 京报·副刊 副刊》 八”惨案的消息、评论、通电,《京报 副刊》也发表 了有关文章103篇。 了有关文章 篇 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 北京各高校和大学校长、教授也纷纷谴责段祺瑞政府。 时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在昆明见到对惨案负有直接责任 的关麟征,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 从前我们是朋友, 的关麟征,傅斯年第一句话就是:“从前我们是朋友, 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 可是现在我们是仇敌。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你杀害了他 我还能沉默吗? 们,我还能沉默吗?”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
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主要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了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着“更奋然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
革命者则将会更 坚定地奋勇前进。
•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 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 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
自嘲(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A、寥落(lià 稀疏) 黯然(à 昏黑) o n 攒射(cuá 聚,凑集) 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n
B、浸渍(zì浸) 不惮(dà 怕) n C、菲薄(fēi 微薄) 血痕(hé 痕迹) ng 噩耗(è 惊人的) 立仆(pū 倒下) 踌躇(choú chù 犹豫) 赁屋(lì 买) ng
B
关于华盖
• 鲁迅在《华盖集》“题记”里说:“听 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 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 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 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 好碰钉子。”
翻译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翻译:交了倒霉运怎还会想 有顺心事,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一下倒把头给碰到墙上。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翻译:因此,上大街低低压 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的横祸,我就像酒装在 漏船里,在江心激流中打转,随时有被江水吞没的危险,逃不脱 的晦气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译:我这人不招人喜欢, 许多人指斥我,骂我,诅咒我,本该没病也死掉,但我偏偏横着 眉毛一动也不动地既不悲也不怒地照常活着,真够不知羞的;自 己也知道自己既无大志也没什么能耐,而甘心在家扮老牛让孩子 牵着跑,逗孩子玩,也实在是个窝囊废。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翻译:然而,咒骂任人咒骂, 窝囊我自窝囊,只要自己还有能够安身的小楼,躲进小楼成为一 统天下,楼外任什么我才不管它呢。
《记念刘和珍君》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 和珍君!
一处: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 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 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 东西的必要了。
爱国青年 (真的猛士) 悼念、悲痛、尊敬、 怀念
悲
所谓学者文人
污蔑
愤 哀、
“庸人”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怒
1、找出刘和珍的事件?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成为学生会自治成员 “微笑”、“温和”
进步青年、追求真理 有组织能力 温和善良 有责任感、 使命感
勇于反抗, 不怕牺牲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唤醒庸人 三、追叙认识经过,赞扬斗争精神。 (刘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这
指上文的“三个女子从容地
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 的攒射中”。 惊心动 1、“赞颂说”—赞颂刘和 魄的伟 珍等人的沉勇友爱、临危不 大 惧。 2、 “反语说”—讽刺执 政府对爱国青年的攒射,与 下文的反语一致。
文明 伟绩
反语,讽刺了
武功
中外反动者对 自己的暴力行 径沾沾自喜的 丑恶嘴脸。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 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 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 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 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 “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 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 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 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 色恐怖。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痛恨控诉
爱国力量
痛悼赞美 肯定意义 否定方式
庸人
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
聊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醒民众。 聊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醒民众。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 刘和珍 神情举止 ●预定《莽原》全年 预定《莽原》 ——“毅然” “毅然” “反抗”; 反抗”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微笑” 温和” “黯然”、“泣下” 黯然” 泣下”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前往执政府请愿, “欣然”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斗争精神 温和善良 虑及母校 爱国热忱
直接面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对,不 为人民的苦 回避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
难而哀痛的 以能为人民 人 谋幸福而感 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 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 到幸福的人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 何时是一个尽头! 何时是一个尽头!
请愿
对峙
惨象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天安门集会
注音
长歌当 徘徊 páihuái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bó 踌躇 chóuchú ’ àn 桀骜 jié’ào 黯然 肆无忌惮 dàn 噩耗 è 肆无忌惮 cuán 喋血 dié 攒射 zì 屠戮 lù 浸渍 绯红 fēi 和蔼 ǎi 身不恤 殒身不恤 yǔn xù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现代散文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散文
2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
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淡的人生: 反动统治的黑暗生活 淋漓的鲜血: 反动统治的残暴行径
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能勇敢对待反动统治 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 前仆后继,他们为国家民族的惨淡前途、人民的 悲惨命运而哀痛,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 前、奋斗献身为最大幸福。这是何等伟大!何等 崇高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2处 “微笑着的和蔼的 —3处 鲁迅所以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 的和蔼的面影,其用意是与军阀的 凶残和诬蔑成为鲜明的对照,这样 就更有力地表达鲁迅对反动派的愤 怒,同时也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 的强烈仇恨。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 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 一八”惨案,以 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 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 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 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 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胆小鬼选择逃避,勇士选择直面。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 回眸时看小於菟(wūtù)” ----鲁迅
在北京师范大学讲 演(1932)
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 场
爱国青年 悼念 唤醒 控诉
记念刘和珍君
4 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
噩耗传递的速度之快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 作者消息闭塞 残暴无人道
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 刘和珍的遇害出乎意料
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
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但
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
1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为什么?
充满血腥和暴 ③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力的黑暗统治 愤怒到了极点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 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表示对死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为烈士的死难 者的尊敬 感到极度哀痛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①所住的并非人间
‚中华民国‛应是人民民主的国家,而国民却被血腥地屠 杀了。表明作者对执政当局的无比愤慨和讽刺。交代事情的 起因,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令人悲愤的日子,也让人们记住 三月十八日这个黑暗的日子。也是哀怨长叹的表现。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
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的
反动派的凶残超出了想象
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4 注意这些虚词的表达作用: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他 事实之确凿 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的。而
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痕迹。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反动派 凶残+诬蔑 的凶残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流言 和无耻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记念刘和珍君》绝对精品解析知识讲解
鲁 迅
念 刘 和
珍
君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目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遂弃医从文 ,立志于医治国民精神上的疾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 “民族魂”,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 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毛泽东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称赞他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横眉冷对 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 生的写照。
难点探究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 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 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 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 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二、梳理情感脉络的语句线索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5、“我还有要说的话” 6、“呜呼,我说不出话”
简要概述刘和珍的为人和事迹。 纵观全文,概括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爱看鲁迅的书,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反抗”;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斗争精神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 虑及母校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 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 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 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 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记念刘和珍君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 纪念三月十八》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 发表了 纪念三月十八 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 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 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 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 传唱全城; 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 王世杰 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 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 段祺瑞及其帮凶; 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 京报》 接连发表消息,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 邵飘萍 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 3月20日为研究系所控制的《晨报》在“时论”栏刊登 月 日为研究系所控制的 晨报》 日为研究系所控制的《 时论” 林子衡的 为青年的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 了林子衡的《为青年的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一文, 文中诬蔑爱国青年“啸聚群众” 挟持枪械” 文中诬蔑爱国青年“啸聚群众”,“挟持枪械”,“殴 击警卫队” 指责青年“铤而走险” 陷入“ 击警卫队”,指责青年“铤而走险”,陷入“奸人居间 利用之彀中” 晨报》主笔陈渊泉 陈渊泉于 月 日发表了 利用之彀中”。《晨报》主笔陈渊泉于3月22日发表了 《群众领袖安在》的署名社论,要追究群众领袖的责任。 群众领袖安在》的署名社论,要追究群众领袖的责任。 胡说“群众领袖”胁迫、诱骗青年去执政府请愿, 胡说“群众领袖”胁迫、诱骗青年去执政府请愿,自己 一车疾驰,不知去向” 日出版的《 却“一车疾驰,不知去向”。3月27日出版的《现代评 月 日出版的 三卷六十八期上,发表了陈西滢评论“三一八” 陈西滢评论 论》三卷六十八期上,发表了陈西滢评论“三一八”惨 案的《闲话》 企图把这次惨案的责任, 案的《闲话》,企图把这次惨案的责任,推到他们所说 的“民众领袖”身上去,说他“遇见好些人”都说“那 民众领袖”身上去,说他“遇见好些人”都说“ 天在天安门开会后,他们本来不打算再到执政府。 天在天安门开会后,他们本来不打算再到执政府。因为 他们听见主席宣布执政府的卫队已经解除了武装……所 他们听见主席宣布执政府的卫队已经解除了武装 所 以又到执政府门前去瞧热闹。 我们不能不相信, 以又到执政府门前去瞧热闹。……我们不能不相信,至 我们不能不相信 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几句话。 少有一部分人的死,是由主席的那几句话。”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原文及思想内容《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
店铺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记念刘和珍君》的原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纪念刘和珍君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庸人“,即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他 们虽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 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基本上属于 斗争的“局外人”,他们苟且偷生,在 客观上维持了黑暗的旧社会。
作者极度悲愤,终于悟出了这一缘由。为 了唤醒人们,作者反复陈述“沉默呵”, 烘托出气氛,为下文指明沉默的两种前途 蓄势。选用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又有对后人的激励和鼓动。
总结全文
文章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 和哀悼;3、4、5是纪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 和控诉;6、7部分侧重于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 义。
作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 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 勇毅,激励人们更愤然前行。文章表现出一个伟大 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 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二部分(三、四、五)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 遇难经过,痛悼 烈士,揭 露和控诉反动派, 颂扬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 第三部分(六、七)在记叙的基础上,评论“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
悼念死难烈士 痛恨反动派
悲 愤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 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 二》。听到执政府制造惨案的事后,他异常悲愤,当天晚 上便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暴行, 并指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又相继写了 《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淡淡的血痕中》《记 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歌颂死难烈士,愤怒揭 批反动当局及其帮闲文人。
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在三,四部分反复提到刘和珍 始终“微笑”“和蔼”,有何作用
与反对派的残忍形成对
比 揭示反对派所谓的“暴 徒”谎言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语 段 品 析
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愤 怒感情推向顶点。
“惨象”和“流言”对举,“目不忍 视”和“耳不忍闻”并提,概括尽了 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残暴无耻和死难 青年横遭虐杀的惨状;
无话可说?
白色 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惨象+流言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默无声息的缘由? 沉默:爆发 物极 灭亡? 必反
第四部分,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 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迸发出号召反抗斗争的 呼声。
文章那部分描述刘和珍中弹的经过?
1、作者为何要详细的描写她们中弹的过程呢? (1)表现反动派的残忍 (2)表现三位女子的勇敢和互助精神 2、这部分那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她们的评价?
、面对国家黑暗的现实,以国家、民族的不幸为 自己最大的“哀痛”;但由哀痛激发变革现实的 斗志,就必然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斗争;为国家 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 斗争,又当然是最幸福的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爱 爱国青年 似人非人世界 愤怒 庸人 警示
整体思路
第一部分(一、二节):
本文的写作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二部分(三、四、五节 ): 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第三部分(第六、七小节 ): 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 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快速浏览全文,文章写了哪些人物 ?
《记念刘和珍君》正
六节
煤的形成这个比喻显示的意义在哪里?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 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 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人类历史 付出巨大的代价 历史只前进一小步 喻体:煤的形成 大量的木材(代价) 只是一小块(结果)
比喻
说明徒手请愿的不可取(教训)
•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 的… • • 提示:中国人:泛指,不仅指反动派来推 测中国人,也包括愚昧﹑落后﹑麻木的中国 人.鲁迅用最坏的恶意,都还没有料到执政府 会向请愿学生开枪,但居然开了,说明执政府 比鲁迅推测的“恶”还要“恶”.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 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
阅读本段文字,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对 第一句的理解。2,“默无声息的缘由“有 几点。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 1屠刀+钳口术 中国式的专制统治即白色恐怖 此句用递进关系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 流言更有欺骗性,它为杀人者掩盖罪行开脱罪 责,它混淆视听,使杀人者逍遥法外,使爱国 青年遭到诬陷。 2▲执政府的枪弹镇压 残酷屠杀 ▲流言家的 阴险 无耻诬陷 ▲国民的沉默 劣根性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 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 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 《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 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 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 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 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 “三· 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 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 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 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 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 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目标:1、弄清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会从具体事实中体会事件的意义,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
4、掌握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悲愤心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文中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一、导入1、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通过《一件小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二、写作背景三、课文学习(一)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结构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dí);惮(dàn);攒射(cuán)、尸骸(hái)2、本文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①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目的: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方向)三四五节是纪念的主体部分(生前事迹,遇难经过)②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为什么要为刘和珍君写一点东西即写作的缘起。
)③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④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于将来的意义。
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个中心。
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3、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文章落实,从局部入手进行分析(二)第一、二部分1、开头时间交代意图何在?用“中华民国”纪元,引女师大全名并标出“国立”,不仅表明态度郑重,而且包含了强烈的讽刺之意和愤慨之情——以先烈的牺牲换来的“民国”已经“十五年”了,然而,人民受宰割的政局不仅没有什么改变,反而愈演愈烈,演出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的丑剧。
当局不但照旧像历代统治者一样地杀人,而且杀到了“堂堂”大学的手无寸铁的女大学生头上,甚至公开把“执政府”门前变成了屠场。
可见,段祺瑞执政府已经凶残到何等地步。
“中华民国”早已不是人民的国家;所谓“民国政府”,那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民国的敌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
……一个状语,就准确地交待了悼念的来由和背景,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为全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含有揭露和讽刺意味。
中华民国并非人民的民国,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
)2、开追悼会时,为什么鲁迅先生“独在礼堂外徘徊”?(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徘徊”一词,表露了作者心情的哀痛、悲伤,再用一“独”字,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有力地衬托作者对死难青年悼念之情的深切、真切。
(作者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徘徊沉思。
)3、“正告”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字典里的意思是“严正地告诉”,规劝,语气比较庄重,一般用在事前。
文中应是“郑重地告诉”。
(注意和“警告、忠告”的区别);引出本文写作原因和目的。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死者的愿望由来已久。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说的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奉献作者最大的悲哀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和抨击反动文人的阴险论调。
“也”和“早”二字说明作者要作文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
作文不仅是应程君的要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第二个“必要”在与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血债。
因此本段交代的写作原由是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5、“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从几方面说明原因)一是反动政府的暴行“使我艰于呼吸视听”不能有言语;一是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使我难以痛定,不能长歌当哭。
这样写既揭露了的敌人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6、为什么敢于直面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论睁了眼看》)。
可见正视是首要的条件,真的猛士必须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只有如此,才会激起变革社会的斗志,才会为推翻黑暗的现实而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如果没有面对的勇气,他在敌人面前,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
哀痛者——忧国忧民;幸福者——奋然前行,英勇斗争,并以此为幸福。
和庸人相比,他们多了一份哀痛,却也因此成了真正的幸福者。
7、三个“必要”各指什么?①针对烈士刘和珍;②针对魑魅魍魉的世间;③针对忘却的救主。
问: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
“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
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是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第一部分: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时间:相识——遇难)(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
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三)第三部分问:阅读第三部分,回答该部分记念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联系课文开头写刘和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分析第三部分第2段的内容:“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此校长是杨荫榆,是依附于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的罪魁祸首,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了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①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与众不同,追求真理;②在女师大风潮中,“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平时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青年:渴求真理,富于斗争精神而又和蔼善良;有思想,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
(刘和珍的三件事情:一、预定《莽原》全年,表现了她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品质;二、反抗校长,表现她勇敢顽强,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等品质;三、参与请愿并遇害,表现了她英勇、进步为国家和民族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等。
)第三部分:先否定了这次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由否定到肯定。
(逻辑顺序)(四)第四、五部分第四节:共有5层意思:听到噩耗→颇为怀疑→见到尸骸→听到诬蔑→号召爆发重点抓住第四部分“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和“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这两句;在第五部分重点抓住“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和第3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明确作者意在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五)第六、七部分①第六部分,作者用“煤”作比喻,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全面评价“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②作者运用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因徒手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
第七部分:重点讨论第2段的第2句话。
明确:这是个单句,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
进而明确,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
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是写完了,然而,言已尽而意无穷。
作者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结,与开头一部分中哪句话相呼应。
——“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六)小结作者记叙刘和珍的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刘和珍被枪杀的无限悲痛之情,交待反动文人的中伤,追叙刘和珍的遇难情景,抒发了作者痛悼死者,痛恨杀人者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