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三点认识
小学数学基于空间图形的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基于空间图形的教学思路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敟题。
学习空间图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空间感,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空间图形成为一个重点。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基于空间图形的教学思路,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教学空间图形的基础知识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摆放教具、作画等方法,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空间图形,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如拼图、拼积木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空间图形的立体感,培养他们对空间图形的感知能力。
通过一些图形的旋转、移动、折叠等操作,让学生在空间中想象出各种图形的变化,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如找相同的图形、找不同的图形、找隐藏的图形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增加对空间图形的认识。
二、注重实物教学和实践操作在教学空间图形的形成、性质和运动规律时,要注重实物教学和实践操作。
可以借助教具,如立体模型、几何体模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来认识不同的空间图形,帮助他们理解空间图形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三、注重空间图形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教学空间图形时,要注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空间图形,如建筑物、家具、器皿、玩具等。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空间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空间图形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运用空间图形的知识。
设计一个关于布置房间家具的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空间内摆放家具,锻炼他们的空间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在教学空间图形时,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与美术学科进行合作,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空间图形,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通过黑板书和教科书进行知识传授,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针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我们需要积极采取各种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是立体的、具有方向性和位置关系的,对学生来说,空间概念是相对难以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可以利用立体模型、立体图形、橡皮泥模型等物品进行教学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空间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空间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图形来组合构造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图形认知能力是通过实际操作和感性认识来形成和丰富的。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积木、拼图等材料进行图形的组合构造和拼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图形认知能力。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愉悦和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和推理的学科,而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和优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既涉及到几何知识,也涉及到空间的认知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通过游戏、实物、图片等展示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物、景观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发现,从而激发他们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观察和描述空间与图形,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和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者图纸模型来进行示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三、多彩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
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些有趣的小组活动,比如利用积木搭建几何图形、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几何图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还可以利用课外拓展活动,比如实地考察、图书阅读、图形拼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四、差异化教学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差异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一些差异化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复杂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发展空间思维和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对于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简化内容,通过具体事例和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性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性教学【摘要】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性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选择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花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核心理念。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有效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如何增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效果而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通过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并结合自身进行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践有效的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1.1 创设”空间与图形”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密切联系。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去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平移和旋转”教学中,让学生看火车在铁轨上行驶,电风扇等动画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来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再由同学进行讨论,由此得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这样的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让学生了解到”空间与图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无处不在。
1.2 创设”空间与图形”的主动参与情景,增强学习信心。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几何直觉的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采取一些策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本文将探讨一些适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1. 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空间和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教室、操场、图书馆等不同的场所,让他们观察各种几何图形的存在,并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用品如盒子、球、笔筒等,让他们认识不同形状的物品,并了解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特点。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空间和图形的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模型等视觉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图示法,通过图像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和特点。
教师还可以使用立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绘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从而增强他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通过视觉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图形的性质和空间关系,提高他们的几何直觉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操作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具有操作性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探索和体验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折纸、拼积木、组装立体模型等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来认识和掌握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和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操作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几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环境相关的几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分析1、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以教室为情境,让学生认位置;以学生熟悉的搭积木为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
如“你说我摆”、“观察与测量”、“有趣的图形”、“动手做游戏”等,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
同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探索方式,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记忆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3.注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空间与图形的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互相渗透。
如《标准》中指出的“描述物体的相互位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4.加强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6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动态情境,优化教学效果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浅谈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最新学习文档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空间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四大内容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并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画一画、剪一剪、让强化学生在动手中可以对图形强化的理解。
其次是让学生把学习和自己身边的生活数学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凭借原有的生活经验,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找。
下面就空间图形教学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一直以来,在数学的空间图形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
其实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
教学时如能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学生身边数学,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自然、有趣,更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学生认识完长方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黑板、的面和桌椅的面等等。
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能力,我又要求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回想之后,举例了很多与长方形相关物体如:门、窗等等。
联系生活的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二、凭借原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更多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感悟过程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要善于利用探索的具体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
“平面”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具体。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
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手掌轻轻地摸一摸积木的一个面,有什么感觉,学生体验“平平的、滑滑的、凉凉的……”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的面叫做平面。
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
6、注重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图形与位置
1、重视探索如何确定位置的 过程。
2、注重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 坐标的过程。
三、图形与变换
1、重视操作活动,体会变换的 特征。
2、明确教学要求。 3、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
计图案。
4、重视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
四、图形的测量
1、在具体情境中,注重对所测量的 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
●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
●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 进行思考。
空间观念的培养:
1、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 。 2、重视观察、操作、想象、推
理、表达的结合 。
3、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空间观念。
4、将图形的认识、变换、位置、 测量四个部分有机地结合。
5、把握几何学习的阶段发展, 直观、整体地认识图形和空间。
6、时刻把握几何直观的培养, 要有图形意识。
教学实施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2、过程性原则 3、多样性原则 4、人文性原则
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1、观察比较 2、动手操作 3、合理想象 4、归纳推理
2、体会度量的“含义”:要有单位, 单位要统一,用单位去量,满足一 些性质。
3、体会测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4、重视估测 。 5、探索面积、体积等公式 。
空间观念是指对 物体的方向、大小和形 状的直觉,是客观世界 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 象。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 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 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摘要】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老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动手实践,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图形;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35-02下面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希望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更有实效性。
一、研究数学教材内容,领会课标核心意图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时,老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应用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里面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老师要认真的研究,真正领会课标的核心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生活实践中,在生活实践运用中为文化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与想象力,为以后物理、天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空间与图形涉及到生活中的物体,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几何体,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工具。
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核心内容以及编写手法,老师要进行深入了解,更侧重于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更密切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和交流,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从而更好的解释现象,并且解决问题。
老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从点到线到面到体,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让抽象的知识转变为更具体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积极的学习。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其中“空间与图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认知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提高学生的图形认知水平。
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基本图形,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图形的组合、分解和变换。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图形的绘制和空间的构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本图形的认知。
学生要掌握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特征,能够准确地辨认和描述这些图形。
2.图形的组合、分解和变换。
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拼接和分解活动,培养他们对图形的整体和部分的认识,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图形的旋转、翻转等变换操作。
3.立体图形的认知。
教会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4.空间的构造和表达。
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空间的构造,学会用简单的形状和图案来表示物体的形态和结构。
三、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幼儿园建筑师游戏、拼图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兴趣。
2.启发式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通过搭积木、拼图等实际操作,感知和认识图形和空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游戏教学。
可以设计一些图形拼接游戏、立体模型拼装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他们对图形和空间的认知水平。
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认识(精选5篇)
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认识(精选5篇)第一篇: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认识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认识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
为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空间与图形”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等,真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孩子们在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特点,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对折”的验证,孩子们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创造机会捕捉“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如学生认识完图形之后,让学生随即观察教室、看看哪些物体上的面是我们今天学的?学生马上兴趣来潮,找出很多。
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察,又让学生想一想家中、马路上见到过这些图形吗?学生想象之后,举例了很多物体。
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形的世界中,“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都能找到。
三、开放拓展的“空间与图形”素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给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却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是一种迫切认识事物的渴望,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奥秘。
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空间观念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几何的学习核心。
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但空间观念本身显得很抽象化,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对空间和图形认识的难度大。
我认为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再现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目标,如:如第一学段: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第二学段:能辨别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展开图等;第三学段工;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样形成的,并能根据根据光线的方向辨别实物的阴影,了解视点、视线及盲区等。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空间图形,为学生的空间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空间图形”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正确清晰的空间观念《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的几何体的表象,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面积”时,要尽量联系现实原型,多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着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表面”,如黑板面、桌面等。
为加深对“表面”的认识,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用刀剖开萝卜的纵面或横截面,并亲手摸一摸,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面积”的意义。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觉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空间与图形”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观察、认识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空间和图形,并通过几何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真实感受空间和图形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空间和图形。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园内寻找各种形状的图形,用校园中的建筑、树木、操场等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图形,从而提高他们对图形的感知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具,比如木块、穿线珠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这些教具来认识三维图形,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各种图形,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空间结构的拼凑、折叠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立体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他们对于三维结构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立体模型或者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体验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小学数学的“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于几何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几何知识,比如设计一些手工制作活动、利用几何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谈你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理解
谈谈你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意义的理解小学教材专门设置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空间,并实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图形的理解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理解无疑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教材注重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相关图形的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体验常见图形的性质,并使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观察物体、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活动中,建立空间观点。
2、图形的测量教材强调简历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量及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估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工具和度量单位。
3、图形与变换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形,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小学本部分内容学习的主要目标,这对于学生理解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点,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与欣赏图形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4、图形的位置这个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同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空间的新视角。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探索确定图形或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实行简单使用。
学习和应用相对应的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点。
空间观点是指对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直觉,它们是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空间并实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学生空间观点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点的必备环节。
2、提升学生使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求我们在重视学生空间概念发展的同时,大幅增加几何教学内容。
鉴于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和学生的要求,结合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我想谈谈我的一些大概的体会。
一、积累空间感觉和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小学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是必须的。
然而,空间概念的发展来自于对空间的自我感知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
这也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学习。
学习复杂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是奠定基础的,也是分析几何。
中学期间要求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几何知识,特别是空间中有清楚而丰富的概念。
例如,在平面几何中加入辅助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图形连接结构的能力,图形对称性,旋转和平移几何变换的精度。
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很丰富的空间概念和成像能力。
一方面,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学习此知识时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学生对空间、图形等领域的丰富体验,以及学生对小学时期空间感受的积累。
如果不能早期积淀这种空间的情感与经验,学生在空间的想象与思维能力方面就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空间理念和空间想象。
二、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培养小学生在空间思考方面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认知特征。
一些中国心理学家对儿童几何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儿童对图形和几何的理解首先要认识三维空间的一般和整体结构,然后要认识二维空间、一维或这样的三维或整体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当儿童得到相关的概念,从二维一直到二维。
后者指的是认知程度向更高级别转变。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学生这些认识特征,并顺应他们的认知性特征,从而有阶段的培养空间思考能力。
例如,当我在讲授"观察物体"一词时,让学生看到长方体的纸箱,我会让学生观看,然后讲一说从自己的地方看到哪些面,分别是什么样子或者模式,再让学生分别从长方体的纸箱中观察,再来讲一说,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最多能看到哪些东西。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较普遍地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新教材也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提供了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活动。
我们不但要充分利用教材,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经验、体验与感悟。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感受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重要价值。
“学数学”、“做数学”目的在于“用数学”。
充分的活动,不断探索的结果就是让学生能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表象,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得到对新知识的理解、顿悟,这需要有发现—创造—失败—反思—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应更多地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
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的事物入手。
如“三角形的特性”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过三角形,你能找出图片中的三角形吗?我利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三角形。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后,我会说: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有哪些特性呢?引出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的三点认识摘要: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传统的一些教学误区,阻碍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有效的教学。
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提出三点认识:一是要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二是要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几个误区;三是要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个特性。
关键词: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认识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05一、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被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也就是“空间与图形”已成为数学教学内容四大领域之一,其主要内容涉及到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二、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几个误区从《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然而,综合一些小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和学生综合测试题的反馈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这一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 注重公式死记,忽视意义引领平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求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时轻车熟路,而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却犹豫不决,不敢下笔。
问其原因,说是因为求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有公式可以套用,而没有学过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所以解答不出来。
这就折射出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强调学生记住公式,忽视了周长的意义建构。
这些学生脑中根本没有“周长”的空间意义和相应的表象,解题时只是条件反射地机械套用现成公式,不知道周长指的是什么。
基于此,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参与公式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建构公式,唯有这样公式才是活的、才是有用的,才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2. 注重常规解法,忽视创新解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而然绝大部分的教师仅满足于课本中的常规解法,一旦引导学生得出课本的结论,教学马上到此为止,对一些其他创新方法只字不提,错失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有两种情况:其一,有的教师害怕困难,没有充分备课,没有吃透教材;其二,有的教师唯课本的方法至上,教学仅停留在复制例题上。
这种只局限于书本旧的知识与思路、不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教学,铸造出的学生只会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3. 注重暗示解题,忽视思路变通在教学中,不少教师经常会提醒学生“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而这样的解题套路,无疑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方向,一旦思维方向受阻,将不知所措,无法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比如,这样的一道题:已知圆的半径的平方r2=20cm2,求圆的面积。
很多学生竟然不会求!而这无不归功于教师的“精妙之点”:同学们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请记住。
为什么学生知半径的平方r2=20cm2,不懂求圆的面积,只有知道半径才会求圆的面积?因为他们已经被求圆的面积必须先求出半径这样的一种解题套路牵着鼻子走,而这里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是走进了思维的“死胡同”,行不通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学开平方根。
在案例中,如果学生不受钳于这种套路解题,在第一次思维受阻后,变更思考方向,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
求圆的面积直接将3.14×20=62.8cm2就好了,根本没必要求圆的半径。
而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套框框,思维是活的、变通的,学生越教越聪明。
三、明确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几个特性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有哪些特性呢?1. 直观性几何概念形成的复杂心理过程一般是:感觉――知觉――表象――概念,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所以直观性对于空间与图形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这一过程的发展,帮助学生概括和抽象出所要形成的概念的本质性特征。
比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需要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切?_后重新拼组起来,转化为长方形后,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推导过程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或是单凭教师的描述不够直观,很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的。
这时候可以利用超级画板设计制作课件。
课件可以生动直观地演示把圆平均分拼合的过程:将圆平均分成4份、16份、64份,甚至更多等分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等分的时候可以看到:每种等分的时候,圆的半径和周长保持不变,变化的只有等分数和每段孤长,而每段孤长和等分数的乘积都等于圆的周长,随着等分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越来越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甚至逐渐接近长方形。
从而使学生观察、了解把圆n等分后的小扇形重新排列、拼合,能转化成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的一半(■(2πr)),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公式S=πr2=■(2πr)r。
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重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圆面积公式记得特别牢固,问题得到完美的解决。
2. 过程性教师要通过日常生活现象或几何模型,让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摆弄物体→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运用,让他们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思想,感知空间与图形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抽象思维。
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教师坚决不参与,使学生自己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3. 多样性空间与图形的有效教学要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动手操作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分一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亲身感受图形多方面的特征。
要运用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做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发展成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有很多种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
教师可以介绍其中的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究出结果。
方法一:量一量。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同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算一算是不是刚好等于180°。
方法二:剪一剪。
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再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重合,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刚好都组成了什么角(平角),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三:折一拆。
探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折向直角,三个顶点重合,发现两个锐角正好组成了一个直角,再加上直角,它的内角和是多少(180°),所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探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把上面的角沿虚线横折,使它的点落到底边上,再将剩下的两个角横折过来,使三个角正好拼在一起,这三个角组成了一个什么角(平角),所以出结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四:拼一拼。
探索直角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再除以2,就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探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将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再除以2,就得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五:利用几何画板的实时度量功能求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于学生在实际动手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会有一些操作上的误差,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动手测量以后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时我们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实时度量功能,在课堂上打开一个新画板,现场画一个三角形,利用“度量”菜单中的“角度”命令测量出3个角的大小,再用“计算”命令打开计算器,把3个角的度量值加起来,刚好等于180°,这时还可让学生拖动三角形的任意一个角的顶点,这时3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度量值都在不断变化,但三个角的和总是等于180°。
还可以制作一个“动画”按钮,点击该按钮,可看到三个角的顶点都不断地运动,结论仍然成立。
这样的课堂设置使学生快捷、规范地经历操作过程,从而正确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数学结论不断完善,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情境性空间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被动听讲和练习就能建立起来的,应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生动的学习背景,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建构信息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空间与图形,为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生活中平移的有汽车在笔直公路上运动沿直线运动、推拉窗的开关、推拉抽屉等,生活中的旋转的有用扳手拧螺母、风车取水、风力发电机的风叶绕轴转动等,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或旋转。
在教学平移时,在课件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比如会错误地把向右移动5格理解成之前物体的位置与移动后物体的位置中间空格是5格,而移动一格让学生数一次,给了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动静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力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要将“上述认识”牢记于心,才能有效地展现空间与图形数形结合的特点,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呈现几何物体间运动与变化的本质,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新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A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M].北京:教育部,2001.[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魏志雄.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6(5).[4] 赖艳彬.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数学空间与图形)[D].东北师范大学,2012.(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第一小学5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