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姚斯的接受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姚斯的接受美学
(1)姚斯的接受理论缘起于他对德国文学史的衰败进行的探讨,他将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种主要范式:
①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范式。
a是以古代经典为范本来衡量其后文学作品的优劣,并以此为依据描画文学历史的范式。
b这一范式在18、19世纪衰落。
②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
a是将文学史看成整个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并在因果关联上将文学史看做社会政治变革和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范式。
b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衰败。
③审美形式主义范式:
a是专门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内在研究,从而将文学史看做是与一般社会历史分离的自足封闭历史的范式。
b这一范式的主要代表是俄国形式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衰落。
(2)姚斯认为这三种文学史的研究范式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揭示文学史实本身。
并由此创立了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真正统一起来。
(3)理论主张:
①姚斯认可了英伽登和伽达默尔的说法,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在理解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展示为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历史。
②根据伽达默尔研究文学史的两条基本原则,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落实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对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该落实到文学作品存在史的研究,这才是文学史研究的真正内容。
③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有三种表现形态:
一是显示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相关性历史。
二是显示为作品存在与一般社会历史的相关史。
三是显示为作品与接受相互作用的历史。
(4)期待视域与文学接受:
①期待视域这一概念是姚斯接受理论的“方法论顶梁柱”,姚斯对其界定为读者在阅读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②期待视域有两大形态:
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域。
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
这两大视域融合形成具体的阅读视域。
③期待视域既是阅读理解得以可能的基础,又是对其的限制。
姚斯认为,作品的理解过程就是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衡量一
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失望、超越还是反驳,作品的艺术特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④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史实际上表现为读者期待视域的构成、作用及变化的历史,因此文学史研究应该落实到对期待视域的历史性的考察中。
(5)审美经验论:
①阿多诺认为艺术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是否定性的对立关系,否定性是艺术的本质,而与审美愉悦无关,甚至否定这种愉悦。
姚斯早期受到阿多诺这一思想的影响,将作品与期待视域的冲突看作文学史演变的基础,从而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看做打破期待视域以重建期待视域的过程,但到了70年代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刊行使得姚斯开始怀疑这一观点。
②姚斯认为阿多诺艺术理论的明显失误就在于它否定了人类艺术审美经验中“愉悦”这一基本事实。
否定性痛感并不是一般审美经验的基本感受,而只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审美感受,恰恰相反愉悦与享受才是一般审美感受的突出标志。
③审美愉快与审美经验三大范畴:
一是审美生产方面的愉悦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
体现的是生产者实现自己创造性的愉快。
二是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
现代审美接受由两大样式组成: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和间接肯定性的审
美接受样式。
三是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的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
④为暗示西方文学接受交流关系的历史进程,姚斯根据接受者对作品主人公的识别,划分了五大交流模式:联想模式、敬仰模式、同情模式、净化模式、反讽模式。
(6)评价:
①姚斯早期对接受美学的方法论意义的探讨更有影响和意义,尤其在历史方法和美学方法的结合上他做了有益的尝试。
②姚斯后期的思想虽然更有理论性,但较为平庸和死板,尤其是对审美愉悦的机械肯定走向了另一极端,未能揭示痛苦与否定对于审美经验的真正意义,因此显得较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