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谈筷子和刀叉(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谈筷子和刀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餐要用筷子,西餐要用刀叉。有人说,用筷子好,上方下圆,灵活轻便。有人说,用刀叉优雅,刀割叉进,分工协作。也有人说,小小木棍,怎可用于美食?还有人说,叉子进食,颇为怪诞,农事拾粪之具而已。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

材料主要讲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不同的人对筷子和刀叉有不同的认识。全球范围内,筷子跟刀叉,是两种文化的代表,也是最具代表的象征。用来进食的筷子和刀叉,就好像人类的一双手,灵活地把食物送进我们的嘴中。我们人类的饮食文化大概可以分为中西方,中也就是我们中国,以筷子为代表。大部分用刀叉的地方,完全可以归纳为西方,当然也不能说是全部。

这种竹筷其形相若,大小相等,无论是饭前饭后,都要紧密、平和地站在一起,的确有一种合作的精神。左手持刀,右手拿叉,面抹餐巾,于盆碟之中取得佳肴,其动作的自如,其神态的绝对从容,的确有种绅士的风度。这刀与叉作用、形状的不同,倒较适合于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的自由。主要从“文化”“开放包容”“平等”“公正”等角度分析立意。

立意

(1)开放包容,学会欣赏。

(2)平等对待不同的文化,既不抬高他人贬低自己,也不高估自己低视他人。

(3)摒弃偏见,公正对待每一种文化。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不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等。

素材

1.用餐工具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象征

意义。我们中国最常用的用餐工具是筷子,但是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其实古代的民众是最先使用刀叉的,那为什么这种工具后来被放弃了呢?其实我国的用餐工具还算是世界比较领先的水平,当我们国家开始使用餐具用餐的时候,西方国家其实还都在徒手抓食,我们最早的餐具就是刀叉和勺子,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处在我国范围之内的河姆渡文化,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有用餐工具遗存,这或许就是我国餐具发展的最直接证据。筷子之所以出现,其本质原因还是人们思想进步了,懂得在食物方面下功夫了。

2.12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贵族还不习惯于用叉,仍是用手抓肉,用手或刀子送到嘴里。但刀叉作为餐具的习惯,也就这样一直传承下去了。15世纪前后,为了进餐姿势的美观,欧洲贵族女人改用两尖的叉子用餐,叉才慢慢成为餐具,但用叉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必须合起来用,这样使用起来就更加方便了,所以餐具其实就是一双手的替代品,缺一不可,筷子也是如此。又发展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筷子的使用,比刀叉就有历史得多,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商代,就已在使用筷子这种器具吃饭了,虽然当时不叫筷子。

3.1972年,尼克松总统应邀访华,磋商中美建交。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宴会上使用的是一种江安竹筷,宾主双方概不例外。我们绝对不会认为这是精明的总理的不经意疏忽。此确有深意寓焉。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华府官员应邀坐在我们的桌前,实属不易。这实质上是两个敌对的阵营,第一次心平气和地聚会。宾主双方此时正是在把历史的背景完全地幅遮,而找寻一个新的开幕式,不见烽火,不见硝烟。

范文展示:

谈筷子和刀叉

筷子和刀叉,是东方人和西方人最常用的餐具。比较它们哪个好用,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但是,对于现今的中国人而言,确实有必要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一双筷子摆在你的眼前,仔细端详一下它,你立刻就会感受到发明它的先人们的高度智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吃饭,竟能被如此两根又细又小的木棍所打理周全。大到硕大的菜叶、肉片,小到一粒粒花生米,都不得不听从它的调遣。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筷子,不知道蕴藏了多少的文化底蕴;筷子背后的故事,又不知有多少。

而相比之下,刀叉,就要纷繁复杂的多了——右手持刀,左手执叉,将一小块牛排什么的放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切成数块,再一块块送进嘴里,整个过程还不能发出一点响声,美其名曰“绅士风度”。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贬低刀叉的意思,毕竟那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然而,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眼光来看,用刀叉吃饭,真算不得是什么享受。

中国人是用不惯刀叉的。一个从未吃过西餐的中国人,给他端上一桌丰盛的筵席,再给他一副刀叉,他一定会立时手足无措。同样地,给一个从未到过东方的欧洲人一双筷子,再给他端上一盆炸酱面,他一定也会手忙脚乱,说不定会扔了筷子,直接用手抓起面条,然后送进嘴里去!可见外国人也不太会用筷子。

然而文化也是这样。毋庸置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人类文明带来了进步与繁荣,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文化的滥交。在我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虽然不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承认中华传统文化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他们却总爱给老祖宗的东西添上那么点“现代”味。于是,好好的京剧《苏三起解》成了不男不女的流行歌曲,民族舞蹈、民族艺术品也走了形。他们觉得,这样就是和世界“接轨”了,就是“走向世界”了。非也!诚然,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应该建立在不破坏传统文化原有的美感和历史、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否则,这种融合就变了形。不同的文化适合于不同的民族。就像馒头上抹不上黄油,三明治里也卷不进鱼香肉丝。

那么,中西文化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