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出师表》教学简案
统编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3课《出师表》教学详案
《出师表》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为后人所钦仰。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陛(bì)下臧(zāng)否(pǐ)恢弘(hóng)菲(fěi)薄庶(shù)弩钝(nú)(dùn)2.解释下列词语。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陟罚臧否:奖惩功过、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4)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5)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6)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4.一词多义。
①遗深追先帝遗诏(动词,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是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给予)②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每与臣论此事(动词,谈论)③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动词,“奏效”、“实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名词,效用,这里是任务)④以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目的,用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介词,因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连词,从而)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出师表》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出师表》教案【课时分配】本课时长为1小时,分为五个部分:导入新课、课堂讲解、阅读体验、交流讨论、课堂总结。
建议分配时间如下:导入新课: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阅读体验:25分钟交流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1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
2. 读懂《出师表》的文本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3. 感受《出师表》中作者的忠诚和果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读懂《出师表》的文本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准备】1. PPT: 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解析文本的重点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句段,精心设计交流讨论环节。
2. 制作任务卡:针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重新设计课堂任务卡,包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和归纳感受等方面。
3. 个人笔记和复习资料:通过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出师表》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全班跟读经典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生手抄《出师表》前三句,并作简单介绍。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介绍《出师表》的背景:三国时期环境的变迁,东吴孙权、魏国曹操之间的关系,以及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得蜀汉有向北伐之意。
2.介绍《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在蜀汉刘备的帮助下崭露头角,以其才干和高尚品德受到赞誉。
现在的《出师表》是他为刘备写的一封书信。
3.解析文本的重点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包括开篇的铿锵语句、介绍天下大势的语句、引出对军民生命的责任和义务、解释北上出兵的原因和意义、表达对各方面的指责和挑战、引出自己的决心和信心等。
三、阅读体验(2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进行理解文本的任务,学生个别、小组或全班完成阅读,记录和分享任务卡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学生不加解释地单独阅读文本,整理自己主要感受的关键信息,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 出师表 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材、教学资源等内容的研究分析
《出师表》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它是本单元继《隆中对》之后的又一篇课内文言文。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文章?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解疏通文章。
1、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合作通译课文,最后找出疑难问题,互相解决。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
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所有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个别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诸葛亮的人格深受学生敬仰。只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这篇文言文是不难的。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六单元《23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案(1)
《出师表》【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学习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意,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
3.感悟诸葛亮的忠君情怀。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难点】古人的劝谏艺术。
【学习准备】查阅相关资料,重温《诫子书》《三顾茅庐》,阅读《隆中对》,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了解“表”。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是一种很神圣的文体,是专用于臣子写给君主的。
是特定的“他”给特定的“他”。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读懂“表”一定要了解“他”与“他”,了解“他”与“他”的言说语境。
)(预设助读资料:资料1: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逝。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资料2: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
资料3:魏国长期占据汉土经济发展重心地区,如果蜀国据险自守,魏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必定发展得比蜀国快,到了那个时候,即使蜀国不起兵,魏国也一定会向蜀国下手。
虽然说地形是蜀国天然的屏障,魏国攻不进来,蜀国也打不过去,这样拉锯陷入持久战,蜀国终将会因为后方补给问题而被拖累。
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完成了这篇《出师表》。
说明:给学生交流所查阅的资料得机会,但学生所找资料相对较杂。
上面的材料是需要学生必须了解的材料。
这是诸葛亮与刘备交流的语境。
)二、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把唐太宗李世民临别父亲李靖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出李世民对父亲的深深敬爱,以及父子之间的感情深厚,这是一首充满了爱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的大意,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会分析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诗歌中的美感,感受诗歌中的情思;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会分析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前讲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 新课介绍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出师表》,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
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内容,探究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4. 小结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5. 作业布置
布置诗歌《出师表》的阅读作业,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讲解、小组合作、小结总结、作业布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备教材:《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备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已学过较多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
学生能自主结合注释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理解。
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
另外,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表”动之以情的特点以及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的主要作用。
2.掌握疑难字(陟zh ì罚臧z ān ɡ否)、通假字(“阙”通“缺”)、古今异义词(“卑鄙”古义为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一词多义(“中道崩殂”的“道”为路途,“以咨诹善道”的“道”为道理)、词类活用(“深入不毛”的“毛”名词作动词,长草)、和文言句式(“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为判断句)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圈点勾画法和点拨法,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分析领会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2.通过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体会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积累疑难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分析领会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体会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3 出师表 (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23课《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表”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3.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和对补充材料的理解,品析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分析他们不同的劝谏风格,掌握劝谏技巧。
【重点难点】1.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2.结合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学习和对补充材料的理解,品析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分析他们不同的劝谏风格,掌握劝谏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提起诸葛亮,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有关他的故事、传说比比皆是。
同学们你能说出几个吗?明确: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钱、七擒孟获、空城计等过渡语: 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哪些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诸葛亮,学习他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感受他的忠贞与无私。
二、教学过程任务一:知作者,明背景1.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表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3.背景资料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
诸葛亮施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适逢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于是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感到后主刘禅暗弱,不懂得治理政事,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第23课《出师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中学语文年级九学期春课题出师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及有关“表”的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诸葛亮及有关“表”的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
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
谥忠武侯。
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
著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9 年级 语文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单元《23出师表》
出师表【教材分析】《出师表》是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
学习本文,要了解表的特点和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习目标】1.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 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关于“表”的常识:预设: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2)列出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重点句子翻译2.思悟发现(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条最重要?为什么?(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那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在充分预习自学的前提下,五分钟时间检查预习情况(一)字音崩殂(cú)臧否(pǐ)裨补阙漏(bì)陛下(bì)费祎(yī)咨诹(zōu)夙夜(sù)猥自枉屈(wěi)陟罚(zhì)行阵(háng)驽钝(nú)攘除(rǎng)以遗陛下(wèi)菲薄(fěi)忠谏(jiàn)(二)通假字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选拔。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三)古今异义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候。
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2、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今义:店铺开始营业)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文中指不同。
今义: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原因。
第23课《出师表》(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23《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重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ppt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 (陆游《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 (陆游《病起书怀》)“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 (文天祥《正气歌》)以上四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一篇奏表,它令后人所称道的原因何在?今天我们跟随诸葛亮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
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
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
234年,病死军中。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2.写作背景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222年,刘备攻吴兵败,次年病故,死前托孤白帝城,17岁的后主刘禅继位。
当时,蜀国已失荆州,主丧时危,处境十分艰难。
在诸葛亮的决策下,蜀国东与孙吴修好,南征孟获,平定南方诸郡,发展生产,治兵讲武。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熟悉《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3.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4.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熟悉《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3.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老师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让学生对这篇古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讲授
老师讲解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并对《出师表》的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时间内对《出师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探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忠诚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4.朗读
让学生轮流朗读《出师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文
要求学生以《出师表》为题材,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表现爱国情感和忠诚精神,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内容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选,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出师表》中的思想内涵和背景故事,以及是否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古代文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章进行口语展示和研究,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23课《出师表》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 出师表◎文化自信:感受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难点)◎审美创造:把握文章率直质朴的语言,体会其恳切忠贞的情感。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早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辅佐刘备创建蜀国,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
曾数次北伐,最后因病卒于军中。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背景链接223年,攻吴兵败的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同时与孙吴通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势。
227年,诸葛亮决定抓住时机北上伐魏,临行之前感到后主刘禅昏庸懦弱,不懂得治理政事,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
2.目标任务二:朗读课文,把握字音、节奏。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ɡ)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费祎.(yī)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ē)性行.淑均(xínɡ)行.阵(hánɡ)桓.灵(huán)猥.自枉屈(wěi)夙.夜(sù)渡泸.(lú)驽.钝(nú)攘.除(rǎnɡ)斟.酌(zhēn)以彰其咎.(jiù)咨诹.(zōu)把握节奏: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3.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令人为之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真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
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相关知识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字音字形
崩殂.(cú) 疲弊.(bì) 恢弘.(hónɡ) 妄自菲薄
..(fěi bó) 陟.罚臧.否(zhì pǐ)
郭攸.之(yōu) 费祎.(yī)行.阵(hánɡ) 裨.补阙.漏(bì quē) 倾颓.(tuí)
桓.(huán) 猥.自枉屈(wěi) 驽钝
..(nú dùn) 夙.夜(sù) 攘.除(rǎnɡ)
斟酌
..(zī zōu)
..(zhēn zhuó) 彰.其咎.(zhānɡ jiù) 咨诹
基础积累
1.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
..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2)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4)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候今义:秋季
(7)愚.以为宫中之事古义:我,谦称今义:愚蠢
2.一词多义
(1)道①中道.崩殂路途②以咨诹善道.方法
(2)遗①以光先帝遗.德遗留②以遗.陛下给予
(3)论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②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
(4)能①必能.裨补阙漏能够②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
(5)临①临.表涕零面对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3.词类活用
(1)深入不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草
(2)恢弘
..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3)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4)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5)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之人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盖追先帝之殊遇
..特殊的礼遇
(2)恢弘
..志士之气发扬,扩展
(3)陟罚臧否
....提拔、晋升、赞扬和批评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分析内外形势,对后主提出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对后主谆谆告诫,并在临别时抒发真挚情感。
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交流点拨】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二、文本探究
深层领悟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交流点拨】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
武将:向宠。
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3.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也就是非常痛心和遗憾。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感情。
5.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交流点拨】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
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
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技法探究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交流点拨】(1)语言率直质朴。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
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
(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
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
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
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