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6doc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重阳节传说的内涵和意义。
(2)掌握重阳节的相关习俗。
2、难点引导学生从传说中领悟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重阳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介绍重阳节的时间和名称含义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2、讲述重阳节的起源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大节的原始形式。
3、重点讲解重阳节的传说(1)桓景战瘟魔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学生合作完成故事讲述和互动交流。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重阳节图片、传说故事、相关诗词。
2. 教学卡片:重阳节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小组活动准备:故事角色扮演、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b.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主讲重阳节传说故事(10分钟)a.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如《登高》、《菊花台》等。
b.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学生互动交流(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b. 故事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4. 拓展活动(10分钟)a. 诗词欣赏:让学生朗读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重阳节知识问答:学生相互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重阳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评价。
3.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深入了解重阳节及相关节日的历史文化。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3. 相关的诗词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基本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二、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登山祈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加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四、小组活动:制作重阳节手抄报(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插图等方式,制作手抄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重阳节的传统和习俗。
七、课堂小结:2. 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2. 调查家人或周围人对重阳节的认识和习俗,了解重阳节在当地的传承情况。
2023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
2023年《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5篇《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
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课文工有九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以及由绳子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终于、先……然后……、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绳子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2、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01
传承传统文化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2
弘扬孝道
Hale Waihona Puke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日子。在这一天,
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与长辈共度佳节,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
VS
详细描述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和习 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问关于重阳节的背景知 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授新课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
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桓景在重阳节当天,通过降妖除魔的 方式拯救了家乡,使人民免受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便将重 阳节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以纪念桓景的英勇事迹。
故事二
白蛇传中的重阳节情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在重阳节这天 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与许仙的感情也因此产生了波折。 这个情节反映了重阳节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短文, 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归纳小结
总结重阳节的主要知识点
回顾重阳节的起源、传说故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强调重阳节的文化价值
强调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05
作业布置
制作重阳节传说小报
让学生收集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小报的形式,培养其 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故事卡片。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1. 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2. 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二、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1.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情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重阳节的习俗进行讨论。
2. 讨论习俗的起源、意义和现状,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3.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重阳糕、菊花等。
2. 组织学生进行登高活动,体验重阳节的习俗。
五、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3. 故事讲解: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和户外活动。
七年级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传说有哪些特点?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阳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方案。
2.各组分享活动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下去?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传承方案。
2.各组分享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会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准备。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4. 课后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丰富对重阳节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阳节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习俗等。
3.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老敬老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重要意义。
2. 学会尊重老人,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2.2 学生思考: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
4. 拓展延伸4.1 教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如登高、赏菊等。
4.2 学生分享自己家族的重阳节习俗。
5. 课堂小结5.2 学生谈收获,培养尊老敬老的品质。
6. 课后作业6.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重阳节的图画。
6.2 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重阳节主题活动,如重阳节文艺演出、重阳节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九、教学参考资源1. 《重阳节的传说》课文原文。
2. 重阳节的相关视频资料。
3. 重阳节的图片素材。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使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所传达的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对古老的传说产生共鸣,并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帮助学生理解重阳节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故事分享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重阳节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活动与哪个节日有关吗?”从而引出重阳节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1、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和名称的含义(“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2、讲述重阳节的一些常见习俗,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三)传说故事讲述(15 分钟)1、讲述恒景战瘟魔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它一出现,就会有人病倒甚至死去。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和很多乡亲都被瘟魔害死了。
恒景非常伤心,决心要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仙人被恒景的诚意打动,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他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讲述孟嘉落帽的传说东晋时期,有个叫孟嘉的人,他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xx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述。
2.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小组讨论所需材料。
3. 课堂活动所需道具和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传说故事学习: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3. 习俗讲解: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传承,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有关重阳节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茱萸饰品、品尝重阳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重阳节在当地的习俗和活动,下节课分享。
8. 板书设计:重阳节历史背景:传说故事:习俗:传统文化价值: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尊重的表达。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进行反思。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氛围进行反思。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剪纸、京剧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3. 补充相关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介绍其他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重阳节传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2. 重阳节的习俗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2. 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背后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手工艺品,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二、讲解重阳节的传说(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重阳节的主要传说,如“登高避邪”、“佩茱萸消灾”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探讨重阳节的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重阳节传说背后的意义。
四、了解重阳节的习俗(10分钟)1. 教师介绍重阳节的各项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茱萸等。
2. 学生了解并记录重阳节的习俗。
五、动手制作手工艺品(15分钟)1. 教师发放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调查更多关于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编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重阳节的名称、时间和有关的习俗。
2.积极参与节日活动,主动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关心和感谢之情。
3.体验与爷爷奶奶共同过重阳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1.幼儿调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知识。
2.了解爷爷奶奶在家做哪些事情,并记录下来。
3.幼儿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上祝福的话,邀请爷爷奶奶参与活动。
4.师幼共同布置好活动室环境,幼儿分组排练一个小节目,音乐磁带、录音机,有关的重阳节食品。
5. 教学挂图活动过程:(一)幼儿交流、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1.幼儿分组交流。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表述重阳节的时间、传说及人们的活动。
教师:今天是什么节日?重阳节是几月几日?人们有哪些活动?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出示教学挂图《快乐重阳节》,师幼共同小结:重阳节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天,人们会吃重阳糕、赏菊花、登高。
现在人们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二)幼儿了解爷爷奶奶的故事。
1.爷爷奶奶和幼儿交流自己的经历、做法等。
教师:今天是重阳节,也是老人的节日。
你们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吗?2.幼儿交流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教师:小朋友也知道爷爷奶奶关心我们的故事,谁来说一说?3.幼儿带着自己做的感恩卡向爷爷奶奶祝贺节日,并向爷爷奶奶说一句祝福的话。
(三)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
1.教师讲述重阳糕的制作过程。
2.幼儿和爷爷奶奶品尝重阳糕,体验共同过节的快乐。
3.幼儿合唱《感恩的心》,请爷爷奶奶欣赏。
重阳节由来的传说教案2教学目标:1、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行动困难,有爱护老人的愿望。
2、感受老人对小辈的关爱,树立尊敬老人的观念。
XX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2024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重阳节的文化氛围;(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阅读与理解;2.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介绍;3. 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背后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2)培养学生对重阳节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2)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理解课文内容;(2)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文化内涵讲解:(1)详细讲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诗词欣赏:(1)展示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味;(2)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重阳节意象和情感。
5.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所学;(2)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首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传统习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和表达文化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四年级语文教材《重阳节的传说》2.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3.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教师参考书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创设情境:教师放一段关于重阳节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引入主题: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Step 2:课前预热(5分钟)1.教师出示《重阳节的传说》的封面,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故事的内容。
2.学生讨论并预测故事的情节。
Step 3:阅读故事(15分钟)1.教师朗读故事,鼓励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Step 4:理解故事(10分钟)1.教师提问: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要登山?2.学生回答并讨论:故事的主人公是华仔,他想治病。
3.教师指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重要的事件,并进行梳理。
Step 5:文化讲解(15分钟)1.教师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教师分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习俗:登高、避邪、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3.学生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Step 6: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师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造一个与重阳节有关的场景。
2.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创作。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重阳节的传说和习俗。
2.教师提问:你们对重阳节有什么新的认识?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重阳节的传说》的理解和感受。
2.完成练习册上与《重阳节的传说》相关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重阳节的传说》习俗: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文化意义:重视老人、亲情、团圆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并理解了《重阳节的传说》的故事情节和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
1、回复述本文的传奇
四 学生分小组再读课文,进行竞赛,挑肥拣瘦,指出错误和优点
2、学习桓景的优秀品质
五 布置作业
教学课时
1、写本文的四字两词
2 课时
2、查出四字词语的意思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语
一 回顾课文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新的学问
九九重阳,是一个团聚的节日。在古时候,每到这一天,离乡的人
二 教学过程
们都会对家人和亲人产生思念,于是关于重阳节的诗篇就层出不穷。那
老师:同学们,重阳节的主人公是谁?
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个传奇。〔板书课题〕
魏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学生“桓景 老师:对,写了桓景的什么故事呢? 学生:斩除妖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老师:同学们很会总结,如今再次读课文,找出来桓景给你留下印 象最为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和小组之间沟通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画句子,谈感受〕 几分钟过后,学生开始汇报 对第四自然段讲解。 老师:桓景的学艺路途充满了艰辛,可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 过长途跋涉,越过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他最终如愿以偿的见到了 师傅。通过“最终”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费长房又是如何做的?〔指导学生读出“和气”的'语气〕 老师:桓景这么艰辛的找师傅学艺是什么缘由呢?
魏
第2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概述本文讲解并描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四 作业 搜集有关民间的传奇故事,写下来,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融合。
魏
第3页共3页
回到一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老师:原来是桓景由一个美满的家庭顷刻之间因为瘟魔变得残缺 不全,父母妻儿死去,的平稳生活,桓景才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我们 再来感受一下环境在路途上所受的艰辛。〔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生共读第五自然段,生读费长房的语句,老师读旁白部分。 老师:回到家乡后,桓景给了乡亲们什么东西呢? 〔讲解并描述 6、7 段〕瘟魔刚到时是什么样子,被桓景战胜后又 是什么样子?〔指导学生读书,突出前后的对比,趾高气扬和头晕眼 花〕从中你有感受到桓景有什么样的品质? 老师:结果是令人高兴的,也就是大团聚的结局。从今,汝河两 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害了。那么在重阳节流传下来什么风俗 呢?〔读最终一段〕 三 小结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xx
重阳节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 提高学生对中文语言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五、教学准备1. 教室内摆放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或装饰。
2. 准备相关的教材或故事材料。
3. 准备听力材料或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或装饰,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听力理解:播放与重阳节相关的听力材料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进行听力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重阳节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佩戴茱萸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活动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的态度。
八、教学延伸1. 邀请传统文化的专家或长者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2. 组织学生参观与重阳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认识。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十、教学资源1. 重阳节的图片或装饰。
2. 相关的教材或故事材料。
3. 听力材料或视频资料。
4. 与重阳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信息。
5. 传统文化的专家或长者的联系方式。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解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
1.重阳节的来历
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第一则: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
(1)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
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
三、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纸鹞、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桓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传说故事中流传下来的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的习俗也流传下来,不过这些习俗还有不同的说法。
(出示课件)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2.吃重阳糕: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做出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吃重阳糕的传说(视频)
重阳花糕的起源有一种来源甚早的说法……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传开来了。
3.插茱萸辟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
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5.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1)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
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
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2)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6.小组交流收集的重阳节的资料。
三、小组交流
分别说说自家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四、拓展延伸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现在我国把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多读才能获取更多,收获更大。
课下,同学们把这些传说讲给家长听一听,再搜集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章来读,我想,你会为我们的民族而赞叹,为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补充材料
第一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
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
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
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
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
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
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