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发展,当代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迅速普及。从最初简单地替代手工劳动发展到现今改变企业业务流程、重置企业组织结构。信息化已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实质上它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日常管理及客户往来等业务流程数字化,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智力流汇集成的信息流,在企业内部产生庞大的信息库,通过各种信息网络系统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企业各层级管理者,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从而优化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资源。信息革命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加速器。

一、知识与决策权的匹配关系

新奥地利经济学的重要级代表人物Hayek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与特定地点和时间相关联的知识两种。企业的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能够配置给定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将组织的资源用于相对重要的地方。所以,Hayek认为,应由那些熟悉具体环境、直接了解有关变化以及为适应这种变化马上可以获得资源的人做出最终决策。由此,企业的经济效率也取决于决策权威和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的匹配关系。

Jensen&Meckling进一步发展了Hayek的思想。他们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专有知识以及集中的知识。一般知识是转换成本较低的知识,属于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信息,在组织中通常表现为很容易电子化和数字化的信息。它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层次较低,如科学知识、产品生产技术、能编码的产品和市场信息等等。专有知识是指在不同成员之间转换需要支付高成本,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失真”的知识。它往往表现为只有当事人才能完全获得和理解,而局外人很难获得和理解的信息,或者说局外人获得信息的成本很高。这部分知识很难数字化,大都属于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信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容的就是专有知识的特点。它一般包括产品质量和技术改进的知识、员工操作和实践知识、与特定企业和岗位相关联的知识等等。集中的知识是指通过集中和分析特定环境产生的知识,集中的知识还包括在特定环境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决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Jensen&Meckling还认为,影响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知识能否转移,而是知识以多大的代价转移以及是否值得转移。在企业组织中,位于最顶层的是最高管理者,处于最底端的是雇员。每一层级的成员都有各自所具备的专有知识,也拥有与其职权相对应的决策权,但是这二者通常并不匹配。在企业中,总是有成员能够拥有关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知识,而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知识也都表现为此种类型,但是这种专有知识大多无法简单传递,它的转换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需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还包括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播成本等,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转换成本,并且这种转换成本非常高。由于组织的经济效率取决于知识和决策权的匹配,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加强知识与决策权的结合度,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企业成员,即转移信息;另一种是把决策权授予拥有相关知识的企业成员,即转移决策权。

在将知识传递给有决策权的成员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信息成本。其中包括知识的转换成本、知识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所带来的延迟成本。此外,还包括信息的机会成本。由于知

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彭白颖

13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5期

管理研究

识传递所产生的信息成本,企业的决策权应当分配给那些拥有较多专有知识或信息的企业成员。但是,企业的组织管理关系是一个层级的委托-代理链条,如果将决策权分配给拥有知识或信息的企业雇员,知识传递的信息成本会下降,但同时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增加而使代理成本上升。一般来说,随着集权程度的增加,信息成本增大,委托代理成本减少;分权程度增加,信息成本减少,代理成本增加。组织的内部总成本也就是信息成本与委托代理成本之和。因此,在确定企业的组织结构时,必须权衡这两种成本,并选择内部总成本最小的方式。

二、信息化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1.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

当信息技术被企业采用以后,就会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系统。一方面,这些系统能够迅捷地收集、汇总、分析和处理组织内各种业务的综合数据,并且极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更方便地传递信息,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转换、失真和延迟成本;另一方面,当信息的传递成本降低后,那么在用去同样多的传递成本的情况下,企业的上层管理者据以直接做出决策的信息就更真实,组织的收益就越大。相应地,上层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机会也就越大。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降低了信息转移时的信息成本,而且降低了决策转移时的代理成本,使企业出现了集权管理的趋势。它消除了高层管理者对中层管理者的依赖,摆脱了信息匮乏的困境。同时,财务业务的协同和信息共享使得高层管理者即时决策成为可能,大量中层管理人员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增加促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

从代理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委托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观测到代理人的行为,那么企业的代理成本就会显著降低。这在过去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是很难实现的。而在现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使委托人可以监督和记录代理人的行动和绩效,而且还可以观察到企业中每个职能部门的运行状况,导致代理成本下降,使企业内部出现分权管理的趋势,进一步促使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基层员工直接推向顾客、推向市场,拓展了员工发展的空间,提高了组织的效率。

2.组织边界趋向模糊化

组织边界趋向模糊化,是指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和界定依然存在,但部门间的边界却打破了过去的僵硬界限,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其功能大大增强,已经远远超过各个部门功能的总和。组织边界趋向模糊化,使各种边界更易于扩散和渗透,消除了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更有利于信息在各部门的传递和对称分布,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开展。

企业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等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形成多种形式的组织结构,企业可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经营业务及其组合,各种职能部门边界的严格划分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企业员工具有比过去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长,根据企业的需要随时组成特定项目的团队,使各种岗位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样既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相对减少了企业的雇员人数,提高了组织的运行效率。比如,美国戴尔计算机公司利用无边界化,创新自己的组织,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把注意力放在供货方式和市场开拓上,并从外部选择可靠的供应商,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之共享数据库、技术、信息和资源,由此节约了信息成本,形成了快捷的供应和维修体系。

3.组织结构趋向网络化

信息化的生产与经营环境使得相关信息在企业内外部的自由高效流动成为可能,这无疑对组织模式网络化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从企业内部看,网络可以把拥有不同知识背景、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网络组织可以使信息成本接近于零的同时,实现信息交流的最大化。这种组织的最大特性是:松散的、动态的以任务为中心的结合。它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纵向等级和横向分工,将组织的成员以网络的形式相互连接,这样就可以使大型组织保留小型组织的一些优势:比如对客户和环境变化的弹性和全面负责,信息、专有知识等资源以及合作性的工作、责任、奖励等在全组织范围内的分配。从企业外部看,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可以使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经销商的联合,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价值链,从而实现特定经济环境下的利益最大化;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可以迅速解散这一网络,转而寻求新的战略伙伴。责任编辑/丛容

14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