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小说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典小说鉴赏
-----《红与黑》鉴赏
读《红与黑》,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探求它的内涵就像探求那个时代的缩影,要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和那个时代沟通,因为时间已经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给了主人公最真切而又饱满的现实意义。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一名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这也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的英俊与才智博得了市长夫人的芳心,由此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之情。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聪明和个性,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后来二人秘密结婚,虽然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于连!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为此,人们对他有太多的评论——一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当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悖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于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虽是平民出身但却又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期间,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自私的表现。“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又是他灵魂升华的诠释。作者用轻淡的描写而又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了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于连追求"英雄梦想"的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年轻有为的于连表面上看似被毁于病态的爱情,实际上是被毁于当时病态的法国社会。
法国作家斯丹达尔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狱之前的于连是在社会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他要“三十岁当上司令官”。或者当上年薪十万的主,他要受到巴黎美妇人的青睐,以诱惑和征服贵族女人为"责任";他要挤进上流社会,要按照给他十字勋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并且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为自己本是个大贵人的私生子;凡此种种,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认,社会的承认,也即所谓“抱负”和“野心”。于连并不是不能成功,他其实已经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狱之后,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诉仍有可能
被接受,他若抛弃尊严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婿,于连在法庭上辩护的确是一种“自杀”的行为。然而,看看于连在狱中的表现,读者不能不认为,于连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反而是他的失败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这本书的巨大魅力来源于他对社会事实的贴切,对人论心灵的鞭策。作者从一宗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小说让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到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时期的混乱状况。让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的“灵魂辩证法”;这与以往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到的巴尔扎克那种“造就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对于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也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团火一样旺盛的精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而我则认为“红”是作者对光明社会的一种美好期盼,“黑”是当时黑暗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无情压迫。作者想通过对于连的塑造来反映自己的内心,抨击对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