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与革命的思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改革与革命的思考[*]
【纲目号】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入此)
【编著者】沈宝祥
【作者】沈宝祥
【原文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原文日期】19940700
【原文页号】290~297
【出版单位】中央党校出版社
【文献形式】文集
邓小平同志一再把改革与革命相联系,他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他在一次同外宾谈话时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十四大以来,许多论著都在论述阐释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论著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很不一致,甚至观点相左。这说明,对这个问题需要认真进行研究。
现在把我所看到的有关这个问题的不同论述摘录如下,以便于大家思考研究这个问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呢?我以为这样来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是要让我们懂得这场改革已经和将要引起的社会变革的重大、广泛和深刻,是要动员人们高度重视、郑重对待这场改革,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从事这场改革。”这是龚育之《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一文中的论点,引自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第21页。
2.“革命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从狭义讲的社会革命,一般指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实现社会飞跃性发展。”“另一种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重大社会变革,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文学革命、语言革命等等。”“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是广义上的革命。把它称为第二次革命,旨在表明它的深刻性。”这个观点见于王梦奎主编的《学习十四大报告辅导》一书第18—1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3.“有的同志为了论证‘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把革命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认为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如同‘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文学革命、语言革命’一样,‘是广义上的革命’。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还不能使人准确地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深刻的命题。”“同历史上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伟大革命相类似,它仍然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不过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而是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这是张式谷在《革命的传统含义和新的时代内容》一文中的观点,引自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1期第6页。
这一观点是针对上引第二种观点的。第二种观点把狭义与广义的革命放在一起,排列第一、第二,从逻辑上讲是欠妥的。第三种观点提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和“具有新的时代内容的特殊的社会革命”两个新的革命概念,但作者未加阐释。
4.概括起来说,改革作为一种革命大体上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改革本身,或者说按其本性,就是一场革命。因为它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体制,而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一般调整、细枝末节的修补或改良。这是改革的最本质规定性。而就“从根本上改变”所要改变的对象这一点来说,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是就革命的本意而言的,并非什么转义。第二层含义,改革就其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来说,它就是一场革命。第三层含义,改革就其结果或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深远意义来说,它也
是一场革命。这个观点引自《人民日报》1993年5月7日王贵秀的文章。
5.把改革称为一场“革命”,这是就改革的性质和意义而言的。“革命”是一个多意词,虽然它主要是在政治斗争的意义上来使用的,是个政治概念,但是它也在转意上常被使用。判断一个变革是不是革命,不是看其政治宣传,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看其是否解放生产力,或者说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具有解放意义。我们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以生产力标准来认定的。
改革是一场革命,搞现代化建设也是“革命”。这两者都是“革命”,但他们所表述的“革命”涵意是不一样的。改革是“革旧体制的命”,现代化经济建设是“革自然界的命”。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进行的第二次伟大革命,从理论上说,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具有多重涵意的综合性革命。改革是这场伟大革命中任务最艰巨、社会震动面最巨大、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最有直接意义的革命,因而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革命。但它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不具有唯一的革命意义。这些观点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德育工作内部参考》1993年第一、二期合刊,石仲泉的文章。这里涉及了许多理论问题,如判断革命的标准,“综合性革命”的概念等。
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里的意思是说,在完成消灭剥削制度的社会革命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我国的改革所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又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这个观点引自薛驹主编《十四大报告二十二讲》赵曜的文章。
7.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就是说,它不是指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方面的经常性的调适。这种调适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的,它不一定都具有革命的性质。我们所说的作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特指我国8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这场改革。我们要从这一特指的含义上去深刻理解和说明改革的性质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进而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1949—1956),可以视为“中国的第一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所完成的,主要是占有关系上的革命,即从基本的私有制转向基本的公有制。提出发展商品经济的口号,提出交换关系方面的革命的任务,并开始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调整所有制的结构和形式。这就是所谓“第二次革命”。从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整结构的过程和任务来看,“第二次革命”主要的是交换关系上的革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占有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大调整。这些观点引自中央党校《党校科研信息》1993年第15、16期合刊李恒瑞的文章。
8.有的同志撰写的论述改革的文章,着重阐述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并引证邓小平同志198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性变革”。
9.“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又一次伟大革命。”这是丁关根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见《新华文摘》1993年第1期第3页)。
10.“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完成的革命,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这个革命,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另一个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经过这两个阶段的革命,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