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doc
简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观点
简述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思想主要观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经济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一直饱受重视,儒家的音乐思想也就一直得到坚持的发展。
儒家的音乐观是由孔子看重音乐的思想演变而来的,儒家的音乐思想强调“音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具体地说,儒家认为音乐有让人安静、让人听从政令、凝神思考未来、提升官员品德等功能,从而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典范,重视歌咏的仪式性和确定的乐曲的完整性。
《孝经》中规定,凡是赞美君主的歌曲、赞扬至尊之人及让人向善的歌曲,都要刻制曲谱,并且有严格的完整性和仪式性。
而这一点在其他儒家谱写的曲子中也得到验证,比如《晋乐府》中的“群娃行”就强调了仪式性和音乐完整性。
节奏也是儒家音乐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儒家强调,好的音乐必须有好的节奏,而好的节奏则可以增加演奏的表现力,让聆听者感受到更多的感情。
比如,《晋乐府》中的“萧瑶赋”就强调了音乐的节奏,这种节奏被用来强调曲子中故事情节之间的转折点,使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能感受到该曲子的丰富内涵。
儒家音乐观强调演奏技艺的基础性。
儒家认为,“临(音乐)者,乐其志也”,乐器的演奏者必须有良好的技艺基础和良好的习惯,在练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乐器技艺,以获得更好的乐曲表现效果。
在《孟子》中也有提及,音乐家必须诚心演奏,以便让聆听者感受音乐的真实性。
最后,儒家还认为音乐对品德的影响很大,在《论语》中提到,音乐可以让人学习仁德,从而产生善良的思想。
因此,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提升公务员的品德,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总之,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孝经》为主,强调仪式性和节奏感,同时也注重演奏的技艺和对人的道德培养,其目的是保持社会的秩序。
儒家的音乐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礼仪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时期。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体现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礼记》、《孟子》等。
以下将对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一综合总结。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效果。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感染人心的艺术形式,它具有调节人的情感和修养人性的功能。
他们注重音乐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把音乐和道德、政治等方面联系起来,认为音乐是社会秩序的一种表现。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顺音”。
《礼记·乐记》中提到:“声者,气也;音者,声之所舍也;乐者,以顺也。
”这里的顺音指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使人感到舒适、愉悦。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顺音有助于调整人的情绪,使人达到情感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关音乐的审美要求也有一定的规定。
例如《诗经》中提到:“意言志行,怀思豫感。
”古代音乐家们认为,音乐应该富有情感,能够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变化,使人对生活产生共鸣。
同时,音乐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美感和和谐感。
另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是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
《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古之人,感天地之音,而和四时之气,使心和之。
”意思是古代的人们通过欣赏音乐,可以感受到天地间的美好和谐,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古代思想家们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能够修养人的德行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他们还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合适的音乐能够调节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正义。
在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中,古代音乐家们还注意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指出,音乐应该注重个性和创新,避免拘泥于传统和陈旧的形式。
《乐记》中提到:“百乐出自一脉,而性情各殊也。
”这意味着音乐艺术应该有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古代音乐家们还认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应该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相适应,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观。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都对“乐教”持有不同的看法。
在儒家看来,音乐教育对于修养人格、培养道德有着极大的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夫乐者,乐也;人之所以为人也。
”他认为,音乐的美妙旋律和节奏可以使人心情愉悦,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音乐应该是“正”、“和”、“雅”三个方面的统一,即既符合乐律的规则,又和谐美妙,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
而道家则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无为自得”的境界。
庄子有言:“听其音,直为道之大,则思气内敛,志意专一,心灵顺适。
”他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放松、平静的状态,能够舒缓人们的身心,帮助人们意识到自然和谐,从而达到道家所追求的无为自然的境界。
对于墨家来说,音乐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美学艺术,而是通过一种礼教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墨子认为,音乐应该符合“兼爱”、“礼义”的原则,并通过音乐来具体实践“爱人如己”的道德价值观。
从以上的不同学派对“乐教”思想的看法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人们对于“乐教”这一思想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
他们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对人们的道德、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和锻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总的来说,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在文化、教育、美学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指导着人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道德、情感、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培养,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道德价值的教育相结合,为后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
秦始皇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秦音乐美学思想的诞生。
秦音乐的美学思想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前进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以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而构建的。
主要源于传统中国古代思想,如《易经》中的“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和“大道”理念等。
它以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其他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音乐美学的新概念。
秦音乐美学认为,“音乐既可表达人心与意境,则其本质也是一种唯心思想;音乐的形式是由此推出的,它将感情的唯心主义与形式的实践统一起来。
”
秦音乐美学认为,声音是一种循环的结构,可以唤醒人的情感,影响人的心境,且声音对健康有益。
因此,音乐可以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活跃、而又和谐的独特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让人们安坐在自己的世界中,使身心愉悦。
此外,秦音乐美学还强调了音乐的视觉性。
它认为音乐的节奏、伴奏、旋律和分解等都需要良好的视觉指导才能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秦音乐美学思想是一种指导性的思想,表达出了音乐的独特性、音乐的视听性以及良好的表现和组织。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时代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几千年来一直依存流传于中国文化之中。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先秦音乐中,“乐教”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乐教思想即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和引导人们修养品德、培养人格,是古代中国音乐和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本文将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先秦时期的音乐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当时,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古人认为音乐有着直接影响人心和情感的作用,能够感染人的情绪,调节人的心态。
他们将音乐纳入到教育和修养的范畴之中。
在《礼记·乐记》中就提到:“乐者,国之制也。
”可见当时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而“乐教”思想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的。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乐记》中,提出了“圣人立乐以几”,即圣人制定乐以教化人民,通过音乐来教育人们。
乐教思想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教育人们情感、修养品德,培养高尚的心灵境界。
在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中,乐师们不仅是音乐家,更是教育者和教育者,他们通过音乐的教化功能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
这种将音乐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理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为后世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宗教、宫廷和社交场合中。
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接受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
在礼仪、祭祀、宴会等场合中,音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教化和教育的手段。
这种将音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理念,体现了乐教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先秦的“乐教”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和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教思想提出了“以乐教人”的理念,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
这一理念随后被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的音乐思想总结
墨子的音乐思想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音乐思想是他众多思想中的一部分,对于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墨子的音乐思想主要包括对音乐伦理、音乐审美、音乐功能以及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首先,墨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的伦理性。
他认为音乐应该以道德为基础,传达正义和善良的价值观念。
他认为音乐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情感品味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要追求和谐、和睦的音律,以及平等和亲近的人际关系,这样的音乐才能有意义和价值。
其次,墨子的音乐思想关注了音乐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高尚的审美境界,通过音乐来激发人们的美感和艺术欣赏能力。
他认为音乐应该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简单追求声音的美感,更要注重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第三,墨子的音乐思想涉及了音乐的功能。
他认为音乐可以用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人们摆脱忧愁和痛苦,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他提出了“以音悦志”的观点,认为通过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水平。
最后,墨子的音乐思想强调了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音乐是直接影响人心灵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他认为音乐对人的情绪、意志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培养人们的感受力和思辨能力,使人们更加理智和宽容。
总之,墨子的音乐思想以道德为基础,注重美学价值,强调音乐的功能和影响力。
他的音乐思想对后世的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音乐的研究和探讨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和启示。
墨子的音乐思想不仅提升了古代音乐的品质,也给现代音乐发展带来了很多启示,使得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音乐思想开始形成的时期。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思想——“乐教”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其渊源、内涵和影响。
一、“乐教”思想的渊源“乐教”思想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和《尚书》。
在这两部经典性文献中,就涉及到了音乐与教育的关系。
《诗经》中有很多描述音乐对人心的感化作用的诗篇,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描述,突显了音乐的教化作用。
而《尚书》中也有关于音乐教化的记载,如“乐德生于教”、“礼乐以成性”等,都表明了先秦时期已经存在了音乐教化的思想。
先秦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对于音乐教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孔子认为“乐者,礼之具也”,强调了音乐在教化中的重要作用。
他还主张音乐教化要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以“礼乐”来教化人心。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乐教”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乐教”思想的内涵“乐教”思想实际上是一种通过音乐来教化人心的理念。
在先秦时期,社会道德混乱,人心涣散,音乐被赋予了更多的教化功能。
基于这一背景,“乐教”思想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三、“乐教”思想的影响“乐教”思想在先秦时期对音乐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加强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许多社会仪式和文化活动都需要音乐的参与,音乐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通过音乐的教化作用,人们的道德修养得到了增强。
乐教思想也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乐教的倡导,音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音乐家们也开始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加入更多的教化元素,使得音乐更加贴近人心,更具教化效果。
“乐教”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音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渊源、内涵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关键词:先秦,哲学家,理解,思考,音乐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简介:在哲学的金字塔中,可以追踪人类理智的行进足迹;在音乐的殿堂中,蕴含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而起的喜怒哀乐。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抽象,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
但,哲学充满了矛盾,音乐也必须在和弦的建立和解决之间进行。
哲学在探究绝对真理,音乐在寻求完美。
哲学家力图用简洁的命题诠释世界,音乐家高法以朴素的音响表现心灵。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内容:在哲学的金字塔中,可以追踪人类理智的行进足迹;在音乐的殿堂中,蕴含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而起的喜怒哀乐。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抽象,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
但,哲学充满了矛盾,音乐也必须在和弦的建立和解决之间进行。
哲学在探究绝对真理,音乐在寻求完美。
哲学家力图用简洁的命题诠释世界,音乐家高法以朴素的音响表现心灵。
1 音乐与哲学的辩证关系音乐和哲学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
它们矛盾,因为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照和反映世界;它们相通,因为它们是人类主观世界的两极的抽象 -- 理智和心灵的抽象。
哲学家应当懂得音乐。
哲学的对象不应仅是客观世界与人的理性,也应包括人的心灵;不应仅仅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解释社会,还应以热情、爱情和痛苦去领略人生。
不懂得音乐的哲学家常常是心灵的盲人,而心灵的盲人的哲学常常是不完美的。
同样,音乐家也应懂得哲学。
不懂哲学的人不了解他身外有何等广大的世界,不了解这世界必不能深刻而全面体验人生,不能深刻而全面体验人生的不会有广阔的心灵,而只有这广大的世界进入了他的心灵,他才能创造与这世界的伟大相对称的音乐,才能在对无穷与无限的思考和感受中以音响表现无穷和无限。
马克思是音乐家,因为他不仅以冷静的批判分析世界,也把他为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而献身的热情倾注进步和繁荣而献身的热情倾注进了哲学,他没有躲避黑暗,他为人类大同的曙光而讴歌,这样他才成了无产者的"第一小提琴手"。
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
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由于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中多借史实以立论,因此,其音乐活动多与音乐史学相关,这也使得诸子的音乐学术活动以史论为主。
孔子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具有首创古代音乐历史文献学整理工作的意义。
《孔子家语·致思》记孔子为了解周礼乐制,曾经对周礼乐的文化遗迹进行实地的文化考察,“至周问礼于老聃,治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在音乐思想领域,孔子对“乐”的概念作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并用于乐教实践。
他的礼乐思想,因为加进了“仁”的内容而形成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特点。
他最早从内容(“善”)与形式(“美”)的角度评价音乐作品。
在审美实践中,他将其“中庸”思想活用于音乐审美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音乐审美心理上,他视精神上的体验高于感性的体验(“在齐闻《韶》”)。
他还对音乐形态的构成及其美感特征作有专门的描述(“子语鲁太师乐”),这些都表明孔子在音乐实践中形成有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与研究方法。
孔子在音乐活动中,贯穿着重实践的精神,其表现:一是厚今,再是重知行合一。
他表面上的重周礼,实际上却是为了礼乐的“今用”而加进了当代的思想内容,并全力付诸乐教实践。
在音乐教育学思想上,孔子是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统一起来的音乐教育家,他将“行”纳入音乐的美育实践,形成中国优秀的美育传统。
这使得他能积极参预对现实音乐生活的“干预”(提倡“放郑声”),并从学术上为新的、理想中的文化发展作积累。
《墨子》一书反映有墨子及其后学的“非乐”思想,这是一种音乐社会历史观。
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来自于墨子对历史与现实的音乐生活的经验性总结与判断。
墨子以“三表说”为其“非乐”思想的学术基础。
他提出是非取舍以古圣贤王者事迹、众人耳目感觉经验及实际效用作为判断依据,并列举音乐史上历代为王者多以音乐亡国、误国事,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此“音乐亡国”论对韩非子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概略评述先秦的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1.概略评述先秦的儒墨道家的音乐思想。
答:㈠儒家:儒家是既提倡又肯定音乐的。
xx:①在音乐情感方面,孔子强调“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准则;②在音乐政治方面,孔子主张正乐,推崇雅乐,反对民间俗乐“郑卫之声”;③在音乐教育方面,孔子认为好的音乐应该美善合一,强调音乐的教育功能,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xx:①孟子认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②主张“与民同乐”。
xx:荀子的《乐记》论述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指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
㈡墨家:墨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主要见于其《非乐》篇中。
墨子认为音乐是有害无益的活动,解决不了百姓的“三患”,反而极大的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①统治者制乐,越是多样复杂,对国家的治理就越差。
②音乐不能起到治理天下的作用。
③音乐不但不能解决百姓的疾苦而且还将花费大量财物,增加他们的负担。
墨子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队里起来,完全否定音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㈢道家:老、庄学派既“倡乐”又“非乐”,他们代表没落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
老子:老子推崇“大音希声”,即理想的音乐或无声之乐是自然、绝对、至美的。
xx:庄子音乐思想的实质是“法天贵真”,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2.概略评述汉代至今的“丝绸之路”———“音乐之路”。
答:㈠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改变了上古时期华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封闭状态的格局,开拓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纪元,逐渐形成了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面貌。
汉代西域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端,同时也是音乐之路的开端。
㈡①“横吹”乐种和《摩柯兜勒》乐曲是张骞由“丝绸之路”带回中国的第一批音乐成果,使得汉代音乐成分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②汉武帝元丰年间,派遣细君公主与乌孙国联姻,嫁给乌孙王猎骄靡,汉文化也随之传播到赤谷城。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1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音乐感受与音乐意象《乐府古题要解》中解说《水仙操》之创作过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
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
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窈冥,群鸟悲号。
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形素兮蓬莱山,欤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遂成天下妙手。
""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艺术的造就,全凭技巧的学习还是不成的,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云:"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般人的感受,主观虚构的意象往往是肤浅的,"知音"要深入把握音乐结构和旋律里所潜伏的意义。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作曲家不是模拟流水的声音和高山的形状,而是创造旋律来表达高山流水唤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感受音乐艺术中也会使我们的情感移易,受到改造和净化、深化和升华。
唐常建《江上琴兴》云:"江上调玉琴,一弦一清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这就是听者意识体验逐步加深和纯净。
明石沆《夜听琵琶》云:"娉婷少妇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这也是从听乐中得到的感受,它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增加了深度。
就象我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离开自然表面,深入自然的核心,把握自然的现象最内在的数学规律和运动规律那样,音乐领导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
浅谈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观念
浅谈先秦诸子的音乐美学观念作者:马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儿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新变化,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儒、道、墨、法各家先后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在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起着深刻作用,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核心思想;音乐艺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生活中有礼必有乐,有乐必有礼可以看出音乐思想在当时社会已相当活跃,音乐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以先秦诸家各学派在音乐美学方面各抒己见,纷纷提出自己的音乐美学观念。
一、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孔圣人,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世界十大名人之首,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愿天下苍生内心都充满爱;仁远乎哉,我欲仁,则斯仁至矣,正所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基本的音乐美学观念:1.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孔子看来,音乐艺术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既具有“善”的特征,同时又要有“美”的形式,这样的音乐才是完善完美的音乐,故“尽善尽美”。
2.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一个人缺乏文饰,这个人就是粗野的,但一个人单有文饰而缺乏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个人就是虚浮,只有“文”和“质”统一起来,才能成为君子。
这句话看似表面上说人,也可用于音乐艺术方面,不能过于突出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道德品质,只有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或一部优秀的作品。
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而悲哀却不止于过于悲伤。
孔子认为,艺术所包含的情感必须是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须符合“礼”的规范。
先秦儒家音乐思想
先秦儒家⾳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相继⽴国。
为争夺霸权,各诸侯国纷纷推⾏变法,重⽤称为“⼠”的知识分⼦,从⽽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个灿烂时代——先秦诸⼦百家争鸣时期。
以孔⼦⾔论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这⼀时期发表了⼀系列关于⾳乐的论述,并由其追随者发扬光⼤,使儒家⾳乐观点,逐渐成为⼀种系统的⾳乐思想。
孔⼦(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zōu邹〕⾢(今⼭东曲⾩)⼈。
他不仅是先秦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乐家。
据《史记·孔⼦世家》记载:他35岁时,在齐国曾与乐官太师研讨⾳乐;学习传统乐舞《韶》时,“三⽉不知⾁味”,受到齐国⼈的赞赏。
年过50岁后,已练就⼀⼿⾼超击奏⽯磬的技巧,但仍不满⾜,还向师襄⼦刻苦学习古琴,不只满⾜演奏技术的⼀般掌握,⽽且追求琴曲志趣的深刻表达,连师襄⼦都为之感慨。
后⼜作《陬操》⼀曲,⽤以哀悼晋国冤屈⽽死的两位贤⼤夫窦鸣犊和舜华。
⼀次游历困于“陈”、“蔡”两地野外,在粮⾷耗绝、随从⽣病的情况下,没有意志消沉,仍“讲诵弦歌不衰”,表现出了很⾼的⾳乐境界。
他还将《诗经》“三百五篇”⽤乐器伴奏歌唱,使⾳乐成为“六艺”之⼀,并⼴教学员,弟⼦多达3000⼈。
孔⼦的⾳乐⾔论,散见于《论语》、《礼记》等史籍中,这些⾔论肯定⾳乐的“教化”作⽤,将“乐”与“礼”相结合,构成⼀种直接为政治和教育服务的“礼乐”观,他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体现这种礼乐观的⾔论,⼀直是后⼈强调⾳乐“教化”功能时经常引⽤的名⾔。
孔⼦极⼒维护⾳乐要按等级使⽤的周室传统,当他知道鲁国的季孙⽒所⽤乐舞超过了周室等级之规时,便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感叹。
他还⾮常看重⾳乐形式与内容“尽善尽美”的⾼度和谐统⼀。
所谓“善”和“美”,照孔⼦的观点注释,就是⾳乐内容如果反映了“礼”及“仁爱”的道德标准,就是“善”;⾳乐形式结构如果和谐统⼀、中和雅正,就是“美”,⼆者若能完美地结合,就尽善尽美了。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乐教是一种古老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乐曲的组成和演奏方式中,旨在通过音乐的教育作用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道德修养。
乐教思想是先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髓之一。
乐教思想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诸子之中,如《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经典著作都有所涉及。
其中,孔子的乐教思想影响最为广泛,其倡导“礼乐先天下之正”,认为乐可以调节情绪、教育品德、修身养性,为“仁义之道”的体现。
而吕氏则从音乐的形式、表演上论述了乐教的具体实践。
在乐曲的组成上,乐教思想讲究“调、律、雅、颂”四个方面。
调指的是乐曲的声调,不仅要符合现场的环境,还要准确地表达乐手所想要传达的信息。
律则是音律的掌握与运用,旨在使乐曲平衡、和谐,能够达到情感震撼的效果。
雅和颂则是指音乐的形式和内容,要让音乐具有艺术感染力、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在演奏中,乐教思想强调了乐手肢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的优美。
乐手要注意自己的行动姿态,符合礼仪规范,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内在风范。
同时,乐手演奏的动作也需要符合乐曲的节奏、节拍,使乐曲更加完美。
乐教思想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人生哲学的体现。
乐曲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汇聚人们的情感、调整人们的思维,引领人们进入一种优美、和谐的境界。
因此,乐教思想认为乐曲既可以教育人们,也可以享受人生。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的乐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提出了音乐和教育的结合,强调了音乐教育对人格塑造、思想意识培养的作用。
近年来,乐教思想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为通过音乐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
浅析先秦音乐中的“乐教”思想先秦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视为一种文化、美学乃至宗教的活动。
在先秦的音乐理论中,有一种思想被称为“乐教”,它强调通过音乐来教育、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
乐教思想起源于《诗经》和《礼记》,这两本经典对于先秦音乐的价值和功能有着深入的探讨。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例如《本自西方》中说:“因酒以教”,酒即指音乐,意味着通过音乐来教育人们。
《礼记》中也有大量关于音乐的条目,明确指出音乐的作用是教育人的道德、品行和情感。
乐教思想的核心观点是音乐与人的精神、道德紧密相连,通过欣赏和演奏音乐来影响和塑造人的内心世界。
先秦学者认为,音乐可以感染人的情感和思想,调节人的心态和情绪,同时也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养成人的习惯。
所以,通过音乐的教化,可以培养人的美感、修养,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乐教思想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原则。
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众乐之乐”。
先秦学者认为,音乐应该是大众能够接受和享受的,而不是流于少数人的享受。
只有通过大众喜欢的音乐,才能够更好地教育人们。
另外一个原则是“乐乐于乐”。
即音乐的欣赏和演奏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不应该成为一种繁重的负担。
在音乐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人们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使音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乐教思想对于先秦社会的教育和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音乐教育,人们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灵活思维,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品行修养。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道德力量。
乐教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持续至今,对于后世的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乐教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乐教强调通过音乐来教育人,但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在乐教的实践中,往往过分强调音乐的功能性,忽视了音乐的艺术追求。
乐教思想将音乐视为一种道德力量,认为音乐可以直接影响人的道德和行为。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
论先秦时期音乐美学思想(二)【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学术空气最宽松、最活跃的时期,产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
音乐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儒家; 道家; 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音乐文化,很多能从先秦的历史中寻得它的发端。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是以自已的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去影响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面,都已达到了前所为有的程度。
诸子百家当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音乐美学思想更是如此,中国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可谓是儒道结合的音乐美学观。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提出“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准则。
三是提出“乐则《韶》、《舞》,放郑声。
”的正乐主张,认为治理国家必须用《韶》、《舞》一类的雅乐,而应禁绝郑声。
四是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个人要“文之以礼乐”,用礼乐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孟子主张“性善”论,从“仁”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的命题,认为天下人对于音乐有共同的美感,所以圣人和凡人在这方面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贤愚之别。
同时他提出“乐之实,乐斯二者”的命题,认为音乐所表现的应该不是人的其他感情,而是人的喜乐之情,而且是这种喜乐之情不可抑制的自然流露,是对仁义之德的喜乐之情。
他又提出“与民同乐”的命题,要求统治者的音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不能过多加重人民的负担,也就是政和、人和才能乐和,要想享受音乐,从音乐中得到快乐,必须具备政治和顺、人心和乐的前提。
荀子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乐论》篇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Word版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音乐感受与音乐意象《乐府古题要解》中解说《水仙操》之创作过程,"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
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
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
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窈冥,群鸟悲号。
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形素兮蓬莱山,欤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遂成天下妙手。
""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才能完成艺术的造就,全凭技巧的学习还是不成的,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云:"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般人的感受,主观虚构的意象往往是肤浅的,"知音"要深入把握音乐结构和旋律里所潜伏的意义。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作曲家不是模拟流水的声音和高山的形状,而是创造旋律来表达高山流水唤起的情操和深刻的思想。
因此我们在感受音乐艺术中也会使我们的情感移易,受到改造和净化、深化和升华。
唐常建《江上琴兴》云:"江上调玉琴,一弦一清心,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这就是听者意识体验逐步加深和纯净。
明石沆《夜听琵琶》云:"娉婷少妇未关愁,清夜琵琶上小楼。
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这也是从听乐中得到的感受,它使我们对事物的感觉增加了深度。
就象我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高度的抽象思维离开自然表面,深入自然的核心,把握自然的现象最内在的数学规律和运动规律那样,音乐领导我们去把握世界生命万千形象里最深的节奏的起伏。
浅析老子与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
浅析老子与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老子和奥古斯丁作为古代哲学家,对于音乐美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的时间和文化背景下诞生,但却都对后世的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和奥古斯丁的思想出发,浅析他们对音乐美学的看法和贡献。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音乐美学的思考并不直接,但可以从他的整体哲学思想中找到对音乐美学的启示。
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成,追求道的本然、无为而不可、无为而治的境界。
按照老子的思想,音乐美学也应当以自然为本,追求与自然和谐、无为而化的境界。
他认为音乐应当能够让人心灵平静,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而非刻意追求华丽和艺术性。
在老子看来,音乐美学应当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非外在的表现。
相比之下,奥古斯丁则是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其著作《忏悔录》中谈到了对音乐美学的看法。
奥古斯丁认为,音乐是神圣的艺术,可以让人的灵魂陶冶和净化。
他将音乐与宇宙的和谐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是上帝创造宇宙的一部分,因此应当有着神圣的力量。
奥古斯丁强调音乐的力量和价值,认为音乐可以通过对情感的激发和引导,让人们更加接近上帝,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在奥古斯丁看来,音乐美学应当是一种宗教体验,能够让人们追求灵魂的升华和完美。
老子和奥古斯丁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却都对音乐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都强调了音乐与自然、宇宙的关系,认为音乐应当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能够让人们接近自然、宇宙和上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老子和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中汲取灵感,倡导一种更加深刻、纯粹的音乐审美观。
也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中的音乐美学观念,促进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通过深入探讨老子和奥古斯丁的音乐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对音乐美感的探索和追求,为当代音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借鉴。
先秦时期的音乐社会观-刘鸣
吕不韦的音乐社会观
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即是 “政平”产生了“安以乐” 的音乐;“政乖”,产生了 “怨以怒”的音乐;“政 险”,产生了“悲以哀”的音乐。一 个国家在政治上的 “平”、“乖' “险”,其本质是社会中阶级、阶层、 群体关系运行的不同结果。因此,《吕氏舂秋》在此论 及了音乐与政治 的关系,也指出了不同的政治状态对音 乐内容的直接影响。第二,《吕氏舂秋》也从音乐对社 会产生作 用的方面来论及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的 本质是使人快乐的,既是是调动社会人积极能动的社会 情绪的。如果音乐没有这种“为其乐也”的本质,那么 音乐就会产生相反的社会效果。这也从反面来说出了音 乐对社会的负作用。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子
墨子的音乐社会观
墨子是中国舂秋战国时期反儒的墨家学派创始人。在墨 家的《墨子》一书里如《非乐》、《三辩》及其它论篇 中,表现出他对音乐的认识程度即他的音乐美学思想。 而这些思想的中心结论是“为乐非也”,即否定国家上 下所从事的音乐活动。
墨子的音乐社会观
墨子否定音乐活动的理由有三。第一;墨子认为,统治 者拚命亏夺民财作乐亨受,不理朝政,而民不聊生,盗 宼嚣张,所以他要反对统治者的咅乐活动。第二;墨子 认为,统治者的音乐活动不能直接改善老百姓的生存条 件。当老百姓的温饱、生存权利已经受到威胁 的时候, 有限的资金该投放到什么地方?这是天下的明君应当淸 楚的。所以墨子主张“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统治者的放纵作乐,足社会公害,因此 应当反对。第三,墨子认为,对音乐活动的过分追 求, 社会音乐活动量的无节制膨胀,于上下、官民都是不利 的。墨子的“非乐”并非否定音乐本身,而是否定社会 的变态音乐活动、音乐行为。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
2020年4月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关键词:先秦,哲学家,理解,思考,音乐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简介:在哲学的金字塔中,可以追踪人类理智的行进足迹;在音乐的殿堂中,蕴含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而起的喜怒哀乐。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抽象,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
但,哲学充满了矛盾,音乐也必须在和弦的建立和解决之间进行。
哲学在探究绝对真理,音乐在寻求完美。
哲学家力图用简洁的命题诠释世界,音乐家高法以朴素的音响表现心灵。
先秦哲学家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本文内容:
在哲学的金字塔中,可以追踪人类理智的行进足迹;在音乐的殿堂中,蕴含了人类自诞生之日而起的喜怒哀乐。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抽象,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
但,哲学充满了矛盾,音乐也必须在和弦的建立和解决之间进行。
哲学在探究绝对真理,音乐在寻求完美。
哲学家力图用简洁的命题诠释世界,音乐家高法以朴素的音响表现心灵。
1 音乐与哲学的辩证关系音乐和哲学是矛盾的,又是相通的。
它们矛盾,因为它们用不同的方式观照和反映世界;它们相通,因为它们是人类主观世界的两极的抽象-- 理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