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尹顺雄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新解读
的预后:①较老龄患者、②发病时未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
物者、③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但抗凝治疗sICAS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①对于sICAS患者, 应该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小
板治疗,并长期使用。可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 • • 起始阶段 进展 LDL 进入动脉壁 • 持续的LDL进入、氧化和 LDL氧化 内皮功能损伤 单核细胞参与,引发炎症 • 泡沫细胞形成 内皮功能降低 • 平滑肌细胞增殖和产生纤 维 • 血管炎症并形成脂质核心 • • • • 并发症 炎症加剧,脂质核心增大 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组织减少 不稳定斑块形成和破裂 不稳定斑块中的物质漏入血 管腔,引起急性血栓
PCA区域:PCA 区域梗死主要由栓塞引起,PCA粥样硬
化被认为很少发生。
(五)sICAS的评估和诊断
sICAS的评估内容:血管病变的形态学、侧支循
环和血流动力学。
评估方法:无创性检测TCD、MRI/MRA、CT
/CTA/CTP(CT灌注成像)和有创性检测DSA。
推荐意见: ①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 必须高度重视sICAS的评估 和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伴随块
平滑肌细 胞和胶原
CV事件
血栓出 血
10岁开始
30岁开始
40岁开始
50岁开始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suppl 10A):23S-27S.
AS发生必备因素:LDL和单核/巨噬细胞(Nature 2008)
HDL主要通过影响胆固醇逆转运发挥作用
LDL致动脉粥样硬化;HDL抗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疗
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颅内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同时需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诊断。
02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总结词
抗血小板药物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的心 脑血管疾病的一类药物。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详细描述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药物的副作用与相互作用
副作用
药物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头 痛、恶心、呕吐、皮疹等。这些副作 用通常较轻,但若出现严重副作用,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 响彼此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与其他药 物同时使用,若必须使用,应咨询医 生的意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治 疗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述 • 药物治疗 • 手术治疗 • 非手术治疗 •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0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指颅内 动脉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 腔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供血。
分类
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狭窄,不同程度的狭窄对 脑部供血的影响不同。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一种通过介入技术 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方 法,包括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
血管内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 恢复快、可重复操作等,尤其适 用于高龄、体弱等不宜进行手术
治疗的患者。
血管内治疗的缺点在于术后需要 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且存在支架
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风险。
其他手术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 窄的患者,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延缓狭窄的进展,降 低脑梗死的风险。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已定义为“极高危”,但ASCV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再发风险存在差异。
本共识专家组对ASCVD危险分层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标准,找出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导ASCVD的二级预防。
一、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临床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肌梗死(MI)史、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PAD)等,以上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
(一)ASCVD二级预防的风险因素评估全面评价ASCVD总体危险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
ASCVD患者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
然而,即使在ASCVD患者之间,再次发生ASCVD事件的风险也截然不同:其10年严重血管事件的再发率在17%,其中18%的人再发率<10%,22%的人再发率>30%。
对ASCVD 人群,虽然可通过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改善预后,但近年发表的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极高危ASCVD患者,LDL-C水平在达到1.8mmol/L的降脂目标后,仍有较大的残余风险,进一步降低LDL-C水平可能存在更多获益。
(二)超高危ASCVD患者的定义基于亚洲及中国人群的临床血脂管理经验,同时参考2018年AHA/ACC 胆固醇管理指南,建议中国超高危ASCVD患者的风险分层采用严重事件+高风险因素模式,定义为发生过≥2次严重的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为超高危ASCVD患者(表1)。
二、超高危ASCVD患者的治疗(一)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1. 干预靶点:血脂异常特别是血清LDL-C水平升高是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
2023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2023申国颅内动脉粥样砸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性ICAS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旦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症状性ICAS患病率更高。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改进了研究设计方案,基于中国人群重新评估了血管内治疗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ICA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文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来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 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中的构成比因人种和国别而不同,在欧洲和北美该比例为10%~16%,在巴西约为39%,在亚洲则高达65%1]。
近20余年来,虽然ICAS的药物治疗从冠状动脉领域借鉴了大量经验,但北美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比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stenting vs. aggressive medi c 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SA MMPRIS)石ff 究的结果显示,即使进行了积极的强化药物治疗,仍高约10%的ICAS患者存在卒中复发[习。
此外,在真实世界条件下,ICAS相关卒中复发的风险也高达20%以上[3-4)。
如何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CAS的介入治疗为此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全球ICAS高发地区,号|领着全球ICAS临床研究的方向。
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未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i阐述。
1循证医学证据I CAS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自S AMMPRIS研究、颅内球囊扩张支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V ISSIT)研究和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 hina angiopla sty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evere stenosis,CASSISS)研究[57。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约1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这类疾病可统称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LAOD),其卒中年复发风险为3.6%~22.0%,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年卒中风险更高。
颅内动脉狭窄为50%~69%的年卒中风险为6%,狭窄为70%~99%的年卒中风险高达19%,而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年卒中风险可达23.4%。
颅内大动脉闭塞除引起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外,还有更高的卒中/TIA复发率。
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即使经过系统的内科治疗,其一年内卒中/TIA复发风险(7.27%)仍显著高于颅内大动脉狭窄(重度狭窄复发率为5.16%,轻度狭窄为3.82%)或无狭窄(复发率为3.27%)患者。
此外,颅内大动脉闭塞还能导致认知功能及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神经科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有效、安全的非急性期颅内动脉闭塞的治疗方法。
1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概念1.1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在心血管领域,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有严格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完全无前向血流通过,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0级,且临床判定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
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
目前尚无人群冠状动脉CTO发生率资料。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群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18.4%~52.0%,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均由斑块破裂急性发展而来,而在急性期无论从临床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均很容易诊断,因此通常都能确定患者急性期闭塞的准确时间。
1.2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相比冠状动脉慢性闭塞,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情况就复杂得多。
首先,从发病机制上,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机制除了原位斑块破裂导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发展而来之外,其他机制还包括栓塞、血管夹层及脑血管炎等;第二,由于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动脉闭塞部位的不同,部分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被患者忽略,同时也很难像冠状动脉闭塞那样从简单的血液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得到明确诊断。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
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
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 2.5%~3.0%。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
自ISAT研究结果公布后,近10余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以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
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为了规范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XXX神经介入学组组织专家经数次讨论,制定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各级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使之更系统、更规范、更安全、更有效。
一、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未破裂动脉瘤大多数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偶然发现,少数因头痛、眼睑下垂等症状被发现。
因此无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诊断较为困难。
是否在人群中进行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存在争议。
但对于高危患者进行无创筛查亦是合理的。
推荐意见:(1)对于有家族史和(或)患有与动脉瘤发生相关遗传性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女性、年龄>30岁、重度吸烟或伴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建议进行颅内动脉瘤筛查;(2)怀疑aSAH的患者应行头颅CT平扫检查,如不能诊断则须行腰椎穿刺检查;(3)对于CT不能确诊的aSAH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质子密度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或梯度回波序列)是合理的,如果核磁共振检查阴性,仍需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4)CTA可被用于aSAH病因学诊断;如果CTA检查阴性,推荐进行DSA检查;(5)全脑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一、AS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西医对AS 病因的认识AS 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AS 发生和进展。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AS 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性别和年龄间存在交互作用。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 岁,女性<65 岁),近亲患AS 几率明显增高。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某些疾病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加速AS 发生。
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和饮酒是AS 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久坐及缺乏运动会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睡眠质量差、时间不足与亚临床AS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血压病、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可增加AS 的风险。
此外超重和肥胖,感染(包括肺炎衣原体和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牙周微生物以及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高水平,体内储存铁增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表达过高,高尿酸水平,睾酮减少等因素也与AS 发病相关。
2.西医发病机制AS 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 反应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假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
在AS 的起始期,动脉局部血流紊乱导致内膜破裂,影响内皮细胞功能,LDL-C 在动脉内膜沉积,激发炎症反应;在AS 的进展期,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和增殖,同时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可能经历细胞死亡、凋亡,构成AS 斑块的坏死核心。
在AS 的复合期,AS 斑块有钙盐沉着,AS 不稳定斑块破裂引发局部血栓形成,持续性和闭塞性血栓可引发缺血性损伤,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中风。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_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
·指南与共识·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狭窄管理规范——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中国卒中学会科学声明专家组【关键词】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治疗;管理;规范【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17.01.014通信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脑血管病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通信作者王拥军yongjunwang111@aliyun.com前 言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中国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亚型。
来自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CNSR)的数据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5%[1]。
中国脑动脉狭窄存在显著的分布特点,即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
据统计,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占到46.6%[2]。
关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目前尚存在一些争议。
因此,自2012年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相继颁布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3]《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5]《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6]《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7]《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8]《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9]《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10],这些专家共识和指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临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脑动狭窄这类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传统的形态学评估发展到对脑组织病理生理学评估(侧支循环、脑血流及脑代谢)。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危险因素
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
血症等。 Solberg等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颈动脉颅外段 晚十年。 新近研究认为代谢综合征也是sICAS的危险因素,它与 sICAS的相关性比其他传统危险更为明显。sICAS华法林 与阿司匹林比较(WASID)研究的亚组分析也发现,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此外sICAS卒中复发危险远高于出血风险,脑卒中早期更为 突出。因此,在sICAS 脑卒中早期可以考虑联用阿司匹林 和氯吡格雷治疗,联合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CLAIR研
究中为1周。
TOSS研究表明,合用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减少sICAS进
展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而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降压药物选择 多个研究发现CCB、ACEI、ARB不仅有延缓甚至逆转颈 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作用,而且其作用较利尿剂或β 受体阻滞剂强。2006年一项荟萃分析结果表明,CCB在延 缓IMT方面的作用要优于ACEI。
sICAS患者优先选择CCB、ARB作为降压药有一定的合理
CE-MRA主要用于颈动脉的检查,近年来也应用于颅内血管成像。与 TOF-MRA相比,CE-MRA 缩短了成像时间,可同时颅、内外血管成 像,更清晰地观察狭窄远端的血管,并可轻度提高严重动脉狭窄的诊 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GRE-MRI “开花征” 伪差(Blooming Artifact)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抗血小板治疗 单药治疗:CAPRIE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
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sICAS患者
联合治疗:CLAIR\CARESS研究提示早期,联合治疗能尽 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再发卒中的风险降低,但出血风险 有所增加,MATCH和CHARISMA研究提示主要出血的 风险在联用90 d后增加。MATCH研究发现出血并发症增 多部分原因是由于入选了许多脑小血管病患者,而大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期发生出血并发症较少。
2022年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与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性狭窄与卒中
01
内科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危险因素管理
危险因素管理
02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手术时机
侧支循环评估
围手术期管理
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
谢谢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
完善预防和治疗体系
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早
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THANK YOU.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家族遗传等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无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表现为无症状性血管病变。
心绞痛
当冠状动脉受到粥样斑块的影响时,可能 引起心绞痛,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
疲劳和虚弱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身体各部位供血不 足,引起疲劳和虚弱等表现。
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技术相对成熟,在社 区和基层医疗机构也可以开展,有利于提高医 疗资源的可及性和均等化。
目前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临床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实了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治 效果和安全性。
技术创新与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如高分辨率超声、CTA等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头颈 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02
AS在中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和死亡密切 相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03
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CSHA)是指发生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和椎动 脉等部位的AS,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CSHA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TIA)、颅内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后果。
02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
脂质条纹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始 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 脂在血管壁沉积,形成脂质条纹。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卒中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首位原因,也是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为推动心脑血管领域从业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与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制定工作,组织国内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专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据,形成对卒中患者高血压临床诊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本共识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的指南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级别(表1)。
1、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出血性卒中减压管理流程图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 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 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 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 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最新辩论赛: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药物治疗是否足.-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青大附院神经内科
高翔
引 言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缺血 性卒中患者的重要病因,患者卒中后复发率很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 ——中国卒中患者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因
种族 中国 泰国 韩国 新加坡 占卒中病因构成比 33-50% 47% 56% 48%
德国19家卒中中心进行 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304例归因于50%-99% I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或TIA患者
平均随访2年
1年后,卒中复发率为 17.9%,死亡率为10.3% 3年后,卒中复发率高 达23.3%,死亡率高达 18%
Weber R, et al. Cerebrovasc Dis 2010;30:188–193
积极药物治疗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
(Wingspan)
P
0.0016
30天内的卒中或死 亡 30天之后主要终点 事件 平均随访32.4个月 主要终点事件
13/227(5.8%)
21/210(10%)
33/224(14.7%)
19/191(10%)
34/227(15%)
52/224(23%)
0.0252
表明: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PTAS)组相比 ,药物治疗组主要终点累积概率较小(P = 0.0252)
(1)推荐使用阿司匹林325mg/d而非华法林(Ⅰ,B) (2)30天以内的卒中或TIA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75mg/d连用90天是合理的。(Ⅱb,B)。 (3)单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联用,或单 用西洛他唑的证据尚不充分。( Ⅱb,C) (4)推荐SBP<140/90mmHg和高强度他汀治疗 。(Ⅰ,B ) (5)考虑到药物治疗较低的卒中风险和血管内治疗固 有的围操作期风险,故血管造影术或支架治疗并不推 荐。(Ⅲ,B) (6)Wingspan支架不作为起始治疗推荐.(Ⅲ,B ) (7)对接受双抗、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仍复发或症状 活动性进展的患者,单用血管造影术或Wingspan支 架或其他支架治疗的益处尚不明确,值得继续研究。 (Ⅱb,C)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
管壁
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技术可在传统的管腔狭窄程度评价之上,进一步了 解斑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通常将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的特征概 括为大脂质坏死核心、薄纤维帽斑块、斑块内出血、炎性浸润以及新生 血管形成等。应用管壁成像评价病变局部的形态病理学特点以及相邻 穿支情况,一方面可推测缺血事件病因及发生机制,尤其对于隐匿性卒 中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可为制定干预策略、降低脑缺血 事件复发风险提供依据。目前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为高分辨率核磁共 振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e,HRMR-VWI),此外还包括部分新兴手段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影 像学评价专家共识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 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 ~ 50% 。ICAS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 影 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 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 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并 达成ICAS 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旨在为ICAS 的临床 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脑血管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评价
管腔 当前ICAS 的影像学评价体系以管腔狭窄程度 为核心指标。管腔的狭窄程度可定性分为轻度、 中度和重度狭窄,亦可定量分为狭窄率<50% 、50% ~69%和70% ~99% [22-23]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具 备无创且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势,可对患者进行连续、长期 的动态观察。TCD 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血管狭窄程度 的判断主要依据流速变化,相关参数包括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 速(PSV)、狭窄处平均流速(MV)以及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与 狭窄远端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PSV1 /PSV2)。
202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多学科联动影像指导下脑血管病的诊疗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 (1)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3)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 (5)四、抗癫痫药物治疗 (7)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 (9)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 (11)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13)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 (15)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17)十、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19)十一、脑卒中后癫痫 (22)十二、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3)十三、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弹簧圈选择 (25)十四、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27)一、降脂类药物在脑血管病的应用及进展1.下列关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说法有误的是()A.轻度肝功能不全或轻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均无须调整剂量B.不良反应轻微,且多为一过性,主要表现为头疼和消化道症状C.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也可发生转氨酶增高和肌痛等不良反应D.可用于妊娠期E.禁用于哺乳期参考答案:D2.核酸化学修饰造就了Inclisiran独特的“胞内缓释系统”,从而实现()的超长药效A.一年一针B.一年两针C.一年三针D.两年一针E.两年三针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脑卒中说法有误的是()A.LDL-C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可引起心梗、脑梗等严重后果B.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二级预防可降低复发率C.LDL-C不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D.降低LDL-C水平可降低卒中新发/复发风险E.降脂治疗始终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之一参考答案:C4.《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明确指出依折麦布与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联用时,LDL-C降幅可>()%,且不增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5.国内外权威指南将()药物作为降脂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A.他汀类B.胆固醇吸收抑制剂C.PCSK9抑制剂D.贝特类E.烟酸类参考答案:A二、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颈血管病变中的应用1.根据CAS评分系统,斑块<()mm,为低风险斑块A.0.5B.1C.2D.3E.4参考答案:C2.典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会导致局部管壁偏心增厚,其定义是:动脉断面上管壁最厚处的厚度大于最薄处厚度的()倍A.1.5B.2C.2.5D.3E.3.5参考答案:B3.大脑仅占体重约()%A.1B.2C.5D.6E.8参考答案:B4.颅内管壁MRI技术的优势不包括()A.缩短扫描时间B.提高空间分辨率C.减少图像信噪比D.增加图像信噪比E.可实现高质量三维成像参考答案:C5.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行MRI管壁成像,发现部分患者存在偏心性斑块,且易损A.30B.40C.50D.60E.70参考答案:C三、烟雾病的现状及未来1.下列关于烟雾病的说法有误的是()A.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B.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的进行性脑血管疾病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与遗传、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D.出血型及缺血型烟雾病的发病年龄不存在差异E.目前尚未发现可以延缓或者逆转病情进展的特效药参考答案:D2.下列关于烟雾状血管的病理改变说法有误的是()A.弹力膜的降解B.中膜变厚C.纤维蛋白的沉积D.继发性形成微动脉瘤造成出血E.继发性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狭窄导致脑缺血进一步加重参考答案:B3.烟雾病好发地区是()A.亚洲B.非洲C.欧洲D.美洲E.大洋洲参考答案:A4.烟雾病主要累及的血管是()A.颈内动脉系统B.眼动脉C.大脑静脉系统D.椎基底动脉系统E.豆纹动脉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属于烟雾病的典型症状()A.认知功能障碍B.癫痫C.偏瘫D.眼底改变E.舞蹈样运动参考答案:C四、抗癫痫药物治疗1.下列关于拉考沙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说法有误的是()A.生物利用度低B.达峰快C.半衰期长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E.无活性代谢产物参考答案:A2.下列关于苯巴比妥说法有误的是()A.出现最早的一个抗癫痫药物B.是一个广谱AEDsC.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镇静、攻击性、抑郁、认知障碍、注意力缺D.适合儿童使用E.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是多动症参考答案:D3.癫痫的首选治疗方法是()A.药物治疗B.手术治疗C.生酮饮食D.中医治疗E.心理治疗参考答案:A4.下列关于左乙拉西坦说法有误的是()A.最有应用前途的新型AEDsB.适用于各年龄人群,所有类型的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自发性或继发性癫痫综合征C.是局灶性发作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D.不良反应很少E.不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参考答案:E5.下列不属于抗癫痫药的是()A.卡马西平B.拉莫三嗪C.丙戊酸钠D.左乙拉西坦E.保泰松参考答案:E五、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合并冠心病诊治1.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有≤2个危险因素,且10年风险<10%,属于()风险A.低危B.中危C.高危D.很高危E.极高危参考答案:B2.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冠心病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可以分为()类A.两B.三C.四D.五E.六参考答案:B3.下列关于ACS相关IS/TIA的诊断要点说法有误的是()A.有危险因素B.确诊的ACSC.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典型临床症状,且与ACS发病间隔≤4周D.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的MRI和MR血管壁成像特点E.静脉血可呈低凝状态参考答案:E4.世界卒中组织脑-心工作组指出,卒中-心脏综合征主要分为()类A.3B.4C.5D.6E.7参考答案:C5.下列对于ACS相关IS/TIA的急性期治疗说法有误的是()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治疗实施的紧迫性和时机、患者个体特征、心脑血管闭塞部位以及就诊医疗单位专业水平B.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以适当剂量的rt-PA静脉注射,然后进行PCI和支架置入术(如有必要)是合理的C.对于同时出现IS和AMI的患者,在出现基底动脉闭塞或NSTEMI时,PCI优先于机械取栓D.ACS一旦诊断明确,建议尽早行PCI或CABG,尤其是那些同时合并TIA或视网膜缺血症状,而无AIS者E.对于异时性CCI患者,应先积极处理AMI,而后处理IS/TIA参考答案:C六、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1.()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金标准”,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A.金刚烷胺B.左旋多巴C.司来吉兰D.恩他卡朋E.普拉克索参考答案:B2.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的说法有误的是()A.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病B.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C.根据目前治疗手段,可以治愈D.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开始早期治疗E.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参考答案:C3.下列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说法有误的是()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遵循剂量滴定C.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D.强调个体化特点E.能突然停药参考答案:E4.下列属于MAO-B抑制剂的是()A.罗匹尼罗B.托卡朋C.雷沙吉兰D.罗替高汀E.金刚烷胺参考答案:C5.帕金森病在中医中属于“震颤”、“颤证”的范畴,其发病多因()所致A.肝肾不足B.气血两虚C.筋脉失养D.虚风内动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七、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下列关于VBD合并症的说法正确的有()A.可合并代谢综合征B.可合并合并免疫相关性疾病C.可合并其他血管畸形、动脉瘤D.可合并合并感染性疾病E.以上均正确参考答案:E2.下列干预VBD说法有误的是()A.是一种后循环血管变异性疾病B.VBD 的出血风险与动脉扩张的程度和速度有关C.VBD相关脑神经疾病为多个脑神经受累D.临床上发现VBD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并不罕见,可以合并许多其他疾病E.VBD起病隐匿,可无任何症状参考答案:C3.VBD的CTA诊断标准是当基底动脉超出斜坡或鞍背范围,或基底动脉分叉点超出了鞍上池层面,即可诊断为过度延长,基底动脉任意一点的直径大于()mm,即可诊断为扩张A.2B.2.5C.3D.4.5E.6参考答案:D4.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A.缺血性脑卒中B.出血性脑卒中C.脑干及颅神经受压症状D.梗阻性脑积水E.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参考答案:A5.VBD并发梗阻性脑积水较罕见,一般认为主要是延长、扩张的血管压迫了中脑导水管或()底部,引起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形成梗阻性脑积水A.左侧脑室B.右侧脑室C.第三脑室D.第四脑室E.蛛网膜下腔参考答案:D八、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术后管理1.脑水肿最危险的阶段在发病后48-72h内,且高达30%的患者在发病()h内出现症状加重A.6B.12C.24D.48E.72参考答案:C2.大脑中动脉1/3供血区低密度影,MR扩散加权成像提示脑梗死体积超过()ml,或中线移位等早期影像学征象提示发病6h内较多脑组织受累,预测可出现严重脑水肿A.40B.60C.80D.100E.120参考答案:C3.再灌注损伤临床表现包括()A.头痛B.高血压C.癫痫发作D.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E.以上均是参考答案:E4.从术后血压管理应该重视的时间点上来看,诸多研究提示MT术后血压与长期预后主要决定于前()小时A.4C.12D.24E.48参考答案:D5.下列不属于脱水药物的是()A.葡萄糖B.甘露醇C.高渗盐D.利尿剂E.人血白蛋白参考答案:A九、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1.对于RLS诊断需同时满足的条件说法有误的是()A.有活动双下肢的强烈愿望,常伴随双下肢不适感或不适感导致了活动欲望B.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出现在休息或不活动时,或在休息或不活动时加重C.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可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D.强烈的活动欲望及不适感在傍晚或夜间加重,或仅出现在傍晚或夜E.身体不适能单纯由一种疾病或现象解释参考答案:E2.对于卒中相关失眠非药物治疗描述不正确的是()A.积极处理卒中患者的失眠症状,以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并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B.睡眠卫生教育在卒中相关失眠治疗中作用不大C.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有利于改善卒中患者失眠,而且有助于卒中患者疲劳、抑郁症状的缓解D.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卒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良好E.个体化护理对卒中相关失眠有改善作用参考答案:B3.PSG监测是PLMS的主要诊断手段。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鄄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
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1-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3-7]。
1流行病学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8]。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
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3]。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颅内大动脉病变还累及血管远端[9-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研究显示中国脑梗死和TIA患者中43%~50.9%有颅内动脉狭窄,而在白人患者仅占14%[12-14]。
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鄄nialdopplere,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鄄onanceangiography,MRA)研究均发现,sICAS比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cerebralartery,MCA)为最常见[4,15-18]。
2危险因素由于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有关sICAS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少得多。
近年来,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TCD、MR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tomo鄄graphicangiography,CTA)等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安慰剂、单一抗血小板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比较研究。
CAPRIE研究提示对于高复发风险患者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该结论可能也适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
CLAIR研究中针对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亚组分析发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显著降低了第7天微栓子的阳性率和第2天及第7天微栓子的数目,与CARESS研究结论相似。
提示在大动脉狭窄出现症状的早期,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尽快中止微栓子的出现,可使早期再发卒中风险降低。
SAMMPRIS研究也显示了积极药物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325mg/d,持续90d)的优势。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WASID研究血压水平与卒中复发的分析结果表明,血压控制不良是卒中再发和其他主要血管事件的强预测因子,美国2011年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据此给出了对颅内大动脉狭窄50%~99%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血压长期维持<140/90mmHg可能是合理的(Ⅱb;B)。
SAMMPRIS研究的结果也为这部分患者积极降压提供了新的佐证。
然而关于启动降压的时机目前尚不清楚,考虑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可能存在低血流动力学机制,启动降压的时机应较无狭窄者更晚且应逐步平稳降压(最好在脑灌注监测条件下)。
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颅内动脉狭窄特点降压药物的干预研究,鉴于研究发现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不仅有延缓甚至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作用,且其作用较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强,CCB在延缓IMT方面的作用要优于ACEI,因此针对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优先选择CCB、ARB作为降压药有一定的合理性。
SPARCL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或TIA的复发风险,进一步分析表明,强化降脂(LDL-C较基线下降≦50%)获益更多。
WASID研究中发现代谢综合征与患者主要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未发现其中的单一组分TU或HDL-C与主要血管事件复发风险相关。
此外很多影像学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逆转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其结果外推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该是合理的。
因此,应尽早启动他汀类治疗将LDL-C降至>1.81mmol/L或下降幅度>50%。
目前尚缺乏研究观察控制血糖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预防卒中复发或狭窄动脉本身的疗效,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开始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或在7%左右],大血管并发症可获益,具体血糖控制的靶目标还应综合考虑患者整体情况决定。
本共识推荐意见内科药物治疗与《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保持一致1、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并长期使用。
可供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
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发病早期,病情稳定者在发病1周内推荐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75~160mg/d)以减低血栓栓塞导致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1周后重新评估风险,决定是否继续联合治疗,联用时间不宜超过发病后3个月。
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时,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可能获益更多,二级预防不推荐使用常规抗凝治疗。
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启动时机及目标值应个体化,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降压药物选择应基于充分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患者耐受性等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CCB、ARB等药物。
4、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推荐尽早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1mmol/L或下降幅度>50%。
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伴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1C<7%是合理的。
6、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治疗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目前循证医学证据不是非常充分,因此作为内科治疗的补充方法之一,可以在有选择的病例中开展。
1、患者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病变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而狭窄<70%的患者其同侧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10%)。
目前尚没有资料支持非症状性颅内狭窄的患者的介入治疗,因此狭窄≥70%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最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
2、治疗时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相似,目前资料显示在符合介入治疗标准且同时为本次责任临床事件的患者群体中,短期内再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最高。
因此在内科治疗后仍然有发作或侧支循环代偿很差的病例在适当时机考虑介入治疗。
球囊血管成形术(PTBA)是最早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方法,1980年由Sundt等首先报道。
尽管早期该技术成功开展,但围手术期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随着设备及技术成熟改进,操作更加安全,同时围手术期双联抗血小板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选择性应用降低了操作所致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Maks等研究显示单纯PTBA治疗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为5.8%,年事件发生率(同侧卒中及神经科的死亡)为3.2%,但单纯PTBA治疗仍存在一定缺陷,其平均术后残余狭窄率约为40%。
其次,超过20%患者造影发现可见的内膜浮动而可能需要再次支架置入或强化的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此外一些数据显示PTBA技术缺乏可持续性,约20%患者最终需要再次治疗。
尽管球囊扩张支架术存在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0%~36%),但术后残余狭窄率(<10%)显著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术(40%)。
SSYLVIA研究采用专门针对脑血管的支架(Neurlmk),如仅考虑研究中颅内狭窄部分,1年累积卒中发生率(包括围手术期事件及全年随访事件)为14%。
这些数据显示了针对性选择部分患者支架较药物治疗有优势。
最早研发的自膨式支架是用于治疗宽颈的动脉瘤。
它由镍钛合金构成,因此较球囊支架有更好的灵活性及传送性。
2005年Wigspa支架在美国作为人道主义豁免设备用于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狭窄>50%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Wingspan支架联合了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及球囊支架术的优势,首先采用缓慢膨胀技术将病变处利用气囊扩张至正常血管直径的80%,之后通过0.014微导丝换入支架传送系统并在病灶处将自膨式支架展开。
操作后的残余狭窄约30%,要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约40%),但能明显高于球囊支架术(约10%)。
但与此同时早期研究发现Wigspa支架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发病率及病死率(4.4%)。
来自美国多中心登记研究同样显示了其相对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6.1%)及很高的成功展开率(>98%)。
Hekes等基于43例患者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总的同侧卒中及病死率为9.3%,6个月造影随访显示相对较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为7.5%。
然而随着近期的研究进展,Wigspa 支架术后的支架内再狭窄率并不低于PTBA或颅内动脉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PTAS)。
一项基于Wingspan支架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发现68例患者3~6个月影像随访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8.8%。
国内亦进行了一些关于Wingspan支架的研究,姜卫剑等研究显示针对颅内狭窄≥70%患者Wingspan支架术后1年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3%(95%CI 2.0~12.5),这一比例显著低于WASID研究中同类患者1年发生同侧缺血性卒中风险的18%(95% CI 13~24)。
然而最新公布SAMMPRIS研究的提前终止,显示了积极药物治疗(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325mg,30d,干预主要及次要危险因素)较支架(Gateway、Wingspan支架)联合积极药物治疗,支架组术后30d 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14.7%),而药物治疗组发生率为5.8%,支架组的终点事件明显高于此前的登记试验,且多在24h内发生,而且其面临着操作者经验不足、病例人组不当(急性期人组及未排除解剖路径不适合支架/高危的患者等)、支架治疗组中相当多的患者进行了大负荷剂量氯吡格雷(600mg)等诸多质疑,因此其结果需慎重对待。
此外,大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如何转换应用于“真实”世界及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SAMMPRIS研究是否会终止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成为目前争议的热点,大多数的声音认为SAMMPRIS研究是第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对比颅内支架和“内科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在错误中学习,在实践中成熟是每一个操作性治疗手段的必经之路,纵观现在视为卒中二级预防“金标准”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以及争议之声渐平的颈动脉支架(CAS)的发展历程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