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十五章 教学原理——说课 上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说课的原则
⒈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即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⒉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⒊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
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说难不说易;体现教学设计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
说课与备课的区别
•内容不同
•备课---教什么(W h a t),怎么教(H o w)
•说课---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为什么这么教
(W h y)。
重在说理
•形式不同
•备课---静态,属于“纸上谈兵”
•说课---动态,属于“实战演习”
三、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它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及确定的依据。
–本节课要实现的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阐述)
三、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
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说课的内容
⒉说学情
⑴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新知识
前具备什么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知识有
什么影响。
⑵起点能力分析。
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必须具备的
学习技巧,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必须掌握的技能和
态度。
⑶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说明学生的年龄特征,
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
⑷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
⑸要重点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如在重难点处理上,你设计哪些问题;在练习
中你安排了哪些练习,是否体现层次性?
三、说课的内容
5、说教学程序
⑴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结束的内容安排。
要把教学过程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说清楚。
但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讲人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
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
⑵重点说明教学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
接及时间安排。
⑶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是怎样协调统一。
⑷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⑵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领导和老师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⑶说课不是“背课”,要突出“说”字。
成功的说课,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有重点,有层次,有理有据。
⑷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太短,通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
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⑸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杂志上的内容。
⑹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使说课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⑺注意避免过分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⑻说课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式。
几个环节过渡要自然,如“下面我重点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
说课与上课有何异同?
⒈说课与上课之间的相同点
⑴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
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
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
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
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
⑵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
说课与上课有何异同?
⒉说课与上课之间的区别
⑴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
⑵对象不同:
上课---面对学生(40’-45’)
说课---面对教师、教学专家、科研工作者(15’-20’)
说课与上课有何异同?
⑶评价标准不同:
上课的评价标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
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
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
说教材、说目标
说教材、说目标
说重点难点
说课的技巧
⑴要在说课前准备好各种课型的框架。
这里的框架包含目标框架、理论框架。
⑵要合理安排好时间。
目标一般2-3分钟要确定下来
重点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以纲要形式写下来
特别要记下学生的几种情况和你的对策
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说课的技巧
⑶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教材怎么办?
这时首先要吃准教材,目标不要定错。
可以将提供给你的材料(题目)很快的做一遍,心中有一定的底后,回想同种课型的课你通常是怎样处理的,可进行套用。
⑷对于课前预案,可以将课堂设计的精美。
说课的技巧
⑸要给自己说课赋予一些基本思想。
在你的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新课标精神?
你的教学整体思路的教学理论依据;你这样设计的
意图是什么?力求达到什么目的?
在实施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各种问题你又如何
引导、解决?
你觉得这节课教材对学习主体来说,是否要进行处
理,阐述你处理的理由,有什么优点?
第三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二、常用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优化选择与组合
•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的选择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二、常用的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㈠讲授策略
•⒈讲授的含义p270
•讲授的特点
•⒈从信息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
•⒉有利于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深入浅出,利于学生接受;
传递效率高,信息量大;
不限学生人数;
教师自主控制教学时间,耗费课时少;
•―讲授‖的缺点:
•⑴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讲课能力要求较高;
•⑵学生主体地位难以落实,极易形成被动学习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培养不够;
•⑶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
•⑷难于顾及个别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⒊讲授的一般步骤
⒋讲授策略的运用
•⑴讲授策略的误用
•①过短时间内呈现过多新知识
•②讲授时间过长,超出学生注意时长
•③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联系性
•④未顾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⑤未激发学生有意识地理解知识心理倾向
•⑵讲授策略的运用要求
•①科学性
•②生动形象性
•③启发性
•④简洁性、和谐性
•⑤与板书相结合(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万事开头难
------ 一堂好课序曲的不容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一堂好课序曲的重要性
㈠导入策略
•导入策略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策略。
导入策略
•美国历史课教学情景
•老师走进课堂后宣布全体学生的成绩
•大家的分数都很低很低,学生都很郁闷。
•“如果想要加分,就给我10美元,但仅限于白种人学生。
”•学生们都很愤怒地叫喊、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
•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
•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
•在学生坐下歇一歇的时候
•老师严肃地说
•“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说明哪里有压迫、歧视,哪里就有反抗。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黑奴运动”!
㈡导入策略的功能
•营造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
•集中注意,唤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学习定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意义和方法
•为新课的讲授做铺垫,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哪位老师的课前导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何特
点?
讨论:导入策略的要素
㈢导入策略要素
1、引起注意
2、激起动机
3、组织指引
4、建立联系
5、进入课题
⒈引起注意
•导入策略的目的:引起学生注意,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教师要以简明的语言或其它行为方式
•发出信息,组织教学
•使学生较迅速地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漂亮的板书
•精心制作的教学卡片、图片、幻灯片
•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优美的语音语调
•设计一个新颖的提问或设问
•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演示
•介绍一段有关的趣闻轶事……
•以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
•原则:引导的内容要显得轻松
语言要简练
⒉激起动机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思维同步进行。
⒊组织指引
•面临问题:学习什么?怎样学?
•要帮助学生认识新课的教学目标
•即预期通过教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将产生那些变化
•明确按怎样的程序和运用什么方法去学习。
⒋建立联系
•教师在导入中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间的联系,―以其知喻其不知‖。
•知识点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学习新的内容必须在旧的知识基础上
•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
•联系新知识的问题必须体现新知识的核心
⒌进入课题
•在一个完整的导入过程的结尾阶段,教师应该通过语言或者其它行为方式,使学生明确导入的结束和新课学习的开始。
•例如,教师可以在略加停顿后,用―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之类的语言。
•或者在黑板上显要位置写出要学习新知识的题目等形式,向学生发出结束导入,进入新课学习的信息。
(四)导入新课的原则
•目的性相关性
•简明性连贯性
•实际性启发性
•灵活性趣味性
在自己学生经历中,你观察到的老师常用的导入新
课的方法有哪些?
(五)导入新课的方法
•⒈开门见山法(直接导入法)
•⒉演示法
•⒊联系实际法
•⒋新旧联系法
•⒌故事悬念法
•⒍类比法
•⒎强调知识重要性法
•⒏练习矫正法
•⒐媒介法
•⒑谜语法
•¡¡
一、结束策略
•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实践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去的教学策略
二、结束策略的意义
☐明确知识结论
☐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反馈教学效果
☐将新知识深化拓展
三、结束策略的构成
⒈心理准备
向学生明确教学已进入总结阶段,唤起注意
⒉概括要点
简明扼要地告诉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
它们的要点是什么?有什么用?
总体结构如何?
三、结束策略的构成
⒊建立联系
使各个部分彼此建立一定的联系
构成统一整体
⒋突出重点
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手势、彩色板书等对知识结构的关键部位加以强调
三、结束策略的构成
⒌比较异同
同类物质异同及其本质特征;
事物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比较
⒍深化拓展
设置新情境,引发新问题
结束活动的程序
☐回忆(回忆本课所将重点)
☐概括(概括本节重点)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提示以后发展水平及方向)
四、结束策略的类型•⒈概括总结法(归纳法)
•⒉分析比较法
•⒊巩固练习法
•⒋比较法
•⒌问答讨论法
•⒍操作实验法
•⒎练习测验法
•⒏课外延伸法
•⒐悬念法
五、结束策略需注意的问题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清晰揭示知识系统,形成完整知识结构;
–语言简练、准确;
–方法多样,灵活新颖,体现变化;
–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为主要目的;
–总结应当启发学生的思维;
–总结应紧凑,不可费时太多。
(二)对话策略
•⒈对话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⒉对话策略的表现形式
•2.1问答策略(提问策略)
•2.2讨论策略
2.1.1提问策略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行交流、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
•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被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①引入提问
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指出即将提出问题,以及
提出问题的目的,作为提问的开始、以引入新
课为目的的提问。
例:为了检查X X定理是否已经理解,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为了区别X X和Y Y这两个概念,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今天我们要通过进行比较来学习X X,为此我提出关于Y Y的几个问题请大家回忆、解答。
(引入新课为目的的提问)。
•为了检查和巩固X X的知识,特别是掌握好X X的性质,请同学们思考、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以总结知识为目的)。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②提出问题
◆陈述问题—要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
◆重点内容或关键字词应通过改变语速、音量或重复等方式
加以强调。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③适当停顿(1—3秒)
◆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安排适当的停顿。
适当停顿,也是
提问技能的一个要素。
④分布发问
◆教师先向全体学生发问,使学生感到研究问题、寻求答案
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有被指定回答的机会。
◆用眼神环顾全班,注意有多少学生准备回答,然后指名回
答。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不准确、不完整或者思维
受阻,无法作答,
你会如何处理?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⑤引导策略
◆当学生回答受阻时,引导策略包括:
澄清——要求学生对初次回答进行准确的概括,或者使答案意义更简明;
支持——要求学生对初次回答的观点提供证据的提问。
2.2.2提问策略之⑤引导策略
准确——要求学生注意初次回答中的错误,重新判断和组织一个答案、通常在教师指出回答的合理部分和错误并提供某些
暗示后,要求学生再次回答;
表态——在集体讨论中或针对已有的回答,给学生个人提供机会来表达他是否同意已发表的观点;
关联——要求学生再次确定他的回答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2.2.2提问策略之⑤引导策略
举例——要求学生对他的含糊不清的表达或概括,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
辅助提问——从较低认知水平的问题入手,逐步加深,通过问题系列以探查出学生在哪些层次的问题上思维受阻,针对问题加以指引和解决;
提示关键——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思考方法。
应该针对该水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探查,并加以引导。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⑥反应评价
◆当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后,教师要处理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评价。
◆反应评价主要包括:
–重复¡ª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重复学生的答案,或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
–更正¡ª教师指出学生回答的错误,给出正确的答案;
2.2.2提问策略的构成要素
⑦质疑答疑(―对话式‖问答)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尤其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更应鼓励
和提倡。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有普遍意义,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将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在学到这方面内容时由教师讲解,或让大家讨论。
W e c a n
–评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核查——教师通过征询或谈话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解某学生的答案;
–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
–扩展——就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习成果或展开新内容。
课堂中提问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占56%.
•无效提问:―什么是‖―对不对‖―会了吗‖‖有问题吗‖,口头语―是吗‖、‖是不是‖.
•提问方式:惩罚性;威胁性;漫不经心
•提问对象:局限于前排或学习好的学生
•提问节奏:没给思考时间;不停地提问
提问的一般模式
⑴―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
⑵―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
⑶―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
(联想、发散、创造)
⑷―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哪点有问题?‖
⑸―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
⑹―如果要这样的话,应该怎样改动?‖(想象)
⑺―你能总结这类操作方法吗?‖
(抽象概括)
⑻这部分内容老师还没有讲,谁能完成?
⑼―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⑽―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
‖
⑾―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解决?‖
⑿―看一看,谁想出的方法最多。
‖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深,
你在备课时并无准备,
怎样才是对的自己也没有把握,
这如何处理?
问答策略四环节
问答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
⒈准备工作要充分
⒉提问艺术要讲究
⒊候答环节要耐心
⒋叫答机会要均等
⒌回答过程细倾听
⒍理答行为针对化
讨论策略的优点
•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
•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⒌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竞争等各种技能……
•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讨论题目,必须重要且有讨论价值的;
•⒉自己收集相关资料;
•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⒋提出具体要求;
•⒌给予讨论方法与交流技巧的指导;
•角色定位与角色规范;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各抒己见;
•耐心倾听、谨慎反应,给学生更多时间;
•适时、适量介入讨论,确保讨论不离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质问题,讨论分歧问题;
•培养实事求是精神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1.练习指导策略
⑴练习指导的含义
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课堂练习,达到学会知识或技能的
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
课堂练习:教师讲授后的独立练习
意义: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以及运用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
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指导,可及时告知学生练习的成绩,并给予合理的评价;
有助于教学管理,促进教学顺利开展。
影响学生练习的因素
•①学生对独立练习的准备程度;
•②问题的类型及其安排的合理与否;
•③独立练习的常规;
•④教师的监控;
⑵练习指导策略的运用
•①明确练习目的,做好练习准备;
•a.使学生明确练习目的;
•b.知识与技能的准备¡ª充分的讲解、示范和指导练习,并保证学生回答指导练习的正确率≥80%
•c.独立练习与指导练习密切相关;
•d.可以与之共同讨论、完成独立练习中的前一两个问题;
•e.较困难的知识或技能,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几个小部分,依次讲解或示范¡-¡-
•②均衡安排独立练习的题量与题型。
•③座位模式安排要便于教师巡视、监控全班学生。
•a.座位安排应避免相互干扰;
•b.大多数学生在其视野范围内;
•c.足够空间,便于辅导每位学生;
•d.练习中提供帮助,时间控制在30秒以内;
•e.定期环视全体同学,以维持学生专心学习。
•④建立独立练习常规。
2.阅读指导策略
•⑴阅读指导含义及意义
•阅读指导的形式
•①渗透式,即教师结合学生阅读具体材料给予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②附加式,即以专题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系统的阅读策略和方法;
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因素
•①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
•②学生对材料结构框架的把握程度和推理能力;
•③学生阅读过程的监控能力和自动调整能力;
⑵阅读指导策略的运用
•①提供学生或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背景知识
•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的策略。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字典、辞书及计算机检索工具,养成目览、口诵、脑思、手写的习惯,教给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泛读、精读、默读的技巧,养成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3.活动指导策略
•⑴活动指导的含义
•活动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独立从事的操作或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和促进的行为策略。
3.活动指导策略
•⑵活动指导策略的运用
•①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
•②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
三、教学方法优化选择与组合
•(一)选择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
•2.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3.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
•4.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5.依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特点
•(二)选择方法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