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 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 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教学活动 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 授准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 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贯彻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如下: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3)认识 的简捷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的认识 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或记录在其他媒体上的知 识。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 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 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 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 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tson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

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

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连贯 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环境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设计的计划 性和系统性。该模式关注预期的学习 结果,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 课程的有效性。
关注课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模式 认为课程设计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 会等环境因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 求和背景。
活性和适应性。
双向作用模式
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 式,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学生、学校和外部专家之间的互
动和合作。
课程实施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应遵循系统性原 则,确保课程计划在实践 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灵活性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 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变化。
实效性原则
05
CATALOGUE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概念
课程改革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各级各类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 和实施,以构建符合特定价值理念的 课程体系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教 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合 作。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旨 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 客观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避免主 观臆断和偏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
3. 有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关注课程的有效性,即课程是 否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课 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等,避免 片面和局部的评价。
推进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 化
课程实施方式需要多样化,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最新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讲课教案

最新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讲课教案

•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 气,不过我从来未见过。”
•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别人去认识自己, 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 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 这样。”
•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 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 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 4、师生间客观的工作关系
• 5、师生间非正式的私人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影响师生关系建立的因素:
• 1.教师方面 •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 (2)教师领导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 (3)教师的智慧 • (4)教师的人格因素 • 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 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 1.复杂性(劳动目的和任务、劳动对象、劳动方式) • 2.创造性(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方法 对学生的
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机智等) • 3.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4.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成果的迟效性
第二节 学 生
• 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认识构 成了我国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生观。不同的学 生观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建构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部分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部分课件

西方当代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 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斯金纳箱。 他把饥饿的白鼠放入这个箱子,箱内装有按键,白鼠 如果碰到按键,就会有一粒食丸掉出来。

开始白鼠是在箱内乱动,偶尔碰到按键,得到食物强化。 多次强化之后,白鼠会自动按键,以得以食物。所以, 这个键变成了获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这种通过动物 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 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 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 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由此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 —反应”的联结,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呈现一愉快刺激以增强一反应 发生的概率即正强化;撤消一厌恶刺激以增强一反应发 生的概率即负强化。而呈现一厌恶的刺激或撤消一愉快 的刺激以消除一个特定的(错误的)反应都是惩罚。负 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 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身 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基本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 响。 2.教学是传递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 技能和人类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
六、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中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讨论法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 (六)参观法 (七)练习法 (八)实验法 (九)实习作业法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ppt课件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 为基础; 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 核心; 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三)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功能性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与预定目标关系: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 离评价 关注的焦点: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人员的身份: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 价 目的与宗旨:伪评价、准评价、真评价 方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
第四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基本目 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 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 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 第二,极端性。 第三,持续性。 第四,层次性。 第五,递进性。 第六,时间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理念
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从以前的学科本位 专项具有均衡性、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倡导建构学习 形成正确的课程评价观念 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与提高执行过程 的适应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到第九章的教案

《教育学基础》第七章到第九章的教案

第七章课堂教学授课内容:1.教学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教学思想与理论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3.教学可供选择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1.理解教学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一些教学思想,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并能做类别区分。

3.掌握教学工作流程,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理解并列举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区分衡量测验好坏的四个标准。

4.理解各种教学原则的含义和特点,识别不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重点:教学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理论、衡量测验好坏的标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课程及其相关理论原理,而课程是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来传授给学生,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引出本单元主题:课堂教学。

本节课我们主要教学相关概念和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流程。

二、讲授新课(一)教学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概念:就是着眼于一定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预成的课程框架,通过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专门社会实践活动。

(1)教材概念的包容性很强。

比如,“在特定环境中”既可理解为广义: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也可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和前面几章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一样有广义狭义。

(2)师生间对话,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2.教学相关概念(1)教学与教育:教育包含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实现其目的,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途径,且是基本途径。

所以,教育范围更广,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关系;(2)教学与智育:①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它任务多,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教学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想让人变聪明,途径很多,教学、课外活动等);③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PPT课件
4、运用知识阶段
• 运用知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
可编辑课件
11
第三节 教学原则
可编辑课件
12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科学性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 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 思想性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 想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 领会: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 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目 标设计与时间设计。
可编辑课件
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可编辑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4
一 教学的概念
•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
•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2)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
3)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 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可编辑课件
20
七 启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向、内 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叫讲解。
• 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
础上做出科学结论,叫讲演。

教育学_第七章_教学

教育学_第七章_教学

(2)指导;
(3)总结。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 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 养技能的教学方法。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运用实验法应注意:
(1)实验前做好准备;
(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 (3)实验后要总结。
(3)做好总结。
2.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获取知 识并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 运用研究法应注意: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2)创设研究情境;
第三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 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 与学的方法。 主要特征: 1)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 2)源于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贵在得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另外,要考虑讲授的整体性策略。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 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能够逐步得 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的方法。
谈话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够得到及时反 馈,调整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 使用。
7.创作。创作是指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 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的形式
教学目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形式 有三:一是行为目标;二是形成性目标;三是表现性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三种形式之间 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
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
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

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
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 材料。
三、课程目标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 鲁纳和施瓦布(Schwab)等 •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弗 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和布拉 德尔梅。 •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 杜威。
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以 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 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 织形态。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见表7-6)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执行取向 • 互动调试取向 • 参与制定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改革本身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 学区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第七章 课堂教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课堂教学知识点汇总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的概述★★★1、教学的含义存在多种认识,但有共同之处:a、强调教与学的结合,是辨证统一的。

b、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c、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目的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b、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

3、教学的功能a、教学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传递和继承人类知识文化,社会延续发展的条件b、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二)教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古希腊、罗马:苏格拉底“道德教育”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产婆术”柏拉图“理念世界”培养军人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个儿童年龄分期“和谐教育”昆体良因材施教反对体罚2、近代教学思想精华最初引进国外教学思想(夸、裴、赫)我国:梁启超、蔡元培(反对讲授、灌输)、陶行知(教授法——教学法)3、当代“教学”的新观念★★★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专才教育——通识教育“教学”观的变革有六大趋势:a、重视教师——重视学生b、重视知识传授——重视能力培养c、重视教法——重视学法d、重视认知——重视发展e、重视结果——重视过程f、重视继承——重视创新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念★★1、教学理论的概念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既是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遵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处方性、规范性理论。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a、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前者:“怎样教”促进学习后者:“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描述学习b、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两种极端:“大教学小课程”,“大课程小教学”其实,教学与课程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研究侧重点不同:课程(学习的范围)教学(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教育学第七章 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 课堂教学
31
⒌ 因材施教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
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
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
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 ⑴ 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 ⑵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32
⒍ 循序渐进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
15
(四)教育性规律
• 教育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
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 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 ⒉知识的掌握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认识基础 • ⒊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
• 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关键在于教师的理论水
平和教学态度
1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9
• 2. 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
方法:演示、试验、观察等 3.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 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 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 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 在感性上,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 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因此,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至此,学生认识便发生质的飞跃:感性 → 理性 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 断;推理
验。
• ⒉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⒊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4
(三)发展性规律
• 发展性规律是指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
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
展智力的统一。
• 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无知必无能) • ⒉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 ⒊教学要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课程

•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探究不同课程类型之 间异同及内在联系, 是确立理想课程结构 的基本前提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的载体
•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不同取向
所谓课程组织,即是在一定
课程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
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进行组 • 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
合,妥善形成相应课程结构,
• 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 程组织
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
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 • 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促进 •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 生成性目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 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 表现性目标: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每一 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表现
课程目标确定的环节
确定教育 目的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 旨是课程开发的终 极目的,它是特定 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确定教育 目标的基 本来源
课程目标及其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 念,它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 课程设计的教育追求中,指明 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 习完成后,应该掌握的知识与 能力、理解的过程与方法以及 体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或表述方式
• 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 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
课程创生和教学创新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层次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区分的五种课程层次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堂教学

BACK
陆九渊—南宋心学
•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 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 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 •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 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饱)之,自 然有焕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
•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德即大德,大德 即小德,发强,刚毅、齐壮、中正,皆川流也。 敦,厚;化,变化。
•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 加强理解 • 进行有效的练习
•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 •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进行具体的训练(IEP)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 讲述策略 • 对话的策略 • 指导策略
(一)讲述策略
• 讲述的含义:
• 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 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 对话策略的形式:
• 问答策略(提问策略): 发问策略,候答策略, 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 讨论策略:
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
(三)指导策略
• 常用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 活动指导的功能:
• 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 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
END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 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 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 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BACK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LOGO
课堂教学
LOGO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过去:掌握知识的数量、速度和难度;以结果性成就作为根
本标准;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乐学善学的态度;在学
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终结性评价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档案袋评价
课堂教学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课堂教学
LOGO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 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 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 机辅助教学(CAI)”。
课堂教学
LOGO
• (2)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直线式”,包括以下特征:①小步骤进行;②呈现明显的反 应;③及时反馈;④自定步调学习。(如图1)
课堂教学
LOGO
3、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教育与教学
教育: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的教学、后勤、管理等工作; 教学: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 课程:教育性经验及其进程规则,突出教育内容及其动态生成; 教学:经验获得及其进程展开的运行机制与活动状态,
突出教育行为及其活动变化; ➢教学与智育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 古代中国 •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如“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都出自《学记》。 • 孔子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教学思想,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 施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设计常用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系统分析模式的基本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试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 含义: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 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 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解和控制的一 系列执行过程。 • 特征:指向性;操作性; 整体综合性;调控性; 灵活性;层次性。
知识类型与教学策略
•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激发学习动机 • 促进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back
教学内容设计:
1、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 有效理解和掌握 2、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 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策略性知识: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 对象:个人自身 • 形成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学会学习)
back
教学设计方案—教案
班级: 科目: 任课教师: 课题: 上课时间: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内容(知识点)和教学进程:
BACK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重点: 1、基本步骤 2、三类知识 3、教案的设计
学 教学 习 教学 分析 内容 内 目标 设计 设计 容 设计 的 教 教 学 分 学 学 习 析 目 策
评价 教 学 媒 体 的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的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的 评 价
需 要 的 分 析
学 习 者 的 分 析
• “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教育要培 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 技能以及符号运算技能 •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教学原则 • 学科知识结构 • 发现教学方法
BACK
情感教学理论
• 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 • 基本主张
• 目标:充分发挥作用、自我发展的人、 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者” • 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 师生关系的品质:真诚、接受、理解 BACK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 程。…… • 描述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 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
• 指导性:设计蓝图 • 统合性:系统安排多种教学要素 • 操作性:明确指向教学实践 • 预演性:实质是教学的预演 • 突显性:突出重点 • 易控性:周密计划 • 创造性:体现教师个人风格
• 讲述的功能:
• 说明是什么或怎么做。 • 解释原因
• 讲述的一般程序步骤:
• 1.介绍讲述纲要 • 2.详述内容 • 3.综述要点
• 策略运用: 避免:过多、过长、缺乏逻辑性、过难…
(二)对话的策略
• 对话: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 互动交流。 • 对话功能:
• 诱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 • 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 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能力 • 活跃课堂气氛
2.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基点 (2)进行教学分析 (3)分析学生现实发展水平 (4)列出操作目标 (5)确定测量项目的参照标准 (6)确定教学策略 (7)选择教学材料 (8)进行形成性评价 (9)修正教学
3.过程模式
• 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 • 列出学生特点 • 确定学习目标 • 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 • 预测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 • 构思教学活动 • 评定学生学习,修订教学方案
朱熹—宋代理学
• 重视教材:《蒙童须知》、《小学》、 《朱子语类》 ;严格规定学生的日常行为 规范 • 教学方法: 先生初令义刚训二三子,见教曰。授 书莫限长短,但文理断处便住。若文势未 断者,虽多授数行,亦不妨。 •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 要于此体认省察之。
•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BACK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教育的艺术在于安排强化 • 基本主张
•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系统控制强化刺 激) • 程序教学的方法:学理论-赫尔巴特
• 教学五阶段 准备-提示-联想-概括-运用 • 以教师为中心 • 以教材为中心 • 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
当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认知教学理论
• 情感教学理论
SKIP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 “知识即道德”传统 • 主要主张: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基本概念
1、教学的概念 2、相关概念 3、教学的功能 4、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 • 理论科学,应用科学;揭示一般规律, 研究方法策略和技术;…… • 与学习理论 • 与课程理论
2、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 教学经验总结 ——形成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成熟 ——形成教学理论
• 对话策略的形式:
• 问答策略(提问策略): 发问策略,候答策略, 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 讨论策略:
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
(三)指导策略
• 常用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 活动指导的功能:
• 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 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
END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 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 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 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BACK
BACK
陆九渊—南宋心学
•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 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 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 •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 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饱)之,自 然有焕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
•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德即大德,大德 即小德,发强,刚毅、齐壮、中正,皆川流也。 敦,厚;化,变化。
标 的 设 计
略 的 设 计
教 学 评 价
skip
教学目标设计:
• 规划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 • 设计步骤:
• 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 分析学生已有学习状态 • 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 列出综合性目标 • 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达
• 行为主体:学习者 • 行为动词 • 情景或条件 • 表现水平或标准 [例]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 握“**”的运用。
3、教学设计的依据
• 现代教学理论 • 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 教学的实际需要 • 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 教师的教学经验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 教学预期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 • 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 • 如何组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 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 加强理解 • 进行有效的练习
•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 •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进行具体的训练(IEP)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 讲述策略 • 对话的策略 • 指导策略
(一)讲述策略
• 讲述的含义:
• 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 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