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2、砭石是最早的针

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

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

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

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

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

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

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

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

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

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

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

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

a 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

b 药物浸泡消毒法

c 煮沸消毒法

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

14、持针姿势

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 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

针身与拇指呈90 度角

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

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

A 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

a 插入法

b 捻入法

B 双手进针法

a 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

b 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

c 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d 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

16、针刺的角度(概念)

a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度垂直刺入。(腹部、腰背部、四支部)

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颈项、咽喉、侧胸部、腰背部) c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头面部、胸部正中线、腕踝针)

17、针刺的方向——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病痛部位

18、针刺的深度;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部位。

19、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A 、基本手法:(掌握基本要求)

a 提插法(利用腕力;指力、幅度均匀;针身垂直;3~5 分钟;每分钟60 次为宜)

b 捻转法(指力均匀、角度适当、针身不弯、深度不变、无单项捻转)辅助手法

a循法b、弹法c、刮法d、摇法e、飞法f、震颤法

20、得气

概念: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意义:有效性(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基础性(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判断性(辨别机体的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

得气的临床表现: 主观感觉:

a、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

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

b、医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c、客观表象:针刺局部红晕;肌肉突起、跳动;循经皮疹等影响得气的因素:

患者:敏感强壮者反应强;迟钝虚弱者反应弱医者:取穴的准确度、操作的技能和熟练度环境因素:天气、温度等

促使得气的方法:a留针侯气

b、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

c、施以刮针柄、沿经循摄等辅助手法

21、针刺补泻: 基本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其它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

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泄)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食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

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反之为泄。

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

徐徐出针为泄

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反之为泄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为泄。乱气——虚实不明显而表现为机能紊乱的病症;用平补平泄法。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

1、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针刺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主要因素)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针刺手法的量学要素:刺激强度、刺激时间

滞针的临床表现:

针下涩紧;针体活动困难;伴疼痛22、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

晕针的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

晕针的处理:

A 停止进针;迅速出针

B 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

C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糖水饮

D 重者在上述处理后;扎水沟、足三里等穴;灸百会、关元;或采取急救。滞针的处

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从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因行针不当;单向捻转而至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

气胸的临床表现:症状——轻者突感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血压下降、休克等

体征——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 线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纵膈向健侧移位

气胸的处理:

1、立即出针;半卧位安静卧床休息;减少呼吸的幅度

2、给予镇咳、消炎药物;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

3、对严重病例;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23、以下刺法;描述其概念时能选出对应的刺法。络刺——浅刺体表淤血的细小络脉

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赞刺——针法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

豹文刺——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齐刺——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扬刺——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