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精神养生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
第三节 调节情绪法
一、节制法 二、疏泄法 三、转移法 四、情志制约法
一、节制法
❖ 节制自己的感情, 维护心理平衡。
(一)遇事戒怒 (二)“宠辱不惊”
二、疏泄法
❖ 把心中的不良情 绪,发泄出去, 恢复心理平衡。
三、转移法
❖ 改变人的思想焦 点,或改变其周 围环境。
❖ 运动能改善 不良情绪, 使人精神愉 快。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
知足常乐
“笑一笑,十年少, 愁一愁,白了头” 。
4.保持心理平衡
(1)培养竞争的意识和心理素质
❖ 竞争意识,就是要有进取心 和高度的责任感。
❖ 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2)克服自卑感 消除嫉妒心
❖ 发现自己的优势, 增强自信心;心胸 宽阔,多交朋友。
如何克服自卑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为我行,我能做的更好 。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 3. 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4.练习当众发言 5. 学会微笑 正如一首诗所说:“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丧者的白天,悲
伤者的阳光,大自然的最佳营养。”
.消除嫉妒心理的 基本方法
❖ 培养正确的拼搏精神, 即树立欢迎别人超过 自己,更有勇气超过 别人的正确观念。
谢谢
恐
❖ 是指心中害怕、 精神过分紧张。 例如临深渊、履 薄冰、人将捕之 等。严重者亦可 导致神昏、二便 失禁。
惊与恐
❖ 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 生。
第二节 精神养生法
❖ 方法: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 平衡等方面。
养生贵在养心,养心首重 养德。
1.清静养神
❖ 清静,是指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 疗”。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调神养生法)【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道家养生学概要》曰“养心之大法有六: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因为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
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2、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的良方。
【立志养德】一、立志修养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有为全人类服务的伟大志向,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中医养生学 第五章 精神养生(情志养生)讲课讲稿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7
怒
❖ 怒,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它是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
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
状态,终于发怒。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8
❖ “思虑伤脾”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9
《吕氏春秋》
❖ 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 损伤了脾胃功能,以 致积食内停,久治不 愈,后经文挚用激怒 的方法,令其吐出胃 中积食而告愈。
14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5
忧
❖ 忧,是指忧愁、苦闷、 担心。
❖ 轻者,愁眉苦脸,闷闷 不乐,少言少语;
❖ 重者,难以入眠、咳喘、 呕吐、失眠、便秘等症, 甚至诱发癌症。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6
忧
❖ 东周伍子胥,因无 计闯过昭关,一夜 之间愁白满头青发
2020/4/6
❖ 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 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8
❖ 情绪变化的利弊
❖ 《养性延命录》说: “喜怒无常,过之 为害” 。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9
《东医宝鉴·内景篇》
“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 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2020/4/6
37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8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9
4.保持心理平衡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40
2020/4/6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第五章 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 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 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 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 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 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 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 的目的。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 卫生保健法。
(二)“宠辱不惊” 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 彼伏。老庄提出“宠辱不惊”之处世态度, 视荣辱若一,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 惊。对于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 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限度。现代医 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 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 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 防御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为了健康长寿, 任何情绪的过分激动都是不可取的。总之, 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 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 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 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第一节
情志变化
• 1、精神养生,就是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 调济生活等方法,增强人的心理健康,提高 健康水平。
• 2、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 人的七种情绪(七情)。
• 3、情绪变化的利弊 •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 之为害” 。
情志保健的重要性
• 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已经构成对 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 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 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3.开朗乐观
• 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 素、长寿的法宝。
4.保持心理平衡
• 当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竞争。长期处在高 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 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处理不好就会 影响心理健康。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保 证健康的体队就必须培养在竞争中保持心 理平衡的能力。
精神养生.
培根:得不到友 谊的人是终身可 怜的孤独者,没 有友情的社会则 是一片繁华的沙 漠。
二、胸怀坦荡 光明磊落
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对内心环境的一个良好刺激,有利于健康 长寿。
巴西医生阿尼塞托· 马丁斯耗时10年对580名贪污 受贿的官员和同样人数的廉洁官员追踪调查,结 果前者有60%生命或死亡而后者生命及死亡的比 例只有16%—胸怀坦荡、行为光明是健康长寿的 重要因素
“不如人意常 八九,如人 之意一二分”
例如:哭泣,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因感情变化而 流出的眼泪中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这两种传 导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后,可缓和悲伤着的紧张 情绪,减轻痛苦病消除忧虑。
第三节 节欲安神
一、纯正思想 大公无私
例子
二、知足常乐 淡泊名利
“妄想一病,神仙难医” 《道德经》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 莫大于欲得。” 1. 要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 2. 要驱除妒忌心理
5.悲胜怒
最适用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对 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 的作用。
暴怒—气血逆乱、神迷惑而不治。 悲则气消,血气得以消散而下行。 《儒门事亲》张子和
二、移情法
即通过一定得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 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 1.琴棋书画移情法 “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 胜于服药者矣” 2.运动移情法 旅游可以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恢复健康 《脾胃论》:“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
去吃梅子吧!”
曹操用望梅止渴的办法,带领 将士们走出了荒无人烟的地方。
望梅止渴
随鞭一指生梅林,便使万军不唇干。
第五章 人体精神保健 PPT课件
如何照顾老年痴呆患者
首先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床清洁、干燥,常用物品置于 显眼和靠近的地方,以利患者随时使用;病室要保持整齐、安 静,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引起外伤。
调摄起居饮食:起居应有规律,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特别是精神兴奋型患者,更应注意。失眠者可给予小剂量的安 眠药。鼓励病人做一些有益、有趣的手工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 炼。
病人:拿石头把你们医院的窗户玻璃全部打烂。 大夫听后发现这个病人还没有完全康复,因此决定继续治疗。又过了几个 月以后,大夫 觉得这个病人好象可以出院了,就决定再和他谈谈。 大夫:你出院以后准备干些什么呢? 病人:找份工作。 大夫:然后呢? 病人:挣钱。
大夫:然后呢? 病人:攒钱。 大夫:然后呢? 病人:娶个媳妇。 大夫:然后呢? 病人:洞房。 大夫:然后呢?
诊断精神病不靠单一的某个症状
1.包括可靠的病史与精神检查 2.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3.意识清晰,智能完好,但自知力不全或 丧失。 4.病程有缓慢发展,活动期精神病性症状 持续不短于1个月,包括前驱期症状不短于3 个月。
精 神 病 人 的 护 理
一般护理: (一)清洁护理:房间保持整洁,注意通风,定期 消毒餐具,对那些乱抢食物和有异食现象的患者要 特别加强护理。 (二)饮食护理:管理好进餐秩序,对因服抗精神 病药物引起吞咽困难的患者,鼻饲或补液,以保证 营养和水电解质的平衡。选用搪瓷或塑料等不易破 碎的餐具,尽量避免多刺多骨的食物。 (三)睡眠护理:有失眠,睡前不宜过度兴奋,避 免作有关精神刺激的谈话。睡眠颠倒的患者,白天 应多安排一些活动,防止卧床,必要时睡前给予催 眠药。 (四)心理护理:通过安慰、劝解、启发、说服、 诱导和调整环境等方法,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得到康 复。 (五)其他:严密观察,掌握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活 动规律;对年老体弱、行动困难及意识障碍的患者 要加强安全措施.
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的方法
1.调神养生法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 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 药,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 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 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wuguoliang823@
精神养生的方法
1.调神养生法
①清静养神 清静,是 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 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病理
机体脏腑气血 病变,也会引起情 志的异常变化。
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1.喜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心能主血,喜悦时 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 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 强,考试时也能有超常发挥,运动员易破纪录;心其华在面, 喜悦时会神采飞扬,面带笑容,喜形于色,热恋中的情侣越 发娇美动人或潇洒英俊等;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 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 现象。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 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 志活动都有抒发自己感情起着协 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因为愤怒、 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 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 ,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 病。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 使用感情,则有益于健康。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 肾气下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 惊恐,还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 并不鲜见。
wuguoliang823@
情志对健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 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 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 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 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 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 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精神养生精神养生与身体健康的关联
精神养生精神养生与身体健康的关联精神养生与身体健康的关联精神养生是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态,注重精神健康的维护与提升。
而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和良好的体质状态。
精神养生和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个体整体健康。
第一部分:精神养生对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石。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得人们更能够抵御外界应激和疾病的侵袭。
精神养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方面,精神养生有助于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的内调。
压力和负面情绪等心理问题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的紊乱,从而诱发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而通过心理调节、积极应对压力和情绪,可以有效维持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维护。
第二方面,精神养生能够改善个体的睡眠质量。
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之一,而精神养生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降低压力感,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深度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功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
第三方面,精神养生提供了积极的情感支持和交流渠道。
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可以减轻压力,舒缓疲劳,提高自尊心和归属感。
精神健康的个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对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身体健康对精神养生的重要性身体健康是精神养生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是无法持久的。
身体健康对精神养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身体健康提供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
身体健康的个体可以更好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活动,取得更好的成绩和经济收入。
相反,如果身体不健康,个体将面临诸多的限制和困扰,可能会导致自卑感和精神压力。
其次,身体健康有助于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生活的乐趣,增强生活的意义感。
体验生活、社交互动和参与各种体育运动等活动,可以增加个体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提高幸福感和快乐指数。
第五章 精神养生
情境二
一对老夫妻有两个儿子,老大开 了一个制伞店,老二办了一家压面坊 。父母总为儿子的生意牵肠挂肚,因 为两兄弟的生计与天气有很大关系, 老两口便时常为天气或喜或忧。 每天起床,两位老人的第一件事便是 开门望天,不管是晴是雨,总会引发 他们各不相同的赞叹。
• 如果是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 :“唉,今天大儿子的伞肯定卖 不出去了,真是天不遂意啊。” 如果下雨,老太太又一筹莫展: “唉,老二的面条今天又晒不干 了,要是发霉了怎么办?”老太太 就这样天天担忧,日日犯愁,总 是心情郁闷,没过一天快乐的日 子
三、心念处
• "心念处 "指的是除了感受及思想、观念外, 修行人心的整体状态。粗略来说包括修行人 心的: •
• • •
(一)集中散乱度:是处于集中专一的状 态还是散乱纷飞的状态。
(二)明朗昏沉度:是神清气爽,一片清 明,还是昏昏欲睡。 (三)轻安紧张度:是很轻松安详还是在 紧张之中。
• (四)贪欲度:包括各种各样的贪,各有其 不同的心之状态,且大都会影响到身体。在 身体上表现出来,亦成为身念处的观察范围 。
调神养生法
一、修德养神
(一)爱心(仁心)
• 仁者爱人(爱他人,爱自己)
• 孔子:“德润身”,“仁者寿”, “大德必得其寿”
一、修德养神
(二)善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美国科研人员对 2700 多人进行为期 14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 关系处理的好,多做好事有益于延 年益寿。
• 三、心念处(心的一般状态)
• 四、法念处(心中的思想观念)
• 所谓"四念处",其实就是四个修行 中观察觉照的对象,分别是身体、 感受、心的一般状态及心中的思想 观念。佛要修行人在这四个地方( 身、受、心、法),均能对现象的 起落观照清楚而不染着,就是四念 处的修行。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精神养生最重要
嘉祥山嘉县东祥疾省县病疾预控病防中预控心防制慢控中病制心所中心
精神养生
• 定义:
•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 导下,通过怡养心神和性情、调摄情志等方 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兼 养、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法。
嘉祥山嘉县东祥疾省县病疾预控病防中预控心防制慢控中病制心所中心
②自我学习,生活自立。
评价要素: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③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评价要素:情绪稳定、情绪控制、情绪积极。
④人际和谐, 接纳他人。
评价要素:交往能力、人际满足、接纳他人。
⑤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评价要素:行为符合环境与年龄,接受现实,合理应对。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精神养生 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成系统心理结构。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WHO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三良”:
WHO“三良”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会适应
嘉祥山嘉县东祥疾省县病疾预控病防中预控心防制慢控中病制心所中心
2013年10月颁布 <中国人健康心理标准>
①认识自我,感受安全。
评价要素:自我认识、自我接纳、有安全感。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又面临来自 于工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长 期处于不良的心境与负面的情绪之中,故 近些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速 率令人心惊。
嘉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精神养生 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状况及危害 ◆自杀占死亡事件的3.6%,我
国每年25万人自杀,全球100万. ◆抑郁发病率超过35%,抑郁症病人2600万. ◆每3个失眠患者就有一个抑郁。 ◆人类已经进入“情绪”时代。 ◆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精神疾病时代。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
“四看”是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 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 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 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 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 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 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 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 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高兴或悲伤,在正 常范围内,对健康 影响不大,也不会 引起什么病变。
情志不过
《黄帝内经》里说: “有喜有怒,有忧 有丧,有泽有燥, 此象之常也。”
情绪变化的利弊 《养性延命录》说: “喜怒无常,过之 为害” 。
《东医宝鉴· 内景篇》
“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 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一)、概念 阿Q精神 1、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酸葡萄心理 包括神、魂、魄、意、志。 2、心神养生的方法:通过心性修养,净化心灵, 神、魂、魄、意、志是《内经》借五 升华道德境界,清除贪欲,调节情绪,改变自己 行五脏对神志活动所作的分类,即心 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认知,使心态平和乐观, 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 开朗豁达,是健康长寿之法。 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 ◆养生先养心,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养心养神乃 养生之根本,更是精神养生之关键。
三、转移法
又称为移情。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 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 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 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 祝由疗法:“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 祝由而已”《素问· 移精变气论》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
(一)清静养神的方法
1 少私寡欲
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 欲
道德经:“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太上老君养生诀》“去六害”—一者
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财货,四 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忌妒。
达。
第二,处人蔼然。处人是对待别人,就是说对人要非常的
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
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
如果说自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
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
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
人际和谐:对自我的有效控制 。 适应环境:对于社会环境和一些有益或有害的刺激,能积极调整、
适应。
人格完整: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
成系统心理结构。
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WHO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三良”:
WHO“三良”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社会适应
2013年10月颁布 <中国人健康心理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 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 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 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智力正常: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情绪稳定而愉快: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
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国每年25万人自杀,全球100万. ◆抑郁发病率超过35%,抑郁症病人2600万.
精神养生
第五节 积精全神
积精:积累、固护人体之精气
一、节欲保精
欲望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性欲,本是一 切动物正常的生理要求。 《礼记· 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 焉。” 正常而有节制的性生活—使人心情愉快, 情怡欢畅,有利于调神摄生。 纵欲无度—心身俱劳,耗竭阴精,扰乱元 神,损害健康。
2.正确行房:
具体内容参照房事养生一节
二、摄情保精
七情为五脏所主,七情妄动皆能损伤五脏 的阴精,调和情志,特别是息怒防恐,是 积精全神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节劳保精
精血同源
四、膳食养精
(一)食物 1.猪髓:补肾阴,益髓。 《四川中药志》:“猪髓能健脑,补骨髓, 益虚劳,治神经衰弱、偏正头风及老人头 眩.” 2.鸡肉:温中,补气,补精,添髓。尤以 乌骨鸡效果最佳。 用于肾精不足所致虚劳瘦弱、遗精、消渴 诸症。
怎么办?
1.节制房事 (1)倡导晚婚 《泰定养生主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 婚,女子二十而嫁。” 《寿世保元》“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 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2)婚后宜节欲 古人探讨了节欲的时间及房事次数,但说 法不一。 以季节而论,《黄帝内经》主张冬应藏精; 朱丹溪强调“于夏必独宿” (3)老年应寡欲:主张60岁以上的要断绝 房事。
四气调神
第六节 四气调神
一、春季养神 春天,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阳气升发的特点, 自觉与自然界融为一体
要防寒保暖多捂,不可过早脱去冬装,以 防三月倒春寒而受冻—春捂
1 把握捂的最佳时机 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 便是雨后送伞了。 2 15℃,捂的“临界温度” 春捂还要把握气温,15℃可以称作春捂的“临界 温度”。 3 温差8℃——捂 春天的气温变化无常,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 以早晚仍然较冷,如果日夜温差大于8℃,这是捂 的信号。 4 捂1-2周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减得 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 冻成病”。 持续的时间,一般认为捂一周到两周 的时间恰到好处。
《精神养生》课件
精神养生的原则
保持积极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 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情感支持和交流, 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
坚持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释放 压力、调节情绪,保持 身心的活力。
注重内心修炼
通过冥想、瑜伽等内心 修炼的方法,提高自我 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精神寄托可以是宗教信仰、文 化传统、艺术创作等方面,通 过寻找精神寄托来获得内心的 平静和安宁。
精神寄托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 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放 松技巧来减轻身心压力、缓解紧
张和焦虑的一种养生方法。
常见的放松训练法包括深呼吸、 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
精神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 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音乐、绘画 等,能够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B
C
建立社交网络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 经历和感受,能够增强情感支持和社交满足 感。
心理平衡法
01
心理平衡法是指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来达到身 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
02
心理平衡法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通过自我 调节和自我暗示等方法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03
心理平衡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精神寄托法
精神寄托法是指通过寻找精神 寄托来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养 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长期以来,对精神心理卫生重视不够。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必须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的研究和运用。
第一节情志变化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
一、情志变化的保健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
因为感情的表露乃人之常情,是本能的表现,而且各种情志活动都有抒发自己感情起着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
因为愤怒、悲伤、忧思、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而不能充分疏泄,便对健康有害,甚至会引起疾病。
若能恰当而有目的、合理地使用感情,则有益于健康。
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持久,过于剧烈,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此时,七情便成了致病因子。
因此情感对人体的损益效果,不单取决于情志本身,而同时取决于人们对感情的态度和使用感情的方式。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会增强,从而起到防病作用,患病之后,精神状态良好可加速康复,还可以利用心理活动规律治病。
总之,精神、心理保健不仅直接涉及到健康、寿命,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重视精神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人的情志变化是由内外刺激引起的,即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
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情志变动的内外因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而人的心理变化又能影响健康。
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可引起情志变化而生病。
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生活不协调,或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
正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类经·论治类》注:“离者失其亲爱,绝者断其所怀,菀谓思虑抑郁,结谓深情难解……”。
此外,社会动乱、流亡生活,饥馑灾荒等,都会造成人们精神的异常变化。
社会因素十分复杂,其对人精神上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二)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就可使情绪发生相应变化,引起情绪变化的机理在于他们影响了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通过“心神”的主导作用而反馈在精神方面的表现。
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声音、气味、颜色、食物等,都可影响情绪的变化。
异常气候的剧烈变化更易对人的情绪产生明显影响。
月相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人的情绪也随月相的盈亏,而有相应变化。
安静、幽雅、协调的生活环境,令人喜悦的气味,优美动听的乐曲,可使人清爽舒畅、精神振奋、提高工作效率。
在喧嚣吵闹、杂乱无章、气味腥臭的环境中,人会感到心情不舒畅,压抑、沉闷,或厌倦、烦躁,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会明显下降。
不仅如此,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从而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由于环境和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因此,环境因素是影响人情绪变化的重要方面。
(三)病理因素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
《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止”,《素问·宣明五气论》指出:“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
凡此种种,都说明内脏病变可导致情志的改变,五脏虚实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的情志变化。
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但若七情太过,超过人体自身调节的范围,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
七情内伤,各有所主,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
它为心志,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
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愤怒致病较重。
《东医宝鉴·内景篇》说:“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怒多伤肝,肝失疏泄,气机升降逆乱,进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故表现证情较重。
惊恐致病较为难治。
惊恐多自外来,在思想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大惊卒恐,如视怪物、闻奇声、遇险境等,使人惊骇不已。
多伤心肾,其治颇为棘手。
情志致病还与其刺激的程度强弱有关。
根据情志刺激的程度,可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
暴发性刺激,多指突如其来的情志刺激,如意料之外的巨大打击、重大收获、巨大的事变或灾难、难以忍受的伤痛等,这些突发性的、强烈的刺激,使人气血逆乱,导致暴病、急病的发生。
《淮南子·精神训》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因暴发性刺激致病,多发病急、病情重、甚或天亡。
七情之中,喜、怒、惊、恐以刺激量过大、过猛为致病条件。
临床所见因情志剧变导致的心阳暴脱而卒死,肝阳化风而卒中,以及暴聋、暴盲、发狂等情况,大多与喜怒惊恐有关。
渐进性刺激,多是指某些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获得解决或实现,而在这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性的异常精神状态。
如精神紧张、思虑忧愁、悲伤不已等,这类精神刺激伤人精气,引起气机失调,致人疾病。
《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忧、思、悲的情志刺激以刺激时间长为致病条件,持续不良的心境,积久而成疾。
因此,要根据不同情志的致病特点,自觉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节。
(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
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1、体质差异体质强弱不同,对情志刺激的耐受力也有一定的差异。
如《医宗必读》说:“外有危险,触之而惊,心胆强者不能为害,心胆怯者触而易惊。
”《灵枢·通天》认为人们的体质有阴阳之气禀赋不同,对情志刺激反应也不同,“太阴之人,多阴无阳”,精神易抑郁;“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心胸狭窄,多忧愁悲伤,郁郁不欢,“太阳之人,多阳无阴”,感情易暴发;“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爱慕虚荣,自尊心强。
《灵枢·行针》指出:“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
说明不同体质特点的人对情志刺激产生的好发性各别。
2、性格差异性格是人们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
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隘,感情脆弱,情绪常激烈波动,易酿成疾患,这种耐受性的差异,与人的意志的勇怯密切相关。
意志坚定者,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使之免于过激;意志怯弱者,经不起七情六欲的刺激,易做感情的俘虏,必然发生病变。
《素问·经脉别论》云:“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年龄差异如儿童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备,多为惊、恐情志致病;成年人,气血方刚,奋勇向上,又处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易怒、思为病;老年人,常有孤独情感,易为忧郁、悲伤、思虑所致病。
4、性别差异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性多刚悍,对外界刺激有两种倾向:一是不易引起强烈变化;一是表现为亢奋形式,多为狂喜、大怒,因气郁致病者相对少些。
女性属阴,以血为先,其性多柔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为患。
故《外台秘要方》有“女属阴,得气多郁”之说。
女性对于情志的刺激,以忧悲、哀思致病为多见。
正如《千金要方》说:“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者坚牢、情不自抑,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
诚然,妇女的禀性未必尽如以上所说,但女性多情志为患却已被临床所证实。
第二节调神养生法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淮南子》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素问·上古大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
由于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心神”的主导作用下,脏腑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综合反应,所以精神调摄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
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
一、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此处之“清静”是指思想清静,即心神之静。
心神不用不动固然属静,但动而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同样属于“静”。
我们提倡的思想清静主要是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见异思迁,想入非非,而是要思想安定,专心致志地从事各项工作、学习。
(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调神摄生,首在静养。
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后世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有所补充和发展。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
“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要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万道唯心。
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
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自炼心始”。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故养生莫要于养心。
天玄子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定,心广所以容万类也,心正所以诚意念也,心平所以得中和也,心安所以寡怨尤也,心静所以绝攀缘也,心定所以除外累、同大化也’”(《道家养生学概要》)。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有益健康。
《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防病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里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了调摄的重要原则。
对外,顺应自然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谨守虚无,心神宁静,这样外御内守,真气从之,邪不能害。
可见,“恬淡虚无”之要旨是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波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
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