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 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 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
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
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
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
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
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