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曲《乡音乡情》艺

术分析

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

【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优雅的、内涵深厚、创作手法娴熟、优美的歌曲。《乡音乡情》是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先生早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当地风味的歌曲,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已广泛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选曲。也是一首风格淳朴,曲式严谨,有真挚的情感内涵深刻的艺术歌曲。作者通过对祖国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情的赞美,将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愫融为一体,书法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关键词】乡音乡情;艺术歌曲;演唱

一、《乡音乡情》时代背景

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这些音乐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简单的美。他颂扬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流畅的旋律、充满个性,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以诗为词,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又吸取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来发展音乐主题,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成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乡音乡情》艺术作品分析

1、歌词内容分析

歌词意境抒情,寓意深刻,第一乐段把家乡碧湖、海滩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来,诗的意境具体、形象。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作者抒发“乡音难改,详情缠绵……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窝。”这种感觉,如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一

般,似乎出现在听众的面前。第一乐段把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了艺术形象。

2、《乡音乡情》音乐内容分析

《乡音乡情》是一首扩展性再现乐段的二段体(A+B)的曲式。A段是二句式的、方整性的、收拢性的的终止。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的情绪,对培养自己的中华大地深深怀念之情。音乐深情、舒展。B段是扩展性的再现乐段,再现句是d句的扩展性重复。C句在音乐上达到高潮,节奏变化重复,先用切分节奏突出强音,后用两音一字的落滚旋律把中华土地、九曲黄河对“我”的培养之情深情的表达出来,接着音乐进入行板较快的节奏,叙说着乡音乡情时刻萦绕在我心窝。

《乡音乡情》是bE大调的抒情歌曲,其间出现了离调现象,乐曲第一、二句起于大调,色彩明朗,第三、四句转到小调,色调暗淡,第一乐段最后一句又回到大调上,从淡淡的优思遐想回到了明亮的大调色彩中。第二乐段都在大调上进行,其间也出现有离调现象,把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用小调的暗淡色彩表达出来。缕缕乡音萦绕心窝,中华黄河生养的儿女心中充满了自豪、感谢、思念的情怀。在旋律上大胆使用重复手法,促进音乐的展开。音乐作品展开乐思、重复法构建作品方面,做得很巧妙,让整首歌曲取得良好的效果。整首歌两个乐段,每个乐段都用了重复法。

《乡音乡情》可以迅速走红大江南北,而且久唱不衰,与它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的结构特点,最重要的就是重复和变化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只有重复,不可避免的枯燥,只有变化,则则杂乱无章。缺少了哪一个都不成为音乐。这种俗称合头的结构,开始乐思相同,逐步形成了音乐的变化。这一思维中国人认为事情的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有关,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乡音乡情》这首歌曲中作曲家徐沛东运用了六次重复与变化的手法,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看似简单,但简单的背后是作者每一次细致的安排,巧妙的设计的结果。第一次作曲家小试牛刀了一下,在第三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采用了统一移低三都的传统办法,旋律自然,就像呼吸平稳,没有丝毫迷人的创作。进入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的音调不再是渐进的音阶,而是连续小三度的交替,如微风吹起平静的海面,泛起粼粼的皱纹,继而旋律开始跌沓起伏,作者只在第六小节变化乐句里只改变了一个八分音符,比前面一句只是稍微高了一个大二度,一带而过,这次可谓“四两拨千斤”,音乐情感的表现略有促进更深一层,给人一种垂露欲滴之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七小节一个七度的大跳,最后把前面一直徘徊犹豫的心情推向一个临时的高点,积蓄的情感似乎要爆发,但再次又回到原有的平静旋律上,见好就收。这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障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创作理念在作曲家的其他的一些作品中也能找到身影。因为好的东西需要慢慢欣赏,作者也知道中国这一传统的审美习惯,正是用这种台阶式的情感预设,最终让听众获得内心的共鸣。在第七小节作者在最后一个八分音符上用了一个临时降号,不仅在音乐的节奏上更加顺利,同时又与他的前一个还原音形成对比,小二度在音响效果上本是属于不协和的,所以很多作曲家在使用时都

很小心,但在这里作曲者为了歌词要表达的特殊的意境,大胆的使用一个下行伴音的小二度,为歌词中“村落”和“传说”营造了朦胧的氛围,罩上一层虚幻神秘的色彩。

作者第三次使用在第九小节,这里是主歌部分的反复,变化乐句是一个自然的五度音阶下行,创作概念类似于文学创作中先抑后扬的手法。一连串下行的音符为与将要出现的高潮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时与前一段那个平静的四拍又有一个动与静的比较。第四次运用此法在第十四小节,但这次变化不再是第二次使用时的蜻蜓点水式了,而是变化音高了大三度,而且在时值上由原来的二拍变为四拍,这里处于是整个音乐的黄金分割,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这次的结构变化吧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那种养育之恩何以回报的感激之情表现的恰到好处。当音乐似乎要停止在这个延长音上,逐渐成为静止时,那像水一样的旋律又给我们带来活力。第五次运用此法在二十一小节的末尾到二十三小节,但这次和前面几次不一样,这次在变化乐段不只是改变一个音符的时值和音高,而是根据情感的需要,变化的乐段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整个音乐的氛围如激流后浪,最后终于在高潮中告别一个段落。最后一次使用此法是在整个音乐的结束句上,这里作曲家来了一个四度大跳,这首歌作曲家把他定在降E大调上,认为只有达到这个调式才能够表达那份赤城的爱恋,这个翻唱上去的音就是一个加自由演唱记号的降B,是全曲的最高音。如果说作曲家赋予歌曲的是灵魂,那么作词家赋予歌曲的则是这个灵魂的载体身躯。歌词前四句用了四个排比句分别从祖国四个不同地方描写了游子对故乡的热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情感也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故乡是幸福安康的。第二段是写在恒定的记忆留下的是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