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3、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5、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检。

6、激情:是一种激烈而短促的情绪、情感状态7、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情感状态8、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10、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1、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12、自我意识:是指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态度。

13、需要:需要是生理的和社徽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14、动机:是指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1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16、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气质:是指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

18、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才能:是指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全部名词解释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释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重要名词,以帮助读者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由自我认同、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组成。

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经验获得。

2.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它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和学习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的各个层面,如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如何理解他人和自我。

它包括人们对他人的态度、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认知。

4.情绪(Emotion):情绪是主观体验的表达,由生理反应和心理状态组成。

情绪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情绪来了解情绪的产生、调节和表达方式。

5.压力(Stress):压力是个体对来自外界或自身的适应性需求的应激反应。

它可以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社会上的压力。

长期的压力暴露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6.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特有的持续性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特征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来形成。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格来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7.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关注观察和测量可观察到的行为,忽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连接。

8.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认知过程和大脑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通过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基础。

9.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发展和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观察力: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观察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

2、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3、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表象:食物不在眼前时人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食物的形象。

6、情绪和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们的特征是具有明显的生理变化、明显的外部行为和认识活动及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经验)。

7、意志的概念:是有意识得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8、个性的概念: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9、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名望、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拥有亲朋及经济条件的等社会属性的意识。

10、创造力:是指生产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11、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是所持的内容尺度。

12、智能: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进行行动和有效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14、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15、品德:是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16、学习动机: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17、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8、课堂心理气氛: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属于群体和集体中心理现象的情绪评价与社会评价性质的心理学概念,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联觉: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提取失败说: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失去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而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5、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须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智力:智力指人们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8、学习: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9、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1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2、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影响。

13、技能: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4、高原现象: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这就是高原期。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名词解释 重点

心理学名词解释 重点

1、注意的稳定性2、感觉适应3、表象4、动机5、性格的情绪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2、感觉适应:3、表象:是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4、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着某个目标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

5、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1、注意的分配2、感觉对比3、情绪记忆4、前摄抑制5、聚合思维1、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同时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2、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情绪记忆:是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

5、聚合思维:又称为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1、注意的转移2、倒摄抑制3、发散思维4、有意想象5、能力1、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注意特征。

2、倒摄记忆: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

3、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或分散思维,是指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4、有意想象:又称为随意想象,指根据预定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5、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即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1、有意后注意2、注意的动摇3、问题解决4、再造想象5、性格1、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是指有一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注意。

2、注意的动摇:是指注意经常地间歇加强或减弱的现象,又称注意的起伏。

3、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4、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名词。

这些名词不仅在心理学界广泛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释并探讨其中几个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一、潜意识潜意识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位于意识之下的一层心理活动。

潜意识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经验等,但这些内容无法被主动意识所察觉,只能通过特定技术或理论解读来揭示。

潜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个体的思维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在梦境或病理性心理状况中得以表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条件反射指的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一种特定的刺激与一种自然反应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自发反应。

例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口水会自动分泌;而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后也会开始流口水。

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加强或削弱。

三、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泰辛纳(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态度或价值观)时产生的不适应心理状态。

认知失调常常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减轻这种不适应。

认知失调的产生对于理解人类决策过程、行为改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受害者归因受害者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遭遇负面事件时所采取的心理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这一概念。

受害者归因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方式。

内部归因指的是将负面事件归因于个体的内在因素,例如自身的能力、性格等。

而外部归因则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类似于运气、他人的行为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它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2、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放映。

人的思维是借助概念、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情绪:情绪(emotion)和情感(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是个体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和反映。

4、心境: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5、人格:一般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性格: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7、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8、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所谓心理品质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等内容,如情绪状态、记忆、智力等。

9、心理应激: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10、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同时也估计面临应激源时个体可动用的应对应激源的资源。

11、应对: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1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名句1.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学科,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 注意:注意是指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 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6. 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7.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创造目的,不依据现成描述,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以下是心理学经典语句的解读:1. “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感知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人的存在是通过自己的感知来确认的,每个人对世界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的存在也是独特的。

2.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这些经历可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不安。

但是,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3.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限制。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某件事情,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限制,认为自己不能做到。

通过挑战自我限制,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超越。

4. “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去做。

”——这句话鼓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心理学中,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的关键。

5. “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被满足的渴望。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目标。

人们之所以会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渴望。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经典语句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

心理学史名词解释心理学史是研究心理学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下面将对心理学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人体学:人体学是对人类身体结构和组织的研究。

在心理学史中,人体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和大脑的功能上,例如脑部解剖和感官系统。

人体学的研究为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主要关注人类思维和感知的结构。

结构主义强调将心理学视为对人类心智现象进行解剖和分析的科学。

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塔钦德。

3.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另一重要学派,主张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的功能和运作机制。

功能主义强调行为相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目的性。

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

4.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理论和疗法,致力于理解和治疗精神疾病。

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的心智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层次,并通过研究梦境、自由联想等方式来揭示个体内心的冲突和欲望。

5.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史上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研究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刺激之间的关系,忽视或排斥内部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和其它学习机制来解释和预测的,并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有约翰·沃森和B·F·斯金纳。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它强调人类个体的意义感和自我价值,并关注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内心的独特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和阿伦·马斯洛。

7.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学习和知觉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个体的思考过程、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并研究记忆、注意力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乔治·米勒和乔姆斯基。

8.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的学科,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理学重点名词解释1.⼈格:通常指⼀个⼈外在的⾏为模式,即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贯的风格。

(⼈格指⼀个⼈内在的动⼒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格是⼀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体,由⼀些特质组成,如害羞的、可信任的、友好的、沮丧的、⾃信的等等。

)2.⾃我效能感-:是指⼈对⾃⼰能否成功地进⾏某⼀成就⾏为的主观判断。

3.习得性⽆助感:指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之后,⾯临问题时产⽣的⽆能为⼒的⼼理状态或⾏为。

4.感觉:⼈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6.感受性(绝对、差别)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物的感觉能⼒。

绝对感觉性——能觉察最⼩刺激量的能⼒。

差别感受性——感觉出同种刺激最⼩差异量的能⼒7.感觉阈限(绝对、差别)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定限度的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差异量。

8.联觉:由⼀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产⽣⼀种特定感觉的同时,⼜产⽣另⼀种不同感觉的现象。

9.注意: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0.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活动俗称思考。

11.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脑中的反映。

12.有意识记(有意注意):有意识记(voluntary memorizing),⼜叫随意识记。

是指有⼀定的⽬的任务,按⼀定的⽅法、步骤进⾏,需要作⼀定意志努⼒的识记。

13.智⼒:智⼒是由思维、推理和问题解决能⼒等构成的⼀般能⼒。

14.情绪:⼈类对于各种认识对象的⼀种内⼼感受或态度。

(⼈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需要⽽产⽣的态度体验。

)15.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求获得满⾜的⼼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和外部⽣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6.创造⼒:创造⼒是根据⼀定⽬的,运⽤已知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6.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7.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8.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9.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0.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通常采用如下几种具体的方式,即谈话、问卷、活动产品分析。

11.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2.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13.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14.突触: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15.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6.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1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18.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4、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有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5、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学习风格是指学生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着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7、学习的概念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9、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的运用于另一情境。

12、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它是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他将支配人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续活动。

13、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14、概念学习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进行的,但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

15、心智技能也可称作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16、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的学习。

17、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

18、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二、简答1、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三)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客观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性思维”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的可逆性,守恒观念(4)式运算阶段(11-16岁)命题,抽象逻辑思维3、布鲁纳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提倡发现学习③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意义的客观条件亦即外部条件指意义学习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的逻辑意义。

②学习意义的主观条件亦即内部条件首先,学习者要有学习的心向;其次,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相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已有的恰当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5、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1、内部条件(一)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的结构(二)成熟与年龄特点(三)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四)学生的报负水准(五)学生的焦虑程度2、外部条件(一)家庭条件与社会舆论(二)教师的榜样作用6、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3)教授学生有效的记忆策略(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7、操作技能与心智的关系1.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1)活动的对象不同(2)活动的结构不同(3)活动的要求不同2.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联系一方面,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方面,心智技能是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8、影像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呈现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反应定势(4)功能固着(5)智力水平(6)动机强度9、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因素(2)智力因素(3)已有的知识经验(4)动机(5)个性因素10、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3.社会因素的影响4.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11、什么是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的概念认知失调:人在多数情况下对某件事的态度,其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的认知是一致的,因此心安理得,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

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这时人的认知就失去了协调,产生了不舒服或紧张的心理状态。

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1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2)群体的领导方式(3)群体内部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部影响13、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14、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工作满意度(2)人格特征(3)角色冲突(4)学校管理(5)社会影响15、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因素(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2)应付压力(3)社会支持(4)专家处理(5)教师休闲三、论述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②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以达到最佳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形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习结果的反馈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自己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反馈。

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的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成功倾向的学生更多的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

具有失败倾向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将成功归因于偶然的外部因素。

2、如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i.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成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习过程与预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ii.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取决于教师预期和了解学习者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iii.深度加工学习材料所谓深度加工就是对要学习的材料重新编码,分类组织,纳入过去的知识结构之中,建立多样联系,形成新的信息网络,增加信息,帮助理解和记忆。

iv.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长时间记忆中储存的知识经验,对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利于保持的知识模块。

v.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练习有两种形式: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3、塑造创造性的个性(1)保护好奇心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发展的源动力,教师应主动的为学生创设丰富而新异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问题,均应首先表现出肯定和接纳的态度,在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后,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勇于坚持自己的见解、观点。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思考而突如其来的领悟与理解。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创设性的榜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也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培养道德行为习惯(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