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家庭教育观

合集下载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一、关于成长与家庭影响1.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

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家庭环境和他人看法对胡适成长的影响,他因被赋予“先生”之名,而在行为上有所约束,体现了童年时期外界因素对孩子心理和行为塑造的微妙作用。

2.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适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她的严厉与慈爱并存,并且教育孩子时注重方式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求学感悟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胡适将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优良品质归功于母亲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深远意义。

2. “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

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

从胡适童年时的家教,悟名人的成长

从胡适童年时的家教,悟名人的成长

32胡适的童年生活,一般可以从他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了解。

文章开头就说:“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文绉绉的样子,大家说他像个先生,绰号叫作“穈先生”。

所谓“三岁见老”,童年时代养成的性格、习惯,一直会延续下去,终生都不会改变。

那是烙印,抹不去的东西。

有一天,胡适在家门口与一班小孩“掷铜钱”,一位老辈见了,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让胡适顿时羞红了脸,觉得太失了“先生”的身份。

舆论的作用,有时大如天。

老人的一句玩笑话,让童年的胡适瞬间警觉:他和一般孩子不能一样,不能贪玩,即使掷铜钱这类游戏也不行。

这与“穈先生”的身份不符,成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就此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可以琢磨这段话:“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

”大人的鼓励是十分重要的,就像人走到了十字路口,不知道怎么选择,迎面走来了一个人,又是一个自己信赖的人,他告诉你该怎么走下去,还能不听吗?胡适说自己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

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成的,久而久之,“能力和习惯”都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发生根本变化。

胡适童年时代,只有一个爱好,就是读书,还有就是写字。

这与他最后成为一个大学者是有紧密的联系的,他文章写得好,书法好,是童年打下的底子。

他音乐、美术不行,也是童年的“因”成了成人后的“果”,他画画、弄乐器、演戏,都没有受到鼓励,一直受压抑乃至被扼杀。

从胡适童年时的家教,悟名人的成长● 文/柳袁照专栏COLUMN 柳袁照诗人,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百年名校苏州十中原校长。

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01-07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

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

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

而在后人看来,一代大师的胡适,在对儿子的教育中,却是失败的,留下了遗憾,最其码不能说是成功的。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2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

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

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

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这话听来,似乎是胡适把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全放在妻子身上了。

胡适1929年8月26日在写给年仅10岁就到苏州上学的大儿子胡祖望的信中,强调孩子要独立、合群、要用功。

胡适也许是觉得自己12岁多就到上海求学而有所成,故希望儿子们发扬光大自己的精神品格,但事实上胡适那时在上海过得比较纠结,陷入不爱学习与染上恶习的泥淖,靠他人的帮助与自制,特别是他二哥的监管,才得以终于确定目标,出洋留学。

爱而有度 严而有格

爱而有度   严而有格

“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读<胡适先生>有感“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胡适的家风故事

胡适的家风故事

胡适的家风故事胡适是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将中国的家训文化和西方的现代精神结合成独到的家庭教育观,治学思维中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学界影响极大。

得益于家庭教育的他,学术成就硕果累累,但在对自家儿女的教育传承上,他也有凡人的苦恼与无奈。

“爱而有度,严而有格”,母亲对他的深远影响下,胡适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儿女教育的?后辈学着知识学着做人,长辈何尝不是在学着为人父母,胡适也在不断学着做好父亲。

爱而有度,严而有格胡适的故乡“徽州”正是朱熹祖籍“新安”,素有“朱子阙里”、“东方耶鲁”之称。

《朱子家训》几乎成为当时子弟教育的共同取向。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一位深受宋学影响的儒生,他的家庭便是一个理学门户。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也是传统道德的承传者和示范者,可以说传统文化是胡适家庭教育观的重要来源。

胡适三岁多就被安排进学堂,教材是父亲胡传编写的《学为人诗》。

这是胡传的哲学伦理思想,他给儿子树立了终身为人的准绳,要儿子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君子。

胡传又编写了《原学》,开头两句便是“天地氤氲,万物化生”,是两宋理学自然主义宇宙观的话头。

在这思想的熏染中,日后胡适选择哲学作为第一职业有很大关系。

胡传去世时胡适还不到四岁,在给妻子的遗嘱上不忘关照,“糜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冯顺弟的心中也一直怀揣着这份信念,不惜成本,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学堂的学费每年两块大洋,为了让先生多加照顾,冯顺弟给了六块,而且逐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了十二块。

因为先生的多家照顾,即便年纪小,胡适的功课也丝毫不比别人差。

冯顺弟甚至向别人借了八十块大洋给儿子买了一部图书集成,正是这样的“学养”,为胡适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国学基础。

胡适在《我的母亲》是这样形容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冯顺弟既是严父又是慈母,严格的同时不忘给孩子尊重。

家庭教育大讲坛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家庭教育大讲坛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

家庭教育大讲坛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篇一: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今天的幼苗就是明天的参天大树,因此每对父母都会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用爱心责任心给予关心指导。

但是尽管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共有的希望,但并不一定都能够如愿以偿。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水平。

刚刚听了陈教授的报告,感觉有很多收获。

在座的老师也都是教育专家,你们关于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的实践都比我丰富得多,生动得多。

我深知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也就是小学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专家面前谈谈有关孩子教育的感受,希望得到你们的批评指正。

一创造温馨环境(一)达成教育共识。

尽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我们对教育都很重视。

我们购买或借阅过有关教育的书籍,在一起交流对教育的认识。

当出现教育上的分歧后,我们能坐下来坦诚交谈,直到达成共识,这样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对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决办法,不至于今天告诉她这样做,明天告诉她那样做,让她无所适从。

(二)营造学习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真理。

活到我学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铭。

在我家,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在灯下看书学习。

女儿很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在学习,她也就很习惯地捧一本书,小的时候她就缠着我读给她听,后来我就鼓励她自己阅读。

慢慢地,她的读书习惯就养成了,认识的字越来越多。

因为我经常让她读些散文诗歌,她有时还会写出一些小诗歌,充满童趣。

我和她爸爸会细心地帮她收集起来,有时静下来与她一起重温她写出来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觉是一种享受。

现在每天午饭后,她都会静静地坐在那儿,读自己感兴趣的书。

二培养良好习惯有一条谚语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但培养孩子的习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一通批评或在训斥就能实现,必须要从孩子的行为入手,引导孩把决心口号落实到行动上。

(一)鼓励少说多做。

经常教育孩子应把空想说空话的时间用在实事上,告诉她一次行动抵得上一打纲领,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

胡适的教育思想

胡适的教育思想

胡适的教育思想胡适先生因倡导文学革命,年轻即“暴得大名”,识与不识者均以“我的朋友胡适之”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攀附主流社会的名剌;众人追慕影从,必然给人好邀众誉之嫌,于是“我的朋友胡适之”便暗藏着许多人的“婉而多讽”,这与“暴得大名”联袂纠结起来向胡适暗示老成耆宿们的不满。

博学敏慧的胡适,自然不费力就能看出这是响鼓未用重锤。

“暴得大名,不祥”,曾被胡适作为评骘北大喜稗贩新潮的断语,同样他在1923年6月《一师毒案感言》中说社会对名人是“期望愈大,愈容易失望;失望愈大,责备也就愈严重。

所以享大名的人,跌倒下来,受的责备比常人更多更大。

”这就是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必须付出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代价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

简言之,“率性”的胡适是可爱可亲而文学的胡适,“作圣”的胡适是中规中矩而教育的胡适,二者如影形随,互为表里,两相交汇,成就了一个言人人殊的胡适。

顺带而言,五十年代海峡两岸尤其是大陆知识分子猛烈炮轰他,固有专制高压的现实,可悲可耻之士风作祟,然亦有他早年种因而得的果。

民初人物纷起,众声喧哗,大多“暴起一时,小成即堕”(章太炎语),而胡适却能维持其较长的“社会领袖”地位,因素固多,除了他君子善假于物的过人本领外,恐怕与他的教育思想在民国教育界发挥的特殊影响有关胡适关注教育之早,足以证其天才早慧。

17岁在中国公学读书时,他主篇的《竞业旬报》的第一宗旨便是“振兴教育”,比如他在《竞业旬报》第26期撰文抨击中国家庭教育的霉腐不可靠,其要点内核置诸现代,仍不失为先锋的吼号,“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广开女学堂”,因为“这女学堂便是制造好母亲的大制造厂”(《论家庭教育》,见《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版,下引有关胡适论教育的篇目均出此)。

后来他进一步申引其见地,撰《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从更深广的社会意义来续其说。

尤其是他留美时所写的《非留学篇》应算是中国现代留学教育的重要文献。

留学作为中国现代进化程中重要的一环,是最终开创自家的新文明,以便与国际交通的有效利器。

胡适论教育心得体会

胡适论教育心得体会

胡适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念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胡适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他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以下是我对胡适论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胡适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判断是非,能够创造。

”在他看来,独立思考是人的最高智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胡适提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他认为,质疑是独立思考的起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对权威、对传统、对书本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胡适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思考的核心。

他主张,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2)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对问题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在他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关键。

1.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胡适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强化实践教学:(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2)开展模拟实验、模拟教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3)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胡适认为,创新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家庭教育观
王红070214116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认为同欧洲文艺复兴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造国民性,消除人的奴性,造就独立、自由的人格。

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对其子女的教育。

鲁迅曾对所有中国的父亲发出深沉的呐喊:救救孩子!成年人的心已经被传统的道德伦理腐蚀了,而孩子的洁净垢,即使受了污染,也还涉世未深,还有重新培养的可能。

在新文化运动中,同样胡适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1919年,胡适的大儿子出生,这让胡适思考起了做父亲的责任。

几个,他发表了一首诗,在诗中,胡适要求儿子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孝顺儿子。

这表明了一各新的人伦关系。

儿子不是父亲的附属品,也不是父亲养老的勤工具,而首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有先做了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才能要求儿子孝顺父亲。

孝顺父亲是一个健全人格的儿子所必然会做的,而一个孝顺的儿子不一定具有健全的人格。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决不至于做打爹骂娘的事来,绝不会对父母毫无感情。

胡适认为,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并不是对孩子有多在的恩惠,因为孩子是补动的。

父母经了孩子生命,孩子并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生命本来是一种很危险的试验;如果这个生命有幸能获好的教育,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最后成为一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这算是父母对于孩子尽到了责任。

如果这个孩子出生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受不到基本的教育,然后又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最后成了一个社会的罪人,那么这是做父母的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所以做父母的必须对孩子负责,并且能够对孩子负责。

你若要让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必有知道你对此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在孝顺父母这方面,胡适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孩子孝顺父母是有。

他明确表示“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

他说,“如我把我儿子识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利差上。

他应该爱敬我吧吗?又假如我卖国卖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大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并且他严厉指责了把儿子作为一种养老在存款的思想。

在传统思想中父母把养儿防老视为理所当然的,
中国传统的父母把孩子作为一种能生利的存款,到老了拿来用,无论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做了多么大的牺牲,这种思想不消除,中国的父母的道德都高尚不到哪去。

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哪个孩子不愿担负家庭所寄予的厚望。

他有自己的目标,那他就一辈子就会生活在良心的的谴责下,这一种思想将会牢牢禁锢孩子们的行动,使他们永远无法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来。

胡适一贯重视家庭教育,从自身儿时所受的教育到赴美留学,再到后来为人父母,形成了自己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思想。

其旨在于引导子女“自立成人”,成为“自立的人。

”这种家庭教育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纳了西方文明的现代精神。

对胡适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整理,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裨益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