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家庭教育

合集下载

胡适对青年的寄语

胡适对青年的寄语

胡适对青年的寄语一、胡适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1.1 胡适的背景和成长经历胡适(1891-1962),字东山,号水仙,江苏苏州人。

他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文化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之一。

胡适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传统的儒家学者。

自小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胡适跟随父亲学习经史,熟读《四书五经》。

然而,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深厚,他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

1.2 胡适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的主要特点胡适的人生观强调个人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和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和愚昧迷信。

他主张青年应该具备独立自主的精神,勇于探索、实践和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胡适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强调人的发展应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面对社会现实和未来挑战的能力。

二、胡适对青年的寄语内容解读2.1 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胡适认为,青年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承载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因此,他对青年提出了许多期望和寄语。

2.2 勇于探索和实践胡适鼓励青年勇于探索和实践。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锻炼,才能获得真知,掌握真理。

他希望青年能够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不畏艰难困苦,不断超越自我。

2.3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胡适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反对盲从和从众心理,主张青年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勇于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独立思考是个体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2.4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胡适非常重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他希望青年能够具备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创造新的价值。

他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动力。

2.5 培养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胡适对青年提出了培养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

他认为,青年在面对社会现实和未来挑战时,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胡适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胡适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关键 词 : 胡适 ; 育思想 ; 育实践 教 教 中图分类 号: 4 G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18 (0 9 o —0 l —0 l7— 5 0 2 o ) 7 0 1 2
胡适 曾在我国思想学术界掀起巨大波澜 , 在文 学、 哲学 、 史学、 道德、 教育 、 文化等诸多领域纵横驰 骋, 卓有建树。他既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启 蒙领袖 , 又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和成就卓著的教
立” 既包 含 中小 学 教 育 的独 立 , 更 强 调 大 学 教 育 但 的独立 。他认 为 , 教育是 培养人 才 的百 年大计 , 须 必
生起那样大的决定性作用 , 这是可以商榷 的, 但加强 家庭教育确实是教育科学理论 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 节。所 以, 胡适强调家庭 教育 的重要性 , 是正确 的,
使我们的民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落后 的阴影 , 赶上现代文明的前进步伐。
三 、 倡教 育独 立的 自由思 想 提
病 源 在哪里 呵 , 照我看 起来 , 总归 是没 有家庭 教育 的 结果 罢 了。 家 庭 教 育 是 否如 胡 适 所 说 能对 人 的一 ”
“ 教育独立” 是胡适 的一贯主张。他 的“ 教育独
胡适 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郭彩虹 李学才
( 中南 民族 大学 思想 政治教 育 学院 , 北 武 汉 407 ) 湖 304
摘要 : 本文从五个方 面介绍 了胡适的教育思想和 实践 。胡适 的教育思想不仅对 当时的教 育实践 活动产 生 了良好 的影响 ,
而且对今 天的教 育实践也 同样具有 重要 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
他亲眼 目睹美国的强大 、 繁荣与美 国的教育特别是 大学教育的发达有着直接的关 系, 逐渐形成 了特别

(2024年)精选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2024年)精选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2024/3/26
20
对当代教育改革启示意义
2024/3/26
强调个体差异
01
母亲胡适的教育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
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法和资源。
倡导创新和实践能力
02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竞争的核
心。母亲胡适的教育理念正是强调了这两点的重要性。
推动教育公平
胡适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对他 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适对儒家思想的传承
胡适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挖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他强调 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等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胡适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胡适在传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他提倡“ 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将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 活力。
对文化批评的启示
母亲胡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 判,对文化批评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文化批评理论的 深入探讨和发展。
她的作品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 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促进了女性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024/3/26
17
代表作品欣赏与解读
《我的母亲》
这篇散文以母亲为题材,通过回忆母亲的生平和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文章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实自然,展现了母亲胡适独特的文学魅力。
2024/3/26
25
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学术精神
追求真理,不畏权威
母亲胡适在学术上追求真理,不畏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学术界 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

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

· 37 ·教育新风【摘要】一代学术名人及教育家胡适,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治学思想。

他认为治学过程中务必要培养和坚持怀疑的、批判的、自由的、不苟且的和科学的精神,同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首先要正确选择学习切入点,依据学习兴趣和个人禀赋选择学科专业;其次要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核心方法,以保持基本的治学习惯为基础。

他的治学思想对其本人、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适;治学精神;治学方法论胡适的治学思想及影响李莎莎(丰城市第二中学,江西 丰城 331100)胡适一生主要活跃在学术思想界和教育界,他的治学思想无疑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阵浪潮,并指导和培养了大批学生,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不为过,其中不乏学术界的知名学者人士;而他的治学思想也是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对当今乃至后世的历史借鉴意义不言而喻。

一、胡适治学思想的来源(一)家庭教育的熏陶胡适治学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受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胡适的父亲胡传生前对他的亲身教育有限,仅教他识得几百汉字,但其治学精神对于胡适的影响却是启蒙性的。

胡传去世后,不到四岁的胡适得父亲遗嘱教他努力读书上进,胡适的母亲冯氏得丈夫嘱咐“穈儿天资聪颖,应该令他读书”,寥寥数语,对胡适一生的影响却非常之大。

幼年的胡适无疑从父亲的治学上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他十多岁时对宗教的怀疑倾向与批判精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亲所遗留的精神遗产的影响。

母亲冯顺弟在胡适的学习和成长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自胡传逝世之后,冯顺弟以胡传为样板对胡适进行教育,严格督促他念书学习。

胡适全然记在心中,母亲用她全部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教给了他一种做人和做学问上的容忍精神,“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接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这位慈母对此后胡适一直践行思想自由和包容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评论胡适

评论胡适

评论胡适在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触胡适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他的短篇小说《我的母亲》,小说中我们了解到一小部分他的家庭情况,他母亲对他的儿时教育,对他以后的人生获益匪浅,他的母亲以20多岁的妙龄年龄管理整个家庭,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长大的,然而他却幼时好学,有慈母的督促他的童年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他儿时受到的束缚,以及由于母亲年轻而被哥哥嫂子们欺负的片段,这些给他以后的家庭教育观起了一定引导作用,胡适强调“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所以,“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

遗憾的是,胡适后来的妻子江冬秀没有进过学堂,按胡适的观点,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母亲的。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和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

长子胡祖望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远远未能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祖望取得的成绩与他的“名父之子”的身份是不相称的。

小儿子胡思杜就完全不成器了,读了两个大学都未能毕业,还染上不少坏习气,最终被美国当局驱赶回国。

女儿素斐五岁那年患病,救治不当,夭折。

胡适公务繁忙,无暇照顾、管教孩子,而他的太太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

所以,胡适晚年对秘书说的这番话充满了苦涩,充满了无言之痛。

后来逐渐了解胡适是关于他的革命事迹,却很少看他的文学作品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他的一生成就颇多,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影响甚深的重要人物。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

胡适四十自述美句摘抄一、关于成长与家庭影响1.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

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

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

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家庭环境和他人看法对胡适成长的影响,他因被赋予“先生”之名,而在行为上有所约束,体现了童年时期外界因素对孩子心理和行为塑造的微妙作用。

2.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适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她的严厉与慈爱并存,并且教育孩子时注重方式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家庭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求学感悟1.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 胡适将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优良品质归功于母亲的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也反映出家庭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的深远意义。

2. “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骍。

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

大师胡适的家庭教育留下的遗憾01-07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跌宕起伏的一生,为家事忙,为情事忙,也为国事忙。

作为性情中人,胡适宽大为怀;作为书生大使,胡适酷爱自由。

宽容与自由是胡适生命中的两大主旋律,贯穿终生,造就了一个多面的胡适。

而在后人看来,一代大师的胡适,在对儿子的教育中,却是失败的,留下了遗憾,最其码不能说是成功的。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2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

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

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

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胡适关于家庭教育的观点终身未变,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这话听来,似乎是胡适把家庭教育孩子的重任全放在妻子身上了。

胡适1929年8月26日在写给年仅10岁就到苏州上学的大儿子胡祖望的信中,强调孩子要独立、合群、要用功。

胡适也许是觉得自己12岁多就到上海求学而有所成,故希望儿子们发扬光大自己的精神品格,但事实上胡适那时在上海过得比较纠结,陷入不爱学习与染上恶习的泥淖,靠他人的帮助与自制,特别是他二哥的监管,才得以终于确定目标,出洋留学。

书香家庭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书香家庭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书香家庭主要事迹材料范文书香家庭是指注重家庭教育,鼓励家庭成员读书、学习的家庭。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书香家庭的事迹。

1、胡适之家胡适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的家庭也被誉为书香家庭。

胡适夫妇都是深受教育的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这种习惯传给了自己的子女。

胡适的妻子鲍淑云曾经在为孩子讲故事时,建议孩子们看更多的中外名著,使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胡适夫妇的儿子胡思远也是一位文化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胡适夫妇唯一的儿子。

胡思远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经常跟他们一起看书、讲故事、进行有趣的文化讨论,这让胡思远在文化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和培养。

胡适夫妇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让他们的儿子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

2、高阳之家高阳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也是一位非常有文化修养的父亲。

他的家庭教育非常注重阅读和学习。

高阳和妻子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看书、讲故事、进行文化讨论等等。

他们还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让孩子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更加出色。

高阳的妻子在家庭教育方面非常有心得,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从小接受了优秀的文化和教育课程。

家庭中遵循“三实、三实、三和”的家风,使得高家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影响和培养。

3、鲁迅与朱光潜之家鲁迅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家庭也是书香之家的代表。

他的夫人朱光潜是一位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夫妻俩都注重家庭教育,鼓励孩子们阅读和学习。

他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鲁迅夫妇的“读文言文,注重素养”家教法,让孩子们在学习文化方面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培养。

同时,他们也非常看重孩子们的性格教育。

鲁迅在一次日记中写到:“我从不给孩子信心,只希望他们在对待人生的挫折中变得韧性十足、镇定自若。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让他们的家庭成员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总结书香家庭的特点是家庭成员都注重阅读和学习,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家庭教育
大家好,欢迎收听与你同行节目,我是今天的值班主持**,我们为大家制作了10期与家风、家教、家庭为主题的音频节目,每期给大家解读一位名人和他家庭的故事,欢迎大家收听、点赞和转发。

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著名学者——胡适,从胡适的文章与故事中,了解他的家风、家教、家庭。

胡适于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他发表的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年轻的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也是十分明确,早在胡适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

在文中,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中说道:“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

‘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

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

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

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

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

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

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

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
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

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

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

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我们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

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胡适十分注重中西文化教育的融通,他将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与西方的现代精神相结合所形成的家庭教育观,有其独到之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子女的“重学”意识。

胡适一向认为做人要有学问,无“学”不足以为“人”。

他曾一再引用易卜生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教导青年“不要抛弃学问”。

强调“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1929年,他十分钟爱的儿子“祖望”年仅十岁,胡适便让他离开北京去苏州念寄宿小学。

当时他给这位远离家乡的爱子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他反复教导儿子要“用功”。

关于“用功”,他不但激励儿子在学习上要努力上进,“在班上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而且他将“刚功”与“立志”联系起来,指出“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第二,强调子女的“独立”意识。

胡适让儿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家
到外地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儿子“操练独立生活”。

在给儿子的信中,他除了希望儿子能够照应自己的饮食、冷暖之外,明确强调“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做得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得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

事实上,学问确实是胡适衡量人才的重要尺度,但是并非唯一尺度。

在他的心目中,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乃是人格的“独立”。

他主张做人要有主见、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精神,认为做人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要做到“能独立思想,肯独立说话,敢独立做事”。

显而易见,胡适是将“精神独立”视为人格的最高理想,这成为他家庭教育观的核心。

第三,注重子女的“合群”意识。

关于“合群”,他告诫儿子“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碍别人”;“要尽力帮助别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并特别指出,“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

由此可见,胡适主张的“独立”并不是强调个人主义,他不赞成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对社会的逃避,恰恰相反,胡适主张的独立是与他的“淑世”思想紧密相联的。

他所以倡导培养独立的人格以造就一批“能独立思想,肯独立说话,敢独立做事”的人,正是因为他深深感受到这是“现实中国的最大需要”,培养个人的“独立”正是为了整个社会更好的团结和合作。

由此看来,胡适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着眼于其前期的生活和学习,更注重于子女终身的事业与做人。

其家庭教育观的核心是引导
子女“自立成人”,成为“自立的人”,这是胡适教育子女始终不变的观念。

胡适的这种独特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胡适的故乡“徽州”正是朱熹祖籍“新安”,素有“朱子阙里”、“东南耶鲁”之美称。

作为家庭教育传统典范的《朱子家训》在徽州地区更是流传极广,影响极深,它几乎成为整个徽州地区子弟教育的共同取向。

胡适的父亲是一个深受宋学影响并孜孜服膺于宋学的儒生,母亲也是传统道德的承传者与示范者。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胡适一生影响很深,胡适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认可与接受就是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开始的。

传统文化也成为胡适家庭教育观的重要来源。

胡适注重培养子女“独立”的家庭教育观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如《颜氏家训》曰:“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能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曰:“一仰人鼻息,便终身不能自振,惟竖起脊骨,忍苦奋厉,方为有志之士。


其次,胡适的家庭教育观受其自身经历的影响很深。

胡适故乡俗话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一二岁,往外一丢。

”由于山区生产条件的客观制约与徽商经济的外向发展,徽州子弟小小年纪就普遍离家外出,跟人家做生意。

胡适虽然不曾当过学徒,但是他耳闻目睹,非常熟悉这种习俗。

更为关键的是,他早年的自身经历也十分不寻常。

胡适出生于1891年12月,1895年父亲去世时他还不到四岁,1904年2月他仅十二岁便只身去上海求学,从1904年离开家乡到他母亲
1918年去世的十四年中,他仅与母亲相聚过三次,总共不过六七个月。

对于这种经历,胡适感受极深,平生再三谈起,在《我的信仰》一文中他说:“(母亲)出自她对我的伟大的爱忱,她送我出门,分明没有洒过一滴眼泪就让我在这广大的世界中,独自求着我自己的教育和发展,所带着的,只是一个母亲的爱,一个读书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这种独自求学和发展的特殊经历虽然艰辛,但是却使胡适切身体会到一种家庭教育的成功,这为他后来自觉地认同传统的重学意识和现代的自立精神奠定了心理基础。

最后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胡适以强调子女“独立”意识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是接受了杜威“发展智能的个性”的思想,在教育理论上,杜威反对从外部强加的教育目的,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实际经验,去培养和发展其“智能的个性”。

他所谓“智能的个性”,就是指“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判断的能力”。

由此胡适认为独立是为了个性的发展,也只有独立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胡适对儿子说:“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堂堂正正”除了人格独立,就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个性主义,包括生活、思想、择业等的完全自主。

胡适虽然主张要培养和发展独立的个性人格,但又十分赞赏杜威所主张的“须养成共同活动的观念和习惯”,这就是他所注重培养的“合群”意识。

综上所述,胡适的家庭教育观既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

它从子女的“为学”和“做人”着
眼,核心是引导子女“自立成人”,宗旨是使子女成为“自立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子女的自我教育,应该是父母为使子女尽早独立、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进而成为“自立的人”而进行的辅助性教育。

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的家庭教育观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好了胡适的故事就给大家简单地解读到这里,欢迎通过企业号和网站参与家庭建设的话题讨论,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