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博士问题

合集下载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适先生二三事作者:陈艳群来源:《读书文摘》2018年第12期1961年2月10日,罗锦堂先生进行文学博士答辩,主试官是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适。

那是近一个甲子之前的事了。

九十二岁高龄的罗先生至今仍记得那次考试的情形。

考场内靠墙摆着七张桌椅,由左至右分别坐着李辰冬、苏雪林、梁实秋、胡适、台静农、戴君仁和郑骞七位评委。

除苏雪林女士外,其他六位男士皆西装领带,鼻梁上都架着一副眼镜。

评委身后的墙上挂着“博士学位论文考试试场”横幅,当中是孙中山的遗像。

罗锦堂坐在评委们的对面,正对着中间的主考官胡适。

面对这般严肃场合,即便是舞台经验十足的梅兰芳,想必也会怯场心跳加速的,更何况罗锦堂是一位考生呢?倒是胡适先生那温和的微笑,缓和了不少场内的紧张气氛。

他抿嘴微笑,真诚亲切,堪称“我的朋友”似的招牌微笑,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也没有一本正经的冠冕堂皇。

在这样和善的笑容鼓励下,罗锦堂从容回答着七位考评委员的轮番提问。

首先提问的是梁实秋。

他抛出一个敏感问题:“胡先生提倡白话文,你为何用文言文来写论文?”言下之意,这不是与主考官唱反调么?罗锦堂镇定地回答:“我也喜欢白话文,只是这篇论文,已多达四十余万字,如用白话文写,恐怕要一百多万字呢。

”胡适大度地笑笑,没有反对。

众所周知,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

1917年1月,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是远在美国东岸哥伦比亚大学撰写博士论文的学子胡适。

该文一举成为划时代的名篇,包括随后陆续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谈新诗》等在内,以及在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他大力宣扬白话文的好处和优点,号召人们摒弃繁复难懂的文言文,多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

他一反小说、戏剧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传统,认为《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属“文学正宗”,将民间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传统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

他的这些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以至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新文学运动,把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路向改变过来。

北大图书馆那场激辩:润之比适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北大图书馆那场激辩:润之比适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北大图书馆那场激辩:润之比适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北大图书馆那场激辩:润之比适之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独家网整理2015-08-07 14:00 一战结束后,中国知识分子及爱国人士对时局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一讨论浪潮中,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毛润之与北大教授胡适之之间曾有过这样一番交锋···胡适(电视剧《风华正茂》截图)电视剧《风华正茂》截图毛泽东(电视剧《风华正茂》截图)附:胡适与毛泽东(原载《西安晚报》,作者苏育生)1936年,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访问毛泽东时,毛泽东就向斯诺直言:“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新青年》这个杂志了。

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胡适生于1891年,比毛泽东大两岁。

1917年9月,当毛泽东还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胡适就从美国留学回国,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特别是他在《新青年》上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如响彻阴霾的春雷,使众多青年学子的心情为之一振,毛泽东也是其中一个。

毛泽东从湖南师范毕业后,经过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章士钊的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

胡适是留美学生,是新派教授,他讲授的《中国哲学史》等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后来他经常在北大第一院的第一大教室上课。

勤奋好学的毛泽东,也经常旁听胡适的讲课,成了胡适的一名旁听生。

后来,经北大教授杨昌济(毛泽东后来的岳父)的介绍,毛泽东还专门拜访过胡适,向他请教并讨论新文化新思潮等问题。

还在湖南长沙的时候,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成立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会员中一些怀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为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积极组织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活动。

毛泽东为此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但到了临行之前,他却决定自己不去法国了。

一年之后,即1920年3月14日,他给周世钊的信中提到这件事,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有些人只是一种‘谜’。

辜鸿铭和胡适交锋的故事

辜鸿铭和胡适交锋的故事

话说胡适1917年刚被聘为北⼤教授时,作为北⼤最年轻的教授,做了⼀次演讲,⽤英⽂念了⼀句荷马的诗,结果下⾯也传来了⼀阵英⽂,意思是胡适先⽣的英语是英国下等⼈的发⾳,⽽嘲讽胡适的也就是辜鸿铭,这便是两⼈的第⼀次冲突。

之后就是各种冲突不断。

话说辜先⽣留着辫⼦,也是思想先进的北⼤的⼀道奇观,后来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了⼀篇⽂章,⼤意是说在众⼈都不敢剪辫的晚清时候,辜鸿铭⾸先剪掉了辫⼦,在众⼈剪掉辫⼦的现在,辜鸿铭却留起了辫⼦,之前是“⽴异以为⾼”,现在是“久假⽽不归”,后来辜鸿铭看到了此⽂,很是不满,并且威胁要状告胡适,不过事情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关于⽩话*丵命的问题,辜鸿铭在《反对中国⽂学⾰丵命》⼀⽂中⼜指名道姓的反驳胡适,他先将莎⼠⽐亚的诗⽤通俗英语写了⼀遍,再与原⽂⽐较,证明了⽤通俗英语来描述莎⼠⽐亚的诗歌之后诗意全⽆,之后他⼜写道:“任何⼀个不懂汉语的⼈,如果将我的⽩话英语和莎⼠⽐亚⾼雅的语⾔加以⽐较,他就会明⽩中国的⽂⾔和⽩话,或者像胡适博⼠以及他的归国留学⽣英语称之为的通俗汉语之间,有什么不同,如果他明⽩了这⼀点,也就会认识到这种⽂学⾰丵命的极端愚蠢”,后来胡适回应了⼀⽂,⼤意是,通俗英语⽐莎⼠⽐亚的⾼雅英语更能为⼤众所接受,⽽中国之所以90%的⼈不识字是因为中国语⾔太难学(就是指的⽂⾔⽂太难学),⽽辜鸿铭⼜回了⼀⽂,此⽂就⼏乎是在诡辩,⼤意是你们这群留学⽣之所以有这么⾼的地位得感谢那90%的⽂盲,因为要是他们都识字,就要和你们这些⼈抢饭碗。

不过虽然辜鸿铭千⽅百计的证明⽂⾔⽂不是所谓的死⽂学,但是最后的结局仍然是胡适的⼀⽅获胜,⽂⾔⽂也变得不再为书⾯语⾔。

对于宪政,胡适⾃然是宪政的忠实拥护者,⽽辜先⽣,⾃然就是忠实的反对者,辜鸿铭认为“简⽽⾔之,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成⽂宪法的原因有⼆:第⼀,中华民族是⼀个拥有廉耻感:⼀种⾼度道德标准的民族;第⼆,中国政治赖以建⽴的基础不是‘功利’,⽽是道德,⼀句话,中国⼈之所以没有成⽂宪法,是因为他们拥有道德宪法”(出⾃其着的《宪政主义与中国》) 此外,在妇⼥解放,中西⽂化的辩论中,辜鸿铭和胡适也是冲突不断。

1949年以后教授如何评定等级和工资

1949年以后教授如何评定等级和工资

1949年以后教授如何评定等级和工资1978年进大学读研究生之前,我对大学教员评职称的了解都来自传闻。

进校以后,我从老师们,特别是从谭其骧先生那里听到过关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学教授工资、职称的一些事情。

谭先生晚年中风康复后行动不便,1980年我接受领导安排做他的助手。

谭先生如果离家外出,都由我陪伴,一方面照顾他生活起居,另一方面也帮忙处理学术和工作上的事,比如往来的信件、文件资料等。

因为和谭先生相处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多,所以,我对谭先生来往的客人、朋友都比较熟悉。

为了写《谭其骧传》,我也曾专门请教过一些老先生。

关于教授的工资和职称评定,我讲的就是我知道和我经历过的情况。

1956年工资改革以前,大学教师的工资是“谁聘谁定”——聘你做什么教职,薪水多少,聘书上写得很清楚,从助教到教授都是如此。

二三十年代有所谓的“庚款教授”,就是拿庚子赔款出国留学、学成归来的教授,他们的薪水比一般教授高。

此外,1942年、1943年国民政府曾评选过两批“部聘教授”,被视为“教授中的教授”,他们的薪水设有最低标准。

普遍地说,当时教授的工资由学校自己定,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抗战以前教授的生活是很好的。

抗战期间物价飞涨,尽管也涨工资也发津贴,较之以往,教授的待遇已大不如前。

抗战时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听谭先生讲,要去遵义的时候,就有人通知他们要尽量多地带些日用品,带去卖了换钱。

遵义的土财主没见过洋货,据说随便拿双袜子去卖,换的钱可以吃一个礼拜。

当时还有教授倒卖骡子、马等。

抗战胜利以后不久,货币贬值,谭先生在浙江大学的工资已经不能养活家里夫妻二人和四个小孩。

于是他到上海来兼职,但兼职教授不能拿全薪,是暨南大学以“谭季龙”的名字聘他为全职教授,这样两份全职薪水才勉强维持生活。

后来货币持续贬值,这些钱也不够用。

浙江大学就统一采购,给教职工发实物工资,今天发一袋米,明天分点煤球,教授和职工之间也没有多寡之分,就是保证能过日子罢了。

新中国成立后,照旧接管大学。

再提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

再提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
原因是他深信学术真理在他手里六位大主考不是没有看懂他的论文便是没有认真读不排除洋教授们对中国先秦典籍了解浅薄修改的要求或许十分外行又近乎苛刻甚至荒谬
再 提 胡 适 的 博 士 学 位 问 题
欧 阳健
内容 提 要 : 胡 适 的博 士 学位 问题 , 是“ 胡适 学” 中争 论 的一个 焦 点 。 本 文 以为 , 学 界对 于 这
关键 词 : 胡 适 博 士 学位 中 国哲 学 史 大 纲 谢 无 量
台湾 学 者 的严 重 质 疑
早就听说 “ 在 台湾胡适是一等一的英雄” ① , 言下之意 , 是感慨他在大陆受 到了“ 不公 正待遇” 。 我 2 0 1 5 年 1 1 月应汉 学 中心之邀 , 赴 台访 问近 四个月 , 留心读 过几本有关 著作 , 还参 观了 台北南 港 区 胡适纪念馆 , 方知与预想 的超 常推崇 相反 : 胡适在 台湾所受批评是 相 当严厉 的 , 质疑 5 年 1 1 月书林 公司 出版的《 中国文学纵横谈 》 , 内有 “ 析死胡 同胡语 ” 章,
首列 “ 胡适 善伪 冒学历 ” 节, 引 1 9 2 5年版 勃德 ( B o b ) 编《 中 国近代名 人 图鉴》 , 一 一追 究其 “ 授 受源 流” , 颇有精到 之见 。 《 中国近代名人 图鉴 》 ( 下文简称 《 图鉴》 ) 又名 《 中华近代 名人传 》 , 美 国人勃德 编 , 1 9 2 5 年上海 传 记 出版公司 出版 , 八开本 , 真皮烫金包装 , 录有 2 0 0 位 近代名人 , 每人一 页 , 配有正 面半身照及 中 英文小传。据 张謇序 云 , 勃德“ 初游 中国 , 因问而胪其听” , “ 辑我今代生存人事略 , 各 为小传 , 以贻其

问题 的“ 宽容” 态度有待商榷。 依托 台湾学者 的质疑 、 胡适 日记的 自 述, 以及与谢无量《 中国

历史趣谈:胡适的“学历门” 1917年确实未拿到博士学位

历史趣谈:胡适的“学历门” 1917年确实未拿到博士学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胡适的“学历门” 1917年确实未拿到博士学位导语: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加上他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的一部分课程,便达到了当时哥大研究生的规定学分。

1916年11月,他考过哲学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加上他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的一部分课程,便达到了当时哥大研究生的规定学分。

1916年11月,他考过哲学和哲学史的初级口试和笔试,成绩及格,取得了“博士候选人”资格。

同年8月初,便开始写“博士论文”了。

论文题目是:AstudyoftheDevelopmentofLogicalMethodinAncientChina(《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一连写了近九个月才写成,全文约九万字,打印稿多达243页,真是皇皇大文!1917年5月22日,胡适参加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他走进考场抬眼一望,上面坐着六位大主考:五个洋教授,一个洋博士。

他的导师杜威和夏德两个老头,昂昂地坐在当中。

①这六位主考,只有夏德是懂汉文的汉学家,但也读不懂先秦典籍;其他五位洋学者,汉文一字不识,他们的中国学问实在可怜巴巴,对这些人谈先秦名学,简直可以说是对牛弹琴。

胡适叽哩咕噜报告了论文要旨之后,他们便七嘴八舌地提问、诘难,问答往复,直考了两个半小时。

口试考过,结果是很不理想;②然而七年的留学生活总算结束了。

当时国内,新文化运动正迅猛展开。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倡导文学革命,一时名声大噪,以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慕名聘请他当教授。

胡适得此美差,便匆匆忙忙告别杜威,离开纽约,经温哥华乘船返国,以洋翰林(博士)的身份出现在国内文化界和北京大生活常识分享。

胡适荣誉博士学位考之一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胡适荣誉博士学位考之一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085胡适荣誉博士学位考之一: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①Һ王成志摘要: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一生获授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成为公论㊂胡适去世前和去世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敌人㊁朋友㊁无数的崇拜者和研究者,不曾有任何疑问㊂笔者秉承胡适 不疑处有疑 的学术精神,近年来,对此公论正本清源;对胡适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以及其他荣誉博士学位,乃至与荣誉博士学位有同样殊荣的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做了详尽的档案研究和系统的调查考证㊂本文以普遍认可的胡适1942年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为例,通过查找档案文献来研究胡适的荣誉博士学位的实际情况:胡适获授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实为子虚乌有,他获授的是纽约州大学院的荣誉博士学位㊂本文有助于更深地理解胡适在中美文化交流上的特殊地位以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美国教育制度㊂关键词:胡适;荣誉博士学位;档案研究;纽约州立大学;纽约州大学院;文化交流;美国教育制度①本文的内容先后于2012年10月24日和11月21日以不同的标题发表于‘中华读书报“㊂本文为二者的结合,适当有所增删,并增加文章发表之后新发现的档案史料㊂作者非常感谢纽约州立档案馆㊁纽约州立图书馆㊁纽约州大学院监事会办公室和监事会秘书㊁纽约州教育部,以及伊利诺大学善本和手稿图书馆㊁大学档案馆中的十多人提供的宝贵信息㊂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H uS h i h sH o n o r a r y D o c t o r a lD e gr e e s :A C a s eS t u d y o fH u sA l l e g e dH o n o r a r y D o c t o r a lD e g r e e f r o mt h e 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 Һ C h e n g z h iW a n g A b s t r a c t:I t i sw i d e l y b e l i e v e d ,a n de v e nb e c o m e sC h i n e s ec o mm o ns e n s e ,t h a t i nh i sl i f e ,H uS h i h o b t a i n e d35h o n o r a r y d o c t o r a l d e g r e e s .I n t h e c o u r s e o f r e c e n t y e a r s ,I t r a c e d t h e o r i g i n a l s o u r c e o f t h i s u n f o u n d e d c l a i m ,e x a m i n e de a c ha n de v e r y o f t h e 35d o c t o r a l d e gr e e s ,d i s c o v e r e d H u s l i t t l e k n o w nh o n o r a r y d e g r e e s a n d s t u d i e dh i sm a n y u n i v e r s i t y c o mm e n c e m e n t s p e e c h e s t h r o u g hs e e k i n g o u t a n du s i n g r e l a t e da r c h i v a l r e s o u r c e s .T h e p a p e r i s a c a s e s t u d y o fH u s a l l e g e dd o c t o r a l d e gr e e f r o mt h e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 (S U N Y ).M y f i n d i n g s i n c l u d et h a tH u sS U N Y d e gr e e w a sn o t t r u e ;h ew a s a w a r d e d a nh o n o r a r y d o c t o r a l d e g r e e f r o m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 Y o r k .T h i s p a p e rw i l lh e l p a u d i e n c e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 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a sw e l l a sH uS h i h s s p e c i a l r o l e i n 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a -U.S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H uS h i h (H u S h i );h o n o r a r y d o c t o r a ld e g r e e s ;a r c h i v a lr e s e a r c h ;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f N e w Y o r k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S t a t e o fN e w Y o r k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A m e r i c a n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 先生(胡适)一生共有三十六个博士学位㊂他自己用功得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其余三十五个,都是欧㊁美各大学赠送的㊂ ①胡适晚年的秘书胡颂平在其‘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说的这句话,以及他所罗列的胡适博士学位,很可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一生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成为公论的最权威的源头㊂胡适1917年获授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真假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经闹得不可开交,现在仍让不少人着迷㊂但哥大学籍档案和胡适自己留在大陆的档案,特别是后来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胡适档案中的哥大博士学位证书,白纸黑字㊁清楚无误地写着,胡适获授哥伦比亚大学086◀①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1323页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087哲学博士学位是1927年,而不是1917年㊂只要了解档案史料的重要,掌握档案线索,费些时间和精力去查找研究,此类问题一般是可以得到明确结论的㊂至于胡适为何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十年后才拿到博士学位,几十年来很多学者不断地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发表作品无数,高论不断㊂然而,由于基本上没有引用确凿无误的档案材料,也由于相关的档案文献还没有发现,最后的谜底目前还没有彻底揭开㊂可是胡适获授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却被普遍地接受,具体到什么大学和什么学位也似乎是清楚无误㊂海内外知名㊁不知名的学者无不认同,这一问题明显地早已铁板钉钉,已成定局㊂尚未见任何对其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有疑问的,也不见从事这方面具体研究的㊂胡适做学问的名言,世人尽知: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㊂胡适去世前和去世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他的敌人㊁朋友㊁无数的崇拜者和研究他的人,不能有这样简单的疑问:胡适的众多荣誉博士学位都是真的吗?秉承 不疑处有疑 的精神,笔者近几年来,对胡颂平罗列的胡适三十五个荣誉博士学位,以及其他荣誉博士学位,乃至与荣誉博士学位同样殊荣的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做了详尽的档案研究和系统的调查考证㊂笔者有很多非常有趣和惊人的发现;以后有机会,希望择其要者来细述㊂这里,让我们以普遍认可的胡适1942年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为例,来考查一下胡适荣誉博士学位的实际情况㊂被忽视的 待查明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研究胡适的权威参考资料著作 1984年出版的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是否有胡适获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的年㊁月㊁日的详细记载㊂果然,第四册1325页和第五册1781页清楚无误地写着1942年胡适获授纽约州立大学(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文学博士㊂但具体时间不明确,胡颂平姑且暂时将胡适1942年获授的数个荣誉博士学位都放在八月份, 待查明再改隶各月之下 ①㊂胡颂平回忆,他对胡适荣誉博士学位与胡适本人有过查证,想请他开列各大学和学位名录,但胡适说 凭记忆,恐怕一时也开不出来,将来或由我自己来编㊂只是胡适永无自己来编的机会㊂其实‘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胡适荣誉博士学位的情况主要是基于胡颂平1963年发表在‘传记文学“上的两篇文章,即‘适之先生的博士学位及其他“(第二卷第三期)和‘适之先生博士学位补遗“(第三卷第二期)㊂胡颂平的结论,虽然有 待查明 的小小声明,但似乎所有人都信而不疑,也忽略了 查明 的重要和必要㊂非常遗憾的是,自此之后,胡颂平没有能查明,也不见任何其他人去系统地查明㊂那么,胡适1942年的日记是否有他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明确记载可以想象,虽然胡适那时已经获得不少荣誉博士学位,但纽约州立大学授荣誉博士学位,对胡适本人不会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至于日记中不值一提㊂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胡适日夜期盼并为之殚精竭虑的美国对日宣战和中日开结盟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但中国的抗日战争形势依然非常惨烈,没有明显好转㊂作为中国驻美大使,通过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机会,与美国知识界名流和大学师生交流,宣传中国抗日,寻求美国民众和政府的支持,却是对他来说非常重大的事㊂如果能坚持每日写日记的话,胡适一定会有所记载㊂可是,查遍1942年和前后数年的日记,特别是大使任内和以后的所有日记,根本找不到胡适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的任何具体和详细的记载㊂当然,日记并不每日都有,缺记的日子不少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至为艰苦的1941年和1942年,有时他好几个月都没有记日记㊂甚至1941年12月7日发生的对苦撑待变 的中国㊁对胡适大使本人来说最为关键的珍珠港事件,他当日及后来,都没有记日记㊂珍珠港事件前后国际形势瞬息万变,日本通过各种方式与美国周旋㊁向美国施压,胡适可谓日夜拼力应对,并力图压倒日本㊂1941年和1942年,胡适抗战外交工作异常繁忙,当是他不能连续记日记㊁有时长达数月缺记的最主要原因㊂胡适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日子可能正好是缺记日088◀①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五册,第1781页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考之一: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记的日子㊂但是胡适在1943年11月15日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W h o sW h o i n t h eE a s tC o.[东方名人公司]送一张我的小传来,其中有我的名誉学位,颇多错误,试校改之,今抄一份如下 ①所抄录的全是英文,其中有 L i t t.D 项下五所大学包括 U.o f S t a t e o fN.Y.,1942 ㊂在‘胡适全集“中随后所附的 [译文]文学博士 ,列五所大学中文名称,最后一所大学为 纽约州立大学, 1942 ②㊂卸任大使后的胡适,1943年回忆1942年的情况,应该是记忆犹新,虽然有两三处拼写不是完全正确,但获授荣誉博士学位的基本事实一般是不会错的㊂而这拼写的小错误,很可能是原日记没错,编辑校对出版过程中造成的错误㊂因而,我们是否可以基本认定,虽然具体月㊁日不明,但胡适确实于1942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荣誉学位㊂而这与胡颂平的没有查明月㊁日,但肯定胡适1942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荣誉学位的结论,没有什么区别㊂纽约州立大学及其历史档案美国大学授荣誉博士学位不是小事,有非常烦琐复杂的程序,而且必须严格遵照执行㊂选定的人必须是品学兼优,或在某些重要方面出类拔萃,有突出的贡献㊂一般来说,美国大学档案保存良好,如果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应该保存有相关的档案记录和文件㊂为何不查找纽约州立大学(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的档案记录?纽约州立大学(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简称S U N Y),顾名思义,应该是纽约州最重要的公立大学,或是最重要的公立大学之一,可能像俄亥俄州立大学(O h i o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 e n n s y l v a n i a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等庞大㊁优秀㊁至少在本州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㊂可是,事实上纽约州立大学是纽约州的公立大学系统的总称,由从职业学院㊁社区学院到研究型大学等共64所学院和大学组成,涵盖高等教育中几乎所有的类型和专业㊂▶089①②‘胡适全集“第3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24页㊂‘胡适全集“第33卷,第525页㊂2012年在校学生有47.6万人,堪为美国最大㊁最全面的州立大学教育系统㊂虽然其中有的大学19世纪初期即成立,但纽约州立大学正式成立时间为1948年㊂该系统并没有一个集中的中心校区或中心大学㊂整个系统中有九个博士授予权的大学或专门学院,其中四个为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也叫作四所大学中心(U n i v e r s i t y C e n t e r s )㊂四所大学分别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U n i v e r s i t y atB u f f a l o ,S U N Y )或布法罗大学,1846年成立,1962年并入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U n i v e r s i t y a tA l b a n y,S U N Y ),或奥尔巴尼大学,1844年成立,1962年并入;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B i n g h a m t o nU n i v e r s i t y,S U N Y )或宾汉姆顿大学,1946年成立,1965年并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 t o n y B r o o kU n i v e r s i t y,S U N Y )或石溪大学,1957年创建,1962年并入㊂明显地,1948年正式成立的纽约州立大学,不可能在1942年授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㊂而且,如此庞大的大学系统,没有也不会有一个保存和管理全部64所大小不一㊁校史迥异的大学档案记录的档案馆㊂如果说,纽约州立大学分校在抗战期间授予胡适荣誉博士学位,则这些可能的大学应该是布法罗大学或奥尔巴尼大学的前身,而很可能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没有成立的宾汉姆顿大学或石溪大学㊂布法罗大学和奥尔巴尼大学的档案馆(U n i v e r s i t y A r c h i v e s )是否有任何相关的档案材料?笔者与这两所大学档案负责人员就此多次交流,用多种可能去查寻㊂布法罗大学1946年成立100周年时,才开始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一共授11人㊂那自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㊂胡适那时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了㊂布法罗大学档案馆的欧福豪斯先生对笔者强调,1962年并入公立的州立大学以前,布法罗大学是私立大学㊂奥尔巴尼大学档案馆的威廉姆斯先生向笔者透露,该大学1894 1936年间,只是零星授予些荣誉博士学位,而且只授予成就卓绝的中小学㊁师范学校校长等教育学(D o c t o ro fP e d a g o g y )荣誉博士学位㊂后荣誉博士学位授予权被州教育主管机构取消,直到1981年才恢复其荣誉博士学位授予权㊂总之,两处都找不到胡适的大名㊂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并入纽约州立大学之前和之后的布法罗大学和奥尔巴尼大学,都没有授予胡适任何荣誉博士学090◀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091位㊂至此,我们可以确定,胡适1942年或其他年份获授纽约州立大学或其前身的文学博士学位,是不可能的事㊂自20世纪60年代始,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194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之说,都是以讹传讹㊂季羡林作序㊁2003年出版㊁2007年再印㊁影响很大的‘胡适全集“也是如此㊂虽然,全集总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全,就学贯中西的胡适的全集来说更是如此,但不得不承认,‘胡适全集“对胡适英文文稿的遗漏㊁对中文文稿根据需要而删减㊁英文的中文翻译错误等,达到非常惊人的地步㊂那么,难道胡适194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完全子虚乌有,是空穴来风?胡适1943年日记所记难道为假?胡适日记中名誉博士学位清单中的 纽约州立大学 难道为假?非也㊂胡适是中国20世纪几位最不可能作伪造假的思想文化领袖之一,是在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真假的问题上,我们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他1917年自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国之后,1927年正式获授哥大博士学位之前说过自己已获得博士学位,也找不到任何直接的证据表明他自称是博士㊂同样,在他自己的日记和其他文稿中,他从没有写自己得过 纽约州立大学 荣誉博士学位㊂他在1943年11月15日的日记中写的是:1942年获授 U.o f S t a t eo fN.Y. 文学荣誉博士学位㊂难道U n i v e r s i t y o fS t a t eo f N e w Y o r k不是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纽约州立大学)?20世纪60年代的胡颂平认为是,之前和之后的无数中国人,包括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也这样认为㊂确实,二者英文非常近似,但是,实质上却大相径庭㊂中国教会大学多在 纽约州立大学注册笔者早年读胡适的同乡㊁与胡适同年从哥大学成归国的陶行知的传记,得知陶行知1914年出国留学前所上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1910年成立,1911年 在纽约州立大学注册 ㊂笔者第一次得知在中国境内的一所由西方传教士建立的大学在外国一所大学注册,颇为好奇㊂后来读到金陵大学相关的校史: 当本校创始之际,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尚未有大学授予学位的规定,而私立大学之立案尤无明文可遵㊂故当时本校董事会议决暂在美国纽约省立案,并由该省政府授予学位㊂本校毕业生今日所得之外国学位,实系过渡办法㊂一俟中国教育当局规定授予学位办法时,当即遵照办理㊂①一所大学自然应当首先在政府行政教育主管机构注册备案;当然,也应该在统一的学术专业管理和认证机构注册备案㊂一所大学在另外一所大学注册备案,单从常识上来理解,似乎有些不通㊂难道所注册的大学是另外一所大学的分校不成?但金陵大学明显不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分校㊂莫非 纽约州立大学 实质上就是代表政府管理机构或学术指导机构?后来笔者逐渐了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后发现,清末民国时期欧美传教士在华成立的教会大学,几乎都在西方大国注册备案㊂在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后的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美国各教派在华势力和影响随着美国在华政治㊁外交和贸易的扩展而增大,在中国成立或合并成立的教会大学尤以在美国,特别是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为最多㊂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历史的学术著作,把因教会总部㊁教会主管实体或主要捐助的基金会地处纽约而在美国纽约州注册的,可以说百分之百地都写成是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并特别强调中国各教会大学所得学位,或直接等于美国大学学位,或认定相当于美国大学不同年级的学术水平㊂其实金陵大学成立之前,燕京大学的前身之一㊁1885年成立的汇文大学,1890年即在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㊂华中大学前身之一㊁1871年成立于湖北武昌的文华书院,1907年在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㊂1915年开始筹建㊁1921年建成的世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年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㊂1915年开始招生的福建协和大学,1917年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㊂还有其他大学,如华南女子大学和岭南大学等,也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㊂中国教会大学注册备案的 纽约州立大学 是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S t a t e o fN e w Y o r k (简称U S N Y ),而不是S t a t e U n i v e r s i t y of N e w Y o r k (简称092◀①[美]包文:‘金陵大学之情况“,‘教育季刊“,第一卷第四期,见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093S U N Y)㊂我们已经知道,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纽约州立大学)1948年才成立,别的不说,单在时间上如何能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立的中国教会大学注册备案?事实是,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 Y o r k是纽约州最高的教育主管机构,由其下属的州教育部代其行使教育管理和指导的职能㊂而其教育行政管理与指导职能主要为资格审查㊁考试㊁考察㊁评估㊁发证和认证等㊂中国教会大学多在 纽约州立大学 注册备案,原来实际上是在纽约州的教育主管机构注册备案㊂笔者十几年前沿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足迹到伊利诺大学,在大学档案馆中惊奇地发现他名为T a o W e nT s i n g(陶文濬)的申请就读伊大研究生院政治学博士学位的申请书㊂所上过的大学㊁文凭等情况栏,他填的是: T h eU n i v o fN a n k i n g.F r o m1910 1914,e n t i t l e dt or e c e i v eB.A.d e g r e ef r o m t h e 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 (金陵大学,1910 1914,有资格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文学士学位㊂)我们从研究陶行知的文献中知道,陶行知1914年6月就以头名毕业于金陵大学㊂可能他想强调金陵大学在 纽约州立大学注册 ,所以出现奇怪的 有资格获得 美国学士学位一说㊂而审阅申请书的招生办官员或许对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Y o r k也不是很清楚,但自然清楚那时并不存在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纽约州立大学),于是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加一注: N.B.:4y r s H.S c h o o l(A c a d.)b e f o r eC o l l.E n t r a n c e,4y r s.C o l l.C o u r s e s. (注意:4年高中[学术],4年大学课程)㊂可怜金陵大学高才生㊁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傲人的金陵大学教育竟变成仅仅修完四年大学课程㊂陶行知填表日期为1914年9月21日;最后一栏该生录取入学的时间,招生官员盖日戳为1914年9月22日㊂头日申请㊁次日就录取入学就读!但陶行知在伊大求学的奖学金情况自然不比自己的同乡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足额官费留学㊂对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S t a t eo fN e w Y o r k的理解,即使贤明如陶行知者,也有困难;他甚至将其英文也明显弄错了㊂无怪乎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大多对其难明就里㊂纽约州大学院(纽约州教育部)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Y o r k (U S N Y )除了字面上容易让人误解成 纽约州立大学 之外,它与中华民国的绝大多数时期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和党政密切结合几近一体的行政机构如教育部(局)或教育委员会大为不同㊂所以,主要以此为参照系统,就不大好理解,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也就不容易㊂我们这里部分参考中国教育史上多少有些类似的重大改革试验机构,如清末的 学部 和民国中期左右的 大学院(区) ,或可将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 Y o r k 译为纽约州学部 ,或 纽约州大学院 纽约州大学区 ㊂1904年清政府 癸卯学制 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推行从蒙养院㊁初高等小学堂㊁中学堂㊁高等学堂㊁分科大学堂到通儒院的从低到高的系统教育体制㊂1905年,清廷设学部,统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张之洞领部事;次年在全国省㊁府㊁厅㊁州县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废除千年文教基业科举制度,大力兴办现代学堂㊂清学部的教育改革是非常剧烈的,但如清末宪政改革一样,不可能是彻底的;清末的学校教育仍顽固地保留和推行 忠君 等封建思想㊂相比之下,1927年至1929年,统一全中国前后的国民党政府推行蔡元培力倡的 大学院(区) 制的改革就更为彻底些㊂ 中华民国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构,承国民政府之命,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㊂ 为使教育真正独立于先前的北洋政府教育官僚化和当时的国民党党化, 大学院(区) 制的改革充分汲取法国和美国教育制度在中小学㊁大学和教育学术管理上的优点,力求达到 教育经费独立㊁教育行政独立㊁教育思想独立㊁教育内容独立 ①㊂由于 大学院(区) 与之更为接近些,而且美国联邦之下的各州,不是完全等同划一;各州内政的很多方面独立自由的程度很大,几如独立国家㊂所以我们将T h eU n i v e r s i t y of t h e S t a t e o fN e wY o r k 暂译成 纽约州大学院 ,纽约094◀①申晓云:‘蔡元培与中华民国大学院制“(上㊁下),‘民国春秋“,1999年12月㊁2000年1月㊂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 第4卷,2014年3月州的 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d u c a t i o n 译成 教育部 ㊂纽约州大学院是纽约州的教育政策制定和指导的主管机构,依照州宪法和州教育法,来统筹管理纽约州州内的从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院博士专业和荣誉博士学位授予的各个教育层次和类别;涵盖公立和私立的从学前班和幼儿园开始的初等教育㊁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更有专业教育㊁职业教育㊁特种教育㊁社区教育,乃至函授和远程教育,等等㊂当时,纽约州大学院主要负责全州的各级各类教育有关的政策㊁法规和标准的确定㊁颁布,乃至执行,自然包括美国最为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纽约州立大学(S t a t eU n i v e r s i t y o fN e w Y o r k)系统的行政㊁财务和学术管理等㊂所以,它远不止负责庞大的纽约州立大学系统的统一管理㊂一般来讲,它负责制订和颁布政策,其下属的纽约州教育部主要负责执行政策㊂一开始,它的成立当然有政治上的考虑和联系,但是,它一直强调教育与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发展㊂纽约州大学院的成立和发展自然和纽约州㊁美国的政治和历史密切相关㊂艰苦卓绝的美国独立战争(1775 1783)使英属美国殖民地脱离英国而成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㊂1776年,美国东北部13个殖民地签署‘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纽约州即为其中之一;美国从此立国㊂纽约州宪法于1777年独立战争期间发布㊂战争结束的1784年,纽约州大学院的主体机构B o a r do fR e g e n t s,即监事委员会(董事会㊁评议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成立㊂纽约州最早的大学为哥伦比亚大学前身的国王学院(K i n g sC o l l e g e),1754年由英王乔治二世颁旨成立㊂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1775年,国王学院本土爱国师生驱逐英国皇室所派校长,使其逃回英国;独立战争期间,国王学院停课㊂国王学院的几位校友如亚历山大㊃汉密尔顿(A l e x a n d e rH a m i l t o n)和约翰㊃杰伊(J o h n J a y)等与华盛顿一起,投身于美国宪法的制定和美国独立战争,成为美国建国的国父级人物㊂而且,纽约州内的众多战役对美国独立战争非常重要㊂特别是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B a t t l e o f S a r a t o g a)对扭转战局至为关键,重燃美国人民独立取胜的信心,同时促使法国公开与美国结盟㊁助美抗英,最终使美国建国成功㊂更者,华盛顿在纽约市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独立战争后纽约市在1785至1790年为美国首都㊂新独立的美国纽约州政府不论如何,也就更要整治和改造英国最重要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胡适为何离开了

胡适为何离开了

胡适为何离开了
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文化评论家和政治家。

他在20世纪初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现代化和文化变革。

关于他为何离开中国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 政治原因:胡适曾积极参与中国政治,并在历史上多次担任重要职务。

然而,由于他与不同政治势力的冲突和分歧,特别是与国民党政权的矛盾,胡适在一些时期经历了政治打击和不稳定。

这可能是导致他离开中国的一个原因。

2. 学术环境和思想自由:胡适作为一位先锋的学者和思想家,在中国的传统学术环境下面临着限制和压力。

他主张开放的学术思想,强调独立思考和新观念的引入,这与当时中国保守的学术体制和观念相左。

他可能因为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而选择离开中国。

3. 教育和研究机会:胡适曾在多个大学任教,并积极提倡现代教育方法和研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和学术环境的不稳定,他可能认为在中国发展自己的教育和研究事业变得困难。

因此,他可能离开中国以寻求更广阔的教育和研究机会。

4. 个人原因:个人和家庭原因也可能是导致胡适离开中国的一个原因。

他曾多次在国内和国外旅行,结识各种人士,并与外国专家和学者保持联系。

这些经历可能激发了他寻求新的机遇和发展的愿望,从而选择离开中国。

总的来说,导致胡适离开中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学术、个人和家庭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他的离开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独立思考和新观念的追求。

胡适一生得过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

胡适一生得过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

胡适一生得过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尤以文学、哲学闻名于世,可说是智慧学识均为一流。

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苹果难倒。

苹果,让他做出转系的重要决定。

胡适,怎么和苹果扯上了关系?原来,胡适是在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

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所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曾经写给中国的朋友一首诗,云:“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种。

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

带来千卷书,一一尽分送。

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

”可谓踌躇满志,学农报国。

在康乃尔农学院,胡适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

30多种苹果,对美国的学生来说,20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

胡适这样回忆说:“美国学生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易地把30几种苹果分类好。

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可怜我们三两位留在实验室里的中国同学。

我们绞尽脑汁,根据手册去分类,结果多半还是错的,我们得到的成绩不好。

”1911年秋天,是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的第三个学期。

9月28日开学,两个星期不到,辛亥革命就发生了。

胡适在为辛亥革命而雀跃的同时,却为自己学业的问题而烦恼。

他是该继续学农?还是应该转专业?胡适回忆说,“我那时年轻,记忆力又好。

我可以在考试前夕开夜车,我可以把这些苹果的种类硬记下来考过关。

但是我知道考过以后,不出三天或一个礼拜,我就会把当时那些400多种苹果的种类忘得一干二净。

同时,那些苹果,中国泰半也都没有。

所以我决定我违背了个人的兴趣和性向去学农,根本就是彻底的浪费,彻底的愚蠢。

”苹果的问题,让胡适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

他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1912年初,胡适从农学院转到文理学院。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

因为果断地弃农学文,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优秀的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胡适:我是博士,不是茶博士

胡适:我是博士,不是茶博士

胡适:我是博士,不是茶博士1918年2月25日,元宵节,胡适家半夜来了一个贼。

此贼神通广大,翻进翻出,居然悄无声息。

次日清晨,胡适起来刮胡子,发现镜子和剃刀盒子都不见了,先以为是被侄子拿去,遍寻不着。

结果到另一个房间,见一只“外国箱子大开未闭”,方才恍然大悟,家里进贼了。

贼的本领高强,偷的东西却十分家常。

除了镜子刮胡刀,最值钱的也不过是一件“狐皮马褂”和“外国衬衫”。

胡适给母亲写信说,谁知他连茶壶也拿了去——那茶壶里还有胡适前晚喝剩下的茶叶。

“柯南”适之为了帮助母亲搞清楚,十分可爱地画了一张图:大概是颇为得意自己的观察力,胡适接着说,我为什么知道贼先生是从“从屋后墙上爬进来的”呢?因为在院子后面,有倾倒在地上的茶叶——这正是胡适昨晚喝剩下的。

大约贼人翻过墙后,清点“战利品”,不忘了把残茶泼倒。

我在《胡适书信集》里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很想问问那位贼先生,请问wuli小适之,喝的到底是哪款茶啊?胡适生在茶铺里。

1891年,他的父亲胡传在江苏办理税务,母亲冯顺弟便住在上海川沙(那时候还属于江苏),早在嘉庆年间,胡家就已经在那里生根,胡适的高祖开创了“万和”茶叶店,卖的是家乡名茶“金山时雨”,生意非常的好,当地曾有“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一说。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即1891年12月17日),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

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谦奏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

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

——胡适《四十自述》“在自述中,胡适只说自己出生在“大东门外”,不过《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曾经回忆,一次上海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饭,他作陪。

胡适在席面上问起他的籍贯,他回答:“三代之前是浙江平湖,但是出生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内。

”一听“大东门”三个字,胡适显得十分兴奋,于是告诉陈存仁,自己“出生在大东门外程裕新茶叶栈内”。

程裕新茶号是由徽商程有相创设的,开在大东门外咸瓜街。

胡适有几个博士学位 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

胡适有几个博士学位 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

胡适有几个博士学位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胡适博士学位胡适博士学位一共有36个,胡适可谓是一个考试高手,就凭拥有36个学位这一点,他足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考霸”。

胡适做了很多的学问,他的学术建树主要从文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入手。

那么胡适的36个博士学位是怎么得到的呢?说起胡适的第一个博士学位,可以说是先上车,后补票的。

1927年,胡适从英国赶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他的毕业论文,完成了他的哲学博士学位的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

其实这个论文早在他留学时就已经完成了,但那时正碰巧收到陈独秀来信,说蔡元培校长已经聘请他为北大的教授,希望他快速去任职。

于是胡适就没有进行博士论文的答辩,回国接受任教,结束了他7年的美国留学生涯。

其实胡适的论文《先秦名学史》开始时并没有通过答辩,这也难怪,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都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外国人了。

但是胡适非常懂得变通,他暂时放弃了他的学位,回到北大教书,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大,胡适顶着美国博士的头衔在中国一举成名。

外国教授看到自己的学生在中国那么有名,自然而然的胡适就顺利的拿到了他的博士学位,也取得了他的第一顶博士帽。

之后在1935年,胡适在香港大学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二顶博士帽,香港大学授予胡适法学名誉的博士学位。

之后胡适先后拿了36个博士学位。

胡适的老师胡适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占据过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文学、史学、哲学和教育学等领域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是一位学识渊博,涉猎颇丰的学术大师。

他对于近代中国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了,这些事件对于把大众从封建专制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推动民主自由等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在胡适的老师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了。

先来看一下杜威的基本情况。

他生于1859年,是美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实用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初的美国逐渐成为了一种思想潮流。

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

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

作者: 周云之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34-37页
主题词: 先秦名学;中国哲学史;中国逻辑史研究;胡适;后期墨家;先秦逻辑史;逻辑思想;博士论文;公孙龙;学术专著
摘要: <正> 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一书,是他在1915—1917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用英语写的一篇博士论文。

1922年第一次将英文原本交由上海东方图书公司正式出版,出版后一直没有被翻译成汉文。

特别是由于《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早在1919年提前出版,这一英文本的逻辑史专著就几乎被人们遗忘了,以致在已经出版和正在编选的胡适书稿中都没有把这一英文专著收存在内。

最近,中国逻辑史研究会根据中国逻辑史研究工作者的。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

胡适拒留大陆的三句话宏伟的事业,只有靠实实在在的微不足道的一步步的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秋声还来不及细细的玩味就突然听见朋友说已是立冬时节了,我慌乱的披了衣服跑到小楼外倚着栏杆望着眼前的已经半是黄半是红的山脉来,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光是听到立冬这个词撩起的就是无限的情思。

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期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冬雪纷纷,红梅如霞。

轻点胭脂,红装轻裘,踏雪去寻梅。

一张琴,一缕烟,一壶酒。

寒梅树下仙乐袅袅。

我闻声起舞,你嫣然一笑。

轻灵身姿,分分合合。

似青烟,似飞蝶,如梦似幻。

分不清烟波浩淼,歌不尽朱颜娇俏。

理不清今夕何夕,恋不完暮暮朝朝。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如果穷得只剩一个碗,我会把它砸了。

因为留着它我会用碗去乞讨,砸了它我会想着用手去创造。

悲伤时,不要忘记信念。

幸福时,不要忘记人生的坎坷。

爱是千年的修行,爱是一本经书,爱是要经历无数的困苦才能完美再现原始的幸福,我们该如何去善待每一次爱的起初和结束?脆弱的心灵总在爱的煎熬中剥落下勇气,谁还能无休止地面对那份不断流失的爱情?六月的云朵是飘逸的,飘荡着情怀;六月的阳光是火辣的,炙烤着心扉;六月的风儿是多情的,包裹着不舍;六月的天空是高远的,放逐着梦想;六月的花儿是艳丽的,绽放着青春;六月的心情是忐忑的,满含着眷恋。

6月毕业季,敬一杯离别酒,祝福各位同窗勇闯天涯,精彩无限!告诉自己,现在的你不能再混再疯再懒惰了,前途很重要。

那些说到心坎的文字。

情与情的碰擦,产生了浪漫的火花;爱与爱的融合,缔造了美好的生活;心与心的交汇,孕育了甜美的日子;我与你的爱恋,则开启了爱情的幸福。

亲爱的,要爱你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高兴的时候我会想起你;伤心的时候更会想起你;幸福的时候,特别特别的想你;总之一句话:任何时候都会想你,想你没道理送你一个红苹果!红:愿你的事业红红火火!苹:愿你的生活平平安安!果:愿你的梦想开花结果!愿你的每份努力都有成果!祝你健康幸福,快乐生活哈!我和你人海茫茫邂逅一颗心苦苦为爱在守侯明明是不可能却逞强不放手爱越深就痛得越难受奢望你给我的温柔到了最后都化作乌有错过了的缘分我不再。

她的名字不叫“女博士”

她的名字不叫“女博士”

她的名字不叫“女博士”作者:来源:《大学生》2012年第07期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博士”二字可以作为称谓使用,但想必是西方的传统。

家里面出个博士,大概是一件挺值得炫耀的事罢?大学时代得知,近代学术大师胡适,除了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的博士学位外,一生中还获颁35个(荣誉)博士学位,法学27个,文学7个,人文学1个。

所以,胡适一生共有36个博士学位,羡煞读书人。

经典美剧《Friends》里有一幕,主人公之一的Ross Galer介绍自己时,他的父亲要求他必须说:Dr. Ross Galer,以显光荣。

台湾作家李敖在称呼他女儿李文时,也总喜欢叫她:Dr. Hedy Lee。

我绕了一个大圈,才提到一个女博士。

这位女博士的形象,大抵比较符合“女博士”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博学、强势,不结婚。

可Dr. Hedy Lee毕竟是美国人,且还是狂狷的李敖大师之女,所以世人或许还比较能够理解和接受她。

其他女博士的命运,就不如李文博士这么“幸运”了。

我小时候对女博士没什么概念,只能从旁人的眼神中感受一点“异样”的气息。

高中在浙江西南某小城市。

那时候全校老师中学历最高的,是个姓丁的女硕士。

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就礼貌地称呼她为“丁硕”。

表面上是尊敬,但反过来想,其实早已不把她当正常人看待,划一条线,将她搁置在对岸,才能略觉自己安全。

因此,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歧视。

我亦难以想象,当时倘若有个女博士在学校里,众人(男老师)更要惊恐成什么模样。

上大学后,老师里有个女博士后,所有同学都讨厌她,我也是。

但我讨厌她,不是因为“女博士后”的头衔,而是她教书的方式。

女博士后上课的方式像教小学生,要我们上课看课本。

有次她又故伎重施,我偏偏拿出一本别的书看。

她走到我身边说:“你为什么不看课本?”我说:“课本我已经看过了,上课时间这么宝贵,怎么能用来看课本?”她说:“你看过,但都记住了吗?”我说:“课本上有的东西,记住干什么?翻翻书就找到了。

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

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

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确定
徐希军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44)001
【摘要】胡适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先秦名学史>是根据其学术志向、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和导师启发而确定的.借助西方哲学作为他实现学术使命的工具,知识结构限定了胡适的选题范围,文献资料相对满足了选题的需要,杜威的逻辑论给了胡适最直接的启示.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这一选题无疑是明智而有远见的.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徐希军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9
【相关文献】
1.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6篇论文为样本 [J], 刘立明
2.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56篇论文为样本 [J], 刘立明
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J], 侯莉
4.《胡适——新文学的开拓者》(博士学位论文) [J], 徐改平
5.回顾与反思:从近十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看学科发展 [J], 胡梦迪;陈云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适的墨学研究------解启扬

胡适的墨学研究------解启扬

胡适的墨学研究------解启扬- -学术背景在胡适早期的学术活动中,墨学研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就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研究墨家逻辑学,在其后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又把上述墨学研究扩展深化。

他有关墨学的论著或文章还有《〈墨子·小取篇〉新诂》、《梁任公〈墨经校释〉序》、《论墨学》、《墨家哲学》等。

宣扬“全盘西化”的胡适为和在其早年的学术生涯中如此垂青于墨学呢?胡适在赴美留学之前,即受梁启超影响对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梁任公〈墨经校释〉序》中说:“他在《新民丛报》里曾有许多关于墨学的文章,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于墨学的新兴趣,我自己便是那许多人中的一个人。

”[1]然而,这并非主要原因,充其量只是一个诱因。

众所周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即大力提倡“整理国故”的学术活动。

不过,胡适的“整理国故”不同于乾嘉学人“为学术而学术”的古籍整理,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目的,即希望借此而达到“中国的文艺复兴”。

他在《口述自传》中说:中国的文艺复兴有四重目的:一、研究问题,特殊的问题和今日迫切的问题;二、输入学理,从海外输入那些适合我们作参考和比较研究的学理;三、整理国故;(三千年来支离破碎的古学,用科学方法作一番有系统地整理)四、再造文明,这是上三项综合起来的最后目的。

[2]胡适的“再造文明”是要创建一个新文化系统。

当然,这个新文化系统既不能专靠输入外部文化,也不能只是古代文化的复活,而应该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使我们能在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3]不过,作为新文化人的胡适,与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者一样,有着强烈的非儒情绪,认为“中国哲学的将来,有赖于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换句话说,中国哲学的未来,似乎大有赖于那些伟大哲学学派的恢复。

”[4]因此,在先秦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理所当然地引起胡适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耿志云 问题的提出胡适于1917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从而结束学业,于是年6月启程回国。

但是,事隔六十年后,胡适的博士学位竟成了台湾和海外一部分中国学人互相争论的一个问题。

原来,为纪念哥伦比亚大学建校二百周年,该校的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于1952年着手整理一份材料,叫做《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

这个《目录》于1957年发表。

该《目录》将胡适的博士论文系在1927年之下。

这很使人迷惑。

1961年,中国图书馆学家袁同礼也整理了一份材料,叫做《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

他把胡适的论文列在1917年之下,但后面加注“(1927年)”字样,以示存疑。

费正清的学生格雷德197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1917——1937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英文)一书中,明确提到胡适是1927年才得到博士学位的,此事均仍未引起中国知识界的注意。

直到1977年10月,胡适死了十五年又八个月之后,曾与胡适颇有交谊的后辈学者唐德刚,在台北一家发行很广的杂志《传记文学》上发表回忆胡适的文章(《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回忆胡适之先生的口述历史之三》),其中写明胡适是1927年才拿到博士学位的。

直到这时,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才为社会上广泛知道。

于是议论和争论也就随之而起,差不多已经快要被人忘记了的胡适,又成了学界关心的对象。

这样,问题便归结为胡适为什么迟了十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呢?唐、夏两氏的辩争唐德刚,解释这个问题时说,胡适所以迟了十年才拿到博士学位,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在哥大修业时间不足。

但不久他就放弃了这个说法。

他只是坚持认为,胡适的博士论文在当年的口试中没有顺利通过,这是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根本原因。

他并且推断,主考的六教授所给的判决是“大修通过”,即须对论文作重大修改后才能通过。

这就还需要补考,即交上改过的论文,重新经历一次“防卫口试”,合格之后,才可拿到博士学位。

那么,胡适的论文何以没有通过呢?唐德刚认为,胡适在美留学的最后两年,正在热衷于文学革命,经常写长信同朋友们辩论,写作论文送登国内报刊,还苦苦尝试作白话诗。

这些都占去了他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此外,这一时期胡适又因搞恋爱而弄得“神情恍忽”。

鉴于这两种原因,胡适口试便没有考好,没能获得通过。

文学史家夏志清不赞成唐德刚的看法。

他在《传记文学》第198号上发表《胡适博士学位考证》一文,与唐氏辩驳。

他坚认胡适通过了最后考试,主要理由是:(一)胡适学习成绩优异,并已小有名气,杜威很喜欢他,其他主考教授不会逆杜威之意而投反对票。

(二)胡适绝顶聪明,精力过人,搞文学革命和搞恋爱都不致影响他的学业和考试。

唐氏的推断,固欠说服力,但夏先生的考证,也没有提出什么有力的证据。

夏先生搬请一位证人出来。

是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富路得。

据说,此人于1927年参加了为胡适补行接受博士学位的仪式。

富氏在回答胡适为什么1917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问题时说:“事实很简单。

……缘于胡适攻读博士学位时,曾有一项规定,要求每位博士侯选人要向学校当局呈送论文副本一百份。

我想,胡适当时认为,对他来说,在中国同侪中展露才华,定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论文更为重要”。

我们看,这位证人所提供的证据仍是不能令人满意。

第一,现在要弄清的是胡适1917年5月是否通过了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而富路得先生不是当事人,对此,他没有也不可能提供任何可靠的证据。

第二,他说到取得博士学位须交论文副本一百份,这一点诚然确凿可信。

此外便是回忆加推理,都够不上可靠的证据。

以后,唐德刚在发表《胡适的自传》的第五章的译稿时,加了一条长篇注释。

在这个注释里,他抓到了一个真正够得上证据的材料,这就是胡适《留学日记》中有关那次博士学位・・429的最后考试的记载。

我们且摘录于下:“五月廿二日,吾考过博士学位最后考试。

”①这里胡适自记“考过”,而不是记为“通过”。

“最后考试”的结果到底如何胡适的日记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早的,最有价值的证据。

既然胡适自己只说“考过”了最后考试,而没有说“通过”了最后考试,我们谁也无权替他更改。

“考过”,只是说明参加了考试;而“通过”则包含考试合格之意。

如果胡适当日顺利“通过”考试,他决不会只说“考过”。

一字之差,其意大殊。

胡适自己是当事人,用不着费什么斟酌,也断不会用错了词。

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胡适的这篇日记是事隔五天之后追记的。

他为什么当天没有记呢?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因考试不顺利,情绪不佳,不愿记此事;二是当日不知道考试结果,故未记。

这后一种可能性极小。

一般地说,这类考试的结果都是当日当面告知。

所以前一种可能性最大。

就是因考试不顺利,心绪不好而未记。

但过了几天,情绪稍平,又感到“七年留学生活于此作一结束”,乃不可不记。

于是经过五日踌躇之后终于在5月27日,补写了22日的日记。

既然是经过了几日踌躇之后而写的,就更不会发生用词疏忽的问题。

除了胡适的日记以外,还有朱经农的信可以证明我们的判断。

1919年9月7日,即在胡适考过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并已回国之后两年多,那时仍在美国攻读的胡适好友朱经农写信谈到此事。

我们把有关部分摘录如下:“今有一件无味的事体不得不告诉你。

近来一般与足下素不相识的留美学生,听了一位与足下‘昔为好友,今为仇’的先生的胡说,大有‘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神气,说‘老胡冒充博士’,说‘老胡口试没有‘P a s s ’,说‘老胡这样那样’。

我想‘博士’不‘博士’本没有关系,只是‘冒充’这两字决不能承受的。

我本不应该把这无聊的话传给你听,使你心中不快。

但因‘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种谣言甚为可恶,所以以直言奉告,我兄也应该设法‘自卫’才是。

凡是足下的朋友,自然无人相信这种说法。

但是,足下的朋友不多,现在‘口众我寡’,辩不胜辩,只有请你把论文赶紧印出,谣言就没有传布的方法了。

”②朱经农催促胡适赶紧采取自卫手段,刊布论文。

胡适也没有采取这一行动。

1920年8月9日,隔了将近一年之后,朱经农再次写信给胡适,说“你的博士论文应当设法刊布,此间对于这件事,闹的谣言不少,我真听厌了。

请你早早刊布罢”。

③他的朋友为此事如此着急。

1915年10月3日,胡适已经转入哥大。

他在给母亲的信里解释他迟迟不能归国的原因说:“儿之所以不归者,第一只为学业起见,其次即为学位。

学业已成,学位已得,方可归来。

”可见,胡适对于博士学位,原本是期在必得,得后才肯归国。

所以,不能认为胡适对其博士学位问题无所容心。

更不能认为,在学位问题上,名誉受到损失,他会无动于衷。

我们只能认为,那个说出“老胡口试没有p a s s ”的某人,不是造谣,而是说出了一件事实。

胡适对此无可奈何,无法自卫。

博士论文的命运据胡适日记1917年5月4日所记,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从・034・①②③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110页。

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67页。

《胡适留学日记》商务印书馆民国36年(1947年)版第四册,第1143页。

1916年8月初属稿,至1917年4月27日写完。

费时近九个月。

从我们上引1915年7月11日的家信中,我们得知,胡适在转学哥伦比亚大学之前已选定了博士论文的题目。

1916年5月1日,胡适在家信中又说:“儿之博士论文略有端绪。

今年暑假中当不他去,拟以全夏之力。

做完论文草稿,徐图修改之,润色之。

”可知,到哥大七个月后,他初步完成搜集材料的工作并形成了提纲。

四个月之后,在9月4日的家信中又说:“儿现方作博士论文,颇忙。

脱稿之期尚遥也。

”这里说的是正式属稿之后不久的情况,与1917年5月4日日记相符。

一篇长九万多字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搜集材料,拟提纲,起草稿,到写成定稿,总得两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大略提示他写作论文的过程,第一,是说明将近两年的时间,胡适把主要精力是用在赶写论文上。

第二,他的博士论文题目确是在转学哥大之前就选定了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胡适在美的最后两年,他一方面要集中心力写博士论文,同时又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搞文学革命的尝试。

可以想见,他实际上没有多少时间真正从杜威受学;甚至也没有多少时间更多阅读杜威的著作。

在这两年中,胡适的日记里竟完全没有他与杜威交往的记载。

胡适对杜威思想的了解,大概正如他自己在《口述自传》中所说的,是在康奈尔大学时期,因不满该校哲学教师们对杜威的批判而下决心系统研读了一番杜威的著作。

此后再也不曾系统地下过更多的工夫。

因为他的论文和他的尝试文学革命,都不可能从杜威著作中得到直接的帮助。

杜威对他的影响主要是实验主义的方法,而这方法是胡适已经领会了的。

由于他们师生间接触太少,而胡适的论文题目又是在康大时已选定了的,杜威又毫无汉学基础,对他的论文简直不能起任何指导作用。

因此可以推断,杜威对胡适的论文一直没有多大兴趣,(事实上,杜威对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发挥得最多的是在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方面,于思想史或哲学史几乎没有什么重要表见。

)因此很可能一直不曾表示过赞许的态度。

这一点,我们从下面引述的材料中可以得到相当的印证。

1917年4月19日,即胡适的论文已经完成在即的时候,他在家信中说:“连日因赶紧将论文钞完,故极忙,不能多作书矣。

论文五日内可成。

论文完后,即须预备大考。

此次大考,乃是面试。

……试者为本科各教长,及旁习各科之教员。

但想不甚难耳。

”接着说:“此时论文已了,一切事都不在意中。

考试得失已非所注意矣。

这几年内,因在外国,不在国内政潮之中,故颇能读书求学问。

即此一事已足满意,学位乃末事耳。

但既已来此,亦不得不应大考,以了一事而已。

”这里,一反常态,对学位事表示出满不在乎的态度,此点已大可注意。

同时我们看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考试无把握的悲观情绪。

其实口试就是论文答辩。

只要论文写得好,导师满意,口试一般没有通不过的道理。

胡适之所以悲观,极可能是因为迄至考试期近,杜威对他的论文始终未曾赞一词。

好名之心特盛的胡适,不能不担心到考试的结果,并为不测的结果预作思想准备。

我们把他这封信同从前家信中每每以学业和学位为念的口气加以比较,其间不是大有值得玩味的余地吗?许多人认为,胡适在美是杜威最得意的弟子。

其实完全是想当然,是根据后来杜威与胡适的关系倒推而得的结论,并无事实根据。

事实很可能相反,在当时,杜威很可能把胡适看作是不务正业的浮浪青年。

胡适口试没有通过,决心回国干自己的事业去。

5月30日,他向杜威辞行。

这次见面,距离口试只隔八日。

谈话间丝毫不及考试与论文事。

杜威表示:“其关心于国际政局之问题乃过于他事。

嘱(胡)适有关于远东时局之言论,若寄彼处,当代为觅善地发表之。

”这里,前一句显然表明杜威有意回避考试与论文的话题;后一句则是对一个考试受挫的学生的・・431一种安慰。

如果我们拿两年之后杜威对胡适论文所表示的态度来作一比照,就更可发人深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