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视点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29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

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提倡多译小说、戏剧和散文,他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胡适认为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赞同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Ideal Husband虽好,但《青年杂志》所载译文“似非吾国今日士夫所能领会也”。

可见,胡适在翻译选材上非常注重原著的质量和权威性,主张翻译作品的主题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体裁要紧跟世界文学的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出,以启蒙为己任的胡适,在翻译选材观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和紧迫性。

三、直接翻译和转译

关于直接翻译和转译的问题,胡适认为“不应该多费精力去做‘转译’的事业”。梁实秋在1928年《翻译》一文中也提到:“据胡适之先生说,法文、俄文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半是自英文转译的;懂英文的人所以不直接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俄文作品者,是因为英文名著的文字难,成语典故、俗话等等,都是我们一般略识ABC者所难得懂的,而法俄作品译成英文的率皆浅显易明”。

1933年胡适在其《短篇小说第二集》的译者自序里又说:“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所以我前几年在上海寄居的时候,曾发愿直接翻译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

赵文静在《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一书的第五章第一节谈到转译的时候认为:“对转译的批评本质上基于一种忠实于原文的思维。历史上不忠实的翻译作品似乎对目标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如中国近代的林纾和美国的庞德。”鲁迅先生也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不通过转译,我们将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缘。值得玩味的是,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大多是由英文本转译的。

四、翻译的语言形式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说:“用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胡适肯定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还说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但因为他们用古文译书,结果“终归于失败”;并以鲁迅兄弟的翻译作品为例,说“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的多……这种文字,以译书

044

学术视点

论,以文章论,都可算是好作品。但周氏兄弟辛辛苦苦译的这部书,十年之中,只销了二十一册!”以此说明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五、翻译态度

胡适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一再强调翻译的难处,认为译者应该努力做到认真、严谨、负责以求译文不失原意。他自述其译书体会说:“我自己作文,一点钟平均可写八九百字:译书每点钟平均只能写四百多字。”他还说:“我译书稍有疑难,必查辞书,然而最完备的辞书往往不敷一篇短篇小说的参考!”“问了几十个留英学生”“写信去托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陈源先生”等等,都足以表明胡适严谨求实的翻译态度。

六、翻译策略

胡适的翻译策略受制于他的文学革命理念,服务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因此他将达意放在第一位,“……翻译外国文学的第一个条件是要使它化成明白流畅的本国文字。其实一切翻译都应该做到这个基本条件。但文学书是供人欣赏娱乐的,教训与宣传都是第二义,绝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教训与宣传的功效的。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应该努力做到明白流畅的基本条件”。为求达意,他甚至将原文中无关紧要而又影响译文表达的地方删去不译。同时,胡适主张尽量保留原作的风格,原作里的粗话还译作粗话,如他在评价徐志摩翻译曼殊婓儿小说集说:“有许多困难的地方很能委曲保存原书的风味。”他又说:“……近年直译之风稍开,我们多少总受一点影响,故不知不觉地都走上谨严的路上来了。”

有迹象表明,自倡导文学革命以来,胡适更重视直译。他认为直译“这种译法是国语欧化的一个起点”,而“欧化的白话文就是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曲折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略微察知,胡适由意译而逐渐倾向于直译的原因,是为了借助西洋语言的文法和词汇丰富当时初创的中国现代白话。

综上可见,胡适一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主张译者要努力使译文语言明白流畅。不难看出,随着直译在译界逐渐占了上风,胡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是,他没有一下子由意译倒向直译,而是努力在意译和直译之间寻求平衡。可惜对于意译、直译的关系,他没有进一步做理论上的探讨。

七、翻译批评

胡适还对当时杂志上刊登的翻译作品发表评论。有一次谈到翻译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他认为“粗心和语言文学的程度不够是两个普通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观的成见”。

谈到译文的标准和译者的责任,胡适说:“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自欺欺人。”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探讨“对原作者负责任”和“对读者负责任”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也没有阐明“对自己负责任”是什么意思。

谈到清末民初的翻译家,胡适对于严复用古文译书,他虽然不无揶揄,但也表示理解:“当时自然不便用白话;若用白话,便没有人读了”,并称赞说:“严复的英文与古中文的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严译的书,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靠着这‘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精神。”至于林纾,在批评其用古文翻译而且多有窜改之处的同时,他说林纾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用古文叙事写情,也可以算是一种尝试……但平心而论,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他对于原书的诙谐风趣,往往有一种深刻的领会,故他对于这种地方,往往更用气力,更见精彩。他的大缺陷在于不能读原文;但他究竟是一个有点文学天才的人,故他若有了好助手,他了解原书的文学趣味往往比现在许多粗能读原文的人高得多。

结语

虽然胡适算不上翻译理论家,但是他对翻译文学功能的阐发、翻译选材的“名著观”和现实主义取向,尤其是运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主张,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学翻译活动,而且间接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学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18.

[2]胡适.论翻译———与曾孟朴先生书[A].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28:501.

[3]胡适.译者自序[A].万直纯,编.短篇小说(第二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33:96.

[4]赵文静.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35:130.

[作者简介]

张亚楠(1978—),男,河南周口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责任编辑曲静波]

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