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读胡适文学改诌议有感
读胡适文学改诌议有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提出了八点改良文学的建议,每一点都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胡适强调了文学的实用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存在,更应该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关注现实问题,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其次,胡适强调了文学的创新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模仿古人,更应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盲目崇拜传统,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性。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
此外,胡适还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结构,更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华丽的表达方式,忽视了真实、自然的重要性。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最后,胡适强调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这一点对于现代文学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只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阅读文学作品,忽视了文学作品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而真正的文学,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文学改良刍议》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它提出了八点改良文学的建议,每一点都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文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追求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结构而存在,更应该关注现实问题、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白话文学观再评价
胡适,[1]在大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丰硕的贡献,在思想上,他以
兼容东西文化的思维,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极大的影响了当代的研究与发展,在文学方面,他的白话文学观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本文将从思维模式、语言表达以及其启示三个方面来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以概括其文学思想所蕴含的内涵与法意。
首先,从胡适的思维模式来看,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劳动,而不是一种宗教或社会活动,因此他强调文学应该服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品要有实际意义并服从公共利益。
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社会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的传递具有广泛的意义。
其次,从胡适的语言表达来看,他主张文章要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弃掉僻拙的词句和复杂的句式,以服务大众的理解。
他认为,让大众可以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文章,未尝不是文学创作者向读者服务的一种方式。
在他的文字表达中,他力求客观地表达,一般不会刻意描写情节,而是以平静的态度描述文章内容,这让文章呈现出了一种淡雅、宁静的感觉。
最后,从胡适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他的文学启示。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贴近实际生活,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现实,用尽可能简单地语言来表述,以此来服务大众和促进社会发展。
胡适的文学观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当代文学研究者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种思想。
可以说,胡适的文学思想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洞见和丰富的内涵。
综上,胡适的文学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把文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为推动中国文学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的文学价值观以及它所蕴含的社会发展理念,都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胡适对文学看法
胡适对文学看法胡适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文化评论家和翻译家,他对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是一个有自己独立精神领域的艺术,它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独特的意义。
以下是笔者对胡适对文学看法的一些总结。
其次,胡适认为文学是一个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媒介。
他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美,还要传达思想和感情。
他说:“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美,而且是为了宣扬真理,宣扬道德,宣扬社会正义。
”因此,文学家不仅是艺术家,还是思想家和社会评论家。
他们能够通过作品传达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认识。
第三,胡适对文学的创作和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他认为文学的成就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劳动所得,还需要社会和历史的支持和认可。
他说:“文学是为社会而生的,作者仅是一件工具而已。
” 他还强调,文学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和道德准则,不能为了追求效果而牺牲真实性和道德性。
此外,在翻译方面,胡适认为翻译家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功底,才能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胡适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文学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说:“文学才是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知识,是人体内心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架线。
” 文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实用性,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文化,并从中受到启发和启示。
总之,胡适对文学的看法非常独到和深刻,他认为文学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是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媒介,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和道德准则。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作者:张小平郑红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
他的翻译思想是力求改造中国文学老旧风气的现状,因此,翻译引进西方文学是改造中国文学的必经之路。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我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例文,描写了生动的课堂情境和细腻的人物思想感情,作者以其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描绘人们心理的同时也为后世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笔者将对《最后一课》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特色做一定分析研究。
关键词:胡适《最后一课》文学艺术引言《最后一课》之所以被胡适先生翻译成汉语在中国传播,是因其明确传递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情感信息,与此同时,《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性也是非常值得传播和学习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胡适被《最后一课》中所描述的事件也深深打动了,在震撼他的心灵的同时,他也感慨了都德强大的文字组织能力。
所以,胡适对《最后一课》的翻译过程中融入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和敬佩之情,翻译文章的编写也展现了胡适高超的文字组织水平。
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影响很多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文章,他不仅多年收录在中国青少年必修课文中,还启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的短文写作。
一、《最后一刻》文学艺术特色分析(一)《最后一课》所呈现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以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学生小弗朗士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来描述当时法国人民的生活现状。
尽管有着年龄、教养、身份和经历的不同,但身为同一民族的心情却是相通的。
其传神的人物形态,心理和细节描写,将《最后一课》的情境淋漓地烘托在读者眼前,引人入胜。
课文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凡的老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乡村教师,文章花了不少文字来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着装和形态,这样的用意就是为了突显韩麦尔先生是位平凡简单的老教师,他淳朴善良、简单朴素。
“当他将要离开生活了大半生的故乡时,离开那些已经因使用多年而变得光滑的条凳课桌时,离开自己亲手种下的啤酒花和核桃树时,是多么的悲伤和苦闷。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
《文学改良刍议 [从胡适的早期翻译小说看其文学翻译观]》摘要: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胡适:《论译书寄陈独秀》(1916年2月3日),《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74页,苏曼殊(梁启勋):《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1号,1904年摘要:胡适早期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两篇小说的翻译,采用直译手法和白话或白话式文言,体现了他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并彰显其文学翻译观。
他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文学创作的模范,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
关键词:胡适翻译小说翻译观探究文学翻译是建构新文学理论的一项最重要内容。
胡适的翻译思想是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西洋文学名著。
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1)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2)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
”①他认为建设新文学的方法“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我这个主张,有两层理由:第一,中国文学的方法实在不完备,不够作我们的模范。
第二,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②。
胡适的翻译理论来源于他的翻译实践,从他早年留美期间对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翻译中可窥见一斑。
《最后一课》最初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原名《割地》,1915年3月复刊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柏林之围》登在1914年11月10日章士钊主编的《甲寅》月刊第4期。
两篇都收录在191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第一集》中。
本文通过对这两篇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的文学翻译观。
正是早期的个人生命体验和翻译实践,构成他在《新青年》时期文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
一翻译价值的选取与爱国情愫的表达。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热潮中,以长篇小说最受读者欢迎。
但胡适则选择国外短篇精品进行翻译,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题材、立意布局和创作手法等方面的选取。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
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内容提要】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特别是欧化语境下的产物。
他的白话文学观包括白话文学的发展观和白话文学的语言观两部分。
在发展观上,胡适受到实验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启迪;在语言观上,他又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俗语观及意大利文学变革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实践中。
同时,本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对胡适白话文学观的文学史价值和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作为奠基中国现代文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不但是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结果,更应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产物。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一个概念命题,由T?莱维于1985年率先提出,其原意指在经济的域限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人类的经济活动日益渗透,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的现象。
今天,“全球化”早已跨越了经济内涵的阀度,进入了政治、文化、文学的学术研究空间。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化的进展可谓是漫长而艰辛。
其中,五四时期和新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前者为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期,后者是80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的萌生期。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期文学,才是中国文学全球化的正宗,而前者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全球化呈现出明显的单色调现象。
今天,当我们回眸20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的全球化进程时会发现,对当时我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是波兰、匈牙利、挪威、俄罗斯等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而西欧、美国等世界一流的文学资源却被忽略和遮蔽了……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与我国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现实和作家的接受观念、接受心态有关,他们更容易与那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产生“共鸣”,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先天营养不良的症状,也为日后全面接受苏联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全球化的日益单调化埋下了种子……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滥觞期的全球化格局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抛却那些为学术研究带来“暗示”的预设性理论体系和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定势,真正回到文学研究的历史现场和学术原点。
解析胡适的翻译思想
解析胡适的翻译思想
陈吉荣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5
【摘要】近年来,胡适研究成为海内外许多学者关注的课题.胡适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化思想史、哲学史、文学改良等方面,他还用白话翻译过诗歌和小说,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胡适的翻译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不仅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国语文学的发展.
【总页数】5页(P112-116)
【作者】陈吉荣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关于对胡适翻译思想的思考 [J], 弓卫平
2.胡适的翻译思想在白话文学和翻译中的体现 [J], 贾春艳
3.试论胡适翻译思想及其贡献 [J], 徐苏
4.关于对胡适翻译思想的思考 [J], 弓卫平;
5.中西方文学和翻译史视阈下的胡适翻译思想刍议 [J], 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体学角度浅析胡适译“哀希腊歌”与原文
、
背 景
胡适 在 五 四运 动 时期 以提 创 白话 文 学 驰 名 中外 ,后
才
文体学角度浅析胡适译 哀希腊歌 与原文
张琦 四 川 外 国语 大 学 英 语 学 院
摘
要 :拜 伦 的 T h e I s l e s o f G r e e c e最早 由梁启 超译 介 到 中国后 ,马 君 武、 苏曼 殊、 胡适、 胡怀 琛、 柳无 忌、周 隆
溪、李继声等都译过此诗。在所有译本里,马译和苏译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却遭到 了胡适的批评。本文试从文体 学
一
,
本。 ” 虽然 避 免 了 “ 讹”与 “ 晦 ”的弊病 ,胡适 却犯 了
另一个 错误 : 以屈原 的离骚体 来译拜 伦 的六行 诗本 。骚体
有 其好 处 ,每 首 诗 可 不 拘 行数 与 字 数 ,较 为 自由 : 而 在 分 行方 面 ( 胡适 “ 哀希 腊 歌 ”每 首六 行 八 行 不等 ,计 六 行诗 5 首 ,八 行诗 1 1 首 。[ 4 1 ) ,胡 适 的办法 也 比马君 武 的
弊 病 。如他 自己所 说 ,一 时代 有 一 时代 的文 学 ,而 他 本 人 却在 二十 世 纪的 中 国,用 二千 数 百年前 的 “ 死 ”诗体 , 来序十 九世 纪 的英文 诗 。 另外,拜伦 诗 《 哀 希 腊 》 追 昔 抚 今 , 歌 颂 了希 腊
辉煌 的过 去 ,痛 悼 希腊 当时饱 受 异族 压 迫 与 被奴 役 的 处 境 ,表 现 了 诗人 “ 哀 其 不 幸 ,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其不 争 ”的 态度 ,并 热
解析胡适译作《老洛伯》的文本功能及翻译策略
的范本 , 还是 悲剧叙事诗的 范本 , 具备 多重文本功能 。因此 , 在翻译 策略上 来说 , 既 忠 实于原文 , 又有
所创 新。译作从 形式上 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 , 遵从 原作叙事风格 和情 节安排 ; 同时 , 打破 原作 的韵律 节奏 , 突出故事的 悲剧性 。
关键词 : Biblioteka 适 ; 《 老洛 伯 》 ; 文本 功 能 ; 翻 译 策 略
t h e n a r r a t i v e s t y l e a n d p l o t a r r a n g e me n t ;s i mu l t a n e o u s l y,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b r e a k s t h e r h y me s c h e me a n d h i g h l i g h t s t h e t r a g i c s e n s e o f t h e s t o r y . Ke y wo r d s : Hu S h i h ;Au l d Ro b i n r a G y;t e x t f u n c t i o n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i e s
t e x t a n d c r e a t i v e t o t h e t a r g e t c o n t e x t .I n t h e s e n s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g e n r e ,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f a i t h f u l t o
胡 适是 新 文化 运 动 的重要 启 蒙者 , 他 认 为 翻 译 文 学“ 给 中国文学 史上 开 了无穷 新意 境 , 创 了不 少新 文体 , 添 了无数 新 材 料 ” ¨ 】 ] 。 因此 , 他 的文 学 翻译 思想 最重要 的一 条 就 是要 “ 赶 紧多 多 翻译 西
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胡适汉语革新思想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本体认识论。
胡适主张“世道人心”观,摈弃反对派的“文化传统”观,所以坚信“文言是死文学,白话是活文学”。
二是汉语建设方法论。
胡适坚持历史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统一,坚守借助文学来创建民族共同语的民间立场,认为一流的白话文学比行政行为更能有效地抬高白话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强调用“世道人心”来衡量语言,用“一流文学”来建设汉语,是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对当代汉语建设的重要启示。
标签:胡适;汉语革新;哲学思想;世道人心;一流文学;当代启示白话来作文,白话来写诗,白话来做学问,白话亦可以来写作公文;因为白话才是“影响世道人心”的文学正宗,“一流白话文学”才是民众心中的标准国语。
这是胡适一辈子坚守的汉语革新观念,也是这头“徽骆驼”一辈子为之努力的志业方向。
白话革命,“功不唐捐”,没有谁这样执着。
他的同辈没有,整个20世纪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这样虔诚的“白话信徒”。
那么,这位“白话信徒”的汉语革新思想是什么?胡适汉语革新思想对于21世纪的汉语建设又有哪些启示?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并就文学与标准语的创建关系与程巍先生商榷。
一、语言本体认识论:“世道人心”观胡适倡导的白话革命,成果可谓多矣。
然而,在我看来,就其初衷和本质来说,白话革命是一场汉语革新运动。
①因为汉语观念的巨大转变、汉语新格局的迅速确立,才是这场革命最重要的成绩。
从观念来说,文言是古代的汉语,白话是现代的汉语,成为革命后从民间到官方的普遍共识;从实践来看,白话被确立为汉语正体,文言“退居二线”作为白话新元素产生的一个来源,形成现代汉语的新格局。
这一格局形成之快,是包括胡适在内的所有革命人士几乎没有想到的。
黎锦熙就说:“三五年工夫,居然辦到寻常三五十年所办不到的成绩”[1]从《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917)到教育部下令全国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教科书改用白话文(1920)只有四年,而从胡适写作《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发现“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是活文字”这一断论(1915)到鲁迅《呐喊》(1923年8月)、周作人《自己的园地》(1923年9月)等一批重磅级新文学作品问世,也只有八年。
胡适的翻译与白话文学
胡适的翻译与白话文学作者:曹文刚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5期曹文刚(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胡适最先公开提出以翻译文学改革中国文学,极力主张用白话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来推动白话文学。
他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给中国的语言文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胡适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迅猛发展,宣告了文言作为主流话语的退场。
胡适倡导的白话文学翻译促进了语言变革,其影响超出文学范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胡适;翻译;白话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055-02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五四’时期,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依据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推行‘新文学’运动。
”[1]171胡适在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八事”主张与旧文学彻底决裂,由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运动的大幕。
胡适非常推重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胡适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不算多。
他在30多年里共翻译了几十首诗歌和两部《短篇小说集》,此外,他还翻译了《娜拉》(与罗家伦合译)和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与唐擘黄合译)。
胡适在翻译实践、翻译思想和翻译批评方面都颇有建树,他还是翻译的赞助人。
在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期间,他主持编译出版了许多作品,胡适不仅是用白话写诗的第一人,而且是用白话译诗的第一人,他借助翻译提倡白话文,掀起了文学革命,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变革。
一、胡适的白话文学翻译思想胡适提倡白话文学翻译来自于他的白话文学主张,与他倡导新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他认为,中国文学早已腐朽不堪,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言文是滋生愚昧落后的土壤,必须废除文言而以白话取代之,否则,中国就没有再生的希望。
在胡适看来,如不改造旧文学,中国文学就无路可走,国家也会因此而衰败,文学改良实在是迫在眉睫。
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1、试谈胡适的文学观。
(50分)一、胡适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
用大量俗言俚语,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甚至晦涩难解的弊端。
第二、平实,冲淡的意境。
第三、托物寄兴。
借蝴蝶,鸽子等来表达新文学拓荒者执着的追求和时感欢欣,时感孤寂的情怀。
二、胡适与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学有力得推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地位,而在白话文学中心化的过程中,推崇最卖力、倡导最坚定的是胡适。
对于白话文的倡导与鼓吹,胡适的确不是独一无二的开风气的大师。
但他是一个最有系统,出力最大的一个推波助澜的领导人。
有道是“时势造英雄”,在二十世纪初叶,中西思想、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观点激烈碰撞,自由争论成为一时风气,伴随先秦时代那股朝气勃勃、自由探究真理精神的复苏,胡适以“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享誉海内外,其形象至今光辉依旧。
胡适的中国文学观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为全面理解和宏观把握胡适的中国文学观,本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胡适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一方面借助流变之方法,理清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分析胡适之中国文学观形成的历史环境的预备,在这两个大的前提下,再分析其主观思想之预备,以期避免在胡适研究中时常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然后在近现代大的环境下,分析其文学观之核心概念:“白话”、“活文学”、进化论、自由主义、实验主义、易普生主义等及其相关概念的具体使用方式。
在梳理各概念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对其文学观的理论构架,以避免目前单纯侧重其文学观形式的讨论,或偏向其理论基础的研究,还其文学观以本来面目。
最后,对胡适之中国文学观进行价值评判,提出:胡适在吸收西方文化基础上对文学革命的倡导,借助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呈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形成的他的中国文学观,实乃当时中国之客观需要;胡适的文学观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在于当时有多少人皈依其思想,有多少人反对其传播,而在于是否能够使更多的中国人改变其行文甚至思想方式,这才是胡适的中国文学观对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意义所在。
胡适研究报告
胡适研究报告
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文化活动家和政治人物,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适研究报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 胡适的学术成就:介绍胡适在哲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2. 胡适的教育理念:分析胡适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和观点,探讨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3. 胡适的文化观点:阐述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借鉴,探讨他的文化观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4. 胡适的政治理念:探讨胡适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思考和建议,分析他的政治理念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影响。
5. 胡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介绍胡适在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合作中的重要角色,分析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的推动作用。
6. 胡适思想的现实意义:总结胡适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变革的现实意义,探讨他的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应对方向。
以上仅为胡适研究报告的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可根据需求和研究角度进行展开。
新文化开路先锋胡适的翻译思想光芒
2018.04学教育研究者内容摘要:胡适是近现代著名文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他在翻译领域亦是成就卓著。
他主张用白话文翻译西方作品,致力于以翻译促进思想解放,引导了众多译者在译坛辛勤耕耘。
关键词:胡适翻译新文化申田新文化开路先锋胡适的翻译思想光芒胡适(1891年-1962年),是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核心人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路先锋和领袖之一。
在文史哲方面,因学术思想光芒四射,掩盖了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
数十年来,关于胡适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论述并不多见。
实际上,胡适在中国民族文化嬗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开展了丰富的翻译活动,在中国译坛备受称道。
[1]18-19一.弃文言文、用白话文在五四运动期间,胡适极力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推动新文化的工具,其中就包括用白话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他明确意识到文学的达意功能,认为文学翻译同样也要具备达意的功能。
严复、林纾等人用文言文翻译,只能让少数人理解译文,而没有普及大众,因而文言文译文的社会流传与影响颇为受限。
胡适适应时代变迁步伐,不仅用白话文翻译西方小说、戏剧,还用白话文翻译西方诗歌。
用白话文译诗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之事,因为用白话文作诗都引起了极大争议,更何况用白话文译诗。
对此,胡适晚年时曾说:“新文学运动乃至新文化运动都是从新诗运动开始的,所以新文学问题的实质就是新诗问题,而诗的问题就是文字的问题,有些文字适合写诗,有些则不适合。
”胡适选择的适合写诗的文字就是白话文。
仅在五四运动那几年,胡适以白话文翻译的西方诗歌就有十多篇。
例如《月光里》、《关不住了》、《老洛伯》等,这些白话文译诗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散发出一股扑面的清新气息,同时也鼓舞了越来越多的人用白话文创作诗歌。
与白话文译诗相比,胡适在白话文翻译西方小说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更大。
在胡适看来,西方文学创作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多陈词滥调、冗长无物,特别出名的小说大多是短篇小说。
他说:“如果要将文学与经济挂钩的话,短篇小说无疑是最经济的一种文学,它能以最少的文字表达事实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片段,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
从《文学改良刍议》看胡适的文学思想史观作者:孙瑶来源:《出版广角》2017年第11期【摘要】胡适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具有理性、反思、思辨色彩的文学思想史观。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敲响了文学革命的晨钟,是引领大众接纳中国近代文学的纲领性文件。
在《文学改良刍议》的创作中,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坚持自己的文学思想史观。
他提倡自由创作,探求文学本质,去除陈词滥调的言论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
其文学思想史观中对文学各种范畴与命题的思考,如文学观念、本质、意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均可供学界借鉴,促进了我国近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
【关键词】《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学思想史观【作者单位】孙瑶,东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关键词俄译的语料库实证研究”(15CYY051)和东北农业大学青年才俊项目(2014QC60)的阶段性成果。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随后,陈独秀在《新青年》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次年鲁迅又发表了《狂人日记》,自此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1917年1月1日在《新青年》第二卷上,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引发了关于白话文、文学革命及其本质的讨论。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师从美国学者杜威先生,将实用主义引入中国学界,在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胡适拥有哲学、历史研究的根基,20世纪前期,在学术领域中,他凭借着革故鼎新、孜孜不倦的积极态度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在文学领域中,其在理性、反思、逻辑观念的构建中具有很大建树。
之后他继续致力于文学理论、文学思想史观的建设,先后发表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另外,他提倡新文学,相继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如诗集《尝试集》和《真如岛》《我的车和我的车夫》等白话短篇小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学迈向近代文学的步伐,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1]。
胡适文学革命论
胡适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学革命论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
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在当时中国文坛和思想界,可谓领风气之先,由此而引起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真正伟大的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
胡适的文艺思想集中表达在他对诗歌的见解方面。
作为一个诗人,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第一个用白话创作新诗的闯将;作为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他一面创作新诗,一面又不断地探讨和总结诗歌理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的诗歌理论到达了顶峰,此后虽然也有不少诗歌评论,但根本上是对他早年诗歌理论的生发或补充。
胡适的诗歌理论虽无长篇巨制,又散见于?胡适文存?、?胡适留学日记?以及他的著述中,但是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就是以文学革命为口号,以批判旧文学为前提,以八不主义为提纲,阐述了文艺进化、文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内容与形式以及文艺的通俗化等观点。
因此,剖析胡适的诗歌理论,便可以对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和审美意识有一个大致了解和恰当的评价,而且对正确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不无裨益。
评价胡适的文艺思想,不能不首先提到他的文学革命八事,即著名的八不主义。
1916年8月,胡适在给朱经农的信中便提出了新文学之要点,约有八事,10月,他从美国寄信给陈独秀,又一次公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和文学革命八事:年来思虑观察所得。
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一日,不用典。
二日,不用陈套语。
三日,不讲对仗。
(文当废骈,诗当废律。
)四日,不避俗字俗语。
(不嫌以白话作诗词。
)五日,须讲求文法之结构。
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
六日,不作无病之呻吟。
七日,不摹仿古人,话语须有个我在。
八日,须言之有物。
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八不主义是胡适文学革命的总纲,他的整个文艺主张都是围绕着八不主义展开和丰富的。
好用典故套语是旧文学的一大弊玻胡适提倡新文学,主张言必由衷,自用新辞,不用典故,不用陈言套语。
他说:凡人用典或用套语者,大抵皆因自己无才力,不能自铸新辞,故用古典套语,转一弯子,模糊过去。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学术视点总第期MangZhongLiterature429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张亚楠(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
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
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
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论胡适的诗论
论胡适的诗论
胡适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他的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胡适的诗作以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为主,而且他的诗作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深刻的特点,总体上来说,他的诗作具有凝练、细腻、感性的特点,充满着深刻的思想观念。
胡适的诗歌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他以抒情的方式叙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看法。
其中,他的《思乡》尤为出名,在这首诗中,胡适把自己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犹如凝固的“思乡之泪”,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深情热爱。
此外,胡适在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诗作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
他崇尚民主社会文明,追求社会公正,他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社会观,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觉醒。
此外,他的诗作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新诗发展,其作品中渗透着浓厚的新诗风格,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激情与理想。
总之,胡适的诗作是一部深刻的思想文学作品,它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觉醒,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评价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
评价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
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新文学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写作,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次,胡适提倡文学翻译与文化交流,深入研究西方文学,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此外,胡适还积极鼓励年轻作家的创作,并推崇“艺术至上”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胡适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自己的文学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 1 -。
论胡适对新文学翻译种子的培植——从翻译《柏林之围》与《最后一课》看其文学翻译观
不完备 , 够作我们 的模 范。 不 第二 , 洋的文 学方法 , 西
比我 们 的文 学 , 实在 完备得 多 , 高明得 多, 可不取 不
例 。” 1 - 本 文通过 对这 两篇译 作 的剖析 . 探究 Ca3 2 3o 3 z 来
胡适 早期 的文学 翻译观 。正是早期 的个人 生命 体验
年 留美期 间对 《 最后 一课》 柏 林之 围》 和《 翻译 中可窥 见一斑 。《 最后 一课》 初 登在 1 1 最 9 2年 l 月 5日上 1 海 的《 共 和 日报 》 原名 《 地 》 1 1 大 , 割 ,9 5年 3月 复刊
、
翻 译价值 的选 取与爱 国情感 表达的 媒介
在 清末 民初 的小说 翻译热 潮 中,以长篇 小说为
月 1 0日《 甲寅》 月刊第 4期 。两篇 都收 录在 1 1 9 9年 他 出版 的《 篇小 说第 一集 》 , 中 《 短 中 其 割地 》 改为 原
作之名 《 最后一 课》 。这 两篇译 作均采 用直译 手法 用
思想 、文化 、文学 等在 中 国有 了广泛 传播 和巨大 影
响。 近代 翻译 历程 大致先是 自然科学 翻译 , 而社会 继 科学 翻译 , 到戊 戌变 法时期 , 有西方 文学 翻译 。林 才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8 7 7 (O 0O — 0 4 — O 1 0 — 9 42 1 ) 5 0O 4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吉林 省 教 育厅 “ 一 五 ” 会 科学 研 究 项 目 “ 甲寅 》 刊 与 近现 代 文 学 的转 型 ” 段 性 成 果 。 本 十 社 《 月 阶 项 目编号 : 教 科 文 合 字 2 0 第 1 1 吉 09 9 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视点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29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
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
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
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
二、翻译选材
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
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
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提倡多译小说、戏剧和散文,他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
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胡适认为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赞同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Ideal Husband虽好,但《青年杂志》所载译文“似非吾国今日士夫所能领会也”。
可见,胡适在翻译选材上非常注重原著的质量和权威性,主张翻译作品的主题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体裁要紧跟世界文学的趋势。
同时也可以看出,以启蒙为己任的胡适,在翻译选材观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和紧迫性。
三、直接翻译和转译
关于直接翻译和转译的问题,胡适认为“不应该多费精力去做‘转译’的事业”。
梁实秋在1928年《翻译》一文中也提到:“据胡适之先生说,法文、俄文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半是自英文转译的;懂英文的人所以不直接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俄文作品者,是因为英文名著的文字难,成语典故、俗话等等,都是我们一般略识ABC者所难得懂的,而法俄作品译成英文的率皆浅显易明”。
1933年胡适在其《短篇小说第二集》的译者自序里又说:“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
所以我前几年在上海寄居的时候,曾发愿直接翻译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
赵文静在《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一书的第五章第一节谈到转译的时候认为:“对转译的批评本质上基于一种忠实于原文的思维。
历史上不忠实的翻译作品似乎对目标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如中国近代的林纾和美国的庞德。
”鲁迅先生也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不通过转译,我们将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缘。
值得玩味的是,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大多是由英文本转译的。
四、翻译的语言形式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说:“用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
”胡适肯定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还说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但因为他们用古文译书,结果“终归于失败”;并以鲁迅兄弟的翻译作品为例,说“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的多……这种文字,以译书
044
学术视点
论,以文章论,都可算是好作品。
但周氏兄弟辛辛苦苦译的这部书,十年之中,只销了二十一册!”以此说明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五、翻译态度
胡适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一再强调翻译的难处,认为译者应该努力做到认真、严谨、负责以求译文不失原意。
他自述其译书体会说:“我自己作文,一点钟平均可写八九百字:译书每点钟平均只能写四百多字。
”他还说:“我译书稍有疑难,必查辞书,然而最完备的辞书往往不敷一篇短篇小说的参考!”“问了几十个留英学生”“写信去托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陈源先生”等等,都足以表明胡适严谨求实的翻译态度。
六、翻译策略
胡适的翻译策略受制于他的文学革命理念,服务于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因此他将达意放在第一位,“……翻译外国文学的第一个条件是要使它化成明白流畅的本国文字。
其实一切翻译都应该做到这个基本条件。
但文学书是供人欣赏娱乐的,教训与宣传都是第二义,绝没有叫人读不懂看不下去的文学书而能收教训与宣传的功效的。
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应该努力做到明白流畅的基本条件”。
为求达意,他甚至将原文中无关紧要而又影响译文表达的地方删去不译。
同时,胡适主张尽量保留原作的风格,原作里的粗话还译作粗话,如他在评价徐志摩翻译曼殊婓儿小说集说:“有许多困难的地方很能委曲保存原书的风味。
”他又说:“……近年直译之风稍开,我们多少总受一点影响,故不知不觉地都走上谨严的路上来了。
”
有迹象表明,自倡导文学革命以来,胡适更重视直译。
他认为直译“这种译法是国语欧化的一个起点”,而“欧化的白话文就是充分吸收西洋语言的细密的结构,使我们的文字能够传达复杂的思想,曲折的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略微察知,胡适由意译而逐渐倾向于直译的原因,是为了借助西洋语言的文法和词汇丰富当时初创的中国现代白话。
综上可见,胡适一贯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主张译者要努力使译文语言明白流畅。
不难看出,随着直译在译界逐渐占了上风,胡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但是,他没有一下子由意译倒向直译,而是努力在意译和直译之间寻求平衡。
可惜对于意译、直译的关系,他没有进一步做理论上的探讨。
七、翻译批评
胡适还对当时杂志上刊登的翻译作品发表评论。
有一次谈到翻译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他认为“粗心和语言文学的程度不够是两个普通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主观的成见”。
谈到译文的标准和译者的责任,胡适说:“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自欺欺人。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探讨“对原作者负责任”和“对读者负责任”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么办,也没有阐明“对自己负责任”是什么意思。
谈到清末民初的翻译家,胡适对于严复用古文译书,他虽然不无揶揄,但也表示理解:“当时自然不便用白话;若用白话,便没有人读了”,并称赞说:“严复的英文与古中文的程度都很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且……他对于译书的用心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做我们的模范……严译的书,所以能成功,大部分是靠着这‘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精神。
”至于林纾,在批评其用古文翻译而且多有窜改之处的同时,他说林纾译小仲马的《茶花女》,用古文叙事写情,也可以算是一种尝试……但平心而论,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他对于原书的诙谐风趣,往往有一种深刻的领会,故他对于这种地方,往往更用气力,更见精彩。
他的大缺陷在于不能读原文;但他究竟是一个有点文学天才的人,故他若有了好助手,他了解原书的文学趣味往往比现在许多粗能读原文的人高得多。
结语
虽然胡适算不上翻译理论家,但是他对翻译文学功能的阐发、翻译选材的“名著观”和现实主义取向,尤其是运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主张,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学翻译活动,而且间接推动了中国的新文学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A].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18.
[2]胡适.论翻译———与曾孟朴先生书[A].姜义华,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28:501.
[3]胡适.译者自序[A].万直纯,编.短篇小说(第二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33:96.
[4]赵文静.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导言[A].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一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35:130.
[作者简介]
张亚楠(1978—),男,河南周口人,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责任编辑曲静波]
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