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在首先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讨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发展、产业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关系、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如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制定产业发展战略。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发展战略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产业发展战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好地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对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发展战略、历史发展、产业结构、核心要素、应用、案例分析、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经济学理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在比较优势理论中,重点强调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性,即各个国家或地区应该专注于自身相对优势的产业领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对于指导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有效地引领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1.2 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产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指南和路线图。
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预测市场趋势,找到竞争优势,还能够指导企业分析产业结构,确定最有利可行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管理和分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可以明确目标,确定优先发展的业务领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投资的风险。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因为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相互的利益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这导致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
比如,某国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们在生产特定商品时具有相对的优势。
因此,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贸易对效率和产出的影响。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无法在某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导致效率低下和产出减少。
而通过贸易,这个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自己的特定产品,进口其他产品,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水平。
这也使得各国能够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总体产出。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了贸易对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
根据该理论,贸易可以使得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为合理,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通过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选择,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
同时,贸易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国家的福利。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还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
在贸易过程中,各国通过出口和进口实现了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
这种互利关系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可以为各国带来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贸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福利和互利性的影响。
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高福利水平,实现互利合作。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国际贸易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区域发展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区域发展研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明显的差距,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需要对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寻找适合各地区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国家或地区应该利用自身资源和因素特点,发展擅长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换言之,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专业领域和优势资源,只要将资源分配合理,就可实现产业转型和优化,提高经济效益。
二、我国区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直以来的问题。
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总体处于落后状态。
而在地区层面,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资源特点不同,各地的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产业转型不顺利、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
三、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区域发展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可以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特点。
以东部地区为例,其拥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适宜发展生产加工、高创新技术等产业。
西部地区则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适宜发展以农业、体育旅游等为主的产业。
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不同地区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四、促进我国区域发展的方法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发展,首先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打通各地之间的信息渠道,为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便利和条件。
其次,要研究各地的产业优势和特点,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发展更符合当地条件的产业。
同时,还应鼓励跨地区的企业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资源和经济的互利共赢。
最后,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措施落实等手段,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激励。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我国一直以来都注重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在服务贸易领域方面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贸易的新亮点。
服务贸易也被称为“无形的出口”,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提供服务的过程,包括传统的商务、旅游、运输等服务和新兴的信息技术、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医疗等高附加值服务。
然而,服务贸易相比于商品贸易,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更多的交易障碍,因此,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采取比较优势理论,可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一、国际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19世纪初提出的,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互利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如果两个国家相互贸易,并将各自的生产资源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生产,那么两国都将从中获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同国家的生产效率一般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产品或服务成本也不同。
有些国家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具有相对优势。
因此,如果所有国家专注于生产他们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或服务,然后彼此贸易,这将为每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利益和福利。
二、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中国服务业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逐渐打开了市场。
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服务业的发展,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经济开放措施,从而全面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例如,完全开放服务市场、减轻国际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服务业人员的流动等。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国在服务业领域有一系列的产业和领域,例如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保险等服务,和新兴的互联网、软件设计、环保、医疗等高价值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摘要:大卫李嘉图作为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他经济思想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点,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
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思想经济发展意义一、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背景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
“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
“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
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
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
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
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
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
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
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国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和服务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该理论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1200字以上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金融、旅游、教育、医疗等行业,我国已经拥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国际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根据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在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它在生产该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要素上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力。
在我国服务贸易中,金融业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我国银行和证券市场规模庞大、规范发展,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高,金融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在服务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再次,我国服务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培育。
虽然我国在一些服务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努力。
首先,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政策环境。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降低服务贸易的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等,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提高外贸水平,从而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其次,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人才是服务贸易中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第三,加强服务贸易中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比较优势理论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的推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例如,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加强与欧洲和北美的旅游合作等。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优势理论首次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优势。
根据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优势理论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势理论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
国家可以根据其相对优势的产品来确定贸易政策的重点。
通过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国家可以提高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增长。
其次,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国家确定其产业政策的重点。
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领域,国家可以制定支持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如提供减税和减少监管等优惠措施,以促进该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和评估国际贸易协议和贸易安排。
通过比较各国的优势和劣势,可以评估贸易协议对各国的影响。
这有助于国家在参与贸易协议时做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协议对本国经济有利。
此外,优势理论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解释。
根据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增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的生产优势,通过贸易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应用方面,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泛资源和劳动力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通过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根据优势理论,实施了一系列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
例如,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力,政府大力扶持制造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以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使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全球贸易,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总的来说,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嘉图经济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周玉乐 浙江财经学院2009级西方经济学摘 要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在世界范围内业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历代大经济学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李嘉图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 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经济思想,将古典政治经济学推向了高峰,这些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等价原理也对我国在国债与税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李嘉图 中国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等价原理一、李嘉图其人李嘉图是斯密之后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继续推向高峰的传奇经济学家,他是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独特代表。
他是犹太人,14岁时就随父亲在交易所工作,却又不愿继承父业,且背叛犹太教而随妻皈依教友派,于是和父亲闹翻。
离家后,先从事银行业工作,21岁时开始独立经营,很快发了大财。
成为百万富翁后,他开始专心致学。
他虽然只有中专学历,可先后自学和研究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矿学、地质学等众多学科,涉猎面广且均有不俗建树,跻身科学殿堂。
27岁时在读了亚当 斯密的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后,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99年,英国因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作战,滥发银行券并停止兑现黄金,导致价格上涨,他研究了黄金高价现象,并开始发表一系列关于货币与物价的论文,主张收回多发的纸币,以稳定物价,在此基础上写成的 黄金的高价 一书,也于1810年出版。
战争结束后,英国颁布新的谷物法,规定国内谷物价格在不超过一定水平时,外国的廉价谷物不得进口。
他在1815年发表 论谷物价格低廉对资本利润的影响 反对新 谷物法 ,主张进口国外廉价谷物,以降低工人的货币工资和地租,从而提高利润。
这两大项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实际经济问题,也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发展。
此外,他还开拓研究经济学其它领域并形成体系。
1817年出版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大著,使他名声大振。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引言: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为解释国际贸易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践也充分展现了该理论的有效性。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世纪末提出,他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相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使得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大量出口的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正是劳动密集型的代表。
通过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中国成功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2.资源禀赋差异的利用中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具有显著差异。
比如,北方地区拥有辽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而南方地区则具备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产业布局,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等地域性比较优势。
三、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挑战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一直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其他国家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受到一定冲击。
同时,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也使得中国需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加强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培养,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协定,拓宽市场开放度,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01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绝对利益学说”,经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大力宣传后,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外贸战略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
郭克莎所著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一文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贸易战略中的应用,指出战略性贸易政策合理运用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所蕴含的贸易政策与贸易战略的含义。
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讲,每个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都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由此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学说以及各式各样的实践发展模式,这些理论学说以及实践发展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换言之,比较优势理论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中产生的。
郭克莎认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积累。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所有经济活动必须定位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并为实现该目标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或策略。
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理论,会使得资本积累的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国内经济产业与技术结构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升级。
有些人会担心如果按照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会不会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指出,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中国贸易战略中,中国的发展机会反而会有所上升。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应用到发展中国家,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出最大的经济剩余,并且发展中国家原始资本比较缺乏,相对来讲,其资本的回报率也就更高,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率也就更高。
其次,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快地实现技术创新。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发明来获取新技术,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来获取新技术,这样一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本就会降低。
因成本低、风险小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快地实现技术更新。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
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
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一)背景介绍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
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
浅论比较优势理论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贸易可以获得收益,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占优势。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浅论,探讨其含义和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绝对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但它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只要它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专门的优势。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其相对成本更低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的实例比较优势理论可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解释。
假设国家A和国家B分别生产两种商品:A生产面包和衣服,而B生产汽车和电视。
国家A每年可以生产10000个面包和5000件衣服,而国家B每年可以生产5000辆汽车和2000台电视。
然而,每个面包在A国生产的成本是10美元,衣服是20美元;而在B国生产的汽车成本为20000美元,电视为1000美元。
根据绝对成本,A国生产面包的成本低于B国,而B国生产汽车的成本低于A 国。
然而,如果我们计算相对成本,即通过比较商品的机会成本(放弃一种商品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国家A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而国家B在汽车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
比较优势对贸易的影响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和国家B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因为国家A在面包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而B在汽车生产上具有相对成本优势,所以A国可以向B国出口面包,B国可以向A国出口汽车,双方都可以享受专门化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贸易,A国可以专注于面包的生产,提高面包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使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面包。
B国也可以专注于汽车的生产,提高汽车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向A国出口更便宜的汽车。
双方都可以从比较优势带来的效益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知识点整理在国际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
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模式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提出。
在其所处的时代,国际贸易已经逐渐兴起,但对于为什么各国会进行贸易以及如何确定贸易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比较优势的核心概念在于,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更高,或者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另一个国家效率更低,两国之间依然能够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这并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相对的生产效率差异。
假设我们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生产两种商品,X 和 Y。
A 国在生产 X 商品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 B 国在生产 Y 商品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似乎应该专注于生产 X商品,B 国则专注于生产 Y 商品。
但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即使 A国在生产 X 和 Y 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如果 A 国生产 X 商品的相对效率高于生产 Y 商品,而 B 国生产 Y 商品的相对效率高于生产 X 商品,那么 A 国就应该集中生产 X 商品,B 国集中生产 Y 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和福利。
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国际贸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国际贸易不再仅仅是因为绝对优势的存在,而是基于相对效率的差异。
这意味着即使是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更有效配置。
各国能够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全球的总产出。
再者,它推动了各国的专业化分工。
专业化分工使得各国能够积累生产经验,改进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假设生产要素在国内是完全流动的,但在现实中,要素的流动往往受到各种限制。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刘挺【摘要】比较优势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广大发展中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制定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了本国的国家综合实力。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过分依赖或者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则会出现产业单一化、民族创新力消失等严重后果。
因此,我国应正确运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理论,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进,保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put forward by David Ricardo,the English famous classical economist,and it has been ad-mitted and praised by economists in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international society.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establish their economic developing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ave great success.Those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The countries’overall strength is increased greatly,too.However,if a country de-pends on this theory too much,it may result in some serious consequences,like the industries structure will be single and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will be disappeared and etc.Thus,China should understand and use this theory correctly,adjust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imely to keep the economy booming.【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62-64)【关键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亚洲四小龙;中国【作者】刘挺【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3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贸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获得经济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比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学院: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国贸1102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就其发展至今的历史情况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启示(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
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
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
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
在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后,它不断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
而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
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与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进展相类似,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也存在着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时间里各国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国工业,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自由化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我国自建国以来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根据我们国际比较优势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经济政策。
随着时代的变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赋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关键词】比较优势经济意义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
“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性 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 ,我 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 和资源察赋 差异形成 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 的 , 这 种单纯 的以 低成本和资源优势确定 的国际分 工格局最 终会落 入 “ 比较优 势陷 阱” 。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最终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其次 ,单纯 以低 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难 以长期维系: 一方面长期以出 口 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往往会陷入 “ 比较优势陷阱” ,这是经济后进国家必然面对的风险,也是必 须解决的矛盾。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集团化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和表现形式,由此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足以抵消来 自中国出 口产品低成本的优势 ,低成本的竞争力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 2 .加入 WT O为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和挑战 ,要求 我国 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 ,使我 国的商品在 国际竞 争中获胜 。加入 W T O,为 我 国扩大出 口和引进外资 ,引进 国际先进技术 、设备和管理经 验提供便 利 ,有助于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质量提高 ,从而增强 国际竞争 力 。不仅如此今后 ,我 国会面对更为 直接和激 烈 的竞 争 , “ 优胜 劣汰 ” 将成为市场规则 ,这无疑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 力,迫使他们发 展科技 、加强创新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 在 竞争 中求得生存 。 3 . 已经形成 的大 国经 济是 逐 步形 成 国家竞 争 优势 的 必 要 条件 。 2 0 0 7年我国 G D P 将近 2 5 万亿元 ,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 国经 济 ,尤其从我 国对外贸易规模上可 以得到验证 :2 0 0 7年全 国外贸进出 口 总额已达 2 .1 7 万亿美元 。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 味着 能够对国际上某 些 重要商 品的价格 产生 影响。另外 ,作为 一个拥 有 l 3亿 人 口的大 国 , 国内需求也 同样 巨大 ,可以充分利用 国内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 求 ,促进 国内企业竞争产生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在 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因此 ,我国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为外贸增长方式 的 转变提供 了支撑 ,成为 国家竞 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摘要:自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以来已有200连年的时刻,随着时期的转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这一些不足,为了适应经济的进展,一些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进展,给予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内涵。
我国自建国以来依照自己的国情也充分发挥自己在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进展自己的工业。
我国也适时依照咱们国际比较优势的转变来踊跃培育和形成对外贸易中的资本和技术优势,调整咱们的经济政策,既要发挥自己的传统贸易优势, 又要发挥自己新的贸易优势,从而维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进展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彼此需求劳动力转移技术优势一、引言随着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的快速进展, 经济全世界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速, 世界经济慢慢成为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间的贸易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国际贸易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进行,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不同决定的。
人民币升值后, 国际市场竞争愈来愈猛烈,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 我国必需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躲开比较优势陷阱, 更好地利用国际贸易带来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在贸易中更好地利用贸易的制造效应, 幸免其贸易转移效应。
二、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简介什么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它是指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可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何为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能够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非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
关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彼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取得了益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提要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就应当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品。
但是,这会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化解被动局面。
一、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别国较低,则在这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的国际贸易可以使世界生产的效率提高,并使各个国家都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大卫•李嘉图,它是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之一。
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对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所提出的“绝对优势”而提出的。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优势。
亚当•斯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归结为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其理论因此被称为绝对利益说。
然而,一国封闭条件下在某种产品生产上有绝对低的生产成本,在开放条件下,通过产品国际价格的竞争和国内要素价格的竞争其成本却未必绝对低。
正是这一逻辑上的错误使得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当时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生的大量双向贸易。
针对亚当•斯密的困境,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其著名的葡萄牙与英国的比较利益例子中,李嘉图用严密的逻辑形式论证了在各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获得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并且他对落后国家比较优势的存在性的论证也是比较充分的。
比较优势这一概念从提出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到迪克赛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再到乔赛亚•塔克和杨小凯的新型古典贸易理论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二、比较优势陷阱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当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便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各国生产要素的状况对它们能否建立贸易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同样十分重要。
发达国家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的。
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要素的配置方面具有灵活和有效的特点,但是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来建立贸易的优势,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发达国家在技术和技能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已经具有巨大的优势,在双方都采用同样的机制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难以超越发达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在国家贸易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地位。
当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技术驱动阶段的中期或后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于资本驱动阶段的初期或中期。
因此,他们更需要通过政府的作用,即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在整体上取得贸易竞争的优势,也力争在某个产业集中资本或技能,取得局部的贸易竞争的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根据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应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获利创汇。
事实上,我们也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牢牢把握研发、营销环节,控制核心技术和市场资源,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
我国虽参加了全球水平型分工,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不高,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比较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压力很大,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也比较缓慢。
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但是,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变为
竞争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容易出现出口的“贫困化增长”。
另外,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三、我国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
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时候,可以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较早地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
政府还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完善政策法规,为企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特别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将是我国经济中的主导成分,而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必然要在经济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贸易的转型升级。
目前,造成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上游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产业政策过多向下游产业倾斜,一般贸易出口商品含税,信息、中介功能薄弱等几个方面。
应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推动国内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必要构筑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地区开发政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形成促进上游加工产业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重视信息、人力资本等新因素。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特别是近十年,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比较优势学说又有了新的内容。
除了劳动、资本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外,信息、人力资本的新因素也成为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我国完全有能力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集中一批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一方面,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