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生物模拟试卷(4月份)(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生物模拟试卷(4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1.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下列不符合生物适应性演变观点的是()
A. 真核细胞相较于原核细胞有更复杂的生物膜系统,使反应更加有序
B. 有氧呼吸是对有机物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比无氧呼吸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C. 绿藻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
D. RNA和DNA都是遗传物质,但DNA往往是双螺旋结构,基因的表达更复杂
2.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分子水解时,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
B. 酶2在人体细胞内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C.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的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
D. 细胞内ATP与ADP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
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 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 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4.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及操作正确的是()
①在常温条件下,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沃泰默对胰液分泌的实验中,对照组排除了盐酸对胰腺的作用
③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
④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可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⑤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两次细胞形态
⑥探究常母菌种群数量变化,需设空白对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5.2019年9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合作,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细胞)培育出特定的细胞和脏器,为器官培育研究迎来了新的突破。
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研究项目表明iPS细胞可培养成生物体,体现细胞全能性
B. 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脱分化
C. 若在实际生活中依据该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D. 诱导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核酸完全相同
6.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
B. 减数分裂过程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
C. DNA分子发生碱基缺失,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
D. 染色体的易位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种类的变化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8.0分)
7.如图为山芹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
请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______。
(2)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更______。
(3)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将温度控制在______。
超过45℃植物净光合速率______,没有有机物的______,不能生长。
(4)温度30℃时,山芹菜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移向______。
研究者用含18O 的葡掏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
8.如图是特异性免疫发生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E表示不同细胞类型,甲、乙表示不
同的物质。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B的作用是______。
(2)物质甲和物质乙在该过程中发挥某种活性,它们是______,其中物质乙的作用是促进细胞______(A、B、C、D、E)的增殖分化。
(3)细胞D的名称是______。
(4)Ⅰ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胰岛B成为靶细胞被攻击,由此可推断该病的产生与细胞______(A、B、C、D、E)的活动有关。
9.美洲某草原为保护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师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
变化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问题:
(1)1905年以前能种群能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2)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草场的变化是______。
(3)1925 年前鹿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以后鹿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型。
(4)该曲线图中显示鹿种群增长极限为10万头,由图分析如欲保持该草原鹿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制鹿群数在______头以内。
10.亚麻纤维除去果胶成分是亚麻生产工艺的重要环节之一。
亚麻脱果胶菌的选育是黑龙江大学微
生物团队的重要科技成果,极大缩短了亚麻生产的周期。
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亚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等。
(2)筛选亚麻脱果胶菌应以果胶为主要______源。
制作______培养基(物理状态),用于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3)纯化菌种常用的两种方法是______和______,图中的划线方向是______(a→b,b→a)。
(4)图中常用______(器具)进行划线,对该器具常采用______法进行灭菌。
11.图1是“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
(1)②过程依据的原理题______。
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24~28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生出细胞壁。
可以取样,通过______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2)若想制备人工种子,则需培养至愈伤组织阶段,取出包裹上人工种皮。
利用人工种子繁殖后代属于______生殖。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愈伤组织形成导管是芽的直接作用,还是芽产生的物质的作用,做如图2所示两组实验:
①愈伤组织细胞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在结构上具有______特点,形成导管的过程称为______。
②愈伤组织常用作诱变育种的理想材料,理由是______。
③若形成图示结果的物质是生长素,为了进一步验证导管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的作用,请仿照
上述实验。
提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12.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多个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已知某小鼠体色由复等位基
因决定:A Y-黄色、A-鼠色、a-黑色。
其显隐性关系为A Y>A>a,且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
黄色纯合个体在胚胎期死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主要体现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和______,请用遗传图解解释说明_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设计实验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选用该黄色雄鼠与______雌鼠杂交,并______。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 Y A。
②如果后代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 Y a。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解:A、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相较于原核细胞有更复杂的生物膜系统,使反应更加有序,A正确;
B、由于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都存在无氧呼吸,因此不符合生物适应性演变观点,B错误;
C、绿藻与蓝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有光合色素和相关酶,C正确;
D、DNA往往是双螺旋结构,基因的表达比RNA更复杂,D正确。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解:A、ATP分子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即图中所示的化学键④最易断裂,A正确;
B、酶2催化ATP的合成,人体合成ATP 的生理过程为细胞呼吸,相应的生成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酶2在人体细胞内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B正确;
C、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C错误;
D、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内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D正确。
故选:C。
图示为ATP的结构及ATP和ADP的转化过程;ATP 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
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
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3.答案:B
解析:解:A、农田的存在,将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即形成了地理隔离,因此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
B、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正确;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没有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不能确定松鼠的种群密度,松鼠的种群数量还和天敌的数量等有关,D错误。
故选:B。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生殖隔离和地
理隔离的区别以及与新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4.答案:A
解析:解:①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①错误;
②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
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②正确;
③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发生反应变为灰绿色,③错误;
④显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时,由于解离导致细胞死亡,所以不能看到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移向细
胞两极,④错误;
⑤在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三次细胞形态即开始时、质壁分离后和质壁分
离复原后,⑤错误;
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由于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不需设空白对照,⑥错误。
故选:A。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
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
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2、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
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
本题考查课本实验的原理及操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查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
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和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
程中注意积累。
5.答案:C
解析:解:A、该研究项目表明iPS细胞培育出特定的细胞和脏器,没有表明iPS细胞能培养成生物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干细胞产生其他各种细胞的过程属于分化,B错误;
C、若在实际生活中依据该技术可进行自体器官移植,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C正确;
D、诱导iPS细胞分化成的多种细胞中DNA相同,但由于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因此这些细胞中的mRNA不同,D错误。
故选:C。
胚胎干细胞的主要用途是:
①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
②是在体外条件下研究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
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如牛黄酸、丁酰环腺苷酸等化学物质时,
就可以诱导ES细胞向分化,这为揭示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机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③可以用于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疾,如帕金森综合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肝衰竭、新衰竭、成骨
不良;
④培育各种组织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解决供体器官不足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的问题。
本题考查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干细胞的特点,了
解干细胞的应用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6.答案:D
解析:解:A、基因突变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B正确;
C、DNA 分子发生碱基缺失,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变,C正确;
D、染色体的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种类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本质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可能与原来的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蛋白质的改变。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7.答案:高大25℃小于零积累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外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解析:解:(1)由图可知,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C左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2°C左右,所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2)在0-25℃范围内,光合速率增加的快,呼吸速率增加的慢,说明此温度范围对该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更大。
(3)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让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由图可知,温度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大,积累有机物最多,所以应将温度控制在25℃.超过45℃植物净光合速率小于0,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不能生长。
(4)温度30°C时,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流向线粒体供呼吸利用,一部分流向细胞外,所以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和细胞外。
含18O的葡萄糖在根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基质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氢与氧在线粒体内膜上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所以含18O的葡萄糖在根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高
(2)大
(3)25℃小于零积累
(4)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外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图为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分析题图可发现,同一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
约在30°C时总光合速率最大,50°C时光合速率为0,约在52°C时呼吸速率达到最大,60°C时呼吸速率为0,光合作用对温度更敏感。
本题着重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8.答案:摄取、处理、呈递抗原淋巴因子C、D B淋巴细胞 E
解析:解:(1)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作用是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2)据图分析,物质甲和物质乙表示淋巴因子,物质乙的作用是促进细胞C、D的增殖分化。
(3)细胞D表示B淋巴细胞。
(4)I型糖尿病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胰岛B成为靶细胞被攻击,属于细胞免疫中F(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
故答案为:
(1)摄取、处理、呈递抗原
(2)淋巴因子C、D、E
(3)B淋巴细胞啊
(4)E
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抗原,细胞B是吞噬细胞,细胞C是T淋巴细胞,细胞D是B淋巴细胞,细胞E是效应T细胞,物质甲和物质乙是淋巴因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难度不大。
9.答案:由于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先增加后减少草场退化S 衰退4万
解析:解:(1)由图中信息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结果若干年后,鹿群的变化曲线,由此曲线可判断美洲狮和狼与鹿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由于捕食者(美洲狮和狼)的捕食作用造成平衡。
(2)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后,鹿群数量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草场的变化是草场退化,可见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为生存条件、不可分离。
(3)据图分析,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1925年前鹿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1925年后鹿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4)1925年前鹿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环境容纳量(K值)为10万,鹿种群数量在5万头左右(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草原会迅速退化,如欲保持该草原鹿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应控制鹿群数在4万以内。
故答案为:
(1)由于捕食者的捕食作用使鹿群数量保持稳定
(2)先增加后减少草场退化
(3)S 衰退
(4)4万
据图分析,1907年前鹿种群能保持在4千头左右;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后,使得鹿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1925年后,由于草原连续损耗,鹿种群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S型曲线,了解种群数量变化,属于中档题。
10.答案:果胶、纤维素以果胶为主要碳选择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b→a接种环灼烧
解析:解:(1)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要筛选亚麻脱果胶菌,应人为提供给亚麻脱果胶菌适宜的生长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故应选择以果胶为主要碳源的选择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用于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3)纯化菌种常用的两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从图中菌种的聚集程度可知,划线的方向是b→a。
(4)平板划线法常用接种环进行接种,接种前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故答案为:
(1)果胶、纤维素
(2)以果胶为主要碳
(3)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b→a
(4)接种环灼烧
分析题图:图中结果是由平板划线法的结果,由于b段菌落密集,a段菌落少,说明划线的方向是b→a。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菌操作,掌握纯化微生物的两种方法,难度不大。
11.答案:细胞膜流动性质壁分离无性生殖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细胞分化愈伤组织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用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等大小空白琼脂块取代芽,分别进行实验
解析:解:(1)一般在培养基上培养24~28小时后,大部分原生质体已再生出细胞壁。
可以取样,通过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来鉴别细胞壁是否已经再生
(2)若想制备人工种子,则需培养至胚状体(或丛芽)阶段,取出包裹上人工种皮。
利用人工种子繁殖后代属于无性繁殖。
(3)①愈伤组织细胞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在结构上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
愈伤组织形成导管,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愈伤组织常用作诱变育种的理想材料,理由是愈伤组织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细胞分裂过程中DNA 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③为了进一步验证导管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实验设计的简单思路思路:用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等大小空白琼脂块取代芽,分别进行实验。
故答案为:
(1)细胞膜流动性质壁分离
(2)无性生殖
(3)①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组织细胞分化
②愈伤组织具有较强分裂能力,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③用含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等大小空白琼脂块取代芽,分别进行实验
分析图1:①表示去除细胞壁的过程;②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③表示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融合后的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
分析图2:Ⅰ和Ⅱ形成对照实验,其中Ⅰ是对照组,Ⅱ是实验组,变量是否含有半透膜,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有半透膜,都会有导管的产生,说明导管的产生是芽产生物质的作用。
本题一实验材料为素材,题目新颖,考察了细胞分化、基因突变、生长素的作用,知识点的落脚点并不是很难,明确实验设计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正确的解答试题。
12.答案:不定向性A Y a Aa 多只黑色观察后代鼠的体色及比
例黄色:鼠色=1:1 黄色:黑色=1:1
解析:解:(1)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复等位具有。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现型,亲本含有A、a、A Y基因,且aa才表现为黑色,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 Y a、Aa.,遗传图解如下:
(3)黄色雄鼠的基因型是A Y A Y、A Y a、A Y A,与多只黑色雌鼠进行杂交,观察子代小鼠的体色及比例,如果亲本基因型是A Y A Y,后代小鼠都表现为黄色;如果基因型是A Y a,后代鼠色:黑色=1:1;如果基因型是A Y A,后代黄色:鼠色=1:1。
故答案为:
(1)不定向性
(2)A Y a Aa
(3)多只黑色观察后代鼠的体色及比例
黄色:鼠色=1:1 黄色:黑色=1:1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
2、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推测亲本基因型,应用遗传图解解释问题,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结果、获取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