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备课

合集下载

202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202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202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一、课程目标-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常见的生物分类,如树、花、草等- 发展观察和描述生物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呼吸和运动的特点- 分析生物的基本需求2. 生物的分类- 认识不同的生物分类- 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3. 常见的生物分类- 树的分类和特点- 花的分类和特点- 草的分类和特点4. 观察与描述-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 描述它们的外观、生活性等特征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不同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四、教学方法- 示范法: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其特征。

- 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描述和分类生物,培养其观察和描述能力。

-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交流。

五、教学资源- 生物图片或模型- 实地观察的植物和动物样本六、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的生物分类和描述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的练作业七、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与家长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八、教学安排时间:共计4课时,每节课时长40分钟九、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实地观察和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在教学后期,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分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通过感官来发现》精品教案

教科版(2024)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5.通过感官来发现》精品教案
4.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通过感官来发现。”
5.教师展示五种感官的图片,并简要介绍每种感官的功能。
6.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有哪些感官吗?”
7.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补充说明。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体验和了解我们的感官。”
1.学生观察盒子,尝试猜测里面的物品。
2.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4.学生闭上眼睛,专注倾听,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5.学生闻不同气味的物品,并描述。
6.学生小心闻气味,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7.学生品尝不同味道的食物,并描述。
8.学生小心品尝,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9.学生触摸不同材质的物品,并描述。
10.学生闭上眼睛,专注触摸,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五种感官的功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活动五:触觉体验
1.教师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学生触摸并描述。
2.教师提问:“你们摸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专注触摸。
4.教师总结:“触觉帮助我们感受到物体的材质和温度。”
1.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品,并描述。
2.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3.学生倾听不同声音的录音,并描述。
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五种感官的功能。
2.教师提问:“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官体验和发现。
4.教师总结:“感官帮助我们发现周围的世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生活。”
5.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发现。
6.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请同学们回家后,用感官观察家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

2024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感官、了解各种感官功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习内容。

本课点面结合,共安排了三个部分的教学活动。

第一个活动,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发现使用工具可以把事物的细小部位看得更加清楚。

第二个活动与第一个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非常相似,学生通过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发现使用听诊器后就能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

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常见的观察工具并交流其作用,意识到工具的使用是为了延伸感官的功能,帮助人类更好的生活和学习。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感官,并学会了用感官观察,但他们缺少借助工具帮助观察的主观意识。

尽管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见到过或听说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但很少有使用这些工具的经验,更缺少科学规范使用工具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观察为主线,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工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工具对人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进而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和学习成就感。

三、学习目标:l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l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感官的功能;l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观察工具;l了解生活中有多种观察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观察工具的使用可以延伸感官的功能。

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和听诊器。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一)用不同方式观察指纹。

1.出示一家三口手的照片,交流观察发现。

(1)提问:这张照片中,哪只是爸爸的手?妈妈的手?宝宝的手?你是怎么判断的?(2)学生描述三者之间的不同。

(3)教师出示宝宝手的图片,比较:你的手和照片中宝宝的手有什么不同?【意图解析】亲子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用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叠放一起是我们用来营造温馨幸福之家的常用手段。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常见的动物》教案2(2024秋)

小学科学新大象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常见的动物》教案2(2024秋)

2.常见的动物【教材分析】本单元第一节课观察学生最喜欢的兔子,本节课是观察生活中更多的常见动物,是对第一节课的补充。

在科学探究部分,设计三个活动:首先从农场图片引入对牛、蝴蝶、蜗牛和金鱼等常见动物特征的观察和描述,然后通过玩动物扑克认识更多常见动物及其特征。

最后,由于动物种类繁多,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解决学生所有问题,所以设计了“科学问题存取单”,引导学生把来不及探究的问题记录在问题存取单里,供以后研究使用,把学生对动物的探究兴趣延伸到课外。

在应用与迁移部分,可以播放海洋馆视频,把学生带入海洋馆,观察认识描述常见的海洋动物。

阅读与新知部分,通过图文阅读,认识一些结构奇特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都喜欢动物,在大人的陪同下,可能不止一次参观过动物园、海洋馆,认识了不少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但对动物的外形特征的认识还可能只是停留在无意识中。

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有目的地观察,学会观察动物的方法,熟悉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

[科学思维]能对动物的探究提出更多的问题记录在存取单里慢慢研究。

[探究实践]能从外形、运动和食物等方面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认识更多常见动物。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愿意倾听、分享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我们周围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有着不同的特征。

[难点]能从外形、运动和食物等方面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11.1.兔子是我们喜爱的动物之一。

我们还知道哪些动物?2.农场里有很多动物,你认识哪些?出示动物图片:3.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大家探讨?学生活动1回答自己知道的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活动意图说明:观察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提出科学问题,为下一步科学探究做铺垫。

环节二:科学探究——观察描述动物特征教师活动2(一)探究与结论1.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动物特征?2.牛、蝴蝶、蜗牛和鲫鱼是我们常见的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1)展示牛身体部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4.气味告诉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4.气味告诉我们》教学设计

《气味告诉我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四课。

本课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5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在第3课对感觉器官整体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本节课将深入探讨单一感觉器官——鼻子的功能。

通过识别物体中的不同气味,学生们将发现鼻子的嗅觉功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深入研究的逻辑顺序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感觉器官是他们自身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课作为这一过程中的局部认识阶段,与第3课一样,都是在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发现。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通过探讨“鼻子能否区分不同物品”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感觉器官——鼻子,并初步猜想其功能。

第二部分是在探索环节,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深入了解鼻子的功能。

第一个活动——闻物品的气味,建立气味标准;第二个活动——将物品装入布袋并打乱顺序;第三个活动——通过闻味辨物,比较气味,判断布袋内物品。

最后,通过打开布袋验证判断结果。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通过讨论,学生将认识到鼻子在识别气味和辨析物品中的作用,同时也会理解单一感觉器官在信息收集中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家人进行亲子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比较思维方法应用到课外,探究味觉是否也能像鼻子一样帮助辨析物品。

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家庭互动,还能加深对感觉器官功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对感觉器官有初步了解,但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有限,对感觉器官在学习中的作用认识尚浅。

教师需继续有序开展感觉器官研究活动,通过体验逐步理解其学习功能。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变化等。

知道单一感觉器官——鼻子能够帮助我们分辨不同的物品的气味,但收集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6《观察与比较》教案

2024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6《观察与比较》教案
2.6《观察与比较》
课题名
《观察与比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们自己”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观察与比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利用感觉器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很多事物的不同之处。”
学情分析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六课,学生对器官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通过比较的方式,学生能找出被观察事物之间的不同于相同之处。通过对活动的整理和体悟,以及认识到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来比较的重要意义。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进行评议总结。
4.思考:刚才我们是怎样比较酱油水颜色深浅的?
在配制酱油水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三、拓展延伸。
配制一杯酱油水,让它排在1号和3号杯之间。(课件出示1号杯和3号杯的酱油水图片)
四、课后总结:
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6.观察与比较
比较方法不同,比较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课件播放侏罗纪公园的情境视频,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请到了几位恐龙朋友来到了教室(出示恐龙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有什么特点?

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教学设计

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整体分析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样知道》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本单元包括《用感官观察》《用工具观察》《用不同感官和工具观察》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人类可以通过感官和工具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各课内容分析1.《用感官观察》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人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手,并了解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可以获取很多信息。

例如,用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用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用鼻子可以闻到物体的气味;用舌头可以尝出物体的味道;用手可以触摸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粗糙等。

2.《用工具观察》在认识了感官的基础上,本课引入工具的使用。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听诊器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观察物体。

例如,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到物体更细微的部分,听诊器可以帮助我们听到人体内部的声音。

3.《用不同感官和工具观察》综合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观察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观察一朵花时,可以用眼睛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鼻子闻它的香味,用放大镜观察它的花蕊等。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人的五种感官及其作用。

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用途,如放大镜、听诊器等。

3.知道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描述观察结果。

2.能使用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3.能综合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观察方法的结果。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观察周围的世界充满兴趣。

2.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观察活动。

3.认真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感官和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备课参考(2024秋)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备课参考(2024秋)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备课参考一、内容规划(一)单元学习导向的核心概念及其实践路径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

2.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3.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二)学习内容1.认识感官认识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并用感官进行观察;认识感官的功能,知道动物也会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了解保护感觉器官的方法。

2.借助工具观察用多种感官来辨别萝卜片、洋葱片、苹果片。

用各种感官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3.感官总动员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等各种观察工具,发现并描述物体的各种特征,知道越来越先进的工具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设计科学观念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的猜想。

具有初步提出问题的意识。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学情分析对于低年级管不住手,管不住嘴的年龄特点,科学课的课堂规则和安全教育必须穿插和贯穿整个单元教学。

四、教材分析本单元有《认识感官》、《借助工具观察》、《感官总动员》、《单元小结》4课,前三课都是模块化的推进,第一课先用观察盲盒知道什么是感官,再通过一个个小游戏分别练习使用各个感官,最后了解动物某些感官要比人类灵敏的多。

小学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备课 第二单元.docx

小学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备课 第二单元.docx

2.出示并强调活动要求<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2)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3〉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作业本上。

3.进行小组活动分组活动:先观察恐龙实物模型,然后利用卡片恐龙轮廓图模型开展比较大小的探究活动,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记录结果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将粘仃恐龙轮廓图纸带张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大家会认可你们小组的比较结果吗?【设计意图】因为有的恐龙可是能学生不认识的,所以这里要解决的是用编号的方式对恐龙进行排队。

而实物模型恐龙,因为描述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用投影方式对恐龙进行投影画出轮廊。

学生用轮廓在刻度纸传上进行比较,标准就统一了,难度上就降低了,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表达交流.三、交流研讨(Bi设10分钟)1.小组汇报11)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 2)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如何描述结果?2.师生发现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2)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5.组内评价谁的哥蛙跳得远,井说说依据。

(D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 是怎么比的?(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件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谀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M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他力都强。

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踹得远做准备。

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

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

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赤姓,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Bi设18分钟)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L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D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询定小组中的冠军。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单元备课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单元备课
2.在校园里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
单元课时
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新授课
看一看
1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识记、理解、应用)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摸一摸
1
1.科学知识:认识皮肤,能说出皮肤是感觉器官。(事实性知识;识记、理解)
2.科学探究:能通过摸的方法去辨别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方法性知识;应用、分析、评价)
3.科学态度: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说出“摸”在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价值观;应用、创新)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价值观;评价、创新)
听一听
1
1.知道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事实性知识;识记、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事实性知识;识记、理解)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价值观;应用、创新)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价值观;评价、创新)
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知识:识别眼、耳、舌、鼻、皮肤等器官;知道物体有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知道眼睛可以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薄与厚、粗糙与光滑等。知道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知道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了解观察方法不同,观察结果可能会不同。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1.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1.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

《我们的身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为单元第1课,对应课标“5.1生物具有区别与非生物的特征”下的低段学习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和“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下的低段学习目标“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通过使用观察植物的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并认识自己身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同时感受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后续课程中对感觉器官的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聚焦环节,通过锻炼身体的场景,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聚焦于身体各部分。

第二部分是探索环节,学生将有方法、有顺序地观察并绘制身体结构,包括使用听、摸、看等方式来探索内部结构,以及观察外部结构。

第三部分是研讨环节,强化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身体结构。

第四部分是拓展环节,通过阅读科普资料来深入思考探索身体内部的结构,以激发对自身身体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自己的身体外部结构,但常将五官与身体结构混为一谈,对内部结构的认识则相对有限。

在本课中,学生将借鉴观察植物的技巧来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自己的身体。

尽管这些观察技巧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仍需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准确的示范和指导。

通过画图记录,学生可以提高表达兴趣,促进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描述。

鉴于一年级学生绘画技巧尚不成熟,他们在用图画表达发现时可能面临挑战,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我们的身体基本结构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身体外形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

2、知道我们身体内部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结构,如骨骼、肌肉、心脏等。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耳听、手摸、眼看等方式收集信息,据此推测身体内部的结构。

科学实践能够观察并描述身体的外部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态度责任能够如实将自己观察到的身体特征记录下来,养成认真、细致记录的习惯。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 在观察中比较》教学设计2.看一看,说一说:我认为()恐龙更大,我的理由是()。

与()相比,这只恐龙……小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思考与什么相比得出的结论)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相比、高矮、胖瘦、长短……4.小结:观察时需要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一直想办法帮助恐龙们进行观察和比较,选出谁才是最强大的恐龙?(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恐龙,引发学生思考:我们需要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观察比较恐龙模型1.想一想:任意选择下面的2只恐龙模型进行观察,谁大谁小,并跟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2.说一说:比较模型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3.试一试:小组同学用更多的方法来比一比4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并记录下来。

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恐龙模型:我们不能回到侏罗纪公园亲眼看看,但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恐龙模型。

2.提问:观察两个恐龙模型,请你说说它们谁大谁小?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1)恐龙模型哪只大?哪只小?(2)你是怎样比较的?(3)这样的比较方法可以吗?(4)你认为比较时什么最重要?4.提问:比较模型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小结观察比较的方法(给恐龙编号、对齐、同一高度比、公平等)。

5.观察任务及要求:(1)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教师活动31.分发材料,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初次对恐龙模型进行比较,大多数学生是任选两只模型比较。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我们怎么知道?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

用舌尝,用手摸,观看方法多。

我预备了以下内容,盼望对你有关心!【篇一】学校一班级上册科学其次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看一看教学目标:熟悉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预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教学建议:同学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1、导入一老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伴侣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伴侣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同学发觉眼睛的重要性)2、导入二活动导入老师:现在请小伴侣们宁静。

认真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晰吗?活动:小眼看世界(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老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老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伴侣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

(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留意爱护,以免同学跌倒磕碰)(2)眼睛的作用老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伴侣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舞幼儿乐观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老师:小伴侣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惜我们的眼睛,还要关怀和关心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伴侣爱惜眼睛,培育小伴侣助残意识,关怀关心残障人士)3、评估(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加了眼睛的嬉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爱护自己眼睛和耳朵5、延长: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篇二】学校一班级上册科学其次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听一听教学目标熟悉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

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预备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在进行声音的嬉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四周相对比较宁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一、现在请同学们宁静。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 复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概念- 巩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准备- 课本: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复资料:包括练题、示范实验等- 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所需实验材料教学过程1. 复知识点- 回顾第二单元的主要概念和知识点,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等基本属性。

- 提醒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和验证这些物体属性。

2. 练题讲解- 准备一些与第二单元相关的练题,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解答。

- 强调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并用科学知识和实际例子回答问题。

3. 实验演示-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大小、形状,比较物体的重量等。

- 展示实验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

4. 学生实践-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进行实验。

- 监督和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复- 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的方式,总结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和实验经验。

- 强调学生对于物体属性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6. 家庭作业- 布置一些与第二单元相关的家庭作业,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属性变化等。

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对知识点的理解等。

- 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写作或绘画作业,让学生通过文字和图画来表达对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

参考资料- 《统编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作者:XXX - 练习题和实验示范材料(根据需要准备)。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说课稿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说课稿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身体》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我们的身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以“我们的身体”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分为四个部分:1.《认识我们的身体》: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认识身体的各个部分,了解身体的基本结构。

2.《观察我们的身体》:通过观察身体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身体的对称性和器官的位置。

3.《我们的身体是怎么工作的》:介绍身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以及身体是如何通过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来完成各种活动的。

4.《保护我们的身体》:让学生了解保护身体的重要性,学会一些保护身体的方法。

二、说学情(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比较肤浅。

他们能够说出身体的一些部分,如头、手、脚等,但对于身体的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功能了解甚少。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直观的教具来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科学课也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喜欢观察、动手操作和参与各种活动。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的学习困难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等问题。

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也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教学设计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教学设计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以“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观察和认识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记录、交流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材内容包括:《美丽的校园》: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感受校园的美丽。

《校园里的植物》: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校园里的动物》:观察校园里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校园里的自然现象》:观察校园里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单元的教学以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具体设计思路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校园美景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实地考察,观察记录。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校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并做好观察记录。

交流分享,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校园里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拓展延伸,激发探索。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或开展拓展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名称、特点和生活习性。

(2)观察校园里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自然规律。

(3)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提出关于校园里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探究。

(2)能够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和测量,如放大镜、尺子等。

一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备课精选全文

一年级科学(上)第二单元备课精选全文

1. (1) 让 学 生 体 验 纸蛙跳远的方法。 (2) 思考问题。
远?” (3)引 导 学 生 说 出 , 在 纸 蛙 起 跳 点 画 一 条 线 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 点 ,起 点 到 终 点 的 距 离 就 可 以 表 示 纸 蛙 跳 了 多远。 2. 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 要 指 出 , 我 们 通 过 在 地 上 画 线 的 方 式 记 录 了 纸 蛙 跳 远 的 距 离 ,但 是 无 法 方 便 地 与 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 师 展 示 一 条 起 跳 线 和 一 个 纸 蛙 , 让 学 生 看 清 纸 蛙 的 头 要 对 齐 起 跳 线 ,再 展 示 一 条 终 点 线 和 一 个 纸 蛙 ,让 学 生 注 意 纸 蛙 的 尾 部 要对齐终点线。 3. 纸蛙跳远比赛。 (1)发 材 料 。 (2)关 注 并 指 导 学 生 对 起 点 线 和 终 点 线 的 确 定 提 醒 他 们 在 纸 带 上 写 上 姓 名 及 日 期 ,养 成 记录的好习惯。 4.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 求 对 齐 起 点 ,然 后 比 较 终 点 。 (4)张 贴 各 小 组 的 纸 带 ,让 学 生 观 察 、 比 较 “ 谁 的 纸 蛙 跳 得 最 远 ” ,评 出 全 班 跳 得 最 远 的纸蛙。 四、 研讨 1. 提 问 :“ 在 小 组 中 ,谁 的 纸 蛙 跳 得 最 远 ? 你 是 怎 么 知 道 的 ?” 引 导 学 生 基 于 实 验 的 关 键步骤。 2. 提 问 :“ 观 察 张 贴 在 黑 板 上 的 纸 带 ,它 为 你 提 供 了 有 关 纸 蛙 跳 远 的 什 么 信 息 ? ”“ 你 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 知 道 的 ? ”“ 你 还 有 其 他 可 以 确 定 跳 远 距 离 的方法吗?” 3.教 师 在 比 较 中 需 反 复 提 醒 :① 对 齐 起 点 ② 确定终点。 五、贴纸带与展示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 个飞机,看看谁 的飞机飞得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 2.起点和终点
施教时间
科学概念目标: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学 习 目 标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三、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 比一比,给恐龙排
1.让 学 生 明 确 观 察 任 务 :比 一 比 四 只 恐 龙 模 序。 2.按老师要
型 的 大 小 ,给 它 们 排 序 。
求完成。 3.(1)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 进 行 观 察 比 较 。
以 有 多 种 比 较 方 ;每 人 都 要 及 时 记 录 比 较 结 (2)把结果记录在学
教学 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 跳 远 ,其 他 学 生 观 察 。
学生活动
按照老聚 焦 1.提 问 :“ 怎 样 才 能 知 道 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 学 生 重 新 比 赛 ,画 起 跳 线 和 落 脚 线 。 3.揭 示 课 题 : 起 点 和 终 点 。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 察和比较物体。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 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 (要求:长短不 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
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 1.在观察中比较
施教时间
学 习 目 标
重点 教学 准备
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
1. (1) 让 学 生 体 验 纸蛙跳远的方法。 (2) 思考问题。
点 ,起 点 到 终 点 的 距 离 就 可 以 表 示 纸 蛙 跳 了 多远。 2. 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 要 指 出 , 我 们 通 过 在 地 上 画 线 的 方 式 记 录 了 纸 蛙 跳 远 的 距 离 ,但 是 无 法 方 便 地 与 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 师 展 示 一 条 起 跳 线 和 一 个 纸 蛙 , 让 学 生 看 清 纸 蛙 的 头 要 对 齐 起 跳 线 ,再 展 示 一 条 终 点 线 和 一 个 纸 蛙 ,让 学 生 注 意 纸 蛙 的 尾 部 要对齐终点线。 3. 纸蛙跳远比赛。 (1)发 材 料 。 (2)关 注 并 指 导 学 生 对 起 点 线 和 终 点 线 的 确 定 提 醒 他 们 在 纸 带 上 写 上 姓 名 及 日 期 ,养 成 记录的好习惯。 4.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 求 对 齐 起 点 ,然 后 比 较 终 点 。 (4)张 贴 各 小 组 的 纸 带 ,让 学 生 观 察 、 比 较 “ 谁 的 纸 蛙 跳 得 最 远 ” ,评 出 全 班 跳 得 最 远 的纸蛙。 四、 研讨 1. 提 问 :“ 在 小 组 中 ,谁 的 纸 蛙 跳 得 最 远 ? 你 是 怎 么 知 道 的 ?” 引 导 学 生 基 于 实 验 的 关 键步骤。 2. 提 问 :“ 观 察 张 贴 在 黑 板 上 的 纸 带 ,它 为 你 提 供 了 有 关 纸 蛙 跳 远 的 什 么 信 息 ? ”“ 你 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 知 道 的 ? ”“ 你 还 有 其 他 可 以 确 定 跳 远 距 离 的方法吗?” 3.教 师 在 比 较 中 需 反 复 提 醒 :① 对 齐 起 点 ② 确定终点。 五、贴纸带与展示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 个飞机,看看谁 的飞机飞得远。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 么比才更准确?
四、研讨
1. 汇报:展示并介绍
1. 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 自己小组的比较方
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法,同时说出比较结
2.总 结 :不 同 的 观 察 和 比 较 方 法 ,可 能 会 有 果。
不 同 的 结 果 。 不 同 的 比 较 方 法 ,比 较 的 标 准 2.(1)个别学生发言:
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预设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创设侏罗纪公园 情境。
学生活动 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二次备课
二 、 聚 焦 问 题 1.在 学 生 观 察 教 科 书 中 的 图 1. 观察图片,回答问 片 后 ,教 师 提 问 : “ 图 中 的 恐 龙 ,哪 只 大 、 题。 哪 只 小 ?” 2.并 追 问 :“ 你 是 怎 么 知 道 的 ?” 2. 举手回答问题。 3.揭 示 课 题 : 在 观 察 中 比 较
果 。 3.(1)引 导 学 生 比 较 恐 龙 模 型 的 大 小 ; 生活动手册中。
(2)观 察 学 生 的 比 较 过 程 ;(3)将 学 生 比 较 结 4. 在 小 组 内 思 考 和
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讨论。
4.有 几 种 比 较 结 果 ? 关 于 恐 龙 的 大 小 排 序 ,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 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难点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 组织信息。
是 不 同 的 ,比 如 长 短 和 高 矮 ,所 以 结 果 不 同 。 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
的大小的? (2)全
班学生交流讨论,找
出不同的方法。
五、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 P8 页比较的表 格 给恐龙模型排 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1.举手回答问题; 2.重新比赛,画起跳 线和落脚线。
三、 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 体验纸蛙跳远。 (1)发 纸 蛙 ,每 人 一 个 ,让 学 生 体 验 纸 蛙 跳 远 的 方 法 ,确 保 每 位 学 生 都 能 让 纸 蛙 跳 跃 一 段 距 离 。 (2)提 问 :“ 你 怎 么 知 道 纸 蛙 跳 了 多 远?” (3)引 导 学 生 说 出 , 在 纸 蛙 起 跳 点 画 一 条 线 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