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今天我们要学习啦科学课,是关于声音的产生。
哈哈,声音好神奇哦!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小伙伴们都摇头,我高兴地说:哈哈,那就跟我一起来探索声音的秘密吧!老师先带我们去实验室,现场展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好神奇哦!原来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个振动传播到空气中就会形成声波,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天哪,原来声音是这么神奇的事情!我兴奋地问老师:“老师,那我们平时说话、唱歌都是因为声带振动才产生声音的吗?”老师笑着点头说:“对对对,宝贝们说话、唱歌都是因为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哦!”我旁边的小伙伴马上捂住嘴巴,担心自己的声带被伤害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用空的纸箱里放一个橡皮球,摇动纸箱,我们就可以听到“沙沙”的声音,原来是橡皮球在纸箱中不断撞击。
哇塞,这个实验太有趣啦!我们都一脸惊讶的样子,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然后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导。
老师说,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振动,这样声音就通过空气传播出去了。
我迫不及待地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杯子和绳子传递声音啊?”老师开心地点头,说:“对啊,这就是杯话电话的原理!”我们马上动手实践起来,一个小伙伴拿起一个杯子,另一个小伙伴拿着绳子的另一端,我们做成了一个自制的“杯话电话”。
一个小伙伴在一个房间说话,另一个小伙伴在另一个房间听,果然可以传递声音!我们高兴地尖叫起来,太神奇啦!最后,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声音的应用,比如在梅奥音乐会上,演奏家们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全靠他们用手指在乐器上振动产生声音。
我们都兴奋不已,纷纷表示要学会演奏乐器,也要成为音乐家!今天的科学课真是太有趣啦!我学到了好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原来声音是这么产生的。
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自己的声带,也要不断探索声音的奥秘,让科学知识陪伴我一生!啦啦啦,声音好神奇,我爱科学课!。
(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激发孩子灵感的发明发现故事_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名叫帕斯卡的法国小男孩,他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凡事总爱问一句“为什么”,而且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还会想尽办法找出答案。
有一天,帕斯卡吃完晚饭,看见妈妈正忙着收拾餐具,自己也动手帮忙。
刀叉和餐盘相互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小帕斯卡觉得很有意思,他不由自主地拿起刀叉在盘子上敲个不停,整个厨房都响起了清脆的声音。
妈妈看帕斯卡这样,便摸摸他的头说:“你是不是又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啦?”
“妈妈,我是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妈妈说:“你用刀叉敲盘子就会发出声音啊!”
帕斯卡又敲了几下,果然如妈妈所说,一敲就会发出声音。
但奇怪的是,当他停止敲打时,声音却没有马上消失,而是持续一段时间,逐渐变得微弱,然后才消失。
“这又是为什么?”帕斯卡问妈妈。
帕斯卡还发现,停止敲打盘子后,如果用手按住盘子,声音就会立刻消失,而且他还注意到按盘子的手会感到微微地发麻。
虽然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但妈妈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帕斯卡只好自己琢磨。
帕斯卡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思考,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声音并不是靠敲打来传播的,而是靠震动来传送。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停止敲打盘子,声音没有马上消失,因为盘子还在震动;而当我们敲打盘子后,又用手按住它,这样盘子就停止了震动,声音当然也就停止了传播。
这就是帕斯卡发现的著名的声学震动原理。
帕斯卡不停地在科学的海洋里探求知识,最后成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有好奇心、喜欢去追问“为什么”是件好事,如果还能动手、动脑把这个“为什么”解决了,就更好了。
很多新发现、新发明就是这样诞生的。
声音的奥秘中班儿童探索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奥秘中班儿童探索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欢乐的歌曲,还是清脆的铃声,都离不开声音的存在。
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中班的小朋友们对声音的产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声音的探索之旅。
首先,我们从声音的产生开始探索。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组实验器材来帮助我们了解声音的起源。
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弹簧,一个玻璃杯和一根木棍。
在实验中,我们将小弹簧固定在一个桌子上,让小朋友们轻轻地拉动弹簧。
惊奇的是,当弹簧彻底松开时,它会发出“咚”的声音。
小朋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觉得弹簧内部有东西震动产生了声音,有的认为是弹簧撞击桌子发出的声音。
这个实验让小朋友们初步认识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是振动。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我们在玻璃杯上滴上一些水,并用木棍轻轻敲击杯口。
小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水面上出现了波纹,并且伴随着木棍敲击的声音。
于是,我们一起探讨了声音如何产生波动的原理。
小朋友们纷纷表示,声音的产生是通过空气中的分子振动传递到水面上,引起了水面波动,产生了声音。
在探索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原理。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一概念,我们带来了不同材质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鼓。
我们邀请了音乐老师前来演示,让小朋友们亲自体验不同材质乐器发出的声音。
小朋友们通过亲自弹奏钢琴、拉小提琴和敲击鼓,发现了不同材质发出声音的独特性。
他们通过触摸和听觉,理解了材质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在学习声音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实验,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我们利用弹性线固定了一根振动的木棍,然后将木棍放置在水中,小朋友们用手轻轻拉动木棍,观察水面上的波纹。
然后,我们将木棍放入沙子中再试一次。
小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水中的波纹传播速度较快,而沙子中的波纹传播速度较慢。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引导小朋友们了解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变化。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验,中班的小朋友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爆竹的发明
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很有趣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做山魈的怪兽经常出来危害人,但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人们在这响声中寄托了驱魔避鬼的愿望。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时我国很多地区都生长着大量的毛竹。
每逢新春佳节。
人们就要燃烧竹竿。
在欢乐的火焰中,竹筒烧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种清脆悦耳的声音使人十分振奋。
后来,人们不再单纯燃烧竹竿了,而是把火药放进竹竿里,点着火,令竹竿发出更响亮的爆炸声。
不过这两种说法都认同燃放爆竹起源于燃烧竹子的习惯,这就是“爆竹”名称的由来。
然而燃烧竹子实在太不经济了,况且在没有毛竹的地方又怎么办呢?于是,有人开始用纸卷进火药制成纸的“爆竹”,这种用火药制作的纸爆竹很受欢迎,迅速发展起来,我们今日所见的爆竹便应运而生了。
新春佳节,鞭炮声此起彼伏。
放鞭炮是人们对欢愉心情的表达,也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据考证,过春节放鞭炮,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电报封皮的发明电报是用户将书写好的电报稿文交由电信公司发送、传递,并由收报方投送给收报人的一种通信业务。
有点像信件,但内容更简洁。
一般的电报纸都是放在一个纸制的小封套内,封套正面剪出一个长方块,粘上一片透明的塑料纸,这样人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在电报纸上的收件人姓名和地址。
要知道这个灵便的小封皮是一位发明家“偷懒”的结果。
作为美国一家公司的打字员,吉雅朗已经干了十几年同样的工作: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分别打在信封和信纸上。
单调、乏味、永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使吉雅朗有些疲倦了,他逐渐产生了想“偷懒”的念头。
可是,怎样才能把这些枯燥无味的重复劳动简化一下,让和自己一样干着这类工作的千百万人都能解放出来,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来用于学习和休息呢?有一天,一个既巧妙又简单的“偷懒”设想在他的脑海里萌发了:如果我只在信纸上打一次,而在信封上打收信人地址和姓名的地方剪一个小“天窗”,再贴上透明纸,不就可以节省一半的时间和精力了吗?吉雅朗为自己的设想感到兴奋,他立即用空白信纸和信封做起了试验。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叩诊法的发明
叩诊法是指医生用手指叩击人体某一部位,根据所产生的声音和局部抵抗力来判断疾病的体检方法。
叩诊源于奥地利。
18世纪中叶,奥地利医生盎布鲁格,在一个死去的病人身上发现其胸腔里充满了脓液。
因为生前没能发现,所以延误了治疗的时间,他非常难过。
他想:为什么他生前我没想到他胸腔里会有液体呢?
盎布鲁格的父亲是一个小酒店店主。
一天,他看到父亲用手拍击装有酒的大木桶,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里面有多少酒。
看到这里,盎布鲁格灵机一动。
他心想:胸腔里如果有液体,不就是一个装了酒的木桶吗?那我可不可以也用这种办法来判断胸腔里有没有液体呢?
想到就去做,于是他开始叩击病人的腹腔,发现这种办法果然有用。
他不仅发现病人胸腔的液体,而且发现了肺结核病变和肺炎病变。
经过7年的研究,他于1761年出版了《新发明》一书,把他的方法称为“叩诊”,从此,这种诊察方法传遍整个世界。
虽然现在的医疗设备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叩诊法还是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内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第一节,学生通过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演出活动的乐器声等体验活动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那本节课内容就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奇妙的声音》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学生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活动中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鼓、音叉、乒乓球、直尺、皮筋、小动物飞行翅膀发声视频(动画)。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引入新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先跟老师做一个互动“跟着老师动起来”。
老师先来考考你,刚才跟着老师动起来的时候,都有什么地方发出了声音?生:拍手、肩膀、跺脚、拍桌子师:那么生活中你都听到过哪些声音?生回答。
师: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声音?真棒!你是一个细心爱发现的孩子。
其实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婉转,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吗?生:回答。
师:真棒,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那我们想要研究声音,首先要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一起律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可能有敲、拍、撕、打、喊、叫(随机板书)等不同答案,一些学过乐器的孩子也可能会对振动产生声音有所认识,但并不是太了解更深刻的原因)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猜测,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勇于大胆的猜测真是好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一些简单的物体来研究研究。
要研究声音的产生就要先来制造声音,看一看声音是被怎样制造出来的。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尼龙的发明
尼龙还没出现前,人们制作衣服的材料基本上源于植物,比如棉花、树皮等。
尽管在19世纪末期,法国科学家发明了人造丝,但它的原料依然没有脱离植物纤维。
由人造丝制作的衣物在上层社会很受欢迎,但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牢固。
人们希望有一种材料做的衣服既轻便又牢固。
1928年,美国的杜邦公司成立了化学研究所,年轻的科学家卡罗萨斯担任负责人。
卡罗萨斯带领的科研组想用化学方法合成人造纤维。
研制人造纤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但这并没有难倒卡罗萨斯和他的科研组。
在卡罗萨斯的带领下,大家积极工作,分工协作,虽然进步很小,却没有人轻言放弃。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罗萨斯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
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一端沾有一些白色黏状物质,他拿起来一看,原来是没来得及清洗的聚酰胺。
卡罗萨斯好奇地用手拉了一下,居然出现了白色的细丝,还可以拉得更长,甚至比天然丝更细,而且弹性很好。
但是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种丝不耐高温,当温度达到70℃时就熔化了。
科研小组的同事继续探索、反复实验,寻找合成细丝的原料,终于在1935年他们研制出了一种比蜘蛛丝还细,却无比牢固的丝,科学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尼龙。
接着,杜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尼龙并投放到市场上,抢占了商机。
二战期间,用尼龙制成的降落伞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身边也随处可见用尼龙制作的物品。
它的发明,被誉为化纤工业的第三次革命。
卡罗萨斯发现尼龙,看似偶然,但是要真正研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尼龙,卡罗萨斯还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所以想要取得成就,就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敲打这个铁锤,你们观察一下,看看铁锤是否在振动?”生:观察后回答,“是的,铁锤在振动。
”师:“非常好,我们现在再来观察一下这个水杯,我用勺子敲打它,你们观察一下,看看水杯是否在振动?”生:观察后回答,“没有振动。
”师:“非常好,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只有在物体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声音产生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声时是否振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同时,这个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的乐趣。
] 片段三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你们看到我做什么动作,就跟我一起做,同时发出声音。
”师拍手,学生跟着拍手并发出声音。
师跺脚,学生跟着跺脚并发出声音。
师拍桌子,学生跟着拍桌子并发出声音。
师:“非常好,我们通过这个游戏,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协调能力,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并且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
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研究,增加了研究的乐趣。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知识零散、不连贯。
因此,探究真知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完成这个过程,课堂教学应该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
例如,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鼓面上绿豆的跳动从侧面验证鼓在发出声音时是在振动,或者敲击音叉并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可以分组实验、合作观察、记录现象、交流总结,从而得出结论“发声的物体都是在振动”。
这个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可以采用听、看、摸、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仔细地实验、观察现象。
例如,通过“听”物体是否有发出声音、“看”鼓面上的绿豆跳动或者水花四溅、“摸”感知敲击音叉的麻痒感觉或者触摸声带的振动、“说”通过交流总结得出实验结果及规律等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做好实验,而且逐步地培养了自主研究能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2年的一天,美国画家莫尔斯正乘坐游轮从法国回美国。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电学专家杰克逊,并看杰克逊做了电磁实验。
莫尔斯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一下就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便向杰克逊请教实验原理。
杰克逊告诉他:“电流的传输速度很快,无论电线有多长,只需一瞬间,电流就能从这边传到另一边。
”莫尔斯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由于当时的通信手段还很落后,所以莫尔斯便想:“能不能用电流来承载某种信号的传输呢?利用电流的断续使磁针做出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译成符号,不是就能传递信息了吗?”虽然当时的莫尔斯对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很少,但他坚信通过努力,自己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回国后的莫尔斯开始潜心研究利用电流来传输符号的装置。
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改成了实验室,一步步地慢慢学,并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
经过四年的努力,莫尔斯终于做出了电报机的雏形。
当莫尔斯满怀希望地接上插头时,磁针却一动也不动。
“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莫尔斯自言自语道。
接着他便开始检查电报机的各个零件和电路,有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教授请教。
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莫尔斯很快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制造出了更先进的电报机。
1837年,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终于能在500米的范围内工作了。
莫尔斯并没有停止研究,很快他就发明了传递信息的电报符号——“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取得突破性成果后,继续完善电报机。
1844年5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厅里,莫尔斯按动电报机的按键,接着就听到一连串断断续续的嘀嘀声,在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很快便接收到了电文,莫尔斯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
莫尔斯电报机的发明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从此人们有了一种更方便、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电报的发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了人们沟通。
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多请教老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哇哦!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超级有趣的课,就是声音的产生!你知道吗?声音可不是随便出来的,它可是有原因的哦!
老师告诉我们,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得有东西在振动,比如说,像我们唱歌时声带的振动,或者敲锣打鼓时的皮革和木头振动。
所以啊,要有东西在动来产生声音,这可是超级有趣的哦!
小明问:“老师老师,如果我不说话,是不是就没声音了?”
老师笑笑说:“对呀,小明,要有振动才有声音哦!不过有些声音是我们听不见的,比如狗狗的吠叫,它们的声带振动得比我们快得多呢!”
然后,老师还说声音传播是怎么一回事呢?声音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就像我们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会看到波浪一样,声音也是通过空气的震动来传播的。
所以啊,听到声音不一定看得见它的原因,这也太神奇了吧!
小芳举手:“老师老师,如果我在夜里大声说话,会不会吵醒妈妈?”
老师笑着说:“是呀,小芳,声音传播很快的,所以晚上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吵到
别人呢!”
还有,我们还学了一些声音的分类,像是响声、嘶嘶声、悠扬声等等,每种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有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声音很柔和,还有的声音很刺耳,所以要分清楚它们是什么声音哦!
小李:“老师老师,我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老师笑着说:“哦哟,小李,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声音哦!你可以想想,什么声音让
你感觉特别好听呢?”
最后,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用不同大小的罐子和橡皮筋,吹在上面,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哇哦!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来试试,看谁的声音最特别!这真是一个超级有趣的实验啊!
所以,今天我们学到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分类,还有超级有趣的实验!声音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要好好珍惜它哦!。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
研究科学体验乐趣-----------《声音是怎生的》案例【主】在科学授课中不断地提出,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科学的各方面能力,体其中的趣,促更有效地学自然律,掌握科学知。
【案例背景】《教育小学科学新程准》指出尽可能地向学生供应充分的科学研究的机遇,使他像科学家那在行科学研究的程中,体到学科学的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取和掌握科学知。
小学科学作一肩负科学启迪任的基程。
它了体、增、取、敬爱平和于等一系列科学学的程、方法和涵养,学生真切做到学科学、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生的》是四年科学中一研究型的程。
“声音”自己就是一个学生而言比抽象的物体,而在中,通和察声音是由物体振生的,不能培养学生的察能力,并且通几个小领悟趣,把抽象化详尽,有效地掌握程内容。
【案例片断】片段一:“同学,台桌上有鼓、、橡皮筋、尺,你有什么法使它出声音”生:各抒己,运用各种方法使几物体出声音。
⋯⋯:“ 的好,我拉橡皮筋不会出声音,它会出声音;按尺子不会出声音,放在桌它会出声音;按鼓不会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出声音。
是什么呢仔察一下在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化呢”生:“我橡皮筋的候出声音的候,橡皮筋在左右晃,而拉它没有在。
”生:“我尺的候出声音的候,尺在上下,而按它没有在。
”⋯⋯:“ 察的特别仔,我在出声音的物体都会有什么象”生:“来回运”:“ ,物体在振的候才会出声音。
”[ 意:研究物体什么会声其实不是一件的事情!很清楚,个活由“扶”到“放”,学生通平常生活中常常遇的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察、学会思虑。
通相同象的察解析,自可是然地得出声物体的共同点,即生了振。
] 片段二:“接下来我来察几个生物体,来一下物体出声音可否都在振。
才敲打小鼓出声音,可能看不清楚鼓可否是在,那么我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豆,同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象。
”生:体小,察象。
生:“我我在敲打鼓,出声音的候,豆奇异地跳了。
” :“我没有敲豆,什么它会跳呢”生:“因鼓面在,使得豆也跳了。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微生物的发现
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荷兰。
他从小就对一切新鲜稀奇的事情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观察一些很细小的东西。
16岁时,列文·虎克失去了父亲,他被迫退学,来到荷兰首都的一家眼镜店当学徒,学习磨制玻璃镜片的技术。
当听说有一种玻璃磨制成的凸透镜能将身边的东西放大很多倍时,他便渴望能磨制出一种镜片,用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带他进入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一天,他终于磨制好了一片能将物体放大200倍的镜片,并用这个镜片做成了简易的显微镜。
通过这个显微镜,他观察到微小的物体,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镜片下,他清楚地看到了蜜蜂身上的绒毛,蚊子的眼睛,自己的指纹……微观世界真的是太奇妙,太精彩了!列文·虎克完全沉浸其中,深深地被那些肉眼不易看到的现象迷住了。
1675年的一天,列文·虎克无聊地倚在窗前看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突然心中冒出一个想法:不知道雨水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呢?他跑到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起来,发现显微镜下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不停蠕动。
通过多次反复的观察和实验,列文·虎克向皇家学会提交了自己的观察报告,报告中说:一滴雨水中的生物数量比全荷兰的人口还多……列文·虎克将这些生物称为“微生物”。
皇家学会派出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团来到列文·虎克的家中,通过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些蠕动着的小生命——微生物。
列文·虎克作为杰出的显微观察家,在生物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他对微小事物的细心观察,神秘的微观世界大门才会对列文·虎克敞开。
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新天地。
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踏入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科学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见很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戴姆勒制造汽车
戴姆勒开办了一家发动机工厂,自己担任引擎研究专家。
一天清晨,两名警察来到工厂说:“我们接到举报,说你的工厂总是在半夜发出奇怪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是来检查的。
”听了警察的话,戴姆勒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于是他把警察带到一间屋子里,指着一个机器说:“奇怪的声音就是这个引擎发出来的。
”警察问到底怎么回事,戴姆勒就发动了机器,机器立刻发出了“突突突”的声音,而且还转动起来。
警察见没有什么异常便离开了。
这个机器就是戴姆勒研发的煤气引擎,它的优点就是体积小,动力大,而且转速很快。
戴姆勒总是喜欢在晚上研究引擎,没想到遭到了周围邻居的怀疑,引来一场误会。
戴姆勒一直想发明一种能“代步”的机器,新引擎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
不过,新引擎也有个缺点,那就是使用过程中必须配一个煤气袋,这样就很不方便了。
戴姆勒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一种利用汽油做燃料的引擎。
他先把引擎用在自行车上,这样就能驱动自行车快速前进;接着他又把引擎用在马车上,马车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8千米。
戴姆勒还不断改进马车的外形,提高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渐渐地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汽车。
戴姆勒的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奔驰汽车就是他们公司的产品。
汽车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汽车是戴姆勒一步步苦心研究的结果,汽车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因此成功不是轻易得来的,它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努力。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明故事_听诊器的来历
19世纪以前,医学还不发达,还没有现在的听诊器,医生只能靠倾听病人胸腔内的声音来判断病情。
勒内克是法国一家医院的主治医生。
一天,一位小姐来看病。
勒内克医生初步怀疑她患了心脏病,便提出要求,要在她的胸口听一听。
这位贵族小姐身体比较胖,而且也很害羞,所以她犹豫了半天,还是红羞脸走了。
勒内克医生觉得这样看病很不方便,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回家的路上,勒内克看到一截倒在地上的木头,一个小孩用手叩打着树桩的一端,另一个小孩便用耳朵靠在树的另一端,大声说:“听到了!”勒内克医生感到很好奇,也蹲下来,靠近树的另一端,和这个小孩一起听起来。
当勒内克听到笃笃声后,不由得大叫起来:“听到了!”这个游戏给了他启示。
勒内克一回到家,就找来了纸筒,在家人身上做起实验来。
果然,他听到了心跳的声音。
他兴奋极了,找来了各式各样的材料,做成了不同种类的听筒。
通过不断地研究、实验和对比,勒内克医生制成了一个简易的听诊器,就是一个细长的管子两端各有一个喇叭状的听筒。
勒内克医生并不满足于这小小的发明,他又继续研究,总结出了人体各器官的声音特征,找到了诊断病症的方法。
1819年,勒内克发表了《心肺病与听诊法》一书,为人类的医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勒内克医生刻苦研究。
发明了听诊器,解决了病人看病的一大难题。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不便,你有没有开动脑筋想过怎么解决呢?。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
三年级科学第九课声音的产生作文嗨,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声音的神奇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家的小厨房里,让我来带你们一起探索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吧。
记得有一次,我正坐在餐桌前吃着妈妈做的红烧肉,突然,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传来,把我吓得一跳三尺高。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锅盖被风吹得“叮当”作响。
这声音虽然有点吓人,但我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后来,我又开始做作业了。
这时,我听到了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还有键盘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
这些声音听起来是不是还挺悦耳的呢?不过,你知道吗?这些声音其实都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哦!就像你用手拍桌子,桌子也会“咚咚”地响一样。
再比如,当我们唱歌或者说话时,嘴巴里的声带会振动,把空气挤出来变成声音。
这个过程中,声带就像是乐器的弦,而空气就是演奏出来的音乐。
每当我们开心地笑出声,或者大声喊叫时,那些美妙的声音就会在我们的耳朵里回荡,让人感到快乐和兴奋。
除了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还有很多东西也能产生声音呢。
比如说,风吹树叶的声音、水流过石头的声音、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等等。
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妙礼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有时候,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像是机器运转的声音、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
这些声音虽然不太美妙,但它们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了这些声音,我们的世界才能正常运转,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便捷。
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和便利。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珍惜每一个声音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下次当你听到某个声音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它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感受到生活的魅力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无声到有声的奇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无声到有声的奇迹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充满奇妙现象的世界里,声音无疑是最为常见却又神秘的存在之一。
当我们聆听鸟儿的歌唱、风儿的吹拂、人们的交谈,或是各种乐器奏出的美妙旋律时,是否曾思考过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原理。
要理解声音的产生,首先我们得从物体的振动说起。
振动,就像是物体的一种“舞蹈”,只不过这种“舞蹈”是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
当一个物体来回、上下或左右快速地运动时,它就在振动。
比如说,我们拨动一根琴弦,琴弦就会迅速地来回振动;我们敲击一面鼓,鼓面会上下振动。
那么,物体的振动又是如何转化为声音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介质的作用。
介质可以是空气、水、固体等物质。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挤压和拉伸周围的介质,从而引起介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起来。
就像在一个平静的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泛起的涟漪会向四周扩散一样,物体振动引起的介质振动也会向周围传播。
以我们最熟悉的空气为例。
当物体在空气中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一会儿密集,一会儿稀疏。
这种疏密相间的变化就形成了一种波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波。
声波以一定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当它到达我们的耳朵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不同的物体振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这是因为振动的频率和幅度决定了声音的特性。
振动的频率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沉。
比如,小提琴的琴弦振动频率高,所以发出的声音清脆明亮;而大提琴的琴弦振动频率低,声音就显得更加浑厚深沉。
振动的幅度则决定了声音的响度。
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亮;幅度越小,声音就越轻柔。
当我们用力敲击鼓面时,鼓面的振动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就响亮;轻轻敲击时,振动幅度小,声音也就轻柔。
除了乐器,人类的发声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当我们说话或者唱歌时,声音是由喉部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声带就像两片富有弹性的薄膜,当我们呼气时,气流通过喉部使声带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诞生秘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诞生秘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鸟儿的鸣叫、风儿的吹拂、人们的交谈……各种各样的声音交织成了一曲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
但你有没有想过,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要理解声音的产生,首先我们得从物体的振动说起。
当一个物体来回往复地运动,就产生了振动。
比如,当我们敲响一面鼓,鼓面会在打击的作用下迅速振动起来。
这种振动会引起鼓面周围空气分子的运动。
空气分子就像一个个小士兵,原本整齐地排列着,当鼓面振动时,它们就被“打乱了阵脚”,开始来回地挤压和拉伸。
想象一下,一个气球充满了空气,当你轻轻按压它的一侧时,另一侧就会鼓起来,这就是空气分子的挤压和拉伸。
鼓面的振动使得附近的空气分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振动起来,并且这种振动会像波浪一样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再比如,当我们拨动一根琴弦时,琴弦会快速地振动。
琴弦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同样的,当我们说话时,喉咙里的声带会振动。
声带就像是两根有弹性的橡皮筋,我们通过控制肺部呼出的气流,使声带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除了固体的振动,液体和气体的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例如,在沸腾的水壶中,水被加热后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在水中上升和破裂的过程会引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在大自然中,雷声的产生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云层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会导致云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地面之间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也就是闪电。
闪电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
这种快速的膨胀和收缩引起了空气的剧烈振动,于是我们就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
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明显的物质振动,声音也可能产生。
比如,在一些电磁设备中,电流的变化会引起磁场的变化,从而产生声音。
但这种声音的产生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不在我们日常常见的范畴之内。
总之,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
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只要它们发生振动,就有可能产生声音。
探索声音的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
探索声音的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声音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与很多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代小学生不仅能够在日常游戏和学习中听到各种声音,还能通过电视等设备听到声音,他们在声音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但是,同样因为各种声音的司空见惯,所以大部分小学生反而习以为常,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因此,在针对声音的教学中,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产生浓厚的兴趣,再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科学常识。
以上是本案例的背景,本案例针对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师生共同探索“声音的秘密”。
二、案例过程(一)趣味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小铜锣。
用手、笔或者其他硬物一敲,小铜锣就会发生很大的声音,而且久久不会消散。
教师随机邀请同学上台尝试一下。
在最后一名同学敲响铜锣之后,教师马上把铜锣抓住,大家发现铜锣马上就不再响了。
这时学生的心中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是怎么回事?接着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小音箱,连上教室的电脑播放音乐。
优美的音乐响起,但是同学们都没有沉浸到音乐中,而是预感到教师又要做什么。
就在大家猜测的时候,教师用书本挡住小音箱外部的那层音箱网,结果声音不仅变小了,而且音质好像也发生了变化。
这下同学们大概意识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声音有关的知识。
教师则马上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实验探究教师带领大家回忆刚才的小铜锣。
敲小铜锣的时候,小铜锣会发出响亮且绵长的声音,用手抓住之后声音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果我们抓住小铜锣再去敲,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随后请几名同学上台做实验。
通过实验大家发现,一个人抓住铜锣,一个人去敲,铜锣还会发出声音,但是声音没有那么响亮了,而且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且抓住铜锣的人力气越大,声音越小,持续时间越短。
教师将大家分为小组,请大家讨论刚才观察到的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提醒大家要将不同情况下铜锣的状态进行对比,从中寻找关键点。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精品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精品《小鼹鼠》中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能认真观察图片并大胆猜测故事发展的线索,理解故事内容。
2、知道废旧物品也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初步形成意识。
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导入1、出示破皮鞋的图片。
观察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对故事展开联想。
提问:你喜欢这只皮鞋吗?为什么?二、分段欣赏故事1、出示兔子,猜测小兔子的想法,讲述第一段故事。
提问:小兔子看见这只破皮鞋,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2、出示小松鼠,猜测它的想法,讲述第二段故事。
提问:小松鼠看见这只破皮鞋,它是怎么说,怎么做的3、出示小鼹鼠。
①幼儿猜想:小鼹鼠也看见了这只破皮鞋,它的想法会和小兔小松鼠的想法一样吗?为什么?讲述故事,验证想法。
②幼儿猜想:如果你是小鼹鼠你会怎么打扮这只又脏又臭的破皮鞋呢?教师讲述该段故事,印证幼儿的猜想。
③幼儿猜想:小鼹鼠要把打扮好的皮鞋做成什么?4、提问:有了这么漂亮的皮鞋车,小鼹鼠会开着皮鞋车去干什么呢?①幼儿猜测故事进展。
②结合图片讲述故事③小鼹鼠送小兔去上学,小兔是怎么说的?小鼹鼠给小松鼠送果子,小松鼠是怎么说的?5、请小朋友给故事取个好听的名字吧!三、和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小鼹鼠吗?为什么?四、活动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废旧材料可以再利用?引导幼儿搜集废旧材料,开展制作活动。
《小鼹鼠》中班教案篇二设计意图中班上学期幼儿的语言能力及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有限,需要环境的支持和老师的`引导拓展经验。
充满童趣的故事受幼儿喜爱,想象和发展语言的空间大。
《小鼹鼠》是我自己创编的故事,意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情景里,在想象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对话创编。
让幼儿从简单的画面猜想故事发展情况,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上,看着看着,说着说着就编出一个故事来。
活动目标1、学习根据观察进行简单续编对话。
2、能积极动脑、大胆表述自己的观察与想象。
3、体验与同伴一起讲述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个名叫帕斯卡的法国小男孩,他特别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凡事总爱问一句“为什么”,而且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还会想尽办法找出答案。
有一天,帕斯卡吃完晚饭,看见妈妈正忙着收拾餐具,自己也动手帮忙。
刀叉和餐盘相互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小帕斯卡觉得很有意思,他不由自主地拿起刀叉在盘子上敲个不停,整个厨房都响起了清脆的声音。
妈妈看帕斯卡这样,便摸摸他的头说:“你是不是又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啦?”
“妈妈,我是在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妈妈说:“你用刀叉敲盘子就会发出声音啊!”
帕斯卡又敲了几下,果然如妈妈所说,一敲就会发出声音。
但奇怪的是,当他停止敲打时,声音却没有马上消失,而是持续一段时间,逐渐变得微弱,然后才消失。
“这又是为什么?”帕斯卡问妈妈。
帕斯卡还发现,停止敲打盘子后,如果用手按住盘子,声音就会立刻消失,而且他还注意到按盘子的手会感到微微地发麻。
虽然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但妈妈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帕斯卡只好自己琢磨。
帕斯卡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思考,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声音并不是靠敲打来传播的,而是靠震动来传送。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停止敲打盘子,声音没有马上消失,因为盘子还在震动;而当我们敲打盘子后,又用手按住它,这样盘子就停止了震动,声音当然也就停止了传播。
这就是帕斯卡发现的著名的声学震动原理。
帕斯卡不停地在科学的海洋里探求知识,最后成为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有好奇心、喜欢去追问“为什么”是件好事,如果还能动手、动脑把这个“为什么”解决了,就更好了。
很多新发现、新发明就是这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