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讲稿

合集下载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ppt课件

15
股骨头韧带动脉


又称内骺动脉。 发出浅支供应股骨头凹周围。 深支与来自股骨颈部的外骺动脉吻合,形 成内、外骺动脉弓。 来自闭孔动脉的占54.5%。 来自旋股内侧动脉的占14.9%。 来自两条动脉吻合支的占29.6%。
PPT课件 16
股骨头韧带动脉


在骺软骨消失前,它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 来源,在成人不占主要地位。 是分布于股骨头诸多动脉中唯一不经过股 骨颈者,股骨颈骨折时,该动脉可保持完 整,可部分代偿外骺动脉血供,但股骨头 多发生缺血坏死。 髋关节脱位时该动脉可撕裂,但很少发生 股骨头缺血坏死。
PPT课件
25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Ⅰ期


骨缺血后6小时,髓腔造血细胞开始坏死。 约在血流中断后6~12h,造血细胞最先死亡。 12~48h后,为骨细胞和骨母细胞死亡。 1~5天后脂肪细胞死亡。
PPT课件
26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Ⅱ期


坏死组织分解,周围出现组织修复。 镜下可见各种坏死组织,与周围活骨交界 处发生炎性发应,存在反应性充血,局部 骨质吸收。 早期的修复反应包括少量毛细血管、胶原 纤维增生,以及新骨对死骨的“爬行性替 代”。
PPT课件
59
PPT课件
60
MRI诊断
Ⅲ期



髋关节间隙正常,无狭窄。 股骨头表面毛糙、开始变形。 软骨下皮质出现骨折,进一步发展出现轻微塌陷、阶 梯状改变。 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代表无法修复的坏死骨发生引力 性骨折,在T1W上为带状低信号区,T2W上,由于细胞 内液渗出或关节液充填骨折线而呈高信号 股骨头表面软骨的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通用课件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通用课件

骨扫描
骨扫描可以检测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病变,通过示踪剂 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骨代谢异常。
骨扫描可以发现骨组织中示踪剂的异常聚集,提示骨坏死或 肿瘤等病变的可能性,但特异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 检查进行确诊。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可以提供更加细致的骨结构信息,有助于发现股骨头缺 血坏死的微小病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 像学诊断通用课件
目录
•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介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基本概念、 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强调影像 学诊断在其中的重要性。
02
分析目前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 诊断的不足之处,提出本课件的 目的和意义。
X线平片可以观察到股骨头的形态、密度和骨小梁的变化,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 坏死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以发现骨盆和股骨近端的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 等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最敏感和 准确的方法,可以清晰显示骨组织、 骨髓和软组织的病变。
MRI能够检测到骨坏死灶周围的充血、 水肿和炎症等反应,以及骨髓水肿和 关节腔积液等变化,对于早期诊断和 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在X线平片上可观察到关节面塌陷、骨结构严重破坏等征象,CT检查可进一步显 示骨小梁断裂、碎裂等表现。MRI检查可显示病灶范围广泛,关节软骨下塌陷明显,T1加权像呈低信 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THANKS
影像学检查
X线、CT或MRI等显示股骨头 形态改变、骨小梁排列紊乱或
塌陷等。
骨扫描
核素骨扫描显示股骨头放射性 摄取异常增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无删减范文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无删减范文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髋关节疾病,其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影像学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地发现股骨头的缺血坏死病变,并且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本文将介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一些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方法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

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观察股骨头的形态和结构,并检测缺血坏死的病理改变。

X线摄影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它可以提供股骨头的形态和骨质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的病例中,X线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

然而,在进展阶段,X线可以显示股骨头的骨质疏松、骨小梁断裂和骨骺塌陷等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可提供多种影像序列和不同方向的图像。

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中,MRI是一种非常敏感且特异的检查方法。

通过MRI,可以直接观察到股骨头的缺血坏死病变、骨髓水肿、骨骺面积减小以及软骨下改变等。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射示踪剂(如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股骨头的血液灌注情况。

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骨扫描可以显示缺血的区域,并可区分不同的病变程度。

然而,骨扫描的特异性相对较低,因此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是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具体的表现也会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

早期病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影像学表现可能较为模糊或无明显异常。

但是,通过MRI可以发现骨髓水肿,这是一个早期的表现。

进展病变在病变进展阶段,X线摄影可以显示股骨头的骨质疏松,甚至骨小梁断裂和骨骺塌陷。

MRI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显示股骨头的缺血坏死区域,以及相邻骨骼和关节软骨的改变。

晚期病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晚期,影像学表现更为明显。

X线摄影会显示股骨头的边缘硬化和骨质增生。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诊断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分析2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X、CT、MRI表现及临床资料。

结果:病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在病变同一时期对不同的影像检查敏感性不同,Ⅰ、Ⅱ期X线为阴性;CT可以较早期发现病变,显示骨结构;观察晚期增生、硬化、囊变、碎裂、塌陷变形,MRI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特别对Ⅰ、Ⅱ期病变均能诊断。

结论:MRI、CT 及X线对诊断本病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标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磁共振成像;X线断层摄影; X线摄影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诱因较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逐渐年轻化。

而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改善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诊断本病重要手段。

现就淮北矿工总医院集团总院2005年7月~2008年6月检查出22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2例均经X线平片、CT、MRI检查证实为ANFH。

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

7例有激素服用史、5例股骨颈骨折、4例有结缔组织病史、4例有外伤史、1例长期饮酒史、1例原因不明。

临床表现髋部疼痛11例,其中8例腰部及下肢疼痛。

病例中单侧18例,双侧4例。

1.2 方法所有病例先行骨盆X线平片。

使用日本东芝型号ASTEION螺旋CT机轴位扫描,扫描层厚5 mm,间隔为5 mm; MRI检查使用PHILIPS 1.0 T超导磁共振扫描机,采用SE序列T1加权横断面、冠状面成像,TR 550 ms,TE 18 ms;TSE序列T2加权,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像,TR 2500 ms,TE 115 ms,SPIR序列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4 mm。

1.3 分期标准参照Friberg等影像学分期标准,将X线平片及CT影像学表现分为0~Ⅴ期。

编辑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ppt

编辑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ppt

医疗教育精品PPT
8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Ⅱ期
坏死组织分解,周围出现组织修复。
镜下可见各种坏死组织,与周围活骨交界 处发生炎性发应,存在反应性充血,局部 骨质吸收。
早期的修复反应包括少量毛细血管、胶原 纤维增生,以及新骨对死骨的“爬行性替 代”。
医疗教育精品PPT
9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坏死组织自软骨撕裂处溢出,产生骨关节 炎表现
医疗教育精品PPT
11
医疗教育精品PPT
12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比较
X线诊断 CT诊断 核医学诊断 DSA诊断 MRI诊断
医疗教育精品PPT
13
X线诊断
X线摄影技术
X线片必须采用前后位及蛙式位; X线光平片常规采用前后位像,双侧髋关节
仅见股骨头弥漫性骨质稀疏,小梁模糊。
局限性骨密度增高、硬化,在骨密度增高 区的边缘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
髋臼的后缘。股骨头位于髋臼前缘以上的部分,也就是白线和蓝线之间,在图中标有
1的部分,是髋臼前缘、股骨头上部和髋臼后缘三部分重叠形成的阴影,所以密度比
较高,比较白。白线和白虚线之间的部分,也就是图中标有2的部分是部分股骨头和
髋臼后缘重叠形成的阴影,密度稍稍低一些,有些发灰。图中绿线包围的、标有3的
部分,密度也比较高,上缘与骨骺线位置相一致。其形成原因部分与股骨颈斜向前上
在影像诊断方法中,平片和CT只能显示晚期改变;核素扫描虽然对早 期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自八十年代初磁共振成像(MRl)应用 于ANFH检查以来,以其无电离辐射,无创伤,多方位成像,软组织 对比分辨力高,以及时骨髓病变的高敏感性等优点,在对ANFH(特别 是早期ANFH)的诊断方面,显示了极大的优势。许多研究表明,MRI 对早期ANFH诊断最敏感、最特异,敏感性甚至达到100%。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⒈引言⑴背景⑵目的⑶文档范围⒉病情概述⑴定义⑵流行病学⑶病因⑷分类⒊临床表现⑴症状⑵体征⑶临床分期⒋影像学诊断⑴ X线检查⒋⑴双侧髋关节正位和侧位摄片⒋⑵ X线表现及分期⑵ CT扫描⒋⑴常规CT扫描⒋⑵ CT骨密度测量⑶ MRI检查⒋⑴ T1加权成像⒋⑵ T2加权成像⒋⑶骨水肿的MRI表现⑷核医学检查⒋⑴骨扫描⒋⑵骨代谢显像⑸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⒌诊断标准⑴病史⑵临床表现⑶影像学特征⑷实验室检查⒍鉴别诊断⑴骨关节炎⑵异位骨化⑶骨肿瘤⑷骨转移瘤⒎治疗和预后⑴保守治疗⑵手术治疗⑶预后评估附件:●图片:包括X线片、CT扫描图像和MRI图像●报告:包括影像学诊断报告和实验室检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股骨头缺血坏死:指股骨头血供不足引起的坏死病变。

●影像学诊断:利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X线检查:使用X射线作为探查手段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多次X射线扫描并用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来获取患者内部器官的横断面图像。

●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详细影像。

●核医学检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诊断的方法。

●骨扫描:通过给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并使用放射计记录放射性同位素在骨骼系统中的分布情况,进而评估骨骼病变。

●骨代谢显像:通过测量患者体内放射性同位素的负荷和排泄动力学,评估骨代谢情况。

优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演示ppt

优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演示ppt

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光整、不变 形。
典型的MRI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负重 区在T1W上显示线样低信号区,T2W 上显示为局限性信号升高或“双线缺血坏死的特异性MRI表现之一。
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光整、不变 形。
在T1W上,股骨头前上部负重区,有 硬化缘围绕较低、不均匀信号的新月 形坏死区,可伴有股骨上段髓腔水肿。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鉴别诊断 退行性骨关节炎
先出现关节软骨变薄、中断,关节 间隙狭窄。
股骨头关节面下囊变、股骨头变形、 股骨头毁损。
髋臼关节面骨质增生、囊变。
可获得各种方向的断面图像,有 助于对股骨头及髋关节立体解剖 结构的分析。
无骨和空气产生的伪影,对病变 分辨率高
患者无自觉症状,X线、CT、核 素扫描及MRI等检查均为阴性。
但骨缺血坏死改变已存在,已有 髓腔压力增高,骨髓活检可证实 骨缺血坏死存在。
此期被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 前期,也称安静髋。
新月形坏死区有死骨形成,股骨头塌陷,可伴有 髓腔水肿和关节积液
关节软骨彻底破坏,髋关节间隙狭窄, 合并关节退行性改变。
髋臼面软骨下骨质可出现囊性变,髋臼 缘骨赘增生。
股骨头因骨坏死、囊变、骨折而显著塌 陷、变形,受累范围可局限于股骨头上 部或累及整个股骨头。
股骨头出现分节碎裂、骨折移位。
在T2W上,病灶为星月形高信号区。
X线出现骨质疏松、硬化、囊变。
MRI诊断
Ⅲ期
髋关节间隙正常,无狭窄。
股骨头表面毛糙、开始变形。
软骨下皮质出现骨折,进一步发展出现轻微塌陷、 阶梯状改变。
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代表无法修复的坏死骨发生 引力性骨折,在T1W上为带状低信号区,T2W上, 由于细胞内液渗出或关节液充填骨折线而呈高信 号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通用课件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通用课件

影像学诊断局限性
01
02
03
辐射暴露
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使用 放射线,有一定的辐射暴 露风险,可能对患者的身 体健康产生影响。
价格较高
影像学检查通常价格较高 ,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 担。
误诊和漏诊
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 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影 像学检查可能会出现误诊 和漏诊的情况。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股骨头坏死与其他髋关节疾病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其他髋关节疾病包括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股骨头坏死有明显 的区别。
详细描述
感染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等。肿瘤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质破坏、软组织 肿块等。风湿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关节面模糊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与 股骨头坏死有明显的区别,有助于鉴别诊断。
02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表现
早期
股骨头外形正常,关节间隙正常,但可能出现骨质 疏松。
中期
股骨头出现囊性变,关节面不规整,关节间隙增宽 。
晚期
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硬化和囊性 变。
CT表现
02
01
03
早期
股骨头内出现散在骨质疏松或囊性变,骨小梁模糊。
中期
股骨头出现碎裂或塌陷,周围可见硬化带。
晚期
股骨头塌陷严重,髋臼破坏,关节间隙狭窄。
MRI表现
80%
早期
T1加权像显示股骨头低信号,T2 加权像显示高信号,骨髓水肿。
100%
中期
T1加权像显示股骨头不均匀信号 ,T2加权像显示高信号,出现坏 死病灶。
80%
晚期

编辑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 PPT

编辑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 PPT

股骨头坏死放射照片
左图股骨头坏死,大部分股骨头已经破坏消失,关节间 隙明显狭窄,中图白线包围区为推测出的股骨头坏死消 失部分的范围,右图是正常人,作对比用,使您看得更 清楚。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扫描视野包括双侧髋关节,扫描范围自髋
臼顶部上方至股骨粗隆,层厚3-5mm,层距 5mm。 采用骨窗扫描,以利于观察股骨头骨质、 皮质、小梁等细微变化。
1、髂骨:位于上2/5, 构成髋臼顶。
2、坐骨:位于下2/5, 构成髋臼后侧壁。
3、耻骨:位于下1/5, 构成髋臼前内侧壁。
4、半球形深窝,占球 面的170o~175o,直 径约3.5cm。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比较
髋关节酸痛、僵硬。 X线出现骨质疏松、硬化、囊变。 出现新月形坏死区,可伴有股骨上段髓腔
水肿。
髋关节僵硬,疼痛放射至膝关节。 新月体形成,股骨头变形、皮质塌陷 。 新月形坏死区有死骨形成,股骨头塌陷,
可伴有髓腔水肿和关节积液。
髋关节疼痛、跛行。 Ⅲ期表现加上关节间隙变窄。 Ⅲ期表现加上关节间隙变窄。
但骨缺血坏死改变已存在,已有髓腔压 力增高,骨髓活检可证实骨缺血坏死存 在。
此期被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前期, 也称安静髋。
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光整、不变形。
在T1W上,股骨头前上部负重区,有硬化缘 围绕较低、不均匀信号的新月形坏死区。
在T2W上,病灶为星月形高信号区。
在X线平片上,股骨头负重区内可见高密度 的硬化区,内可伴有小囊样改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鉴别诊断 退行性骨关节炎
先出现关节软骨变薄、中断,关节间隙狭 窄。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 3.3梁形成星状放射表现, 即“星状征”(arterisk sign)。部分较早期的ANFH,CT可 发现“星状征”的簇集和局灶硬化。但大多数情况下,CT 只能显示较晚期的骨结构改变,对早期的骨髓坏死、肉芽 组织浸润无能为力。因此,CT对早期ANFH的诊断敏感性 低于MRI和核素扫描,一般不用于早期诊断。 对较晚期的ANFH,CT可以改善股骨头前部的可视性,显 示轻度的软骨下骨塌陷,可提高对中心部位早期硬化的监 测,时囊状透光区大小的评估更好。这样可以使ANFH的 分期更为精确,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 Magid等认为,主要承重区通常是ANFH的好发部位,在常 规轴位CT易产生部分容积效应,而多方位重建CT(CT— MPR)克服了这种缺陷,诊断ANFH,CT—MPR比常规CT更 好。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分期
• 3 ANFH的影像学诊断
3.1 X线平片诊断 X线平片只是显示骨矿物质的影像。在早期ANFH,死骨可 以保持大体结构,保存机械功能,死骨与活骨有同样的密 度和结构.因此,此时骨坏死并投有特别的平片表现,只 有缺血的修复反应开始,平片才能出现特征性改变.平片 对早期诊断敏感性较低,敏感性小于41%。 ANFH的平片表现有其相应的病理基础。在较早期ANFH, 部分病人股骨头承重区出现小斑片状或楔形密度增高影, 其内骨小梁增粗、模糊,但这并非真正的骨密度增加,而 是周围骨密度减低对比所致,无特异性。修复反应开始后, 新生骨在死骨表面的沉积引起骨小梁增粗,平片表现为硬 化线;死骨部分吸收后被纤维肉芽组织和无定形细胞碎片 替代,平片表现为囊状透光区;以后出现“新月征”,代 表软骨下骨折、塌陷;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股骨头变扁, 关节间隙狭窄以及退行性髋关节炎。
• 3.2 核素扫描诊断
放射性核素扫描诊断ANFH已有近50年的历史。核素扫描 是早期诊断ANFH最敏感的技术之一。 股骨头发生缺血坏死后,用99mTC—MDP通常显示股骨头 内核素的减少或缺乏,即所谓“冷区”,这反映的是早期 ANFH改变,虽然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核素摄取减少 还可见于感染,一过性骨质疏松,骨髓瘤、肿瘤骨转移和 放疗时,当修复反应开始后,核素吸收增加,形成“热 区”。有人认为,“热区”中出现“冷区”是ANFH较特 异的征象,但出现率不高。 随着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应用于临床以来,核 素扫描诊断ANFH的能力有所提高.Collier等用核素减少为 标准诊断ANFH,SPECT比常规核素扫描及平片更敏感。 但一些作者认为SPE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远不如MRI,特 别是在3期和4期ANFH更为明显。 总之,虽然核素扫描很敏感,但由于空间分辨力较差,特 异性低,双侧受累时假阴性高,诊断效果明显低于MR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新生血管和增生的结缔组织、成纤维 细胞、巨噬细胞向坏死区生长。 大量新生骨附着在坏死骨小梁的表面,死 骨被清除。 关节软骨受其修复组织的影响,表面不光 滑,而后出现皱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Ⅳ期
股骨头塌陷合并退行性骨关节炎改变。 修复组织相对较脆弱,无法承受人体的重 量而发生塌陷,软骨下骨折更加重了塌陷 的程度。 坏死组织自软骨撕裂处溢出,产生骨关节 炎表现
CT诊断 CT诊断
Ⅲ期
股骨头内骨小梁变形或消失, 股骨头内骨小梁变形或消失 , 内见大小不 等的囊样骨破坏区, 周围有骨硬化环 , 等的囊样骨破坏区 , 周围有骨硬化环, 部 分区域增生、硬化。 分区域增生、硬化。 股骨头软骨下皮质骨折, 继而股骨头变形、 股骨头软骨下皮质骨折 , 继而股骨头变形 、 塌陷。 塌陷。 股骨颈边缘可见骨增生、 硬化 , 股骨颈边缘可见骨增生 、 硬化, 髋关节间 隙无狭窄。 隙无狭窄。
股骨头韧带动脉
又称内骺动脉。 发出浅支供应股骨头凹周围。 深支与来自股骨颈部的外骺动脉吻合,形 成内、外骺动脉弓。 来自闭孔动脉的占54. 来自闭孔动脉的占54.5%。 来自旋股内侧动脉的占14. 来自旋股内侧动脉的占14.9%。 来自两条动脉吻合支的占29. 来自两条动脉吻合支的占29.6%。
股骨头韧带动脉
早期: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造影,可见上、下 关节囊动脉迂曲、变细、阻塞或不充盈,静脉 淤滞。 中、晚期:股骨头出现囊变或变形时,上关节 囊动脉阻塞或再通,动脉变细,骨坏死周围出 现血管增多区。
MRI诊断 MRI诊断
正常成人股骨头的MRI表现 正常成人股骨头的MRI表现
正常成人股骨头骨髓内富含脂肪, 正常成人股骨头骨髓内富含脂肪 , 在 T1 及 T2加权图像上成圆形的高信号。 加权图像上成圆形的高信号。 股骨头及股骨颈表面骨皮质均为低信号。 股骨头及股骨颈表面骨皮质均为低信号。 在冠状面上, 股骨头中央的承重骨小梁 , 在冠状面上 , 股骨头中央的承重骨小梁, 表现为自外下缘到内上缘的稍低信号带。 表现为自外下缘到内上缘的稍低信号带。 闭合的骨骺线为横行低信号线, 闭合的骨骺线为横行低信号线 , 两端与致 密骨相连。 密骨相连。
股骨头明显变形、压缩、塌陷、骨密度不 均匀。 病灶可累及整个股骨头,最终出现股头分 节、碎裂。 并导致髋关节间隙狭窄和退行性骨关节炎。
CT诊断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CT扫描技术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扫描视野包括双侧髋关节, 扫描视野包括双侧髋关节 , 扫描范围自髋 臼顶部上方至股骨粗隆,层厚3 mm, 臼顶部上方至股骨粗隆,层厚3-5mm,层距 5mm。 mm。 采用骨窗扫描, 以利于观察股骨头骨质 、 采用骨窗扫描 , 以利于观察股骨头骨质、 皮质、小梁等细微变化。 皮质、小梁等细微变化。
核医学诊断
早期:坏死股骨头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缺 损而无周围浓聚反应。 损而无周围浓聚反应。 中谓炸面圈征。 围有浓聚反应,形成所谓炸面圈征。 晚期:整个股骨头呈球形或类球形明显浓 聚,有时可为不规则浓聚。 有时可为不规则浓聚。
DSA诊断 DSA诊断
X线诊断
X光表现—早期 光表现—
股骨头表面光整, 无变形 , 股骨头表面光整 , 无变形, 髋关节间隙不 狭窄,股骨头骨质无改变。 狭窄,股骨头骨质无改变。 仅见股骨头弥漫性骨质稀疏,小梁模糊。 仅见股骨头弥漫性骨质稀疏,小梁模糊。 局限性骨密度增高、 硬化, 局限性骨密度增高 、 硬化 , 在骨密度增高 区的边缘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 区的边缘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 股骨头关节面皮质下出现星月形透亮区。 股骨头关节面皮质下出现星月形透亮区 。 病变常见于股骨头外上部负重区, 病变常见于股骨头外上部负重区 , 病变范 围多小于股骨头关节面1 围多小于股骨头关节面1/2。
在骺软骨消失前, 在骺软骨消失前 , 它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 来源,在成人不占主要地位。 来源,在成人不占主要地位。 是分布于股骨头诸多动脉中唯一不经过股 骨颈者, 股骨颈骨折时, 骨颈者 , 股骨颈骨折时 , 该动脉可保持完 整 , 可部分代偿外骺动脉血供, 但股骨头 可部分代偿外骺动脉血供 , 多发生缺血坏死。 多发生缺血坏死。 髋关节脱位时该动脉可撕裂, 髋关节脱位时该动脉可撕裂 , 但很少发生 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缺血坏死
的影像学诊断 -赵培荣
股骨头
1、呈球形,表面光滑,覆盖有软骨, 呈球形,表面光滑,覆盖有软骨, 2、中心有一浅凹,即股骨头凹。 中心有一浅凹,即股骨头凹。 3、股骨头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方向。
髋臼
1、髂骨:位于上2/5,构成髋臼顶。 髂骨:位于上2/5,构成髋臼顶。 2、坐骨:位于下2/5,构成髋臼后侧壁。 坐骨:位于下2/5,构成髋臼后侧壁。 3、耻骨:位于下1/5,构成髋臼前内侧壁。 耻骨:位于下1/5,构成髋臼前内侧壁。 4、半球形深窝,占球面的170o~175o, 半球形深窝,占球面的170 直径约3.5cm。 直径约3.5cm。
上支持带动脉
2~7支(平均3.7支),绝大部分为旋股内侧 2~7支(平均3.7支),绝大部分为旋股内侧 动脉的末支。 向上发出外骺动脉,向前下发出上干骺部动 脉。 C、成年后外骺动脉分布于股骨头上、内、 中央和外侧区。当股骨颈骨折时,外骺动脉 在股内收时易遭撕裂,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D、上干骺部动脉分布于股骨颈外2/3,与股 、上干骺部动脉分布于股骨颈外2/3,与股 骨滋养动脉上升的末支吻合。
髋关节脱位
导致圆韧带动脉撕裂,关节囊均有不同程 度撕裂。 组成股骨颈基底部血管环的旋股内、外血 管可发生扭曲、牵拉、受压,甚至断裂。 如不及时复位,上述血管可继发血栓,影 响股骨头血供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高危因素
医源性类固醇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 牛皮癣、 医源性类固醇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 、 牛皮癣 、 重型支气管哮喘、 肾移植患者, 长期、 重型支气管哮喘 、 肾移植患者 , 长期 、 大剂量使 用激素, 50%患者为双侧性,预后最差。 用激素,约50%患者为双侧性,预后最差。 酗酒:长期酗酒者,AVN的发生率在10 酗酒:长期酗酒者,AVN的发生率在10%~20%之 10% 20% 间。 减压病(潜水病) 减压病(潜水病)。 高歇病 镰形细胞病。 镰形细胞病。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
股骨滋养动脉
来自股深动脉的穿动脉。 滋养骨骺及髓腔骨内膜。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
外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高危因素 股骨头骨骺炎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外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脱位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囊内骨折有移位时,支持带血管均 有不同程度的撕裂。 骨折无移位时,支持带血管虽保持连续性, 可因关节囊内出血,囊内压增高,使支持 带血管受压而影响股骨头血供。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Ⅱ期
坏死组织分解,周围出现组织修复。 镜下可见各种坏死组织,与周围活骨交界 处发生炎性发应,存在反应性充血,局部 骨质吸收。 早期的修复反应包括少量毛细血管、胶原 纤维增生,以及新骨对死骨的“ 纤维增生,以及新骨对死骨的“爬行性替 代”。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Ⅲ期(修复期) 修复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Ⅰ期
骨缺血后6 骨缺血后6小时,髓腔造血细胞开始坏死。 约在血流中断后6~12h,造血细胞最先死亡。 约在血流中断后6~12h,造血细胞最先死亡。 12~48h后,为骨细胞和骨母细胞死亡。 12~48h后,为骨细胞和骨母细胞死亡。 1~5天后脂肪细胞死亡。 1~5天后脂肪细胞死亡。
股骨头血供
由旋股内、外侧动脉所发出的支持带动脉, 占股骨头血供的70%。 占股骨头血供的70%。 闭孔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所发出的股骨头 韧带动脉,占股骨头血供的5 韧带动脉,占股骨头血供的5%。 股深动脉所发出的股骨滋养动脉, 股深动脉所发出的股骨滋养动脉 , 占股骨 头血供的25% 头血供的25%。
CT诊断 CT诊断
Ⅰ期
股骨头形态光整、无变形。 股骨头内放射状排列的骨小梁毛糙、增粗、 变形。 从股骨头中央到表面有点状致密硬化影。 有时软骨下可见部分孤立的小囊样改变区。
CT诊断 CT诊断
Ⅱ期
放射状排列的骨小梁变形较前明显增粗。 放射状排列的骨小梁变形较前明显增粗。 孤立的小囊样病灶融合成为大的囊样病灶, 孤立的小囊样病灶融合成为大的囊样病灶 , 多见于股骨头前上部软骨下负重区。 多见于股骨头前上部软骨下负重区。 股骨头骨皮质厚薄不均匀, 或有中断现象。 股骨头骨皮质厚薄不均匀 , 或有中断现象 。
CT诊断 CT诊断
Ⅳ期
股骨头增大变形、碎裂。 股骨头增大变形、碎裂。 股骨头内骨质密度不均匀, 股骨头内骨质密度不均匀 , 累及整个股骨 头,可见股骨头骨折。 可见股骨头骨折。 关节间隙狭窄。 关节间隙狭窄。 髋臼关节面受累, 广泛增生 、 硬化 、 囊变 , 髋臼关节面受累 , 广泛增生、 硬化、 囊变, 髋臼增宽变形。 髋臼增宽变形。 盂唇骨化,出现退行骨关节炎。 盂唇骨化,出现退行骨关节炎。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比较
X线诊断 CT诊断 CT诊断 核医学诊断 DSA诊断 DSA诊断 MRI诊断 MRI诊断
X线诊断
X线摄影技术
X线光平片常规采用前后位像,双侧髋关节 应照于一张片上,以便于比较。 髋关节侧位片及局部放大摄影,有利于早、 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显示; 同时,髋关节侧位片亦利于评估股骨头病 变范围。
股骨头的血供特点
支持带动脉 股骨头韧带动脉 股骨滋养动脉
支持带动脉
又称关节囊动脉或颈升动脉。 又称关节囊动脉或颈升动脉。 由旋股外侧动脉( 股骨颈前面) 由旋股外侧动脉 ( 股骨颈前面 ) 和旋 股内侧动脉( 股骨颈后面) 的分支, 股内侧动脉 ( 股骨颈后面 ) 的分支 , 在股骨颈基底部形成股骨颈基底动脉 环,又叫囊外动脉环。 又叫囊外动脉环。 有股骨颈基地动脉环发出上( 后上、 有股骨颈基地动脉环发出上 ( 后上 、 外侧) 外侧 ) 、 下 ( 后下 、 内侧 ) 、 前 、 后 后下、 内侧) 四组支持带动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