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股骨头坏死CT与MRI诊断的临床分析

[ src] Obe t e Too s reteCT n Ab ta t jci : b ev h a dMRIs n ffmo a h a e r ss isciia ig o t au.Meh d : v i so g e r l e dn co i . t l c l a n si v le n d c to s A
共 3 O个 股骨 头 . T检 查 1 髋 未 见 明显 异 常 征 象 。4髋 发 现 条 带 状 和 斑 片 状 高 密 度硬 化 及 局 部 囊 变 等 征 象 。 MR 检查 C 6 l I 均 表现 为 不 等 的 片状 或 线 状 高信 号 . 伴 有 少 量关 节 腔 内积 液 。 Ⅲ期 :7个 股 骨 头 , T 发 现 有 1 髋 骨 小 梁 缺 失 以及 细 并 1 C 6
l s a d t ef m a in m alc s i h ng s.b RIf nd 1 h p.s owi g t a e ulrb e l s,s eeo a e os n h or to ofs l y tcc a e utM ou 7 oft e hi h n r b c a on os om lng t d
一
种较 佳 方 法 。
【 键 词】 股 骨 头 坏 死 ; 共 振成 像 ; 层 摄 影 术 。 关 磁 体 x线 计 算机
中图分 类 号 : 6 1 R l . 2 R 4 . R 8 ; 84 4 ; 4 5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0 l2 1 )l 76 3 1 0 —9 1 ( 0 0 l —l 0 —0
hg in 1 co a idb mal mo n f on fu in h s :1 e rlh a ih sg a.a c mp ne yas l a u to itef so .P ae m j fmo a e d,C f u dt a hpta e ua 7 T o n h tl i rb c lr 6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是指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和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股骨头坏死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扫描。
X线摄片:X线摄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早期X线摄片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在进展期可出现以下表现:1.坏死区的密度增高:股骨头坏死区的密度会增高,呈骨质硬化表现。
2.坏死区的骨小梁变细:由于坏死区的缺血,骨小梁逐渐变细。
3.坏死区的骨缺损:股骨头坏死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骨缺损。
4.坏死区的囊性变:部分股骨头坏死区可以呈现囊性变。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目前最敏感、特异性最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股骨头坏死在MRI上的表现包括:1.T1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低信号强度,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对比明显。
2.T2加权图像上,坏死区呈高信号强度,可显示坏死区的边缘征和骨髓水肿征象。
3.螺旋CT或增强MRI可进一步评估血管供应情况。
骨扫描:骨扫描是一种评估骨代谢活动的方法,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程跟踪具有一定的价值。
股骨头坏死的骨扫描表现主要为局部骨代谢增加,较早出现阳性结果。
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股骨头坏死的X线摄片、MRI图像和骨扫描结果。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股骨头坏死:骨头缺血、坏死、塌陷的疾病。
2.缺血:局部组织供血不足。
3.坏死:组织细胞死亡。
4.密度增高:骨骼密度增加。
5.骨质硬化:骨骼密度增高,硬度增加。
6.骨小梁:构成骨骼的细小骨束。
7.骨缺损:骨骼上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凹陷或孔洞。
8.囊性变:指组织或实质出现液体聚集形成囊性结构。
9.信号强度:影像学上显示的图像明暗程度,可表征组织病变或正常变化。
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评价发表时间:2015-12-03T14:34:12.86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李帅[导读] 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医院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具有渐进性和潜在性,是由风湿病、血液病以及烧伤等疾病引起的一类骨关节疾病。
李帅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医院 075100【摘要】目的:探究影像学检查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采用影像学检查诊断,其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检出效率。
结果:120例患者经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查,观察组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为90%,对照组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为65%,且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影像学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相对于CT诊断,MRI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明显较高,更值得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影像学;CT;MRI;诊断;股骨头坏死【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50-0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maging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femoral head necrosis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January~2015 year in Janu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iagnostic imag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MRI diagnosi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T diagnosis,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femoral head necrosis. Results: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groupwere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90%, positive control group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rate was 6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two groups of data comparison (P < 0.05). Conclusion: imaging has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but compared to the CT diagnosis,MRI diagnosis method of the detection rate is higher, mo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diagnosis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in the.【Keywords】CT; MRI; imaging; diagnosis; femoral head necrosis股骨头坏死是由风湿病、血液病以及烧伤等疾病引起的一类骨关节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具有渐进性和潜在性,该疾病在发病早期容易被患者忽视,一旦发现疾病已经进入了中期,甚至晚期,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康复治疗,而且患有该病的患者在正常生活和活动方面深受困扰,故而应尽早诊断[1]。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范文精简版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摘要引言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多发生在年轻人中,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及早的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目前,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影像学诊断方法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在早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中,X线检查可能无法显示明显的异常。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X线检查可以展现出一系列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疏松、骨部坏死、骨骺塌陷、囊变形成和股骨头变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股骨头缺血坏死影像学诊断中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通过对软组织和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MRI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便于观察股骨头的病变情况。
在早期缺血坏死中,MRI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低信号区域,代表着骨骼缺血和坏死。
MRI还可以评估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并发症。
CT扫描CT扫描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较于X线检查,CT扫描能够提供更为精确和详细的骨组织结构信息。
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骨组织的密度、形态和骨骼缺损等特征,辅助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程度和病变范围。
影像学诊断评估影像学诊断评估可结合以上所述的X线、MRI和CT等检查方法,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 骨骼缺血表现:通过观察X线、MRI或CT图像,可以发现股骨头出现骨骼缺血的特征,如局部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等。
2. 病变范围和程度:鉴于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病变,影像学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程度和受累范围,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3. 并发症的检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并发症,如股骨头骨骺塌陷和囊变形成等。
结论影像学诊断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X线检查、MRI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可以显示出股骨头的病变特征、受累范围和并发症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定量诊断研究概况

1 9例 O H 分 为 塌 陷组 与 非 塌 陷 组 进 行 回 顾 性 研 究 , 果 4 NF 结
发 现 塌 陷组 侧 位 片 的 坏 死 面 积 明 显 大 于 非 塌 陷 组 , 型 坏 IA 死 的 正 位 与 侧 位 片坏 死 面积 的 百 分 比 均 在 3 % 以 下 , 访 无 0 随
塌陷 ; I B和 IC 型 的 塌 陷 率 分 别 是 4 % 和 8 % , 塌 陷 者 4 8 在
的侧 位 片 上 最 小 坏 死 面 积百 分 比是 4 % , 未 塌 陷 者 最 大 的 4 而 坏 死 面 积 百 分 比为 4 % , 表 明 侧 位 片 上 坏 死 面 积 百 分 比有 2 这 较 为 明 显 的塌 陷临 界 值 。 他 认 为 结 合 正 、 位 片 比单 纯 正 位 侧 片 更 能 反 映 三 维 空 间 , 是 因 为 侧 位 片 上 股 骨 头 前 部 和 后 部 这 不 重 叠 , 示 当 正 位 片 测 出 坏 死 区 超 过 负 重 面 内 1 时 , 合 提 3 / 结
头 面 积 的 百 分 比 测 定 法 : 分 别 描 绘 出 股 骨 头 正 、 位 x 线 即 侧
便 的 优 点 , 亦 有 学 者 提 出该 方 法 对 Oho o分 型 中 Ⅱ、 型 但 zn Ⅲ
的 测 量 难 以操 作 , 即该 法不 能测 量 全 部 O H 类 型 E 。 NF 6 J
股 骨 头 坏 死影 像 学 定 量 诊 断研 究 概 况
于 潼 , 谢利 民, 玉彬 李 ( 国中 医科 学院广 安 门医院 , 中 北京 1 0 5 ) 0 0 3
【 键 词 ] 股 骨 头 坏 死 ; 像 学 ; 量 诊 断 关 影 定 [ 图分 类 号 ] R 8 中 61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 0 0 —0 2 文 0 8 8 9 2 1 )1 16—0 3 测 的准 确 度 。 他 们 用 X—pa3 0 数 码 面 积 仪 划 出 坏 死 区及 l 6i n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1、简介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指股骨头局部缺血导致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疾病。
该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并且具有潜在的严重后果。
影像学是股骨头坏死诊断的重要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
2、X线检查2.1 首次阳性影像表现股骨头坏死在X线检查中的首次阳性表现通常为病变区的硬化。
这种硬化表现可能是自限性的,也可能是进一步恶化的先兆。
2.2 进展期影像表现随着病变的进展,X线检查上可见到股骨头的变形、囊变和骨质疏松。
股骨头表面可出现凹陷,并出现裂纹或骨折。
2.3 后期影像表现股骨头坏死晚期的X线检查表现主要为骨质坏死和骨塌陷。
股骨头可完全塌陷,并且周围骨皮质变薄,骨质变得非常脆弱。
3、CT检查CT检查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
CT能够显示骨坏死区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此外,CT还可以评估病变区的骨质疏松程度和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4、MRI检查MRI检查是股骨头坏死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MR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的骨髓水肿、骨骺溶解、骨髓脂肪替代和结构破坏等病变。
5、其他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和MRI之外,还可以通过正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进行评估。
6、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细的影像学图像及解释请参考附件。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如下:- 股骨头坏死:一种骨骼疾病,由股骨头的局部缺血导致骨组织坏死。
- 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射线、CT、MRI等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并诊断疾病的学科。
- 骨质疏松:骨组织的密度降低和骨量减少的病理状态,使骨骼变得脆弱和易碎。
- 骨塌陷:骨组织的部分或完全坍塌或塌陷的病变,常见于股骨头坏死晚期。
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

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提高对股骨头坏死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8例经临床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2WI、T1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
病程4天至3年。
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髋部疼痛,2例有跛行。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晚期16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主要表现为条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或内高外低两条并行信号带,即“双线征”。
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上具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双线征”,可对本病早期诊断。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MRI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FHN)是指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中断受阻,引起骨的坏死,股骨头前部为坏死常见的发生部位,早期多表现为局限性低信号,表现为不规则型、楔形、环形或软骨下的新月形病灶,少部分表现为股骨头内点状弥漫性低信号[1]。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改变,早期损害部位由于反应性硬化缘而呈现低信号区,而坏死区内脂肪的高信号仍可保存,硬化缘内侧的肉芽组织于T2WI呈带状高信号。
MRI也能较准确地反映股骨头坏死的范围、部位和体积大小[2]。
MRI是诊断股骨头坏死最敏感的方法,且能确定是否存在髋关节积液和骨髓水肿,骨髓水肿是可逆的,而骨坏死是不可逆的[3]。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人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8岁。
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4天至3年。
大部分患者有长期服用激素史,酗酒史,1例患者有股骨干骨折病史。
主要症状为患病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2例有臀部疼痛,“4”字征阳性,患侧下肢外展抗展阳性,内外旋功能受限。
叩击痛阳性1例。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为冠状位T1WI、T2WI及T2WI-SPAIR、轴位T1WI及T2WI-SPAIR。
股骨头坏死mri分级标准

股骨头坏死mri分级标准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指股骨头血液供应不足或缺血性坏死的病变。
MRI(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于ANFH的诊断和分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下是常用的MRI分级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MRI可以在早期诊断ANFH,并非常有助于分级。
当前常用的ANFH MRI分级标准为宫口氲出血内的Ficat分期和Steinberg分期。
1. Ficat分期:- Ficat I期:股骨头坏死尚未引起骨撞针索性改变。
MRI结果显示股骨头主体仍然具有正常信号。
- Ficat II期:股骨头出现囊样水肿改变,信号强度增加。
中央坏死区域的信号与正常骨质相似。
- Ficat III期:坏死部分的信号明显增强,出现多发裂隙。
- Ficat IV期:股骨头出现萎缩,骨小梁破坏,坏死区域扩大。
2. Steinberg分期:- Steinberg I期:股骨头出现近端的亚克分区轻度骨髓水肿和信号强度改变。
- Steinberg II期:坏死区域增大,信号异常更明显,并且开始向远端扩展。
- Steinberg III期:坏死区域进一步扩大,近端坏死区域有时出现局限性支撑不足。
- Steinberg IV期:股骨头坏死面积较大,近端和远端的坏死区域均出现支撑不足。
除了Ficat和Steinberg分期,MRI还可以进一步评估ANFH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如以下指标:- ANFH病变部位:股骨头的不同区域的受累情况,如容易发生坏死的上外侧区域。
- 信号强度改变的范围:通过比较坏死区与健康骨骼相比的信号强度。
- 坏死区的分布:包括单个坏死灶、多个坏死灶的分布情况以及坏死灶之间的连续性。
- 关节腔内软骨和滑膜的损害程度。
总之,MRI在ANFH的诊断和分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Ficat或Steinberg分期以及其他影像学指标,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影像学诊断 -赵培荣
股骨头
1、呈球形,表面光滑,覆盖有软骨, 2、中心有一浅凹,即股骨头凹。 3、股骨头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方向。
髋臼
1、髂骨:位于上2/5,构成髋臼顶。 2、坐骨:位于下2/5,构成髋臼后侧壁。 3、耻骨:位于下1/5,构成髋臼前内侧壁。 4、半球形深窝,占球面的170o~175o,
中、晚期:股骨头出现囊变或变形时,上关节 囊动脉阻塞或再通,动脉变细,骨坏死周围出 现血管增多区。
MRI诊断
正常成人股骨头的MRI表现
正常成人股骨头骨髓内富含脂肪,在T1及 T2加权图像上成圆形的高信号。
股骨头及股骨颈表面骨皮质均为低信号。
在冠状面上,股骨头中央的承重骨小梁, 表现为自外下缘到内上缘的稍低信号带。
X线诊断
X线摄影技术
X线光平片常规采用前后位像,双侧髋关节 应照于一张片上,以便于比较。
髋关节侧位片及局部放大摄影,有利于早、 中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显示;
同时,髋关节侧位片亦利于评估股骨头病 变范围。
X线诊断
X光表现—早期
股骨头表面光整,无变形,髋关节间隙不 狭窄,股骨头骨质无改变。
此期被称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前期, 也称安静髋。
MRI诊断
Ⅰ期
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光整、不变形。
典型的MRI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负重区在 T1W上显示线样低信号区,T2W上显示为 局限性信号升高或“双线征”。
在MRI上出现“双线征”,这是股骨头缺血 坏死的特异性MRI表现之一。
MRI诊断
股骨头密度不均匀,出现囊样或扇形骨质 破坏区,周围可有高密度新骨增生。
病变常位于股骨头上部,累及范围多小于 股骨头关节面2/3。
X线诊断
X光表现—晚期
股骨头明显变形、压缩、塌陷、骨密度不 均匀。
病灶可累及整个股骨头,最终出现股头分 节、碎裂。
并导致髋关节间隙狭窄和退行性骨关节炎。
股骨头软骨下皮质骨折,继而股骨头变形、 塌陷。
股骨颈边缘可见骨增生、硬化,髋关节间 隙无狭窄。
CT诊断
Ⅳ期
股骨头增大变形、碎裂。
股骨头内骨质密度不均匀,累及整个股骨 头,可见股骨头骨折。
关节间隙狭窄。
髋臼关节面受累,广泛增生、硬化、囊变, 髋臼增宽变形。
盂唇骨化,出现退行骨关节炎。
前支持带动脉
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平均1.3支,管径较细。 发出骺支分布股骨头前区。 发出短的干骺动脉,分布于股骨颈前面。
后支持带动脉
发自旋股内侧动脉,平均2.3支,管径较细。 发出骺支分布股骨头后区。 发出短的干骺动脉,分布于股骨颈后面。
股骨头韧带动脉
又称内骺动脉。 发出浅支供应股骨头凹周围。 深支与来自股骨颈部的外骺动脉吻合,形
股骨颈囊内骨折有移位时,支持带血管均 有不同程度的撕裂。
骨折无移位时,支持带血管虽保持连续性, 可因关节囊内出血,囊内压增高,使支持 带血管受压而影响股骨头血供。
髋关节脱位
导致圆韧带动脉撕裂,关节囊均有不同程 度撕裂。
组成股骨颈基底部血管环的旋股内、外血 管可发生扭曲、牵拉、受压,甚至断裂。
如不及时复位,上述血管可继发血栓,影 响股骨头血供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高危因素
医源性类固醇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 重型支气管哮喘、肾移植患者,长期、大剂量使 用激素,约50%患者为双侧性,预后最差。
酗酒:长期酗酒者,AVN的发生率在10%~20%之 间。
减压病(潜水病)。 高歇病 镰形细胞病。 放射治疗。
仅见股骨头弥漫性骨质稀疏,小梁模糊。
局限性骨密度增高、硬化,在骨密度增高 区的边缘有斑片状密度减低区。
股骨头关节面皮质下出现星月形透亮区。 病变常见于股骨头外上部负重区,病变范 围多小于股骨头关节面1/2。
X线诊断
X光表现—中期
髋关节间隙不狭窄,股骨头轻度变形,出 现轻度台阶征,股骨头尚未明显塌陷、碎 裂。
梯状改变。 新月体形成:新月体代表无法修复的坏死骨发生引力
性骨折,在T1W上为带状低信号区,T2W上,由于细胞 内液渗出或关节液充填骨折线而呈高信号 股骨头表面软骨的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
MRI诊断
Ⅳ期
关节软骨彻底破坏,髋关节间隙狭窄,合并 关节退行性改变。
髋臼面软骨下骨质可出现囊性变,髋臼缘骨 赘增生。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鉴别诊断 退行性骨关节炎
先出现关节软骨变薄、中断,关节间隙狭 窄。
股骨头关节面下囊变、股骨头变形、股骨 头毁损。
髋臼关节面骨质增生、囊变。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分期
Ⅱ期
髋关节酸痛、僵硬。 X线出现骨质疏松、硬化、囊变。 出现新月形坏死区,可伴有股骨上段髓腔
水肿。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分期
Ⅲ期
髋关节僵硬,疼痛放射至膝关节。 新月体形成,股骨头变形、皮质塌陷 。 新月形坏死区有死骨形成,股骨头塌陷,
可伴有髓腔水肿和关节积液。
早期的修复反应包括少量毛细血管、胶原 纤维增生,以及新骨对死骨的“爬行性替 代”。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Ⅲ期(修复期)
大量新生血管和增生的结缔组织、成纤维 细胞、巨噬细胞向坏死区生长。
大量新生骨附着在坏死骨小梁的表面,死 骨被清除。
关节软骨受其修复组织的影响,表面不光 滑,而后出现皱折。
闭合的骨骺线为横行低信号线,两端与致 密骨相连。
MRI诊断
MRI与CT比较,其优点是
无X线辐射损伤。 微小的水分差和脂肪成分差就足以产生
信号对比度。 可获得各种方向的断面图像,有助于对
股骨头及髋关节立体解剖结构的分析。 无骨和空气产生的伪影,对病变分辨率
高
MRI诊断
MRI扫描技术
直径约3.5cm。
股骨头血供
由旋股内、外侧动脉所发出的支持带动脉, 占股骨头血供的70%。
闭孔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所发出的股骨头 韧带动脉,占股骨头血供的5%。
股深动脉所发出的股骨滋养动脉,占股骨 头血供的25%。
股骨头的血供特点
支持带动脉 股骨头韧带动脉 股骨滋养动脉
股骨头因骨坏死、囊变、骨折而显著塌陷、 变形,受累范围可局限于股骨头上部或累及 整个股骨头。
股骨头出现分节碎裂、骨 X光及MRI均为阴性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I分期
Ⅰ期
无症状或有轻微不适。 X线为 阴性或仅有骨质疏松。 MRI出现出现“双线征”。
骺支与外骺动脉吻合,分布于股骨头下后区。 小儿1~4岁时股骨头主要有下支持带动脉供血,
除严重外伤外,股骨头缺血坏死很少发生。 4~9岁时,股骨头主要有外骺动脉供血,反而易
受关节内压的影响,好发Legg-Perthes病。 当股骨头出现多骨化中心时,其供应动脉分离,
在幼年可产生股骨头部分缺血坏死。
向上发出外骺动脉,向前下发出上干骺部动 脉。
C、成年后外骺动脉分布于股骨头上、内、 中央和外侧区。当股骨颈骨折时,外骺动脉 在股内收时易遭撕裂,致股骨头缺血坏死。
D、上干骺部动脉分布于股骨颈外2/3,与股 骨滋养动脉上升的末支吻合。
下支持带动脉
1~2支,较其它支持带动脉粗,分为干骺端支和 骺支。
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髋臼上3cm至股 骨粗隆下。
层厚5mm,间隔1mm连续扫描。 选择自旋回波SE序列T1WI、T2WI及STIR
冠状面扫描,横轴位T1W扫描。
MRI诊断
0期
患者无自觉症状,X线、CT、核素扫描及 MRI等检查均为阴性。
但骨缺血坏死改变已存在,已有髓腔压 力增高,骨髓活检可证实骨缺血坏死存 在。
Ⅱ期
髋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光整、不变形。 在T1W上,股骨头前上部负重区,有硬化缘
围绕较低、不均匀信号的新月形坏死区。 在T2W上,病灶为星月形高信号区。 在X线平片上,股骨头负重区内可见高密度
的硬化区,内可伴有小囊样改变。
MRI诊断
Ⅲ期
髋关节间隙正常,无狭窄。 股骨头表面毛糙、开始变形。 软骨下皮质出现骨折,进一步发展出现轻微塌陷、阶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Ⅰ期
骨缺血后6小时,髓腔造血细胞开始坏死。 约在血流中断后6~12h,造血细胞最先死亡。 12~48h后,为骨细胞和骨母细胞死亡。 1~5天后脂肪细胞死亡。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Ⅱ期
坏死组织分解,周围出现组织修复。
镜下可见各种坏死组织,与周围活骨交界 处发生炎性发应,存在反应性充血,局部 骨质吸收。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演变
Ⅳ期
股骨头塌陷合并退行性骨关节炎改变。
修复组织相对较脆弱,无法承受人体的重 量而发生塌陷,软骨下骨折更加重了塌陷 的程度。
坏死组织自软骨撕裂处溢出,产生骨关节 炎表现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比较
X线诊断 CT诊断 核医学诊断 DSA诊断 MRI诊断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常规采用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扫描视野包括双侧髋关节,扫描范围自髋
臼顶部上方至股骨粗隆,层厚3-5mm,层距 5mm。 采用骨窗扫描,以利于观察股骨头骨质、 皮质、小梁等细微变化。
CT诊断
Ⅰ期
股骨头形态光整、无变形。 股骨头内放射状排列的骨小梁毛糙、增粗、
核医学诊断
早期:坏死股骨头表现为局限性放射性缺 损而无周围浓聚反应。
中期:坏死股骨头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周 围有浓聚反应,形成所谓炸面圈征。
晚期:整个股骨头呈球形或类球形明显浓 聚,有时可为不规则浓聚。
DSA诊断
早期:选择性旋股内侧动脉造影,可见上、下 关节囊动脉迂曲、变细、阻塞或不充盈,静脉 淤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