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合集下载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LD50(n)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11
6. 生理与健康状况
健康、未产未孕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①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可 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②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12
(二) 染毒方式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 工业化学物:经皮肤和呼吸道 ❖ 农用化学物:经口、经皮肤和呼吸道 ❖ 药品:经口和注射 ❖ 食品:经口 ❖ 环境污染物:经口、皮肤和呼吸道
37
3.急性毒性分级法 (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选用剂量(25、200、2 000 mg/kg)之一,单性别3只动物进 行试验,确定动物的生死后再进行下一步试验。 有3种可能的结局:
a. 不需进一步试验即可分级, b.下一阶段以相同剂量再做另一性别试验, c.下一阶段以较高或较低的剂量水平进行。 根据在某一染毒剂量下,死亡发生的数量来判定大致的 LD50值范围,直接进行危害评估和毒性分级。
有关急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方法
曲线拟合:概率 单位法,即Bliss 法
插值法:寇氏法
中,不正确的是
A.采用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 设5~8组 B.寇氏法和 Bliss 法一般以
一般设5~8个剂量 组;霍恩法固定设4 个剂量组。
i=(LD100 –LD0 )/(n-1)公式计算 组距 C.使用霍恩氏法固定设4个剂 量组
种属和品系
性别、年龄、体重
微生物学等级 饲养环境
动物数目 实验前处理
26
实验动物
种属和品系 首选大鼠 还需选择一种非 啮齿动物:狗
性别、年龄、体重
雌雄各半 刚成年、健康、未曾 交配和受孕的动物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
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 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 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 一般毒性的实验方法分为:
❖ 急性毒性 ❖ 短期重复剂量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 ( 异 氰 酸 甲 酯 , MIC )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三) 染毒方法
模拟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结果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染毒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 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 食品:经口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几种动物不同注射染毒途径注射量范围(ml)
注射途径 静脉
肌内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0
0.5-1.0 1.0-3.0 5.0-10.0
1. 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可分为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等方式 .一般来说新物质均先进行经口染毒 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值,通常用该 LD50值来比较不同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
2.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在动物麻醉情况下,将已消毒 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悬液或液体) 注入气管,使之分布于左右肺内。 动式吸入 吸入 静式吸入
(六)观察时间和周期
• 急性毒性的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LD50计 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不同化学物其中毒体征出现的时间和特 点各有不同,而且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也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别.如氰化物多数动物在染 毒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死亡;羰基镍染毒 早期出现上呼吸道体征,很快就缓解,但2 -3天后甚至更迟些又出现明显的中毒体征, 表现为严重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然后死 亡.
静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具有固定体积的容器内(染毒 柜),定量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在容 器内形成试验设计所需要的空气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使动物连续吸入并观察毒性反应。 优点:该染毒方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 物较少。 缺点:实验期间,实验动物得不到氧气补充;且随 实验的进行,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注意染毒柜容积、放置实 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放置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鼠最低需气量:3.45L/h, 大鼠30.5L/h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讲解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讲解

心血管系统 心区触诊,听诊
呼吸困难/衰竭 震颤、心动过速/过缓、心律
不齐等
四肢末端血管
充血,四肢末端明显发红
消化系统 摄食;腹部外形 不摄食、少食、拒食;腹膨
隆、凹陷
大便;粪便硬度颜色 腹泻/便秘;不成形,色泽异常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
系统和器官 观察项目
中毒后常见表现
泌尿生殖系统
小便
尿频、失禁、混浊、血尿
4 提供毒理学研究的初步线索
二 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
啮齿类动物
大鼠180~240 g 小鼠18~25 g 兔 2~2.5 kg 变异≤20%平均体重 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5只动物
SHR大鼠 SD大鼠
Wistar大鼠
BALB/C小鼠
ICR小鼠
昆明小鼠
转基因鼠
日本大耳白兔
新西兰白兔
非啮齿类动物
雌雄兼用 每组同一性别动物数应相等
上-下移动法(up/down method) 序贯法( sequential method)、阶梯法
利用序贯设计原理,先以一个剂量进行试验, 如动物死亡,则以下一个较小剂量试探,若仍 死亡则以更小剂量试探 如动物存活,则以较大剂量试探,以此类推, 最终求出LD50
四 毒性作用观察
中毒体征、发生过程、体重、病理形态学
变化、死亡情况、时间分布
可以表现出各个系统的特征
毒 不同系统毒性表现可不一样
性 一些中毒表现和行为改变是多个
作 用
系统的毒性反应
反 毒性表现的规律 兴奋 抑制 死亡
应 不同化学物引起的毒性表现有所不同
中毒体征发展迅速,很快死亡
发展缓慢
非致死性效应的可逆性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某化学物预实验剂量表
组别 1. 2. 3. 4. 5. 剂量(mg/kg) 剂量 15.625 25 40.0 64 102.4 对数剂量 1.6021-2×0.2 × 1.6021-0.2 1.6021 1.6021+0.2 1.6021+2×0.2 ×
2)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即10%-90%或0-100% )再按下式 )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 或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i = log LD 90 − log LD10
3.有关急性毒性试验常见的参数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或称为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或称为 , ), 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 最大非致死剂量( )。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LOAEL);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NOAEL)。 )。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LD50为最主 要的参数,并根据LD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要的参数,并根据 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 数还有LD 数还有 100、LD01、LD0等。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 效应) 反应(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 反应(效应)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为重复剂量、 为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性试验提供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食品毒理学第6章

食品毒理学第6章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原则 (2)具体要求 (3)实验动物的性别:雌雄各半。 (4)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数量:一般4~6组, 每组10只。 (5)实验动物的预检:1~2周的检疫期。 (6)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禁食4h);染毒后禁食4h。 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5级(高毒) <1 剧毒
1~50 <10
10~
<5 5~ 44~
7滴~1茶匙 0.1 <0.05
0.05~ 0.5~
4级(中等毒)
高毒
1~
51~500
1茶匙~35克
35~350克
3 30
3级(低毒)
中等毒 低毒
501~5000
50~ 100~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实际无 毒
5001~15000
(2)预试验 ①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 并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l~2个剂量组作为预 试验剂量。 ②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③根据预试验的死亡 Nhomakorabea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注意:
1.急性接触的次数:一次或24h内多次。 2.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般为7~14天。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 测试并求出毒物的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 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并根据LD50的 大小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 通过观察动物的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 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 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工学]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价方法1

[工学]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价方法1

此法剂量准确。灌胃法是用灌胃器将所应投给 动物的药灌到动物胃内。 小鼠的灌胃针长约4~5cm,直径为1mm,大鼠 的灌胃针长约6~8cm,直径约1.2mm。 灌胃针的尖端焊有一小圆金属球,金属球为中 空的。焊金属球的目的是防止针头刺入气管或 损伤消化道。针头金属球端弯曲成 20°左右的 2/24/2019 角度,以适应口腔、食道的生理弯曲度走向 41
2/24/2019 23
依据GB14922-200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划分的实验动物等级,并与寄生虫 学等级对应:
1,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等级分为清洁 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三个 级别,普通级的实验小鼠和大鼠原则上不再 使用; 2,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 级和无菌级四个级别。 3,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二个级别。
同一批实验动物体重变异范围不应超过该批动物平均
体重的20%。
2/24/2019 27
二、急性毒性实验
3.实验动物的性别:
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内容是求LD50,除特殊要求外,
一般急性毒性实验对动物性别要求为雌雄各半。 如果在预实验时发现化学毒物(如农药)对雌、雄 动物毒效应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则应单独分别 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如果实验是为致
②动物易于获得
③品系纯正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2/24/2019 17
实验动物-蛙和蟾蜍
2/24/2019
18
实验动物-鸡、鸽
2/24/2019
19
实验动物-小鼠
2/24/2019
20
实验动物-猴
2/24/2019
21
普通实验动物
遗传学分类: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2,封闭群(closed colony) 3,杂交群(hybrid stock) 4,突变系(mutation gallery)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

二、化学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2).对膜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是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定义为膜成
分的许多不同类型的运动,包括:脂质分子的旋转,沿 长轴的伸缩和振荡,侧向扩散运动及翻转运动;蛋白质 分子侧向扩散和旋转运动。还应包括膜整体结构的流动 性。膜流动性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例如,物质运输、 细胞融合、细胞识别,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均与膜 流动性有关。细胞可以通过代谢等方式调节控制膜流动 性,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
糖、金属离子、水
二、化学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1).对膜通透性的影响 生物膜的通透性指生物膜与周围环境极性物质交换能力。
膜通透性有选择性,不同物质在膜上有不同的通透率。 ①生物膜是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透屏障,并造成某些物质的细 胞内外浓度差; ②可保持细胞内pH和离子组成的相对稳定,并可以进行摄取 和浓缩营养物,排除废物,产生神经、肌肉兴奋所必需的离 子强度等重要生理功能。
伤; 过氧化中间产物和终产物引起的膜蛋白共价交联与聚合,
影响膜蛋白的构象及其运动性,必然导致膜功能的异常。
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主要是自由基对氨基酸的作用。 例如,所有氨基酸残基均可被∙ OH损伤,其中以含硫氨基 酸和芳香氨基酸最为敏感。 1. 含硫氨基酸的损伤 •OH可使甲硫氨酸氧化为甲硫氨酸亚砜;使半胱氨酸 (Cys)氧化成Cy-S-S-Cy、Cy-SOH及Cy-SO2H。
H3N+
R1、R2:脂酰基的烃基, R1多为饱和烃基,R2常为不饱和烃基。
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
膜脂质(LH)
HO• H2O
脂质自由基(L •)
抽氢作用
O2
过氧化作用
脂质过氧自由基(LOO•)

食品毒理学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食品毒理学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经皮肤接触 : 注射途径接触:
20
5/26/2013
二、急性毒性试验

(四)染毒剂量与分组:
1.查阅文献



①参考新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 脂溶性等理化特性,生产批号及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 等。 ②确定使用哪一种计算方法求LD50 ,然后再设计剂量分组。 LD50的计算方法常用寇氏法、概率单位法、霍恩氏法等。 根据试验所选的LD50计算方法确定剂量组数。一般设5-8 个剂量组;霍恩氏法设4个剂量组。 ③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 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 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1
5/26/2013
二、急性毒性试验

(四)染毒剂量与分组:
2.预试验
目的:
1)得到死亡率在10%~90%之间的致死剂量范围 2)计算正式试验的组距或公比

5/26/2013
22
1)等比剂量设计(寇氏法)
一般设5~7组,各组间采用一定的公比设计剂
量 公比r=4,则组距i=lg4=0.6 例如待测化合物预期LD50为40mg/kg,以此为中 间剂量组,以4为公比,或0.6组距向上、下个 推两个剂量组。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5/26/2013
1
目的要求
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目的 熟悉一般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熟悉蓄积毒作用的概念 了解蓄积毒作用研究方法

5/26/2013
2
一般毒性作用(基础毒性作用)

第六章一般毒性1

第六章一般毒性1
外推
gy
毒理学研究方法 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终
目的是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
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原 型)外推,以期评估外源化学
动物实验 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
筛选和预测急性 毒性和机制研究
体内试验
人群调查
体外试验
• 人体观察
进一步深化和证 • 流行病学研究
实在动物实验中 所得到的资料
实验动物单次、多次 或长期染毒所产生的
第一节 概述 (毒理学实验基础)
描述毒理学是以动物中毒模型(model) 模拟/预测人中毒原型(prototype),实 验动物体内实验是常规试验。
A.人是最敏感的物种 B. 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相近,以体重计算则 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达10倍。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 物的毒性是相同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污染物理化特性

急性毒性试验

毒 性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了解毒性大小和特征 了解在体内蓄积和耐受 了解对机体毒作用靶点和指标
慢性毒性试验
确定阈和阈下剂量
外源化学物对全身各系统的毒性效应 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
目的要求
掌握一般毒性作用的概念、试验目的 熟悉一般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熟悉蓄积毒作用概念 了解蓄积毒作用研究方法
❖ 质量控制
✓ 优良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
严格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降低试验误差,确 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实验操作规程、试剂/动物选择、仪器使用、实验环境 √安全性评价的最终产品并没有实体,而是数据。因此,

第六章_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第六章_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定的遗传性能。
2、动物种属选择
啮齿类:大鼠、小鼠、兔子; 非啮齿类:猫、狗、猪、猴等。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 先考虑白色家兔。
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
大鼠。

另外,由于不同种属动物其生理状况 不一,在做实验时要根据实验需要注意:
啮齿类动物:无呕吐反应 猫、狗:呕吐反射灵敏,可用于研究引发呕吐 的实验。 兔、豚鼠:多用于经皮肤接触的毒作用研究。 猴:用于一些特殊的实验。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
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 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 方法培育出来。 其法: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颈椎 臼法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 (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 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输送到 另一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 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它 品系的无菌母鼠作保姆供养。
实验动 物编号 随机 数字 归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选择原则
基本要求:
①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人基本一致; ②操作方便、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且价格较低。
③此外,应选用纯品系的初成年动物,雌雄各半;
④要求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 另一种为非啮齿类。


品系指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的起源
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 同一品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 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稳
提供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105页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105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返回回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No Image
4、实验动物的预检
应先进行动物的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鼠、小鼠、豚鼠、兔的检疫期为1周,犬、 猴等适当地延长至2~3周。 设定检疫期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让外购来的实验动物要适应一段时间,减 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二是筛检健康等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No Image
外来化学物在一定剂量、一定接触时间和接 触方式下对试验动物产生的综合毒效应称为 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又可 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返回回
No ImageBiblioteka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返回回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返回回
昆明种小鼠 (KM小鼠) 特 点:体型小,产仔多,生 长繁殖快,饲养管理方便, 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 抵抗力强。广泛应用于药理 毒力病理和细菌学研究,以 及生物制品和药品的鉴定。
NIH小鼠 特 点:体型小,产仔多,生 长繁殖快,饲养管理方便,对 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疾病的抵抗 力强。广泛应用于药理毒力病 理和细菌学研究,以及生物制 品和药品的鉴定。
No Image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尽量选择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 易于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的动物; 繁殖生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选择包括物种和品系、年龄、体重、 数量等方面,必须按照其规范要求进行。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返回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第6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6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能的影响,应选用雄性动物。 如为受试物的致畸形试验作准备,则可只选 用雌性动物。 如一般地阐明受试物毒性的大小与性质,则 应雌雄各半。
1/16/2019 12
1.3.1.4 动物年龄与体重选择
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
最常用的是出生2-3月龄、体重分别为200克
和20克左右的大、小鼠;犬则需喂养1年左右; 豚鼠体重200-250克;家兔2000-2500克;猫 1500-2000克。 如需研究受试物急毒作用的年龄差别,则应 选用不同年龄组动物。
1.4.1 固定剂量法
与经典方法不同的是它不以动物死亡作为观察终点, 可以利用预先选定的或固定的一系列剂量染毒,从 而观察化学物的毒性反应来对化学物的毒性进行分 级。实践证明可大量节省试验动物。 实验选择的剂量范围是5、50、500mg/kg,最高限 量是2000mg/kg。 欧共体(EEC)的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是:高毒 (LD50<25mg/kg),有毒(LD50为25-200mg/kg), 有害(LD50为200-2000mg/kg),不分级(LD50> 2000mg/kg)4个等级。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 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后所 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结构与功能变 化)。 一次接触因给予途径不同定义不同:口服和 注射指瞬间将受试物给予机体;吸入和皮肤 接触指在特定期间内(24小时)机体持续接 触受试物。
1/16/2019 3
1.2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LD50, LD100,LD01 ),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为进一步的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与慢性毒性试验及特殊毒 性试验提供剂量和判断指标的依据。 阐明一种化合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 出量-效关系,以便其毒性包括临床症状、生理生化和病理 变化、毒性性质和可能的靶器官等有初步了解。为毒理学机 制研究的初步探索。 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 物的代谢动力学过程。 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不超过14天
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人为地将动物皮肤某部位擦伤(不能 伤及真皮产生出血)
比较受试物对完整皮肤及受损皮肤造 成的刺激反应的情况 常用于伤口消毒用的产品
影响因素
皮肤的完整性 固态受试物的物理特性 于干燥及溶解状态下试验结果不同 受试物如可能用于人受损皮肤,受试动物也应 作相应处理 在动物皮肤表面封闭染毒的严密程度
需单性别动物6~10只
上-下移动法(up/down method)
序贯法( sequential method)、阶梯法
利用序贯设计原理,先以一个剂量进行试验, 如动物死亡,则以下一个较小剂量试探,若仍 死亡则以更小剂量试探 如动物存活,则以较大剂量试探,以此类推, 最终求出LD50
四 毒性作用观察
三聚氰胺的最大不致死的最大剂量 5 000 mg/kg。参考国家药物急性毒 性分级标准,LD50>5 000 mg/kg,可 以初步认定为微毒或基本无毒。 那么,如何理解三聚氰胺的一般毒性作 用?
第二节 局部刺激试验
(Local Irritation Test)
局部毒性 local toxicity
Draize试验
家兔4只,滴眼后观察 结膜 发红 球结膜水肿和分泌物
角膜 混浊程度和范围
虹膜 充血 肿胀和角膜周围充血
观察7天,必要时可至21天
眼刺激替代试验方法
用非实验动物组织替代兔眼检测刺激
受精鸡卵尿囊绒膜试验 与结膜结构相似
检测血红蛋白变性 细胞毒性试验 兔眼角膜上皮细胞模型
生物模型替代方法 以培养立体皮肤为眼刺激模型
第4类
2000 2000 5000 20
第5类
5000
经口(mg/kg体重) 经皮(mg/kg体重) 气体(ppm,V) 蒸气(mg/L)
粉尘与烟雾(mg/L)0.05
0.5
1.0
5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大鼠一 6只大鼠吸入 兔经皮 对人可能致死估计量 毒性 次经口 4 h,死亡 LD50 总量 LD 2~4 只浓度 g/kg 50 分级 (mg/kg) (g/60 kg) (mg/kg) (ppm)
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选择对受试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化学和毒 理学特征与人最接近的物种 2.自然寿命不太长的物种 3.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的物种 4. 经济并易于获得的物种Biblioteka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1.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2.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改进寇氏法 (平均致死量法)
(karber’s method) 利用剂量对数与死亡率呈S型曲线而设计的 方法 计算简便,准确率高
要求每个染毒剂量组要相同,各剂量组距呈等比 级数,死亡率呈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 <20%,最高剂量组死亡率>80%
三 急性毒性替代实验 固定剂量法(fixed dose procedure)
会阴部污秽,脱出,遗精
毛蓬松、竖毛 分泌物增多、充血、水肿、苍白、 发绀、黄疸 上睑下垂;突出、震颤、充血; 混浊、血性分泌物 升高/降低 消瘦、姿势异常等
松弛、发红、发绀、皮疹、溃疡、被

LD50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意义
1 标准化药物毒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 机体毒性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大小
2 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 性剂量的距离 3 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 选择提供参考
中毒体征、发生过程、体重、病理形态学 变化、死亡情况、时间分布 可以表现出各个系统的特征 毒 不同系统毒性表现可不一样 性 一些中毒表现和行为改变是多个 作 系统的毒性反应
用 反 应
毒性表现的规律 兴奋 抑制 死亡 不同化学物引起的毒性表现有所不同 中毒体征发展迅速,很快死亡 发展缓慢 非致死性效应的可逆性
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 行为 感觉和运动系统 运动状态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 系统和器官 观察项目 中毒后常见表现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 系统和器官 观察项目 中毒后常见表现
泌尿生殖系统 小便 尿频、失禁、混浊、血尿 肿胀/分泌物增多, 阴户、阴道口、
乳腺、阴茎
皮肤和被毛 黏膜 眼 其他 颜色、张力 结膜、口腔 眼睑;眼球;角膜 直肠温、皮温 一般情况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General Toxicity of Xenobiotics
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毒理学系
张文娟
zhangwj11@
1
毒理学—实验科学,标准的研究方法是整体动物实验 in vivo in vitro
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 终目的是通过外源学物对 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 人(原型)外推,以期评 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 及危险性
剧毒 高毒 中等 毒 低毒 实际 无毒
<1 1~ 50~ 500~ 5000~
<10 10~ 100~ 1000~ 10000~
<5 5~ 44~ 350~ 2180~
<0.05 0.05~ 0.50~ 5~ >15
0.1 3 30 250 >1000
三聚氰胺的急性毒性试验:
三聚氰胺灌胃方式从低剂量给药,每组6只昆明 小鼠(雌雄各半),观察48 h。小鼠死亡后剖解 观察。 最高剂量组给药后9 h,小鼠开始出现不安,呼 吸急促,随后在几十分钟内死亡。其他剂量组 小鼠仅见精神不振,反应迟钝,闭眼伏卧,不食 等症状,随后在24~48 h出现个别死亡。灌胃死 亡的小鼠输尿管中均有大量晶体蓄积,部分小 鼠肾脏被膜有一层晶体。其他脏器未见有明显 的变化。
死亡为终点 分阶段试验 每阶段3只动物 平均经2~4阶段即可判定急性毒性 选择一个剂量开始 25、200、2000 mg/kg 判断: 不需要进一步试验进行分级 下一阶段以相同剂量的另一种性别试验 下一阶段以较高或较低的剂量水平进行
上下移动法(down/up method) 死亡为观察终点
根据初步资料确定第一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 由第1只动物染毒后反应决定第2只动物接受化学 物的剂量
剂量范围 5 50 500 mg/kg 观察化学物毒性反应 最高 2000 mg/kg EEC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 LD50 < 25 mg/kg 高毒 有毒 25 ~ 200 mg/kg
200 ~ 2000 mg/kg > 2000 mg/kg
有害 不分级
急性毒性分级法(acute toxic class method)
体位,叫声,活动异常 运动异常、失调、步态蹒跚、 痉挛、抽搐等等 对外界刺激反应性 易兴奋、激惹,感觉迟钝/过 敏,反应低下/高 脑、脊髓反射 减弱或消失 肌肉张力 松弛或紧张 自主神经系统 瞳孔,腺体分泌 散大/消失;流涎、流泪、出汗 呼吸系统 鼻 鼻孔溢液,鼻翼扇动; 呼吸表现 徐缓/过速,张口/腹式呼吸, 呼吸困难/衰竭 心血管系统 心区触诊,听诊 震颤、心动过速/过缓、心律 不齐等 四肢末端血管 充血,四肢末端明显发红 消化系统 摄食;腹部外形 不摄食、少食、拒食;腹膨 隆、凹陷 大便;粪便硬度颜色 腹泻/便秘;不成形,色泽异常
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 源化学物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经口、经注射 瞬间 经呼吸道、经皮肤 一段规定时间内
24 h内分次染毒 毒性很低
意义
急性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中 最基础的工作,是了解外源化 学物对机体产生急性毒性的主 要依据
急性毒性试验是评价化学物急性 毒性作用的试验,是了解和研究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毒作用的第一 步,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许多有用 的信息和资料
实验动物年龄与性别不同及受试部位影响 个人主观判断的差别 动物物种不同对皮肤反应有差异
皮肤刺激替代试验方法
体外细胞株培养 皮肤组织培养
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体外皮肤重建系统
三 皮肤致敏试验
皮肤致敏(致敏性接触性皮炎)
(skin sensitization,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用于比较其急性毒性大小
GHS
Global Harmonization of Hazard Classifica-tion and Labeling Systems
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和估计值(LD50或LC50值)
接触途径 第1类
5 50 100 0.5
第2类
50 200 500 2.0
第3类
300 1000 2500 10
指发生在化学毒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 损伤作用,如 皮肤原发性刺激、皮肤变态反应、光毒性反 应和光变态反应、接触性荨麻疹、中毒性上 皮坏死、皮肤色素异常、对皮肤附件的损害 (如毛发脱落、痤疮、汗腺损害)、对直肠 阴道黏膜的刺激
局部刺激试验
目的与意义
了解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眼睛的局部刺激性和腐 蚀性,包括眼刺激、皮肤刺激试验 为制定化学物对眼睛和皮肤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是我国农药、化学品和消毒剂毒理学试验程序的 必做项目
主要用于筛选和预测急 性毒性和机制研究
人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
则可进一步深化和证实在动物实 验中所得到的资料
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1. 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2.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 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3. 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 的选择;
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 优化(refinement)
引 言
一般毒性作用
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 毒作用反应
基础毒性
急性毒性 重复剂量毒性 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试验
特殊毒性
致畸 致突变 致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概述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