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老年急腹症“通与变”辨证关系
按中医体系对急腹症进行辨证是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1 2 辨寒 热 .
系指病 情征 象而 言。①寒 证 : 见 腹痛 喜温 , 症
面 色苍 白 , 凉 怕 冷 , 不 渴 或 喜 热 饮 , 便 清 长 , 便 溏 薄 , 肢 口 小 大
舌 淡 , 白而 润 , 迟 。如 病 程 较 长 的 肠 粘 连 、 结 核 所 致 的 苔 脉 肠 肠 梗阻 , 病重病 的恢复期 , 囊炎胆 结石 久用寒 凉药 之后 。 久 胆 ② 热 证 : 见 腹 痛 喜 冷 , 热 自汗 出 , 症 发 口渴 喜 冷 饮 , 红 , 躁 , 面 烦 尿 短 赤 , 秘 结 , 质 或 红 或 绛 或 紫 , 黄 糙 , 洪 数 。如 阑 尾 便 舌 苔 脉
系指病变所 在部位。①里证 : 急腹 症 为 脏 腑 之
病 , 邪 大 多直 接 人 里 , 以 里 证 多 见 , 溃 疡 病 穿 孔 、 梗 病 故 如 肠
定 形 。在 上 则 痛 连 胸 肋 , 气 上 酸 , 苦 呃 逆 , 闷 腹 满 。 在 暖 吐 胸 下 则 少 腹 胀 满 , 痛 无 定 处 , 之 柔 软 , 多 弦 紧 。一 般 急 腹 阵 按 脉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 e o r a o t rt rdt n l hn s a d Wet n M dc e 0 0 O t 9 3 ) d r Jun l f ne ae T a io a C iee n s r e ii 1 c ,1 ( 0 n I g d i e n 2
衰 , 痛 缠 绵 而剧 , 冷 喜 热 饮 , 热 敷 , 溏 泻 , 便 清 长 , 疼 怕 愿 便 小 手 足 厥 冷 , 色 苍 白 。苔 白而 滑 , 沉 迟 。外 寒 者 多 因身 受 寒 邪 面 脉 侵 袭 或 过 食 生 冷 , 病 急 , 痛 较 剧 , 腹 胀 便 结 , 而 不 欲 饮 其 腹 伴 呕 食 , 多 深迟 而 紧 。 脉 34 热 . 肝 胆 湿 热 , 见 发 热 发 黄 , 烦 口 苦 咽 干 , 肋 胀 症 心 胸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谈谈中西医的关系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谈谈中西医的关系导读:今天学习潘澄濂先生(1910-1993)是如何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看待中西医之间的关系的。
01 谈辨证论治目前,临床上所用的辨证论治,大致有三种形式:一为单纯的辨证论治,二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三为探索性的辨证论治。
单纯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传统方法。
它的特点是对同一证候,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特别是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既注意祛邪,又重视扶正,这都是较科学的一面。
所以,中医处理那些西医曾从多种理化实验检查,而无阳性指征的疾病,如不明原因的发热、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以单纯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往往获得意外的良好疗效。
实践证明,辨证论治确有它的优点。
但是,对另一些疾病,如早期的深部肿瘤、白血病、急慢性血吸虫病等,仅凭感官直觉的四诊,要求达到确诊,显然困难。
这也说明单纯的辨证论治不免有它的大醇小疵。
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以现代医学对病的确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参考,藉以提高识病水平,同时对加强中医选方用药的针对性,确有好处。
特别是观察中医中药的疗效,增添了一些客观性指标,也有意义。
笔者认为,双重诊断的辨证论治,是解决病人希望确诊的需要,是提高疗效的需要,是中医临床研究、评价疗效的需要。
当然,在搞双重诊断时,不能丢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探索性的辨证论治,是指以现代医学的物理、生化检査有阳性指征,而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如隐性糖尿病、隐匿型肾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阳性的带毒者等,一般多于体检中发现。
这类病例,凭藉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病变部位和性质,探赜索隐,确是一项新的课题。
对这种隐性病例的治疗,可试以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养正邪自除”等理论,依据检验报告单所提示的资料,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调补气血为主,祛邪为辅,进行探索性治疗,藉以提高抗病力和免疫力,以期获得疗效。
近年来,笔者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携带病毒而无明显症状的患者,认定为正虚邪恋,根据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治则,采用黄芪、白术益气以健脾,当归、茜草活血以护肝,升麻、秦艽解毒以祛邪,随证加减;经初步观察,有其一定的疗效,但尚在积累资料,有待总结。
腹痛的辨证论治之欧阳家百创编
腹痛的辨证论治欧阳家百(2021.03.07)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虚实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无间断,腹部胀满,肠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则痛减者,为寒痛;腹痛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时缓时急,痛而无形,饥则痛增,得食痛减者,为虚痛;痛势急剧,痛时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续不减,得食则甚者,为实痛。
2、辨在气在,血腹痛胀满,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暖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
3、辨急缓突然发病,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因外邪入侵,饮食所伤而致者,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者,属慢性腹痛。
4、辨部位诊断腹痛,辨其发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难,辨证时主要应明确与脏腑的关系。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胁腹、少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及大肠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肾、膀胱病变;绕脐疼痛,多属虫病。
二、治疗原则腹痛的治疗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
腹痛以“通”为治疗大法,系据腹痛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
肠腑以通为顺,以降为和,肠腑病变而用通利,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腑气得通,腹痛自止。
但通常所说的治疗腹痛的通法,属广义的“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是在辨明寒热虚实而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辅以理气、活血、通阳等疏导之法,标本兼治。
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证,古云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此以闭结坚实者为言。
若腹无坚满,痛无结聚,则此说不可用也。
其有因虚而作痛者,则此说更如冰炭。
”《医学真传·腹痛》谓:“夫通则不痛,理也。
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肠梗阻作为外科急腹症之一,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若患者未能引起重视,可能会引发患者生理紊乱的现象,导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当然最为严重的情况则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发生的急性腹痛症状,可能有着15%的几率都是肠梗阻引起的。
若患者发生急性肠梗阻,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情况下,将影响到患者的呼吸系统。
现代西医对肠梗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我国传统中医对于肠梗阻同样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肠梗阻属于“肠结”、“腹痛”等范畴的疾病,患病原因多为患者饮食无规律、劳累过度等等,使得体内淤血残留、热邪郁闭,进而引发了患者肠道功能失调。
中西医在治疗肠梗阻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同一疾病的趋势越发明显。
以下将以肠梗阻这一疾病为例,为大家科普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相关知识,希望有更多的肠梗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晓。
1.肠梗阻的症状表现①腹痛: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将表现为梗阻部位发生肠道蠕动的现象,且此现象极为剧烈,并引发患者发生腹痛,而随着蠕动越发剧烈,肠管过度疲劳,则会逐渐呈现出暂时性的迟缓状态,最终腹痛感也会慢慢消失。
若患者的腹痛表现为持续性的,疼痛感不断加剧,那么可推断为单纯性肠梗阻的发展成的绞窄性梗阻。
②腹胀:一般情况下,发生肠梗阻后,患者会有着腹胀的感受,甚至于发生持续性的腹胀以及强烈的不适感,此时就需要患者及时就医。
③呕吐:肠梗阻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呕吐的现象,若患者有着强烈的呕吐感,呕吐感呈现出反射性,且呕吐出的容物为胃部容物、十二指肠容物等,需要积极就医。
在临床研究中还指出,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发生血运障碍,进而呕吐出的容物伴随着一定的血液。
2.西医治疗肠梗阻现代西医对于肠梗阻的治疗有着多种途径,依据患者梗阻病症程度,患者身体机能可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①胃肠减压治疗:即以禁食的方法来减轻患者机体的分泌情况,这样一来可减轻胃部的分泌物情况,降低患者胃部所承受的压力,患者胃部压力降低了,那么也就可以降低患者的腹胀感,而后利用医学手段将患者梗阻内的消化道气体以及液体进行排空,畅通肠道,能够很好地促进肠道内部的血液循环,如此一来,肠道内部的病菌毒素的吸收状况则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恢复肠道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护理要点
迟钝 , 忆力 差 , 记 对采集 病 史 的完整性 增 加 了 困难 。 其 临床表 现 与体征 不典 型 , 往往 早期 不容 易 诊 断清
楚而被 误诊 。 1 老 年急腹 症 的患者抵 抗力 弱 .心肺功 能低 下 , . 3
的一般多数 为某一 器官 的炎症 病变 。应注 意一些具 ’
有特 征性 和诊 断价 值的症 状和体征 。如急性 阑尾炎
各种 应 激能 力减 弱 , 免疫 功能 低 下 , 病情 变 化 快 , 并 且 全 身感染 中毒症 状较 重 , 情 凶 险 , 病 病程 进 展 快 。 根据 有 关 统 计 资料 显 示 老 年人 急 性 阑尾 炎 就 诊 时
式 的选 择 即要 慎重 。 要 及 时 , 查 切 口一 般 常 选 也 探
择经 左或 右腹 直 肌人 腹 的探查 切 口 , 术 时间 不 宜 手
3 治 疗 要 点
动脉 瘤破裂等 。
1 合并 症与术 后并 发症 多 , 年急腹 症最 常 见 的 . 4 老
31 老 年急腹 症 的治疗 应根 据不 同病例 的特 ; 采 . , 取 “ 体化治 疗方案 ”1 个 [ 3 。治疗 方式上 , 有手 术疗 法 和
作 者单 位 : 6 0 3 山东 省 青 岛 海慈 医疗 集 团 263
患者嘲 。如得 不到 及时 的救 治 , 迅 速发 生休 克 , 会 多 器 官功能 衰竭 , 病死 率 明显 增高 。再 结合 相 关 的文 献 资料分 析 , 现 由恶性 肿瘤 引起 的老年 急 腹症 明 发
显高 于青 壮年 , 如肠 系膜 血管 栓 塞症 、 内疝 、 主 腹 腹
如 病人 体 温 下 降 , 速 。表情 淡 漠 , 考 虑 病 情恶 脉 应 化, 出现休 克。
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断作者:张龙新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第17期外科急腹症是指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紧急处理的腹部疾患的总称。
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肠梗阻等病。
老年急腹症患者大多并存其他疾病,且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误诊率可高达50%以上,术后并发症较严重、病死率高。
现就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探讨如下。
1外科急腹症的特点外科急腹症的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延误诊断,抢救不及时,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和生命危险。
对于大多数外科急腹症来说,手术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手术也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疼痛、出血和一些难以避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患者往往望而生畏。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多患有心血管、肝肾等疾病,手术危险性大。
患者及其家属顾虑重重、犹豫不决,往往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酿成悲剧。
2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老年急腹症患者,临床特点既有急腹症的普遍特点,又有独特性。
①临床表现不典型老年患者对腹痛敏感性差,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感觉功能减退更为明显,因此,发生急腹症时,患者常呈现临床症状、体征与病理变化不平行的独特现象。
老年急腹症患者由于机体反应低下,局部症状少,全身症状一般也较轻。
有的患者腹腔已有明显的化脓感染,发热却不明显;发生腹膜炎时,不一定引出典型的腹膜刺激征,有可能延误诊断,丧失抢救良机。
为此,建议症状不典型的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住院治疗,以便随时观察病情变化;②病情变化快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各种屏障功能明显减弱,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下降,因而病情变化快,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较重,病情凶险,患者会迅速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③病因与青壮年不同老年急腹症常见原因为胆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溃疡病急性穿孔和急性胰腺炎。
由恶性肿瘤引起的老年急腹症明显高于青壮年。
闭孔疝、血管性急腹症(腹主动脉瘤破裂,肠系膜血管阻塞)等疾病明显增多。
中医对于老年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老年病的辨证与治疗老年病是指在人类生命发展中,由于年龄逐渐增长而引起的一系列身体状况的变化和相关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
中医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对于老年病的辨证施治具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辨证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气血运行理论、脏腑学说、八纲辨证以及阴阳平衡等。
其中,气血运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人体内气机的畅通与血液的充盈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而脏腑学说则将人体内脏器的功能与病理联系起来,强调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与调节。
八纲辨证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病情的观察与分析,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三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而阴阳平衡则是中医调节人体阴阳失调的重要手段,通过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老年病的辨证施治1. 阳虚衰弱型老年病:阳虚衰弱型老年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精神疲倦等。
中医治疗上强调调补阳气,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四神汤等,同时可配合食疗措施如多食温热之物、参鸡补阳汤等。
2. 阴虚内热型老年病:阴虚内热型老年病主要表现为口干燥渴、潮热盗汗等。
中医治疗上强调滋阴清热,常用的方剂有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同时可配合饮食调理如多食富含水分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 痰湿阻滞型老年病:痰湿阻滞型老年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脘腹胀满等。
中医治疗上强调化痰祛湿,常用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消积安中汤等,同时可配合适量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4. 血瘀气滞型老年病:血瘀气滞型老年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胁痛、舌质紫暗等。
中医治疗上强调活血化瘀,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通络解瘀汤等,同时可配合保持良好的情绪,缓解气滞血瘀。
三、常用治疗措施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病进行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有一些常用的治疗措施可以辅助治疗,如针灸、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
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急腹症诊断与治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急腹症诊断与治概述西医病理(一)机能障碍是神经-体液调节失常而出现的脏器功能紊乱。
(二)炎症当腹内脏器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生炎症时,除有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外,全身还可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系统机能的变化。
(三)穿孔常是空腔脏器原有病变恶化的结果,也可由于受到外界致病因子的刺激而诱发,或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而发。
(四)梗阻是指空腔器官及管道系统阻塞不通。
可引起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失调。
(五)出血主要是血管破裂。
另一类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而发生的渗血,见于绞窄性肠梗阻、出血性胰腺炎等。
中医病因病机(一)初期正盛邪轻。
见于某些机能障碍、炎症性急腹症的早期或无并发症的单纯性肠梗阻等。
中医多属气滞血瘀或兼有实(湿)热之象。
(二)中期正盛邪实。
人体充分调动抗病机制与病邪抗争,其势剧烈,因而局部病变和全身反应都很明显。
中医病机多属实热或湿热。
(三)后期邪去止复,止虚邪恋,止虚邪陷。
后期急腹症的转归一是经治疗后正复邪退,疾病趋向好转,有的病人表现为邪去正衰,留下一派病后虚弱的征象;二是有的病人残留病变未能完全恢复,正虚邪恋而转为慢性病。
急性阑尾炎西医病因病理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炎症局限于阑尾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扩展至肌层、浆膜层。
2.化脓性阑尾炎炎症发展到阑尾壁全层,腹腔内有脓性渗出物。
3.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壁出现全层坏死,极易破溃穿孔,穿孔后感染扩散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门静脉炎、败血症等。
4.阑尾周围脓肿化脓或坏疽的阑尾被大网膜或周围肠管粘连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或炎性肿块。
临床表现与检查主要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2)胃肠道症状。
(3)全身症状:寒战高热。
主要体征(1)压痛,右下腹局限性显著压痛是阑尾炎坡乖耍的特征。
(2)反跳痛。
(3)腹肌紧张。
(4)右下腹包块,若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右下腹可扪及痛性包块。
检查下列检查方法可协助阑尾炎的定性、定位诊断:(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
老年人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护理要点
成 家属 情绪 波动 , 至消极 情绪 , 甚 尤其 在 自费 患者家 属
中表现 更为 突 出。 2 诊 断要点
腹 症病情 复 杂 , 身 各 系统 功 能 低 下 , 状 不 典 型 , 全 症 同 时老年人 多伴 有 各 种 慢性 疾 病 , 易造 成 误 诊 误 治 。近 年 来 , 用 中西 医结 合 的方 法 来 探 讨 老年 急腹 症 的临 应 床 特点及 诊 治护理 要 点 。
一
般 不发 热 ; 腹 弥漫 性 腹 膜 炎 的病 人 可 出现 持续 高 全
热或 弛 张热 ; 病 人 体 温 下 降 , 速 。表 情 淡漠 , 考 如 脉 应
虑病 情 恶化 , 出现 休克 。
3 治 疗 要点
3 1 老 年急腹 症 的治疗 应根 据不 同病 例 的特 点 , . 采取 “ 体化 治 疗方 案 ”3。治疗 方式 上 , 手 术 疗 法 和 非 个 [ ] 有
1 老年 急腹 症 的临床 特点 分析
处 理老 年急 腹症 首先 诊断 要正 确 , 理及 时 , 据 处 根
老 年急 腹症 的临 床 特点 密 切 观 察病 情 变 化 , 时修 改 及
治疗方 案 。询 问病史 要详 细 、 齐全 。 了解 腹 痛的性 质 、 程度 范 围和时 间 。胀 痛 和钝痛 往往 是 空腔脏 器梗 阻 的 临床 表现 , 定位 清楚 ; 疼痛 尖锐 的一 般 多数为 某一 器官
的 , 治疗 急腹症 的措施之 一 , 是 既是 观察病 情 也是治 疗 措 施付 诸实 行 的途 径 。有 效 的 胃肠减 压 引 流 , 使 大 可 部 分病 人在 短期 内部分 或 完 全 的解 除梗 阻 , 除症 状 消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腹腔脏器疾病
急性炎症性疾病 急性穿孔性疾病 腹腔脏器阻塞或扭转 破裂出血性疾病 腹腔血管性病变 腹腔脏器其他疾病
腹外脏器疾病
胸部疾病 中毒及代谢性疾病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神经原性及神经官能症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5
腹腔脏器疾病
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盆腔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6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7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8
腹外脏器疾病
胸部疾病(肋间神经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
中毒及代谢性疾病(慢性铅中毒、急性铊中毒、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尿毒症、原发性高脂血症)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腹型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
神经原性及神经官能症(腹型癫痫、脊髓结核胃肠危象、 癔病性腹痛)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9
如何鉴别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
发热与腹痛的先后 腹痛部位的明确与否 压痛点的固定与否 腹膜刺激征的有无 其他部位阳性体征的有无
急腹症的诊断思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原
则
10
如何诊断外科急腹症?
病史(饮食习惯、溃疡病史、蛔虫病史、冠心病史、经带胎产史、
急性穿孔性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胃癌穿孔、急性 肠穿孔…… )
腹腔脏器阻塞或扭转(急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病、胆道结 石、肾输尿管结石、急性胃扭转、 卵巢囊肿蒂扭转…… )
破裂出血性疾病(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 腹腔血管性病变(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静脉血栓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7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中医对症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34/3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4.3%(26/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综合疗法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病症的统称,在临床上较为常见[1]。
急腹症通常包括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肠梗阻等,该病有着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危险性高等特点,引起人们高度关注[2]。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外科手术对急腹症进行治疗,并取得一定临床效果,但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3]。
近年来,有研究认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腹症上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预后[4]。
基于此,本研究以35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以2013年8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8.2±3.3)岁;疾病类型:急性阑尾炎15例,急性胰腺炎10例,急性肠梗阻1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8.3±3.4)岁;疾病类型:急性阑尾炎14例,急性胰腺炎11例,急性肠梗阻1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谈谈老年人外科急腹症诊治
谈谈老年人外科急腹症诊治在外科的诊疗中,急腹症是比较常见的病症类型,其主要表现就是腹痛,还会同时发生多种症状,比如发热、腹泻、便秘、呕吐等,这些病症给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急腹症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生率较高,病情急、发病快,患者的疼痛反应比较剧烈,影响正常的生活,如果没有及时的救治,甚至会威胁生命健康,所以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
老年人的身体比较特殊,急腹症也比较特殊,而发生率最高的分别是急性阑尾炎、胆道急症、急性肠梗阻和腹部创伤等,所以要结合老年人外科急腹症的特点,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1.老年急腹症的特点1.1临床表现比较特殊因为老年人的神经细胞兴奋度不断的减小,感觉功能也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造成腹痛敏感性下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痛感降低明显,有轻微的疼痛无法感知到。
因此,老年急腹症表现比较特殊,往往和临床病理变化是不一致的。
比如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通常不会表现出消化道的症状,阑尾炎以穿孔却没有强烈的感受。
消化道穿孔几小时后,引发腹膜炎,查体后没有发现明显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也不明显。
老年人的机体反应能力降低,痛觉不敏感,局部症状较少,全身症状也很少。
有些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化脓感染问题,却没有明显发热,白细胞也没有明显升高,所以临床判断难度升高。
1.2病情变化快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状态比较差,脏器的功能减弱比较明显,各种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免疫功能比较低,抗感染能力不足,所以老年急腹症患者的病情会快速发展,容易引发全身中毒症状,病情比较危重。
比如老年急性阑尾炎的患者,穿孔、坏疽死的概率达到51%,超过其他年龄段的患者。
而一些患者在消化道没有明显感受的情况下,已经有非常严重的穿孔或者出血的情况。
1.3并发症多老年急腹症患者通常还会伴有多种并发症,同时有多种症状出现,容易将急腹症的症状掩盖,导致诊断和治疗难度比较高。
老年急腹症发生之后,引发旧病复发、加重。
因为老年急腹症通常会比较严重,病情发展速度快,即使成功手术、及时救治,也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情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0)【含答案精选100题】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易错题1、患者,男,71岁。
双下肢水肿5年,渐致面色苍白,神疲畏寒,腰膝酸软,小便点滴不爽,排尿无力,近两天来,尿闭不通,头昏泛恶,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治法宜选A.温运脾阳,行气利水B.温补睥肾,和胃降浊C.温肾助阳,化气行水D.温阳益气,补肾利尿E.健脾益肾,化湿开窍【答案】B2、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的年代是A.商代B.周代C.秦代D.汉代E.明代【答案】B3、胁痛的辨证要点,当以何者为主A.肝胆B.气血D.虚实E.阴阳【答案】B4、明确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的是哪一部书A.《景岳全书》B.《诸病源候论》C.《金匮要略》D.《医学心悟》E.《千金要方》【答案】A5、治疗癃闭.遗尿的穴位是A.太冲B.大陵C.神门D.内关E.阴郄【答案】A6、对诊断骨质疏松最有意义的是B.血清转氨酶C.谷氨酰基转肽酶D.血清碱性磷酸酶E.肌酸磷酸激酶【答案】D7、患者,女,40岁,已婚。
经血非时而下,淋漓日久不尽,色淡红,质清稀,伴神疲气短,面浮肢肿。
纳呆便溏。
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治疗应首选A.补中益气汤B.固本止崩汤C.加减苁蓉菟丝子丸D.举元煎E.归脾汤【答案】B8、患者,男,45岁。
大便秘结不通,排便艰难,伴腹胀痛,身热,口干口臭,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A.足三里.三阴交B.中脘.太冲C.神阙.关元D.合谷.曲池E.气海.脾俞【答案】D9、患者,女,22岁。
月经不调,常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
治疗应首选A.足三里.脾俞.太冲B.命门三阴交.足三里C.关元.三阴交.血海D.气海.三阴交.归来E.关元.苎阴交.肝俞【答案】C10、雷头风发作的病机多是A.风热夹痰上冲B.湿热夹痰上冲C.风热夹湿上扰D.风湿夹火上扰E.风热夹瘀上扰【答案】B11、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者,称A.郑声B.谵语C.错语D.夺气E.独语【答案】D12、患者,男,30岁。
辨象施治与辨证论治的辩证关系
辨象施治与辨证论治的辩证关系许龙泉;许峰【摘要】@@ 四象医学起源于<东医寿世保元>[1],是李济马(1837-1900)先生创立的朝鲜族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四象人"既是4种体质和4种基本病证类型模式的综合体,又是一种独特的藏象概念,是四象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02【总页数】3页(P130-132)【关键词】辨象施治;辨证论治;辨证关系【作者】许龙泉;许峰【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部中医学院,吉林延吉,133002;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四象医学起源于《东医寿世保元》[1],是李济马(1837-1900)先生创立的朝鲜族民族医药学理论体系。
“四象人”既是4种体质和4种基本病证类型模式的综合体,又是一种独特的藏象概念,是四象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论核心。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虽说源于《内经》,完善于明清之际,却是从《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启发而加以系统化的。
四象医学亦源于《内经》而发于《伤寒》,是对中医五行、藏象和体质学说的变革和应用。
八纲概念是四象体质的构筑要素,八纲辨证是辨象施治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
结合整体进行辨象施治,是提高辨象施治质量和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住辨象施治与辨证论治的辩证关系,对于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四象医药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四象”源于《内经》,“脏局”别于藏象四象医学之“四象”一词起源于《周易》。
《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生八卦。
”遵循这一原理李氏便勾勒出四象医学的“太极与四象”式的脏腑间关系模式。
《东医寿世保元》说:“五脏之心,中央之太极也,五脏之肺脾肝肾,四维之四象也。
”四象医学根据人的体质特征,把人分为4种基本类型,即太阳人、少阴人、少阳人、太阴人,合称为“四象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Leabharlann 】 急 腹 症老年通 与 变
血 压 1/k a 神 志 清 , 神 疲 软 。 膜 稍 有 黄 染 。 双 肺 呼 吸 音 48 P 。 精 巩 粗 , 干 湿 性 音 , 率 6 无 心 4次/ i 、 齐 , 病 理 性 杂 音 。 腹 平 mn律 无
内科 急 腹 症 是 临 床 常 见 病 与 多 发 病 , 代 不 少 医 家 对 此 实 历
・
1 7・ 36
腹 持 续 性 疼 痛 , 时 腰 酸 、 晕 、 悸 、 乏 、 食 减 无 味 。检 同 头 心 疲 纳 查 : 苦 表 情 , 膜 ( ) 心 肺 ( ) 腹 软 平 坦 , 上 腹 压 痛 , 经 痛 巩 一, 一, 右 神 系 统 阴性 , 验 室 检 查 血 白细 胞 增 高 。 实
( 稿 日期 2 1 0 - 0) 收 01 - 3 3
中西 医结合论 老年急腹 症 “ 通与变 ” 辨证关 系
张 志 华
上 海 市 奉 贤 区平 安 社 区卫 生服 务 中心 ( 海 2 1 1 ) 上 0 4 3
中 图分 类 号 : 6 61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7 5 2 1 ) 8 1 6 — 2 R 5. B 10 — 4 X(0 10 — 3 6 0
症 见 胸 胁 作 痛 , 累 后 加 重 , 慌 疲 乏 , 心 烦 口干 , 晕 劳 心 伴 头
养 。 应 滋 阴养 肝 , 热 利 胆 。 一 贯 煎 合 越 鞠 汤 : 参 1g 麦 治 清 予 沙 2.
冬 1 g 当 归 1 g 生 地 黄 1 g 枸 杞 子 1 g 川 楝 子 1 g 制 香 附 2, 0, 2, 2, 2,
鸣 , 差 , 白 芍 、 花 , 六 味 地 黄 汤 加 减 以 滋 水 涵 木 , 效 寐 减 菊 配 疗 更 佳 。 随 访 2月 未 复 发 。
痛 . 属 本 虚 标 实 , 虚 血 瘀 。 者 年 近 七 旬 , 程 日久 , 气 证 阴 患 病 精 亏 耗 致 肝 肾 阴 液 不 足 , 不 涵 木 , 阳 上 亢 阻 遏 清 阳 , 血 逆 水 肝 气 乱 , 络 瘀 阻 而 发 头 痛 , 处 固 定 ; 络 不 畅 , 阳不 升 见 头 脉 痛 脉 清 晕 : 失 所养 , 发胸 闷气 短。方 用行 气活 血化瘀 之丹 参饮 , 心 而 合 平 肝 潜 阳 、 阴 安 神 之 天 麻 钩 藤 饮 加 减 治 之 , 奏 良效 。 滋 共
可 因 从 化 的多 变 性 去 否 定 这 种 一 致 性 。 案 2 何 某 , 性 ,4岁 ,0 9年 4月 7 日就 诊 。 主 诉 右 上 : 女 6 20
行. 中结 者使之 旁达 , 虚者助 之 , 寒者 温之 以及热者 寒之 , 这些
都 是 通 的方 法 。笔 者 治 疗 急 腹 症 选 用 越 鞠 丸 为 基 本 方 加 味 治
提 示 胆 囊 结 石 或 胆 道 蛔 虫 , 之 急 性 炎 症 产 生 充 血 水 肿 , 多 加 或
或 少 地 存 在 着 胆 道 机 械 性 梗 阻 的 因 素 , 响 胆 汁 反 流 , 致 胆 影 导 汁郁滞 。( ) 大多数 患者 在发病 阶段具 有典 型的 阳明腑实 、 2绝 潮 热 、 胀 满 拒 按 、 秘 不 通 、 沉 实 有 力 等 腑 气 不 通 的 临 床 腹 便 脉 表 现 和 体 征 。 ( ) 医 学 与 中 医 学 研 究 亦 证 实 , 慢 性 炎 症 势 3西 急 必 有 瘀 血 存 在 , 致 不 通 则 痛 。其 右 上 腹 疼 痛 固 定 及 拒 按 , 导 也
・
l6 ・ 36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1年 8月第 2 O卷 第 8期 J T M. u . 0 1 V 12 N . E C A g 2 1 , o. 0, o8
芎 1 g 白 芍 1g 牛 膝 3 g 生 地 黄 1g 炒 酸 枣 仁 2 g 菊 花 5, 5, 0, 5, 0, 1g 甘 草 6 。 服 用 7剂 后 , 痛 头 晕 症 状 明 显 好 转 , 仍 耳 0, g 头 诉
性 与 患 者 体 质 有 着 寒 与 热 , 与 湿 等 属 性 对 立 的 差 异 。 不 同 燥 在
虽 为 复 杂 , 总 不 外 乎 情 志 不 畅 、 食 不 节 、 胆 失 疏 、 病 及 但 饮 肝 气 血 、 病人络 、 血积于胆腑 或肝 气横逆 中焦 , 火湿食互 阻 , 久 瘀 痰 脾 胃运 化 失 度 , 气 久 郁 化 火 , 热 蕴 积 胆 道 , 气 郁 为 主 , 肝 湿 其 延 及 五 郁 实 为 本 病 发 生 发 展 之 关 键 。其 病 机 特 点 可 用 “ 而 不 郁 达 , 通则痛 ” 以概括 。临床上有 以下特 点 :1寒 颤 , 热 , 不 加 () 高 黄疸 . 胆红 质 、 总 1分 钟 胆 红 质 、 清 碱 性 磷 酸 酶 值 增 高 , 血 B超
2 因 证 而 变
《 问・ 经论》 “ 眩之道 皆出于经 隧 , 素 调 云 五 以行 血 气 , 气 血 不 和 , 病 乃变化而 出” 百 。血 液 之 所 以 产 生 病 理 变 化 , 在 一 定 是 条 件 下 , 行 而不 畅 或 部 分 不 通 , 血 以致 生 命 赖 于 生 存 的 生 理 性 血 液 , 分 不 同 程 度 地 转 变 为病 理 性 瘀 血 。 如 急 性 胆 系 感 染 , 部 属 中医学 “ 痛” “ 疸 ”“ 痛” 范 畴 , 病位虽 在肝胆 , 胁 、黄 、腹 等 其 但 和 脾 胃密 切 相 关 。 气 血 冲和 , 病 不 生 , 有 怫 郁 , 病 生 焉 ” “ 万 一 诸
践 和 研 究 , 积 累 了丰 富 的 临 床 经 验 和 资 料 。 由 于 老 年 急 腹 症 并
来 势 急 , 化 快 , 变 多 , 果 关 系 复 杂 , 阳 变 化 正 邪 相 争 和 变 病 因 阴 气 机 逆 乱 的 病 例 演 变 也 不 同 。所 以 首 先 应 判 明病 机 , 才 能 立 法 。 笔 者 试 从 中 西 医 结 合 角 度 探 讨 急 腹 症 “ 与 变 ” 辨 证 关 通 的
,
故 人 身 之 病 多 生 于郁 , 、 、 之 疾 尤 甚 。本 病 的 病 因 、 理 肝 胆 胰 病
以通 为 用 作 为 内科 常见 急 腹 症 异 病 同治 的一 种 方 法 . 不 并 排 斥 疾 病 发 展 各 个 阶 段 的 辨 证 加 减 用 药 。 处 理 好 两 者 关 系 是 提 高 内科 急 腹 症 疗 效 的关 键 。 由 于 体 质 这 一 内 因 的 差 异 与 内 科 急 症 的发 病 和 从 化 , 有 密 切 关 系 。 特 别 对 于 老 年 人 。 弱 确 体 多病 。 往 导 致 内 科 急 症 的 复 杂 性 、 变 性 。 病 之 阴 阳 因 人 而 往 多 变 和 邪 气 因 人 而 变 化 的 观 点 , 键 在 于 个 体 体 质 差 异 性 , 致 关 导 证 候 的 多 变 性 。 如 急 性 黄 疸 型 肝 炎感 受 肝 胆 湿 热 之 邪 。 其 人 若 阳热 素盛 , 热极 易 化燥 伤 阴 。 伤 营血 , 快 出现 高热 、 邪 内 很 神 昏 、 搐 、 斑 、 绛 等 症 。反 之 平 素 阳 热 不 旺 , 性 黄 疸 性 肝 抽 发 舌 急 炎 发 展 或 慢 性 迁 延 性 肝 炎 肝 硬 化 ,表 现 为 神 疲 乏 力 。头 目眩 晕 , 肋 隐 痛 , 谷 不 香 , 质 暗 红 , 病 理 过 程 表 现 就 会 迥 然 胸 纳 舌 其 不 同 。从 化 的 发 生 , 决 于 邪 正 双 方 形 势 和 性 质 , 外 邪 的 属 取 当
1g 川 芎 1g 山栀 子 1g 焦 六 曲 1g 服 3剂 后 腹 痛 止 。 方 2, 2, 2, 2。 上
加减续服 1剂而病愈 。 5
目眩 , 红 少 苔 , 细 无 力 。 久 病 体 弱 , 血 不 足 . 胆 脉 络 失 舌 脉 精 肝
疗 本病 , 得满意疗效 。 取 案 1 刘 某 , 性 ,5岁 。2 1 : 女 4 0 0年 3月 6 日就 诊 。主 诉 突 发 右 上腹部 胀痛 5 , 恶心 、 热 , 持 续性 疼痛 , 发性 加剧 , d伴 微 呈 阵
且 放 射 至 肩 背 部 。 温 3 . ̄ 脉 搏 6 体 68C, 4次 / n 呼 吸 2 mi, 6次/ n mi,
是 瘀 血 内 阻 所 在 。为 此 , 腹 症 治 疗 立 法 , 以 “ ” “ 而 达 急 应 通 及 郁 之 ”对 其 实 者 “ 而 泻 之 ” 具 体 治 则 。 临 床 中 , 通 为 用 是 治 . 散 为 以 疗 急 腹 症 不 同疾 病 的 共 同 基 础 。包 括 调气 以和 , 逆 者 使 之 下 上
痛, 引及 肩 部 , 闷纳 呆 , 胸 口苦 泛 酸 , 怒 急 躁 , 便 深 黄 , 便 易 小 大 干 结 , 黄 腻 , 边 紫 , 弦带 涩 。辨 证 属肝 郁 气 滞 , 病 及 血 , 苔 舌 脉 气
瘀 血 积 于 胆 腑 不 通 则 痛 。治 应 疏 肝 理 气 , 血 利 胆 , 腑 排 石 。 活 通 方 予 越 鞠 汤 加 减 : 芎 1g 苍 术 1g 制 香 附 1g 山栀 子 1g 川 0, 2, 2, 2, 焦 六 曲 1g 制 大 黄 1g 当 归 1g 广 郁 金 1g 延 胡 索 1g 茯 2, 0, 0, 2, 2, 苓 1g 金 钱 草 2 g 鸡 内金 1g 服 1 腹 痛 好 转 , 后 腹 痛 2, 0, 0。 剂 2剂 停 止 , 后 症 状 缓 解 , 后 共 进 6剂 , 访 至 今 未 复 发 。 3剂 前 随
患 者 的身 上 则 可 出 现 相 反 的证 候 。这 是 由于 外 邪 的 种 类 和 属 性 的不 同 其 伤 人 亦 有 所 偏 , 的 体 质 亦 有 阴 阳 、 实 、 热 、 人 虚 寒 燥 湿 等 之 差 异 , 以 当外 邪 入 侵 , 正 相 争 , 可 以产 生 各 种 不 所 邪 便 同 的 病 理 反 应 。 不 过 这 种 从 化 是 由 于 个 体 体 质 差 异 所 导 致 的 多 变 结 果 . 证 侯 的 特 点 , 然 与 外 邪 的 属 性 是 一 致 的 , 不 其 仍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