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2024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一)语文试卷
2024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几年间,本书作者(熊培云)陆续接受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湖南经济文化》等媒体的采访,就本书的写作及其他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
以下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问:土地流转改革被称为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这意味着土地可被农民换成“看得见”的资产,这算是不小的进步吧?熊培云: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这些无疑是有进步的,但进步得还不够。
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
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根本。
就像我们常讲的,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
将土地还给农民本是件很有希望的事情,私有产权不仅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议价权。
这些年大家之所以赞美物权法,正是因为受保护的物权不仅保障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构成了针对权力的防御与分权。
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
______。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认为土地一旦开放,许多城里人就会到农村去买地,然后呢,农民会不顾一切,为了换酒喝或者给孩子交学费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最后的结果是农民无家可归了。
熊培云名言名句大全-18句
熊培云名言名句大全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
曾驻巴黎,任《南风窗》驻欧洲记者,兼国内若干影响力媒体专栏评论员及社论作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译丛”创始主编委员。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18句。
1、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请你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
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来完成。
2、国界这人造之物,既为人类的自由而生,也将为人类的自由而死。
3、人生而现代,却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4、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5、关乎心灵的东西,往往是向善的;导致人走向罪恶的,往往是人的理性抉择,是计算。
6、端正不了一个人的思想,就试着端正这个人的姿势,这同样是一种暴力。
7、除了思维的乐趣,我几乎没有长久的乐趣。
8、我心目中的好书,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够塑造我的灵魂;二是能够使我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交往。
9、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
10、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就会发现,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
11、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毫无意义。
12、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13、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
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14、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15、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更加高远的未来,无论生活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亘古如新。
16、生活,让战争走开,让帝国坍塌17、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
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
18、偶尔走失,从未离开。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
是他带领白虎村村民抗拒强拆,为寻求声援, 他成7晴民眼里 “ 发帖
这 样 的新 闻 让人 叹 息。 我 们这 十 国家 .鼻 是挫 折 无 穷. 刚 刚 没有 外赦 八慢 ,内 部也喜 流 行 “ 只许 我建设 , 年许你 建设 ” 的暴 力 走 进 中圆屈 指可 敷的 几个 古村 藩.枕 知道 这十 圆家 L经 失去 7 多少 宝童的 东西。 以拍 卖舍上 的价格 m厦 固家主 来衡量世 闸万 物 的意j .奉难 发现 ,每个村 庄的价 值就是 一座 田明 因,甚至 高于圆 明 L
得世 界幂应 谙是这 样的弱 内诬畲 。
消失的反倒是一些城里的老建筑m应有着馋九历史的村庄。在
欧洲 ,许 ; 仍住在 百年 的民宅 里, 中国的城 市 . 经很 少能看 到 人 子 .苹是 鲢于 战戈 ,便是 毁 于建设 。夺 人 匪夷所 悬的 是 .姑于 1 1 9 9
及至年长.多读7些书,有T些闻 ,明白了些因果与事理, 有七 十年所 史的房屋 。在 变化缓 慢的 村 ,过去 由几代 人盖起 的太 宅 这种 盖耻 感使开始 兵分两路 : 堆续 问罪强 权.有枪 也不 能耍流氓 ; 一路 另—路刖 开始问 罪这个 田掌- - 城市房 屋拆 迁静倒 竞然 套有 “ 诉*期 间不停 止拆迁 的执行 “ )千年 的文 明,何 d盎弱 至此 如 马 L 年的 《 仿 采 。 蔓尔尼 当年到 中田之 发现 ,传说 中的 “ 央帝 西” 中 ,不 过是 一十傲 慢 这样荒 唐的规 定 . 佛宣 示 “ 车停战” 的主帝带 着一辩 势利的 臣于.故 步 自 ,守 着一个 “ 封 伟走 的虞墟”
拆 小时 幢上 所史乖 .读 剐 田明 固一 节时. 听到 那 多的 固宝桩 羹 十 “ ”字 都没有 写.使将 田明 固蛙 T个精光 雨 采笔下的 速两个 强 法联 军抢走 ,漉 落海外 ,难免和 太人们 一样有 一种盖 耻感 。不过 ,对 盗在 中田不 复存在 .但是体 现弱 内强畲 的番力 ,并没 有在这 片土地 上 于 十 下稿子 采说,这 种盖耻 感.必 须配合 太量 想象才 能完成。 毕 消失。 一 竟 .从皋没 有见到 过那些 珍宝 .更不知 其价值 几何 。R是朦 朦肫脆 觉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4 圆明园的毁灭》一、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位于第14课。
本课以“勿忘国耻”为主题,通过讲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及其惨遭侵略者毁灭的经过,旨在培养学生的四维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能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将学会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内容分析课文详细描述了圆明园作为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其建筑宏伟、景观丰富多样,收藏了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的入侵,使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化为灰烬,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教学目标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并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毁灭的悲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激发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
难点: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师: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这样一座人类的奇迹,就是圆明园。
但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奇迹,却在一场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答案?生:想!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课内探究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
熊培云:追寻故乡,方得自由作者:张海英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7年第7期张海英他曾是专栏作家和时评记者,近年来,逐渐从写时评转为写书。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西风东土》等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现实生活的表象和肌理,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他就是文风自由、明辨、宽容、温暖的熊培云。
在生活的磨难里学会思考上世纪90年代初,熊培云考上了南开大学,这个消息轰动了整个乡镇。
为供他读书,家里已经捉襟见肘,但是考虑到孩子考上了这么好的学校,是整个乡镇从来没有过的大喜事,父亲还是狠狠心拿出钱,接连在村里放了两场电影。
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祝贺,熊培云既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又体会到殷殷众望。
“那是一种朴素而神奇的内心契约——村里电影都为你放了,你将来怎么可以有负于父老乡亲?”大学期间,熊培云除了保持对文字的喜爱,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赚钱上。
饿肚子的感觉比什么都来得实在,与诗和远方相比,熊培云必须先解决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从父辈佝偻的腰背和粗粝的手指上,熊培云深刻体会到贫穷和无奈,边读书边赚钱的日子里,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多思考,贫穷从来都不是生活带给人们的障碍,相反,没有那段日子,他的未来或许不会那么精彩。
应该说熊培云是幸运的,毕业后他在一家报社工作,那正是纸媒吃香的年代,可以拿着不错的薪水。
他每月除了买些日用品外,大部分的钱都寄给家里。
“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迎来送往之间匆匆度过。
”熊培云在报社工作期间,发现人们变得越来越实际,也越来越浮躁,忙碌的人们眼睛都盯在赚钱上,很少有人沉下心去读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熊培云本是个爱思考的人,遇事有观点有见解,所以顺势而为开始写时评。
熊培云相当勤奋,他的脑子里总是装着比别人更多的想法,对新事物接受得也比较快,通常一个社会现象发生,他会很敏锐地察觉到焦点之处,迅速动笔,加班加点。
圆明园中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介绍
圆明园中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介绍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一座以山水为主题的皇家园林。
园内的建筑、景观等都体现了田园风光的特点。
下面我将从园内的山、水、村、野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圆明园中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内的山势起伏,错落有致。
山岭蜿蜒曲折,给人一种宽广和自然的感觉。
山间的小路蜿蜒而上,穿行在林荫之间,似乎置身于田园风光之中。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园区的美景,仿佛置身于一片原始的农田之中。
园内的水系错综复杂,丰富多样。
湖泊、河流、水榭、渡船等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光。
湖水清澈见底,荡漾着微波,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在湖边散步,可以欣赏到四周的村庄景色,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华的农村。
园内的村落建筑充满了乡村气息。
小巷弯曲而静谧,古色古香的建筑散发着浓郁的乡土味道。
房屋的屋顶上覆盖着青瓦,墙壁上嵌着木雕,窗户上挂着红灯笼。
这些细节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乡村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村。
园内的野生动植物丰富多样。
各种花草树木在园内随处可见,给人一种自然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在园内的小道上散步,可以欣赏到各种野花的美丽,听到鸟儿的欢唱。
这些野生动植物的存在,使整个园区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圆明园中的山乡村野景观,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园内的山、水、村、野都体现了田园风光的特点,给人一种宁静、舒适和自然的感觉。
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享受乡村的宁静和田园的美景。
无论是漫步在山间小道,还是坐在湖边观赏风景,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圆明园中的山乡村野,是一个真实的田园风光的代表,也是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范文精编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在经历了三十年多改革开放这样深刻变革的时代,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有过村庄的回忆。
要离开村庄,如今并不困难,背上一个行囊,北上或南下,就能够迅速地让村庄成为你的思念。
但是,离开村庄的你,还回得去吗?也许,你的村庄消失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你的老屋早已推倒,成为一座新城的一角。
总之,你住过的村庄已然不在。
或者也许,你的村庄非常幸运地、依然青山绿水地耸立着,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城市生活的梦还能嫁接得上那里的十里稻香吗?你还能追寻得到乡村少年的足迹吗?现在的村庄还是你住过的村庄吗?读熊培云先生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总是让我发出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追问,关于村庄的追问。
也许,是因为我也有过在村庄里生活成长的经历,也有过几乎逃离般地离开村庄的历程。
有过这样的经验的,一定有许多许多人。
就如熊培云先生所说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束缚了农民的手脚,当农村源源不断地把生产资料送往城市的时候,城市的工业化得以提速,城市生活有了切实的保障,而农村却因资金贫乏、人才匮乏、政策限制,而呈现出一定的衰败和沦陷。
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通过升学、入伍、进城打工的方式,离开他们的家园。
这有什么办法呢?不离开,就意味着可能没有前途,没有更美好的生活。
作为千千万万离开村庄中的一员,我承认,二十多年前,当我离开村庄,踏上城市、跨进工厂门槛的那一瞬,是多么欣喜,值得庆幸。
但随之而生的,是我对村庄的无限牵挂,因为那里还生活着我的父母。
有时候,我倒是觉得,村庄已不是我的村庄,这不是我的错,因为,当我离开村庄的时候,我的田地就被其他村民“瓜分”了。
只要户口从村里迁出,虽然是生于斯长于斯,但从法律意义上你已彻底不属于这个村庄了。
城乡之间的楚河汉界就是如此分明。
造成这种诡异结局的原因,常常会直指那个阻碍城乡交流的户籍制度。
好在,冰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户籍制度,到今天似乎有了消融的一天。
社会的改良和变迁,并不像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那样立竿见影,总是在经历很长的努力后,才艰难地向前迈上一步。
重拾乡村主义
重拾乡村主义提要: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他更愿意用“乡村”一词。
相较于“农村”“农民”,“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文/ 陈晓萍“农村”成为一个暧昧而沉重的字眼,它被认为是贫穷、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又是改天换地的对象。
作为一名从农村“提着笔杆子进城”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熊培云,自然对农村充满了感情,然而在他的新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他更愿意用“乡村”一词,而不是“农村”。
他说,相较于“农村”“农民”,“乡村”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装载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
上个世纪80年代,还需要填写家庭成份的时候,我在表格中填是的:知识分子。
当时颇有一丝自豪。
其实追根溯源,父亲的家庭成份是农民,他是第二代农民,1959年进城读大学而离开农村,所以我应该是第三代农民。
“农村”和“农民”这两个词何时成为蔑称?我企图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寻找答案。
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农村史。
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总与打破既有土地分配格局有关,而20世纪的中国革命,平均地权既是革命者的最初梦想,也是动员农民拥护并参与革命的手段。
正是因为没有重视与落实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因为不明智的土地政策,成为蒋介石失去了农民支持的重要原因,进而失去了整个大陆。
动员和依靠农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胜利的新政权,却并没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而尚有一系列制度积弊需要改革,其中最被诟病就是户籍制度。
作为一名城里人,我也一直对户籍制度耿耿于怀,其实户籍制度最大的牺牲者还是农民,农民从此沦为二等公民,因此也有了“农转非”一词。
50年代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让他动弹不得,永远种粮食这种方式来实现资金积累”。
1961年,刘少奇谈到农民为工业化承受的负担时说:“现在地主阶级被我们打倒了,实际上是城里人跟农民争饭吃,争肉吃,争油吃,争鸡蛋吃,争棉花,争麻,等等。
圆明园的毁灭ppt课件
平湖秋月
民族建筑
西洋景观
世界上伟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历代名人书画
各种奇珍异宝
学习圆明园被毁夹的过程
贪婪、无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 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 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愤怒、痛惜
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 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 价值的句子。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 的皇家园林。
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 馆。
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 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
众星拱月的布局 风格各异的建筑 收藏文物的珍贵
野蛮
暴露了英法联军残暴与野蛮的强 盗行径。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 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首尾照应: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心 中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主旨归纳
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 者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 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
圆明园地理位置和布局:
方位: 北京西北郊 组成: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周围: 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
西、南三面
西 小园 小园
众星 北拱月
圆明 三园
小园 东
小园
小园 南
小园
朗读第3-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昔 日的辉煌。
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买卖街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人教版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人教版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tuī jiàn máo dùn qī zhàzhòu yèxiōng táng zhǎn xīn huá rán bǎn dèng二、辨一辨,再组词暇(______)拇(______)诣(______)惠(______)敝(______)假(______)姆(______)指(______)慧(______)敞(______)三、补全下列的成语太平(____)(____)国(____)民(____)(____)(____)足食(____)居(____)业(____)通人(____)人寿(____)(____)(____)(____)之秋兵(____)(____)乱流离(____)(____)生(____)涂(____)(____)(____)人亡(____)(____)遍野再写出两个表示太平盛世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再写出两个表示战争年代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四、划掉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剥.花生(bāo bō)咀嚼.(jiáo jué)系.铃铛(jìxì)蒙.古包(měnɡménɡ)亡.赖(wúwánɡ)应.声(yīnɡyìnɡ)五、选词填空。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1.“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_________)地喃喃着。
2.毛主席(_________)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即使……也……只有……才……3.这么重的伤势,(_________)军人(________)能这样从容镇定!4.(________)你做了很大的努力,由于参赛的人多,(________)要有落选的思想准备。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读后感
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通过对其故乡的人情世故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农村的大历史画卷。
农民似乎是全天下最傻的人。
纵观历史,有一个现象很有趣,在动乱的年代,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各种势力依靠的力量,然而革命成功后,大部分农民还是农民,依旧是被剥削、压迫的对象,只有少部分人通过革命成功转变为统治者。
一旦革命完成,曾经的战友,曾经的信誓旦旦早已烟消云散,在统治者眼中的只有其自身的利益。
天下大势如流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农民却一直居住在离河岸很远很远的地方,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习题及答案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习题及答案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阅读习题及答案(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圆明园的毁灭的阅读答案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阅读答案,请参考!圆明园的毁灭阅读答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 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1.联系上下文,想想文章中划线的部分起到什么作用?A.总起B.过渡正确答案:B2.选择正确的解释。
武陵春色()A.情景,景象B.种类C.脸上表现出的样子正确答案:A3.选择正确的解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创新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创新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阅读;学会阅读,方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循着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不可估量”这一中心词展开活动,以初识圆明园,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设计思路,领悟圆明园的价值和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
引领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通过丰富的语言训练,入情入境的多媒体引导,独具个性的朗读体验,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力求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高效语文课堂。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与圆明园有关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完成预学案。
2.了解圆明园的相关、文字,以及与清朝末年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写课题。
2.激情叙述:“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园之园的“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3.引导质疑:看到这三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预设:想起了火烧圆明园的故事;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各处的名胜古迹。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题目构建话题,了解预习效果,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学生自由通读全文。
提示:遇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把每一个句子都读通、读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读准“煌、陵、澜、烬、剔”的读音。
给会认字组词语,了解字义。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毁灭估量众星拱月辉煌殿堂武陵饱览仙境宏伟唐宋闯入统统销毁奉命(3)区别形近字:拱—供境—镜销—消(4)识记字形。
如:“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区别开,不要多一竖。
(5)理解词语。
如“众星拱月、辉煌”等可出示进行理解。
(6)指导写字。
①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的书写动漫,让学生观察。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无法复制的土地灵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当下,“复制”似乎无处不在:点击一下鼠标,可以复制一篇文章;接受一次整容,可以复制一个偶像;建造一条流水线,可以复制一批产品;圈划一块土地,可以复制一座城市;阅读一本书,可以复制一种想法……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试题来源】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无法复制的土地灵魂科技日新月异,“克隆”技术无处不在,“复制”变得如此简单。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人购买一片片土地,复制着一幢幢高楼大厦,他们在满心愉悦地数钱时,却不知自己已摧毁了那一片片土地的灵魂。
土地的灵魂,是无法复制的,一片土地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许多有历史特色的建筑被迫褪去古老而沉重的青砖大衣,广州被复制成纽约、东京,连广州极具特色的骑楼、西关大屋也难逃此劫。
原本富有西关特色的恩宁路现在空空荡荡,只剩下几位老人家时不时停驻在大红的“拆”字前,摇摇头叹叹气然后离开。
小巷中明显被电钻钻过的墙壁,透出深沉的青色,手摸上去是刺骨的冰冷。
拆迁过后,这里还是当初独具韵味的恩宁路吗?复制出来的房屋、大楼还拥有西关的灵魂吗?熊培云说过:“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没有乡愁.”诚如斯言,一片失去灵魂的土地也没有乡愁.中国人过于追逐新异,不如欧洲人念旧。
正如英国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展示的一派田园景象,让亿万人民叹为观止。
他们展示的是自己内心珍视的传统,他们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把乡村打造成繁华都市,没有大量地复制那毫无生命气息的高楼,而是精心呵护乡村土地的灵魂,还它以真实.而在中国,乡村田野的自然风光已几乎不复存在了,推土机“轰轰”的发动声经常在耳边回响,一片片的废墟顷刻又变为亮丽堂皇的大厦,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还历史以真实,就应保留土地最质朴的一面,哪怕质朴中附带着丑陋、落后,但那不可改变的真实让人敬畏。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扎实展风采。
(3+13=16分)1.(3分)ㅤㅤ乐乐积极报名参加了本次主题活动,他在阅读时为自己制作了一个书签,想在上面写一句珍惜时光的名言警句,请你帮他写一写吧!2.(13分)下面是活动动员令的主要内容节选,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ㅤㅤ学校“争当阅读小达人”的活动在综合楼三楼①huìyì 室举行。
此次活动任务:一是阅读有关②cǎi fǎng ③xùn qī 情况的文章,了解党员与群众之间 (jiàn jiān)相互④xiézuò 、⑤jùjué 不良风气的先进事迹;二是阅读喷气式飞机⑥fǔchōng 和⑦huǒjiàn 围绕⑧chìdào 飞行的相关说明性文章,进一步了解科研人员研究⑨píng héng 技术所遇到的困难;三是阅读爱国主题的文章,了解昔日侵略(lüèlüě) 者犯下的滔天罪行,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是由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费尽心血和精力奋斗而来,明白少年不应⑩lǎn duò ,应抱远大志向并守诺践行;四是阅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感受其不过多言辞(cíchí) ,不怕失败与屈辱(wǔrǔ) ,最终赢得胜利的优秀品格。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将词语写在横线。
(2)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3)画线句子可用一个四字词语来代替。
3.(14分)阅读积累会运用。
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修养,学校要开展“争当阅读小达人”的主题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吧。
ㅤㅤ在这次阅读活动中,乐乐积累了一些经典名句、词语,请你按所给的情境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对联我来拟: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从下列句子中整理出一副符合活动主题的对联。
(填序号)①战士青春洒热血②胸怀祖国存初心③处世无奇但善良④情系边关显本色⑤英雄肝胆壮山河⑥做人有道惟诚信上联: 下联: (2)故事我来讲:读完相关文章后,要给大家讲讲爱国故事,为了让大家迅速了解你要讲的爱国故事,请仿照示例为你要讲的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没有土地,就没有灵魂——熊培云专访
熊培 云 : 确 说 ,我 关 注 的是 平凡 的生 命, 准
而 不 是 卑 微 的 生 命。 没 有 谁 的 生 命 是 卑 微 的 。
问 : 到 “ 民问题” 谈 农 ,前 几 年 学 者 提 出 中 国
熊培云 ,1 7 9 3年生于江 西农 村。毕业于 南开大 学、巴黎大 学。 南开大学副教授 .知名媒体专栏作家
普列奥 布拉仁 斯基的 “ 社会主义原 始积 累”理论 ,
让 农 民 无 条 件 地 为 工 业 化 支 付 巨额 成 本 。 但 像 托
夫 勒 说 的 一 样 ,轻 农 重 工 的 结 果 是 “ 传 统 社 会 在
主义 国家,农 业 搞 得一 团糟 。 ”苏 为 中用、 城 乡
分治。5 0年 代 后 期 , 中 国 又 在 “ 产 阶 级革 命 专 无 政 下 继 续 革 命 理论 ” 的 指 导 下 将 苏 联 体 制 推 行 到 极 端 。 随 之 而 来 的 是 “ 年 困 难 时 期 ” 和 “ 化 三 文 大革 命” 贫 困与混 乱使 中国政 治 与社 会几 乎走 ,
熊 培 云 : 们 常 说 此 心 安 处 是 吾 乡 ,但 故 乡 人 绝 不 是 可 有 可 无 、 能 够 轻 易 割 舍 的 。 当你 站 在 童 年 时 的 村 口,发 现 老 屋 不 再 ,古 木 不 再 , 田野 荒
芜 ,第一 个感觉 肯定是故 乡在衰 败与沉沦 。这 样
的 时候 ,你 的心 是 很 难 安 的 。我 之 所 以 回到 家乡 ,
并且想 着带 回一些 文字性 的东西,一方面 自然是 为了尽一 个 时代 观察者 的责任 ,这 些年来 这种责
44.
现代文 明之 外。这 样的 时候 ,你 说农 民素质低 还
回到万物生长的故乡
回到万物生长的故乡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4期文/王笑红作者:熊培云出版:新星出版社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
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
主要作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等。
作者是一位专业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的青年学者,他回到本乡本土,用数年时间,记录了小堡村这样一个普通村庄的命运。
它是一个后进的、不为人知的村庄,不像南街村、小岗村或华西村那样著名,但它能真正反映中国乡村的面貌。
作者希望,将小堡村当做“观察时代兴衰与人生浮沉的窗口,透过它悄悄然的消长以及时而浮起的喧哗,去理解这个时代以及深藏其中的土生土长的力量”。
作者尝试在这本书中做到“三通主义”,即“时间上打通、地理上打通、理性与感性打通”。
但书中最打动我的内容,倒不是作者有关土地、户籍制度、农民权利等的“理性思考”,而是他对乡邻人生际遇、对现实中的乡村所作的摄影师一般的记录,我在其中看到了与故乡相似的人与物。
“只要你愿意走到生活的深处,愿意去关注寻常人家的命运,就不会为余华《活着》里的残酷感到惊讶了。
”作者在《几户人家》中讲述了兰阿姨的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前她妈妈“躲日本鬼子”到“三年灾害”、逃荒,1983年鄱阳湖水灾。
但哪怕命运颠沛流离,兰阿姨仍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她几乎是从头笑到了尾,话里话外没有一点对自己人生悲凉的感叹”。
来自乡野的生命像田中的鹭丝草一样柔韧。
在七八十年代,村里的农民对自己生养的孩子似乎并不十分重视和尽心。
当然并不是真的不尽心,而是经济条件所限。
这些孩子经过缺医少药的“野蛮生育”来到这个世界后,还要“野蛮生长”,在“自生自灭”的荒废之地开出倔强的生命之花。
他们长大后,如果想去看外面的世界,摆在面前的出路有三条,一是上学,二是参军,三是打工。
随着大学扩招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学费节节攀高,以及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对贫寒家庭来说,考上大学已不能完全算作喜事。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熊培云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纪念日,近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彼德?列宾拍摄的"逃兵"照片再次被各路媒体疯狂转载。
1961年8月13日凌晨,在柏林墙即将封合时,一位参与围墙行动的东德士兵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
也正是他的这次倒戈,揭开了一部持续近30年的传说——“翻越柏林墙”。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熊培云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02
【相关文献】
1.语文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培养文化上有根的人
2.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
3.为什么宋朝官帽上有两根长翅
4.上有“课根”“课魂”的数学课
5.上有魂、有根、有味的思政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说,当年英国的马戛尔尼、斯当东使团初访中国时的一个印象是,“所有高大的建筑都是公家所有,或者里面住的是高级官员。继承祖辈巨额遗产而又没有一官半职的人都只能偷偷享用其财富。”如此动用国力民财“洗刷国耻”,无异于又要回到修复“高大的建筑”的老路上去。回想历史的前因后果,有爱国心者若真要“洗刷国耻”,与其花几亿元从国外买回一件“伤疤文物”,不如将这些钱投放于社会建设,为保卫每一个国民的具体权益而战。
英法两国曾经打过百年战争,冲进圆明园时却是手挽着手,连个“拆”字都没有写,便将圆明园毁了个精光。雨果笔下的这两个强盗不复在今日中国存在,然而体现弱肉强食的暴力,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消失。消失的反倒是一些城里的老建筑以及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在欧洲,许多人仍住在几百年的民宅里,而在中国城市已经很少能看到有七十年历史的房屋。在变化缓慢的乡村,过去由几代人盖起的大宅子,不是毁于战火,便是毁于建设。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始于1991年的《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竟然会有“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的荒唐规定,就好比在战争年代里宣示“永不停战”。
及至年长,多读了些书,有了些阅历,明白了些因果与事理,这种羞耻感便开始兵分两路:一路继续问罪强权,谁有枪也不能耍流氓;另一路则开始问罪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何以虚弱至此?而且,后一羞耻感更为关键。如马戛尔尼当年到中国之发现:传说中的“中央帝国”,不过是一个傲慢的皇帝带着一群势利的臣子,固步自封,守着一个“伟大的废墟”而已。而圆明园,在几十年事真的被一群外来流氓化为废墟了。
火烧圆明园在后来上升为国耻之象征,同样暗含了“废墟伟大化”的过程。一件普通的文物,因为曾经在圆明园中停留,在今天的拍卖会上价值连城,实在是拜“伤疤经济学”之所赐。有爱国者甚至提议国家应该动用财力收复圆明园流失的文物。对此只适于陈列的“瓷器爱国主义”(Porcelainpatriotism),我是很不以为然的。
试想,即使像华盛顿那样能够带领美国人宣布独立的开国英雄,如果晚年回不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他将是何等惆怅?
我们无法回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有关历史的叙事也只可能是对历史的断章取义,仅取一瓢饮。而在通常情况下,这一瓢也是“宏大叙事”的一瓢。所以在中国你会看到,绝大多数历史书都不忘将“火烧圆明园”视为国耻,却很少有人取样民宅,具体描述某家人被侵入、被抢劫、被损毁的过程,更不会为被毁的民宅设立一个废墟纪念馆。它们只属于一堆数字,它们的意义仅在于注释这个国家当年如何破碎,而非重申民众的住宅权利,需要在现在和将来得到彻底保护。
2010年10月的一则新闻:在广西北海市,数以百计的武警、公安等政府人员近日将仍有70多户拒迁村民的白虎头村封锁控制起来,准备强拆。村民则闭门不出防止被抓,有些还准备汽油弹以备自卫。此前,由村民直选的村委会主任许坤被当地公安机关以非法经营逮捕。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许坤之所以身陷囹圄,更大可能是他带领白虎村村民抗拒强拆,为寻求声援,他成了网民眼里“发帖最多的村委会主任”。在有关当局看来,抓了许坤,拆迁的障碍也就扫除了。
就耻辱感而言,在一百多年前的“家天下”模式下,最该为圆明园被烧感到羞耻的当是满清王族,而非那些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踏进皇家园林的黎民百姓。对于后者而言,最真实也最具体的耻辱是,他们祖祖辈辈交不尽的皇粮国税,多被用于圆明园等皇族休闲娱乐事业或者用于统治人民、建造监狱,而不是保护他们的权利。
在此意义上,我认为保留圆明园废墟的价值应该在于对公平正义的呼唤,而不在于铭记耻辱。只是把圆明园当作耻辱来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因为这既不能明辨过去,也不能担当未来。同样,如果以收购流失文物来“洗刷国耻”,更未免天真。毕竟,过去不会因为“瓷器爱国主义”而发生任何改变。
这样的新闻让人叹息。从历史到现实,这个国家真是,近说有民国。即使没有外敌入侵,内部也会流行“只许我建设,不许你建设”的暴力逻辑。而暴力拆迁最可怕的是“我们在创造未来,而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许多地方为了所谓的发展,现在又搞出了将“逼进城,打上楼”的征地运动。
小时候上历史课,读到圆明园一节时,听到有那么多的国宝被英法联军抢走,流落海外,难免和大人们一样有一种羞耻感。不过,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这种羞耻感,必须配合大量想象才能完成。毕竟,你从来没有见到过那些珍宝,更不知其价值几何。只是朦朦胧胧觉得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弱肉强食。正如你放了几年的牛,不能他说牵走就牵走。人不能被人欺负至此。
走进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古村落,流连其中,你知道这个国家已经失去了多少宝贵的东西。只要你不以拍卖会上的价格以及国家主义来称量世间万物的意义,同样不难发现,每个村庄的价值就是一座圆明园,甚至高于圆明园。
在此仅从经济与情感来看,这也是农民抵抗暴力拆迁、征地的两个主要理由:
论经济,对于一个农民而言,圆明园再有价值也可能是一文不值,甚至是一个负数,因为圆明园里有农民的血汗钱,而他们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点好处。相反日夜与之相伴的土地与房屋,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论情感,一个人热爱生养自己的家园与土地,不在于它是否富饶,不在于你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你在那里度过了流金岁月,你还可能回来,因为那是安顿灵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