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426baab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f.png)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一、概括药物半衰期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
1. 介绍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经历生物转化或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
它是指在药物治疗结束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从而制定更合适的用药方案。
首先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疗效,而有些药物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半衰期对于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变化也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药物半衰期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药物半衰期对于预防药物副作用和过量中毒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提醒患者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避免因过量使用而导致药物中毒。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给药方案计算
![给药方案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1b4aa9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8.png)
给药方案计算引言给药方案计算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计算方法之一,用于确定患者所需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
正确的给药方案可以确保药物在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的有效浓度,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给药方案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首次剂量计算首次剂量是指在开始给药时给予患者的药物剂量。
首次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以及药物的特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首次剂量计算方法:体表面积法体表面积法是一种根据患者的身体表面积来计算首次剂量的方法。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有Dubois公式和Mosteller公式。
以下是Mosteller公式的计算公式:BSA (m^2) = sqrt [(身高 (cm) × 体重 (kg)) / 3600]动态调整法动态调整法是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药物的特性动态调整首次剂量的方法。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通常需要减少药物的剂量。
而对于儿童患者,则需要按照体重和年龄来决定首次剂量。
维持剂量计算维持剂量是在首次剂量给予后的连续给药中使用的药物剂量。
维持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患者的体重、药物的消除速率以及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持剂量计算方法:克里·顿公式克里·顿公式是根据药物的体内清除率来计算维持剂量的方法。
公式如下:维持剂量 (mg/h) = 清除率 (L/h) × 目标浓度 (mg/L)药物浓度监测法药物浓度监测法是通过监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来调整维持剂量。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根据浓度-效应关系曲线来确定合适的维持剂量。
给药频率计算给药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给予患者药物的次数。
给药频率的计算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以及患者的生理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给药频率计算方法:双曲线法双曲线法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计算给药频率的方法。
通常,在药物的半衰期的1-2倍时间内给药一次可以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态浓度。
药效监测法药效监测法是根据药物的药效学特性来调整给药频率。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025b8fcf2cc58bd63186bd38.png)
阿 奇 霉 素 4 7 7 6 氟康唑 6 ~ ~ ~ 7 8 地高辛 8 胺 碘 酮 3
2 h 每 天 仅需 服 2次或 1 即可 。 4, 次 44 慢速消除类 ( = . t 8—1 h 此 类 药 物 可 采 取 1~ 2) 2次 / d
许多疾病要求血药浓度在一个最佳 的治疗范 围内 , 过高会
导 致 不 良反 应 的 增 加 , 至 导 致 死 亡 , 低 又 达 不 到 较 好 的 治 甚 过
5 % 所 需 要 的时 间 。药 物 半 衰 期 是 确 定 给 药 间 隔 时 间 的 重 要 0
磺胺异嗯 唑 左氧氟沙星
洛 美 沙 星 慢 速 消 除 类 (1 =8—2 h t2 / 4) 替 硝 唑 罗 红 霉 素 司帕 沙 星 丙 戊 酸 钠 超 慢 速 消 除 类 (1 >2 h t2 4 ) /
l l 2 2 v 2 3
参数 , 它是用时间来反映药物在体 内消除的速度 …。
2 药 物 半 衰 期 的 临 床 意 义 药 物 半 衰 期 的计 算 公 式 为 : = .9/ ,.9 t 0 6 3 K0 6 3是 根 据 公
I ~l l 3 8. ~ 1 . 4 5 5 1 ~ 21 6 7 ~1 0
4 3 中速 消 除 类 ( : 8 ) 此 类 药 物 可 采 取 2~3次 / . t 4~ h d
血药浓度产生 防治疾病 的治疗作 用 , 又不致 于发生 蓄积 中毒 ,
对 于 临 床 制 订 给 药 方 案 和 调 整 用 药 方 案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3 影 响药 物半 衰期 的 因 素 影响药物半衰期 的因素很多 , 患 者生理 因素如性 别 、 除 年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596738b58fafab068dc0268.png)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药物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血浆药物浓度与药物的疗效密切相关。
根据半衰期能正确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实行个体化给药。
标签: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药物的半衰期(t1/2 )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一个很重要和最基本的参数,可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一般而言,t1/2是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或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1]。
通常,药物的疗效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主要根据药动学参数如药物t1/2[2],t1/2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停留时间和蓄积程度,对于制定给药时间间隔,调整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1t1/2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和剩余量的关系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体内药量减少的速率与当时的体内药量成正比[3]。
对于具体药物,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是固定的常数,血药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当血药浓度降低后,药物消除速率也会按比例下降。
t1/2长,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根据t1/2的定义,药物在体内经过1个t1/2 ,就消除了t1/2,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经过2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3/4,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4;依此类推,则经过n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1~1/2)n,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 n。
2根据t1/2 确定给药时间间隔一般情况下,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是和药物的t1/2相接近的。
除少数t1/2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外,多数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约等于1个t1/2 [4]。
当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于t1/2的浓度时,即起不到治疗作用。
如某药物的t1/2为8 h左右,则此药物的用法可为“1日3次”。
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1日应按24 h计算,1日几次按小时来等分给药,则给药时间间隔应为8 h;但目前不论门诊或住院患者用药都是根据饮食习惯,只把白天时间算作1日,依据早、中、晚三餐的时间来定,因此就有餐前、餐中、餐后服等,则给药时间间隔约为4~6 h,而当日晚餐与次日的早餐之间服药时间间隔过长,导致晨间血药浓度过低。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5835cf7ec4afe04a1dfc7.png)
1 6 0 ・
中 西医 结 合 心 血 管病 杂 志 ( 电 子版 )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 方案
雷 宇
广 西 医科 大 学 附属 肿瘤 医院 广 西 南 宁 5 3 0 0 2 1
【 摘要】 药物 半 衰期 ( h a l f - l f i e t i me , c 指 血 中药物  ̄g : - V降一 半 时 所 需的 时间 , 是 判 断 药物 在体 内 消除 快慢 的 重要 参 数 。如 果
慢速消除 类( t , =8 - 1 2 h ) : 此 类药物 主张 2 ~ 3次, d的 给 药 方 参 考 文 献 案. 最好为 8 h给 1 次或 1 2 h给 1 次 1 1刘 宝 洪 , 范愿军, 沈琳. 生物半衰期 在临床 中的应用f J ] . 实 用 药 超 慢速消除类i t > 2 4 h ) : 此 类 药 物 可 1次, d或 者 是 几 天 服 用 『 1 次. 1次 每 天 的 服 用 方 法 比几 天 服 用 1 次 的效 果要 好 .这 是 由
这 是 因为 P A E 的 长短 与 药 物 剂 量 f 浓 度) 呈依赖 性 、 与 抗 菌 活 冲击治疗方法 . 使 高 度 的血 药 浓 度 保 持 长 时 间 . 这样 同 样 能 达 到 同 . 与 患者 机 体 的免 疫 系 统关 系 比较 紧 密 。 较 好 的 效 果 但 也 应 考 虑 过 高 血 药 浓 度 是 否会 引起 患 者 药 物 不 性 成 正 比 、 多 种 因素 影 响 : 若 患 者 所 患 的疾 病 种 类 多 , 病情复杂不稳定 , 良反应 . 所以 . 要 综 合 考 虑 多 方 面 因 素 以后 再 确定 用药 方 案 脚 药 物 之 间可 能存 在 着 多 种 的 影 响 . 这 时 判 断 快 速 消 除类 f c 1 - 1 4 1 1 ) : 这类 药物吸收的很快 , 消 除 相 对 来 说 应 用 的药 物 种 类 多 . 这 时可 对 消 除 相 两 也 是 比较 快 的 . 我 们 建 议 可 以进 行 多 次 用 药 . 由 于 消 除 所 需 要 的 消 除 相 半 衰 期 以制 定 用 药 方 案 是 最 困 难 的 C o为第 1 点, C t 为 第 2点进 行 监 测 。 计算出 t 根 据 计 时 间 比较 短 . 体 内所 积 蓄 的药 物 的 量 往 往 被 忽 视 了 . 这 就 使 得 药 点 血 浓 度 : 值 来 制 定 用 药 方 案 是 最好 的 。 物 的 毒 性 相 应 的 增 加 了 所 以在 制 订 给药 方 案 的 时 候 我 们 要 注 算 出 的 t 综上所述 . 用 药 方 案 的 制定 要 根 据 患 者 的 不 同情 况 而 具 有 针 意 这些 方 面 . 尽 量 避 免 不 良反 应 的 发 生 .
给药方案参考
![给药方案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000eb4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0.png)
给药方案参考背景在医学领域,合理的给药方案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途径等方面为医务人员提供具体的给药方案参考。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病情的重要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所需的药物类别,如抗生素、镇痛药、抗凝剂等。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药物品种。
考虑到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药物。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仔细评估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剂量计算药物的剂量计算是给药方案中的关键步骤。
药物剂量的计算需要考虑病情、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
根据药物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剂量计算方法。
例如,在给药方案中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有:•固定剂量法:根据药物的理想剂量和患者的体重,计算出每次给药的固定剂量。
•体表面积法:根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患者的体表面积,然后根据药物的理想剂量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出每次给药的剂量。
•指数衰减法: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给药间隔时间,计算出每次给药的剂量。
需要注意的是,剂量计算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有些药物只能通过特定的途径给药,有些药物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给药,以实现最佳的疗效。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患者体内的途径,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吸入、贴剂等。
给药途径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药物的特性、患者的特定要求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给药途径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来确定:•药物的化学性质:有些药物需要被胃酸降解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应该选择口服途径。
而有些药物不能经过口服给药,需要通过注射途径给药。
•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些药物通过特定的给药途径,可以更快地发挥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注射途径可以绕过胃肠道,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可以用于急救或病情严重的患者。
血浆半衰期的名词解释
![血浆半衰期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28355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f.png)
血浆半衰期的名词解释血浆半衰期是药物学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指的是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血浆半衰期常用于评估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从而帮助确定给药方案和调整药物剂量。
血浆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
具体来说,血浆半衰期可以分为消除半衰期和分布半衰期两部分。
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了药物的排泄速度和代谢速率。
分布半衰期是指药物从血液进入组织所需的时间,主要受到药物在体内分布容积的影响。
通过血浆半衰期的测定,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排泄途径、药物浓度高低及给药方案的选择。
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而言,血浆半衰期具有重要意义。
血浆半衰期的长短用于确定药物给药的频率。
如果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短,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快,此时需要更频繁地给药以维持有效浓度。
相反,如果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长,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此时可以减少给药频率。
此外,血浆半衰期还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积累的程度,避免药物的过量使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
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通常采用血样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技术。
在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采集患者的血样,并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利用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可利用半衰期公式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总之,血浆半衰期是衡量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累积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工作者应了解血浆半衰期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其他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260490b307e87101f696d8.png)
临床药师如何应用药物半衰期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是判断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如果能够灵活的掌握消除相半衰期,那么就能够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标签:药物半衰期;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半衰期(half-life time,t1/2)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程度。
t1/2有分布半衰期(t1/2)和消除半衰期(t1/2)之分。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有重要作用,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如何通过消除相tl/2确定给药方案超快速消除类(t1/2≤1h)[1]: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吸收与消除的时间很短,在体内蓄积的量非常少,因此这类药物是能够多次应用的,若应用不恰当,就会造成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偏低,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这类药物能够很快的进入到体内,使得血药浓度大大标准要求,或者还可以在药物的剂量上相应的增加,用冲击治疗方法,使高度的血药浓度保持长时间,这样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也应考虑过高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后再确定用药方案[2]。
快速消除类(t1/2=1~4h):这类药物吸收的很快,消除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快的,我们建议可以进行多次用药,由于消除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体内所积蓄的药物的量往往被忽视了,这就使得药物的毒性相应的增加了。
所以在制订给药方案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方面,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速消除类(1/2=4~8h):这类药物最合适的给药方案为3~4次/d给药,最好6h给药1次或者是8h给药1次,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慢速消除类(t1/2= 8~12h):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8h给1次或l2h给1次。
超慢速消除类(t1/2>24h):此类药物可1次/d或者是几天服用1次,1次每天的服用方法比几天服用1次的效果要好,这是由于1次/d的服用方法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小,每天规律的服药,比较安全可靠。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半衰期与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772bdb9d528ea81c779f3.png)
如何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详见本章第5 问),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 . 5 一n . 5 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 一132 小时。
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2 )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
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
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 一8 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 3 )对半衰期特别短(( 1 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
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
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
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 . 5 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 . 5 一1 . 6 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 一5 小时),若将全日量1 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
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 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 . 5 一5 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 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 一3 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 一7 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 ? 2 次的疗效与每日3 一4 次相似。
临床给药方案的计算
![临床给药方案的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74d46a8ccf84b9d529ea7a91.png)
临床给药方案的计算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目的之一是根据药物的动力学参数及其方程式估算给药的适当剂量(D 或X )、恰当的给药间隔时间(t )以及在体内及早达到和维持稳态平衡血药浓度(C ss ),用以制订一般的给药方案;对具体的病人(个体化)制订给药方案时,则需考虑到该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肝、肾、心功能、有无酸、碱中毒,尿液PH 值等)加以调整。
给药方案的设计是根据所需达到的有效浓度制订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或静滴速度),如可以固定剂量而调整给药间隔时间;也可固定给药间隔而调整剂量。
以下所列举的一些计算公式可用于一室模型药物,但也适用于二室模型者。
(1)静脉滴注给药 一室模型静滴公式:或式中 为滴注速度;K 为消除速率常数;V d 为表观分布容积; 为分布容积系数(V d /体重);BW 为体重(kg )。
例1 以利多卡因静滴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期望能达到的稳态血药浓度为3μg /ml ,该患者,体重60kg ,应该以什么滴注速度恒速滴注?利多卡因的k =0.46/小时;V d =100L( = 1.7 L/kg )。
计算: = 3μg /ml ×100L ×0.46/小时=3mg/L ×100L ×0.46/小时=138mg/小时=2.3mg/分例2 上述病人,为了及早地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静脉注射多少?静脉注射负荷量(D 0*)=C SS •V C式中V C 为中央室分布容积,利多卡因的V C =30L 计算:D 0*=3μg /ml •30L=3mg/L •30L=90mgKV C K d SS ⋅⋅=0KBW C K SS ⋅⋅∆'⋅=00K ∆'∆'K V C K d SS ⋅⋅=0例3 上述病人,如以160mg/小时速度滴注,要求达到血药浓度3μg/ml,需持续滴注多少时间?利多卡因的t1/2为1.5小时。
按计算经过几个半衰期的滴注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4d65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c.png)
17
⑸ 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 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 抑制)肝药酶的活性;以及原因不明的药 效变化;
⑹ 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
⑺ 合并用药;
⑻ 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 血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如苯妥英钠。
25
(7)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常致药物相互作用而使药物的吸 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发生改变,可 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对剂量进行调整。例如 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 度增加2.5倍,应减少地高辛给药剂量以 避免药物中毒。
26
长期合并使用肝药酶诱导剂或抑制剂时, 导致药物代谢改变,亦可使血药浓度降低或升 高。
在平稳状态时取血. 2) 多剂量给药时,在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后采血。
多在下一次给药前采取血样,所测浓度接近谷
浓度,称偏谷浓度。
3) 用于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按照各方法的不同 要求采血。
4) 当怀疑病人出现中毒反应或急救时,可以随时 采血。
32
确定采血部位需要考虑下述因素 外周静脉采血 静注或静滴时,不宜在同一静脉取血 肌肉或皮下注射时,尽量避免在注射部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 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易产生毒副作用, 故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氨茶碱、
氨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喋呤等。这些 药物常需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以及病人的治疗药 物监测的具体结果,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
4
治疗药物监测
治 疗 药 物 监 测 ( 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 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 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用于 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对药物治疗的指 导,主要是指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因此, 又 称 为 临 床 药 代 动 力 学 监 测 (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rnitoring,CPM)。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_0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_0](https://img.taocdn.com/s3/m/0072c41a2f60ddccda38a058.png)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的注意事项篇一: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10d[t1/2(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f39f872631126edb6f1a10a9.png)
1药 物半 衰期 1 . 1什 么是药物半衰 期 :药物半 衰期指的是药 物从人体 内消除一般所 需要 的时间,也是指血药浓度下 降一 半所需要 的时间,同时也是指生 物半效期 。药 物消除相半衰期指 的是 药物进入末端相 的药物半衰期 。
情况 下 ,为 了维持 恒定 的血药 浓度 ,给要得 时 间不宜超 过药 物半衰 期。这样才能够有效 的避 免不同患者在用 药过程 中出现的一些不 良 反 应 ,达到合理 用药的效果,帮助患者早 日 康复 出院。 2如何 进行 合理用 药
理用药 ,首先 就应 该通过 消 除药物半 衰期进 行预 知 。如 果在 用药之 后 ,药物在体 内的浓度消除 已经达 到9 5 %,这就说 明此药物在患者体 内的浓度 已经基本上 消除 ,如果患者没有什 么特殊的病理 ,其用药 的 速度 就不宜 过快 ,如果 用药过 快就 会引起 患者 中毒或 者是 出现其 他 的不 良反应 。如果患者在用 药之 后 ,体 内的血 药浓度达到9 9 %的稳 定 状态 ,就说 明患者体 内的药物浓度 到达 了一个 稳定的状态 ,这个 时候 患者长期用药 ,对 患者康复是有很大 的价值 的。医师也可 以根据这 个 稳定的状态为患者 制定出一个理想 的并且 是合理 的用药方案 。此外 ,
2 8 6 ・管理 ・ 教育 ・ 教学 ・
N o v e m b e r 2 0 1 5 , V o I , 1 3 , N o . 3 3 圈衄
浅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马中兴
(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 民医院 ,河南 济源 4 5 9 0 0 0 )
【 摘要 】 随着人 们 经 济生活 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以及 医疗卫 生 事业水平 的提 高,人们 越 来越 重视 身体 健康 以及 自己的 生活质 量 , 因此 ,合理 用 药就越 来越 得 到 了人 们 的重视 。药物 半 衰期 指 的是 药物在人 体 内消除 一半 所需要 的时 间 ,每 日一 种药物 的半 衰期 是 不 同的 ,并且差 别是很 大的 ,而且 药物 半 衰期 不 仅 与药物 本身 有极 大的 关 系,而且 与患者 的机体 消除功 能有很 大的关联 。药物 半 衰期 在合 理 用药的过 程 中 占据 着 重要 的地 位 ,要 进行 合理 用 药,就应 该 以药物 半衰期 为前提 ,严格观 察 药物半 表期 ,从 而达 到合 理 用药的 目的 。文章是从 药物 半 衷期 以及
生物半衰期在临床中的应用
![生物半衰期在临床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dadc73168884868762d6cb.png)
些问题。 应该 引起足够 的重视 。 5 t2 x 与稳 态血 药浓 度( ) / 以 t2 x 为给药 间隔时 间, / 连续 恒量给药 后, 内药量逐 体 渐累积, 5次给药后 , 经 血药 浓度基 本达稳定水 平, 并随每 次给药周期性 变化。此时 的血药浓 度称为稳态 血药 浓度。 记为 C 。此时药物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 , 药物在体 内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塞 垫堑当鉴 2 圭 第 9 第 5 9 整 期 Pa il hr a n li 1 e ei,06V l , o5 r ta P a c A d ic m d s20, o, N . cc m y C n aR e 9
[ 摘
要 ] 药物的生物半 衰期 对于掌握 药物 在体 内的停 留时间、 积蓄程度, ・ 特男 是确定反复 用药的蛤药间隔 l
.
时 间 、 整 给 药 方 案 , 着很 大 的价 值 。 笔 者 详 细 介 绍 了生 物半 衰 期 的 临 床应 用。 调 有
[ 关键词 ] 生物半衰 期 ; 药物动 力学; 药方案; 给 合理用药
的 t 2 随剂 量 的增 加 而 延长 , 剂 量 增 加 到 一 定 程 度 时 , l均 / 当
t2 l 是药物动力学 中最 重要 、 基本的参数 , 是 一个 / 最 也 容易理解而有用的参 数。t2 l 可用 于计算 药物从体 内清除 /
的速 率 和 积 聚 的 速 率 ( 稳 态 时 间 ) 还 可 用 于 计 算 药 物 负 达 ,
中图分类号 : 9 9 1 R6.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号 :63 0 7 (0 6 0 —00 — 3 17 — 0 0 2 0 )5 33 0
试论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论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0cefcd1b0508763230121228.png)
试论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药物的半衰期又称为药效减半期,一般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减半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反应药物在体内转化、排泄的速度,代表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主要决定给药剂量和次数,药物半衰期长的则表示该药物在体内排泄的慢,给药时间则间隔长些,转化排泄快的药物,则给药时间间隔短些。
如药物的半衰期长,给药时间间隔短,剂量大,则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如药物的半衰期短,给药时间间隔长,剂量小,则会由于体内血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此,掌握没种药物对半衰期,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标签: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半衰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患者在用药超过5个半衰期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95%了,即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基本消除,药物半衰期在没有受到其他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需要监测患者血药浓度,患者突然发病时,可根据正常用量给药;如患者在用药后少于5个半衰期,患者突然发病的话,则要注意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给药剂量要小于正常量,避免药物的积蓄引起中毒[1]。
患者连续用药达7个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基本消除,血药浓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可帮助医务人员给患者调整理想的用药方案,此时的血药浓度检测具有较大的意义[2]。
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疾病,用药种类比较多,则会产生相互作用,最佳监测血药浓度为3个半衰期,此时的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则说明药物半衰期比较长,用药量偏大,需要立即减少用药量,否则导致患者药物中毒。
到患者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再对患者进行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心肾功能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给患者安全用药。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药物的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给药息息相关,当疾病被确诊后,医生必须正确的选择药物,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新理论的不断发展,为确定正确的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也提高了临床用药水平。
但是,药物的半衰期却被忽视了,例如庆大霉素的半衰期是1.5个小时,临床却让患者1天服药2次,1次8万U肌注,这样药物在体内消除的较快,血药浓度较低,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磺胺类药物的半衰期一般为9小时,医务人员却按常规量给药3次/日,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蓄积,出现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伤害。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ec155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0.png)
临床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一、前言在临床治疗中,药物给药方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给药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药物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根据药学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1. 药物吸收动力学参数(1)生物利用度:指口服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有效剂量与口服剂量之比。
(2)吸收速率: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所需时间。
(3)峰浓度:指给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值。
(4)时间-浓度曲线: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和清除的过程。
2. 药物分布动力学参数(1)分布容积:指单位时间内从血液中清除掉所有已经分布到组织中去的药物所需的血容积。
(2)蛋白结合率:指血浆中游离态和结合态之间的平衡比例。
(3)组织亲和力:反映了药物向不同组织分布的趋势。
3.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1)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2)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药物的速率。
(3)代谢酶活性:反映了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速度和程度。
三、基于药学参数的给药方案1. 给药途径选择根据药物吸收动力学参数,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如口服途径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但吸收速率较慢;静脉注射可以快速达到峰浓度,但需要注意注射速度和注射部位。
2. 给药剂量计算根据药物分布动力学参数和患者身体特征(如体重、年龄、性别等),计算合理的给药剂量。
如对于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肝肾功能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3. 给药时间安排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治疗目标,确定合理的给药时间。
如对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需要考虑分次给予以维持药物浓度稳定。
4. 给药频次确定根据药物时间-浓度曲线和治疗目标,确定合理的给药频次。
如对于需要维持稳态的药物,需要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进行给药。
5. 给药持续时间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治疗目标,确定合理的给药持续时间。
如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需要制定长期的给药计划。
四、总结基于药学参数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式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PPT
![【正式版】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PPT](https://img.taocdn.com/s3/m/30f6f82858f5f61fb636660e.png)
药物半衰期(t l/2)又称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 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
常用t l/2(一房室模型), t l/2(二房室模型), t l/2(三房室模型)来 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
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 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
此由但时于必血 药 须药物注浓消意度除的已相是1是达半血.治衰药说疗期浓2范在度此连围合并时,理非续说用无患用明药限患中制者药者的的体重越t达l/要高内27地越较个位好的长,,,消药其要用越注除药物来意量相越过浓偏被高大t度医的l,/师血需已2认药立,识浓基即、度血减本接是量药纳否应达、会用浓重引到,视起度否一。患则可者稳个药态达物稳时不9会定良9造%反成状应药稳。态物态中。毒。。这也时就监 此类药物可1次/测d或血数日药一浓次服度用,,但对前者长优于期后用者,药因为的1次患/者d服药来剂说量往,往比最隔具日1有次服价药剂值量。小一医倍,药其工血中作药物浓度波动范围 要2.小5的超多慢。速消除者类(.t l/据2 >2血4h)药。 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此类药主张3—4如次/某d的患给药者方服案,氨最好茶1次碱/6,h或11次次//8h,8使h血,药共峰谷3浓d度后波测动在得最小茶范碱围中血,一浓方度面比为较安6u全g,/另m一l,方面可减少晚 上1.到2次连日续早用晨药由达患于7个服者消药除时肝相间t、长l/引肾2起,血功血药药能浓浓度度稳下可降定达而9,9造%成稳无疾态病增。的减复发用,如药氨的茶碱话等。,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 此类药物吸收亦碱较快,,消1次除偏/快8h,也。主若张多患次应者用病。 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 如说氨明基 组糖织苷中类有抗蓄其生积素,中,故随造不着成乏用肾药毒有时性间增药的加物延,长因相,此氨互K2基1作(糖室苷间用类转抗的运生速可素率可常能用效每性)明日显,一延次最长的,用好V药d在s方s(稳案用态,后即药的增2分加-布了3容血个积中t)药明l/物显2的增时峰加浓即,度使监,谷加浓上度其升较高长, 的它以P们肝A可 脏E(使代抗血谢生中为素浓主后测 用度的效维药应血药持物),,1药量达2在h到-浓偏2肝4较h脏,度大好衰每的竭,,日杀时仅菌如需t需效l/服此立果2明2,次时即显又(1延降次血减长低/,药量了12以血h浓应)肾中及排药1度用次泄物即为已,的可主谷。达否的浓药度治则物,,疗稳减在少范态肾了衰毒围时竭副时,会反t应l说造/的2发明明成生显患药,延使长者物用;药t中量l/毒更2安较。全长合等理,. 2.3 中速消除类到(t l/药2 物=4~达8h)稳。 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 也如就氨是 茶说碱此停时药患3d样者[t l体/可内2(8的使±药1医2物h)浓]药地度高已工辛基停作本药消者1除0d,心[t 没l/中有2(特3有6殊~病数51理)h。),]。生如理等患因者素造病成t情l/不2的明稳显定改变,的话特,别就没是有监肝测、血药肾浓度、的必要, 这时监测血药浓心度,脏对长等期功用药能的患变者化来说较,最大具,有价此值。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
药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药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a5dc0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5.png)
药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左志如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09(022)005
【摘要】@@ 药物半衰期(t1/2)又称生物半衰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表示.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给药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重视.
【总页数】2页(P693-694)
【作者】左志如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医药有限公司药品分公司,15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相关文献】
1.四环素四种口服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及给药分析 [J], 张萌
2.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 [J], 次仁卓玛;
3.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分析 [J], 巫露娜; 杨永秀
4.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研究进展分析 [J], 巫露娜; 杨永秀
5.根据桂枝汤的效应消除半衰期和表观消除半衰期制订给药方案的探讨 [J], 富杭育;贺玉琢;周爱香;查显元;郭淑英;沈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l )每种药物的半衰期都是一个平均数,其实际数字常因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别(详见本章第5 问),如林可霉素半衰期的高、低限是2 . 5 一n . 5 小时,地高辛的半衰期为12 一132 小时。
所以,根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时,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注意个体差异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2 )在一般情况下,为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间隔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为避免药物蓄积中毒,给药间隔时间又不宜短于其半衰期。
现在国外文献推荐的简便给药法,是在已知药物半衰期的情况下,首剂加倍,以后按每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作为维持量。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
但这种给药方法只适用于大多数半衰期在4 一8 小时之间的中速消除类药物,如氨茶碱和抑菌药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 3 )对半衰期特别短(( 1 小时)的药物和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应长于其半衰期。
如杀菌性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昔类、头抱菌素类)、抗结核药(异烟腆、利福平)和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阿替洛尔)等。
其依据是:杀菌性抗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而与持续恒定的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无需根据它们的半衰期给药。
即使血中药物基本被清除,但它对未被杀灭的细菌的后作用,仍可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即所谓抗菌后效应;异烟麟半衰期约为3 . 5 小时(快乙酞化者为0 . 5 一1 . 6 小时,慢乙酞化者为2 一5 小时),若将全日量1 次口服比分次服的血药浓度要高、疗效要好(分次服仅能维持长时间的低血药浓度)。
体外实验证明,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麟接触24 小时后,洗去药物,未被杀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在数天内仍然被抑制,据此临床采用每周给药两次的间歇疗法,疗效很满意;利福平的半衰期为1 . 5 一5 小时,但其在肝内去乙酞化后仍具抗菌活性,且有明显的抗菌后效应,目前也多提倡全日量1 次顿服;汗受体阻断药普蔡洛尔(半衰期2 一3 小时)、阿替洛尔(半衰期6 一7 小时)的药效半衰期明显长于血浆半衰期(仔受体被阻断后作用较持久,多超过该药在血中的有效浓度时间;且低水平的血药浓度也有治疗作用;其肝内代谢物亦具有阻断任受体作用),临床资料证实,普蔡洛尔和阿替洛尔每日1 ? 2 次的疗效与每日3 一4 次相似。
抗痛风药别嗓醇(半衰期2 一8 小时),半衰期虽短,但其代谢物别黄嚓岭(半衰期18 一30 小时)也具有母体别嗓吟醇的药理活性,故不能按母体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可将其习惯用法每日3 次改为每日1 次。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除卡托普利外)的降压作用维持时间均显著长于其半衰期,因而也都采用每日1 次的给药方案。
( 4 )对半衰期(> 24 小时)特别长的药物,给药间隔应短于其半衰期。
为方便用药,通常规定每日服药1 次(' J 、剂量),这样血浆峰、谷浓度变化极小。
特别对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既安全方便,患者耐受性也好。
( 5 )抗菌后效应(PAE ) :如上所述,由于任内酞胺类、氨基糖昔类、抗结核分枝杆菌和氟喳诺酮类抗菌药半衰期短,以往多用每日2 一3 次的给药方案,但近年来根据对PAE 的认识,对不同抗菌药和不同细菌PAE 时间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见本章第49 问)。
总之,半衰期是确定大多数(并非所有)药物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但还要根据具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方能达到用药安全、有效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