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代谢学知识点
药物代谢学知识点药物代谢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其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的学科。
了解药物代谢学的知识对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是指在机体内,药物分子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其转化为代谢产物或原型。
代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便于排泄,同时也能改变药物的药理活性。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的内质网中,也可以在肠道、肺脏、肾脏等器官中进行。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相1代谢和相2代谢。
相1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代谢的物质,如醇类、酮类以及醛类。
相2代谢则是将相1代谢产物结合上水合物基团,形成更为极性的代谢产物,如酸类、硫酸酯类和葡萄糖醛酸等。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涉及药物代谢饱和和半衰期等参数。
药物代谢饱和是指当药物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时,药物的代谢速率不能随剂量的增加而继续增加,而是趋于平稳。
药物代谢饱和通常是由于药物与代谢酶结合位点有限所致。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代谢降解的时间。
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越长,药物的血药浓度下降的速度就越慢。
药物的半衰期可以通过药物的消除率和分布容积来计算。
对于大部分药物而言,药物的半衰期在4个小时至24小时之间。
三、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1. 遗传因素:个体间存在遗传多态性,在药物代谢酶的基因表达上存在差异。
例如,CYP2D6酶在人群中存在广泛的亚型,从而导致对同一药物的代谢差异较大。
2. 环境因素:饮食、环境污染物、疾病状态等环境因素都可以影响药物代谢。
例如,饮酒和吸烟会影响酒精和尼古丁的代谢。
3. 药物相互作用:当两种或更多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对药物代谢酶的抑制或诱导。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分析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一、概括药物半衰期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密切相关,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试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促进合理用药。
1. 介绍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药物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经历生物转化或排出体外的一个过程。
它是指在药物治疗结束后,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的50所需的时间。
药物半衰期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规律,从而制定更合适的用药方案。
首先了解药物半衰期有助于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不同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同,有些药物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的疗效,而有些药物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明显的疗效。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半衰期对于监测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浓度变化也非常重要。
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癌症等严重疾病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监测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此外药物半衰期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持续时间,从而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用药指导。
药物半衰期对于预防药物副作用和过量中毒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药物的半衰期,医生可以提醒患者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避免因过量使用而导致药物中毒。
同时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减少药物对身体的影响。
药物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了解药物半衰期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半衰期_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动力学过程。
3.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药物血浆半衰期(t1/2)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它是药物消除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本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2.0kg左右。
2. 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放射性比度≥1000Ci/mmol。
3. 仪器设备:γ计数器、微量注射器、离心机、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注射器、抗凝瓶等。
4. 试剂:肝素钠、生理盐水、药物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药物制备: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所需浓度的药物溶液。
2. 实验动物给药:取家兔1只,称重后,耳缘静脉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溶液,给药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测定实验要求设定。
3. 血浆采集: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48h、72h等时间点,分别采集家兔耳缘静脉血2ml,置于肝素钠抗凝瓶中,立即混匀,离心分离血浆。
4. 血浆样品处理:取血浆样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标记物分离纯化。
5. 放射性测量:将处理后的血浆样品置于γ计数器中,测量放射性强度。
6. 数据处理:以给药后各时间点的放射性强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
计算半衰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放射性强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血浆半衰期如下:t1/2 = (ln2) / (k)其中,k为曲线斜率,ln2为自然对数2的值。
2.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药物血浆半衰期为(2.5±0.3)h,表明该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较快。
该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本实验中,实验误差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测量、样品处理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为降低实验误差,应选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药学qa测试题及答案
药学qa测试题及答案药学QA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A. 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或排泄掉一半所需的时间B. 药物作用强度的一半C. 药物的剂量D. 药物的疗效持续时间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药物的副作用?A. 过敏反应B. 毒性反应C. 治疗作用D. 后遗效应答案:C二、填空题1. 药物的_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大效应所需的时间。
答案:起效时间2. 药物的________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浓度所需的时间。
答案:稳态时间三、判断题1. 所有药物都可以通过肝脏代谢。
()答案:错误2. 药物的剂量越大,其疗效越好。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请简述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区别。
答案: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学则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以及如何影响生物体。
2. 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答案: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等。
五、计算题1. 假设某药物的半衰期为4小时,求该药物在24小时内的剩余量百分比。
答案:根据半衰期公式,剩余量百分比= (1/2)^(24/4) ≈ 6.25%六、案例分析题1. 患者A因感冒发热,医生开具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500mg,每4小时服用一次,连续服用3天。
请分析患者A的用药是否合理,并给出建议。
答案:患者A的用药基本合理,但需要注意对乙酰氨基酚的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000mg,以防肝脏损害。
同时,建议患者A在用药期间避免饮酒,以免增加肝脏负担。
七、论述题1. 论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
答案: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病情、药物特性、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科学选择药物种类、剂量和用药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基本原则包括: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正确计算剂量、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和途径、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发表时间:2017-02-08T14:46:48.9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1期作者:包英兰[导读] 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合浦 536100)【摘要】目的:研究常用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2000例,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入选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临床合理性情况。
结果:2000例患者服用抗菌药物类型较多,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分别占29.65%、24.1%及20.1%;10种常用的抗菌药物正常半衰期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四环素、卡那霉素,分别为6h和4h,并且患者抗菌药物药物剂量越大,给药时间越长,治疗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正常半衰期药物,确定给药时间。
结论:通过抗菌药物半衰期能恰当的安排患者给药时间、药物使用间隔,发挥抗菌药物的最大功效,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半衰期;给药时间;合理用药;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1-0345-02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抗菌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较多,部分医院甚至出现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导致细菌、病毒耐药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做出明确的规定[1]:临床上在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该主语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联合用药间隔,保证抗菌药物能发挥最大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药物PD、PK、PAE等在人体内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临床上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2]。
目前,临床上根据抗菌药物的相关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6大类,即: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类及其他[3]。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那么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t1/2=0.693/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
只要求得某一药的K值,即可按上式计算出该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血药浓度为19ug%,则该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Inco-Inc)/t=(In25-In19)/(5-2)=0.091h。
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693/k=7.6小时。
知道药物半衰期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
如庆大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798±0.419小时。
通过计算合理药用剂量方案,对于肾功基本正常的人,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注1.5mg/kg,这样句使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
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
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常用抗菌药的半衰期、达峰时间及合理使用分析
常用抗菌药的半衰期、达峰时间及合理使用分析作者:孙向飞李娇苟静马文琦贾蕊曹永孝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2期【摘要】目的对常用抗菌药半衰期及达峰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抗菌药临床给药的合理方法。
方法据抗菌药物专著,选择有半衰期和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的药物100个。
计算药物半衰期和达峰时间的分布。
结果调查的100位常用抗菌药半衰期多在1~4 h之间,达峰时间多在0.5~2 h之间。
不同类别抗菌药的半衰期以青霉素类最短,27个药物多数在1~2 h 之间,其中位数为1.08 h;头孢菌素类的半衰期大于青霉素类,25个头孢菌素类多数半衰期分布在0.5~4 h之间,其中位数为1.55 h。
15个氨基糖苷类多数半衰期在2~4h之间,其中位数为2.5 h。
13位大环内酯类其半衰期多数分布较离散,在1~8 h之间较多。
14个喹诺酮类药物半衰期最短的氟罗沙星为1.5 h,最长的司氟沙星为16.3 h,中位数为5.55 h。
磺胺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半衰期最短的为6.5 h,最长的为203 h,中位数为23.5 h。
调查的100个抗菌药物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集中在0.5~3 h,其中0.5~1.5 h占61 %,0.5~2.5 h占80 %。
结论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各有不同,不同类类别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亦有差别,但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不同类别药物差别不大。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半衰期。
【关键词】抗菌药;半衰期;达峰时间;合理使用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抗菌类药的使用,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滥用的现象,许多药的使用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式和剂量,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数据又相对缺乏。
本研究从最常见的,也是与广大患者利益最贴近的问题入手,运用理论知识与临床资料,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对合理使用抗菌药从理论上给出一个指导性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以市面上常见的抗菌药物专著为基础:严宝霞主编的《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版;王睿主编的《新编抗感染药物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第1版;江明性主编的《新编实用药物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杨藻宸主编的《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马虹主编的《临床医生用药大全》广东科技出版社;张石革、孙定人主编的《临床药理与应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合理用药的原则
合理用药的原则导读: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2013年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中国城乡居民用药的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的就不用、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2013年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中国城乡居民用药的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就不多用,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的原则。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说明。
5.处方药要严格遵照医嘱使用,切勿擅自变更。
特别是抗菌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长期、大量地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特别注意禁忌。
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用药应更加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的从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的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为需要接种疫苗者提供一类疫苗,有关人员应按时接种。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药物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在用药治病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药物对于治愈疾病和保证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国家在药品管理上制订了详细的规定,对药品的说明书、标签、包装标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目的就是避免药物的不当使用给人们造成伤害。
值此全国安全用药月之际,本版组织专版与大家共同探讨安全用药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安全用药,共享健康”。
人吃五谷杂粮,几乎没有不生病的。
用药常是第一选择,因此,合理用药就很重要。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用 蓄积 比作 为药物 蓄积程 度的指标 , 可通过 下列 并
公式 计 算 蓄 积 比 : 1 1 Rc / 一e 式 中 Re为浓 度 蓄 积 比 , 0 6 3t/。例 如 安 K一 . 9 /1 2 定 的半衰期 为 4 8小 时 , 果 每 8小 时 给 药 一 次 , 如 计 算 蓄 积 比≈ 9 也 就 是 说 连 续 服 用 该 药 8天 以后 即基 , 本 上 达 到 稳 定 坪 浓 度 , 血 药 浓 度 将 是 一 次 服 药 浓 其
1 3 用 半 衰 期 推 算 体 内蓄 积 量 . 对 于 多 数 药 物 来 说 , 按 该 药 的 半 衰 期 间 隔 多 如 次 给 药 , 4 5个 剂 量 后 , 物 在 体 内 的 累 积 量 约 经 ~ 药 达 9 左 右 , 本 达 到 了 稳 定 的 坪 浓 度 。故 l 常 5 基 临床
相反 , 如苯 巴比妥 是酶诱 导剂 , 苯 巴 比妥 治疗 1 用 0
霉素 的半衰期 由 4 分钟延长 到 1 4 o 0 分钟 , 血药浓度
提高 2 ~4倍 。华 法 令 与保 泰 松 合 用 时 , 两药 血 浆 蛋
白分子发 生置换现象 , 血浆 中华法 令浓度下 降 3 ~ 5
6 , 半 衰 期 显 著 缩 短 , 说 明药 物 间 竞 争转 运 系 0 其 都
用 药 方 法 即 是 这 样 。 对 于半 衰 期 大 大 超 过 2 而 4小 时 的 药 物 , 次 剂 量 确 定 后 , 维 持 量 用 下 列 公 式 求 首 其
得:
维 持 量 一D ・ ・0 6 3 t T . 9 /
D 为 首 次 剂量 , 为 两 次 给 药 间 隔 时 间 。 如 洋 T 例 地 黄 的半 衰 期 为 9天 , 次 剂 量 为 1O 1 5 首 . ~ . mg, 规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
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 案的准确性。
2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 超快速消除类(t l/2 ≤lh)。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 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 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 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最小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 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 血药浓度高出MlC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 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 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 不良反应。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兼顾。如青霉素可溶在 100ml~ 200ml液体中,根据用量的大小,0.5~l.0h内滴完,如 超剂量应用,应延长滴注速度或增加输液量。对于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1.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
1.1 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 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 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 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 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 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 l/2(8±12h)]地高辛停药10d[t l/ 2(36~51)h)]。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 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 引起药物的中毒。
2.2 快速消除类(t l/2 =1-4h)。此类药物吸收亦较快,消除偏快,
合理用药的原则
合理用药的原则导读: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2021年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的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1.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的就不用、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2021年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的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合理用药的十大原则,主要内容如下:1.优先采用基本药物。
2.用药应遵循能不用的就不用、能少用的就不多用,能口服的不肌注、能肌注的不输液的原则。
3.买药必须回去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特别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的处方出售。
4.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说明。
5.处方药必须严苛遵从医嘱采用,切勿擅自更改。
特别就是抗菌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无法自行调整用量或停止使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
非处方药长期、大量地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必须特别注意不洁。
儿童、老人和存有肝脏、肾脏等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更加慎重,用药后必须特别注意观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专门从事驾车、高空作业等特定职业的从业者必须特别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的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9.注射疫苗就是防治一些传染病最有效率、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为须要注射疫苗者提供更多一类疫苗,有关人员应当按时注射。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药物具备两面性,既能够医治,也能够病原体。
在用药医治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药物对于治好疾病和确保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国家在药品管理上制定了详尽的规定,对药品的说明书、标签、外包装标识等方面展开了规范,目的就是防止药物的不当采用给人们导致危害。
值此全国安全用药月之际,本版非政府专版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安全用药的话题,使我们一起“安全用药,共享资源身心健康”。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生物技术~世界医药论坛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倪淑军(天津市宝坻区钰华医院天津301800)摘要:药物半衰期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血浆半衰期,可以将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状况反映出来,不仅是药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还是药物消除率 的一个有效标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临床合理用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本文主要从药物半衰期的作用、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060(2015)09-0149-01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的作用逐渐 凸显出来,并且在临床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药物治疗疾 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药物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并且容易 出现不良反应,所以,为了对药物疗效进行充分挖掘,使药物毒性反 应降低,掌握药物半衰期的规律,并制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时 间,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药物半衰期1.1药物半衰期的作用1.1.1药物半衰期对药物合理配伍发挥指导作用临床上在对药物进行合理配伍时,药物半衰期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例如小儿用三磺合剂,其中包含了三种磺胺,并且由于磺胺的类型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药物半衰期也有明显 区别,如果儿童的服药次数过于频繁,出现毒副反应的几率较高,不 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
再比如TMP药物,通常情况 下,其药物半衰期在10h左右,药物半衰期的时间与磺胺甲恶唑具有 一定的相似性,再加上磺胺甲恶唑和TMP的药物排泄高峰、吸收以 及血药浓度的药物半衰期时间与到达时间基本相同,所以临床上联 合运用这两种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1]。
1.1.2药物半衰期可以为给药间隔的确定提供准确依据当前临床上在对疾病进行治疗时,一般通过频繁给药的方法来 维持血药浓度,使治疗效果提高,并且将药物半衰期作为基本依据,确定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
药物半衰期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的计算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很多人都想知道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药物半衰期的计算公式药物半衰期(t1/2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t1/2=0.693/k,其中k为消除速度常数。
只要求得某一药的K值,即可按上式计算出该药物的体内半衰期。
例如某药服用2小时后的血药浓度为25ug%,5小时后血药浓度为19ug%,则该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Inco-Inc)/t=(In25-In19)/(5-2)=0.091h。
该药物的半衰期t1/2=0.693/k=7.6小时。
知道药物半衰期后,就可以适当参考半衰期的长短指导临床用药。
如庆大霉素在正常人的半衰期为1.798±0.419小时。
通过计算合理药用剂量方案,对于肾功基本正常的人,应为每日三次,每次肌注1.5mg/kg,这样句使药物在血中保持有效治疗浓度,也不会发生严重副反应,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药物半衰期的作用药物半衰期能够指导合理配伍在临床上可以利用药物半衰期对药物间配伍进行合理指导,比如说三磺合剂(小儿用)因为共包含三种半衰期不同的磺胺,如果儿童多次服药,很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毒副反应,由于副作用大现已淘汰;又比如说TMP药物半衰期一般在10h左右,半衰期时间近似于磺胺甲恶唑(SMZ),再加上TMP与SMZ药物血药浓度、吸收以及排泄高峰到达时间和药物半衰期时间保持一致[3-4] ,所以可将这二者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药物半衰期能够确定给药间隔现在临床医学一般会使用多次给药方式来提高药物疗效、维持血液中药物有效浓度,而药物给药次数以及间隔时间一般会通过药物半衰期来判断。
根据临床经验大多数药物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是药物半衰期,但也有例外,像洋地黄类以及地高辛类药物由于治疗剂量以及中毒剂量间隔非常狭窄,给药间隔时间需略小于t1/2。
如果药物半衰期比较短,而且治疗指数小,像去甲肾上腺素给药方法一定要选择静脉滴注方法,又比如青霉素G类药物由于半衰期一般为30min~1h,没有毒性,所以能够大剂量给药或者是给药间隔可以稍微超过半衰期间隔,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疗效。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改变给药间隔的不良影响
• 案例2:开具青霉素(t1/20.5h)等一天多次 给药的药物时减少给药频次。
• 不良影响:使药物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 时间缩短,药物疗效下降。
#
改变给药间隔的不良影响
• 案例3:半衰期短的一天多次给药的药物 将剂量一次性给予。
• 不良影响:短期内药物有效血药浓度易 超过中毒浓度,但药物很快被消除,有 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易引起毒副 作用而降低药物疗效)
超快速、快速消除类(t1/2≤4h)
特点:吸收快,消除快,不易在体内蓄积。 给药频次:多次给药 代表药物:有青霉素t1/20.5h、卡托普利等
#
中速消除类(t1/2=4-8h)
特点:吸收或消除一般。 给药频次:3-4次每天 代表药物:有茶碱片、二甲双胍片等;
#
慢速消除类(t1/2=8-12h)
#
t1/2与稳态血药浓度
连续用药5个半衰期才能达到有效浓度。如某些抗生素 用药时间不足会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
t1/2与药物负荷剂量
给予负荷剂量可以使药物快速达到有效浓度。
●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
●药物的治疗窗范围大,不易引起中毒
#
t1/2与药物负荷剂量
ACS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
2
什么是半衰期?
血
药
浓
度
(
C1/2
)
t1/2
时间(t)
c
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
度从最高值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
示,单位min或h。
#
半衰期的类型
紫杉醇的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药物半衰期(t1/2)又称为生物半衰期,其指的是在患者服用药物过后,人体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的种类繁多,其半衰期也会有所不同,通过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可以得知,紫杉醇的半衰期5.8h。
本文通过参考其他文献,探讨紫杉醇半衰期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以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在患者停药后5个t1/2,药物不断被消除,人体内药物浓度仅剩约5%,如果没有其他患者本身的生理因素或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消除相半衰期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
但如果在停药后5个t1/2,患者突然发病,此时医护人员应该注意使用药物的剂量,且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使患者容易发生紫杉醇中毒。
在连续用药7个消除相半衰期,血药浓度可达99%,称之为稳态。
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此时血药浓度的检测,是十分有意义的。
例如患者在服用紫杉醇的过程中,患者的肝、肾功能稳定,病情也控制得较为稳定,就可以在测量血药浓度的前提下对药物进行适当的加量;但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多脏器衰竭,且使用的药物品种较多,则医护人员在用药后的2~3个半衰期检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如果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则说明半衰期较长,用药剂量较大,需要立即将药物剂量减少,以防止发生药物中毒[1]。
然后等到药物达到稳态时,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再一次的测量,并检测肝、肾功能。
如果患者的病情不稳定,且肝、肾功能也不稳定,这时患者的半衰期一般处于变化之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通过消除相来确定给药方案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可知,紫杉醇的半衰期大约5.8h,可以将其归属于中速消除类。
中速消除类的药物,其半衰期4~8h,此类药物的给药方案3~4次/d,1次/6h或1次/8h为最佳给药方案。
这样可以使得血药峰谷在最小的范围内波动,不但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减少夜间血药浓度过低,导致疾病复发的可能。
PKPD相关参数对于合理用药的意义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T>MIC,但本类抗生素血峰 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均与药物作用强度及有效 作用维持时间有关,亦常用于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当AUC/MIC90(AUIC)25-125 Peak(Sconc)/MIC 10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 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 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 使用药物后的 24 小时内有 40% 一 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 MIC 时抗菌 疗效最佳。 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 4 次)给药可达到此 目的,对于有较高 MIC 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 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
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定义:由浓度-时间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 称为曲线下面积,即AUC,其是血药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积分值,反应一段时间内,吸收到 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3、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抗菌药 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24 小时 AUC 与 MIC 的比率 (24 小时 AU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灭致病菌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24小时用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以及 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MIC的比值。
(一).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短 PAE 时间依赖性 :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 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 2、长 PAE 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 素)。
试论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试论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药物的半衰期又称为药效减半期,一般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挥的作用减半所需要的时间。
主要反应药物在体内转化、排泄的速度,代表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主要决定给药剂量和次数,药物半衰期长的则表示该药物在体内排泄的慢,给药时间则间隔长些,转化排泄快的药物,则给药时间间隔短些。
如药物的半衰期长,给药时间间隔短,剂量大,则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如药物的半衰期短,给药时间间隔长,剂量小,则会由于体内血药浓度过低,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此,掌握没种药物对半衰期,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标签: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半衰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患者在用药超过5个半衰期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95%了,即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基本消除,药物半衰期在没有受到其他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需要监测患者血药浓度,患者突然发病时,可根据正常用量给药;如患者在用药后少于5个半衰期,患者突然发病的话,则要注意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给药剂量要小于正常量,避免药物的积蓄引起中毒[1]。
患者连续用药达7个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基本消除,血药浓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此时,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检测,可帮助医务人员给患者调整理想的用药方案,此时的血药浓度检测具有较大的意义[2]。
如果患者患有其他疾病,用药种类比较多,则会产生相互作用,最佳监测血药浓度为3个半衰期,此时的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则说明药物半衰期比较长,用药量偏大,需要立即减少用药量,否则导致患者药物中毒。
到患者血药浓度达到稳定状态时,再对患者进行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心肾功能进行监测,医务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给患者安全用药。
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药物的半衰期与临床合理给药息息相关,当疾病被确诊后,医生必须正确的选择药物,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案,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学新理论的不断发展,为确定正确的给药方案提供了依据,也提高了临床用药水平。
但是,药物的半衰期却被忽视了,例如庆大霉素的半衰期是1.5个小时,临床却让患者1天服药2次,1次8万U肌注,这样药物在体内消除的较快,血药浓度较低,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磺胺类药物的半衰期一般为9小时,医务人员却按常规量给药3次/日,导致药物在患者体内蓄积,出现不良反应,对肾脏造成伤害。
药时曲线的变化规律
药时曲线的变化规律药时曲线是指在给药过程中,药物浓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过药时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以下是药时曲线的主要变化规律:1.起始时间起始时间是指药物开始进入体内的时间。
药物的起始时间可以因给药方式、药物剂型、生物利用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口服给药相对较慢,注射给药相对较快。
2.峰值时间峰值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一般来说,峰值时间越短,药物的起效速度越快。
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长。
药物的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机制、消除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口服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注射药物的作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4.消除时间消除时间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药物的消除时间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
半衰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和药效持续时间。
5.半衰期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掉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和药效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口服药物的半衰期相对较长,注射药物的半衰期相对较短。
6.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是指药时曲线与横坐标轴之间的面积。
曲线下面积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和总暴露量。
一般来说,曲线下面积越大,药物的吸收程度越高,总暴露量也越大。
总之,药时曲线是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药时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药物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消除途径等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影响药物治疗作用的因素除药物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机体本身,既有机体自身方面的直接因素又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而表现得间接原因。
老年人的相关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
因此,老年人用药更应值得注意。
若用药不当,更易引起不良反应。
减少用药种类老年人有很多病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理来减轻,不必急于用药。
除非遇急症或器质性病变外,一般应尽量避免用药。
老年人的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量药物和最低有效量来治疗。
一般合用的药物不应超过2~4种,由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老年人中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口服降糖药和抗凝药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合用,可使前者游离血药浓度大幅升高,出现低血糖或出血。
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血管扩张剂、抗高血压药、利尿剂都可引起老年人的体位性低血压,所以也应尽量避免合并应用。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功能,合理选择以下药物。
抗菌药:老年人组织器官退化及免疫功能降低,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药物,重视整体情况,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减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维生素类药物: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厌食、毛发脱落、易怒等,维生素E过量可促使静脉血栓形成、腹泻等症状,微量元素锌补充过量可致高脂血症和贫血。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对伴有心、肝、肾功能损害的老年患者,即使用药前肾功能是正常的也可能引起水肿等肾小管受损症状。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肠平滑肌张力下降,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易致胃肠出血,应慎用。
抗胆碱药:可使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抑制排尿或越级而导致尿储留,如阿托品若用药不当还可诱发和加重老年青光眼,甚至致盲。
选择适当的剂量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能力逐渐减退,药物的半衰期延长,用药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由于老年人的肝功能低下,对于一些药物的首过效应能力降低,肝细胞合成白蛋白的能力降低,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也降低,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药物效力增强,如普萘洛尔造成的肝性脑病,就是因为血浆中游离普萘洛尔多而造成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晕、昏迷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蔡明虹谈恒山李金恒药物半衰期(t1/2)有称生物半衰期与生物半效期,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消除相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通常用t1/2(一房室模型)、t1/2(二房室模型)t1/2(三房室模型)来表示。
由于药物消除相半衰期在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其越来越被临床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消除相半衰期可预知体内药物的变化轨迹1.1一次性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1/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 95%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1/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1/2(8±12h)],地高辛停药 10d[t1/2(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易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1/2,血药浓度可达 99%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 8h,共 3d 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无增减用药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1/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 t1/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再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人类有许多疾病要求治疗药物在人体中的浓度波动在一个最佳的治疗范围内,过高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甚至引起死亡,过低又不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
例如降压药、解痉止喘药、强心药、抗癫痫药等。
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消除相半衰期来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1/2≤1h)。
此类药物大多吸收快,消除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如青霉素静脉用药,若静滴时间过长,虽然体内维持药物浓度的时间较长,但达不到抑菌浓度( MIC),疗效差,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性。
因此,此类药物易快速进入体内,使血药浓度升高而达治疗目的,或可加大用药量,使血药浓度高出 MIC 数倍,用冲击治疗的方法,使血中药物较高浓度保持较长时间以达较好的疗效。
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的脑膜刺激症状。
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兼顾。
如青霉素可溶在100~200ml液体中,根据用量的大小,0.5~1h滴完,如超剂量应用,应延长滴注速度或增加输液量。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1/2=1~4h)。
此类药物吸收亦较快,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
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耳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 PAE,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更安全合理。
2.3中速消除类(t1/2=4~8h)。
此类药物理主张 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 6h或1次/ 8h,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
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是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优喘平,葆乐辉等,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h及 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 12h )及1次即可。
2.4慢速消除类(t1/2 =8~12h)。
此类药物主张 2~3次/d 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或1次/ 12h。
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
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 2~3次/d 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德巴金为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伲福达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
2.5超慢速消除类(t1/2>24h)。
此类药物可1次/ 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 1次/隔日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1/2=36~51h),利维爱(t1/2=48h)等。
2.6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1/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剂量较难掌握。
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3.1 t1/2与 PAE由于?-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大多t1/2较短,以往多为2~3次/d的用药法。
近年来,人们对抗菌药物 PAE认识不断深入,认为给药间隔时间可根据药物浓度 >MIC或 MBC的时间加上 PAE的持续时间来确定。
因此 PAE已成为合理用药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 PAE的长短与药物剂量(浓度)呈依赖性;与抗菌活性成正比关系;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同类型的药物其PAE长短不同,如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 PAE要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更强、时间更长、更适合1日1次的给药方案。
一般认为氨基苷类峰值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MIC比值为 5~10为最佳,每日一次的用药法比每日多次用药方法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提高了药物的价值效应。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大剂量用药,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法比多次用药更为安全,,但应注意多数氟喹诺酮类药物杀菌作用的量效关系呈双相变化,即药物有一最强杀菌浓度,高于此浓度时,药物杀菌活性反而随浓度增加而减弱。
青霉素类抗生素一般主张1~2次/d冲击疗法。
3.2影响 t1/2的生理因素;影响 t1/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 t1/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
此时,对于安全范围本身就比较小的药物最为安全的办法就是使血药浓度波动在治疗的下线,波动范围越小越好。
如地高辛 0.125mg ,1次/d的用药方案不如 0.0625mg,1次/ 12h安全有效。
影响 t1/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t1/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慢代谢比快代谢 t1/2延长数倍或更多。
这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2.3影响t1/2的病理因素: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 t1/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1/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1/2明显延长。
如:袁X,女,84岁,诊断:冠心病、房颤、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左侧脑梗塞后遗症等。
患者在住院期间曾短时间用过地高辛 0.125mg,1次/日,在用地高辛期间因病情变化而出现过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好转,此期间可明显发现地高辛t1/2随血清肌酐 Cr的变化而明显变化:Cr 342μmol/L,t1/2 345h;Cr 258μmol/L,t1/2 110h;Cr 138μmol/L,t1/2 87h。
此时必须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3.4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 t1/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
3.5多种因素影响时,消除相半衰期对用药方案判断的重要性。
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病情在动态变化中,药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
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相两点血浓度,Co(第一点),Cp(第二点)。
用 K=-[ln(Cp/Ct )]/t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1/2 =ln2/K,用此时的 t1/2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聂X,男,76岁,诊断:慢性支气管炎48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脑病、肺癌等,患者病情危重,气管切开。
在病情相对稳定时服氨茶碱 0.2g,1次/ 8h,t1/2 8.2h。
后病情恶化,先后出现呼吸衰竭、心衰、肾衰、大咯血、几次呼吸、心跳停止,在病情动态变化过程中,我们先后计算出:t1/2 15.8h,改用药方案为 0.1g,1次/ 6h;t1/2 23.3h,改用药方案为 0.1g ,1次/8h,使血药浓度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积极配合临床抢救成功。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化用药方案。
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