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最经典邓中甲讲座配套课件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邓中甲《中医⽅剂学》教学⽚(1—82全集)《中医⽅剂学》01、绪⾔、总论 54:05播放: 21,077《中医⽅剂学》02、发展简史 54:20播放: 9,519《中医⽅剂学》03、第⼆章⽅剂... 52:50播放: 9,061《中医⽅剂学》04、医门⼋法:... 40:03播放: 6,150《中医⽅剂学》05、吐法的适应... 51:32播放: 4,681《中医⽅剂学》06、和法常⽤分... 51:43播放: 4,625《中医⽅剂学》07、消法和下法... 55:25播放: 4,608《中医⽅剂学》08、⽅剂的配伍... 56:46播放: 5,611《中医⽅剂学》09、⽅剂的配伍... 50:25播放: 4,077《中医⽅剂学》10、⽅剂的基本... 51:42播放: 6,408《中医⽅剂学》11、⽅剂的基本... 54:16播放: 5,636《中医⽅剂学》12、剂型更换的变化 44:09播放: 3,185《中医⽅剂学》13、总论⼩结。
... 44:14播放: 6,673《中医⽅剂学》14、⿇黄汤(⼆... 52:10播放: 7,907《中医⽅剂学》15、桂枝汤(⼆... 42:12播放: 5,471《中医⽅剂学》16、九味羌活汤... 45:59播放: 5,304《中医⽅剂学》17、⼩青龙汤、... 47:12播放: 5,098《中医⽅剂学》18、⽌嗽散(⼆... 52:21播放: 5,774《中医⽅剂学》19、银翘散(⼆... 42:22播放: 4,277《中医⽅剂学》20、⿇杏⽯⽢汤... 58:03播放: 5,151⾸页 | << | 1 2345 | >> | 末页82条的第1-20条。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祛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理气剂ppt课件
行气·半夏厚朴汤
组成: 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16
行气·半夏厚朴汤
功效: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 气滞痰凝之梅核气
17
行气·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证病因病机分析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 肺失宣降,胃气失和
气滞
痰湿
咽喉
18
行气·半夏厚朴汤
方解 君: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厚朴——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佐:茯苓——渗湿健脾 生姜——和胃止呕 佐使:苏叶——芳香行气,宣肺疏肝
28
降气·苏子降气汤
?方中如加用陈皮?去肉桂,加沉香?
证治要点: 喘咳气急,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 兼呼多吸少,腰疼脚弱
使用注意: 阴虚或肺热咳喘,不宜用
29
降气·苏子降气汤 临床应用:
1)痰多喘甚:+泻肺平喘药:葶苈子、桑白皮 2)喘不能平卧或动则气短难续:
+纳气平喘药:胡桃肉、沉香、诃子 3)肾阳虚明显:+温肾助阳药:附子、补骨脂 4)水肿、小便不利:+利尿药
19
行气·半夏厚朴汤
证治要点:
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变化:
气郁甚者酌加香附、郁金; 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 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 郁结化热,心烦者酌加栀子、连翘、黄芩
20
行气·半夏厚朴汤
使用注意: 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 不宜于气郁化火或阴虚津少
使用注意: 阴虚咳喘,不宜用
36
降气·定喘汤
随证加减:
无表证者,减少麻黄用量; 痰多者,加瓜蒌、胆南星; 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鱼腥草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比较
37
旋复代赭汤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4讲麻黄汤(二)、桂枝汤(一)
邓中甲方剂学讲稿14讲麻黄汤(二)、桂枝汤(一)麻黄汤上一次我们讨论到麻黄汤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方解以及这个方常用的临床加减方法。
下面在运用当中,辨证要点和使用注意两个方面。
辨证要点,实际上就是主证加上左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是作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证型,辨证要点,也就使用的基本依据,在使用注意方面,作为表虚证,阴血不足,因为《伤寒论》里讨论了很多,涉及到亡血的这种体质,它不宜用,阳虚也不适合,因麻桂相须,发汗力较强,容易引起大汗亡阳,这在后面相应的扶正解表里,讨论治法。
而且用麻黄汤应该遵照张仲景《伤寒论》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
这是一个用解表剂的通则。
这是对于这个使用注意方面,和辨证要点方面的。
附方作为教材来讲,我们教材上有五张附方,重点讨论后面三张,前两张兼湿的,因为现有《内科》教材里应用当中,都有这些方。
这个麻黄加朮汤,麻杏苡甘汤,结合风寒表证,密切运用的,常用方基础方,以大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我们选择做为附方的重点。
今后的很多基础方它的附方,重点选择一部分,像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这个常用方,临床应用意义比较大的,它是一种寒热俱重,他这个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他恶寒发热,特点是寒热都重。
恶寒重发热也重。
本身风寒是恶寒重发热轻,由于它有内热,所以在表邪正相争所发的热,以及寒邪入里所化的热,形成的这种状况,造成的寒热俱重。
大青龙汤在临床上,这类证候、这个方的运用,这个常用方,青壮年居多。
而且目前看,用于像大叶性肺炎早期这种,表里同病,寒热俱重的这一类。
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这一类。
这个方是作为治这一类证的基本方。
这是常用。
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多一些。
因为风寒入里化热,这个是普遍存在的。
过去体会不是很深,开始学的时候,过去做一个附方,体会不是很深。
我记得有一年,那个还比较早了,70年代,有一次到东北去,我体会很深。
因为近年来很少,虽然去哈尔滨、沈阳这些机会较多,每年都经常去,机会还是多,但多数坐飞机。
方剂学_邓中甲讲稿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方剂学最经典邓中甲讲座配套课件
根据药方及病证性质选择服药时间,如:对 胃肠有刺激的,宜饭后服;滋补的,宜空腹服; 治疟的,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用;急证重病可不拘 时间服;慢性病应定时服用。
前人有关服药论述: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 在胸膈以下者,先服药后食;病在四肢血 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满 而在夜”
《千金要方· 序例》
方剂学
上
篇
总论
第二章
治法概述
第一节
治法含义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
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法概述
一、广义治法 治病方法:治疗疾病的方法与手段。 治疗原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总结出的预防 和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针对某一类证候(病 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二、狭义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疗 方案。
方剂学
教授 主讲
上
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概说 一、先秦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发 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一、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 科为主) 方剂临床运用 283首方,用药242种 已初具规模
方剂与治法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七方说
病证分类法
祖方(主方)分类法
功用(治法)分类法
综合分类法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邓中甲方剂学解表剂PPT课件
解
辛凉解表·麻杏甘石汤
表
剂
方解: 君:麻黄——宣肺平喘,兼散表邪(“火郁发之” 臣:石膏——清泻肺热,兼透热生津
麻黄、石膏相伍(石膏用量倍于麻黄) 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
佐:杏仁——降肺平喘 佐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辛凉解表·麻杏甘石汤
风热
口鼻
麻黄
生石膏
风寒郁而化热
甘草
咽喉
邪热壅肺 石膏 肺失宣降 麻黄
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解
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
表
剂
?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的
配伍意义为何?
解
分述·辛温解表
表
剂
小青龙汤
(《伤寒论》)
解
辛温解表·小青龙汤
表
剂
组成: 麻黄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
干姜三两(6g)炙甘草三两(6g)桂枝三两(9g) 半夏半升(9g)五味子半升(9g)
辛凉解表·桑菊饮
表
剂
主证病机分析:
表邪 热伤 轻肺 证络
风热轻浅 邪伤肺络 邪热伤津
身热不甚,脉浮数 咳嗽 口微渴
解
辛凉解表·桑菊饮
表
剂
方解: 君: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 臣: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助君药祛邪,宣肺止咳 佐:连翘——透邪清热
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使:甘草——调和诸药
辛凉解表·桑菊饮
“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 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 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解
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邓中甲方剂学祛湿剂PPT课件
使用注意:
湿热痹证不宜用
【复习思考题】
1.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2. 八正散、小蓟饮子均治淋证,在功效、主 治上有何异同?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大黄宜剂量稍大且后下; 不宜久服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兼少阳证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 •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黄疸重者可加板兰根、黄芩、虎杖、郁金; •热毒内陷者可加牛黄、丹皮、羚羊角;
分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述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 (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
制厚朴、 (12g)。
桔梗各二两(各10g),藿
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适应病证:里热证
方剂与治法
3、常用分类
清气分热
清营凉血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清虚热
方剂与治法
消法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
治法。
方剂与治法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 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方剂学
教授 主讲
上
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概说 一、先秦时期 七、近现代时期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发 展简史
六、明清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金)元时期
一、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 科为主) 方剂临床运用 283首方,用药242种 已初具规模
•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去渣而制成的剂 型。 流浸膏
内服
膏剂 外用
浸膏
煎膏
软膏 硬膏
其它常用剂型
酒剂 丹剂 茶剂 露剂 锭剂 条剂 线剂 栓剂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液
第六章
剂型
一、服药时间
一般宜在饭前1小时服药,以利于药物尽快吸 收。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第三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概述
一、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论
治法源于方剂
二、从辨证论治看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治法概述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治法概述
和法
2、适应病证与分类
邪犯少阳 肝脾不和 肠寒胃热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治法概述
和法
• 3、使用注意——“和而勿泛”、“活而勿
滥” • 邪不在半表半里不和 • 脏腑气血虚弱者不和 实邪致痞满呕遥逆者不和
•
治法概述
温 法
以法统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治法概述
理、法、方、药的关系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 成”。
第四节
常用治法
治法概述
八法的产生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目的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配:组织、搭配。 伍:队伍、序列。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增强药力,即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二、产生协同作用。
三、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功效发挥方向。
四、扩大治疗范围。 五、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二节
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定义:
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 治法。
2、适应病症: 里寒证
寒从中生 外寒直中
方剂与治法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方剂与治法
3Hale Waihona Puke 分类: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方剂与治法
清法
1、定义: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 五、综合分类法。
•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 燥、湿 •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 综合分类法 ----功效、病因、专科 (1)功效--补养、发表、涌吐、攻里 表里、和解、收涩、杀虫、救急 (2)病因--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 泻火、理气、理血、除痰、消导 (3)专科--明目、痈疡、经产
治法概述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治法概述
汗法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 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 一类治法。
治法概述
汗法
2、适应病证:
表证
风湿痹证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治法概述
汗法
3、常用分类:
治法概述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治则 :防治疾病的总体原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病机)所确定的治法。
治法概述
第二节
病机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概述
治法在理、法、方、药体系中的地位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目的:捕捉病机 论治——目的:确定治法,遣药组方
上一题
下一题
小承气汤变化为厚朴三物汤是属于 :
A.药味增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
D.药味、药量均有变化 E. 以上都不是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下一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汤剂的特点 :
A.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 B.便于随证加减 C.便于服用或携带 D.服用量大 E. 适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上一题
下一题 回答错误,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下列何方原书用法要求不是煎散剂 :
A.银翘散 B.参苓白术散 C.泻白散
D.败毒散
E. 逍遥散
回答错误, 回答正确, 再想一想! 你真棒!
上一题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 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 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
•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 孙思邈《千金要方· 大医习业》 )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二、多层次性 病机的多层次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层次特点
高层次——病机:邪正斗争、阴阳失调 治则:祛邪扶正、协调阴阳 中层次——病机:表证、热证、寒证 治疗大法:汗法、清法、温法 低层次——病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与治法的形成有一个由高到低的过程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要求可保证方剂主次
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 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 为使。” 《素问•至真要大论》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
君药: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方剂与治法
3、常用分类: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方剂与治法
补
法
1、定义: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
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方剂与治法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方剂与治法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二、药量增减的变化
如: 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 四逆汤变为通脉四逆汤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三、剂型更换的变化
如:
理中丸改为理中汤(改变药力)
九味羌活汤改为九味羌活丸(改变功 效主治) 桂枝茯苓丸改为催生方(改变功效主 治)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
剂型
汤剂,“汤者荡也”。
•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 顾全面。 • 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 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 (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二、服药方法
1.运用汤剂,一般情况下是一日一剂,将头煎、二 煎兑合,分二次或三次温服。但特殊情况下,亦 可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药力。
2.散剂和丸剂是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二 次或三次。 3.其他不同剂型,可参考制剂情况及方药功用酌情 而定。
• 一、七方说。
• 二、病证分类法。
•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病位居上
内蓄实邪
病势急暴
体质壮实
3、使用手段
治法概述
下法
1、定义: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 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 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治法概述
下法
有形积滞
古代
无形热邪 肠痈
2、适应病证
现代
各种中毒症
釜底抽薪
腹部术后
治法概述
下法
3、分类: 4、使用注意
《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
1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 2奠定方剂学教科书的基础
· 收方实用,疗效肯定 · 所录之方,组成不繁 · 正方附方,主次分明 · 文字通俗,便于阅读
汪昂
现行教材以 此为基础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治法 归纳出自 :
A.《医学心悟》 B.《景岳全书》 C.《圣济经》 D.《伤寒明理论》 E. 《医家全书》
方剂学
上
篇
总论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