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28讲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https://img.taocdn.com/s3/m/300b10c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4b.png)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医案(胡希恕医案)薛某,男性,38 岁,病历号 242788。
1965 年 10 月 13 日初诊。
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
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
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合桂枝加龙骨牡蛎加川芎)柴胡 12 克白芍 12 克枳实 12 克生牡蛎 15 克生龙骨10 克桂枝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6 克大枣 4 枚川芎 6克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
上方加附子 6 克、苍术 10 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何某,男,58 岁,病案号 160462。
初诊日期 1965 年 9 月 20 日:于 64 年 4 月间淋浴时,发现两小腿皮肤有紫癜,以后时轻时重,有时便血或尿血。
曾到各大医院诊治均未见效。
于65年6 月15 日来我院门诊治疗,血液检查:白血球3500,血小板 85000,出血时间1 分 30 秒,凝血时间 30 秒,白血球分类:中性66%,淋巴34%,血色素13,4克,经用温中活血、和肝化瘀等法,前后服药 300 余剂未见明显效果,今日找胡老会诊。
现症:两小腿紫癜满布,两膝上也散见,有时两手背亦出现,每劳累后紫癜增多,每药中有苍术亦增多,午后低热,口苦咽干,脐上微痛,舌苔薄白,脉弦细。
胡老与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味:柴胡四钱,赤芍四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生地炭一两,桂枝三钱,茜草六钱,阿胶三钱,紫草二钱。
四逆散方剂
![四逆散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79c1ddd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47.png)
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剂名】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
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
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
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
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
![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54c1955f7ec4afe04a1dfa7.png)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https://img.taocdn.com/s3/m/19b17cbe5022aaea998f0f66.png)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
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
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
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
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
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
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
《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
”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
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
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
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
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
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
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
![【推荐】《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https://img.taocdn.com/s3/m/2c6dcf383c1ec5da50e270d3.png)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调和肝脾之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组成:柴胡、当归(酒拌)、白芍(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加煨姜、薄荷煎。
肝虚则血病,归、芍养血平肝;木盛则土衰,术、草和中补土,柴胡升阳散热,茯苓利湿宁心,生姜暖胃祛痰,薄木郁则火郁,火郁则土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
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
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逍遥散是也。
加丹皮、栀子各八味逍遥散,治肝伤血少。
这个方现在在临床使用率是非常高的,使用率很高,也非常体现一个和法里边的平其亢厉、肝郁脾虚,这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病机。
逍遥散出在《和剂局方》,它虽然是肝脾不和,但从病机来讲,与四逆散不同,它严格来讲,像虚实夹杂证,而且虚的成分还挺多。
就是肝脾同病,肝郁脾虚,肝气郁滞。
脾虚有时候肝郁血虚,血虚就脾虚之后,运化产生气血不足了。
通过逍遥这个名,可以推导它的功效特点。
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里边说:逍遥在《说文》上面为消摇,走字头的“逍遥”和那三点水的“消摇”相通,那说明《说文》以前,汉以前那都是相通的。
《庄子·逍遥游》里就讲了,讲了逍和遥的含义:“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
”什么意思呢?阳动冰消,太阳出来了,冰雪消融了,冰雪虽然消耗,被太阳一晒,消耗没有了,但水这个根本,水和水气这个根本还存在,虽耗不竭其本。
另外一个形容呢,阳动冰消,这讲消那个字了。
舟行水摇,船在河里走,水拍打着船往前进。
虽然船被水在拍打,船动了,但不会伤到船内,所以虽动不伤其内。
都是讲的冰雪的消融,船在动,在前进,这个当中,不伤正气,不伤根本。
所以他又说:“譬之如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
”所以这个方也就是说它的疏肝、理气、健脾,健脾运,都是针对气血,但是很照顾到正气,不会伤正,很平和,是这个意思。
所以看出来这个方在调节功能方面是非常好的,调节功能,就是调和肝脾的。
四逆散方解——精选推荐
![四逆散方解——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4d1e222e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43.png)
四逆散⽅解【读伤寒】四逆散⽅解字号:⼤中⼩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柴胡、枳实、芍药、⽢草从药⽅组成看,四逆散由芍药⽢草汤、枳实芍药散和简化的⼩柴胡汤构成。
芍药⽢草汤:芍药、⽢草两味药,酸⽢化阴,养⾎柔筋,缓急解痉。
《朱⽒集验⽅》把芍药⽢草汤叫“去杖汤”。
仲景原⽂:“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医学⼼悟》⽤芍药⽢草汤"治腹痛如神"。
《类聚⽅⼴义》⽤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
本⽅还可以⼴泛运⽤于⾎症,⽩芍治⾎证,如罗⽌园的《⽌园医话》“⽅中主药是⽩芍,其⽌⾎之效⼒乃⾄神妙不⼼思议”;“放胆⽤之,率皆—剂⽽有奇效”。
岳美个认为“临床上凡吐⾎、衄⾎皆可⽤之”枳实芍药散:枳实配芍药,⾏⽓散结。
和⾎⽌痛。
仲景原⽂:“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 枳实⾏⽓,芍药去⾎痹,⾏⽓、去⾎痹⽽治腹挛痛。
⼩柴胡汤:⼩柴胡汤药有7味,但从条下加减法可见⽅中黄芩、半夏、⼈参、⽣姜、⼤枣皆可去,唯独柴胡和⽢草不可去,因此柴胡配⽢草可以看成是简化的⼩柴胡汤。
黄芩主治烦热,半夏主治呕逆,⼈参、⽣姜、⼤枣温中,针对的是默默不欲饮⾷,去掉⼩柴胡汤证中的⼼烦、喜呕、默默不欲饮⾷,则可把柴胡⽢草的主治定为“胸胁苦满”“往来寒热”。
综上所述,四逆散的⽅证则为:胸胁苦满、往来寒热、腹胀腹痛、肌⾁痉挛。
仲景原⽂:少阴病,四逆,其⼈或咳,或悸,或⼩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胡希恕先⽣的解释:四逆散是常⽤⽅,凡是⼤柴胡汤证,⼼下急,郁郁微烦,但是不呕,故没有半夏、⽣姜,没有⼤黄,不可下,就⽤四逆散没错的,其它都象⼤柴胡汤证。
这个⽅剂很少有四逆,因为⽓闭寒的厉害,有可能四逆,但是⼜不⼀定有,虽然名为四逆散,但四逆在临床上很少见。
由于⽓不得下⾏,上逆于肺,也有时候咳,凡是柴胡剂⼤概都治咳,柴胡剂是疏理胸膈这⼀带。
第28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
![第28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https://img.taocdn.com/s3/m/f6c43c1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c1.png)
第28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方剂学讲稿》邓中甲第28 讲调和肝脾:四逆散(二)逍遥散(一)我们开始上课。
刚才讲到调和肝脾法,这个法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它建立在肝、脾两个系统,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基础上的。
临床上呢,主要反应出一种肝脾不和,恶性循环这个特点。
在四逆散这个方来讲,现在侧重点,刚才我们提到了阳郁四逆的一个机理,从阳郁四逆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里的柴胡可以透邪外达,解除这个阳郁四逆造成的原因。
阳气不被郁了,那气机通畅,清阳能够实四肢,也就是这个四逆解除了。
当然从四逆散自身这个方来讲,我自己有个不一定成熟的看法,它是仲景用来作为鉴别诊断的。
在少阴篇里边,它并不是典型的治疗少阴病的,仲景《伤寒论》里,每一类病它都有提纲,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映心阳了。
同时肾阳来说呢,基本的热力来源差了,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这类基本表现是心肾阳虚的一些共同特点。
但是四肢厥逆和这个在同样逆冷方面呢有相似的病机,还有譬如当归四逆,吴茱萸汤也有四肢厥冷。
那这种情况怎么鉴别呢?那张仲景他在四逆,少阴病这一部分里边,是以四逆汤为代表,基础方,它同时把有四逆表现的方都附在里边。
所以在《伤寒论》里边,有一些条文前面的少阴病,太阳病,有一些包括吴茱萸汤前面也有一条少阴病,也有阳明病,有厥阴病。
这都由四逆这几条都反应在少阴篇里,它是用来跟四逆汤(作)鉴别诊断的。
那过去的人刻那竹板板不像现在,你电脑一打,它是第几页,它自动自己就上面写清楚了。
又不像纸一个个很薄,可以摞在一起,一写第几页,页码就很清楚了。
那竹片片摆了一地,对吧?你最后穿成册,你要有个标志啊,那它前面这个是整个这一堆放在少阴篇里,那一堆放在太阳篇里,分类,前面有小字少阴病,少阴篇的。
到后来的王叔和他们不见得知道,散在篇章找来以后呢,那少阴这个误入正文,你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所以闹得这个四逆转个大圈圈来解释。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讲稿
![爱爱医资源-《方剂学》邓中甲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063c9e84868762caaed593.png)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四逆散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四逆散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168c43cd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76.png)
四逆散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四逆散《伤寒论》【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318)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1];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注释:[1] 坼:坼(che,音掣) ,碎裂之意。
【功效配伍】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而性升,入肝胆经,和利枢机,疏肝解郁,透达郁阳;枳实苦泻辛散而性降,归脾胃经,行气破滞,以运中土,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散,疏肝调胃,则气机调畅;芍药养阴柔肝,入血分行血滞,与柴胡相配一散一收,疏肝而不伤阴,与枳实相配,行气和血;炙甘草甘缓和中,补益脾胃,与芍药相配则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四味合用,调肝胃(脾),和气血,通阳气,除厥逆。
因其主治病以四肢厥逆为主症,剂型为散,故名四逆散。
上四味药,捣细末过筛,取方寸匕,用白饮和服,一日三次。
或用水煮服。
【方证论治辨析】四逆散治少阴病,阳郁厥逆证。
症见少阴病,四肢厥逆。
兼见症:或咳嗽,或心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本证突出少阴病,四肢厥逆,其后皆属或然症。
四肢厥逆,若属少阴寒化证者,乃阴盛阳衰,四肢失于温煦,应伴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全身虚寒症状,治疗宜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本证虽言少阴病,四肢厥逆,但并非少阴寒化证,而是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其四肢厥逆亦较轻浅。
故治用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吴巳《医方考》云:“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
”魏荔彤《伤寒论本义》云:“少阳之用柴胡使阳明之邪以少阳为出路也;少阴用柴胡使少阴之邪以厥阴为出路也。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https://img.taocdn.com/s3/m/fed7a9d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4.png)
千古名⽅——四逆散千古名⽅——四逆散汇报⼈:LuYinLab 本导⽣燕晨宇前⾔四逆散,中医⽅剂名,出⾃《伤寒论·少阴篇》,由柴胡、芍药、枳实、⽢草四味药组成,是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代表⽅。
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郁证。
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散有抗抑郁、抗炎、改善睡眠、改善微循环、调节胃肠道、保肝、解痉等作⽤。
临床中常⽤于抑郁焦虑、失眠、痛经、肝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
扩⼤经⽅应⽤范围,更是⼀⽅多⽤、⼀⽅多效的重要体现。
阳郁厥逆证:阳盛格阴,阳⽓过盛,⼊侵阴经,导致出现假外寒的症状,但是病根却是阳⽓过盛,郁积在经脉,本是热病,却四肢厥冷,是为厥逆。
肝脾⽓郁证:情志不舒,⽓机郁滞,导致⽓机阻滞在肝脾所致。
PART01四逆散的由来四逆散,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或咳,或悸,或⼩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PART02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腹,去肠胃中结⽓,饮⾷积聚,寒热邪⽓,推陈致新。
久服,轻⾝明⽬益精。
芍药,《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邪⽓腹痛,除⾎痹,破坚积寒热,疝瘕,⽌痛,利⼩便,益⽓。
枳实,《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风在⽪肤中,如⿇⾖苦痒,除寒热结,⽌利,长肌⾁,利五脏,益⽓轻⾝。
⽢草,《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五脏六府寒热邪⽓,坚筋⾻,长肌⾁,倍⼒,⾦创,解毒。
有“⼗⽅九草”的美誉。
⽅剂讲究以君、⾂、佐、使进⾏配伍,柴胡作为君药,发挥四逆散的主要功效,疏肝解郁,升提肝⽓,⽽⽩芍作为⾂药辅佐柴胡,使其不过于宣发肝⽓⽽耗伤阴⾎,枳实作为佐药与柴胡配伍,⼀升⼀降,调畅⽓机,⽽⽢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多⽤,⼀⽅多效剂量增减:减《医学统旨》记载的柴胡疏肝散中将芍药和枳实的⽤量减少⾄⼀钱半,减少其对柴胡的制约,增强柴胡升阳举陷之功效,来应对肝⽓过于郁滞之证。
四逆散——精选推荐
![四逆散——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59c3d9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bb.png)
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少阴篇第318条的主⽅。
原⽂是:“少阴病,四逆,其⼈或咳,或悸,或⼩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四味等分捣筛为散,⽩饮和服⽅⼨⼔,⽇三服。
依⽅药论,仅是舒肝缓中。
条⽂明指少阴病且兼见四逆,当以脉微细但欲寐之⽆⼒虚弱情况为突出,虽刻下尚未露脾肾阳衰之恶寒⾝倦,预计此等发展,是在缓慢进⾏中。
所以⽂中所列诸多或兼证,乃仲景根据本病机理,按其脏腑偏重并见的形证程序⽽测知者,除以四逆散作主⽅外,若肺虚失敛浮⽕冲肺,则应加敛肺温脾之五味⼦、⼲姜以暖中⽽益⽓固肺,依肺与⼤肠为表⾥关系,故亦主下利;⼼悸者乃脾虚及胃之悸动不安情势,加⾟温之桂枝,使与⽢草合化以健胃⽽安和之;如兼见⼩便不利时,此脾⽓与⼼阳并衰,加淡渗之茯苓以强⼼利尿;腹中痛者,为肾寒不温,⽓机不通,需加⾟温⼤热之炮附⼦⼀枚,以直补肾阳,温以通之;设泄利并感下重不爽者,此属脾肾虚寒⽓机失畅,湿邪凝聚之象,必取⼤量之⾟温微苦性滑之薤⽩通阳散结,以化逐有形之湿邪,则下重即除。
总之四逆散为肝郁脾虚⽽设,乃久病脾衰之坏证,舒肝缓中是正治之法。
如少阴病势已成,虚亏必波及它脏,且属愈延愈甚。
仲景既⽴主⽅,⽽⼜详列兼证之加味⽅法,预为防变。
今⽇重温本条机理,倍感理法严谨,临证施⽤于久虚难复诸病,疗效⾄为明显。
兹举例说明之。
许⽒使⽤四逆散治疗慢性久虚⽽不易恢复诸病疗效显著。
尽管病情轻重不⼀,或病种千差万别,但见其脉微细,即属于四逆散范围。
在具体使⽤时,亦均是依据脉微细之脾虚⽓弱病机病理,客观要求以舒肝缓中为突出者,符合久病健脾的***,莫不⽴竿见影。
原⽅四味是以芍药⽢草汤为基础,配柴胡、枳实,以治脾肾亏虚所形成之⽓弱肝郁似实之虚证。
因为此等病情(单纯四逆散证)为时极暂,所以临床所见多已是出现兼证,对单纯四逆散证,设能及时依法施治,使脾健肝升,机体阳⽓四达,四逆亦不存在。
仲景详明辨证,制此缓中舒肝升阳解郁之⽅,等分为散,且服⽤量微,原借此轻灵⽅药,以调理⽓机,若已现兼证,则按⽅后预列之加药法则处理,照顾⾄为周到。
方剂学之逍遥散(图文)
![方剂学之逍遥散(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b59df73186bceb19e8bb94.png)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肝 病因 郁 血 虚
脾 失 健 运
头痛目眩 或月经不调
神疲食少
证治分析
肝郁血虚脾弱证发病机理 两胁作痛、乳房胀痛,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月经不调
肝郁
血虚
脾弱
病机 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治法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君:柴胡—疏肝解郁
既疏肝又柔肝 补血,治血虚
健脾,治脾虚
臣:白芍—养血柔肝
疏养 肝血 解健 郁脾
当归—养血活血 佐:白术—补气健脾 茯苓—健脾利湿
烧生姜、薄荷—取辛散之性,以助疏肝 使:甘草—调和药性
用方 要点
本方为疏肝养血之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两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炎、肝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乳房 小叶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证属肝郁血虚脾弱者。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 物 组 成
甘草微炙赤,半两(15g) 当归去苗,锉,微炒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30g)
茯苓去皮,白者
白芍药 白术
茯苓
白芍
白术
柴胡
当归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 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水煎服。
四逆散
![四逆散](https://img.taocdn.com/s3/m/b31270f419e8b8f67c1cb9b1.png)
四逆散四逆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实12g 柴胡12g 芍药9g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
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
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日3次,每次2g。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
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主治]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黄芩、炒白术。
每日工剂,分2次服。
[黑龙江中医药。
1991,c5,,113,.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瓦楞子。
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阴不足加太子参、川石斛。
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药用柴胡、法半夏各12g,白芍、枳实各10--12g。
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治疗6-8周。
[新中医,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用柴胡、元胡、王不留行、枳实各12g,白芍、金钱草各30g,郁金、茵陈、川楝子各15g,大黄、甘草各lOg。
四逆散
![四逆散](https://img.taocdn.com/s3/m/80e47c8a284ac850ad02424b.png)
【出处】《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未载明剂量,只说各十分,研磨成粉,合白饮(米汤)服,方寸匕,日三服。
概说本方在《伤寒论》仅出现在〈少阴病篇〉第288条,原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医宗金鉴》作者吴谦先生批注:“凡少阴四逆,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在整部《伤寒论》中提到“不能外温,阳为阴郁,不能宣达而四肢逆冷”的只有本条。
阳气受到阴气抑郁,不能将营养血液物质输送到全身,就会出现“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的症状,也造成四肢冰冷。
谈到四肢冰冷,我们不妨回顾四逆汤证的热厥、寒厥、痰厥、蚘厥。
热厥又分便秘与无便秘,便秘用承气类,无便秘口渴用白虎汤系列,介乎二者之间者,则选用四逆散。
我们介绍四逆散就是藉其方药机转,疏畅其阳。
明朝宫廷御医李中梓先生,又名李士材、念莪,即龟鹿二仙胶创制者,提到“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用乾姜、附子才能胜任。
但四逆散症的手足冰冷并不是很冷,只有四肢末梢部位冷,所以不致有阴中寒凉之证,只是传导功能障碍,气不宣通,所以又称逆冷。
本方用柴胡解表,芍药清中。
柴胡是肝胆之药,何以出现在〈少阴篇〉?主因是水木同源,肾为水脏,肝为木脏,故为水木同源,又称肝肾同源。
柴胡用在少阴病,就是着眼于此。
枳实属芸香科,少用可行气,多用则可破气。
甘草行三焦之气。
只要肝胆正常,就能调畅气机,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四肢,四肢冰冷情况就可改善。
本方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小柴胡汤有七味: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保留了柴胡、甘草,加枳实、芍药而成四逆散。
后代医者根据四逆散开发了柴胡清肝汤、柴胡疏肝汤,再演变成伤科用药。
有一名伤科大师陈实功先生在伤科外科正宗文献中提到“伤科复元活血汤”,以及清代《医林改错》作者王勋臣(清任)先生----也是近代第一位解剖学专家----所创之“少腹逐瘀汤”,都是以四逆散为基础。
跟我记方剂1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跟我记方剂1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https://img.taocdn.com/s3/m/99cee0c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5.png)
跟我记方剂1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展开全文3-2调和肝脾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简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与四逆汤都出自《伤寒论》,却有一字之差,它们症状相似而病机完全不同。
该方在《伤寒论》中虽被冠以少阴病之名,只是用来与四逆汤相类比,它本身并不是少阴的方。
四逆散证的主要病机为阳气郁结,症状表现为:手足不温、协肋胀闷、脘腹疼痛等,辨证特点是脉弦而不沉;相比之下,四逆汤证虽也呈现手足逆冷,但它是真正的少阴病,病机为阳虚阴寒,其脉沉、细、弱。
1)巧记法:只烧干柴(枳实、芍药、甘草、柴胡);2)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3)方解记忆法:方中柴胡梳理肝气、透发郁热为君;芍药柔肝养血以补肝用;芍药与柴胡搭配可弥补其“劫肝阴”之弊端,是常用药对,被广泛应用(逍遥散、大柴胡汤、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枳实下气宽中与柴胡组成一升一降,升清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健脾和中;原方以米汤送服更增其益气健脾之功。
本方虽小但可疏散郁结、调达气机、疏肝健脾,为临床肝脾不和的基础方剂。
逍遥散:柴胡、芍药、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当归、薄荷简介: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疏肝健脾、补血调经的常用方剂。
1)巧记法:江湖河草,要归白苓(生姜、柴胡、薄荷、甘草、芍药、当归、白术、茯苓)2)汤头歌诀: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3)方解记忆法:该方用柴胡搭配芍药与当归,疏肝解郁,柔肝养肝血;用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健脾和中;薄荷为佐药,既有疏肝之功,又可透肝经郁热。
所以该方是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可以用于肝郁脾虚;同时也是疏肝养血的代表方,可以用于妇科调养经血。
本方加上牡丹皮、栀子,就成为丹栀逍遥散,在疏肝健脾养血基础之上,可用于肝郁日久而化火的情况;如果加入生地或熟地,即可用于肝血虚少比较严重的情况----肝肾同源,补精以养血。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bae1aa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f.png)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组成】枳实10g 柴胡10g 白芍10g 炙草10g【方歌】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制服】研细末,一日三次,一次6g,米汤送下。
亦可煎汤服之。
【功效主治】肝气郁结,症见四末不温,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心下拒压,脉象沉弦者。
【加减运用】1.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
2. 心悸属阳虚者,加桂枝。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4. 腹中寒痛者,加附子;热痛者,加金铃子散。
5.泄利下重者,加薤白、木香、黄连。
6.吞酸加左金丸。
7.胸肋刺痛者,加丹参、郁金。
8. 腹胀,合平胃散。
9.左关脉不足,加山茱萸。
10. 阳痿,加蜈蚣。
【禁忌】1. 肢厥非气郁所致者,忌之。
2.腹痛下利,脉沉迟、微细者,忌之。
【类方】1. 四逆汤:为治阳虚寒盛、四肢厥冷之方。
2. 瓜蒂散:为治痰邪阻滞、四肢厥冷之方。
3. 茯苓甘草汤:为治饮邪停滞、四肢厥冷之方。
4. 当归四逆汤:为治血虚寒郁、四肢厥冷之方。
5. 调胃承气汤:为治先热后厥,热深厥深之方。
6. 乌梅丸:为治蛔虫内扰,四肢厥冷之方。
【临床运用】1.治泄痢下重。
伴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弦。
(《经方应用》)2.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其人不虚者。
(《伤寒论今释》)3. 应用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肝炎、溃疡病、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肠梗阻、痢疾、慢性乳腺炎等病。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4.男子阳痿,妇女性机能减退,见脉弦而情志抑郁者。
(《伤寒论通俗讲话》)5.加吴萸、牡蛎治由肝火上熏肺部,上下之气隔塞所成之鼻渊甚效。
(《皇汉医学·蕉窗杂话》)6.加大黄、甘草治肠梗阻。
(《广东中医》1959;12:510)7.便秘。
伴脘腹胀痛,手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陕西中医》1993;7:324)8.交睫则遗尿。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https://img.taocdn.com/s3/m/3227acf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6.png)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b3fded7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6.png)
中医《方剂学》和解剂(调和肝脾)——四逆散(《伤寒论》)一、组成甘草炙(6克)、枳实破,水渍,炙干(6克)、柴胡(6克)、芍药(9克)。
二、用法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2.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四、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五、主治少阴病,四逆之证。
或颏,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六、方解本方主证为“少阴病,四逆”,故以四逆散为名。
四逆,即手足不温也,与四肢厥逆有别,由阳气不得至于四肢之故。
《伤寒论》对本方证虽未明言寒热,但有“少阴病,可知有“但欲寐”,无心烦;而其临证相应之加减用法,除茯苓外,皆是温热之品,可知非少阴热证。
然而又无恶寒踡卧,呕吐下利,方中又不用姜、附,可知亦非治虚寒之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
而四肢为脾所主。
故知此证由脾气素虚,又因外邪传入少阴而抑阳气不得至于四肢,故为四逆。
阳郁不伸,虽能生热,却无明显之热证,所以当平调兼顾为治。
本方用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四味互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至于“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温肺散寒以止咳;“悸者,加桂枝五分”,温阳制水以定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淡渗健脾以利水;“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温中散寒以止痛;“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以温中散结而除下重;以及后世用本方加减以治肝郁而见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而致脘腹胁肋诸痛和小儿发热肢厥者,均是变化为用,即“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不可与立方本旨相混。
七、附方及方论1.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分,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气机郁滞,那就是肝脾所主的部位,胁肋,脘腹,胀闷疼痛为主。由于是气机郁滞,也是反应出主要是弦脉。这个是证候分析。它主治两个。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君 柴胡 透邪外达,疏肝解郁
臣 白芍 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为调肝常用的组合,又可制柴胡耗伤阴血之弊
运用
辨证要点
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
四逆散主要的现在是用于胁肋、脘腹疼痛,而且使气郁、气滞造成为主。考虑到阳郁四逆,也有手足不温,出现阳郁四逆,也可以以四逆散做基础方。
附方 柴胡疏肝散
组成
四逆散去枳实加枳壳、陈皮、香附、川芎
功用
疏肝型气,活血止痛
主治
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暧气、脘腹胀满、脉弦。
佐 枳实 理气解郁,泄热破结,和柴胡一升一降,舒畅调达肝脾气机,和白芍则调畅气血而止腹痛。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这方是个基础方,基础方就是利用它做为基本的一些组合。根据证候具体不同来加减,产生具体方剂的。功用也是从两个方面归纳的。透邪解郁,刚才讲了这个方里,柴胡有透邪解郁,通过透邪解除阳气被郁。疏肝理脾是指的主治第二个,肝脾气郁,要疏肝理脾,疏理肝脾气机。
因为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你现在这个方用在四逆上,用多少呢?也就告诉你,心肾阳虚出现四逆,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像吴茱萸汤证可以出现四逆。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又感受寒邪,可以出现四肢厥寒,当归四逆汤证。同时,气机阻滞也可以出现四逆,程度不同,都属于(四逆)范围。要鉴别诊断。而这些相应的方,四逆散之类,它不是治疗少阴病的。所以到了宋以后,这个方的方向,主要转向了调和肝脾气郁。肝脾气机郁滞出现的,以脘腹、胁肋诸痛为特点的证。所以后来四逆散产生的那个系列方剂来讲,也都是从肝脾气郁入手。这成为一个主要了。
四逆散主治证候分析
1. 阳郁厥逆证
我们就《伤寒论》条文里,它主要谈阳郁厥逆了,一般认为。阳郁厥逆的证候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外邪传经入里,阻遏了阳气,也就是阻遏气机,使得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清阳应该实四肢的。阳气内郁不能布达四肢,不能产生温养四末,造成四逆。四逆的特点,从它的逆冷的程度,里面透出热,毕竟是阳郁嘛,以及范围较小等等。当然气机郁滞,出现弦脉。气机郁滞以后,各脏腑功能受影响,这里就写到了,腹痛,泄利下重,咳逆,心悸,小便不利,就是《伤寒论》四逆散原文里写的,影响到五脏功能的这一代表性症状。所以这个表反应了阳郁厥逆证。教材的主治第一项。过去历来传统认为的治疗阳郁厥逆证,症状产生和它的病机,病理过程。
所以方剂学应当是从这个原始出来以后,后世发展当中,多用的方面这个为基础,而不是元素为基础。元素为基础,那就和《伤寒论》没有区别了。所以这个方的一个,现代设定它的功用、主治、病机,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在研究四逆散的基本病机,应该是肝脾不和、肝脾气郁,为它主要特点。
肝脾气郁又互相影响的,这个表反应出一种相互影响,恶性循环的。肝气郁滞,不能帮助脾胃运化,运化障碍,那脾气也会郁滞;脾气郁滞了,脾是人体升降的枢纽,是中轴,中枢,也会影响到肝气的郁滞。肝脾都彼此相互影响。造成气机郁滞上的一种,气机郁滞偏实,这上面的一个恶性循环了。
脾虚反应,神疲食少,神疲包括脾气不足以后的基础的一些气虚见证。用脾气虚的神疲食少来概括,包括脉虚。所以说逍遥散证形容脉像都有脉虚,或这虚弦。有些左弦右虚,这里不同,疏泄法不同,总反应出来一种肝郁脾虚的特点。
枳实和芍药呢,又是一个常用组合。枳实是调气为主的,行气,有时候可以通过行气导滞,可以解决气血郁滞,特别是气滞这种疼痛,特别是腹痛。芍药可以调血,作用于血分,芍药既有于益阴养血作用,也有一定活血作用。因为在《神农本草经》时代,赤、白芍不分的。到唐代还不分的,唐以后才分的。现代你真正说这个芍药,家种的,个儿大的,根大了,切了是白芍了,野生的都是赤芍,你就家种的,跟须须小的就出来,把它和到赤芍堆里去,也不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自身以益阴养血为主,芍药也有调血的作用。加上它擅长于缓急止痛,所以芍药和枳实相配,又成为调畅气血治腹痛的常用组合。
方剂学 28讲
四逆散
肝脾不和
(肝脾气郁) 肝气郁滞
↑ ↓
脾气郁滞
刚才讲到调和肝脾法,这法针对肝脾不和的病机,它建立在肝脾两个系统生理上密切联系基础上的。临床上主要反映出一种肝脾不和,恶性循环这种特点。在四逆散这个方来讲,现在侧重点,刚才提到了阳郁四逆一个基理,从阳郁四逆的角度来讲,这个方里的柴胡,它可以透邪外达,解除这阳郁四逆造成的原因。阳气不被郁了,气机通畅,清阳能实四肢,也就这四逆解除了。
柴胡疏肝散,它是从组成来说,把枳实换成枳壳、加了香附、川芎,后世又加了陈皮,现在一般,因为柴胡疏肝散历史上是两个,两个阶段,开始没有陈皮,后来有陈皮,有陈皮以后,它既能够理气,陈皮这个药既平和,作用面挺广,既能理气,也能化湿,因为气滞以后多少会有湿滞,所以功用呢,它是一个疏肝行气兼有活血止痛,因为有川芎、香附,都能入血分,止痛。所以从这个变化以后,成为治疗肝脾气郁基础上,增强了活血止痛的作用,更体现了气血兼顾,突出在止痛作用上。
主治,以肝气郁滞为主的,引起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当然也涉及到肝脾,可以有肝脾不和,脘腹方面,但是以疏肝,活血止痛,这是主要的。所以反应出来一组肝气郁滞为主,兼有肝脾、肝胃不和证。从反映出来的证候来讲,现在临床运用它,用它行气止痛方面,这个是比较主要的。也
君药是柴胡,柴胡在这方透邪力量不必太大,为什么?透邪解郁,外邪入里郁遏阳气,它不是需要很大的发散,所以逐渐透邪外达。同时有疏肝解郁作用。肝脾气郁,柴胡有疏肝解郁作用。疏肝解郁一般柴胡也不用大量。
芍药呢,可以益阴养血柔肝,酸收,收敛,所以说敛阴养血柔肝。和柴胡结合,就成为调肝的常用组合。四逆散里的柴胡、芍药这个结构,在仲景时代,并不是做为调肝的基本结构。而是说你在外邪入里,郁遏阳气,芍药偏寒,有清泄郁热作用,同时又能制约柴胡的辛散,耗伤阴血,避免柴胡容易耗伤阴血。到了宋以后,用四逆散,这时侯柴胡芍药,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调肝的基本结构,调肝是针对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主疏泄,体现用阳的方面,肝主藏血,体现了体阴的方面。那柴胡协助疏泄,芍药益阴养血,柴、芍并用就是条肝的阴阳,调整它疏泄藏血的平衡。这本种基本结构,后世大量的调肝方,出现这两个很多都是调肝。你从《方剂大辞典》里边,有柴胡、芍药出现,大多数都用于这个方面。所以成为一个调肝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所以你光开一个柴胡,你说叫他疏肝去,那往往得配一些芍药。联合起来既好调肝,又能够避免耗伤阴血的副作用。
所以每一个方剂里突出的,特别基础方,一些常用组合,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学习一个方剂,不仅仅掌握它功用、主治,和临床运用一般情况,要保障疗效,它的常用组和非常重要。了解了常用组和配伍上这些技巧,可以直接使这个方剂保证临床的疗效。这是方义分析这三味主要的方面了。
甘草是调和药性,同时有一定的补脾作用。补脾补气这个作用。严格讲,甘草和芍药,能够增加芍药的止痛作用。
当然从四逆散自身这个方来讲,我自己有个不一定成熟的看法,它是仲景用来做为鉴别诊断的。在少阴篇里边,他并不是典型的治疗少阴病的,仲景《伤寒论》里,每一类病它都有提纲,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那就是说,心肾阳虚的情况下,脉来微细,阳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不能温通,不能养神,神衰欲寐,这是主要反应心阳了。同时肾阳来说,基本的热力来源差了,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这类基本表现,是心肾阳虚的一些共同特点,但是四肢厥逆,和这个在同样逆冷方面,有相似的病机,还有譬如当归四逆,吴茱萸汤也有四肢厥冷,那这种情况,怎么鉴别?张仲景他在四逆,少阴病这一部份里边,是以四逆汤为代表,基础方,它同时把有四逆表现的方都附在里边。所以在《伤寒论》里有一些条文前面的少阴病,太阳病,有一些包括吴茱萸汤前面也有一条少阴病,也有阳明病,有厥阴病。由四逆这几条,都反映在少阴篇里,它是用来跟四逆汤做鉴别诊断的。过去的人刻那竹板不像现在,你计算机一打,它是第几页,他自动自己就上面写清楚了。又不像纸一个个很薄,可以落在一起,一写第几页,页码就很清楚了。竹片片,摆了一地,对吧?最后串成册,你要有个标志呀。那它前面这个是整个这一堆,放在少阴篇里,那一堆放在太阳篇,分类,前面有小字少阴病,少阴篇的。到后来王叔和他们不见得知道,散在篇章找来以后,那少阴这个误入正文。你否则从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和四逆散的用药,你说符合不符合。所以闹得这个四逆散转个大圈圈来解释。我是这样看。
方里的枳实,它能够理气解郁,主要是作用于脾气,通降脾气。当然枳实本身还可以导滞,当然这个出在原书《伤寒论》时代,枳实、枳壳是没有分的。所以不需要它导滞的时候,现在很多方改为枳壳,像后世柴胡疏肝散这一类,以调气为主的都用枳壳了。枳实通过它的一种导治滞的作用,又偏寒,所以在理气的基础上,它可以有一定的清热作用,有散节作用。而枳实和柴胡相配,后来就成为一升一降,也是调理肝脾气机的常用组合。柴胡疏肝还主升,作用在肝,枳实理脾主降,所以肝脾同治,肝脾气机同时调理,同时一升一降,畅通内在的一身气机,这是一个常用调气的一个组合。
病机与证候分析
病机:肝郁血虚脾弱
因为有的教材说肝郁脾虚,有的说肝郁血虚,总体上肝郁血虚脾弱证,这个血虚和脾有关,脾运化障碍,这脾的运化又和肝的疏泄有关,那肝疏泄又要决定于肝脏的生理特点,阴阳平衡,体阴用阳,血虚之后也会影响到疏泄,血虚之后它阴阳互根,疏泄藏血,藏血不足,疏泄无力,或者反过来呢,疏泄可以虚性亢奋,肝旺,所以这个表反应了肝郁脾虚血虚之间的一个相互关系,和产生的一些表现。肝气郁结,就可以气机不利,胁痛,肝郁之后,清阳不升,可以造成头痛目眩,或者肝郁话热,也能出现头痛目眩,所以后面逍遥散里少量薄荷,防止肝郁化热。同时肝经循行涉及到乳房,所以乳房胀痛,肝郁气滞了。做为月经机制,《内经》上讲,月经产生机制里有“天癸至,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至涉及到太冲脉盛,所以到肝,肝为血海,冲脉也为血海,冲脉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起到调节血量的作用。调节血量谁来调呢?肝的疏泄藏血,对立统一,作用于它主司的,白天,那个冲脉相当于大马路,像东西长安街,要冲,十二经脉之要冲,白天车都跑出来了,晚上人卧血归于肝,通过冲脉到肝脏贮藏,调节血量。所以月经不调很多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肝主疏泄,贮调血液。贮调周身之血液。肝是调节系统,功能归纳就两个:疏泄、藏血。疏泄一身之气机,通过疏泄气机,包括人体气、血、津液、神、肾精,都在疏泄范围之内。如果肝气郁滞了以后,相应这一方面都会产生问题。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逍遥散应用范围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