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运用大全–经方派

合集下载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

经方名家荟萃之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医案(胡希恕医案)薛某,男性,38 岁,病历号 242788。

1965 年 10 月 13 日初诊。

患阳萎不举已两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

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

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合桂枝加龙骨牡蛎加川芎)柴胡 12 克白芍 12 克枳实 12 克生牡蛎 15 克生龙骨10 克桂枝10 克炙甘草 6 克生姜 6 克大枣 4 枚川芎 6克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诸证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

上方加附子 6 克、苍术 10 克,又服六剂而痊愈。

何某,男,58 岁,病案号 160462。

初诊日期 1965 年 9 月 20 日:于 64 年 4 月间淋浴时,发现两小腿皮肤有紫癜,以后时轻时重,有时便血或尿血。

曾到各大医院诊治均未见效。

于65年6 月15 日来我院门诊治疗,血液检查:白血球3500,血小板 85000,出血时间1 分 30 秒,凝血时间 30 秒,白血球分类:中性66%,淋巴34%,血色素13,4克,经用温中活血、和肝化瘀等法,前后服药 300 余剂未见明显效果,今日找胡老会诊。

现症:两小腿紫癜满布,两膝上也散见,有时两手背亦出现,每劳累后紫癜增多,每药中有苍术亦增多,午后低热,口苦咽干,脐上微痛,舌苔薄白,脉弦细。

胡老与四逆散合四物汤加味:柴胡四钱,赤芍四钱,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当归三钱,川芎三钱,生地炭一两,桂枝三钱,茜草六钱,阿胶三钱,紫草二钱。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经方 四逆散

经方 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经方四逆散----功能临床加减

★▲经方四逆散----功能临床加减

★▲经方四逆散----功能临床加减经典名方学习——四逆散【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组成】枳实(破水渍炙干)6g、柴胡6g、白芍6g、炙甘草(炙)6g;【方解】属和解剂。

柴胡与枳实配伍,一升一降,强化舒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柴胡--为主输转气机,透达郁热;枳实--增强疏导泄热作用;芍药、甘草--和营、缓解止疼,【功效】针对肝气郁结;透解郁热,疏肝理脾;调达抑郁,解除焦虑抑郁精神状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胆结石、胆囊炎、慢性肝炎等;男性前列腺炎;【主治】阳郁厥逆;伤寒传经、邪热陷于里所致的“热厥”;以及肝脾失调引起胸胁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玄等;对于肝郁化火,阳气内郁不能外达而见手足厥冷者亦可用。

【症见】四末不温,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心下拒压,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象沉弦者。

【临床辩证加减】01)肺中有寒、痰饮内停,若咳者----可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02)心阳不足,惊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加龙骨、牡蛎--镇悸;心火旺者----加黄连、朱砂。

0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泽泻、通草。

04)腹中痛,寒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热者----加川楝子、元胡索、黄连。

05)胃脘痛----加佛手、砂仁、麦芽。

06)腹胀满者----加厚朴、枳实、莱菔子。

07)手足麻木者----加通草、细辛、鸡血藤。

08)阳痿者----加蜈蚣、香附、公丁香。

09)焦虑、抑郁者----加龙骨、牡蛎、半夏、茯苓10)泄利下重者----加槟榔、木香、黄连、乌药。

或加薤白以通阳散结;11)胸肋刺痛者----加丹参、郁金、元胡索。

12)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13)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衍化新方】方名:柴胡疏肝散方源:《医学统旨》组方: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等行气活血药而成;醋陈皮、柴胡 6克;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炙甘草1.5克;功能:属理气剂。

四逆散医案100则(81~90)

四逆散医案100则(81~90)

四逆散医案100则(81~90)81:腿脚湿痒今日珍仔围一个阿婶,脚膝盖以下瘙痒有半年,痒到晚上睡不落觉,她话被那裤碰到都痒。

她儿媳妇买很多药给她,都治不好。

她话,医生吃你药,三贴,今都不会痒了,已经有个把星期。

涯打开来看,四逆散加四妙散和丹参、菖蒲、威灵仙痛痒三药。

这个汤方并没有特别止痒的药,为什么将她膝盖以下痒半年的皮肤病医好?涯话,中医并不是看你皮肤痒,而是看你身体的湿毒,除湿痒止。

凡是下焦这病啊,中医话,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你又问他,他的尿偏黄,明显是湿重带热。

四妙散乃治湿热的良方。

四逆散乃治肝郁的妙方。

丹参、菖蒲、威灵仙,疏通经络,祛风止痒,活血行气,开窍除湿。

所以这几味药合起来,三贴药,抓落去,不用十多块钱,食落去那脚部的痒就减退,然后她再去抓,再食,又减轻,本来痒处流水流水,的今就收了。

她话,这么神奇。

涯话,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今下人你看,这桌脚啊,在一楼潮湿的地方,好容易生菇发霉腐烂出水,一旦放到二楼去就干爽耐用,就干爽耐用。

人的脚也是,下半身好容易有湿气湿疹湿痒,或者话湿痛,一旦除湿升阳,疏肝理气,湿邪乃去,病痛即愈。

学生就问,你为什么用四逆散都可以用来治痒?涯话,气行血行,血行痒去,为什么?中医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行血先行气,气行血自行啊!所以我们用四逆散柴胡、枳壳对流气血,芍药、甘草能养营养阴养血,使气行血足,其痒乃去啊!同时涯交待她一定莫食腥气辛辣韭菜鱼海鲜鸡蛋零食牛奶,这几样她平时有食的,这几样她平时有食的,通通断掉,一断,痒的来源也就断掉,身体湿毒一减少,痒痛就减轻,湿轻痒自轻,治痒要治湿。

好,到里趟。

学修心得:腿脚湿痒用四逆散加四妙散、痛痒三药。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尿偏黄,湿重带痒。

四妙散乃治湿热的良方。

四逆散乃治肝郁的妙方。

痛痒三药疏通经络,祛风止痒,活血行气,开窍除湿。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行血先行气,气行血自行。

四逆散柴胡、枳壳对流气血.芍药、甘草能养营养阴养血.使气行血足,其痒乃去。

经方: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原文】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七,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柴胡芍药枳实【方解】1、是大柴胡汤去黄芩、大黄。

不是肠炎,不是有病毒,所以不用黄芩,也不是大便堵到所以不用大黄;2、用柴胡入少阳、入半表半里;3、用白芍止腹痛;4、枳实专门去在十二指肠、胃下方、消化系统刚开始的地方堵到的时候用的;5、炙甘草让药停在上焦。

【加减】1、心下悸:加桂枝;2、小便不利:加茯苓利尿;3、腹中痛:加炮附子(热去寒);4、泄利下重:参见左栏。

薤白味像大蒜,入肺宣肺。

【应用】1、胆结石的处方,四逆散加滑石,五倍子,海金砂。

原因是胃寒,中焦很寒湿的时候,胆里面就很干;2、临床上治肝病大便不好的,四逆散合用当归四逆散,肝区痛的厉害的,加郁金、香附;3、治疗胆结石的时候,四逆散要饭后吃,为了让食物顶在下面,药粉在上面,让药尽量入胆,不要走太快,用炙甘草就是不希望药走太快,再饭后吃就是让药停得更久,不然会药走了,石头还没有完全排出来。

3、日本经方家经验:使用猪苓汤与四物汤合方治疗肾结核病,时时获得良好效果,后来用于慢性膀胱炎也有良效。

【应用集锦】1、确定病人是胆结石的话,四逆散里面再加滑石、五倍子、海金沙。

加了滑石大便出来会很快,会有下利。

所以四逆散要饭后吃,让食物顶在下面,药粉在上面,让药尽量入胆,不要走太快,炙甘草也是不希望药走太快。

2、稻叶克关于心下痞硬:(1)凡上冲急迫,“心下痞硬者,桂枝人参汤证也。

(2)或仅心下痞硬、胸中痹而时时急痛,小便不利者,人参汤也。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名医刘弼臣经方精彩应用医案分享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名医刘弼臣经方精彩应用医案分享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名医刘弼臣经方精彩应用医案分享四逆散组成:炙甘草6g 枳实6g 柴胡6g 芍药9g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一)阳郁发热发热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症状,治疗时当辨表里虚实,但也不可忽视阴阳辨证,尤其要注意阳郁发热。

刘老认为必须掌握阳郁发热的辨证关键,一为证经多日,身虽发热,病机不全在表,二为身热肢厥,其厥逆程度不比热深厥深那般严重,三为身热虽高不比里热那样亢炽。

所以,治疗时因阳邪内郁,解表不甚合适,清里不甚相宜,唯有采取和解,较为恰当,故选用四逆散加味,往往效如桴鼓。

【病案举例】齐某,男,3岁。

证经四日,身热或高或低,手足时厥时温,热型起伏不定,最高体温39.6℃,汗出热势稍衰为38℃,热盛时肢厥明显,胸腹膨热,微咳不畅,小溲黄少,大便每日一行,口渴欲饮,苔色薄白,脉象弦数。

刘老分析病机为外邪入侵,卫气失达,内挟食滞,壅遏不宜,阴阳共济失调,热闭于内,阳气怫郁,不得外泄所致,治当泄热和阴,通阳达邪主之,宗四逆散加味。

处方:柴胡3g 枳实5g 赤芍6g 生甘草3g 薄荷3g(后下)葱头3个黑山栀3g 黄芩3g 橘皮3g 飞滑石10g(包煎)焦三仙各12g 生姜2片另:至圣保元丹4粒,早晚各1粒。

二诊药后身热已解,诸状大减,精神活泼,肢足转温,肚腹仍感膨满,便次较多,脉无数象;舌苔白腻;此为肺胃蕴热未清,中焦磨谷无权,拟以健脾和胃,兼清肺热,以作善后。

处方:太子参5g 茯苓6g 炒白术6g 炙甘草3g 炒半夏5g 广木香3g 砂仁2g(打)黄芩5g 神曲10g 炒谷麦芽各10g(二)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侵袭之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廓清,留伏于里,一旦受凉或疲劳后,新感易受,留邪内发,或虽无新感,旧病复燃,诸证又起。

【病案举例】郝某,女,5岁。

家长诉患儿极易感冒,基本每月1次上感,严重时发展为支气管炎。

炎热夏季时亦不能进补凉品,食则呕吐,平素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弦细。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四逆散(《伤寒论》)【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用法】上4味,各10份,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5份,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5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5份;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渣,以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1.5升,温分再服。

近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肝气郁结,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证析】此方《伤寒论》虽然用治少阴四肢逆冷证候,实属肝气郁结,经隧挛急病变。

病本虽在肝经,证象可以见于五脏,究其证象能够见于五脏之理,则与肝系筋膜挛急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

五脏六腑及躯体上下,均由大小不同经隧联成一体。

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

心系血管,肺系气管,脾胃肠管,肝系胆管,肾系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

这些经隧,是摄取能量,排泄废料,流通气血通道。

不止于此,肝系还包括少阳三焦膜腠在内,膜腠也是津气升降出人通道。

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如果发生病变,经隧弛张异常,必然影响气血津液升降出入;气血津液运行失度,势必影响经隧和柔,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之间,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同时出现经隧、气血津液病变证象。

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见证。

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

由此可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以影响五大系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则因经隧挛急所致。

【病机】肝气郁结,经脉挛急。

【治法】调气疏肝,柔和经脉法。

【方义】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治宜调气疏肝,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又与经隧挛急有关,单纯调气,难免顾此失彼,配伍柔肝缓急之品,解其痉挛,才是两全之策。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克
其中,柴胡、芍药就是起疏肝解除痉挛的作用,枳实有理气化痰的作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就叫通气。

这个四逆散在临床上用的非常多。

比如,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一点化瘀的药,国医大师许润三就擅长这个,我也在临床上反复用过,效果很不错。

也可以用这个治疗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肿块,效果也很好。

另外,男士的阳痿很多人认为是肾虚,其实更多的情况是肝气不舒,这类人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紧张。

阴茎的海绵体是由筋组成的,医学叫结缔组织,实际上中医里肝主筋,在临床上我用这个方加上一些补肾的药,治疗阳痿的效果要比单纯补肾好得多。

逍遥丸:这个方如果加上活血通经的当归和一些调脾胃的药,就变成了另一个千古名方,就是逍遥丸,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药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由于肝气郁结后,容易导致气滞郁而化火,称为肝经郁热,或者兼有血瘀、痰湿,那么疏肝药的方子,通常加清肝、化瘀、化痰利湿或理气等药物。

肝火太旺,还可伤了肝阴,加上养肝阴的药,这样治疗因肝郁引起的疾病就十分灵活且复杂了。

这也就是开头为什么说学会了这个方法可以治疗一半内科病的原因了。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

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

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

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经方 四逆散

经方 四逆散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

四逆散医案100则(41~50)41:抑郁不乐这个剃头师父,他有七十岁左右。

那天他儿子过来看病舒服多了,今日他过来,他来复诊,拿到单话,先生,你的药涯吃了觉得好自在,好开心。

涯笑笑话,药可以自在开心一时,你啊记住这八个字,可以自在开心一生人。

他问,拿八个字?涯话,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一个人能够外求少了,能够将世事看淡点,自动开心喜悦。

学生一看那方,怎么这么简单,就可以治这种压抑郁闷失眠?原来是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丹参2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

涯话,你知郁金、香附这两味药有多厉害吗?它可以话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现代医学药物学研究,发觉到这两味药能集中于肝胆,使那肝胆排泄功能变好。

你看那人一生气恼气,是不是胸闷闷,肋胀胀,肚满满。

所以我们的郁金、香附一去,就疏通胸肋,消除闷胀。

他觉得好神奇,吃着药后,头脑轻松,胸轻松,胃轻松。

那人一旦有压力,觉得四肢百脉啊,都好像逆乱一样,一旦释放掉压力,全身百节啊都像放松释放那样。

所以四逆散它能将四面八方压到身体上的压力啊疏散出去,你如果你能灵活加些理气的药,它就能治疗压郁,加些活血的药,它就可以治疗忧愁、跌打、胸肋痛闷,这些都是加减一两味药,就可以取得的效果。

所以涯同他话,你要少忧虑,愁肠百结,肝郁气结,愁虑的人啊,今下社会十分多。

所以你能够解决愁虑引起的百病啊,你可以在农村医病医开局面来。

包括你看涯医这些风湿,郁闷,胃痛,肩颈痛,肚子疼,鼻炎,头痛,肩甲劳伤等等啊,但凡见到他愁虑压郁加重,两眉皱紧紧的,四逆散主之,加无事常生闷气的,四逆散主之。

所以连药房的人都好吃惊,为什么曾医生开出的汤方,寥寥几味,患者却有这么好的口碑。

涯话,这都是把握到病机,和病因后,总结出来的东西。

好,到里趟。

学修心得:开心一辈子:无求自在,淡然开心。

压抑失眠用四逆散加丹参、菖蒲、郁金、香附。

郁金香附集中于肝胆,使肝胆排泄功能变好,是专门疏通肝胆的能手。

人一旦有压力,四肢百脉逆乱,一旦释放压力,就变得轻松。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

四逆散原文,配方,方歌,四逆散加减运用医案【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组成】枳实10g 柴胡10g 白芍10g 炙草10g【方歌】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制服】研细末,一日三次,一次6g,米汤送下。

亦可煎汤服之。

【功效主治】肝气郁结,症见四末不温,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心下拒压,脉象沉弦者。

【加减运用】1.肺寒咳嗽者,加五味子、干姜。

2. 心悸属阳虚者,加桂枝。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4. 腹中寒痛者,加附子;热痛者,加金铃子散。

5.泄利下重者,加薤白、木香、黄连。

6.吞酸加左金丸。

7.胸肋刺痛者,加丹参、郁金。

8. 腹胀,合平胃散。

9.左关脉不足,加山茱萸。

10. 阳痿,加蜈蚣。

【禁忌】1. 肢厥非气郁所致者,忌之。

2.腹痛下利,脉沉迟、微细者,忌之。

【类方】1. 四逆汤:为治阳虚寒盛、四肢厥冷之方。

2. 瓜蒂散:为治痰邪阻滞、四肢厥冷之方。

3. 茯苓甘草汤:为治饮邪停滞、四肢厥冷之方。

4. 当归四逆汤:为治血虚寒郁、四肢厥冷之方。

5. 调胃承气汤:为治先热后厥,热深厥深之方。

6. 乌梅丸:为治蛔虫内扰,四肢厥冷之方。

【临床运用】1.治泄痢下重。

伴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弦。

(《经方应用》)2.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其人不虚者。

(《伤寒论今释》)3. 应用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肝炎、溃疡病、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肠梗阻、痢疾、慢性乳腺炎等病。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4.男子阳痿,妇女性机能减退,见脉弦而情志抑郁者。

(《伤寒论通俗讲话》)5.加吴萸、牡蛎治由肝火上熏肺部,上下之气隔塞所成之鼻渊甚效。

(《皇汉医学·蕉窗杂话》)6.加大黄、甘草治肠梗阻。

(《广东中医》1959;12:510)7.便秘。

伴脘腹胀痛,手凉,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陕西中医》1993;7:324)8.交睫则遗尿。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经方派【桂11-39/宋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方】(桂本)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

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真是讨厌哪!它让宋本看起来很像是错简,而桂林本,「彷佛、依稀」是把它改得好一滴滴了……结果嘞,桂林本的四逆散,让人看了之后很想大叫:「果然桂林本是假造的!」因为它这一处的斧凿痕迹太严重了。

你如果要说「桂林本是真本,宋本是比较劣化的版本」的话,那照理讲,不应该让我们看得到「桂林本是拿宋本当底稿改过来」的修改痕迹,可是偏偏这个四逆散哦,真是两本书的罩门。

叫我照宋本来用这个四逆散,我也觉得不太赞成;可是你要我用桂林本,读来心里也是十分之痛苦。

宋本的四逆散我们之前〈少阳〉讲过吧,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疏肝调气的四逆散。

宋本四逆散的原文,它的剂量写什么呀?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这四味药「各十分」,这个「分」字,我们念四声的「份」。

宋本的四逆散这几味药说的「几分几分」,后面的加减法,如果咳嗽的话,它加干姜「五份」,心悸的话加个桂枝「五份」,所有的比例都很合理,因为是调粉剂,每次吃一调羹的,主要是比例对就好,那这个时候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

以剂量来讲,宋本都是用「分」这个字的时候是OK的。

读作四声的「份」就行了。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逆散医案100则(1~10)

四逆散医案100则(1~10)

四逆散医案100则(1~10)1、便秘曾师:这几天四逆散用得十分多,四逆散哪四味药?柴胡、白芍、枳壳、甘草。

它这个汤方既有芍药、甘草养其真,又有柴胡、枳壳顺其性。

等于增水行舟一样,所以这个汤方有十大功效。

第一大功效可以治肠燥阴亏便秘。

例:那个老大妈便秘。

她看见我怎么开四逆散给她。

柴胡5克,白芍30克,枳壳15克,生甘草10克,加火麻仁。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我还加了百合、苏叶。

一吃她就说大变通。

为何?老年人阴虚津液少,大肠就涩涩。

好像钥匙孔一样,你没点油,就涩涩的,难以拧开。

芍药甘草汤可以点肠油。

加火麻仁、百合之类滋阴的,增加其点油效果。

柴胡、枳壳,升降中气。

所以她吃完后,不单大便通,还连连放屁。

加上踢腿的话,以前三五天才一次大便,现在一天一次十分准时,十分通畅,十分舒服。

所以普通古方上没讲四逆散可以治便秘,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

以药测方,以方侧效,以药方的药物组成来测效果。

它有养阴的,它就可以润肠,有行气的就能打屁,就能增强肠道的蠕动力。

所以这个汤方等于柴胡、枳壳增强脏腑的蠕动力。

人一旦久坐,懒人郁闷便积的,它没动力,柴胡、枳壳一升一降,像车轮踩自行车踏板一样,一升一降就转动起来了,它不升降时车轮就停。

白芍、甘草一点油就滑。

所以大便就不会塞不会艰难。

所以你碰到老年人脸皱皱郁闷有悬针纹,十分容易生气加便秘的。

四逆散加火麻仁、百合、苏叶,屡用屡效。

特别有一些情绪性的便秘,简直就特效。

她一动气激动,大便就不通,叫气塞气塞,一气就塞,一生气就闭,脸色如猪肝色,暗红暗红的,叫面黑者必便难。

这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句精髓,你看一个人印堂发黑,脸黑青黑青的,赶紧通他大便。

如果不通,叫大便入血中毒啊,浊气熏天。

人体头面上叫天,腰脚以下叫做地,浊阴不降,身体不爽。

所以四逆散加火麻仁、百合、苏叶,是降浊阴最优秀的配对。

咱用这个汤方治疗浊阴不降,生闷气气塞,闷气郁逼,下腹头堵塞,胸口压迫,头晕难受的这一系列由气塞气郁导致的病,用这下去,三两剂就变得宽胸。

四逆散证(经方医案)

四逆散证(经方医案)

四逆散证(经方医案)卞某,男,36岁。

病手足厥冷,胀痛麻木,不堪其苦二年,厥冷时,手足汗出欲滴,其汗出随厥冷之轻重而变,厥重则汗多,厥轻则汗少,他医曾用右归、八味等而无效。

视其人体格健壮,面颊丰腴,目炯有神,决非虚人之相,舌质红,脉沉弦有力,问其所苦,答偶有腹胀,别无他疾。

刘老诊毕,释曰:厥有种种,总不外“阴阳气不相顺接”之理,医者治当明辨,此非阳虚阴盛之寒厥,亦非热邪深伏之热厥。

此患手足厥冷,乃肝胆气机郁结,疏泄不利,阳气受阻不能达于四末所致。

本病临证遣药时,易与血虚寒厥之当归四逆相混淆,分辨要点是此案脉弦有力,而彼则脉细欲绝是“点睛”处。

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克。

5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1剂后,患者自觉有气从心下往下行走,直抵小腹,且腹中微微而动,矢气频频,顿感小腹宽舒,随之手足转温,汗出减少。

药尽,四肢胀痛、麻木消失,但汗出仍不能止。

上方加桂枝10克,煅牡蛎30克,意在桂枝配芍药以调和营卫,煅牡蛎敛汗以和阴阳。

又投5剂,药后,厥回汗止,患者自以为病愈而未复诊。

不日,旧病复发,厥、汗如初,为何药已奏效而不能根治?刘老搁笔思之,移时曰:“郁结之阳虽已通,但被阳郁所伤之阴未能及时滋补,阴不足而不能制阳,则反被阳逼而为汗,汗出更伤其阴,阳无偶则自郁而复厥,所以,郁阳之气宜疏,而阴弱又不可不救。

”刘老遂疏四逆散与六味地黄汤合用,重用熟地30克,又服6剂,厥回冷消,汗出已止。

此后未再复发。

按语《医方考》: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结热,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

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注解伤寒论》: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内经》曰,热淫干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运用大全–经方派《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是一首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新的思路,写出来供同道参考。

1 方意新解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4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多数医家对“四逆”的理解,均认为是“阳郁四逆”,而非少阴阳虚的四肢厥逆,此说可从。

因为少阴四逆阳虚,绝无用柴胡剂之理,唯有阳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达外。

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此间“四逆”当是与少阴的鉴别之处,并认为四逆是四肢不温,这种说法与临床相符,有实际意义。

四逆散的功用,准确地说,应当是“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方中4味药,可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所以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合,为《金匮》枳实芍药散,是妇人病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症。

合而论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的功效。

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实际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是临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临床符合从肝论治的疾病,笔者习用四逆散化裁治疗,诸如颈颌下淋巴结核、乳房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等常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求治。

有的医者还运用于阳萎、不射精、头痛等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软组织挫伤,民间说的“老伤”,用四逆散加味(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类),既安全,又有效,无须动则以三棱、莪术、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剂,耗气伤血,不为有益,反而有害,久服三棱、莪术以及虫类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故以四逆散加味,缓治图功,实为稳妥。

2 临床验案2.1 胃脘痛黄某某,男,25岁,工人。

1983年3月12日就诊。

病者胃脘部胀痛,多年不已。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自述1周前,因饮酒引起胃脘胀痛,且痛及两胁,并觉胃中疼热烧灼,不能进食,食之则胀痞更甚,嗳气咽中热,口苦,舌黄腻,脉弦实。

拟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主治。

处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川黄连10g,瓜蒌壳15g,法半夏10g,佛手15g,炙甘草5g。

服3剂后,胃痛烧灼感消失,嗳气平,能进食,大便通畅,舌仍黄腻,脉弦缓。

嘱再进前方10剂,隔日1剂,以巩固疗效。

1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胃病影响及肝,肝胃相连,其痛以胃院及两胁为甚,故以疏肝理气的四逆散为主方,临床上因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又多见湿热中阻,故合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宽胸理气。

若肝郁气滞,胃痛波及两胁,加郁金、香附,增强其疏肝行气之功。

如此施治,近期疗效满意。

2.2 淋巴结肿龚某某,男,26岁,工人。

1983年4月20日就诊。

病者颌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均肿大,如饮酒及辛热食物,则肿胀更甚。

病史已半年多,未作任何治疗。

无低热,除外肺结核,其他无发现。

临床诊断为淋巴结肿。

脉缓弦实,舌苔白润。

拟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10g,炙甘草5g,夏枯草10g,浙贝母10g,郁金10g,生龙牡各15g。

日1剂。

二诊(6月20日):自述服上方40余剂后,颌下、腹股沟淋巴结基本消退,腋窝处仍能触及。

面部有疮疖数处。

脉弦缓,舌红、苔薄润。

守方加蒲公英15g、银花15g,30剂。

后随访淋巴结肿全消,一切正常。

按:淋巴结肿,除外结核的病因,应从中医的瘰疬结核论治。

《类证治裁》说:“瘰疬生于耳前后项腋间,与结核相似,初起小块,渐大如梅核,皮色不变……。

”《外台》谓肝肾虚热所生,气郁所致。

古人皆从疏肝理气化痰求治。

本案用四逆散加夏枯草、郁金软坚散结、渐消渐散,祛邪而不伤正,可达到预期的疗效。

2.3 乳房小叶增生朱某某,女,47岁,干部。

1982年5月10日就诊。

病者左乳房小叶增生,有两个核桃大的活动性硬结,经切片检查为小叶增生。

自述每于经前肿块增大,肿痛明显,牵引胁痛,经后痛势减轻,夜寐多梦,烦躁易怒,大便偏结。

脉弦而缓,舌苔白润。

拟用:柴胡6g,白芍12g,枳壳10g,炙甘草6g,猫爪草15g,郁金10g,橘核30g(打碎,冷水浸一宿),酸枣仁15g,浙贝10g(研末冲服)。

日1剂,凉服。

二诊(6月20日):服20余剂,乳房肿块明显缩小,经前乳房胀痛减轻,烦燥失眠等症亦有所改善,脉弦缓,舌苔薄润。

守方加青皮10g、生牡蛎15g。

三诊(8月25日):服上方20余剂,乳房肿块基本消失,经前无明显反应,月经正常,食纳睡眠均如常人。

除偶尔月经前稍有胀感,肿块未再增大,遂停药观察。

至今已数年,未复发病。

按:乳房为肝脉所循行之处,小叶增生乃属肝郁气滞之症。

并多伴有情绪郁闷,如脏躁症。

若除外占位性病变,且肿块不超过核桃大,用上方疏肝理气,加橘核、浙贝软坚散结,加青皮或川楝之类理气药,可以获效。

治疗不能求速效,欲其渐消缓散,服药当持之以恒,必待乳核消散之后,方可停药。

2.4 肋间神经痛刘某某,男,55岁,教师,1986年3月31日就诊。

病者自述右肋间边缘疼痛,已病多时,痛处不移。

检查肝功能正常。

右胸正侧位片亦未发现实性病变。

若嗜酒或气候变化,其痛随之加重。

右肾下垂,但无肾病自觉症状。

胃纳尚可,大便稍结,血压正常,脉缓弦实,舌苔薄润,拟诊为肋间神经痛。

处方:柴胡6g,赤白芍各6g,炙甘草6g,丹参15g,香附10g,旋覆花10g,枳壳10g。

服20剂后,疼痛若失。

2年后访视,一切正常。

按:肋间神经痛属“胁痛”范畴,其病因肝郁气滞所致,故用四逆散稍佐行气活血药,可获疗效。

若久痛不已,是为久痛气滞血瘀,病入于络,则应加川芎、桃仁、红花之属,加强行气活血之功。

必须指出,活血化瘀药,以桃仁、川芎之属,间断使用,以免过剂,更无须用三棱、莪术、血竭、水蛭之类大破气血,于病无益,于体有害。

2.5 睾丸鞘膜积液许某某,男,9岁,学生。

1983年10月4日就诊。

患孩近半月来,左侧睾丸肿大、无痛苦,偶有胀感,溺黄,大便正常,脉缓稍弦,舌苔白润。

处方:柴胡5g,青皮6g,赤芍10g,枳壳5g,川楝6g,橘核15g(打碎,先用冷水浸一宿),炒小茴5g,生甘草3g,生牡蛎10g。

二诊(1983年10月15日):服上药10剂,睾丸肿胀消退,恢复如初,症状基本消失。

唯用手抚摸时略有胀感,其他一切正常。

嘱再服10剂,以资巩固。

后于1984年3月追访,未复发病。

按:肝脉绕阴器,睾丸疾患,理应从肝议治。

故以四逆散疏肝理气,佐以行气之小茴,软散之橘核、青皮、牡蛎等,总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旨,一般可以取效。

2.6 慢性肠炎周某某,女,28岁,干部,1984年4月2日就诊。

病者腹痛泄泻已近半年。

现症:腹痛,左下腹部痛甚,便后尤剧,大便初硬后溏,并有里急后重感,有时大便有粘液泡沫,间或有不消化食物渣滓。

脉缓而弦,舌苔薄润。

拟用:柴胡10g,白芍10g,枳壳10g,广木香10g,神曲10g,炙甘草5g。

7剂。

二诊(1984年4月9日):腹痛消失,大便软而成形,食纳增加,脉缓而软,舌苔薄润,继进5剂。

8月间因月经不调来诊,询及旧病未复发。

按:本案泄泻,当是木强侮土,肝木失于疏泄,贼害脾土,以致肝脾不和而泄泻,故取四逆散原方以调和肝脾,加广木香、神曲温以行气止泄,收到近期的疗效。

2.7 腹痛吴某某,男,13岁,学生,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孩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未效,后来省城就医。

在某医院门诊治疗已20多天,继之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亦罔效,随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未取效。

最后只得以腹痛待查,转中医治疗。

询其腹痛隐隐,时而扰脐腹痛,时而脐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日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

细思其用驱蛔、抗炎、抗结核治疗均未取效,病势并不急,痛又不能消失,无任何阳性体征,仍属肝脾不和,姑以四逆散加味: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淮山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

二诊(5月12日):病孩服2剂药后,腹痛已罢,食纳大增,无任何不适,家长要求当天回去,因药只进2剂,病情虽缓解,恐不能痊愈,挽留其再进2剂,以期巩固疗效。

后又服原方2剂,腹痛未有起伏,遂返回县里。

半个月后来信告之,病孩一切良好。

按:本案虽几经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以期观察。

从辨证的角度,病机仍为肝脾不和,气机阻滞。

四逆散中的柴胡、枳壳有升有降,芍药、甘草缓急和中,加入淮山、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顺气和胃,使之肝脾得调,胃气得顺,故可获效。

2.8 睾丸肿胀袁某某,男,32岁,技术员,1994年7月20日就诊。

患者述:右侧睾丸肿如鸽子蛋大,肿胀发硬,附睾精索均有肿胀,手不可近,并牵及少腹肿胀不舒,两便正常。

查血象属正常范围。

脉象弦缓,舌苔薄白稍润。

拟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壳10g,炙甘草5g,青皮10g,橘核15g(打碎),荔枝核15g(打碎),香附10g,台乌10g,生牡蛎15g,滑石15g(包煎)。

7剂。

二诊(8月3日):睾丸肿胀明显好转,局部用手触及有轻微痛感,少腹坠胀感已消失。

脉缓稍弦,舌苔薄润,仍守原方加花粉15g、忍冬藤20g,继服7剂。

8月底,病者告之,二诊后服7剂,病告痊愈。

按:本病之所以从肝论治,实即据“肝脉绕阴器”这一理论。

因病者血象不高,故未用清热解毒药。

但因其睾丸硬结胀痛明显,故在原方中加青皮、橘核、荔枝核、郁金、香附以疏肝理气,又配合牡蛎、台乌行气软坚,加滑石是合甘草取六一散意,清暑泄热,既是时令药,又可以忍冬藤配伍,起到清泄下焦湿热的功效。

2.9 淋巴结炎贾某某,男,43岁,工人,1994年4月5日就诊。

病者形体消瘦、发热不退(T 37.5℃~39℃)持续2个多月。

全身淋巴肿、两胁淋巴大如鸡蛋,颈颌下两边有两个如蚕豆大,腹股沟右侧有一个如鸽蛋大,其它部位大小不等多个,头部前额左侧有一个为核桃大,经某附院住院切片检查为淋巴结炎,除外肿瘤。

经用抗炎药、抗结核药治疗,发热不退,饮食减少,日见消瘦。

两便正常,夜寐不宁。

脉弦数,舌苔薄黄略腻。

拟和解表里,透达少阳。

处方:柴胡10g,党参15g,条芩10g,法半夏10g,青蒿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忍冬藤20g,5剂。

二诊(4月23日):服上药后,大热已罢,精神好转,饮食倍增,诉全身淋巴肿胀感有所减轻,要求继续予以诊治。

视其全身情况尚好,脉缓略弦,舌淡红、苔薄润。

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壳10g,青皮10g,郁金10g,夏枯草15g,生牡蛎15g,浙贝10g (研末冲服),猫爪草15g,天花粉15g,香附10g,嘱服10剂。

病者经两次诊疗,发热退净,精神好转,饮食倍增,诸身淋巴已明显消退,除腋窝部、前额部的淋巴结还有鸽蛋大,其他消退如黄豆大或消失,脉缓有力,舌淡红、少苔,前方加橘核20g(打碎)、淮山20g、扁豆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